《大宋宫词》《大明宫词》之间,差了100个李少红版《红楼梦》?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文 |?马栋予

  大家都说,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迅哥儿写枣树是天才,而你写枣树是蠢材。著名导演李少红女士则或许会说,《大明宫词》是天才之作,《大宋宫词》其实是地才之作。李少红不是不知道“大宋宫词”可能引发的联想和对比,以及这对比会给《大宋宫词》带来怎样惨烈的豆瓣分数(截止发文前豆瓣分数为3.8,应该是李少红掌镜生涯以来的最低点),但我觉得,《大宋宫词》大概既是少红的一了百了,又是她的孤注一掷。《大明宫词》在主演赵文瑄看来,是“98年一场华丽的冒险”,那么《大宋宫词》在很多影视评论吐槽博主看来,可能是2021开年以来最让人开启吐槽欲的烂剧。其实,《大明宫词》中也有许多不符合史实、突破伦理禁忌的地方,那么何以时隔20多年,《大宋宫词》中的“人设”“渣男”“绿茶”,却不再被容忍了呢?

  3.8分,一个微妙的、耐人寻味的数字变了的不只是李少红,也是时代。《清平乐》《鹤唳华亭》之后,《大宋宫词》是近期宋史剧的关键作品。但我们在爱奇艺首页看到“周渝民刘涛帝后携手搞事业”这样的宣传语时,却不得不说这立意已经完全向一众良莠不齐的网文看齐了。《大宋宫词》本不是粉丝向的作品,其对标观众不是李少红本人或者《大明宫词》的粉丝。《大宋宫词》要面对的是各个年龄层的网民和难以计数的网络高人,特别是宋史达人对于历史细节的挑剔。显然,大多数人没有买“本剧依据史料和传奇改编”的账。早前,《大明宫词》巧妙回避了“大唐宫词”的套路,寻找到了一条特别的幽径;而《大宋宫词》的惨败,或缘于挑剔的粉丝已经不再接受“自我蹭热点”,或缘于这个指向不明(字面上又野心过大)的剧名与大女主套路的鲜明反差。很难想象以《雷雨》《橘子红了》等优秀作品改编迅速确立自己行业地位,以《生死劫》《恋爱中的宝贝》等或纪实或先锋的电影引领时代的李少红,最终会选择网文作为《大宋宫词》改编的文学基础。“文学已死”之类的哀叹当然是廉价的,但是当“大女主”、“cp磕不动”之类的词汇变成了文艺评论的主流语汇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变坏的究竟是导演,还是这届观众。

  《大宋宫词》里,周渝民和刘涛的CP目前对《大宋宫词》的一个常见的批评,是指责该剧作为“历史正剧”的严重失实。但是我们又必须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现在时态”滤镜中看待这一问题。正剧事实上是一个中文自发生成的概念,从近代以来的西方戏剧概念转化的角度来说,“正剧”找不到西语的对应概念。正剧的概念其实是一个结构主义的问题,正剧是非悲剧、非喜剧,非闹剧,总之是一种让观者感觉到庄重、严肃的剧种。也就是说,用一种想象的“正剧”去批评《大宋宫词》可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批评是,跟《大明宫词》比,基于女性欲望、潜意识的大胆的书写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吐槽的“中年玛丽苏”人格,完全扁平的女性人物,大概要让鲁迅先生惊呼现代文学可能根本没有在中国发生。《大明宫词》的成功在于以“诗歌”(词)重新演绎了“欲望宫殿”(《大明宫词》的英文译名就是palace of desire)的人物行为和心理逻辑;而《大宋宫词》中的“词”是彻底缺失的。《大明宫词》的主要编剧郑重作为1990年代留美继而回国的戏剧创作者,用彼时西方的戏剧(文化)逻辑大胆重写了作为“文化帝国”的唐史;遗憾,如今真的被视作“崛起之大国”的中国的文艺创作,却在“词”的意义上徘徊不定,我们一面看到的是大量以国学、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有时又不得不哑然于其失去了以当代眼光(不仅仅是技术手段)解读传统文化的能力。

  《大明宫词》,武则天与少女时代的太平公主现代文学基本是一种个人文学,《大明宫词》中太平的个人成长史和武周朝的宫廷史并行交织,并被赋予一种对历史的具有精神分析深度的解读(例如太平公主与母亲纠葛的一生),但是《大宋宫词》中的刘娥却缺乏这种内在深度,这也就是很多评论者认为人设立不住的原因,《大宋宫词》一反李少红的细腻风格,在快速甚至凌乱的剪辑中我们找不到对于人物心理的深度刻画。《大宋宫词》拥有包括总编剧张永琛在内的9位编剧,和李少红版《红楼梦》编剧人数持平。且根据片头字幕显示,在同为“编剧”的两个类别里分别划入了2位和6位编剧。不知道这种过于复杂的编剧分工体系,是否也是造成《大宋宫词》剧本最终呈现出这么个状态的主要原因——多年前,《大明宫词》只有郑重、王要和桂雨清3位编剧。说真的,《大宋宫词》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周渝民还算是表现出了北宋君主的气质,不是网络上草率的“渣男”标签可以定性的。齐溪略显神经质的表演也在最后郭皇后病逝的情节中走向了圆满。归亚蕾等其他老戏骨也贡献了值得肯定的演技。问题在于,一些过于技术化的表演,反而让人觉得空洞。

  《大明宫词》的美学世纪之交时期的李少红将一众具有表现力的女演员招至麾下,周迅、归亚蕾、甚至贾妮都是被李少红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演员。但是,《大宋宫词》却不得不用“国民媳妇”来演绎一代女主,从本质上来说,艺术民主化的时代,没有一种女性人格能够被神化,而终将在hdr画质下接受群众人均医美专家的监测——《大宋宫词》显现了时代的困境,即无论我们如何不想要滤镜,手机却也已经成为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流媒体平台改变了传统的观影模式,流量时代,无人幸免。在人物造型上,《大宋宫词》仍然犯了错,例如早在人物造型照曝光后就有评论者诟病过萧太后的扮相,其中一套造型竟然照搬了清代的戏曲人物服饰作为萧太后的常服。我想“虚与实”永远是历史剧美术指导要反复斟酌的问题,这一次《大宋宫词》的人物造型美术仍然由叶锦添操刀,但是剧组却显然没有主打叶锦添这张牌,叶锦添在片头的主创名单中被列为“艺术顾问”,在片尾又被列为“艺术顾问/造型指导”,杨丹和高菲则分别为总服装设计师与服装设计师。此外根据片尾显示,还有一位专门的服装史料顾问与历史顾问、茶道顾问等并列。我想或许也是因为新版《红楼梦》造型争议多多少少的阴影,剧组继而选择了低调的策略。服化道问题上,《大明宫词》是将有限的奢华用在整体的穷酸上,而《大宋宫词》则如同剧组标榜的韩熙载式美学,反而是平面的。在一众簇新的戏剧服饰中,我们早已难以辨认出谁是主角,传统戏剧理论中服装和造型突出人物性格的功能实际上是被弱化了。《大明宫词》内在的美学是西方的,是透视法,是光晕(aura),是内心的戏剧动作(李少红早期作品对于文学/戏剧性的追求近乎极端),这在《大宋宫词》中仍偶有闪现,但已经变成了弹幕对于“鬼片第一导”的调侃。

  “韩熙载夜宴式”显然无法拯救《大宋宫词》在《大宋宫词》中还有整段运用新版《红楼梦》配乐的地方,整体上没有形成自己特殊的配乐风格。再回想《大明宫词》的bgm可以在多年后被粉丝要求重新制作成原声专辑发行,《大宋宫词》是太逊了。作曲郭思达曾为李少红操刀《红楼梦》音乐,谭维维演唱的《越人歌》作为主题曲大概是要用女声传递一种女性视角,却过分沉溺于小情小爱,缺少了《大明宫词》主题曲《太平》那样对宫廷整体气氛的精准把控,片尾曲《阳关引》则在风格上十分类似李少红版《红楼梦》片尾林申演唱的“好了歌注”……据说《大宋宫词》宣传通稿中还提出“女性职场议题”“女性生存技能”“女性力量”等现代议题来为剧本增加现代意识,充分体现了何谓媚俗。《大宋宫词》不再有以“词”(即个人独特的美学)来讲述历史的气魄,转而变成了一种向流量时代的妥协。真正具有穿透人心力量的艺术,不需要所谓话题性来增加讨论热度,热搜追剧本来就是一种悲哀,更别提剧组似乎还在抖音发布了《大宋宫词》中皇后与皇子通奸的“热辣”短视频……!!!其实当我们在疯狂地吐槽《大宋宫词》的时候,可能多少还有一些补偿心理作祟。“我们”也终于不再是《大明宫词》里第一次来月事的小太平,不再有第一次遭遇艺术启蒙时的惊与喜。流量时代的“墙倒众人推”易得,《大宋宫词》还在播放中,对于它的总体评价,我会再等一等。

上一篇:原创HBO主管:没考虑过重拍《权力的游戏》
下一篇:猛料!林青霞26岁时与成龙、秦祥林海边玩水,颜值爆表,你敢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