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评测: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继 RTX 4090 和 RTX 4080 两张旗舰卡后,NVIDIA 所推出的第三张显卡就是次旗舰级的 RTX 4070 Ti。

  大家也知道原本这张显卡应该被称作 RTX 4080 12G 的,不过从与 RTX 4080 不同的核心代号 AD104 和 12GB 的 GDDR6X 192 bit 显存等配置来看,将其称作是 80 级别又属实是抬高了一点。虽然在接下来的评测下面,可以看到这张 RTX 4070 Ti 确实是有 4K@60FPS 光栅游戏的能力的,但是在高刷新率显示器越来越普及的当下,还是让 4K 的归 80 级别(及以上),2K 的归 70 级别比较好。

  所以 RTX 4070 Ti 正是一张面向 2K 高帧率游戏的显卡。一般情况下,这种级别的显卡是很受那些预算更多一点,也想拥有更余裕性能的主流玩家的欢迎。我们这次评测的是七彩虹推出的 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一直以来,七彩虹 iGame 的 Advanced OC 都是关注度甚高的一个系列。毕竟这个系列在硬件上做得到位的同时,价格还十分具有竞争力。再加上七彩虹的三年全国联保和支持个人送保的售后政策,也是为其挣得了不少好评。

  随着 2K120Hz 乃至更高频率显示器的普及,RTX 4070 Ti 要挑战的并不只是高特效 2K 游戏那么简单,而是要一并达成高帧率,低延迟的目标。而得益于全新的 Ada Lovelace 架构,特别是光线追踪性能的提升和 DLSS 3 的出现,让这些目标终于成为了可能。对于 RTX 4070 Ti 这种面向主流玩家的显卡来说,帧率是非常关键的元素。所以在这里我们会着重介绍一下 DLSS 3。

  新一代的 DLSS 3 包括全新的帧生成技术、DLSS 2 超分辨率技术和 NVIDIA Reflex 技术,与之对应的就是目前在游戏中,DLSS 3 对应了这三个选项——帧生成技术、DLSS 2 超分辨率技术和 NVIDIA Reflex 技术——这三个都启用才算是完整的开启了 DLSS 3。

  而这其中,帧生成必须 RTX 40 系列才能支持,超分辨率则是 RTX 40/30/20 系列都支持,Reflex 的要求最低—— GTX 900 系列及以后的都支持。

  DLSS 3 的帧率

  之前的 DLSS 2,提升帧率的方式简单说就是以低分辨率渲染,然后通过 AI 添加细节输出成高分辨率的帧,比如我们将游戏设置成 4K,打开 DLSS,那么实际的计算过程是先以 1080p 分辨率渲染帧画面,然后将这个帧画面拉伸成 4K 最终输出,中间相差的这 3/4 部分的像素信息是通过 AI 计算来添加的(本地主要是 Tensor Core 来计算)。由于以低分辨率渲染,所以在 AI 补充像素的性能足够的情况下,帧率自然可以提高了。

  但是这样无法突破 CPU 性能的瓶颈,毕竟降低原始渲染分辨率可以使得 GPU 每一帧的计算量更少,但是 CPU 每一帧的计算量是不变化的(因为 CPU 负责计算的部分与分辨率并无关系),实际上,由于帧率提高,CPU 的计算量其实还增大了。

  在 DLSS 3 上,还是会使用超分辨率这一个方法。还是与 DLSS 2 一样,比如输出 4K 游戏画面的话,它也是先降低原始渲染分辨率到 1080p,然后通过 AI 计算来添加像素拉伸成 4K 画面。

  然后在每两帧之间,DLSS 3 可以了解场景的变化情况,通过光流加速器为神经网络提供像素级的帧到帧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信息,然后通过渲染并拉伸的 4K 帧以及几何图形和像素的运动矢量并将其输入至神经网络,就能计算出两个渲染并拉伸的 4K 帧中间的帧画面了。在这中间是没有 CPU 参与,完全是靠 GPU 计算出来的,所以可以突破 CPU 性能的限制。

  DLSS 3 的画质

  从上文可以看到,DLSS 3 的生成帧确实也可以算作插帧的一种,但是又与其他的插帧技术完全不一样。

  简单的插帧技术利用两帧之间像素的位移来确定中间帧的图像,这样其实非常容易出现明显令人觉得视觉异常的画面,特别是对于阴影这种需要计算的画面效果,当主体移动之后,正确的阴影是需要经过复杂计算的,单单根据像素的位移来确定的画面几乎肯定违反客观世界的物理规律。

  DLSS 3 它使用光流加速器分析两帧连续的游戏图像,计算帧到帧之间物体、元素的运动矢量数据,综合游戏中的一对超级分辨率帧,以及引擎和光流运动矢量,并将其输入至卷积神经网络,计算生成出新的一帧,大大提高了画面的准确性。

  DLSS 3 的延迟

  通过前面的梳理大家会发现 DLSS 3 尽管提高了帧速率,也保证了画质,但是对于延迟是没有缩短的,因为每一个新生成的帧都是需要后一帧渲染出来之后才可以准确生成的。更高的帧率提升了游戏的顺滑程度,但延迟会影响游戏的响应度,如果延迟太高,游戏的体验也不会好,而为此,DLSS 3 也集成了 NVIDIA Reflex 技术来降低延迟提高响应速度。

  所以总得来说,DLSS 3 是包括了基于 AI 的超分辨率提升技术、基于 AI 的帧生成技术以及 NVIDIA Reflex 低延迟技术这些软件层面以及第四代 Tensor Core 的 1400 TFLOPS 的张量处理性能、Ada Lovelace 光流加速器 300 ? TFLOPS 的光流运算性能以及 NVIDIA 超级计算机提供的超过 1 ExaFLOPS 的 AI 计算性能组成的硬件层面综合实现的一项新技术,对于游戏体验的提升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提升。

  从外包装盒上就可以看到,显卡的背后便是黑洞的可视化模型,可见 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这次的设计风格跟宇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上一代相比,一眼看上去,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的线条平直了许多,但是它并不显得尖锐。由于边缘处添加了曲面作为过渡,四角末端又有一些曲线,所以它的正面看上去显得沉稳刚健之余,又流畅自然。

  引人注目的 Advanced 系列经典红环得到了细节上的升级,上面镌刻着 iGame Gravity Aim,iGame 称之为 " 引力之环 "。红环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装备了 RGB 灯组,可以通过 iGame Center 进行控制,另外上面的 Advanced 标志也是能够亮的。

  风扇设计方面,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采用了聚风镰环扇叶。可以看到左右两侧 100mm 环形风扇的扇叶并不是简单地靠一个圆环连接在了一起,而是每片扇叶上都有如镰刀般微微弯曲的外延连接到下片扇叶,这有利于气流的聚集。

  由于正面曲面较多而可观察到的线条较少,为了丰富正面的细节,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还在风扇的黑色面板上布置了三角形纹理和 iGame Gravity Aim 的铭文。

  从侧面可以看到高大、密集且厚重的散热鳍片,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算起来应该是一张 2.7 槽卡。而 PCB 的长度只有整张卡的 2/3 左右,因此 12VHPWR 接口位于引力之环的右侧,剩下的都是散热模块。经过称重,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的重量为 2134g。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的就是背板的设计。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的金属背板并不是简单地只覆盖了显卡的背面,而是有所延伸,和正面的金属外壳一起完全包裹住了显卡的尾部,从而起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保护作用,毕竟有时候一些磕碰会把尾部散热鳍片给挤在一起,影响散热效能。这次尾部仍旧是保留了固定螺丝位,上方红框的 Advanced 标志分外显眼。

  同时,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背面的设计与正面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特别是背板的镂空部分,iGame 的标志、围绕在边上的 iGame Gravity Aim 的铭文,加上旁边的亮面纹路等,都和正面的 " 引力之环 " 设计相得益彰。而 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anced OC 成为了一艘名副其实的银色飞行船。

  IO 面板方面,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为三个 DisplayPort 1.4a 加一个 HDMI 2.1 的配置,两者均最高支持带 DSC、HDR 的 4K@240Hz 或者 8K@60Hz 输出,HDMI 接口还支持 VRR(可变刷新率)功能。而上侧的一键超频按钮也是 iGame 系列显卡的特色了,按下去重启电脑就能把 Boost 频率提升到 2760MHz。

  首先来关注一下散热模块,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的散热模块配置了 6 根 8mm 热管。与 GPU、显存接触的部分则采用了真空冰片技术来提升传热效能,那应该是均热板。

  散热模块、金属中框上都布置了相应的导热贴,用于供电部分的散热。

  接下来是 PCB 部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的 PCB 越肩而长度较短。位于正中的是 NVIDIA AD104-400-A1 GPU,围绕着它的是六颗美光的 GDDR6X 显存颗粒,每颗容量为 2GB,位宽为 32bit,共构成 12GB GDDR6X 192bit 显存。

  供电设计方面,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为 14 + 4 相设计。GPU 供电分列在 PCB 的两端,显存供电则是布置 GPU 和显存区域的四角,就在螺孔的边上。GPU 和显存供电所用的 MOSFET 均来自 AOS(万国半导体),应该都是 AOZ531x 系列的。

  GPU PWM 控制芯片为 uP9512U、uP9512R,其中 uP9512R 位于 PCB 背面。显存 PWM 控制芯片则为 uS5650Q。而显卡的 IO 供电 IC 则为 GS9216。

  GPU PWM 控制芯片(1):uP9512R

  GPU PWM 控制芯片(2):uP9512U

  显存 PWM 控制芯片(位于右下角):uS5650Q

  显卡 IO 供电 IC:GS9216

  对于 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而言,相信这套测试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性能。而为了表现出 Ada Lovelace 架构的提升,我们还选择了 RTX 3090 Ti 等显卡作为对比。

  基准测试仍旧使用 3DMark 来进行。测试项目包括 Speed Way;Time Spy、Time Spy Extreme;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Port Royal。其中,Speed Way 测试的是显卡在 DirectX12 Ultimate 中的性能表现,包含 DXR 光追,分辨率为 2K;Time Spy 和 Time Spy Extreme 测试的是显卡在 DirectX 12 中,2K 和 4K 下的性能表现;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 和 Fire Strike Ultra 则是测试显卡在 DirectX 11X 中,1080P、2K 和 4K 下的性能表现;Port Royal 是针对显卡光线追踪性能的测试。

  图表内所列的分数均为 3DMark 的显卡分数。

  从基准测试中可以看到,在 2K 及以下分辨率的 DX11、DX12 测试中,RTX 4070 Ti 是可以超越 RTX 3090 Ti 的。但是随着分辨率来到 4K,RTX 4070 Ti 就完全不是 RTX 3090 Ti 的对手了,甚至在 Fire Strike Extreme 中落后于 RX 6950 XT。可见 RTX 4070 Ti 的定位就是 2K 及以下的分辨率。至于和 80 级别显卡的差距则平均维持在 20% 左右。

  而光线追踪这个向来是 RTX 显卡的优势项目,RTX 4070 Ti 大幅度领先于 Radeon 显卡倒是没什么可惊讶的。而受限于规模,RTX 4070 Ti 在 Speed Way 和 Port Royal 上是比 RTX 3090 Ti 略差的。

  而为了让大家能清楚地了解一键超频按钮带来的提升,我们也在正常情况下和一键超频后进行了测试。

  在启用一键超频的情况下,3DMark 各个项目的分数都有了少许的提升,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在日常使用中保持开启这个功能的,毕竟性能这块能提升一点是一点。接下来的游戏中,我们也是保持一键超频的状态进行测试,毕竟这是属于 iGame Advanced OC 系列的特色。

  本次的测试将会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 9 款光栅游戏,以及 7 款光追游戏,光栅游戏我们会同时测试 2K 和 4K 分辨率,至于光追游戏则是保持在 2K,因为直接运行 4K 光追游戏对 RTX 4070 Ti 来说负担还是重了点儿。光栅游戏将会选择预设的最高画质,光追游戏则根据流畅度来决定具体的设置,像《赛博朋克 2077》就选择了光线追踪中等画质。另外,DLSS 和 FSR 等功能是关闭的,动态分辨率同样,渲染分辨率则选择 1.0。

  2K 光栅游戏

  在 2K 这个目标分辨率下,RTX 4070 Ti 在大部分游戏中都对 RTX 3090 Ti 和 RX 6950 XT 这些上一代的旗舰显卡有着微弱的优势。同时,它跟上一级的 RTX 4080 的差距也保持在了 20% 左右,更是有部分游戏的差距十分微小。在特定的分辨率下,RTX 4070 Ti 可以说是上代旗舰的平替。

  4K 光栅游戏

  到了 4K 分辨率这一块,虽然 RTX 4070 Ti 的帧率称得上是流畅,但若是跟 RTX 3090 Ti、RTX 4080 比起来,就显得有点不够了。在部分游戏中,RTX 4070 Ti 甚至还落后于 RX 6950 XT,可见 12GB GDRR6X 的显存配置对 4K 来说还是有点力不从心的。

  2K 光追游戏

  在 2K 光追游戏里面,RTX 4070 Ti 的表现和 RTX 3090 Ti 不相上下,离上一级的 RTX 4080 Ti 仍然是有约 20% 的差距。不过这个帧率也表明,不依赖 DLSS、FSR 等超分辨率方案或动态分辨率,让 RTX 4070 Ti 直接运行光追游戏还是没问题的。

  DLSS 3 性能测试

  作为 RTX 40 系最为亮眼的几个特性之一。DLSS 3 的测试自然是不可以忽略的。这次 DLSS 3 测试将会在开启 RTX 4070 Ti DLSS 3 和 RTX 3090 Ti DLSS 2 的情况下进行。分辨率为 2K,画面设置为全高,光追选项也是打开的,两张显卡的 DLSS 都是质量模式。

  从上面的测试中可以看到,DLSS 3 对帧率的提升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接下来也测试一下 DLSS 开关时的情况。

  在由超分辨率、帧生成和 Reflex 技术所组成的 DLSS 3 的加持下,每个游戏的帧率所获得的帧率提升可以说是惊人。尤其像是《赛博朋克 2077》和《传送门》RTX 版这两个应用了大量光线追踪技术的游戏里面,DLSS 3 能够做到画面质量和帧率的两全其美,这实在是非常强大。

  目前宣布得到 DLSS 3 支持的游戏已经有 50 多款,未来还会增多。对于未来一些大规模应用光线追踪的游戏来说,想要流畅游玩的话,DLSS 3 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必开的画面选项。

  本次的温度测试是在开放式平台进行的,测试环境温度约为 24 度。待机温度通过进入系统待机 10 分钟取得,满载温度通过 3DMark Time Spy 压力测试运行 10 分钟取得。记录数据所用的软件为 GPU-Z。

  在较低的温度下,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的风扇是停转的,所以从开机进入系统后,温度会从 30 度缓慢上升到 35 度左右。而在满载时,平均温度也不过 61 度左右,最高温为 64.1 度,可见聚风镰环风扇,硕大的六热管散热模块和真空冰片技术的组合使得这张显卡的散热效能甚为出色。

  通过 PCAT 套件,可以精确地获得显卡在待机和满载时的功耗。这里的待机功耗通过进入系统待机 10 分钟取得,满载功耗通过 3DMark Time Spy 压力测试运行 10 分钟取得。经过测试,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的待机功耗平均保持在 19W 左右,而平均满载功耗来到了 259W,最高可达 314.52W。

  满载时,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的转速可高达约 1750 RPM。为了测试显卡在满载时的噪音水平,我们将显卡送进了消音房,调高转速并在 50cm 的距离上测试它的噪音。

  这张显卡在环境噪音为 17.4 dBA 的消音房中,满载下的噪音为 39.2 dBA 左右,这表现算得上是十分安静。

  在已经开启一键超频功能的情况下,我们再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进行了手动超频。经过多次测试,核心频率能从一键超频的 2760MHz 的基础上提升 223MHz,到达 2983MHz。显存频率则提高了 250MHz,到达 1563MHz。

  3DMark Time Spy 显卡分数方面,则从一键超频的 23304 上升到 25113,提升接近 8%。

  经过测试,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是完全可以满足现在的 2K 高帧率游戏需求的,即使不打开 DLSS,它在 2K 下大部分游戏的表现中跟上一代旗舰 RTX 3090 Ti 持平,在有些游戏中还超越了。这种表现确实很出色。

  不过对于带有光追选项的游戏,哪怕是 2K 分辨率,RTX 4070 Ti 的本身能力还是不足以跑到 120FPS 以上的。还好一般情况下,在游戏中光追和 DLSS 选项都是同时出现的,所以要想确保画面和帧率的话,那还是打开 DLSS 比较好。

  然后,尽管到了 4K 光栅游戏下面,RTX 4070 Ti 还是有能力一战,但此时由于显存配置上的限制,它就比拥有 24GB GDDR6X 的 RTX 3090 Ti 弱了。所以如果游戏支持 DLSS 的话,同样也是建议打开 DLSS 的。

  总的来说,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 的面向对象还是那些拥有 2K@144Hz 乃至更高刷新率显示器的游戏玩家。这张显卡继承了 iGame 系列一贯的特色如一键超频按钮之余,也在外观和散热上着力甚多,十分值得组装新 PC,或者正想换掉手中 RTX 20 系或者 10 系的玩家。

  超能网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浏览热门硬件评测

  随时查看最新天梯榜

上一篇:联想小新Pro16笔记本电脑测评,带来新体验
下一篇:华为云电脑:将于8月16日永久停止服务并删除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