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娄宣发〔2021〕4号

  ?

  关于印发《娄底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

  规划》的通知

  ?

  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各县市区发改局,娄底经开区社会事务局、产业环保局,万宝新区综合管理部、产业发展局,市直有关单位,市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商会),市属国有文化企业:

  《娄底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

  ?

  中共娄底市委宣传部?????????娄底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1月15日

  娄底市“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

  为加快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明幸福城市,结合中央、省有关规划编制工作精神,根据《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

  第一章??发展现状与形势

  ?

  “十三五”时期,娄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为“十四五”文化强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

  第一节??发展基础

  理论宣传普及走深走实。全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强化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作用,健全中心组学习巡听督导等制度,理论学习工作经验受到省委宣传部肯定和推介。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理论微宣讲活动,推广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行“新思想进基层”理论课题委托研究,常态开展社科理论研究和普及宣传,蔡和森纪念馆等4家单位获评省级社科普及基地。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4个县市均创建省级文明城市,5个村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4个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个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2所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主题化推进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48万名,注册志愿服务组织63个、志愿服务团队1815个,建设高标准志愿服务站(岗)300多个,培育“上梅红”“长青藤”“乐坪乐”等品牌,“党员进社区·情暖微心愿”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娄星区建成1个中心、11个所、204个站,实现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其余县市建成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倾心打造“好人之城”,肖光盛获评全国道德模范,郭远红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黄国雄、刘新红、杨建一成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涌现中国好人11名、湖南好人125名、娄底好人117名。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个单位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面推动乡村移风易俗,新化建设200个乡风文明试点新村,油溪桥村成为全省唯一入选《首批21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名单》的典型案例。

  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加强。主题宣传声势更大,精心策划和做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纪念改革四十周年、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等主题宣传,5年来,累计在央省主流媒体发表正面宣传稿件2万多篇(条),肖光盛、黄国雄、刘新红、杨建一、黄黎明等好人好故事刷爆全网全屏。媒体融合迈向纵深,逐步做到新闻视频化、移动优先化、活动直播化,全市5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加速建成,娄底日报社和娄底新闻网实现报网融合,建成娄底日报“中央厨房”。网络舆论引导更加有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娄底日报社改版升级推广的“新娄底”APP客户端荣获“2020全国地市融媒体客户端传播力十强奖”,市广播电视台完成3个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和“无限娄底”APP升级,全媒体直播车投入使用。组织“新春走基层·直播奉噶山”“直播天门”?等新闻扶贫活动,“新化红茶”成为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告精准扶贫产品,在央视央广18个频道播出,取得良好成效。

  文艺精品创作精彩纷呈。文艺创作精品纷呈,出版文艺著作150余部,发表文学作品2万余篇,获国省奖项300多次,有3人入选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书法创作喜结硕果,百余人次的作品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中入展,有3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中书协会员达到67人,位居全省前列。美术创作人才辈出,涌现了邹传安、王憨山等全国著名画家,在国省级美术作品展中多次入展作品位居全省市州前列。音乐舞蹈风生水起,歌曲《源》《你的手儿很温暖》入围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梅山印象》等一批音乐舞蹈在全国各类大型汇演比赛中获得金银铜奖项20余次,在全省各项文艺活动中获得金银铜奖500多次。戏剧曲艺不断突破,现代花鼓戏《乡里乡亲》获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田汉新创剧目奖”;大型湘剧《烧车御史》获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田汉大奖”,并举行全国巡演,演出场次达100余场次。摄影创作快速发展,摄影作品获国家级奖62个,省级593个。民间文艺特色鲜明,获得5个中国民协授予的国家级奖牌和2项荣誉称号。

  文化民生事业不断改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图书馆6个、分馆54个,设置率达78%;文化馆6个、分馆51个,设置率达74%;博物(纪念)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体站85个;全市2097个村(社区)建成合格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合格率100%;公共文化场馆(站)均免费开放。新装广播喇叭15912个,建设县级播控平台1个、乡镇播控平台30个、村级广播室922个。完成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35949户,占全省四分之一。完成省级节目数字化覆盖台站2座。新改建多功能运动场6片、社会足球场49片,建成体育场地5411处(体育馆15座,运动场386个,游泳池30个,训练房299个)。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组建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2万余名业余文艺爱好者经过培训成为文艺工作者和志愿者。《牡丹亭》等高雅经典传统剧目走下“云端”走进群众。

  文化传承保护扎实推进。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级非遗文物保护单位由12处增加到35处,完成了“蔡和森蔡畅故居”“红二军团司令部新化旧址”“李聚奎故居”“楚怡工业学校新化旧址”“罗盛教故居”等维修工程项目。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量明显增加,全市共有50个非遗项目,各级传承人43人,新增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24个、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17人,建成非遗传承馆所12处。全面启动非遗进校园工作,评选出20所非遗传承学校,举办了首届全市非遗进校园成果展。

  

  ????文化旅游产业加速融合。强力推进湄江旅游区、曾国藩故居、紫鹊界梯田创建国家5A级景区。“十三五”期间,新创建2个4A级景区、11个3A级景区,新增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43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58家,全市现有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21个(其中:4A级6个,3A级15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67家(其中五星级22家、四星级52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线路10条(其中:大湘西精品线路2条),7大旅游品牌形象影响力逐渐扩大,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湘军故里·传奇娄底”旅游品牌日益深入人心。聚焦解决乡村振兴中乡土文化如何创新传承发展问题,着力唤醒优秀乡村地域文化、盘活优质乡村文旅资源、打造优秀乡村乡风文明、创新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探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搭台、市场引路、资本下乡、人才唱戏、乡风文明支撑”的乡村文旅产业振兴之路。至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77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4.59亿元。

  ????文化产业发展提质换挡。实施“文化名家”“产业名企”“创意名品”“特色名园”“文旅名镇”工程,文化与工业、农业等产业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十三五”,全市举办“对接一带一路·加速提质发展”文化产业走进西安专场推介会等年度招商主题活动4场次,引进特色文化产业项目35个;举办文化改革发展基础人才能力提升班、“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各类专题培训班15场次,培训文化领域专业人才近2000人次;组织赴台湾、上海、深圳等地开展交流考察活动5场次;参与深圳文博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3次;精心举办娄底市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溪砚、棕编等系列地域文化产品在各类评比中获得金银铜奖。全市文化经济政策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得到增长。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文化新业态新技术应用不断加强,文化产业投资屡创新高,文化走出去亮点频出,新化文印和万宝新区移动互联网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新印科技、茵浪体育、湘谷科技、叶家军等文化企业茁壮成长。归古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土坪墨香国学文化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区招商项目示范效应初显,提升了文化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截止到2020年,全市达标入统文化企业225家,实现营业收入72.39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3.8%提高到2020年的4.53%。

  ????文化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全力推动媒体融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等66项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了《关于推进媒体融合打造娄底新型主流媒体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市直新闻单位引进专业人才和深化薪酬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30个重要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着力化解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难题20余个,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较有特色和影响。

  ?

  第二节??发展机遇

  ????“十四五”,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面临重大调整的历史窗口期。从时代角度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市所处大环境没有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明确湖南“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对全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重要指示后,省委迅速出台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的决定》,提出“要立足湖湘文化底蕴和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这对我市文化改革发展是重大利好,将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大繁荣,产业大发展。从现实需求看。我市文化改革发展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应看到随着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人们文化消费意愿愈发强烈,文化消费能力大幅增强,对文化服务的质与量要求更高,而与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比,全市文化建设在城乡二元、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为娄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预留了空间,提供了动力。从转型基础看。随着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市由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向更高水平建设全国文明城市转变,由一城争创向全域创建转变,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建设文明幸福城市,这为全市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新定位。同时我市被定位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拓展区和辐射区,市委市政府在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提出由“地下挖煤炭”向“地上挖文化”转变的发展理念,全市干群思想由“重工业城市难以发展第三产业”向“重工业城市应该发展第三产业”转变。各级党委政府更加注重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微观调整,发挥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成果在文旅产业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将文化产业等三产业引入城市空间,这为建设有文化品质的新娄底奠定了基础,拓宽了空间。从支撑体系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开展,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文化科技的关键性节点,娄底抢抓有利契机,推动建设全省首家移动互联网产业园、首家区块链信息技术产业园、联创小镇大数据谷等,依托互联网信息产业、现代文印产业领域娄底籍知名企业家众多优势,成功招引陌陌、新印科技等文化企业返乡投资,这为科技赋能娄底文化发展,优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升级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供了支撑。

  ?

  第三节??现实挑战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市文化改革发展面临很多挑战,主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力。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已出台的《高质量发展指标考核体系》中文化改革发展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短板突出,文化民生事业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备,城市文化综合体和各类文化场馆建设滞后,优秀地域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开发不够,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文化惠民覆盖面窄、形式单一,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充分,基层群众特别是偏远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等;文明程度长期面临着“软环境不够软,硬环境不够硬”的困扰;文化产业长期面临着市场主体少、发展结构差、产值总量低、重点项目缺等问题,发展粗放式、分散式、无序性问题长期存在。必须在认真研判重大趋势性变化基础上,推动形成全市文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区域竞争式发展的压力。各市州正不断加强文化投入,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从精神文明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看,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后,其他市州相继发力,推出一系列文明创建重大工程项目,给我市更高水平建设文明城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带来巨大压力。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看,各市州竞相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长株潭地区资源虹吸效应凸显,其他地区差异化发展思路清晰,成功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文旅产业项目,娄底发展空间被挤压,必须全面发力,加大投入,补齐短板。三是县域不协同发展的压力。受重视程度、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文化差异影响,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一盘棋格局没有形成,县市区文化改革发展快慢不一,高低不齐,虽各有侧重,但木桶原理、孤岛效应客观存在,不利于娄底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中做出文化改革发展应有贡献。

  ?

  第二章??发展思路

  ?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服务“三高四新”战略,推动“四个城市”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发展优秀地域文化,强化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和综合治理水平,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做出娄底文化贡献。

  ?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结合时代要求。以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点,破除影响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制度藩篱,提出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新政策,不断解决好当前我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域的薄弱环节、普遍问题、突出短板。

  坚持全域统揽,注重凸显地域特色。注重一盘棋谋划,一张网规划,强化部门横向衔接配合、市县纵向步调一致。注重常态化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注重推动全域文明创建,注重推动文旅全域深度融合,注重推动事业产业全域协同,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各行业领域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工作举措整体有序。

  坚持融合发展,注重突出项目带动。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工业、旅游、康养等融合发展,抢抓全域文明创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湖湘文化之路”“红色革命之路”“精准扶贫之路”等精品旅游路线和标志性项目建设机遇,大手笔、高起点谋划一批文化事业产业项目,推动文化改革高质量发展。

  坚持价值导向,注重发挥两个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即注重发挥文化改革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发推动作用,同时也注重发挥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供给的作用,努力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

  ?

  第三节??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文明幸福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内知名康养度假文化旅游目的地。市域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体系比较发达,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市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娄字号”文化品牌创建取得显著进展,主要文化发展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十四五”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优秀地域文化得到弘扬,主要文化发展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得到增强。

  一是思想理论武装和全域文明创建得到新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科理论宣传普及和智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取得显著成效,更高水平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雷锋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域文明创建全面铺开,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二是文化事业建设呈现新气象。体现娄底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匹配。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更加活跃繁荣,一大批凸显时代精神,反映重大成就,符合人民需求的精品佳作涌现。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现代全媒体传播体系。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布局明显优化,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以上,建成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含广告产业园与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旅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力争创成国家5A级景区1个,初步建成全国知名的新兴文旅目的地。

  四是文化传承创新实现新突破。优秀地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项目得到充分保存。娄底文化融城步伐加快,对外文化交流稳步拓展,娄底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形成。

  五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微观运行机制不断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文旅融合、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体制得到加强。

  专栏1:“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主要指标体系

  

  

  第三章??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管理,深入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

  第一节??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推动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学习教育,创新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模式,健全巡听督导等制度,推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屋场会、微宣讲、五老宣讲团、理论大讲堂等理论宣讲载体,加强“学习强国”平台推广使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依托党校(行政学院)等阵地,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宣传教育,不断浓厚理论宣讲学习氛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

  第二节??加快构建具有娄底地域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地

  健全社科成果评审办法和流程,搭建社科成果应用平台,加强社科成果应用监测评价和绩效奖励,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加强智库建设,在全市打造一批专业特色智库,培养一批社科理论人才,建设一批社科研究基地,形成一批社科理论成果,争创一批省级重点智库。强化社科普及宣传,净化社科研究学术环境,浓厚社科理论研究氛围,畅通社科理论研究成果发布渠道,搭建智库专家参与重大工作决策咨询平台,鼓励社科理论工作者提高综合能力,更好立足、研究和服务娄底。

  ?

  第三节??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管理

  ????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使其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强化党委(党组)书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述职评议和专项巡察制度,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教育培训重要内容,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提高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学术交流等活动管理,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做好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发挥宗教团体在党委政府联系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桥梁纽带作用,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抓好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的导向管理,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探索推进文化企业社会效益量化考评,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管理,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安全。

  专栏2:思想理论学习宣传普及平台建设计划

  理论宣讲平台: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示范点建设工程,依托爱教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基层屋场会话事平台等,组建市级理论宣讲队伍和基层乡贤宣传队伍,打造一批理论宣讲示范点。

  社科普及平台:落实省社科普及惠民工程和基层社科组织能力提升工程,探索建立市社科基金,打造社科普及基地,围绕研究娄底地域文化,形成标志性地域文化社科普及成果,打造湘中地域文化研究品牌。

  ????智库培育平台:建强梅山文化研究会、湘军文化研究会等地域特色研究智库,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双峰成立“蔡和森红色基因研究院”,力争“十四五”建设1家省级高端智库。

  ?

  第四章??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全市社会文明程度。

  ?

  第一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过程,立法实施《娄底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定《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具体实施意见,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机制。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引导党员干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群众性主题教育和纪念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把青少年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育人全过程,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依托蔡和森纪念馆、蔡和森蔡畅故居、成仿吾故居、李聚奎故居、贺国中故居、罗盛教纪念馆及故居、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新化旧址、全省第一个工矿企业党支部旧址、中共大村地下党支部等资源,形成各类学校与爱教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走进红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研学活动,有序组织中小学生到爱教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日团日队日、成人仪式等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增强“娄底文化认同”,增进“娄底文化意识”结合起来,筑牢社会各界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娄底而奋斗的思想基础。

  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争创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工程,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积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第二节??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准确把握创建指标和测评体系,完善动态化管理机制和办法,更高水平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做实“绣花”功夫,树牢经略城市理念,实施问题整改项目化、项目落实责任化,责任清单具体化,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管水平。加大县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力度,强化各级党政领导责任担当和争创意识,推动全市文明城市创建由一城创建向全域创建转变,总结推广市中心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经验,指导各县市提升省级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加大涟源市撤市设区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力度,支持冷水江市、双峰县、新化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健全发挥各级各类文明创建先进示范引领作用机制,完善文明单位评选管理办法及细则,加强对文明创建活动的调研和考察,建立全程监督机制,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程,推进全市文明社区(小区)、文明窗口单位、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集市、文明餐饮示范店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文明创建工作引领力。

  拓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载体。抓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餐饮、文明观赛(影)等文明风尚行动,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交往、公共场所中的文明规范。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方法手段,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塑造淳朴民风,发挥农村“四会一约”作用,倡导形成城乡居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总结推广油溪桥村乡风文明建设经验,改变农民精神面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设立书香娄底平台,建设书香社会。建设科普文化公园,开展全民科普活动,通过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周、建立科普教育基地等,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破除迷信和陈规陋习。开展爱卫运动,强化节水宣传,组织节水型单位和家庭评比,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绿色卫生生活习惯。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编制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所站工作规划,合理设置主要内容、工作规程、工作标准和评价体系,整合文明单位、社会组织、志愿协会、市慈善总会等开展文明实践,打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导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成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泛舞台。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用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城市志愿服务文化公园,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点,提升“上梅红”“乐坪乐”“长青藤”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品牌内涵,擦亮“娄底红”志愿服务品牌。

  ?

  第三节??创造崇德向善道德环境

  选树崇德向善先进典型。形成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榜样的良好社会风尚。开展最美教师、村官、医生、乡贤、婆婆、媳妇和青少年等“最美”系列评比活动。建立国省重大先进典型跟踪宣传报道制度,持续发布“娄底好人榜”,选树“中国好人”“湖南好人”,弘扬各行各业凡人善举。深化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完善道德典型褒扬激励机制,出台《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礼遇和帮扶实施办法》,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道德环境。

  打造家风家教文化品牌。弘扬中华优秀家风家教文化,将“家风家教国学教育”等引入社区、农村、学校、课堂和机关,大张旗鼓开展全市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优秀家风家教文化建设为统揽,着力打造曾国藩八本家风馆、珠山公园贤母文化馆、双峰女杰文化广场、和森红色革命家风馆、上梅好家风一条街、乡村乡贤家风家教讲习堂等家风家教场所,实施“乡村美丽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墙建设工程,开展“娄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书”征集评选活动,引导全市广大家庭积极参与文明家庭创建,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风家教的浓厚氛围。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信文化建设,打造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建立“社会诚信档案”,在村(社区)建设信用银行,推行信用积分制度,建立对社会失信问题公开曝光惩戒机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推动网络综合治理,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净化网络道德环境,规范网络诚信体系建设,维护网络道德秩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专栏3:社会文明程度七大提升工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工程:创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市,持续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快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建设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等功能场所,合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好人之城建设提升工程:完善文明创建重大典型挖掘培育评选机制,推动典型宣传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加大对各级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湖南好人”“娄底好人”等选树、学习、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将娄底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好人之城”。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升工程:整合蔡和森纪念馆和蔡和森蔡畅故居资源,打造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完成罗盛教纪念馆搬迁工作,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娄底段建设。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讲好娄底红色故事,打造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2-3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命名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健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资金财政补助制度,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态化专业化管理。

  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作用,推动农村群众自觉践行村规民约、法律规章及社会公序良俗,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营造浓厚文明乡风。

  志愿服务品牌培育提升工程:结合“娄底红”等志愿品牌创建活动,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培育机制,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组织化规范、专业化支撑、社区化扎根、信息化管理,培育一批有广泛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志愿者服务品牌,提升娄底学雷锋志愿服务水平。

  家风家教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弘扬曾国藩“八本”家风家教,推进贤母文化、女杰文化、乡贤文化等建设,打造娄底特色家风家教品牌。

  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工程。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健全诚信联合惩处常态化工作机制。弘扬诚信守信典型,曝光失信败德案例,建设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街区、诚信经营示范店,培育诚信守信社会风尚。

  ?

  第五章??推动新闻网络出版广电影视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清单项目,提高新闻出版广电影视公共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和管理运行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用网络、看电视、听广播、读书报、观电影等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能力。

  ?

  第一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市县主流媒体,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掌握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媒体的领导权和舆论引导的话语权。旗帜鲜明、守好阵地,开展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宣传阐释,紧绕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把准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营造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建设“四个城市”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强势,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重大宣传报道一体化统筹机制,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频共振,内宣与外宣共同发力,不断提高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宣传报道水平,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化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头条”建设,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推动主流媒体管理创新、渠道更新、内容革新,科技求新,探索建设新型传媒集团。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加快深度融合,着力打造融媒体服务、智能化传播的新型主流媒体,实现内容产品、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努力做到管理创新、渠道更新、内容革新,科技求新,形成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坚持新闻立台,优化采编流程,强化内容建设,打造精品栏目,生产全媒体产品,提高内容供给、产品生产、信息传播和服务能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专业品牌水平。适应移动化、视频化、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权威信息发布,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创新一体化配置资源,层次化分配利益的运行管理机制,探索推动主流媒体内容生产与市场经营形成即相互依托,又独立运行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市为主、市县一体、具有较强实力和传播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市域传媒集团。统筹建立科学、量化、统一、群众可参与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媒体运营人员积极性,加强短视频、微电影、网络剧、创意广告等服务内容生产制作能力,打造更多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作品,强化传媒集团的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

  强化热点话题引导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网上网下社情民意收集研判机制、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民众诉求表达与政府回应机制、多元主体民主协商与协调沟通机制等,围绕学位、床位、车位、厕位等群众急难愁盼的热点问题加强议题设置,精准有序引导,有效回应关切。健全重大决策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建设,努力将负面舆情内控在萌芽状态。强化应急响应和舆情联动处置能力建设,落实落细宣传部门牵头的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压紧压实涉事地方和部门舆情应急处置第一责任人责任,推动事件处理和舆情处置协调开展,形成合力。健全新闻发布制度体系,加强全市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推动新闻发布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围绕党委政府重要会议、重点工作、重大活动和公共关注的热门话题,建立职能部门和新闻单位参与的新闻发布内容策划机制,提高新闻发布的精准性、有效性。

  ?

  第二节??推动印刷出版行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以网络文学出版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产业。加快5G等新技术在网络文学出版领域应用,引导网络文学作家创作网络文学作品,加快网络文学版权转换,制作影视作品、电子读物等数字文化产品,打造网络视听广告创意产业园,构建以网络文学作品出版生产为牵引产品形态的数字出版产品新体系。

  支持建设以文化体验馆(厅)为重点的新型实体书店。建设文化大数据体验体系,落实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建设城乡体验式、沉浸式实体书店,鼓励建设红色书城、古旧书屋、民俗书房、文创书店、书香影城等特色书店,推进覆盖全市中小学校的校园特色书店体系建设。倡导城市商业中心打造阅读空间,推动一批优秀实体书店建设成为城市精神地标和最美书店。

  推动形成以“书香娄底”为牵引的全民阅读惠民工程体系。建设书香娄底,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推动数字阅读,统筹建设社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实现全民阅读线上线下协同推进。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实施儿童阅读书报和市民阅读发放计划。加快全市乡镇实体书店网点、出版物代销代购店全覆盖。加快城乡阅报栏(屏)工程建设。

  探索建设以版权保护为关键的扫黄打非机制。紧盯互联网电商平台非法出版物易发多发态势,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健全线上整治监测台账,建立部门联动、联合巡查和侦办打击工作机制,加大违法行为惩戒和处罚力度,构建梳堵结合防控责任体系。推动版权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按需打印、按需出版、按需印刷版权保护和供货出货新模式。

  ?

  第三节??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本土优质内容电视节目供给。以“本地视野”打造本土化优质内容,加强广播电视本土内容供给,从以覆盖网络建设为主向优化服务内容建设转变,更加重视生产传播地域传统文化、关注市民百姓生活、推动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等节目,凝结出符合地方风格、独具地方特色、贴合人文景观风貌、满足本地观映需求又能适当对外传播的高品质节目内容产品,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服务、精准服务,不断巩固媒体受众资源和规模。?

  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发展。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形成上下贯通、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应急广播体系。构建面向移动人群的泛在、互动、智能的广播电视协同传输覆盖体系,形成广播通信协同、大塔小塔联动、有线无线融合、大中小屏互动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和用户服务体系,提升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安全播出和运维管理水平。探索“政务+融媒+服务+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融媒体中心朝着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方向发展,以优质内容建设为主导,结合地域文化和群众需求,配合技术迭代升级,打造契合时代背景的融媒产品,着力将融媒体中心打造成基层治理的枢纽和疏导意识形态的站点。

  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广电大楼、传媒大厦等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升级全媒体采编平台等“中央厨房”设施,加快高清和4K/8K超高清电视采集制作等系统应用步伐。

  ?

  第四节??加快电影事业发展

  支持地方特色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筹建市剧本创作中心,引导市内外作协、网络作协等机构会员以地域文化为背景、素材、选题,创作、拍摄和发行本土精品电影。搭建网络文学与影视创作生产交流平台,鼓励院线企业来娄投资取景拍摄电影,提升本土影视进入院线播放能力。构建影视人才孵化平台,形成本土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等人才体系。

  支持差别化扩大电影院建设覆盖。优化电影院分布选址和建设审批程序,构建规模适度,满足需求、城乡一体的差异化电影院建设分布体系。加大新改扩建并加入城市院线乡镇电影院政策补助力度,实施电影院星级评定计划,引导电影院采取先进技术升级改造放映环境和设备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推动“影视+”融合发展。构建“影视+旅游+乡村振兴”等发展模式,继续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提升电影公共文化服务。推动重点景区建设森林影院、汽车影院、空中影院等特色影院,丰富游客观影体验感和现场参与感。

  专栏4:新闻出版广电影视事业发展体系建设四大重点工程

  融媒体平台建设工程:推动娄底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等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较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传媒集体。做优做强做大县级融媒体中心,不断壮大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受众覆盖面和品牌影响力。

  新媒体内容创优工程:加强5G、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传媒领域应用,加大音视频内容等优质内容生产供给,构建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积极培育名栏目、名记者、名主持人等全媒体采编播管人才。增强主流媒体市场化意识,将市县融媒体中心打造成集“政务+融媒+服务+产业”功能于一体的群众工作平台、新闻信息服务平台。

  新型实体书店建设工程:建设红色、古旧、民俗、景区、商圈等特色实体书店,打造覆盖中小学的校园书店体系,加快实体书店服务升级,鼓励实体书店与影院融合发展,支持商业中心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全民阅读示范区域,打造一批以阅读为主题的文化体验馆(厅)。

  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工程:实施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创作扶持计划,在创作研发、出版发行、宣传推广、版权开发、影视拍摄等环节予以扶持,推出网络文学精品。实施原创音乐提升计划,挖掘市内民歌民谣等传统音乐资源,建立民歌民谣音乐资源库,鼓励音乐制片人、词曲作家选取有代表性的音乐资源进行创作生产,形成传统音乐创新生产传播方式。

  ?

  第六章??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生产

  加强文艺创作生产,推出更多方向正确、特色鲜明的文艺精品,大力发展优秀网络视听文艺,繁荣发展文艺演出市场,扩大娄底文艺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娄底文化走出去。?

  ?

  第一节??推出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

  打造娄底特色精品力作。围绕重大时代选题,加强红色经典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文学创作,编排《蔡和森》《千里寻党》《油溪情歌》《母亲》《大矿山》等红色舞台剧目。围绕传承优秀地域传统文化,以大型现代湘剧和花鼓戏创排为基础,推出影视剧、传统戏曲、歌舞、广播剧等10项左右地域文艺精品,使娄底文艺精品创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创造文艺精品生产良好环境。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体验生活和采风活动,建立生活体验基地和湘中书画小镇。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加大优秀文艺作品扶持奖励力度。

  ?

  第二节??大力发展优秀网络视听文艺

  推动网络视听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发展网络视听文艺,推动形成网络文学、数字音乐、云上演出、网络剧、直播短视频等“网络视听文艺发展娄底现象”。加快戏曲等传统文艺形式数字化进程,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办好娄底网络电视台,发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筹建网络文学作家村,引导网络作家和网络文化企业入驻发展,推动原创网络文学精品创作生产。

  加强网络视听文艺的扶持和管理。建设市级广播电视监听监看中心,引领网络文艺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宣传战线党政领导联系网络文学作家制度,引导网络作家策划和选择创作选题。建立网络文艺评价机制,积极探索网络文艺作品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完善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作家签约、作品评奖机制。开展重点网络文学网站作品阅评、原创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宣传推介等活动。通过举办网络视听实战培训班等方式,培育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网络作家队伍。

  ?

  第三节??繁荣发展文化演艺市场

  发展文艺演出市场。发挥市地域文化传承中心、涟源湘剧院等国有文艺院团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推出“周末剧场”“公益演出”“音乐广场”和“节假日汇演”等多种形式演出,激活文艺演出市场。鼓励兴办民间剧团,引导民间表演团体持续健康发展。健全新时代乡村(社区)业余文艺宣传队常态演出机制,组织开展乡村文化艺术节和社区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城乡文化活动交流互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规范文化演艺市场。实行精品演艺战略,加大对文艺、戏曲演出等各类文化精品奖励力度。规范文化演艺市场,推动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加大违规失德演艺从业人员教育查处力度,净化演艺市场。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实施社会和经济效益“双效”考核,引导健康向上的演艺文化消费,防止低俗内容和非法演艺产品在市场泛滥。

  ?

  第四节??推动娄底文化走出去

  围绕娄底形象讲好娄底故事。积极塑造“湘军故里·钢铁新城”城市主题宣传形象,突出文化底蕴厚重特色,打造城市形象标识系统,做好“人文娄底”的特色外宣。突出山水自然资源丰富特点,做好“秀美娄底”的旅游外宣;突出“双引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质,做好“活力娄底”的经济外宣;突出湘中人民在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娄底中血性担当、善作善成的特性,做好“开放娄底”的形象外宣。

  拓展文化交流合作渠道与平台。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推动娄底文化及文化产品走出去。筹办梅山文化国际研讨会、曾国藩家教家风文化国际研讨会,打造好梅山文化、湘军文化两张名片。完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出版“印象娄底”“娄底女杰”等文化精品,推送有娄底特色的文化精品走向国外。借助“娄底云”的辐射效应,加大网络外宣力度,促进娄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推动外宣工作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强外宣工作谋划、研究部署和任务分解,探索建立或盘活1-2个对外推广专门账号,拓宽外宣工作渠道,建立外宣人才人脉资源库。

  专栏5: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工程

  文艺精品创作提升工程。围绕优秀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一批体现娄底特色的优秀剧目和精品佳作。拍摄好《蔡和森》《母亲》两大影视作品,打造两台好戏,推出两支好歌,出版两部好书,制作两台优秀广播剧,力争推出10项左右包括影视剧、传统戏曲、歌舞、广播剧等在内优秀艺术精品,积极参与庆祝建党百年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湖南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等系列展演展示活动,获得5项以上国家或省级大奖,使娄底文艺精品创作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网络文艺视听产品打造工程。扶持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创作,支持优秀作品网络传播,生产3个以上优秀网络视听获奖文艺作品。按照“1+N”模式建设网络文学作家村,即1个网络文学版权交易、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产业平台,N个网络文学作家创作基地。

  文艺活动普及繁荣工程。策划组织各类文艺赛事、调演、汇演和交流活动,使之成为打造文艺精品、推出文艺新人、弘扬娄底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平台。推出“周末剧场”、“公益演出”“音乐广场”“节假日汇演”,举办两年一度“全市文艺汇演”活动。

  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工程。着眼“娄底形象”,讲好“娄底故事”,传播“娄底声音”,举办多种文化节庆交流活动,加快娄底文化走出去。

  ?

  第七章??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力争十四五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

  第一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配套完善,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市图书馆建设后续项目,筹建1座1200座次的市级大剧院。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传承保护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乡镇(街道)文化广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器材配送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和互联互通。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水平,全市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到十四五末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功能建设,完善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长期免费向社会开放。发挥实体书店在推动文化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实体书店打造文化地标。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力度,鼓励企业、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与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深度融合。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动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室)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打造市级数字文化资源平台,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惠及全民的比较完备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文化信息资源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运行标准,乡村两级基层服务网点运行良好,实现网络全覆盖。推动公共文化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全市所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农家书屋免费提供无线网络,方便群众获取与之相关的文化、科技、卫生、农产品供销等资讯。

  ?

  第二节??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开展文化惠民主题活动。推动农村电影放映、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继续举办“欢乐潇湘?文化娄底”系列活动,开展群众性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诗词征集及“周末剧场”“书香娄底”等文化惠民主题活动。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高活动举办的规模、水平及群众的参与度。鼓励各县市区创新开展各类文化惠民主题活动,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设立农村文化信息联络员,及时搜集和反映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使各类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线上线下引领作用,丰富与改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

  确保文化惠民工程全覆盖。针对贫困地区提供特色化服务,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生活困难群众的个性化服务,对城乡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外来农民工等群体实行“文化兜底”,免费提供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保证其读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等文化需求,确保文化惠民的全覆盖。

  ?

  第三节??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建立“政府推动、协会组织、大众参与、常态运行”的群众文化活动机制,围绕重要节点策划组织重大节庆文艺表演、民间艺术活动、文艺比赛活动、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和展演活动等。以文化公园、音乐广场为平台,开展广场舞、诗歌会、书画展、健身赛、戏曲表演等文化活动。以社区为组织单元,引导群众开展文娱健身、歌舞表演、吹拉弹唱、体育竞技、琴棋书画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开展“乡村文化艺术节”“农民丰收节”“农民文化周”“科普宣传周”等农民文化活动。支持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等依法兴办各类文化团体,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实施全民阅读、体育健身、科学素质提升三大行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机结合,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培育多样文化形态。

  ?

  第四节??推动全民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加快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科学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建设,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维护力度,提高更新率和使用率,力争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90%以上,推动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足球之城·运动之城”建设。以“中非青少年足球友谊赛”和“湘军故里?传奇娄底”—高铁直达城市系列体育赛事活动为龙头,加强体育赛事策划组织实施、体育产品设计生产、体育教学培训等,打造娄底“足球运动城市”品牌。加快体育领域社会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挥各类体育场馆作用,开展经常性、普遍性、趣味性的全民健身运动,围绕梅山武术、新化山歌、球类运动、休闲健身等各地独具特色的健身项目,打造“一县一品”全民健身运动品牌活动。

  切实抓好青少年体育工作。实施青少年健身计划,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健身事业,加大学校体育教学力度,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结果运用,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探索体育职业化道路,发挥市体育学校和县市区业余体校骨干作用,着力培养专业体育竞技者和工作者等各级各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我市竞技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

  专栏6: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点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质工程。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筹建市级大剧院。推动市文体中心和社区文化广场改扩建,加快相关剧场、演艺场所等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和政府合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娄底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农家书屋免费无线网络覆盖率达100%。常态化开展娄底乡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节、“欢乐潇湘·文化娄底”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文化场馆建设工程。积极推动市文体公园升级改造,推动部分具有条件的县市区三馆一中心建设升级改造工作,加快剧场、演艺场所等建设。重点推进新化县“四馆一院”、锡矿山锑文化博物馆、冷水江市“两馆”、涟源市公共文化服务“三馆”、双峰文化中心等场馆建设。

  全民健身推广工程。推动实现城市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在农村、城市、机关等广泛建设全民健身服务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以上。培育品牌赛事,推动体育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各地各行业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一县一品”“一会一品”等品牌赛事活动,力争每年举办市级体育品牌赛事2-3个。

  县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工程。推动各县市区“三馆一中心”重点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使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0.78册。

  ?

  第八章??推动优秀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娄底优秀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娄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

  第一节??加强优秀地域传统文化挖掘保护

  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梅山文化、湘军文化、耕读文化、中医药文化、围城文化等资源,推动地域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利用新化山歌、资水滩歌、梅山傩戏、梅山武术、枫坪傩师舞等原生态民俗歌舞内涵,创作反映娄底特色的文艺精品。支持书画创作,丰富“娄底书画现象”内涵,创建中国书画名城。支持《湖湘民俗文化》等刊物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研究整理,打造有娄底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读本。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构建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中心、生产性保护基地“四位一体”的保护传承体系,挖掘和抢救全市珍贵非遗,加强“新化山歌”“梅山武术”“梅山傩戏”“珠梅抬故事”“涟源湘剧”等国家非遗传承保护。支持各县市区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非遗传承展示馆和讲习所,加快《梅山傩戏》傩具工艺品、溪砚彩绘工艺品、棕编动态工艺品等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推动涟源剪纸、新化梅山竹编、新化工艺陶瓷等制作工艺纳入省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

  ?

  第二节??推进文物文博事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建立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健全文物保护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古街、古镇、古村、古宅保护,加大文物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建立文物保护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保护体系。加大博物馆建设力度,突出“娄底元素”“娄底记忆”和“娄底表达”,探索建设“钢铁新城·双引擎”工业文化博物馆,记录娄底工业城市发展历史。推动文博文保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做好湘军将帅故居群等历史文物修复保护与开发,对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进行评估、认定和保护,构建娄底历史文化名人特色资源库,在市博物馆建立曾国藩、曾纪泽、蔡和森、蔡畅、陈天华、成仿吾、李聚奎等名人事迹陈列馆,在城区公园建设名人雕像群雕。

  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全面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展示水平。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娄底段建设,以市内优质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推进锡矿山工矿红色文化旅游等景区建设,以博物馆、陈列馆、展示馆、爱教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打造体验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全市革命文物资源管理保护数据库,编绘全市革命文物地图,制定市级革命文物保护修缮任务清单,做好蔡和森纪念馆搬迁工作,推进蔡和森红色教育基地项目,继续推进罗盛教纪念馆搬迁工作。加强革命文物项目申报储备,以罗盛教故居、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新化旧址、锡矿山工矿旧址、李聚奎故居等为重点,策划包装一批革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为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七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造条件,力争将蔡和森蔡畅故居、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纳入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

  ?

  第三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充分发掘民间文化内涵。推动形成家风文化、梅山文化、药王文化等IP品牌,发现和转化一批兼具创意性、艺术性和实用性文创产品,推动地域文创产品开发和文化制造业发展。支持在景区景点建立文创超市、非遗工坊、民俗舞台,加大梅山武术、新化山歌、枫坪傩狮舞、涟源湘剧等地域文化展演力度。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居民休闲生活融合发展。挖掘曾国藩家教文化资源,打造家风家教基地。实施传统节庆振兴工程,丰富尝新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饮食、医药等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嵌入百姓生活。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

  专栏7: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计划

  革命文物保护计划。推进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蔡和森蔡畅故居等全国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开展省级文保单位谢冰莹故居、贺国中故居修缮工作,修缮提质毛泽东游学旧址、李聚奎故居、罗盛教故居、秋瑾故居、涟源烈士纪念园、楚怡工业学校、锡矿山烈士纪念碑,建好卢天放烈士事迹陈列馆、中共蓝田特别支部陈列馆、大村地下党支部陈列馆等。

  文化遗产传承计划。完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建立完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中心、生产性保护基地等“四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推进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双峰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建设。

  文物价值传播推广创新创造计划。重点实施文物常识进中小学校项目、文物保护利用法规政策纳入干部教育培训项目、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和“互联网+娄底文明”行动计划、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等。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提升计划。加大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力度,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探索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开展培训、研究、创作、排练、演出等。

  ?

  第九章??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创新六大行动”引领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由“外围层”“相关层”门类向“核心层”门类聚焦,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与科技等业态融合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全市国民经济战略型支柱产业。

  ?

  第一节??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分区、错位协同、均衡发展原则,构建“一心引领、双向驱动、点位支撑、多板块发力”的空间格局。

  一心引领:打造以娄星区、经开区为依托,辐射涟源市的文化产业中心引领区。围绕文明幸福城市建设,突出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首位度地位,注重“产业空间、生活空间、创意空间”三维联动,在不同建筑、不同景观、不同地段、不同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灯光设计、绿化形式、外立面装饰、街区商业文化环境打造,形成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中心城区现代城市文化,全面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发挥厚重文化优势,突出延续城市文脉,注重联动保护城市内历史建筑、标志,对依法纳入保护的名胜古迹和未纳入保护范围但有保护价值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做到“修旧如旧,一物一码,三维展示,动态管理,综合应用”,形成城市的厚重感,增强城市吸引力。实施城市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推动网络视听与直播、文体传媒、电竞智娱、设计服务、商务会展、教育培训等单位产值高、占地面积小、环境污染少的三产业引入城市空间之中,打造城市创客乐园、文化圣地、智慧商圈等载体,实现文化创意和城市经济的双向互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和生活品味。借助市文体中心常态化承办文体赛事,娄底经开区大力发展体育装备制造等契机,聚焦发展赛事演出,将娄底中心城区推动建成“文化创新孵化中心”、“文化体育赛事集聚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中心”。

  双向驱动:实施“东融长株潭,西接大湘西”双向驱动产业发展战略,承接长株潭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区在人才、资金和市场方面的外溢效应,将娄底打造成长株潭文化产业的外围辐射圈。重点对接长沙“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在新型影视和互联网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新型演艺、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和网红经济、后浪经济等城市文化产业资源,全面提升娄底特别是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力和文化市场新型消费业态的培育能力。对接株洲在工业文化设计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依托市内三一、华菱涟钢等重点工业企业资源,积极引进工业设计文化企业,提升工业产品设计能力。对接湘潭作为“锦绣潇湘·伟人故里”在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培育打造红色文化产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长芷高速红色文化产业带建设为载体,向西接入大湘西文旅产业开发。

  点位支撑:形成社区、商区、景区、厂区等四大文化产业发展点位空间。以产业驱动社区文化建设,引导社区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完善社区文化配套设施,构筑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景观塑造模式,形成社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吸引力,引导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各类文化中介组织将文化产业业态引入社区产业生态,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实施文化植入,加强城市IP文化建设,推动实体书店、主题影院、音乐广场、文化讲堂、动漫游戏馆等业态进入商区,打造数量合适,规模适中的商圈文化体验园(馆、厅),形成城市文化地标。强化文化赋能,推动景区建设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建设文创超市、演艺场馆、体验场所等文化馆所,开发文创产品、提升文化服务、打造文化体验基地,以文化产业引领景区建设升级。实施产城融合政策,推动经开区、高新区、特色文化小镇、文化园区布局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创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加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

  多板块发力:构建多板块联动发展的格局。红色文化板块:以蔡和森蔡畅故居、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旧址、锡矿山红色工矿文化保护开发、李聚奎故居、贺国中故居、成仿吾故居、罗盛教纪念馆及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为重点,推动建设红色基因数字展览馆、陈列馆、博物馆、教育基地、爱教基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业态,形成红色文化发展板块。梅山文化板块:以上梅古镇整体开发、土坪国学文化园、慎德堂梅山文化博物馆、蚩尤文化园、东方南北文武学校、冷水江资江风景旅游度假区等为载体,推进梅山傩戏、梅山武术、新化山歌、梅山饮食等梅山文化场景化展示和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推动梅山名菜、名厨、名宴、名街评比,不断提升梅山文化传播能力。湘军文化板块:以双峰县荷叶镇、井字镇,涟源杨市镇等载体,加快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缮,加大新技术融合运用,推动湘军文化、曾国藩家教家风文化创新性研究和创造性转化,加快建成曾国藩·家国文化公园。生态文化板块:以大熊山蚩尤文化,紫鹊界稻作文化,三联峒生态养殖文化,湄江、梅山龙宫、波月洞等地质文化,锡矿山生态修复文化、龙山中医药文化、奉家山茶文化、油溪桥乡风文化建设和“两山”理论转化实践文化为主要载体,依托相关文化所在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主题康养、民宿、餐饮、非遗等文化产业新业态,打造生态文化康养目的地。

  ?

  第二节??调优文化产业发展结构

  做优主导产业。文化装备制造业。推动工业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工业文化发展体系,依托新化洋溪文印小镇、新印科技等办公设备再制造与制造产业基地(园区),重点发展集复印机再制造、复印机研发生产、文印耗材生产、文印设备及耗材交易、文印电商与个性化印刷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加速文印产业自主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打印设备及耗材产品竞争力。推动传统文化用品制造装备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重点扶持茵浪体育、恒冠体育等企业加快创新,夯实“足球”产业链,积极推动体育装备制造多元化发展,逐渐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体育装备产业园。工艺美术品业。推动书画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支持书画经营市场主体发展,探索建立书画银行,筹建书画交易所,打造书画交易线上交易平台,举办全国性书画赛事和书画文化节,建设全国书画名家和高校美术写生基地,打造全国书画产业集散地。促进文化遗产与创意产品设计融合,打造创意设计基地、非遗文化中心、特色工艺品集聚中心、文化创新孵化中心等,定期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促进溪砚、蜡像、根雕、竹编、棕编、陶瓷、辣酱等传统工艺技艺文化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打造符合现代审美意识、具有娄底文化特色的现代工艺美术产品体系。印刷复制版权业。推动“新化文印”品牌输出,形成品牌授权、设备采购维护、技术服务等“一条龙”产业链,建立文印产业总部经济园,实现文印产业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将娄底打造成中国文印之都。推动现有印刷企业转型升级,建立以数字印刷和书画授权高仿复制为特色,集设计、耗材加工、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印刷工业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出版发行行业,促进出版发行行业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促进特色书店、便民书店、校园书店、农家书屋、报刊亭等各类发行网点的协调发展,促进多业态共同发展。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印刷企业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印刷集团,积极培育一批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以“专、精、特、新”为特点的中小印刷企业群。

  做强提升产业。演艺娱乐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演艺,鼓励市内重点文旅景区与市内外演艺集团公司合作,建设景区湘剧馆、展武馆、音乐厅等,加大新化山歌、梅山傩戏、梅山武术、涟源湘剧等地域特色演艺节目编排展演水平。推动大剧院、小剧场、小戏台、城市露天音乐广场、乡村文化大舞台等演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适用的展演体系。大力培育演艺文化,推动原创演艺剧目创作,积极推行编导人、制作人制度,创作突出娄底文化特色的舞台艺术原创作品,形成一批具有市场效益、长演不衰的原创保留剧目。引导和规范大众酒吧、KTV等演艺娱乐场所特色发展,整合全市演艺资源,开拓演出市场,推动演出业的规模发展。艺术培训与研学服务业。加快建立全市艺术培训产业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全面规范艺术培训行为和活动,大力发展声乐、舞蹈、杂技、美术、书法、工艺等艺术培训项目,鼓励艺术培训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支持爱乐行教育营地、归古研学基地、梅山课外体育劳动体验基地等研学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学研学教育和服务行业。景区游览管理服务业。提升景区开发管理企业服务和发展水平,针对客户群推行满足需求的项目,产品和服务,推动景区从定位到产品服务进行整体调整,提升重点景区游览管理服务水平。引进知名策划公司,加大对重点景区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包装策划,提升景区的美誉度和满意度。

  做大培育产业。数字内容服务业。突出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以高铁南站省级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块链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三大园区为载体,发挥视频文化产业优势,推动视频文创新供给,挖掘电竞产业发展潜力,推动动漫产业业态升级,拉动网络视听文化新消费,整合现有网络视听文化企业资源,推动视频文创资源集中和产业集聚,打造网络视听龙头文化企业,发展网络视听直播、短视频、电竞文娱、版权产业等新兴产业,建成省内一流网络视听文创产业园,培育形成文化产业新增长点。婚庆会展服务产业。支持做大和培育婚庆市场主体,加大婚礼策划执行、婚礼产品包装设计、婚礼场所建设力度,规划打造集婚纱照片拍摄制作、婚礼策划主持、婚礼产品展示销售、婚礼场所布置于一体的婚庆文化产业园。加快娄底城市文化公园、新化洋溪镇文博会展中心、冷江影视会展中心等文博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展览硬件设施和第三产业的综合配套服务,推动文博会展产业化、市场化。继续办好湘博会、农博会、车博会、房交会等重大会展活动,持续办好涟源古仙界帐篷暨金秋梨采摘节、曾国藩国际旅游文化艺术节、双峰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新化梅山武术节、新化紫鹊界大地艺术节等文化节庆活动,筹办婚博会,策划举各类文博文物古玩奇石交易展销博览会,形成若干个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文化节会品牌。影视动漫产业。建设规模适度的数字影视产业基地,发挥互联网创新驱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影视业投资,鼓励和支持包括微电影、网络剧、婚纱摄影、宣传片制作等现代影视新业态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和品牌引进相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创意内容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建立影视动漫教育培训、产业孵化、展示交流等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漫画、游戏、衍生品开发等各类相关动漫游戏企业发展。创意设计服务业。提升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和广告设计能力,建立适合创意设计业发展的孵化平台、传播平台、技术平台和展示平台,培育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中小型文创企业,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文化企业广泛开展合作,提升设计水平,联合开发文创产品,创造娄底设计品牌。加大工业设计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引培一批知名创意设计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文创设计产业体系。

  ?

  第三节??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做强做优做大文化市场主体。树牢产业链思维,促进政策、资源和要素向骨干文化企业集聚,完善上下游配套关联文化企业培育工作举措,重点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支撑作用明显的骨干型文化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优”文化小微“青苗”企业,发展一批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引进一批国内有地位、行业有影响、投资有意愿的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加大新达标入统文化企业奖励力度,推动众创空间、初创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新注册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支持新印科技等处于成长期、上升期的文化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上市,形成大文化企业“顶天立地”,中小文化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鼓励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街区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居)等存量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园区,支持在高新区、经开区有效利用土地兴办文化产业园区,探索发展飞地文化产业园区和无边界文化产业园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在保留原有文化底蕴、建筑特色、生活气息、地域风情基础上进行物理空间结构优化,注入文化产业业态,打造城市空间专业文化园区。培育网络视听文化产业园。整合网络文学、短视频直播、电子竞技等资源,引进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等内容创作生产上游企业,短视频制作、网红培训孵化、网络直播、动漫研发生产等中游企业及园区运营、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下游企业,形成以网络文学为牵引,覆盖图书出版、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动漫等行业的湖南首家网络视听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新化文印产业园。建设文印会展中心、文印综合服务平台、文印电子商务中心、文印产业创意创新中心、3D打印技术研发中心、“现代互联网+文印”培训职业学校等产业项目,形成“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展示体验、贸易洽谈、物流通关、文创旅游”等千亿产值完整产业链条,构建集设备耗材交易、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培训会展、商贸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文印产业园区。发展中南地区文化体育装备智造产业园。招大引强做精重点体育企业,优化体育装备产品研发综合实验室和园区标准化厂房,拓展“互联网+创新”领域,引进体育产业相配套的企业入驻园区,延长球类、服装、体育器材、体育配套设施等智能制造产业链条,形成集体育装备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

  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博通艺术品仿制印刷基地、花溪谷古琴文化培训基地、涟源湘剧传承展示基地、涟源龙山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承基地、涟源方才棕编非遗传承展示基地、玉宝龙玉石家居创新研发基地、双峰县国藩广场书画艺术基地、双峰县归古乡村文创研学基地、新化县土坪墨香国学文化研究基地、中华梅山武术传承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有行业影响、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第四节??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强地域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以家风文化、蚩尤文化、药王文化等IP品牌为牵引,发现和转化一批兼具创意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娄底文创产品。注重地域文创产品品牌建设,凸显文创产品市场化定位特征,提高文创产品标准制定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扩大地域文创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加快文创融合发展步伐,对接长株潭、京津冀、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文创设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运营转化机构,引入行业领军人物和创业团队,形成从投资、策划、设计、生产到营销全产业链产学研结合的文创产品研发生产路径,打造融合新技术,适应新需求的文创产品。鼓励制定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娄底标准”,支持娄底文化企业在数字印刷、文化制造、创意设计等产业申报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对文化产业链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娄底标准”。

  培育“文化+”特色消费市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等重大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意、工业、体育、金融、旅游、康养、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文化创新和文化赋能能力。推动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文化和服务在生产、传播、销售领域中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将网络视听直播、电竞文娱、动漫游戏、数字版权等新业态培育成娄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娄底运用互联网、5G技术、大数据、区块链改造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存量资源的能力,推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虚拟化、可视化、互动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企业联动和产业链协同,提升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能力。

  创新文化消费培育机制。适应文化消费需求侧变化,推动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新兴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探索“互联网+文化消费”等新模式,拓展动漫游戏、网络音乐娱乐等网络数字文化消费产品。探索文旅“线上直播引流+线下实体消费”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梅山傩戏、舞草龙、唱山歌、展演梅山功夫等民俗文化线上展演,带动“云住”“云吃”“云游”发展,把“流量”转化为销量。形成文化消费市场。加快推动文化古城、古街、古民居转型提升,引入城市休闲、文创体验、文化艺术和餐饮购物等特色业态,支持利用视频直播、网络秀场等平台,拓宽非遗产品、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渠道,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培育以个性定制为核心,集技术研发、众包设计、按需生产、精准触达、快捷服务于一体的平台型企业,开拓文创电商市场,打造文化新零售体验店。大力发展节庆体育赛事经济,发展赛事产业,形成赛事消费。

  专栏8: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

  202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具体推进以下六大行动。

  “文化名家”塑造行动。建立娄底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培育信息库、娄底籍省...

上一篇:东北旅游计划:从兴安盟直抵柴河镇,这或许是下一条独库公路
下一篇:到菲律宾旅游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