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提案看旅游:“文化旅游带”合围大IP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品橙旅游】正如《我的中国心》中所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地理标志已成为中国文化大IP,如何将中国文化符号打造成旅游资源?“两会”代表\委员提案中不少涉及相关话题:如何做好“文化旅游带”。

  这是否是发展趋势?又该如何做好“中华文化大IP”?

  试水者,各省市的积极实践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IP。2014年1月8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等8省区市旅游局(委)代表齐聚北京,成立“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商讨创新宣传推广机制,整合长城沿线区域旅游产品资源,使传统的长城品牌焕发更大活力。

  当时这一联盟的成立获得广泛的关注。而近年来,长城旅游联盟成员单位共同研发、推出多样化的区域性长城旅游产品和线路,不断完善长城旅游产品体系,在各大洲联合开展以“美丽中国古老长城”为主题的系列推广活动,进一步把长城旅游产品推向国际。目前,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启动,长城的保护修缮、文化发掘、活化传承、环境提升、文旅融合等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实际上,基于地理标志的旅游文化带的概念并非中国独有,如欧洲的“多瑙河旅游推广组织”联合多个国家旅游机构共同向世界推广沿河旅游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随着国家文化公园的推进,“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也日渐清晰。如2020年年初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和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其中对设立全省统一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标识系统,推进旅游交通体系和旅游长廊建设等做了规定。5月1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规模23.34亿元,涉及江苏省11个大运河沿线市县的13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这些举措可谓是先进探索。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政策与科教研究所所长宋子千对品橙旅游表示:“文化旅游带”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空间上深入的一种呈现。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特定文化在地域上的延展将相关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文化旅游带”建设的供给基础;当前旅游客源市场对于文化体验完整性、丰富性、深刻性等的诉求,则构成“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需求基础;各地致力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则是“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宏观背景。“文化旅游带”建设将有利于相关区域树立大IP,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显著增强各相关区域之间的文化旅游联系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广泛关联,同时提升各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素质。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看到,“文化旅游带”的建设由于涉及多个省市,难免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以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为例,这一联盟由于是河北文旅局首议,所以在发展中除河北文旅局最为热心,其他省市自治区似乎积极性不强,在宣传时也少有提及。据中国长城保护学会相关专家表示:学会也曾参加了该联盟,但对于后续具体工作不太清楚。

  文化和经济,孰轻孰重?

  想做好文化旅游带并非易事,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文化利益分配的问题。

  宋子千认为,“文化旅游带”是一种重要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空间上深入的一种呈现,打造“文化旅游带”既有主观意愿也有客观需要,符合市场需求、能带来综合效益。

  但对于文物保护专家看来,“旅游效益”仅仅是其中不太重要的一个方面,建立“文化保护的一种补偿机制”才是打造“文化旅游带”的主旨。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文博系教授、博导,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杜晓帆对品橙旅游表示:我以前也倡导过文化线路类的遗产应该成立联盟,但联盟的主旨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搞旅游开发,而是为了保证平等权利的获取,是文化保护的一种补偿机制。

  以大运河为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沿河各省市都在争取对于大运河的主导权,特别是在江浙沪一带。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大运河可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构成大运河遗产要素的所有遗产点,而不仅仅是由杭州、苏州、扬州、上海等依然保留或还在使用中的、能够产生旅游经济的地区决定的,像河南、安徽那些具有早期的、可追溯隋唐时期乃至更早的历史时期的运河遗迹的省份所提供的价值不可或缺,这些省份为保护文物、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却很少或没有得到经济方面的回报。“实际上在文化线路中可以成为旅游点的并不多,但为共同构成遗产价值付出了努力的省市机构却很多,如果不能从旅游业中获得收益,那么对于这些地方应该有一个补偿机制。”杜晓帆说。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也曾对大运河文化带进行了调研,他认为,在规划建设项目中,物质性建设项目多而实,非物质文化建设少而虚,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获得应有的发掘、传承、发展的项目设计。如一些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湖渔鼓、南闸民歌、淮海戏、淮剧等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群众关注度、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立体式、综合式传承的良好趋势。此外,运河文化宣传阵地也不足,虽然运河沿线城市纷纷建立了运河专题展示馆,但缺乏综合性博物馆,运河文化阐释解说不科学、不系统、不规范的现象制约着运河文化传播的效果。

  既有联合营销的需求,也有文化保护经济补偿的需求,作为文化旅游带该如何平衡发展?

  如何做好“中华大IP”?

  在“两会”提案中,关于文化旅游带的有三条提案,分别是“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黄河文化旅游带”。

  提案中都分别提到了“国家战略”“文物保护”“合理开发”等关键词,而提到的问题也是“文化研究不深入”“品牌不响亮”“产业创新不足”等相似的问题。

  杜晓帆对品橙旅游表示,中国作为具有强大的国家力量的国家,应该统一高度、统筹管理,多从非盈利的角度推进文化旅游联盟的发展,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让各省市均衡分享到文化遗产的利益。

  宋子千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带的主要目的是打造整体IP、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对游客而言,一般不会一次性游览长城、黄河、大运河等文化旅游带上的所有景点。甚至绝大多数游客在游览了几个主要景点之外,可能就不会去游览其他类似景点。因而,将“文化旅游带”主要景点纳入同一旅游线路往往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不同旅游产品或线路将这些景点组合进去,文化旅游带上的不同地方不同景点是合作和竞争并存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旅游带”的打造既要突出共同文化基因、塑造整体IP,同时也要凸显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主体的特色,这样的合作才是共赢的、可持续的。要通过交通网络的联结、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整体旅游产品的打造、共同营销、跨区域投资经营等巩固合作关系。

  可见,对于像长城、长江、黄河、大运河这样的IP不是一个省可以做好的,也不是一个点可以做好的。对于具有强列中华文化特征的IP,如何将这些流动的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将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珍重礼物,也是不负先人的最好回报。

  相关链接:关于“文化旅游带”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山东省委主委段青英:大力推进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段青英建议,一是整“带”统筹,建立联动机制。针对大运河跨区域、多部门管理的活态遗产特点,应从中央层面统筹协调,将相关省的规划与中央规划有效衔接,立足当地、面向全局。沿线城市在规划建设之初就要形成协同发展、跨专业领域合作的态势。二是“高”点定位,注重资源保护。利用大运河的交通动脉和文化廊道的功能,整合运河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建设中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带,打造运河经济增长极。三是和谐“融”水,加快基础建设。四是“深”入研究,弘扬运河文化。进一步开展资源调查和专题研究。发挥文化传播平台作用,如恢复一年一度的运博会,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论坛,发挥大运河遗产保护城市联盟、大运河旅游城市联盟的作用等。五是多“元”投入,夯实物资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共建机制。(来源:中国旅游报)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刘旗: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刘旗委员建议,充分凸显走廊范围内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把连接成渝的中部区域作为走廊的核心区。围绕两大都市和核心区,合力规划旅游项目,合理配置文旅资源,形成相互引流、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局面。同时,围绕巴蜀文化,丰富旅游产品,共同吸引国内其他客源和国际客源。

  刘旗委员还建议双方文旅主管部门主动加强会商沟通,共同争取国家层面支持,积极争取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点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科学引领川渝文化旅游发展。(来源:封面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建好黄河文化旅游带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相关建议。刘晓静建议, 一是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线,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条件。二是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三是以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为基础,讲好“黄河故事”。四是以发掘黄河文化为契机,叫响山东省黄河品牌。五是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体系。(来源:中国旅游报)

  (品橙旅游 Lisa)

  举报/反馈

上一篇:匈牙利布达佩斯旅游指南
下一篇:劝你别看《恰好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