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光鲜,人后与垃圾共眠 | 囤积癖患者的1/2生活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从小时候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玻璃糖纸,到上学以后收集所有自己用完的笔和笔芯的包装袋,以及妈妈每次都会留下购物所用的塑料袋。

  这些囤积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与真正的囤积癖相比,这些囤积行为简直不足为道。如果说正常的囤积行为是在生活空间中分出一点来进行囤积,囤积癖患者则是在囤积的物品之间找到一点点空间吃力地生活。那么,到底囤积行为到达何种程度才是囤积癖呢?图/小猫字幕组

  2009年的一部关于囤积癖人群的美国纪录片《Hoarders》对囤积癖作出释义:强迫性囤积症是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强迫性地需要获得和保存某些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并无价值,有危险或不卫生。

  由释义可以知道,囤积癖如同焦虑症、抑郁症一样,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患者会不可自控地购入物品,即使这些东西一文不值甚至可能致病或对生活造成其他威胁,但他们仍对这些物品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以至于无法丢弃它们。

  早在《Hoarders》第一季播出的2009年,全世界患有囤积癖的人数就已经超出了三百万。

  如果说文字和数字并不能体现囤积癖对生活产生的影响,那么从这档2009年至2021年累计播出了12季的纪录片中,我们得以对囤积癖患者的生活窥见一斑。

  衣物和玩具,食品和生活垃圾不分你我地堆积成山,别说正常的生活动线,就连想从门口走到客厅找个地方坐下都是寸步难行,无处落脚。

  不敢想象,这些垃圾长久经年地堆积起来,越垒越高,或许在某一处细菌恣意滋生,物品开始腐坏,散发出难闻的气息,招来了蟑螂老鼠,这样的环境将严重威胁到囤积癖患者的身体健康。

  长期生活在这样逼仄的空间中,囤积癖患者不仅会感受到压力,还极有可能情绪不稳定,进而影响社会人际交往以及职场表现。

  也许会有人将收藏癖或者强迫症与囤积癖混为一谈,但收藏癖明显区别于囤积癖的地方在于,他们只留存自己感兴趣的物品,通常是同一类,例如邮票、玩偶甚至是罐头,而且他们会将收藏物摆放得井井有条,尽可能地将环境保持整洁。收藏癖的收藏行为是带有美学观念的,他们会时常欣赏自己的藏品,并且对它们爱护有加。图/GQ Australia

  囤积癖于强迫症而言更像是一个子集,囤积癖属于强迫症的其中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强迫症都是囤积癖,也有可能是其他无法控制的强迫行为,例如对周遭环境的过度清洁,重复某个特定的动作等等。

  尽管早在2009年的纪录片《Hoarders》中就已经为人们揭露展示了囤积癖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真实生活环境,但直到2013年,囤积癖才被正式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

  囤积癖并不能简单归结懒于打扫和丢弃,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或许许多囤积癖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从那以后被一分为二,一半是垃圾内的生活,一半是垃圾外的生活。

  

  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囤积行为很大程度上与曾经遭受过关于分离或失去的重大情感创伤有关。

  对于囤积癖患者来说,创伤记忆导致了他们对于物品产生了情感依赖和占有欲,即使是生活垃圾,丢弃它们也会使患者没有安全感。囤积行为是他们的防御机制,他们认为囤积物品能够让自己规避未来会遭遇的风险。

  对于他们来说,家就是这样一座用垃圾堆起来的堡垒,受过伤的他们隐匿其中,借此来疗愈自己。

  日本综艺《能跟你去你家吗?》节目组会在大街上随机询问路人,帮忙支付打车费的话可否让节目组随其回家,了解关于他们身上的故事。有一期节目组选中了一位从事地产代理的姐姐,跟随她去到了她家里。图/b站 蓝夏BlueSummer

  从进门后的玄关开始,节目组便震惊于房间的脏乱。

  衣物都揉成团堆积在一起,塑料袋、快餐盒混杂在其中。冰箱内都是已经过期的饮品和腐烂的食物,她随手拿起一根大葱,早已干枯得看不出原本的样子。厨房里炊具积了厚厚的灰,锅中还有不知道盛放了多久,黑得像一滩沥青的汤水。卫生间里也是污渍遍布,下水道口被毛发堵塞住。

  唯一能落脚的地方是她的床,但也曾经倾倒过饮料,床单上有一片污渍。她就在这块被垃圾极度压缩过后的生活空间里吃饭睡觉打游戏。她自称在搬到现在住的地方之前,那间房子也和这间差不多,堆满了垃圾,或许有一天自己也需要再从这里搬到另一个地方吧。

  节目组偶然注意到柜子上摆放了一张合照,通过这位姐姐得知,那是她和二十五六时交往的男朋友的合照。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姐姐跟男友是通过朋友认识的,交往的两年间,他们生活在一起时姐姐还会每天给男友做饭,打扫家里的卫生。

  巧合的是,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生日也是同一天。当时这对恋人都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就在交往不到一年后,男友随女方回到老家时,偶然得知原来他们是双胞胎,出生后只有姐姐被母亲带走了,男方则被别人抱养去了。

  虽然很惊讶,但两人都觉得,果然是这样啊,原来所谓的契合是因为他们是基因最为相似的双胞胎。无法背负道德伦理的压力,男友在一年后选择了自杀。

  姐姐在悲痛中带着对男友的思念过了一年又一年,让时间帮她冲淡一切。节目组问她现在觉得幸福吗?她笑着回答了两遍,现在,幸福哦。

  

  当问到她未来生活的打算,她提到了婚姻、新的住所和新工作。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囤积癖患者来说,搬家并没有办法治愈他们。无论搬到哪里,只不过是离开原先的垃圾场,去建造一个新的垃圾堡垒罢了。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著作《断舍离》中第一次提出了“断舍离”的概念,即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通通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这与目前受到较为广泛认可的对囤积癖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不谋而合。

  囤积癖患者偏执的囤积行为源自于他们的不合理信念,他们认为自己与物品之间有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甚至会对物品产生责任感。要消除这种非理性的依恋,就要从患者的认知层面进行纠正。

  例如正确评估自己对物品的需求度,不必要的东西不买,从而减少囤积物品的增加。正确评估每件物品的价值,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情感价值,要认识到不是每件物品都是值钱的、有用的或者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反而正是因为这些无法被丢弃的东西,给自身带来了精神压力,糟糕的人际关系和工作表现。购物癖妻子Jennifer和囤积癖丈夫Ron

  同时,逐渐让患者建立对物品分类,及时丢弃无用物的习惯。 夫妻俩在心理专家的陪伴下和专业清洁团队一起整理物品

  亲手丢弃的过程十分艰难,患者可能会被某件物品触发隐藏的情感创伤,他们会感到焦躁不安,近乎崩溃。在面对清理过后的整洁的房子,他们觉得十分陌生空旷,认为失去了依靠和安全感。

  认知是行为的向导,行为是对认知的强化,所以认知行为疗法的关键就在于同时纠正患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二者的改善是相辅相成的。

  清理前后对比图

  离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容易,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会在人生中面临无数次的离别。过往的无数个瞬间构成了现在的我们,痛苦或是欢笑都需要一一体会。无论是与环境,与人还是与情感。不断背负着过去的人总有一天会不堪重负。将垃圾清理过后,房子原本的面貌,才是家的样子。

  面对干净整洁的家,心情愉悦的夫妻俩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书可以重复翻阅,但时间不会倒退。希望囤积癖患者都能走出自己那一方垃圾堡垒,不再痛苦,不再忧虑。放下过往,开始新的生活。

上一篇:原创谢霆锋花2亿换儿子,张柏芝坦言离婚真相,我们真错怪她了?
下一篇:资源优势抑或安全纽带——住房状况、产权归属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