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百年大变局,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华夏文明,并激活其能量,这是决胜之本!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引子:

  我们的眼光已经向外瞩目了百年,是时候向内看看了,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我们的源头、梳理我们的根脉、激活文明的能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者按语:

  我想请教大家几个问题,为的是引起思考,激发原创,理性讨论。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如何能“心安理得”的活着?是看重物质生活?还是侧重精神世界?亦或两者并重?

  从古至今,为什么有人能勇敢面对一切,不惧生死?为什么有人既可以在和风细雨中平和地生活,也可以在枪林弹雨中战斗?

  为什么自建国以来,不论世界风云如何激变,我们全民族都可以安然自若地生活?为什么100年来我们遇到了无数艰难苦痛,却全被我们克服?为什么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遇到了这么多次的危亡险困,我们都是毫不畏惧,敢于牺牲,全都化险为夷?

  那是因为我们民族有深信不疑的道统传承,是我们可以用独一无二的气质支撑,是可以拿我们数千年积累创造的文化拼命奋斗。

  那我们传承不灭的道统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民族气质如何形成?倒底是什么?我们对“文化”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毛主席建立的新中国是开天辟地式的?

  读完这篇文章,您会找到答案。而且,您会自己思考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未来关乎每一个人。

  诗曰:

  华夏文明日正新,

  种花家史九千春。

  若问天地谁主事,

  华胥笑指中国人。

  (华胥自古公认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

  文章主要内容:

  一、中华民族的最初气质和精神根基

  二、“中国”的由来

  三、华夏文明的底色

  四、士大夫阶层出现之后的华夏历史脉络

  五、不变的道统,永恒的气质

  六、自信的中国,复兴的路上

  图片

  40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提高,而我们的精神世界却仿佛被一层薄雾笼罩。要我说,提高是实实在在的,而薄雾总是会被阳光蒸散的。

  管子说:“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衣食已极大丰足,我们真就知“荣辱”了吗?现实却给出了不确定的答案。

  我们全民族自古就在追求小康社会的理想,到今天已经实现了。那我们是否可以放慢一下为生活奔忙的脚步,静静思考一下我们凭什么能实现理想?回望一下我们艰难拼搏的过往。小康社会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吗?如果不是,那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绵延数千年而不断绝?我们有什么样的民族气质?“气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每到中华民族遇到危亡时刻,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带领人民救亡?“人民”一词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人吗?我们一直传承的民族“道统”究竟是什么?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是儒家文化性格吗?

  为了从根子上讲清楚这些问题,让我们把目光回望到九千年前。

  一、中华民族的最初气质和精神根基究竟源自何处?

  开篇之前说几句题外话。本人闲时爱以抛砖为乐,切盼珠玉纷纷,只是为了求同道,觅知音。

  中国传统思想上的抽象概念和理论思维所讨论的无非就是“有无”问题。即何为“有”?何为“无”?它们是如何相互变易的问题。自从近代历史脱轨后,就有了唯心主义(纯精神宇宙)和唯物主义(纯物质宇宙)在哲学上的对立。并以此上升到了意识形态上的你死我活。

  这不是中国原生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形态,是近代西方突然地“文艺复兴”给世界带来的灾变。

  现在终于有很多真正的学者在研究这场灾变的来龙去脉,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如程碧波,诸玄识,黄河清,董并生等教授。以他们为代表的良心学者正在理清和还原被刻意扭曲的世界文明史。我敬仰并祝福他们。借一下哲学讨论常用的概念,本文只讨论特殊性,中国的特殊性,不去抽象中国的普遍性。其实,中国的特殊性就蕴涵了世界最终普遍性。

  题外话说完,言归正传。

  与大自然共生而来的人,是由劳动的爆发而生发出来的生命体。大量长期为求生存而劳动的人,在其劳动中形成的对自然普遍认识和创造的各种财富,并由此产生的精神追求,就形成了这个集体的原生气质,也叫“民族魂”。

  中国魂,也叫华夏族魂,其形成要从伏羲和女娲说起。

  伏羲演易,女娲造人,这不是神话,是我们祖先在太古朦胧、混沌时期对自己历史的记忆;是对自身生命起源特殊的解释;是发自内心对土地深情的眷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各种形象的伏羲女娲像

  在中国上古传说中,最早人类历史生命活动源自中原(中原指:黄河流域,江淮流域和东部滨海地区),最早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两大姻亲部族:一为姒部,一为易部。姒部有嬌为氏,姜,姬为姓。易部太昊为氏,华,风为姓。姒部以北斗星作图腾,女娲被尊为始祖。易部以太阳作图腾,伏羲被尊为始祖。姒部女嫁易部男。太古时期开拓生存空间和创造人类最早生活方式的出类拔萃者,我们都尊为神,以利祭祀和传承。伏羲和女娲正是其最杰出的代表。

  《尚书·序》载:“伏羲者,人祖也。古者伏羲氏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请大家注意“文”这个字。女娲补天造人正是因劳动的积累而爆发出来创造生命的深刻觉悟,伏羲结网演易更是祖先在长期实践劳动中发现和探索宇宙科学规律的总结。

  在汉代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伏羲和女娲的石刻像。其形象是下身蛇形连体,上体人身分形男女。伏羲一手捧日,一手执规。女娲一手托月,一手执矩。看到这里,也许有人就会说这不就是神话吗?神话不可信,是臆想,是瞎说。有这样认识的人是受到了西方历史起源于众神的影响,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被西方忽悠、洗脑的结果,更是受到只疑中国史的所谓“疑古派”无良知识分子流毒的影响。为什么说不是神话呢?

  首先,从训诂上讲:“神”字,“电”字,字源都来自“申”字,申,神,电,古字相同。《说文》载:“神,天神蚓,造万物者。电者,阴阳激耀也。申者,神也”。申,神,电皆为闪电之象形会意。“神蚓”古称“灵蛇”,古人相信酷似灵蛇的闪电入地为“蚓”,因“神蚓”又叫灵蛇,而蛇又似阳具,阳具以“申”为用,祭“申”则神生,神由电引,电激阴阳,故“申”能出灵。这符合人性认知规律,是远古祖先对自然界现象带有科学性的理解。此中国远古独有之科学文化,岂是西方智能低下之物种所幻想出来的鬼话可比?

  中间插一段历史小知识,供大家在了解历史的真实中莞尔一笑。

  西周的灭亡源自“申国”。东迁洛阳的周平王是申侯外孙。周平王名叫宜臼,是西周幽王的嫡长子,其母是申国公主,本是太子。但幽王迷恋褒姒,鬼迷心窍,废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宜臼与其生母逃回申国,向申侯诉说公案。申侯闻之大怒,但自忖实力不济,故勾结犬戎部族谋画三年,以幽王破坏周礼为名率军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幽王和太子伯服。“犬戎则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史记.周本纪》。原太子宜臼继位,尊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始。申国“神”吧!

  言归正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神以人为根,人亦可升华为神,人神相通,生之为人,死后成神。我们民族的共神或圣神,其实就是个体英雄在族群精神上的神圣化。就如毛泽东定会被后人神圣为伏羲、黄帝、大禹式的圣神一样。因为,他在中华历史文化上的功绩开天辟地,光照千古。

  强调一下: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人创造的,不是神赐予的!

  最后再说一遍:伏羲和女娲的传说不是神话,是我们民族对自身生命诞生做出的理性解释,是对我们民族在长期劳动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的记录,是对所处环境最独特的描画。

  伏羲和女娲所创造的一切,是我们民族最初气质和文化性格形成的精神根基。创造出我们第一组文明密码,编辑出我们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后来我们民族创造出来的所有文明形态和曝露出的精神气质都肇始于此。伏羲和女娲已经为中国人的气质和文化成形铸好了模范。

  图片

  末了,列上几条易经原文和解释,大家对照当今现实社会和个人的三观系统,看看能否相通。

  1.原文:“困蒙,吝”。(蒙卦)解释:人被愚昧无知困扰就会有灾祸。

  2.原文:“夫妻反目,不能正室”。(小畜卦)解释:夫妻之间成了仇人,家庭就不可能规正。

  3.原文:“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泰卦)解释:做事游移,会被邻人抢夺财物,不加戒备会被征服。

  4.原文:“君子以做事谋始”。(讼卦)解释:优秀的人在做事情之前就谋画好了。

  5.原文:“不利为寇,利御寇”。(蒙卦)解释:做盗贼是不利的,防御盗贼是有利的。

  6.原文:“拔茅,茹以其汇”。(否卦)解释:拔茅草要连根一起抜。再解:就是除恶务尽。

  7.原文:“睽,君子以同而异”。(睽卦)解释:虽然不合,优秀的人也能求同存异。

  8.原文:“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卦)解释:优秀的人言行一致,能持之以恒。

  9.原文:“君子以检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卦)解释:优秀的人要检点自己的德行,避免炫耀福禄带来灾难。

  10.原文:“獖豕之牙,吉”。(大畜卦)解释:装饰雄性野兽的牙是上政。再解:上政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大家从此卦中能否想到后来的“孙子兵法”?

  11.原文:“吉人辞寡,躁人辞多”。(系辞)解释:老实厚道的人少言寡语,浮躁的人言辞很多。

  12.原文:“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师卦)解释:小人不可信用,信用会导致邦国动乱。

  13.原文:“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不用解释,全懂!

  14.原文:“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系辞)解释:蛾子幼虫行动时身体尽量弯曲是为了伸展前进,龙和蛇冬眠是为了生存下去。

  15.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系辞)解释:没有实际性状的东西称为道,有实际性状的东西称为器,道与器相互转化,就称之为变。大家从此卦中是否想到了老子的“道德经”?

  先就列写到这里吧!采十五之数是为了致敬九宫图。西人称为“魔方”。伏羲八卦位四正四维即与九宫图中数字的排列相配套。《易乾凿度》下卷载:“故太乙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简单谈完我们的始祖,那么,接下来就结合考古发现做证据,来谈谈中国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性格的形成及其异同。因为,考古发现能最真实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中国”的由来

  建国以来不间断地考古发现,已多次颠覆了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国家文明史的认知。我们惯有的一些历史文化认识恐怕要重塑。最不济也要重新修正。这是当下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为后人永续传承我们民族文化道统而义不容辞地工作。

  在我们现今的历史教科书和国人脑子里的认知上,都一致认同中华文明史是五千年。对不对呢?准确地说,不全对,至少是太谦虚谨慎了。不过这确符合我们民族的历史气质:讲究实事求是,能力与认知相一致。决不会有什么“文艺复兴”,更不会神话与历史齐飞,谎言与宗教共舞。

  早些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就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到八千年前(比仰韶文化早1000年)。其出土的陶器彩绘是蕴涵了伏羲“画八卦,造书契”重要的指示信息。

  图片

  义乌桥头遗址发掘的陶片

  而2019年浙江温州义乌桥头遗址有了重大的发掘、发现,彻底打破了我们固有的观念。我们的文明史远不止五千年,而是至少九千年往上数。

  我们现在的主体文化、文明在九千年前就孕育成形,并开始普及了。桥头遗址出土的距今九千年的彩陶文饰上,反复出现直接画以阴、阳爻形式的卦图,与今天所见八卦及六十四卦完全一致。再次证明了易经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导。这是给了所有中外恶意缩短中华文明存续期的“知识分子”一记清脆耳光。

  “卦”不是符号,是地球上最早的“文”。是人类最初描绘自然规律和传达信息所采用抽象记录的方式。出土的红色陶罐上有用白色突起组成的“六爻卦”:雷地豫卦。

  此发现不同于以往发现的原始八卦,是完全以阴阳爻形式出现。这正是桥头遗址的非凡之处。易经中的“卦”就是表意的“文”。《尚书·舜典》中载:“文者,经天纬地也”。“卦”可表示事物的本质,能量,类别,时间,状态,方位和发展规律。在易经中,震为雷,为出,为东方;坤为地,为土,为众多。陶器属土,对应坤卦,所以,豫卦出现在东方义乌不是偶然的,是真实反映了当时当地所发生的事情。

  我们祖先对文明开端的界定是以“文”的出现来定义。而“字”是记录语言声音的方式,不直接对应事物信息与内容。桥头遗址的发掘成果不容置疑地证明了伏羲氏创立的八卦及连山历法至少是在九千年前。换句话,中华文明是地球上最久远的文明,没有之一,至少存续九千年。

  祖先们以易为魂,用卦作文,集文化字,研字成经。观天文,察时变。一边流淌着血泪,一边勤劳开拓着家园;一边忍受着各种苦难,一边告诫后代要乐观;一边相互融合借签,一边世代祭奠祖先;一边刚柔相济,一边励志求变。祖先用劳动创造着一切,苦难再多也从不脱离实际生活。这就是中国民族气质根源,也是文化形成的血脉。

  “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多么温馨的人间小康生活写照。这是清朝人沈复的诗句。君可知道,5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过这样的小日子了。

  图片

  河南双槐树遗址(河洛古国)是黄帝时代的都邑。考古发现此大型史前聚落重视民生,发展农桑,重视传宗接代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宗教淡化,财富多用来发展生产而不是主要献给神灵。从完整发掘的部落聚集布置上看,我们的先人已经具备了礼仪思维和天地居中的宇宙观。发掘出了用陶罐摆放成北斗星,用以天象授时的遗迹(北斗九星图)。与此相关还发掘出了寰丘祭坛遗迹。

  这种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性思维被后世历代王朝继承。而黄帝部族社会以民为本,本固邦宁思想更是被后世《礼记》记载下来,传承到今天。

  我们的民族气质越发成熟和显现,文化内涵和性格开始发散:凝才聚德,通天明道,王者适民,理性发展使黄帝族群成为当时天下翘楚和文明灯塔。所部民众则能苦能甜,能文能武,能破能立,即可含悲又能吐喜。这样的气质被传承到了今天,依然是芬芳在外,香飘四海。

  由黄帝开启的五帝时代是华夏民族正式进入文献记录的时代,也是文明大爆发的时代,更是中国人的气质和文化从模范中脱离,开始精细打磨的时代。世界从此进入了原创时代。我们祖先究竟原创了什么呢?

  我就骄傲地简单列写一下:

  黄帝发明了指南车;

  嫘祖(黄帝妻)发明了织布;

  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

  神农氏发明了农耕;

  有巢氏发明了建房;

  有鬲氏发明了陶土器具;

  有缗氏发明了养蚕织锦;

  仓颉发明了依文造字;

  伯益发明了凿井;

  蚩尤发明了兵器;

  伶伦发明了音乐;

  隶首发明了算术…

  这是由劳动而激发出的生产力大发展、大创造。所有原创都被文献记载,并记下原创者的族氏,名号,以彰其功,兼励后人。

  从这个时代塑造成形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可解读出:开放包容,极富创造,思维辨证,善于学习,深刻劳动,通天明道。

  此时,祖先因文明的大爆发而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大政在野而不在朝。

  从尧帝始,开启了举贤敬德的禅让制。这一制度的创立使“中国”这个称谓找到了被永世承继的源头出处,也连上了华夏民族这一名号得以确定至今的起始根脉。更使我们祖先在长期实践劳动中形成了一种思想:对立者,择其适者化之;相通者,择其优者亲之;融溶者,择其贤者用之。唯民芬华者,则族可永世,文化永继。

  尧舜禹开启了伟大时代,尧“奠中”,舜“重华”,禹“立夏”一脉相承,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注入了即刚且柔的精神内涵。那就是:重实践,弃空谈,崇英雄,敬德贤。王者适民,民从之。王者违民,民逐之。这样的气质至今未曾改变。

  山西临汾发掘、发现距今五千年的陶寺文化遗址,是帝尧时期文化遗存。发掘出土的陶质扁壶上用朱砂书写了“文尧”二字。并出土了“圭表”实物和古观象台遗址。

  大家可能对“圭表”比较陌生,它长得就像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水平杆为圭,垂直杆为表,圭和表相交于O点。圭表是用来测量日影长度变化,从而确定节气和地理方位的科学仪器。在尧址发现的古观象台夯土基址上,经复原后可准确测得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令。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尚书》,而《尚书》开篇就是《尧典》。

  这个集观测与祭祀功能为一体的建筑就与《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完全相符。圭表还可测量地理位置,古籍文献《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圭表的使用方法:“以太阳正顶为准,正南正北距离相差1000里,日影长度就相差一寸”。即千里一寸率。夏至时,太阳影长一尺五寸处,即是大地中心。

  写到这里插说一句:如果有人认为五千年前祖先的测量方法不科学,不可信。那么,你今天相信的天文测量方法三千年后也会被人置疑,说成瞎扯。回来接着说圭表,尧址的定位与祖先思想中“王者居中”的追求相一致。“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圭表测定下的地土之中,建立的中土之国(何驽语)。此“中国”概念在三千多年后用青铜铸进西周重器“何尊”的铭文中。

  中国称谓由此而生,绵延至今让人称呼起来仍感无比骄傲。

  陶寺遗址规模宏大,违筑格局非同一般,大城内套小城。从发掘出土的器物及城市布局上看,尧址完具王者气象,其社会生活景象欣欣向荣,国家面貌繁盛富裕。扁壶是当时常用的汲水用具,家家用来取水。在扁壶上用朱书文字做标记,表其归属,可证明我们祖先彼此沟通交流之频密,也可证明当时文字的广泛使用。

  图片

  陶寺遗址出土的大型彩绘龙盘,第一次把龙与王者联系到一起,“龙的传人”由此生矣!

  从尧至舜,由舜到禹,我们的民族气质逐渐成形。从尧协万邦,到舜帝新政,再到大禹治水,中国国家的社会组织形式已经孕育成熟。普通大众的民族意识及文化认同已经融合。夏民族组织严密,武力强大,法度整肃。在治水成功后,又继续征讨三苗,平定天下。

  华夏民族崇拜英雄的情结,英雄为民,公而忘私,舍生图存,勇于献身,不怕牺牲的精神,始自夏禹,终融溶进龙族血脉。从此以后,每当我们民族遇到危亡,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拯国家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还民族于昌盛!这样的气质至今未变,也将永世不变!

  夏商周三代由不同族群建立,但同孕育自黄帝开启的部落大联盟时代,成长于尧帝建立的文化认同时代。虽然各自的生存方式,文明形态,精神面貌和族群性格迥异,但通过长期不断地融合、借鉴,最终铸就了华夏民族的社会精神和民族气质。

  夏朝人的开拓进取,战天斗地;

  商朝人的激情豪迈,开阔厚重;

  周朝人的谨慎精细,敦敏坚韧。

  这样的气质被延续至今,而且更增添了睿智、包容和求变。

  让我们总结性地回望一下夏商周的历史承继。

  禹夏族:徙民众,决九川,致四海。创井田,开九州。

  契商族:铸青铜,创车马。番畜牧,创典册。重商旅,创刑名。

  弃周族:贵农桑,倡精细,勇拓荒。敬祖先,创礼乐,开宗法。

  三代传承的共同之处就是“开创”精神,这是对伏羲女娲所树立的开创精神的继承。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核心气质,也是国家和民族大一统理念追求最初的思想源头和动力来源。

  三、贵族士大夫登台之前华夏文明的底色是什么?

  从周公制礼做乐起,我们的国家进入了礼制时代。这是民间气质伦理与庙堂的气质伦理开始分际的时代;是与“文化”一词的内涵渐行渐远的时代;是统治阶级开始全面垄断文化的时代;是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从哲学思辨到产生文化分争的时代;是统治阶级思想反向劳动人民灌输的时代。

  到此,“文化”基本异化成贵族士大夫专有技能的名词概念。

  文化真的很重要。那“文化”倒底是什么?

  《易经·火贲卦》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解释一下: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了解天文地理和时空变幻的过程中,通过思维和意识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出为人所用的东西。它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

  说清楚文化是什么,那“文明”就随“文”而成,呼之欲出了。文明就是:以“文”来记录、传播、展现、表达人文化成的过程。以上就是我们祖先对“文化”、“文明”的定义。对照祖先的说法,文化是劳动实践的结果,即是物质创造,也是精神创造。是实践真理,不是抽象概念。

  图片

  读读文献《诗经》中的“风”,仿佛仍可窥见些上古的文化民风。这样的民风是气质的显现。那气质又是什么呢?我翻遍史籍也没找到答案。那我就不揣浅陋地表述一下:“气质者:生于魂,铸于神,显于形。尊天地之斧凿,录自然之曲故”。

  解释一下,如果把文化、文明理解为信仰,那气质就是象昆仑山一样的原生品质。也恰如《吕氏春秋》所描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信仰可变,品质永恒。

  我们始终都是中国土地上的原生民族,我们血液中有生生不灭的创造性基因,我们的精神气质就是:人是一切的一切。

  《诗经》里的“风”是史籍中最后的民心记录和展现。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那个时代的风骚。

  齐风:讥刺君主,鞭挞无耻,阳光自信。情长却不失自我,尚武却不废仁慈之心。

  晋风:忧思深远,伤情质朴。民勤不惧地贫,总是追求人生诗意般的幸福。

  豳风:向往和平,赞美劳动,诅咒战争。喜农桑,怀乡愁。

  魏风:歌颂劳动,指斥剥削,厌恶不劳而获。对生活总是充满信心和热情。

  卫风:调侃公室,讽刺秽行。诅咒腐朽,爱国刚强。

  郑风:情感火辣,真诚炽烈。讲究投挑报李。

  陈风:讽刺贵族虚伪、堕落,嘲弄享乐主义。对本国政治悲观失望。

  秦风:质朴凄婉,反抗暴酷。强悍勇猛,爱国刚烈。崇尚劳动,追求幸福生活。男女执着追求真情。

  我所总结的是侧重各国“风”之不同,其实“风”中有大量相同的情感气质。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诗经》是中国文献最早的元典之一,那是个人人可作诗,人人是诗人的时代。只可惜大量的诗都消散于历史的风烟中了,留下来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仍可读出我们祖先的风貌和才华,仍可探寻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仍可窥见传承至今的民心品质。

  四、士大夫阶层诞生之后的华夏历史脉络

  从春秋战国时代起,我们社会的革不再是从下往上来推动,而是由上层贵族士大夫来推动。但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依然是由劳动人民不断革新和提高生产力,从而迫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所推动的。只可惜文化已被统治者垄断太久,知识又因利益纠葛而被封闭在小圈子而传播不畅。这样,人民所创造的各种成果被士大夫用来进行社会改造,缓和阶级矛盾。

  图片

  这种状况的产生跟周公建立的礼治社会有很大关系。“礼”繁冗,沉重和不下庶人,完全隔绝了社会的上下通道,使国家日趋僵化和保守。彻底丢掉自五帝到夏商时,民间和官家都共同维持的“谤木制度”(下对上的政治批评)。此制度能使官采民心,上下通达,是个很好的互动机制。但因周王朝强力推行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谤木制度则因破坏了礼的核心价值观而被统治者丢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就是周厉王不满社会对他的政治批评,采取“毁谤木,禁谤言,杀谤民”的措施,当时的召公对其行为说出的劝谏之语。

  周王朝的建立是华夏文明经六千多年不断发展进步,最终成熟的结果。主体是向前进步的。但“礼乐”制也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并延续了三千年之久。

  那就是:用礼加强等级观念,强调阶级固化,蔑视劳动人民,愚化百姓,消除革命,用杀人诛心来维护阶级统治和利益。史籍中“汤武革命”是文献最后的记载。从周公始,直到清朝末期,三千年里的多少次改朝换代再也没有了“革命”二字。这是统治阶级对历史做出的反动。也是造就出孔子儒家价值观(指原生儒家)和老子“道德经”价值观的源头出处。

  士大夫被创造出并最终彻底掌握话语权。而“人”和“民”从此分说,单论。

  自古以来,士大夫阶层所形成的文化性格绝不代表我们的民族气质。自五帝以来,由劳动人民通过“文化”而不断革新生产力,不断促使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创造了大量文化积累,生产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士大夫由此生发。他们是历史文化的文字记录者和刻意加工者,不是历史文化的直接创造者。创造者是广大劳动人民。如有人存疑,那我就从春秋战国开始,

  用粗线条来勾勒一下士大夫阶层的历史脉络。

  因周平王(申侯外孙)对周礼从根本上的破坏(当带路党,引外族入侵,只为个人利益),从而造成“礼崩乐坏”。使国人深刻地认识到坏礼者即制礼者,从而不再守礼。但统治者还想继续维持阶级统治,但又失掉了根本道义,这咋整?正在着急上火之时,士大夫急急赶来救驾。从管仲开始,抛掉破败不堪的道义,拿起有用的术器,创“案田而税,相地衰而征,改制工商,赋禄以粟”。子产“制参辟,铸刑书,彰律条”。其本质是改良社会,适当生产力发展,从而巩固阶级统治。继之孔子在政治和社会伦理上倡导克已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是在维护阶级统治。老子写“道德经”从哲学上对易经做出异化表达,依然是在维护旧的制度。

  从子夏到魏文侯,从李悝到商鞅,从荀子到韩非,都是用劳动人民创造的新生产力来改造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建立新的统治制度,造就新的统治阶级。他们是一群有情怀,有理想,忘我求变的早期知识分子。

  他们不自觉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有意识地传播了中华文明。虽然建立起新的制度,但还是剥削制度;虽然提倡“仁政”,但依然在“吃人”。从西汉董仲舒、桑弘羊到刘向、刘歆、王莽,全都忘记人民,全身心投入到维护阶级统治的理论争辩中(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为夺取话语权而尽心竭力。东汉时古文经学一统天下,士大夫开始谋求与皇权共治,皇权自用宦官加以拒绝。此时,天下瘟疫肆虐,蝗虫成灾,“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百姓困苦至极,但无人救助。

  这时的士大夫阶层开始神圣孔子,诅咒秦始皇,并一头撞进历史文化的死胡同。世族门阀开始形成建立。曹魏集团为谋帝业与之共舞,孕育出来的东、西晋文化门阀世族彻底征服皇权。从东汉末期到魏晋时的士大夫阶层嗑药成风,斗富比美,谈玄求仙,政治上悲观堕落,生活上讲究及时行乐。史称“魏晋风度”。这样的“风度”给中国带来272年的大分裂,大混乱。直到隋唐时才恢复中华一统。

  隋唐的鼎盛是源于北魏孝文帝开启的民族大融合进程,把五胡全部纳入中华大家庭。是各民族文化融通、交汇后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隋唐吞吐八方,睥睨天下,雄视世界,李杜文章光芒万丈长的基础。当然是中华盛世。但在这样的盛世中激扬诗词文字,挥洒个人豪情壮志的士大夫阶层,却没能让国家和人民避免血腥的“安史之乱”,反而自己被其蹂躏践踏,受尽离难。

  尽管“安史之乱”被最终平定,但中唐的士大夫依然本性难移,回归本位后仍然投入到各种文艺创作之中,诗文灼灼,文采纷呈。只是时代已大变,盛世已远去,繁华已销尽。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士大夫阶层陷入了半个多世纪的“牛李党争”和官宦对抗。最终为大唐挖下坟墓,并悲凉地与之同穴而葬。

  再后来的北宋士大夫本事全在嘴上,不但延续党争,还形成了理论,所用手段更加酷烈。虽然宋词与唐诗并驾光耀后世,但士大夫阶层在历史上的功业却暗淡无光,其中虽有出类拔萃者,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也事功尽废,磋跎一生。

  继之而后的南宋主流士大夫更是得了软骨病,在香肌玉手的抚摸下意志瘫软,精神萎靡。把偏安一隅作为安身立命之地,把理想和追求当成佐酒时的笑话。极力打击主张恢复中原的同类异志者和民间志士。政治鸡贼,文化内卷。虽然经济繁荣,财资盈库,但仍被异族逼困消灭于漄山,只能留取丹心照汗青了。

  而元代知识分子早被蛮族的嗜血和杀戳吓破了胆,只能在异族的种族歧视下苟延残喘。与曾经鄙视的作艺人同气相求,为其写词作曲用以谋生。元曲时代大家辈出,但也为后世数百年的士大夫阶层的荒淫和雌化伏下了千里脉线。

  明朝士大夫接续宋儒开启的心学、理学研究,使之更加不接地气。并滋生出“白莲花”般的清高自傲。把宋儒欧阳修的“朋党论”加以实践,组成“东林党”。据以调动社会與论,强化集团利益,掌控国家经济。官宦互杀,对抗皇权。完全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视人民生命利益如草芥。

  晚期竟有明儒悖宗弃祖,信仰番教。在耶稣会传教士的精神控制下,把中华原典翻译成西文。至使大量中华原创的文史和自然科学文献被盗取。西人耶稣会组织人手纂改中华原创,偷窃内容,只是文化太差,因而张冠李戴,漏洞百出。这样低级地耍流氓就使西方突然地“文艺复兴”了。

  西人就此脱昧。后来世界被脱昧后的西蛮抢掠,殖民,杀戳和种族灭绝。这就是西蛮对人类文明的回报。明朝士大夫开创了向异族大规模、集体性妥协和投降的历史先河。所有家事,国事,天下事情怀都被鲜血证伪;所有“白莲花”般的清高自傲都被历史的车轮碾碎;所有守财奴般保有的财富都被征服者拥有。神州人心从此涣散。清朝士大夫的脊梁骨一开始就被女真人的铁蹄踩折。从此埋首于考据,小学,寄情于戏曲,赏玩。精神猥琐,奴性泛滥。万马齐喑,血性全失。华夏民族的气质被揉搓,被沉沦到了极限。

  这就是士大夫诞生以来的历史脉络。

  从“五帝”时代起,尧、舜、禹,夏、商、周都是脚步坚定地向上跃跨历史进步的台阶。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更上层楼。这源自于我们民族与生俱来向好和求变的精神气质。历史发展到秦帝国一统华夏,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的一个辉煌顶峰,是自伏羲以来,我们民族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集大成体现,是民心所向。但自西汉始,我们民族的整体跃升就放缓了,自东汉起就几乎停滞了,历史发展陷入了“周期律”。为什么?因为统治阶级与士大夫阶层到此合流。

  孔学礼教思想一统上层建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历代统治者和士大夫奉为圭臬,坚决贯彻执行。他们薪火相传,始终都尊循奴化人民思想,强化阶级统治,誓死维护阶级利益的方针。他们用掌握的政治权力,话语权力,经济权力反向劳动人民灌输保守思想,消磨人民斗志,警告人民“天命不可违”。我们民族的思想被禁祻,创造力被弱化,进取心被摧残。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自诞生起就是融多种思想碰撞,从而产生无限创造力的民族。不是只有儒学一家。“文质彬彬”不是我们民族原生气质。

  五、不变的道统,永恒的气质

  我们不是温柔的民族,也不是自我否定的民族,更不是总向上帝反思的民族。

  我们是开创的民族;是战斗的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是敬畏历史、崇拜祖先的民族;是不断创新、求变的民族;是人的民族;是信仰劳动、崇敬英雄的民族;是与山川共享,与日月同寿的民族!

  我们过去曾经沉渊,但我们现在已经是猛虎啸谷,飞龙在天。正在明丽中正,成化天下。不管苦难有多重,屈辱有多深,我们永远民心不死,族魂不散。

  百年前的祖国英雄们终于在屈辱中猛醒,开始在苦难中拼命,重拾自下而上改造社会的道统。他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为中华复兴洒尽赤血。他们抛骨于路旁,化坟于路标,只为后来者指示方向。英雄们前仆后继,牺牲个人,只为求得中华民族重新辉煌!终于凭着28年的浴血搏杀,用实践和生命化成的毛泽东思想,创建了为人民服务的新中国!

  图片

  这个新中国完全是开天辟地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自有文献记载以来,“人”和“民”是分开说的。“人”就是指生物学上的那个“人”,而“民”则是指被统治的群众。“民”的对立词是“君”。是毛主席把“人”、“民”而二为一,完全抛弃“君”。“人民”一词从此不再分说,单论。人民就是群众,人民就是你,我,他。

  中国从此往后再也没有高于人民的物种。人民万岁,人民至上,这是毛主席的心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领导下最终建立起新中国的原因。这就是开天辟地。这也是毛主席必将永世流芳的原由。他彻底改变了人民的命运,大家静下来想一想,当今的中国谁敢说我是“君”?谁敢再奴役人民?谁能再愚化人民?谁也不行。因为我们的民族气质已被重铸。

  这就是毛主席为什么会越来越被人民群众崇敬和怀念的原因。我们应该把毛泽东思想融进民族道统!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道统的传承,但“道统”究竟是什么?从来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没人能抽象表达一下。

  我认为:我们的民族道统就是“永远追求制度建设,而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以英雄为领袖,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文化,均平财富。用劳动把民族特殊性的文化积累,转化成民族普遍性的文明智慧”。这就是道统,这就是我们从未改变的民族气质。

  六、自信的中国,复兴的路上

  洋洋洒洒,从传说到考古,从考古到文献,从文献到现实,就是想从根儿上,用事实讲清楚中国的特殊性,用特殊性从本源上讲清楚中国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性格。我们永远也不追求世界的一般性,因为我们就是世界。

  这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不懂谦虚。这是历史事实,是现实真相。

  我们是地球上唯一的“人”族,而不是“神”族。

  我们民族永远是理性的,是人性的。总是在追求现实理想,总是在开拓中创造。

  我们的主流性格永远是乐观的、向上的、包容的。我们的文化从来不是宗教般低级的精神现象,而是在“观天文,察时变”中劳动的成果。是人的创造,是人类事功的记录。

  我们对祖先的祭祀、崇拜和对历史的敬畏,是使我们民族没有被任何追求精神幻像的宗教所同化改造的原因。今天,祀与戎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气质追求。(听听大领导的讲话,看看大领导的所做所为)。

  我们何其幸运身处世界正在剧烈变化的风云中,来见证中华民族重新登顶世界的伟大历史过程。我们的目标不是恢复汉唐,也绝不会在小康社会中踏步。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人类更好的文明形态,更高级的文化生活。要在新的开天辟地里展示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人民至上”。

  我们新的气质依然会继承祖先的开创。我们不要被眼前的薄雾困扰,更不能被弥漫世界的低级反智和反人类的文明吓着。我们应该自信乐观,威武昂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少盼望点得到,多贡献点付出,为我们的后代树立榜样。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是郁华本像(郁华是太阳的古称)

  我们当代所有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不要坐而论道,应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岗位和各种环境中展露我们的气质;弘扬我们的文化;发挥我们的创造力;传播我们优质的文明。

  我们真的都很自信,我们真的都很骄傲。因为:

  我们是劳动者,身上始终都散发着泥土味道;

  我们是创造者,从里到外都漾溢着智慧的芬芳;

  我们是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是靠我们输送营养。

  我们有着令人着迷的气质,这气质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我们不怕任何魑魅魍魉。

  我们不信任何神鬼宗教。

  我们不相信地球上存在让我们臣服的力量。

  我们是人类文明最初的创造者。

  我们是光明的起始,未来的世界将由中国照耀!

上一篇:欧美性残忍 HD
下一篇:姓井的女孩五行缺金起名(二十八宿与上古姓氏----井姓(邢天之姓,井方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