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人 物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回族。赡思丁是元代回族著名的政治家,其功绩主要体现在对云南地方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回族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在陕西期间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功绩。至元元年(1264),赡思丁出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并节制陕西五路四川行枢密院所有大小官员。他在陕西的三年内,就使陕西民户增加了9 565户,军户增加了12 255户,税收增加了钞6 225锭,屯田粮增加了9 721石,节省和买钞331锭。因此,在政绩上报到朝廷后,得到了朝廷赏银5 000两。

  赛典赤有五子。其长子纳速剌丁也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出任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至元二十九年(1292)逝于陕西任所。其三子亦曾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   赡思

  赡思(1277~1351),回族。赡思是元代时期一个博学能文的政治家。元顺帝后至元二年(1336),赡思以近六十的年龄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在任职期间,他敢于直言朝政,敢于进谏,为官清正,其所任监察御史,职辖汉中、陇南、四川、云南,他尽职尽责,对贪官污吏给予坚决打击,即使是他在陕西行省做官的亲戚,他也秉公处理,对于亲戚胡作非为横行乡里的行为毫不法外留情。赡思不光是一个出色的官员,他还著述甚丰,同时对书法也颇有造诣。

    马守应

  马守应(?~1644),别号老回回,回族,陕西绥德人,回族农民起义领袖,边兵出身。崇祯元年(1628),起义于陕北,与罗汝才、高迎祥等被推为首领之后,马守应转战在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与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等并肩作战。崇祯八年(1635),农民军13家72营大会于荥阳,老回回马守应为13家首领之一。他主张北进山西,与张献忠意见不合,发生争执。经闯王李自成劝解,马守应担任策应。次年,马守应等进入陕西洛南,后又转战于河南及湖广等地,与李自成联合,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马守应病死于荆州(今湖北江陵)。马守应是明末起义军中的重要领袖之一,他率领的“回回营”与闯王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等义军相互联合,并肩作战,在推翻腐朽的明王朝的伟大农民革命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乌大经

  乌大经(?~1804),陕西长安(今西安)人,回族,生年不详,卒于嘉庆九年(1804)。乾隆二十七年(1762)武举,次年获武举进士,殿试授予三等侍卫。乾隆三十三年(1768)任山东武定营游击,乾隆三十七年(1772)升德州营参将,曾在守卫临清和镇压王伦起义军过程中立下战功。因此升补临清协副将,后擢升为江西南赣镇总兵。乾隆四十八年(1783),乌大经由总兵升至广西提督,三年后调补云南提督。乾隆五十三年(1788),乌大经奉命由云南出师安南(今越南),乾隆五十六年(1791)因母病故回家丁忧,依例去职。第二年,被起用为署理甘肃提督,乾隆五十八年(1793),实授甘肃提督。嘉庆三年(1798),调任云南提督。嘉庆九年(1804)三月,乌大经逝世于其云南提督任所。   白彦虎

  白彦虎(1841~1882),经名穆罕默德·阿尤布,回族,陕西省泾阳县人,出身于阿訇家庭,中国清代同治至光绪初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

  白彦虎幼年在清真寺读经、习武。曾在清军当兵,后回乡务农。同治元年(1862)五月,泾阳县地主团练杀戮城内回民,激起泾阳、三原两县回民愤怒,集聚围攻两县县城。白彦虎奋起加入义军,参加了围攻泾阳县城和攻打西金胜寺、六村堡等战斗。同治二年(1863)九月,回民起义军在咸阳苏家沟的据点被清军占领,白彦虎率领一部分义军经礼泉、乾州、邠州(今彬县),到邠州的白吉塬,打败了清军陕西提督雷正绾部,后开往陇东董志塬部,与另几路回民义军会合。在董志塬,各路回民义军按营地整编为十八大营,白彦虎被推举为十八大营元帅之一。同治六年(1867),趁驻陕清军主力东渡黄河“追剿”西捻军之机,白彦虎等率回民军杀回陕西,进于三水、千阳、陇州一带。不久,清军攻陷董志塬部,白彦虎等率回民军北上宁夏金积堡固守。同治九年(1870)秋,清军重兵围攻金积堡,白彦虎率部联合马化龙部英勇抗击,后因马化龙降清,白部不支,退至河州、西宁。次年又联合马永福等部在西宁与清军激战,失败后撤至肃州。

  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清军攻占了回民军在陕、甘、宁、青的最后一个据点肃州,白彦虎率余部2 000余人西出嘉峪关,于同年深秋进入新疆,经哈密、吐鲁番北进玛纳斯河流域。此时的北疆,以妥明为首的回民反侵略武装,已被浩罕汗国安集延人阿古柏率领的侵略军打败。白彦虎欲投奔妥明共同抵抗清军的设想落空,遂将眷属安置在玛纳斯城,率部在红庙子、古牧地、玛纳斯一带,联络当地回民,以游击战术同地方清军与团练武装周旋;对阿古柏,则尽量“不接触”,赢得了将近三年的喘息时间。光绪二年(1876)春,刘锦棠奉左宗棠令率大军入疆,驱除阿古柏,“围剿”白彦虎。白彦虎率部苦战两月,古牧地、玛纳斯相继失守,被逼南撤吐鲁番。他因势力不及安集延,思借声援以自固,采取了联络阿古柏以抵御清军追击的策略。光绪三年(1877)四月,清军进攻吐鲁番,白彦虎先期撤往阿古柏的指挥中心托克逊。同年五月,清军攻托克逊,阿古柏战败自杀;白彦虎在清军重兵追击下,率余部由库尔勒、库车、拜城、乌什,一直退到喀什噶尔。十一月刘锦棠进攻喀什噶尔,白率余部和眷属越境避居于俄国托克马克一带。此前一年,浩罕汗国已被沙皇俄国吞并;此后数年,清廷曾通过多种途径,要俄方将白遣返中国,均遭沙俄拒绝。光绪八年(1882)八月,白彦虎病故异乡,终年41岁。

  跟随白彦虎出境的陕甘回民,经过100多年的繁衍生息,已形成一支人口有数万,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东干族。他们一直思念家乡,至今仍然讲陕甘方言,保持着陕甘人的生活习俗。

    崔伟

  崔伟(1831~1893),又名巍,别名崔三,回族,陕西凤翔人。幼年家贫,曾给富户当长工;性情刚毅,练就一身武功,许多人拜他为师,深受当地回汉族群众信赖。清同治元年(1862)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部、川滇义军蓝大顺部和捻军张宗禹部先后攻入陕西,对回族群众反清情绪的高涨产生了重要影响。同年五月,督办陕西团练大臣张芾等到油坊街,名为安抚回民,轿内却暗藏“剿洗”回民的传帖。被激怒的数千回民,在任武等带领下捕杀了张芾等人,起义斗争迅速高涨。与此同时,泾阳、三原、咸阳、高陵、朝邑等处回民亦起而响应。凤翔回民大受鼓舞。他们于八月初四聚集麻家崖,拥崔为首领,反抗官府、团练对回民之屠杀。两天后,官府竟将凤翔回民不分老幼,全部杀尽,并调集西南乡团练2万人,会同城内清军“转攻”麻家崖地。崔指挥回民队伍打退了清军和团练武装,接着将凤翔城围困了15个月,使凤郡八属之州县官吏仅能勉强守住各自县城,所有农村几乎全被义军占领。同治二年(1863)春,清军多隆阿部入陕镇压回民起义,西安及东府一带的回军失败西撤;同年秋,清军抽调兵力援救凤翔,崔率部转入长武一带,与白彦虎等率领的泾阳、三原、咸阳回军会合。次年初,陕西各路回军聚集董志塬,统一组建为十八大营,崔为首领之一。这年八月,崔带领回军马队配合孙玉宝部攻占了军事重镇固原城,使陕、甘回军联结为一体,开辟了较大的活动地区。同治五年(1866)六月,崔带领一部回军打回陕西,牵制清军,支援西捻军入陕作战。次年初,崔率部袭凤翔护西捻军撤出陕西。同治七年(1868)秋,左宗棠派军追剿回军。回民义军在长武白吉塬一战失利,退回董志塬,于同治八年(1869)将十八大营改编为四大营,崔为四大营统帅之一,全军撤向宁夏金积堡。左宗棠调集大军围攻金积堡,崔率部攻入陕西,在清军背后作战以牵制清军。由于金积堡回民首领马化龙父子接受了左宗棠的诱降,崔与白彦虎等率部于同治九年(1870)撤出金积堡,向西进至甘肃河州。在河州,给尾追不舍的清军以重创。亦因河州回民首领马占鳌投降,崔、白等只得撤退西宁。同治十一年(1872)十一月,西宁之战回军失利,马桂元接受清军抚降,崔伟、禹得彦、毕大才同时受抚降清,左宗棠将其所部编为旌善马队,由刘锦棠指挥。清政府擢升崔为提督,封建威将军。不久,他辞官在甘肃张家川县安家落户,以农耕为生至终。   冯梦麟

  冯梦麟(1881~1934),字瑞生,回族,陕西西安北院门人。曾就读私塾,又从拳师习武。陕西辛亥起义成功后,他参加了西安回民政公所,协助秦陇复汉军政府维持回民居住区治安。1915年集资开设德泰光煤油庄,1924年改油庄为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销往关中各县和甘肃平凉等地。他还接受老友、汉口著名回民实业家陈经的建议,征集回汉股份并约上海银行合资在渭南创办西北棉花机器打包厂,被推为董事长。全厂有回、汉族职工近千人,并聘有苏联技师。德泰光煤油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北棉花机器打包厂,是20世纪30年代陕西回族企业中最大的工商企业。

  冯梦麟关心民族教育事业,以提倡西安回民教育为己任,先后创办精一小学、淑德女子小学,并在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支持下,于1932年在回民地区成立了包括初小、高小的省立第一实验小学。他还资助6位回族青年赴北平、汉口上大学,培养了西安回族中的第一批大学生。

  1929年陕西大旱,饿殍载道,西安回民的生活也濒临绝境。冯梦麟联络同道,成立回教救灾会,募集粮款,普遍登记附近街巷灾民,不分回汉,一律赈恤;并设粥厂,按日施放,接受施赈者达四五千人。又组织回民青年成立掩埋队,埋葬回汉饿毙灾民240余人。西安流行霍乱时,他自购大量药物,分发预防。

  同年9月中国回教公会陕西省分会成立,冯梦麟被推为会长,为会众做了不少公益事。如成立回民夜校6所,450多名失学的回民青年在校学习;成立崇俭会,改革回民婚嫁中铺张浪费的陋俗;扩充精一健身会,在回民中开展武术强身活动。还调解西安回民中伊斯兰教新旧教派间的矛盾,加强两派团结,此后数十年得以相安无事。

  陇海铁路即将修至西安的1932年前后,有关西安火车站的站址成了省城官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西安站址原选在北关外的回民公墓。这片墓地葬回民万余,处理不慎,会引起轩然大波。冯梦麟得知后,以陕西回教公会会长身份,赴郑州和南京交涉,终使国民政府铁道部和陇海铁路总局接受了另觅站址的意见。为解决新址汉民群众的搬迁,冯梦麟又面谒杨虎城,经杨虎城同意,在北梢门外另建新村,取名“联志”,寓意“回汉两族团结,联合心志以赴”。这就是西安北关联志村的由来。

  九一八事变后,冯梦麟在西安组织成立陕西回教抗日救国会,为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5月4日逝世。著有《证明穆罕默德为圣集考》。   那素滴勒盖

  那素滴勒盖(1896~1943),又译作那顺德勒格尔,又名雷寿昌,蒙古族,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纳林河乡花儿滩人。189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牧民家中,勤劳耕作,努力自学,早年即崭露头角。青年时一度担任乌审旗政府一科科长,处事公平正直,反对封建统治,深得蒙民爱戴。1924年,因不堪忍受蒙民所受压迫,与石尼喇嘛秘密活动,领导蒙民武装起义,事败后仍不屈不挠,终于战胜反动力量,被全旗拥戴为营长。陕北土地革命时,曾极表同情,并协力促进蒙民与辖区之友好关系。抗战后率旧部参加前线作战,屡建战勋,1940年到陕甘宁边区,翌年于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时,被聘请为边区参议员,同时被选为政府委员,对政府工作多所贡献。

  那素滴勒盖热心协助民族学院工作,亲自担任该院蒙古文教授,积极培养蒙古青年,并先后在九龙泉、西川、寺沟等地开办农场,响应政府生产号召。1943年6月国民党军队侵占蒙地、屠杀蒙民抢掠蒙民财产的消息传来后,悲愤万分,忧思成疾。以后病势加剧,转成肺炎,终因医治无效,于1943年7月31日下午4时半病逝于蒙古文化促进会。病笃时还非常关心时局,并留下遗言,勉励蒙古族胞团结抗战。那素滴勒盖委员去世后,延安的《解放日报》8月9日在头版头条用特大号字标题发表了一篇报道:《延市蒙汉回藏夷同胞隆重追悼那素委员》,报道称其为蒙古族革命领袖,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安庆余

  安庆余(?­­­­­­­­­­~1949),回族,镇安县人,贫苦家庭出身。1947年参加民兵,曾任民兵队长、茅坪回民联防队指导员、区武委会主任,参加大小战斗40余次。他曾带领民兵在镇安、旬阳边界捉拿进行反革命活动的旬阳县大地主、恶霸。1948年1月,镇、旬边界敌保甲武装数百人进犯茅坪解放区,他率20多名民兵冲向群敌,毙敌3人,打退敌人。不久,又带领民兵攻下旬阳县白岩案,俘敌20多人。3月22日,又率民兵围歼了西口乡保甲武装。1948年8月,联防中队的叛徒利用领导人外出开会之机,煽动叛乱,其父兄也参加叛乱,他大义灭亲,惩治了父兄,平息了叛乱,使联防队得到巩固,并由50多人发展到100余人。1949年3月18日,镇安五区区政府和联防队被胡宗南一个团包围,安庆余在掩护突围时被俘,押解到安康。4月中旬被敌杀害。   蔡登霄

  蔡登霄(?~1950),回族,原籍平凉县。民国18年(1929)陕甘大旱,田禾颗粒未收,造成年馑。因生活所迫,他跟随父亲离开家乡,在陕甘边区漂泊度日,后定居于正宁县五顷塬龙嘴子村,靠开荒地维持生计。

  蔡登霄的父亲原是平凉清真寺的阿訇,为人忠厚,办事热心,在回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到正宁定居后,仍以阿訇身份为回民们传经,开展宗教活动,吸引了一批伊斯兰教徒聚居于此。蔡登霄自幼随父亲诵经,深受其影响,也是一位伊斯兰教的忠实信徒。20岁那年,父亲逝世了,他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并以顽强的毅力开荒生产过日子,使全家的生活境况逐渐改善。因为他在劳动之余喜欢帮助他人,所以村上乡亲邻里之间大小事情都喜欢找他合计,让他决策。由于他威信高,又能诵经,不久便接任阿訇。1931年,刘志丹、谢子长带领红军游击队在五顷原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主动接近革命队伍,接受宣传教育,并向广大回族青年传播革命思想。他支持王世英、王世平等回族青年组建了回民游击队,配合他们进行革命活动,并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开展民族统战工作。1934年,他与阿訇马生福一起受党组织委托,妥善解决了对国民党驻军马鸿逵部骑兵营作战死伤人员和俘虏的处置问题,动摇了马部军心。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马鸿逵部未再骚扰,其中一个班后来还倒戈起义。同年,他还和马生福巧施妙计,将被敌军围困在清真寺内的中共新正县一区区委书记郭廷藩、回民游击队队长马全德安全转移,保护了革命干部。

  1941年,陕甘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协会派人来关中指导成立关中分区回民抗日救国分会,蔡登霄以其声望和功绩当选为会长。1946年,被新正县第三届参议会选为常驻议员,与林伯渠、李鼎铭等19人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三届政府委员会委员,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候补参议员。1948年10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至新中国成立。1950年,病逝于平凉。

    铁彦彪

  铁彦彪(1854~1951),号武英,回族,人们尊称他为铁教师。铁彦彪祖居西安北郊六村堡,是有名的铁锁家传人。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失败后,他离开故里,住进西安城内,开了两个估衣铺。1921年后,又开了六合成粮店,经营数年,生意不佳,无奈解散粮店,做了材草交易员,直到西安解放。

  铁彦彪从小喜爱武术,先后师从安大庆、孙杰、安八、刘大方等武术名师,他勤学苦练,取众家之长,内外兼修,最终功成名就。他擅长少林拳械、陕西十大盘、心意六合拳、心意大刀、心意三十六联刀、双锏、大枪、硬功和气功十三太保等。

  1923年,以实业家冯瑞生和铁彦彪为首,成立了以强身建国,保卫民族利益为宗旨的精一健身会。精一健身会的成立,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1934年12月,西安回教公会接到中国回教公会通知,在化觉巷清真大寺内召开了中国回教公会陕西分会成立大会。会后由贾光汉主持成立了回民国术团,地址设在化觉巷清真大寺,贾光汉担任主任,按地区分为三个组:第一组叫和平组,包括大皮院、小皮院、化觉巷、西羊市、北广济街,组长铁彦彪,副组长马希明;第二组叫互助组,包括大学习巷、小学习巷,组长陈凤彦,副组长马德良;第三组叫爱群组,包括大麦市街、洒金桥、香米园,组长马振武,副组长马恩臣。铁彦彪负责回民国术团第一组的事宜,组织开展武术运动。民国回族名人王曾善曾在《长安回城巡礼》一文中称铁彦彪“七十健翁,精神奕奕,膂力过人,而活泼犹如儿童,以故人皆知名,省政府各机关纷聘其为武术教师”。

  铁彦彪从武80余年,为人仗义疏财,武德开明高尚。他继承和创编了拳、械和对练套路100多套,广交陕西各族热爱武术的志士,他从不保守,更无门户之见,为中华武术在陕西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对许多慕名从乡镇来的徒弟,他不但耐心细致地教技术,而且还管吃、住等。为了促进回汉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彼此间武艺的提高,每逢回族的尔德节、古尔邦节,汉族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他都要组织西安市一些乡镇的回汉族武术教师和武术爱好者在清真大寺、大雁塔、北大街体育场(现在的人民剧院处)、革命公园南院(现市体育场)等处进行武术表演。他把两个估衣铺所挣的钱,都花在了发展武术运动上,深得回、汉人民的爱戴。

  铁彦彪从武以来,在西安市郊及渭南、临潼、咸阳、三原、兴平、户县等地教了不少徒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如武术名家穆子杰、赵云旗、马忠清、马德良、马保良、铁成一、铁成芳等。其中,穆子杰是铁彦彪的外甥,成就最大。穆生前是陕西省武协委员,曾担任西安市武协副主席,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铁彦彪的武术技艺。

  铁彦彪1951年病故,享年97岁。其孙铁志信、铁志明,外甥花卫东、丁学德等人依然喜欢武术,每日勤学苦练不辍。   马子健

  马子健(1875~1954),字象乾,回族,西安市人,回族爱国民主人士。青少年时期曾受业于西安化觉巷回民马午庆(曾获省试第一)的私塾,由于勤奋好学,于1892年考取秀才。此后曾就读于陕西武备学堂和三原宏道大学堂,毕业后从事教育。1907年返回西安,任西安府邮政局东关分局局长。

  辛亥革命前夕,他很快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并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和改良社会的抱负积极投入陕西辛亥革命。他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西安起义,并和白云鹤、赵席珍、马图生等回族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西安回民聚居区的基层行政机构——回民政公所。这是西安回族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的民族平等待遇。他们组织各坊群众晚间轮流放哨值班,以防止坏分子破坏捣乱,为稳定城区治安起到了积极作用。陕西光复后,清军仍从东西两面夹击革命军,他随军西征,孤身前往敌营劝和,促成“西路议和”,受到了军政府及大统领张凤翙的嘉奖。

  他关心回族的公益事业和民族教育事业,曾与回族实业家冯先君及马玉如、马声亭、孙锦云、苏房山等人发起成立西安回民促进会,并和冯先君、孙锦云、韩子元、李和村、白九皋、贾志安等回族有识之士,创办了陕西回族第一所新式小学——精一小学。1946年1月,在全国民主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他积极响应民主运动,在中共地下党员王维祺的介绍下,和民盟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杜斌丞、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敷仁成了莫逆之交,不久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委员,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

  马子健不仅自己投身革命行列,而且还教育子孙积极参加革命。他支持儿子马生金参加了抗日救亡组织,多次教育和鼓励孙子马祖灵前往陕甘宁边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西安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和平签名、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宣传国家的政策等重大运动和人民政府组织的有关座谈和集会。1950年,马子健被任命为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地区第一位被任命为省级机关领导的回族民主人士。1954年5月8日病逝。   马玉贵

  马玉贵(1885~1957),字青山,回族,湖北谷城人。3岁丧母,5岁丧父,随长兄马玉山生活。清光绪末年为生活所迫加入新军,后由湖北调到西安,任陕西新军混成协二标一营左队正目。他在新军中加入了哥老会,是哥老会首领之一,常在回民中进行反清宣传,被视为西安回民中反清活动最有影响的人物。在钱鼎等的联络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清宣统二年(1910)六月初三,出席了由同盟会、哥老会、新军三方首领在西安大雁塔举行的歃血结盟会议,宣誓“同心同德,共同反清”。后与各方首领加强合作,积极酝酿反清起义。在西安回民中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委托杨文玉、乌登瀛等人组织回民青年500人,准备配合革命党人共同行动。1911年10月22日上午,参加了同盟会与新军、哥老会领导人在西安西关林家坟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立即发动起义。第二天黎明,起义军攻打满城受阻,张凤翙下令强攻。他与刘世杰率先冲进满城,与清军展开惨烈巷战,为攻克满城立下了战功。

  陕西起义成功后,在组建革命政权的过程中,起义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权位之争。马玉贵以大局为重,协助张凤翙、钱鼎、郭希仁协调各方关系,平息了内部斗争,建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马玉贵任总理粮饷兼管军务都督。

  西安光复不久,即受到清军自河南、甘肃两路夹击。马玉贵除派其参谋谢彩臣率部分回、汉士卒参加保卫潼关的战斗外,作为粮饷都督,他坐镇筹集粮饷弹药,保障了东西两路前线将士的军需供给。后西路革命军战败。清军以重兵猛攻长武冉店桥,各路革命军纷纷败退。马玉贵率队占据有利地势,多次击退清军猛冲,毙敌数百人,部下却无一伤亡。当时报纸盛赞这次战斗是“自军兴以来,未有如此之万全也”。12月乾州(今乾县)告急,革命军分兵三路进攻乾州北塬清军,马玉贵部为东路。会战开始后,他率部突入敌阵,因其他两路配合失调,被清军包围。形势危急。他振臂高呼,冲锋在前,终于杀出重围。1912年2月,会同陈树藩、胡景翼部与清军大战于礼泉。马安良率领的振武军和崔正午率领的精锐军是以回民为主体的两支清军主力。他们在陕西总督升允的怂恿下,成为秦陇复汉军的劲敌。马玉贵以秦陇复汉军回族将领的身份,多次致函马、崔二人,劝其拥护共和,促成了与马安良等人的停战议和。

  这一年,甘肃宣布拥护革命,但陕甘之间摩擦不断。马代表陕西当局赴兰州,向甘肃各界发表讲演,揭露清廷腐朽黑暗,呼吁陕甘各族加强团结,拥护共和。他还与马安良、马福祥等甘军将领结为金兰之好,对联络西北回族上层人士投向共和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民国初年,秦陇复汉军缩编为二师四旅,马玉贵任第二旅旅长。1913年8月,川军熊克武在重庆宣布独立,响应“二次革命”,袁世凯命陕西当局派马玉贵率一混成旅入川“讨伐”。马玉贵于10月到四川,熊克武早已弃重庆他往。袁世凯电召马进京,以“援川不力,逗留不前”的罪名,将马玉贵软禁。黎元洪任大总统后,马玉贵才获得自由,并被任命为北京政府陆军部少将咨议。

  1923年马福祥任绥远特别区督军时,马玉贵被任命为警备司令、参谋长和副官长。北伐战争期间,任马鸿逵师参谋长。1932年,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马玉贵任省府参议。抗战时期曾代表马鸿逵送九世班禅回青海。抗日战争后期代表马鸿逵赴西宁会见马步芳,调解宁青二马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北京。1957年9月25日患脑溢血去世,葬于北京西郊回民公墓,墓前有碑,38字的简短碑文概括了他的一生业绩:“忆昔日辛亥首义,念其树勋,总督秦疆,声威显赫;看今朝革命成功,古稀归真,安厝京郊,身后哀荣。”

    马德涵     

  马德涵(1868~1958),又名德咸,字向治,回族,祖籍江苏江宁,生于西安小皮院。清光绪二十年(1894)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和高级美术学堂学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在四川新军混成旅任教官。宣统三年(1911)参加四川保路运动,任四川保路同志会交际部长和四川军政府参军。他热心回民教育事业,在成都、西安清真寺兴办四所小学并任校长、监学。1911年受甘肃督军马安良之邀,任甘肃军政府参军、咨议,1912年起任甘肃传习所主任、教育厅科长等职。1916年应西宁总兵马麒(马步青、马步芳之父)邀请,担任宁海军教官和马麒随身副官,兼任马步青家庭教师。马德涵多年辗转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结识了许多回族上层人物,在西北地区回族中有较大影响。1928年马德涵眼见军阀割据,战乱四起,加之患有严重耳疾,毅然辞去高官厚禄,回到西安,以卖画为生。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马德涵在西安小皮院清真寺痛斥日军暴行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发动回民群众成立了西安回民救国同盟会,被选为会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不久,红军西路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4个月歼敌2万余人,终因敌众我寡,于1937年3月惨烈失败,一大批西路军官兵被俘或走失。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组织营救,周恩来拟派一名能和甘、青马家军阀有关系的人去河西交涉斡旋。著名爱国人士杜斌丞和中国回族救国会组织部长吴鸿宾(回族,中共地下工作者)极力举荐马德涵。马德涵在七贤庄对周恩来说:“为营救西路军,周副主席不顾个人安危亲赴小皮院清真寺和我家会见我,在‘红军联络处’款待我,并给我详细介绍了西路军的困难处境,分析了这次行动可能遇到的风险,还请我慎重考虑。既是周先生的委托,我义不容辞。共产党救民族于危亡,团结民众抗日,我十分敬佩。共产党如此信任我,不要说担风险,就是豁上老命也值得!古人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经过周密安排,马德涵遂于1937年3月与红军谈判代表张文彬和回族青年马宪民乘飞机赴兰州。

  在兰州,马德涵以举办个人画展为名,赴凉州(今甘肃武威)面见马步青。马德涵向马步青讲了国共即将合作抗日的形势,并劝他凡事都要向前看,要优待、释放被俘红军,和红军代表共同商量善后事宜等。马步青怀疑马德涵是共产党。马德涵说:“我早年是同盟会的人,现在是无党派人士。你若防我是共产党,不听我的忠谏,你就把我杀了。咱们是教胞兄弟,你父子待我如知己,我才与你谈时务。”马步青念其旧情心动,次日晨《凉州日报》刊登了优待被俘红军的消息。随后,马德涵带张文彬去见马步青,继续对马晓以民族大义。马步青表示保证不杀害被俘红军官兵,答应如数释放被俘红军和收编的红军工兵团、童子军,让他们返回西安。还亲笔写了两封信,一封由马德涵、马宪民带去见驻张掖的马军旅长韩起功;另一封由张文彬带到西宁交马步芳。马德涵、马宪民赶到张掖,韩起功答应对红军武装看押变为一般看押,改善红军被俘人员的生活。马德涵在此还了解到黄番寺被围困的500多名红军已被解除武装,送往青海的情况。马德涵返回凉州再找马步青,马步青说他已给马步芳打了电话,马步芳也表示愿意释放被俘的红军。马德涵还到甘肃凉州押管所看望了被俘的红军。

  1937年5月初,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麟(马步青、马步芳之叔父)从麦加朝觐归来路过西安,受周恩来委托,马德涵在家中设宴招待马麟,并请周恩来出席。席间,周恩来向马麟讲解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希望他能阻止马步芳对被俘红军的屠杀,并将被俘红军尽快送还,参加抗日。马麟答应回去查清情况,设法送回被俘红军。马麟还亲自给马步芳、马步青各修书一封交马德涵。此后,马德涵再次赴甘、青,通过密谈做工作,又解救24名被俘红军,返回后受到朱德总司令热情接待。

  通过马德涵及多条渠道努力营救,西路军4400多名被俘红军官兵终于回到革命队伍。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对马德涵成功营救红军西路军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对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深表感谢,特意赠送他德国助听器一副、毛毯一条、粗毡呢布料一块。马德涵也回赠了自己的书画。

  抗日战争期间,马德涵在小皮院清真寺向广大回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回族群众共同抗日,介绍回族青年赴陕北安吴青训班学习,还积极为东北抗日力量募捐。解放战争期间,扶眉战役打响后,他和次子马毅撰写了《西安穆斯林告马家军官兵书》,刊登在1949年6月27日的《群众日报》头版,挫败了马家军挑拨民族关系的图谋。1949年5月20日,马德涵带领回族群众在西安北门外迎接解放军入城,成为各界庆祝西安解放大会主席团成员。

  马德涵是早期长安画派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术画展,长安八景等著名传世作品受到艺术界和收藏界的高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德涵曾任陕西省、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西安市第一届人大主席团副主席,陕西省、西安市两级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委员,西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参加亚非会议后回国经西安,在西安人民大厦接见并宴请了马德涵,并把马德涵营救红军西路军的事迹向陪同的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伯平、陕西省省长赵寿山等作了介绍。1958年5月20日,马德涵病逝,国务院、中央民委发来唁电表示沉痛哀悼,《陕西日报》刊登了讣告,组成了以副省长时逸之为主任的马德涵治丧委员会,各界代表3 000余人出席安葬仪式。   杜秀升

  杜秀升(1881~1960),回族实业家,原是河南省总商会会长。1935年,在西安创办华峰面粉公司,该公司是西北最早的现代化面粉厂。开封沦陷后几经辗转到了西安,任华峰面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安徽回族马肇鹄任生产科长,公司里还有不少回族工人。1941年,杜秀升任陕西省面粉工业同业会理事长,他领导西安的华峰、成丰、福豫、和合,宝鸡的福新、大新,汉中的新和等面粉厂,统一接受当时政府的军粮生产任务,给各厂分配生产指标,协调各会员厂的关系。为了保证军需任务,他经营的华峰公司挖掘潜力,把日产面粉4 000袋提高到6 000袋,并研制出少量的一等粉和麦精,供给来华参加抗日战争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飞行员。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相继失陷后,大后方的整个军需民用的粮食,主要依靠四川的大米和陕西的面粉,杜秀升领导的陕西面粉企业,保证抗战时期的军需民食,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马屏甫

  马屏甫(1898~1960),回族,西安人。1920年毕业于陕西法政专科学校,先后担任过国民军第二军骑兵师军法处长、国民革命军驻陕西总司令部参议,以及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理事长、西北机器打包公司董事长。抗战时期,还曾担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西分会干事长、陕西省参议会参议。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西安市支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民委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等职。

    马生福

  马生福(?~1960),回族,新正县二区(湫头)九乡(龙嘴子)人。身材高大魁梧,留着一部长髯,显得潇洒飘逸。他富有口才,语言风趣幽默,极有感染力。平日里,乐于助人,善排解乡邻纠纷,在回民中享有较高威望。因对《古兰经》颇有研究,清光绪三十年(1904)即在本村清真寺开学任阿訇。以后长期在关中一带的回民中传教诵经,渐有名气。

  19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来到五顷塬、西渠、孟家河等山后村庄宣传革命,开展群众工作。马生福接受了宣传,思想开始倾向革命。同年4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寺村塬成立时,龙嘴子村的回民群众也选代表参加了会议,和汉民一样行使同等的政治权利。此事使马生福思想上受到很深触动,看到了革命的前景和回民的希望。从此每逢礼拜集合,他不仅传教诵经,也借机大力宣传革命思想,教育回族青年积极参加革命。在他的宣传鼓动下,王世平、王世英等19名青年组织了一支回民游击队,走上了革命道路。

  马生福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参与革命活动,为民族统一战线做工作。1934年4月,平子游击队与耀县游击队配合,在南邑胡同伏击进犯苏区的马鸿逵部一骑兵连,击毙击伤敌7名,俘敌16名。为了瓦解敌人,教育感化士兵,马生福和蔡登霄受党组织委托出面联系,将死者拉回龙嘴子清真寺,按照伊斯兰教仪式予以安葬,将全部俘虏负责送往国民党山河镇敌团部驻地,以当地伊斯兰教阿訇的身份说明情况,并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这一工作当即在马部引起很大反响,不久就有士兵携枪向红军游击队投诚。他还以阿訇的身份设计掩护了被敌包围于龙嘴子清真寺的中共新正县一区区委书记郭廷藩(新中国成立后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和回民游击队队长马全德,使他们安全脱险。

  马生福为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受到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高度赞扬。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协会,马生福被遴选为会长。同年11月,他与林伯渠、李鼎铭等18人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政府委员(任期5年)。同时,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任期5年)。1941年,他领弟子王长河、王明芳、马玉和(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安市副市长)三人到延安清真寺开学。1945年,因大骨节病复发恶化,行走困难,请假回家,从事地方工作。1957年被任命为平凉地区民委委员。1960年六七月间,因食物中毒,不治而逝,终年约80岁。

    马恩臣

  马恩臣(1895~1961),回族,西安市人,祖居西安洒金桥。马恩臣出身于一个贫寒的穆斯林家庭,自幼爱好武术,后多方投师学艺。开始时学七势门,后来又练“甜功夫”(站桩功)、跑架子、拉滑车、操沙钗、练扭把、打沙袋等。1933年左右,西安来了一位查拳专家郑德顺,郑为回民,河南人。马恩臣于是就和马振武、穆德明、马明驹、马宗兰、穆子杰等人一起跟郑德顺学十路弹腿、十路查拳、单人器械、双人器械、三人器械、四人器械等套路以及金钟罩、铁布衫气功。经数年苦练,马恩臣的查拳长枪在师兄弟中间是最好的。

  1943年夏季,马恩臣、马忠青、穆子杰、白云祥四人一同去找王青山学形意拳。王是清末著名形意拳专家傅剑秋的“关门弟子”。当时,马恩臣、白云祥均比王青山年龄大,重武德、讲义气的王青山就写信征得师傅的同意,“代师收徒”。从此,他们五人就以师兄弟相称,朝夕相处。开始在南城清真寺,后来到北城墙下,每天早上打形意拳、跑八卦掌、练太极拳,互相推手,整整练了六年,武技有了很大提高。后来,他们五人成为西安回族武术界的著名人物,王青山所传的北派形意拳也在西安回族中广为传播开来。

  马恩臣天资聪颖,对拳术有一种特别的爱好。他学而不厌,练而不乏,学任何一种拳术,只要别人给他做一两项示范动作,他就会牢牢记住,过目不忘。他跟王青山学艺时,王老师只教两遍,他就能很快地把动作的顺序、身法、步法和劲力要求掌握好,下来他一一给三位师兄弟做示范、讲拳理,成了师兄弟中的学长。对此,王青山对马恩臣非常信任,对他的人格也十分敬佩,对他教“徒”有方也特别赞赏。因而,王青山把他在西安唯一的入室弟子马振邦交给马恩臣,让其代教。当时,青年马振邦初学五行拳,每晚,他提着马灯和师弟徐润存、黄忠仁一块儿去马恩臣老师家的后院练拳。同去学拳的师兄弟还有牛乐天、马学义等近十人。每天除了练十路弹腿、形意拳、查拳、太极拳外,还打沙袋、推手、练器械等,使这些武术青年受益匪浅,大都学有所成。后来,马振邦还担任了省武术队总教练职务。

  马恩臣拳师的拳路很广,除了查拳、太极拳、形意拳外,十路弹腿、十二趟查拳、铁布衫气功、纯阳剑、八卦拳、黑白鹞子枪、形意棍等都很纯熟。   马正卿

  马正卿(1878~1962),字师端,回族,中国同盟会会员,陕西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爱国知名人士。

  马正卿于清光绪四年(1878)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出生在长安县姜村廒安定里解家村一个贫苦回族家庭。孩提时入回文学校,读《古兰经》经典数年,知伊斯兰教义,守穆民教规;光绪九年(1883),在西安府义学通读《四书》《五经》;光绪十三年(1887),就读长安少墟书院,三年后毕业。中国传统文化之学习,为其事业奠定了基础;光绪十八年(1892)开始习武,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取陕西乡试丁酉科第29名武举;宣统元年(1909),任陕西省咨询局议员;宣统二年(1910),鉴于朝廷腐恶,国势日危,经井勿幕、郭希仁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与秦中诸贤响应武汉起义,光复陕西,推倒清王朝,力谋积极发展,朝夕奔走,鼓吹革命,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陕西起义间,他与起义领导人张凤翙、张云山、张益谦、井勿幕、郭希仁、马子健等关系密切,一起从事起义活动。曾被派往陕南,联络陕南回民积极分子参加革命,建树勋绩。此期间(1911年)就任陕西粮饷督府参谋。马正卿还与社会知名人士于右任、邵力子结为好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正卿支持学生爱国壮举,聚众上街声援,演讲辩论。这期间,新文化运动思潮波及陕西,他鉴于教民文化幼稚,为振兴回教文化,发展民族精神,在大学习巷清真寺办起扫盲识字班、习武训练班,学文习武,提高素质;利用大学习巷9号家舍临街门面房,创办回民图书馆,启发回民知识,倡导社会教育,提高文化水准。创办初始的回民图书馆规模不大,约两间宽,备有一些报刊供群众阅览。该馆后来三迁馆址,于右任、邵力子、李墀曾为其题写馆名。

  1926年,西安民众数百余人聚会长安五岳庙,创立天足会,马正卿被公推为会长,以提倡扫除封建,解放妇女为宗旨,开展轰轰烈烈的放足运动。他走街串巷,足迹遍及陕西关中各县,为民众剪辫,为妇女放足,其声势及影响很大,被公誉为陕西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后来,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放足处主任。1928年,陕西各县灾情严重。马正卿时任陕西省赈务会委员,为长安各县民众和回坊贫民办了不少实事。他曾在大学习巷清真寺办起舍饭场,供应饥饿无食的贫苦回众。同年,山东济南惨案发生,激起全国各地民众无比愤慨。马正卿亲笔书写张贴白色楹联,悼念死者,鼓动民众打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出兵山东”横额、标语,上街游行示威;开展了抵制、焚烧日货的活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1930年10月,杨虎城将军率部入陕,他出任西安各界和平委员会委员,1931年9月,任陕西省政府参议。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他参加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任宣传团团长,参加西北各界在西安革命公园召开的民众大会,支持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共同抗日八大主张”。

  辛亥革命以来,他与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的早期领导人有着比较密切的接触。他的图书馆事业得到魏野畴、吕永福大力支持,他曾护送吕永福、徐彬如、王炳南等前往陕北革命根据地。图书馆为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和进步青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西安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图书馆改名为陕西省回民图书馆,馆址迁到大学习巷3号,有门面房两间,藏书室一间,马正卿仍任馆长,次子马希文任主任,长子马景汉任保管员。此外,还聘请西安各界知名人士刘之屏、马福泽、孙笃信、丁庶先等为名誉馆员。图书馆得到了党的地下工作者和进步人士的捐赠与支持,馆内藏书增多,有大量伊斯兰经典、中外名著、马恩列斯著作、线装典籍以及各种报刊,读者络绎不绝。1948年,更名西安市私立正卿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西安市大众阅览室,划归西安市文化局主管。

  1949年12月,马正卿任中苏友好协会支会主任干事;1950年7月,列席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50年8月至1953年6月,任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1950年,参加西北文学艺术界工作者代表大会,为特邀代表;1953年4月,随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五反”工作视察团赴宝鸡视察,同年参加了西安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在1950年召开的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马正卿作为大会特邀代表,在开幕式上发了言,受到了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彭德怀、汪锋、习仲勋、贺龙、杨明轩的亲切接见。会后,彭德怀特邀马正卿促膝谈心,赠给他亲笔签名的个人照片。在会上,时任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杨明轩与马正卿再次相会,杨明轩指示,将2 000余册解放区版本新书赠给阅览室,使馆室图书焕然一新。习仲勋、马明芳、郑勤生对马正卿的工作、生活等方面非常关心。1962年,他参加了由陕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召集的辛亥革命回族老人座谈会。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他开展宣传、支前以及和平签名运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授予马正卿“和平老人”奖章,表彰他为和平事业所作的贡献。

  1962年12月,马正卿因病归真于西安,享年84岁。省、市委统战部,民委,省民盟都曾派员前往家舍悼念。   马仲良

  马仲良(1907~1977),字予俊,回族,西安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是西安回族地区的一位著名的中医师。

  他熟谙“内经”、“伤寒”、“难经”和“温病”等医典。擅治时疫温病,惯用清泻下,厌用温补之法,诊病准确,下药精练。马先生对各种疑难杂症也擅长。对病人的舌苔、脉象等,特别是对望诊很重视,主张忌暴食、暴饮,忌荤腥。随症用药,古方今用,不蹈旧规,世人钦佩。

  马先生对贫富患者一视同仁,求诊必应,有请必去,且对贫穷患者经常免收诊费,让到他开设的福生堂药铺免费取药。其医德医术闻名遐迩,在西安回汉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马仲良从小跟随父亲马芾轩学医,马芾轩也是一位名医,且马芾轩对培养中医后继人才非常重视,设立学馆,不但本人亲自教授中医,还出资聘师讲课,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较有名的有:马伯良、马仲良、何子真、陈景良等。马仲良刻苦钻研成为名医,被誉为“三世良医”。1933年父亲去世后,他继承家业,以医立家。他曾以一两服中药治愈了杨虎城夫人风热犯肺咳嗽症,名闻西安。1956年,福生堂药铺公私合营后,他参加莲湖区庙后街医院,任医师。

  他为人忠厚,常因给无力购药者垫资,每月薪水所余无几。1960年的一天,一位汉族小孩患麻疹,家中贫寒没有钱看病,庙后街医院的张药剂师请马仲良先生给看病,开完处方,马仲良让张药剂师把费用记到他自己的账上。小孩的家长听说后当即给他跪下了,他急忙说:回民不接受跪拜。接着又从口袋里取出两元钱给小孩家长,说给小孩买点东西,患儿家长非常感激。

  新中国成立后,马仲良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西安市人大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陪审员,莲湖区政协委员,并任区街道阅览室主任等职。他还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积极为政府推荐民族干部,经他推荐的少数民族干部就有20多名,如乌志明、乌志德、乌志轩、乌信一、马万堂、马振明、刘鸿义、惠希白等。其中多数以后成为各个岗位上的优秀民族干部。   沙兆豫

  沙兆豫(1912~1977),字琴晖,笔名吴江,回族,汉中市人。沙兆豫自幼勤奋好学,先后就学于南郑联中、上海泸江、大夏大学和南开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天津中外新闻社记者”和“北平晨报社特约记者”身份到西安、延安采访,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1937年3月,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回到天津创办通讯社,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政策。七七事变后,与上海救国会合办“全民通讯社”,李公朴任社长,沙兆豫负责全面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国共产党指示,“全民通讯社”停办,疏散至成都。1946年,沙兆豫被调任《重庆日报》、新华社编辑主任,1947年撤回延安。到达陕甘宁边区后,先后在《晋绥日报》、新华社总社任职。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全国新闻总署负责编辑和研究工作,任中宣部宣传处处长、高教处处长。此期间,沙兆豫以笔名吴江在《红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等出版物上发表理论文章数篇。“文革”之后,沙兆豫任中国新闻社社长兼全国侨办副主任。   谢迈千

  谢迈千(1895~1978),名镇东,字迈千,蒙古族,陕西西安人,秦腔剧作家。谢迈千长期在山村小镇教书,后得岳父孙仁玉的资助上了大学。192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曾任陕西省教育厅科员、省建设厅秘书,兼易俗社文化教员、编剧。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选任西安市文联委员、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谢迈千自幼爱好戏剧,1935年开始戏剧创作。其所创作戏剧,有抵御外侮的《红粉青萍》,文鸯单骑退魏兵的《禾嘉城》,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七步诗》。特别是大型秦腔历史剧《淝水之战》,通过历史上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歌颂了谢安敢于抵抗强暴、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揭露了苻坚侵略成性、滥施淫威的狼子野心,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此外,还编写了秦腔历史剧《于谦》《林冲》。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状元媒》《柳毅传书》。参与《三滴血》和《火焰驹》的改编,1958年和1961年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1965年退休,1978年在西安病逝。终年83岁。   冯耀轩

  冯耀轩(1900~1978),名增辉,字耀轩,回族,西安市人。自幼天资聪慧,受伊斯兰文化熏陶,知教义、守教规,武昌商科大学国际贸易领事系毕业。毕业之际,他放弃出国留学机会,毅然返乡,服务于陕、甘、青教育界。先后任中学英语教师,陕西省立第二实验小学、平凉私立新民小学、平凉私立力行公学、陕西省立西安化觉巷小学校长。1944年,他奔走呼吁,几经周折,筹备创建了陕西省立西安一中分校(现西安市回民中学),任校长。他具有远见卓识,学业有成,除精通汉语外,还精通阿拉伯语和英语。

    马良臣

  马良臣(1898~1979),字荣仓,回族,祖籍陕西凤翔,生于甘肃省张家川。少时曾在陕西省千阳县经商开店,后随兄参军。从1933年开始,先后担任旅长、宝(鸡)天(水)公路陇清段护路大队长兼陇县保险局局长、宝鸡常备团团长、陇县保安独立大队长、陇县民众自卫总队少校副总队长、甘肃省政府参议、国民党八十二军马继援部少将参谋、陕西省第九区保安司令部高参等。新中国成立后,任陇县工商联副主席、陇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民委副主任和陕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   金定一

  金定一(1898~1983),又名万安,回族,陕西省安康市人。大学文化,商人家庭出身,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西省政协委员、安康县人大代表、县人委委员和常委、县政协驻会常委和副主席。

  1921年至1925年,在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科学习,1926年到甘肃贵德县当管狱员,后任县政府一科科长、西宁路政办公处科员,1931年在西安经商,1937年回安康,1938年在安康回民小学执教。1944年至1950年在汉阴民信百货店当店员。安康解放后,任安康专区中苏友好协会副秘书长。1953年赴西北民族学院学习。1954年任安康专署民政科民族专干。1956年7月任安康县政协驻会常委、副主席。

  金定一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安康回族中很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在发展回民生产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县政协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好评。

    穆子杰

  穆子杰(1906~1986),字万春,经名穆罕默德?尤奴斯,回族,西安市西羊市街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习武,少年时投在擅长少林拳械、心意六合拳和十三太保气功的武术泰斗铁彦彪门下习武。他天资聪颖,加之勤学苦练,为后来取得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穆子杰后来又拜当时回民精一健身会会长马云青为师,马是心意六合拳专家安大庆的得意门生,这是少年时代的穆子杰第一次接触心意门拳术。马云青不但精心指点他心意拳,而且还和铁彦彪一起将他引荐到知名武术家穆长贵(清末民初陕西永庆镖局的镖师)、陈凤彦、戴永禄三位老师门下求艺。穆子杰的武艺日益长进。

  穆子杰天资聪颖而又虚心好学,不断地向名家高手求教学习。为了学习回民查拳,探索各家所长,他先后向河南查拳名家郑德顺、河北查拳名家铁志英老师求教,掌握了查拳门的套路招法及各种器械。

  1928年,穆子杰拜李翁为师,学习白猿通臂和太极拳。李翁系山西平遥县人,刘庭杰老先生将李翁请到自己家中,引荐给穆子杰,李翁将白猿通臂和太极拳传授给了穆子杰。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内家拳,穆子杰纳百家之长,补己之短,于1936年去河南鲁山县王范镇拜心意拳专家买壮图的得意门生马振泰为师,学习心意六合拳。1941年又拜河北省驰名的八卦掌名家梁振甫的得意门生田舍峰为师,学习八卦掌。1945年夏季,因马忠青在革命公园结识了王青山,得知王青山是北派形意拳名家傅剑秋的关门弟子(王青山,回族,河南封丘县荆圪塔村人),于是就与马恩臣、白云祥、穆子杰三人向王青山学艺,而王青山就“代师收徒”,他们五人以师兄弟相称,每天在一起打形意拳、跑八卦掌、练太术拳、练太极推手,整整六年,穆子杰的武技有了很大提高。

  穆子杰曾担任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西安分会常委、省武术协会委员、西安市武术协会副主席、莲湖区政协委员。他于1953年曾代表西北区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体育表演大会;1956年,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12单位武术表演大会;1978年,他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湖南湘潭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大会;1982年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穆子杰还培养了很多徒弟,如被称为大师兄的白云吉、二师兄的马俊杰在武术方面都很有造诣,曾在成都体院担任过武术教师的刘志贵在形意拳方面成就很大。另外像闰延年、白明玉、苏克勤、马俊海和他的长子穆秉琦武艺都很高。还有酷爱武术的邱继荣、铁志信、马明英、乌敬一、姬定成、王培海、邢国江等都在他的门下学习过。

  穆子杰老拳师把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武术事业中去,为了武术事业后继有人,晚年他和徒弟们研究成立西安回民精一武术馆,旨在团结回坊老一辈拳师,共同培养武术下一代人才。就在武术馆即将成立之时,穆子杰老拳师不幸于1986年2月7日与世长辞了。同年5月4日,他的门人刘志贵、穆秉琦等人继承老拳师的未竟事业,成立了西安回民精一武术馆,由刘志贵任馆长,穆秉琦、马伯顺任副馆长,实现了老拳师弘扬民族武术事业的心愿。

    马景华

  马景华(1925~1989),回族,西安市人,大学文化。历任西安市三十二中学、西安市回民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顾问,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委员,莲湖区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数学学会会员,市教育学会会员,市少数民族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61年出席陕西省群英会、西安市文教群英会。1985年荣获西安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1978年任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大会陕西代表团团长。

  他于1925年4月出生于一个回族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幼时就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经常用自己积攒下的零花钱救济学校附近沿街乞讨的回汉群众。七七事变后,他激于爱国热情参与组织了西安回民青年救国会。1942年秋,考入陕西省立兴国中学。期间,在进步教师的感召下,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45年秋,怀抱教育救国的热忱考入陕西省立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其同学、西安学运领袖江孔儒领导下,积极参加争民主、争自由,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进步学生运动。

  1948年秋,赴陕西省立西安三中任教。1949年5月,他在地下党领导下参加了护校运动,以实际行动迎接西安解放。5月20日解放军进城后,他捐献面粉数十袋慰问解放军。同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西安解放后,军代表指定马景华为省立西安三中校务委员,从事改造旧学校的工作。1949年到1951年,他担任51级甲班几何、代数、政治三门主课,并兼任班主任。他所带的班级,数学及格率为100%,80分以上者占50%。他带的55级两个班,除个别因家庭贫困未升学外,其余全升上了高中或中专。56级学生升学全及格,平均成绩居全市30多所中学之首。他的几何、代数等课程独创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省教育厅的认可和表彰,并多次在相关学校作报告介绍教学经验。此外,他还组建了学校体操队和乒乓球队,为国家、省、市、区运动队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他先后把20余名从院校分来的毕业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学教师及业务骨干。他还帮助学校各科教师及班主任总结教学及工作经验,并将其形成文字,汇集成册,在省、市、区先进工作者会议上进行交流。

  粉碎“四人帮”后,马景华到处奔波游说,写报告、筹资金,几经努力,终于在1982年9月17日将西安市三十二中学改为西安回民中学。

  离休后马景华仍在为振兴民族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他联合西安回民中的有识之士集资举办了西安市第一个穆斯林幼儿园,举办了西北大学阿拉伯语大专班。1989年5月临终前还把毕生积蓄捐献出来,设立了马景华民族教育基金。

    马士年

  马士年(1920~1993),回族,西安市人,高级教师,西安市文史馆馆员。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到1937年9月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同年加入中华解放先锋队组织,参加省立第一中学宣传队,在西安三桥一带乡村从事宣传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陕西回教公会成立各界抗敌后援会陕西回民分会。他同马希明、马志祺等18人成立西安回民青年支会,抄录抗战新闻,教抗战歌曲,在化觉巷清真寺北厢房开办回民夜校,与铁希光、马希明一起轮流上课,以提高回民失学青少年文化水平。1938年秋,日寇飞机滥炸西安,他与马图轩、马兰金、马存祥等人组建西安回民救护团,以清真寺为单位各设分团,救济遭受日寇飞机轰炸的难民。1939年秋,西安各校纷纷外迁,他随校迁往汉中继续读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安省立师专。1946年与西安回族上层进步人士马德涵、马子健一道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7年夏出任西安西关航空子校教导主任兼副校长,1949年在私立少墟小学任校长。西安解放后,调入市少数民族事务处协助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到私立西安伊斯兰小学出任第五任校长,1952年调入西安师范学校,1954年秋调入西安市第二十五中从事历史、地理教学工作,1956年至1957年会同马长寿、刘士莪、马毅、冯增烈、马靖夷等五人对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进行社会调查,历时十个月,在教学之余开始对回族史及伊斯兰教进行学术研究。“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十余年收集的宋元明清书籍、名人札记、笔记、碑拓等资料被抄收。1977年冬,为给北京民族文化宫征集少数民族革命文物及史料,组织铁凤歧、韩中平、马毅、马家骥、马靖夷等六人调查整理出《西安回民参加辛亥革命概况》《马德涵先生事迹介绍》。1978年为讲解红军长征历史课,自绘长征路线图,指导学生研制自动控制模型,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并获奖;1980年11月参加银川伊斯兰教学术研讨会,提交《伊斯兰教在陕西的传播发展与演变》论文,选入《清代伊斯兰教论集》一书。1982年《马注年谱》写成,此年谱以马注著述及有关史料为依据,以年系事体例,对马注一生事迹及时代背景和有关人物的活动作了翔实的记述,刊于《甘肃民族研究》1982年第三期。同年编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教材参考资料,列入西安市教委《中学历史》课本,向全市中学教师宣讲。此讲稿被陕西省历史学会与陕西师大历史系合编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采用,向全省发行。1983年编写《回族的形成》教学参考资料,列为西安市教委教研资料向全市中学发行。1983年发表《周密杂著所记回族史、伊斯兰教史资料初探》论文,编入《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一书,对宋代回族的形成进行分析。1985年参加世界历史幻灯片制作,经市教委批准向全国发行。同年被聘为西安市文史馆馆员,为《西安古今》撰写《西安地区回族的形成》,还为《西安文史资料》撰写《陕西回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的经过》。1987年参加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学术研讨会,发表《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的历史必然性》论文,收入《陕西回民起义研究》专辑,同年秋与丁旭合写《西安回族爱国民主人士马德涵先生》,刊登于《西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冯增烈

  冯增烈(1926~1996),回族,西安市人,民盟盟员,大学文化程度,副教授,省政协委员。195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3月调陕西教育学院任教师,1982年4月当选为陕西教育学院工会文教委员,受党委和工会的委托,任学院职工学校副校长,被评为陕西教育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冯增烈对回族史和伊斯兰教有一定的研究,是陕西省伊斯兰教研究组的负责人,曾先后数次参加全国和西北地区回族史、回民起义和伊斯兰教学术研讨会议,曾在《哲学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中国建设》《宁夏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马青年

  马青年(1917~1997),1917年10月生,又名马青廉,经名撒力海,回族,陕西省安康市城区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排长、连长、政治指导员、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参加了长征。1936年夏至1937年春任红十五军团回民师师长。1936年10月任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军事部部长。1937年2月任援西军政治部负责人。8月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驻镇(原)固(原)平(凉)办事处主任兼中共镇、固两县县委书记。1940年10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回民文化促进会董事长。1941年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九队总支委兼政治指导员,一大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中共中央党校班主任,中共陇东地委统战科长。1945年11月至1948年10月任中共冀察热辽热中赤峰(赤东)县委书记。1948年10月至1949年10月任中共赤峰市委书记。1949年11月至1950年4月任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1950年5月至1951年9月任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9月至1956年10月任中共甘肃省临夏地委书记。1956年7月至1962年12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务委员、甘肃省人大党组书记。1957年2月至1961年12月任甘肃省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1961年4月至1962年12月任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61年1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副部长兼民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同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2月至11月兼任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部长。同年11月至1983年2月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1980年1月至1987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0年9月离职休养。1997年11月4日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80岁。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马青年是卓越的统战、民族工作领导干部,出色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为陕西、西北地区的统战、民族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上一篇:Nature综述:噬菌体的百年研究
下一篇:泰国版《贤者之爱》你睡我老公,我就睡你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