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祭祀是否带着宗教与伦理色彩?聊一聊汉代节日的特征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今天我们所过的传统节日,许多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渊源,这是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当我们追溯传统节日的历史时,常常可以追溯到秦汉甚至更久远的时期。

  虽然节日的名称都是相似的,但古代的传统节日与今日的传统节日还是有着相当的不同的,这与时代的不同特点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例如,汉代时的一些传统节日虽然与今日的节日有着同样的名字,但汉代人在过这些节日的时候所遵循的习俗便与今日的我们有着相当的不同。

  当然,本文之所以要特别讲汉代节日的特征,是因为汉代的节日风俗虽然与今日有些不同,但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今日传统节日的许多特征。汉代节日的特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汉代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传承了商周时期的神秘、宗教色彩浓厚的节日特征,也为汉代之后直至今日的节日特征作了一个铺垫。

  本文希望通过介绍,令读者们对汉代的节日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了解汉代的节日特征为何是承上启下的。

  汉代的节日下官员们的娱乐场景

  神秘化的节日气氛

  总的来说,汉代的文化处于一个从商周时期的神秘色彩浓厚的文化向后来的人文文化过渡的时期,因此,汉代的节日特征也就难免带有这样的两种特征。具体来说,在汉代的社会生活中,对于巫术的崇拜相当盛行,以至于"街巷有巫,闾里有祝",巫师和巫术在街巷里都可以见到。甚至连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主张入世的儒学在汉代时都出现了神秘化的倾向。

  这种神秘化的特征具体体现在节日中,便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节日来源或者风俗的解释往往也是神秘化的。比如,汉代时对于寒食节禁止生火、只能吃寒食的风俗是这样解释的:"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

  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也就是说神灵不愿意在这一天有火,因此人们便不能生活。为了维持这种习俗,当时的民间还出现了相当多的传言,如果不遵守寒食节的习俗,便会遭到灾害,如"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对于重阳节的解释也是一样,汉代的人们认为重阳节之所以要登高和插茱萸,主要是为了逃避灾祸,只要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带着茱萸登上高山,并且喝下菊花酒,便可以避免灾祸,这种神秘话的说法便成为了重阳节习俗的来历。

  汉代寒食节

  除了对于节日的来源和风俗进行神秘化解释之外,节日特征神秘化的另一个体现便是将与节日有关的名人进行神化。比如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的端午节,今天的我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是表示对屈原精神的一种尊敬,但在汉代时,人们过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百姓将屈原视为水仙,因此才过端午节。《拾遗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拾遗记》内容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将屈原视为水仙来敬仰和参拜的。同样的例子还有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按理说只是凡人,但汉代的百姓同样将伍子胥奉为神仙,将他作为五月五这个节日的迎祭对象,《曹娥碑》中有这样的记载:

  "能抚节案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同样可以看出,汉代的百姓是将伍子胥视为神仙的。上述的两种现象都说明,汉代的百姓习惯于将节日或者与节日相关的名人进行神秘化的解释,赋予他们神秘化的色彩,这一点是汉代节日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人文化的节日内容

  与神秘化相对应的实际上就是人文化。节日的神秘化注重的是对上天、神灵的祭祀,而节日的人文化则是对人以及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视。对于汉代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在西汉初年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便逐渐在思想界占据了统治位置,而儒家学说十分强调的便是家庭关系,而在家庭之中又要讲求一种宗法关系。简单来说,便是家族以及家族内部的尊卑亲疏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点也十分突出地体现在汉代节日的一些风俗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祭祖在汉代节日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一些节日中成了有重中之重。所谓祭祖,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人们对于家族关系、家族传承的重视,这种重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儒家思想的教育。汉代的人们已经受到这种思想很深的影响,当时的史料已有记载,在正日时,家族中的家长需要"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斋焉。祭祀日,进酒降神毕"。除了正日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节日都需要祭祖,这正体现出汉代人对于家族传承的重视。更有甚者,有些穷人家为了祭祖甚至不惜以偷窃的方式来获得贡品,由此便可看出祭祖在当时的节日中确实已经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次,孝道开始在汉代的节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孝道就集中体现在尊重长辈上面。尊重长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我们在过节的时候也需要表现出对于长辈和老人的尊重,这种现象实际上在汉代时随着儒家学说的普及便已经开始了。汉代人在过节时,一方面必须要家族团聚,另一方面则必须在团聚的过程中表现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重。

  古代祭祖场面

  汉代的许多史料中已经体现出了这一点,如"进酒尊长,及修剌贺君、师、耆老,如正日","讲好和礼,以笃恩纪","乃家室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等等,表现出的都是汉代的人们在节日时全家团聚,同时表示对节日的庆贺和对长辈的尊重的场景。同今天一样,过节时全家人团聚,和和美美地吃上一顿饭,实际上就是孝道的一种表现了。而为了让当时的人们都能享受到这种欢乐,监狱甚至还会在一些节日期间给囚犯放假,以便让囚犯们可以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由此可见,汉代节日的人情味已经是相当浓厚的了。

  节日特征变化的原因

  汉代时的节日特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与汉代社会的转变是分不开的。读者们应该了解,秦汉与春秋战后及之前的历史是不同的,秦汉时期王朝的政治体制已经由分封制转变为了中央集权体制,全国统一在一个皇帝和一个中央政府的治理之下,中央的权力开始直接渗透到地方,对各地进行直接的管理。而在春秋战国之前,各地的百姓实际上并没有体会到来自中央的权力,他们所能够直接体会到的最高权力大概来自于诸侯国,甚至在许多地方,诸侯国的权力也无法直接下到地方,这也就是说,在春秋战国以及之前的社会,政府的管理是相对比较松散的。

  古代节日活动放风筝

  而秦汉以来政治体制的改变反映的正是皇帝希望更加直接地控制普通百姓的愿望,而要达成这种愿望,不仅需要政治体制的改变,更需要思想上的控制。因此,秦朝实行的是法家思想的统治,秦朝通过严刑峻法令普通百姓对政府的统治感到畏惧,进而达到控制百姓思想的目的。而汉朝则实行的是儒家思想的统治,儒家思想虽远不如法家思想严苛,但控制百姓思想的能力却要强于法家,这从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根基便能看得出来。

  而节日实际上就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和改变,当然是会直接体现在节日的风俗之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汉代之后我国的传统节日特征开始出现从神秘化转向人文化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加深,神秘化的思想是难以在社会中立足的。我国传统节日中神秘化思想的衰退反映的实际上也是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加深,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反过来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汉代节日期间以家庭为单位的外出游玩

  结语

  节日作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可以反映出百姓生活的许多特征以及当时社会文化的许多特征的。通过对于节日风俗的探究,我们可以以小见大,窥见当时社会的状况。

  而汉代的节日则正恰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改变。汉代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其节日也呈现出了这种承上启下的特征,既包含着神秘化的色彩,也包含着相当多的人文化的特征。

  汉代节日的这种特征便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思想的一种转变,而这种转变的完成基本上也就奠定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特征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的特征,直至今日,中国人的节日以及中国人的思想都还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自汉代以来发生的这种社会思想的转变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

  参考资料:《后汉书》、《史记》等。

上一篇:太宰治·惜别
下一篇:为什么奥特曼的剧场版讲不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