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遭遇“黄山门”网络舆情分析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2010年12月12日,由复旦大学10名在校生、4名校友与4名校外人员自发组成的“驴友”团在黄山登山探险时迷路,被困悬崖边。12月13日,被困“驴友”获救,年仅24岁的民警张宁海不幸牺牲。复旦学生获救之后被指言行冷漠、让人心寒,引发争议。

  此事件经过一周多的不断发展,关注度由一开始的普通新闻被微博客等新媒体推升为新闻热点事件,后经复旦大学及时危机公关,事态截至发稿日已经趋于平静。遥相对比,复旦大学“黄山门”所体现的学校危机公关处理能力和协调手段,远强于河北大学“李刚门”的处理,具有公立机构危机公关的标本意义。☆  

  媒体关注度走势分析

  复旦大学"黄山门"媒体关注度数量图(单位:篇)

  复旦大学“黄山门”新浪微博中相关帖文关注度走势图(单位:篇)

  结合两图我们可以看到:该事件自12月12日安徽省地方媒体以《18位驴友被困黄山获救 24岁搜救民警张宁海遇难》为题报道之后,12月13日各媒体进行了常规性转载,后经过12月14日、15日的持续报道,网友仅作为普通新闻事件进行了关注,故12月16日呈报道量下滑趋势。如果没有社区媒体与微博客对18名当事人的道德谴责,事件会就此淡出公众视野。事件转折由互动社区开始,蔓延至微博客。12月16日,安徽电视台记者的一篇日记《记在黄山门边上》在社区类媒体被广泛转载,其报道真实记录了复旦大学生事不关己的态度,引起网友为牺牲民警鸣不平;安徽电视台记者在新浪的微博客(注:“淡淡esse香”http://t.sina.com.cn/chen1221yan)更直指复旦学生冷漠,得到新浪微博网友的大量转发与评论。由此,事件转向。

  12月17日,新闻口径统一转向批判复旦学生的冷漠无情,“黄山门”成为当日新闻热点,同日,经过媒体报道,被营救大学生在校园论坛与半封闭社区中创作的“媒体控制论”、“协会夺权论”帖文被发现,截图通过社区、微博客等自媒体进行传播,事件升级为公共事件。☆  

  复旦校内举行追思活动

  网友观点倾向分析

  复旦大学“黄山门”网络言论倾向性分析(抽样:210条)

  复旦学生冷漠 令人伤心(37%)

  网友“灰太狼”:我个人也是一个211大学的学生。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越是受到所谓的“高等教育”,“出类拔萃”的重点大学生就越是冷漠,越自以为是。其实他们身上缺少了很多人情味儿。人民网网友:受过高等教育算什么,连做人的最起码的素质也没有。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这些大学生更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

  网友“世博情”:我们单位一个老师傅说过,现在的80后大学生工作能力和学历正好成反比。另外,不要说那18个人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那样我们的民族一定是高位截瘫。因为他们不懂得感恩。

  反思大学教育 加强综合素质(31%)

  网友“智者”:希望政府把教育放在首位,该好好反省了,否则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新浪宿迁网友:刚送走一个“范跑跑”,又来一群复旦“道德帝”,自私自利之人已遍布整个社会了吗?大学生的功利值得反思,改革中国的大学制度,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刻不容缓了!

  反思救援存在的失误(15%)

  新华网网友“莫尔道嘎的森林”:从技术层面上分析这次救援,存在着一些不好解释的问题:为什么要深夜下山?为什么找寻这么久?这些都凸显了国内救援力量的不专业,但是依旧要为牺牲的民警感到惋惜。

  网友“蓝色天空”:这一次民警的牺牲,是一个很沉重的教训。对于这一类的旅游活动要进一步规范,起码再不能让他们乱走了。规范这些人也是在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网易北京网友:从公开渠道获得的信息可以看出,复旦登山队在组织、保障上存在不足。但在另一方面,救援队伍也缺乏专业性。深圳山地救援队信息指挥中心主任叶建华指出,缺乏出动之前的安全评估,救援人员的专业性不足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

  不要在道德上过于苛责(11%)

  网易宿迁网友:不感恩或对于生命的不敬畏,的确有可批评之处。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谴责就能够无限放大,直至发酵成让大学生“去死”的声音。

  如此营救浪费公共资源(6%)

  搜狐加拿大网友:虽在异国,但是依旧关注祖国的新闻,看到这样的新闻感到很心痛,希望能多采用各种手段来进行救援,比如加拿大雪地救援中使用狗就很普遍。人是最宝贵的公共资源,不能这么就牺牲了。☆  

  媒体评论摘要

  当冷漠与市侩成为传染病

  冷漠与市侩气,都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症候,症状在学生,病根在社会环境,在教育缺失。包括复旦学生、校友及校外人员在内的18人黄山遇险事件,由于一位民警在救援中的不幸罹难以及有媒体反映获救学生的“冷漠”、网民曝光个别获救学生忙于社团夺权与急于控制媒体的市侩气,遂招致群情激愤和接踵而来的理性思考。

  普通警察张宁海的牺牲,不但换回了学生的“活”,更唤醒国人对“病根”的深刻反思,或者还将成为向冷漠与市侩文化宣战的契机,他的生命,的确重于泰山。

  (据人民网,作者:李泓冰)

  警察搜救“驴友”纵有牺牲也天经地义

  为救“驴友”而牺牲,确实让人痛惜。但埋怨老百姓连累了警察,我不能苟同。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责,所谓“公共”本身就是是非辐辏之地,人民建立政府,就是要它来管理各种麻烦事。如果社会上什么“麻烦”都没有,人民根本就不必建立政府,也就不需要警察。被人民“麻烦”,注定是一切公务人员的宿命。

  张宁海牺牲了,他的死绝非没有意义,他的牺牲体现了警察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而上海“驴友”获救,也是他们应得的权利。

  (据《中国青年报》,作者:杨于泽)

  这次黄山救险 有着太多的“计算”

  复旦“黄山门”引爆公众怒火的是所谓复旦人的“冷漠”。这种“冷漠”的证据有三个:一是安徽某记者的描述,面对记者的追问,复旦人“重重地摔上了车门”之后离开了;其二是“夺权”言论;第三是“控制媒体”说。

  成熟的公民,会监督、鞭策公权,也要学会监督自己;享受自由,更应珍惜别人的自由;分辨是非,首先更是严于律己。张宁海死了,他以他的生命,给全社会出了一道伦理问题。

  (据《南方都市报》,作者:吴庞梓)☆  

  舆情应对点评

  以复旦大学生为主的18名“驴友”,前往黄山“探险”,途中遇险,警察连夜上山救助,24岁的警察张宁海不幸牺牲。张宁海烈士的追悼会和复旦学生的追思会,已经结束,但网民针对此事件的追踪不会停止。纵观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看到了网络围观的暴戾,其高举的“道德指挥棒”夸大性地引导了网民的关注点,导致事件上升为舆论热点。

  从危机应对角度来分析,此次事件中复旦大学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从中看到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处理方式。复旦大学在舆论上升期官方网站、微博客的两次回应以及校方及时致歉对引导舆论有积极意义。12月24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再次公开回应:“我希望大家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我们应当遇事冷静,但是不应当遇事冷漠。”这为此次危机处理做了阶段性总结。但是也暴露出危机事件议程设置能力差,对新媒体了解不够等不足。通过此事件的应对,可以观察到,在新时期应对新媒体存在着以下两个新课题:

  微博客等“围观”力量不容小觑

  微博客发展至今,我们基本可以从中得出这样一个发展脉络:新闻发布→网民关注→微博热炒→话题转向→新闻再关注→形成热点。发生质变的二、三、四环节往往在72小时之内发生,此次复旦大学“黄山门”正充分印证了这个规律。从政府危机管理角度分析,复旦大学的危机应对缺失在第二个环节之后,即前期新闻发布以后网民通过互动社区的热炒未能得到复旦大学校方的充分重视,后经过微博客的放大,导致事件转为对复旦学生的批判,引起了对复旦校方的负面关注和评论。

  从复旦大学校方来看,12月14日,官方微博更新消息:“今天,复旦自发参加张宁海同志悼念活动的学生有近2000人。在本部南区和北区食堂的现场,学生们留下了1500多支黄花和500多支蜡烛,向张宁海同志致以深切哀思,英雄一路走好!”对可预见的舆情有所应对。面对12月16日瞬时高涨的民意,官方微博再次发表声明:“这不代表多数当事同学,也绝不代表大多数复旦人的态度和心情。”从两次官方回应来看,复旦大学舆情应对已经具有较高的效率,同时校方、学生的致歉声明也部分平抑了高涨的质疑。但是在应对手法上出现“缺少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和“仅限于地方媒体”的宣传瓶颈。

  半封闭社区媒体成为舆情管理难点

  回顾事件本身,推高事件到顶峰的例证分别是复旦校园论坛和人人网等半封闭社区中学生讨论的“媒体控制论”、“协会夺权论”和“道德帝批判”等帖文和帖文截图,这些在网上流传的内容具有很强烈的片面性,容易成为“负面标靶”。复旦大学校方在官方微博和媒体中进行辟谣的同时,该类帖文在校园BBS、SNS社区中不断被转发出来,抵消了校方的正面努力。

  在以往舆情监测中,半封闭社区极少爆发让媒体关注的舆论要点,但在最近几次的事件中我们却不难觅得它们的踪影,特别是对当事人言论、群体动向等的“佐证”往往更具备传播影响力。特别是学校这种年轻人较多、年龄结构年轻化的公立机构,更应该加强对此类媒体的监控力度,“早进入、早引导”,防止危机出现时应对不及时、不得力。公立机构应该吸取此次危机管理的教训,重新认识半封闭社区的舆论影响力。

  复旦大学“黄山门”带给我们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是,复旦校方及时回应舆情,并实时使用新媒体进行危机应对,在内容和技术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该事件所显露出的新舆情趋势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上一篇:现在广东的大学还可以用日语203考研的有哪些?
下一篇: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