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長友:品讀清明詩篇 體會別樣情趣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2-08
手机版

  人民網北京3月30日電(吳楊洋 實習生郭萌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古詩詞裡的清明別有一番韻味,不僅表達了作者的生活感受,也記錄了清明節的習俗。30日上午,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丁長友做客人民微博微訪談,他表示,清明題材的詩詞給人們生活增添了情趣。點擊進入微訪談

  “當我們細細品讀那一篇篇優美的清明詩篇時,便如同穿越了時光隧道,追朔到往日的一個個歷史時刻,體驗到古代人在不同時刻、不同環境,面對不同對象所感發的種種情感和敏悟”,丁長友說道。他認為,以清明為題材的詩詞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各種各樣的情趣,如以懷念祭掃為主題的詩詞,增添了人們孝敬祖先的情感﹔以旅游、賞春為主題的,增添了人們旅游的生活情趣﹔以表達寄予憂愁的詩詞抒發了人們客居他鄉,思念團圓的情感。

  丁長友認為,還有一些詩詞呈現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場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以揚州多處名勝為背景,多視角地描繪了當地民眾清明節期間的多彩生活。他的《竹枝詞》繪聲繪色地刻畫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如:泛舟游覽,清歌妙舞、花間飲茶、盛妝佳麗等。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傳聞,這是介子推給齊桓公在綿山留下的柳下血詩,是清明節的由來之一。丁長友認為,這首血詩顯然是后人偽托的。介子推的故事發生於距今2500年前,其詩作語言風格應屬於周詩,即近乎《詩經》的用語,這篇柳下血詩與周詩風格截然不同。此外,我國漢魏以前沒有完整的七言詩,我國第一篇完整的七言詩為曹丕的《燕歌行》。

  提到文化傳承,丁長友認為,革命家董必武的一首清明詩歌是近現代清明詩詞中難得的佳作。“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重來正值清明節,煙而迷蒙訪舊蹤。”這首《清明節車過嘉興訪煙雨樓》以南湖游船及煙雨樓著筆,回顧了我國現代史上一件大事,既抒發了清明情懷,又表達了深深的革命情懷。

  丁長友認為,在有條件的地方,組織不同年齡的人舉辦清明詩會,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近些年來,各地在清明節舉辦清明詩會。不管人們是運用古典詩詞還是現代新詩,進行吟誦,或者緬懷英烈,或者紀念自己的祖先、父母,都是飽含敬孝之情的真情流露。

  對於網友提到的節日與文化的結合是否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丁長友認為節日與文學素有密切聯系。一方面是節日促發文學,文藝創作,另一方面是文學、文藝創作又總是借節日的場景,活動、情趣為自己增輝增色。“中國的中秋節、七夕等美好的節日,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豐富的想象,創作出了無數的優美詩篇”。

  訪談最后,丁長友分享他緬懷吳先生的清明詞作《兩江月》,以饗網友:“來日分文不帶,去時不帶分文。清風兩袖淨無痕。良善捫心自問。褒亦從容對待,貶知應有三分。光明洒脫看人生,篤信民心是稱。”

上一篇:數千日本民眾在沖繩集會 抗議美軍基地搬遷(圖)
下一篇:未成年人的年龄划分,民法典有规定,但有些行为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