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出上联称:能对上就是旷世奇才!直到清朝,才被一才子对出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一部分来源于桃符(用桃木进行书写,有趋吉避凶之意),另一部分来源于来源于春帖(慢慢发展成如如今的春联),表达着古人希望生活幸福美满,祈求辟邪除灾的心境,往往带有一种吉祥寓意的。

  

  桃符最早是在桃木上写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到了五代时期,桃符行逐渐开始出现一些语句,叫做联语,传播范围更加广。

  明朝以后,对联更加流行,对子举荐盛行,直至今日,家家户户都在春节时贴上对联。

  对联在不断的发展中,吸收了古诗文、词曲的一些韵律、对仗等特点,形成了诗律句式、骈文句式,除此之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韵律,但对平仄的要求都很高,例如字数最少,十分出名的对子“墨,泉”,对子虽短,但蕴含着深意,两个字的上半部分都是颜色,下半部分则是无形中的内容,因此成为了广为传颂的经典。

  

  古代的文人墨客十分喜欢对对子,并且一些才高八斗的文人出的对子韵律、平仄都十分协调,没有灵活的头脑和深厚的的文学底蕴,极难对上意境以及韵律,从而出现了许多十分有趣的名人故事。

  而关于唐伯虎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

  我们都知道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唐伯虎出生于明代,被称为“四大才子”之一,显然,他配得上这个称号,既是著名的画家,也是书法家和诗人。

  唐伯虎本名唐寅,伯虎是他的字,家里从他的曾祖父一辈开始,就在苏州从商,等到唐伯虎父亲一辈的时候,就已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父亲不想让儿子走父辈的路,于是从小给唐伯虎请来老师,让他的人生有了新的可能。

  唐伯虎也不负父望,极其聪颖,很快便在一众学子之间脱颖而出。

  青少年时期,大概是唐伯虎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但命运似乎有它的守恒定律:人生太顺遂了,岂不是要上天了?

  于是,这个世界就有了挫折,有了苦难。

  之后,在唐伯虎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紧接着母亲、妻子、儿子也相继而殁,然而痛苦并没有结束,紧接着下一年,他的妹妹也因嫁人后生活不幸福而自杀。

  短短两年,经历如此巨变,唐伯虎一时之间颓废不已,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之中。

  

  然而此时还有他的朋友,他的好友祝枝山劝他道:“你的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成功你考取功名。”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句话对唐伯虎的触动十分大,想到父亲一直以来的期望,唐伯虎重新振作,埋头苦读,他决定走仕途,来让父亲看到自己的成长。

  在那之后,唐伯虎一举考中了苏州府的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随后又在乡试时高中解元(第一)。

  本以为他这一生才高八斗,能顺利走上仕途,结果在前往京城参加会试时,与徐经一起拜访了主考官、礼部右侍郎和礼部尚书。

  

  会试考完后,就被弹劾礼部右侍郎私漏试题给唐伯虎和徐经,被卷入了科场舞弊案,被贬为了小吏。

  虽然这是莫须有的指控,但牵涉其中的几人,命运已被改写:礼部右侍郎断送前程,愤恨而死;徐经未能走出作弊阴影,一生活在抑郁的情绪中,最终死在了翻案的路途中;唐伯虎也因此被受打击,仕途无望。

  后来,唐伯虎在自己的诗文中写道:“镜里自看成一笑,半生傀儡局中人。”以此自嘲,他嘲笑自己看不穿这世间的沉沦。

  人生就像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这次命运直落,直接关闭了唐伯虎通往世俗中所谓成功的大门。

  

  而被打击到的唐伯虎,也丧失了科举之心,从此游荡江湖,一心研究诗画,成为了一代名画家。

  在浪迹江湖的路途中,唐伯虎路过了一个香火旺盛、宏伟壮观的寺庙,看着前来上香的香客络绎不绝,唐伯虎便走进寺庙准备参观,在参观时,被在京城有过一面之缘的老方丈认出。

  两人一见如故,便一起品茶叙旧,得知唐伯虎盛名在外时,老方丈拿出了自己珍藏的《荷花图》,让他来鉴赏。

  唐伯虎拿到画后细细品味,仔细观赏,突然灵感迸发,提笔写下了“画上荷花和尚画”的对子,并告诉老方丈,如若有人能够对上这个对子,那么一定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旷世奇才。

  

  老方丈见此,对《荷花图》更加视如珍宝,还将此画流传给寺庙的弟子,并嘱咐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找到这个旷世奇才。

  后来老方丈去世,寺院不断发展,在此期间,来寺院的香客不计其数,却始终无人能够对上这个对子。

  这个上联虽然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巧妙,是较为特殊的回文联,也就是这句话正着读和反着读都是一个读音,十分独特。

  就这样别出心裁、通俗易懂的对子,却难倒了一众的才子、文人,寺院的主持换了又换,直到明朝灭亡也无一人对出,后来到了清代的乾隆时期,这位旷世奇才终于出现。

  

  对出上联的才子便是李调元,也是“蜀中三才子”之一。

  李调元出生书香世家,从小在父亲的严厉指导下颇有学识,长大后成为了学富五车的文人。

  他七岁时就能吟诗作对,幼时他被父亲的“曹子建七步成诗”难住,说出了:“李调元一时无对”,正好与上联对上,也许是这样的巧合,使得他对对子更加感兴趣,进而取得了较高的水平。

  他七岁时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

  某日,李父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不假思索,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

  

  李调元中举后,畅游岷江,谁知道江上已经有一个武将在船上了,按照古时候的规矩来说,文官和武将同道的时候,应该让文人在前,可是这个武将却并不守规矩,硬要出一个对子的上联让李调元对,如果他能当场对出,才能按照规矩来游江。

  他的上联是:“两艇并进,鲁肃不及樊哙。”李调元看着这句上联,细细琢磨之后,觉得十分绝矣:首先,鲁肃是一个文人,而樊哙则是一个武夫,但讲功劳,“武”在“文”之上;其次,鲁肃、樊哙乃是“双关”,意为“橹摇得再快,也赶不上帆船迅速”。

  李调元一时被上联搅的心烦意乱,突听见河对面的大道上,有婚嫁的乐器庆祝的声音,他突然灵感迸发,脱口而出:“八音谐奏,狄青哪有萧何!”

  

  这个对子对的可谓是巧妙非凡,其中的含义也:首先,狄青是一员武将,而萧何也是文人,但宋朝的狄将军,哪里能比得上汉高祖的萧丞相之功呢!与上联的鲁肃和樊哙正好巧妙地对应上了,其次,“笛声”再清脆,也赶不上“箫音和谐”,总之,你这个武人是赶不上我这个文人的。

  武将听了之后,佩服的五体投地。

  此外,李调元在上任后不久,就和当地的文人墨客一起外出去郊游,发现在崖上刻有“半边上”三个字,崖下的路旁边立有一石碑,在石碑上刻有:“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固”的上联。

  一起郊游的人说:“这是苏东坡、黄山谷和佛印一起游玩时,佛印给苏东坡出的对子的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能请求黄山谷把这句上联刻到石碑上,希望有后人能够对出此联。”

  

  然后李调元说,其实是苏东坡让黄山谷把这上联刻在石碑上,正好对上了这个对子,然后提笔写到:“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对上,对仗工整,令人赞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李调元与《荷花图》仿佛有着十分深的缘分。

  有一天,李调元恰巧来到了当初唐伯虎游玩的寺庙观赏,庙中的长老听闻其到来,长老知道他的盛名,便亲自来迎接,设了一桌丰盛的宴席款待他。

  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几次欲言又止,便想到他肯定有事相求,于是主动问长老。

  得知原委后,李调元兴趣陡增,马上让长老带他去看看画,在他看到画后心里想到:果然画妙字绝。

  李调元看着对子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后,发现对子无论正反读都是一个音调,难怪唐伯虎说对上对子之人亦是旷世奇才。

  

  他看着画略微思索,然后问长老借来了笔,磨好了墨。

  他提笔在手,思考片刻后,便在唐伯虎的对子旁写下了:“书临汉帖翰林书”的下联。

  一样的对仗,一样的回文联,巧妙的对出了这个困扰天下无数文人墨客的绝世对子,从此这幅画便成为这座寺院的镇寺之宝,挂在方丈室中。

  唐伯虎和李调元是一样的千纵奇才,在文学领域取得相当高的水平,并且拥有一样灵活变通的头脑,才能在不同的时空通过文学的交流,形成了一段跨时空的佳话。

  

  现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联已经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节日装扮,也使得这项中国传统文化代代流传,甚至影响到别的国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举报/反馈

上一篇:常红基地公众号:梅西神助攻“小蜘蛛”大放异彩阿根廷杀入决赛
下一篇:盘点世界上最大的十种狗狗,看完你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