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发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印发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旅游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七月六日

  目 录

  一、发展意义

  二、发展背景

  (一)发展环境

  (二)发展条件

  (三)发展基础

  (四)面临的挑战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格局

  (五)发展战略

  四、开发多元化滨海旅游产品

  (一)提升滨海观光旅游

  (二)丰富滨海休闲旅游

  (三)强化滨海度假旅游

  (四)拓展滨海运动旅游

  (五)开发滨海文化旅游

  (六)发展滨海节庆旅游

  (七)打造特色海岛旅游

  (八)培育游艇邮轮旅游

  五、推进战略性旅游区域开发

  (一)珠江三角洲湾区

  (二)深圳大鹏半岛

  (三)珠海海岛群

  (四)惠州稔平半岛

  (五)汕头南澳岛

  (六)江门川岛

  (七)阳江海陵岛-月亮湾

  (八)茂名水东湾-放鸡岛

  (九)湛江五岛一湾

  (十)汕尾红海湾

  六、建立高效能旅游支撑体系

  (一)完善旅游交通体系

  (二)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三)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

  (五)发展旅游制造产业

  七、深化多层次区域旅游合作

  (一)促进省内旅游合作

  (二)推进粤港澳旅游合作

  (三)推进粤闽台旅游合作

  (四)推进粤桂琼旅游合作

  (五)推进东盟“10+1”旅游合作

  八、强化可持续资源生态保护

  (一)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

  (二)保护性利用滨海资源

  (三)加强对环境影响的源头监督和过程控制

  (四)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与管理

  (五)加强对景区投资开发行为的监控

  九、实施保障

  (一)制定积极的产业扶持与促进政策

  (二)提供有力的用地与用海保障

  (三)构筑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市场营销

  (五)加强行业与市场管理

  (六)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附件1:滨海旅游地区发展指引

  (一)广州市

  (二)深圳市

  (三)珠海市

  (四)汕头市

  (五)惠州市

  (六)汕尾市

  (七)东莞市

  (八)中山市

  (九)江门市

  (十)阳江市

  (十一)湛江市

  (十二)茂名市

  (十三)潮州市

  (十四)揭阳市

  附件2:重点滨海旅游项目一览表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动滨海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促进我省滨海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精神(粤府〔2011〕47号),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涉及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等14个地级以上市的沿海区域。

  一、发展意义

  我省濒临南海,全省大陆岸线长4114.3公里,居全国首位;岛屿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位;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拥有多样的海岸类型和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同时,我省具有经济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旅游需求旺盛,以及海内外、港澳台客源充足等方面的优势。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发滨海旅游,滨海旅游业已成为我省旅游的一大特色,也成为我省海洋产业的重要部分。但与国内外滨海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滨海旅游的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既是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度假需求、建设幸福广东的需要,也是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优势,提升海洋经济与旅游经济总体实力,打造海洋经济和旅游强省,建设海洋经济综合示范区和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优化广东旅游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品质,增强市场吸引力;有利于拓宽粤港澳经济合作领域,密切我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联动融合;有利于探索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科学方式,为实现我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二、发展背景

  (一)发展环境。

  世界滨海旅游发展新趋势。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当前滨海旅游业收入已占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以上,比10年前增加了3倍;2007年全世界40大旅游目的地有37个是沿海国家和地区;这37个沿海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总收入达3572.8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收入的81%.当今世界滨海旅游主要有四大区域市场,一是地中海沿岸,二是加勒比海沿岸,三是大洋洲区岛屿,四是东南亚岛屿。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世界滨海旅游重心呈现逐步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的态势。

  中国旅游市场发展新阶段。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4682美元,旅游休闲已成为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多样化快速发展时期。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新战略。2011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建设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区域将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

  广东旅游改革发展新目标。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粤发〔2008〕20号),提出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201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粤发〔2010〕1号),提出全面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加快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旅游强省建设步伐。

  (二)发展条件。

  资源优势。我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环境舒适,阳光充足,大部分海域海水水质符合清洁、较清洁水质标准。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572公里。海岛众多,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759个,海岛岸线长2428.6公里。红树林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并有着中国大陆架上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珊瑚礁群。滨海各市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独特的风情习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多元的城市景观和多彩的城市生活,也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客源优势。一是稳定的国内尤其是省内和当地游客市场。我省常住人口超过一亿,加上国内其他地区的大量游客,构成了我省巨大的潜在滨海旅游度假客源。二是为数众多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2010年广东省接待入境游客中的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分别为2106.78万人次和317.72万人次,是滨海旅游的重要客源。三是外国游客人数不断增长。2010年,我省沿海各市接待的外国游客达到921.27万人次。

  区位优势。我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等商贸和交往的重要通道。粤西地区地处粤、琼、桂金三角,西为北部湾,连通大西南;粤东地区与闽、台等地相连相望,华侨众多;珠江三角洲区域毗邻港澳。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增强了我省滨海地区的可进入性,同时也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观念和体制优势。我省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企业国际规范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较强,在参与国际滨海旅游市场竞争上能较好地与国际接轨;许多大型国有旅游企业具备投资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的人才和经济实力。省委、省政府加大力度改善旅游投资环境,积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经营滨海旅游业,形成了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共同推动滨海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发展基础。

  我省滨海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深圳小梅沙旅游中心、阳江海陵岛大角湾浴场、茂名龙头山-虎头山旅游区、江门川岛飞沙滩-王府洲旅游中心等为代表,以海水浴场作为主要开发内容。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全省出现滨海旅游开发热潮,形成一批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其中阳江大角湾、汕头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及南澳岛等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1世纪以来,开始进入以休闲度假为导向的产品深度开发阶段,出现了以珠海海泉湾、惠州巽寮湾等为代表的高端滨海旅游度假区。

  201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滨海旅游业总产值达到1298.39亿元,占海洋经济总量的16.2%,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由海滨浴场、水上运动、文化观光、主题公园、民俗参与和专项旅游活动等组成的海滨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不断改善,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粤东以及粤西三大滨海旅游区域。近年来,到广东滨海地区的过夜游客人数增长迅猛,2010年广东滨海各市接待的过夜游客数达16745.85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2832.22万人次,国内游客13913.63万人次。

  (四)面临的挑战。

  我省滨海的气候、生态等条件,与海南省、东南亚地区以及国际滨海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确立市场优势的难度较大。滨海旅游开发层次较低,产品特色不足,缺少拳头产品、知名品牌、精品项目。部分地区开发粗放造成资源破坏、品质下降,更新改造的难度大,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东西两翼滨海地区的交通状况、旅游接待与配套设施都亟待完善。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根据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把握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明确滨海旅游战略定位,突出滨海地区特色,实施品质提升战略、旅游惠民战略、国际化战略、可持续战略、空间引导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创新滨海旅游发展机制,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我省率先建成海洋经济和旅游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二)战略定位。

  ——我国亚热带最具活力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我国亚热带动感、多彩、活力、欢乐的旅游度假黄金海岸,塑造“活力广东。欢乐滨海”的主题形象,建设多元化、高品质、生态化的滨海旅游度假地,在高端商务度假与高端家庭度假方面成为我国滨海旅游的领跑者。

  ——我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国际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为标杆,创新滨海旅游发展理念、产品形式、开发模式、营销模式,引领广东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升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品质与区域吸引力。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生力军。壮大滨海旅游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品质,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并与滨海地区其他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构筑我省海洋产业体系,为我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滨海旅游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在滨海产业协调互动、滨海区域联动合作、滨海资源环境有效保护、滨海居民主动参与和利益保障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积累经验,形成示范。

  (三)发展目标。

  在提升已有滨海度假区品质的同时,新建一批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滨海旅游度假区。争取在10年时间内,形成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管理科学、服务优良的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购物、信息等旅游接待体系,达到国际一流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的水平。

  ——到2015年,初步建立“活力广东、欢乐滨海”的旅游整体形象,建成3至5个国家5A级滨海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显著提升,强化滨海旅游业作为海洋产业与旅游业支柱产业的地位。

  ——到2020年,“活力广东、欢乐滨海”的旅游整体形象深入人心,建成6至8个国家5A级滨海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3至5个具有国际水准、在国际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基本形成完善的滨海旅游产业体系,滨海旅游设施、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和高级化,滨海旅游业成为广东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支撑板块。

  (四)发展格局。

  打造广东蓝色滨海旅游产业带:以自然资源、岭南文化为依托,以海岸生活、休闲文化为内涵,以家庭休闲度假与商务会议度假为重点,以现代化的设施与国际化的服务为特色,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打造多元化、高品质、生态化的滨海旅游度假地,成为我国最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达到国际一流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水平。

  重点开发环珠江口组团、川岛-广海湾组团、海陵岛-月亮湾组团、水东湾-放鸡岛组团、环湛江湾组团、大亚湾-稔平半岛组团、红海湾-品清湖组团、南澳岛-汕头湾组团等八大滨海旅游组团。建设一批以海洋旅游为主题的海岛、休闲度假区、滨海城市和特色旅游产业基地。

  形成三大特色滨海旅游板块:

  1.珠江三角洲滨海地区:建设一批主题鲜明、体验性强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打造具有全国性示范效应的滨海主题度假区。重点发展大众化、家庭式综合休闲娱乐型度假区,结合会展会议发展商务会议型度假区,针对高端客户需求开发具有一定私密性的海岛度假区。注重城市生活与滨海度假、度假旅游与度假地产、滨海度假与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等城市旅游的相互融合。

  2.粤西滨海地区:融历史、文化与滨海旅游于一体,深层次开发海洋特色为主的滨海度假区。强调营造家庭旅游、休闲度假类产品氛围,开发渔家乐等体验性旅游,将滨海旅游度假区打造为当地旅游的核心产品。注重协调滨海度假旅游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两者互为市场、相互服务;加强与北部湾、琼州海峡旅游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联合,共同进行市场营销和客源吸引。

  3.粤东滨海地区:强化差异性和产品特色,借助历史文化与商务会展等辅助资源,重点发展商务会议旅游、度假旅游和文化旅游。发展主题式户外培训基地和商务会议、高尔夫运动、温泉养生等特色型滨海度假区。注重借力海峡西岸战略,在客源市场上实现与海西其他市县的区域共享和合作。

  构筑八大滨海旅游组团:

  1.环珠江口组团: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五市的滨海地区及海岛。该区域地处我省黄金海岸的地理中心,也是我省区域经济的重心。将城市生活与滨海度假结合,将滨海度假与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等城市旅游相互融合,重点发展大众化、家庭式休闲娱乐产品、商务会议型度假产品及针对特定顾客需求的高端度假产品等,引领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建设。主要旅游项目包括:深圳桔钓沙滨海旅游休闲娱乐区、西涌-东涌旅游休闲娱乐区、大梅沙湾-南澳湾旅游休闲娱乐区、沙头角旅游休闲娱乐区;东莞市虎门旅游休闲娱乐区;广州南沙蒲洲旅游休闲娱乐区;珠海市九洲旅游休闲娱乐区、珠海市万山渠道旅游休闲娱乐区、淇澳岛旅游休闲娱乐区、高栏岛东部旅游休闲娱乐区、荷包岛旅游休闲娱乐区等滨海旅游度假区。

  2.川岛——广海湾组团:以川山群岛为核心,包括赤溪半岛、广海湾、镇海湾、浪琴湾、银澜湾等大陆沿海岸地区,以侨乡文化、海岛生态为特色,发展高端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和海岛生态文化游,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进行内陆延伸和产业联动,增强旅游产业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主要旅游项目包括:江门市上川岛旅游休闲娱乐区、下川岛旅游休闲娱乐区、江门新会崖门旅游休闲娱乐区、银湖湾旅游休闲娱乐区等滨海旅游度假区。

  3.海陵岛——月亮湾组团:主要包括阳江海陵岛和东平珍珠湾、沙扒月亮湾地区。以丰富的滨海资源为依托,“南海Ⅰ号”文化效应为吸引,重点发展滨海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体验旅游和康体养生休闲旅游,打造珠江三角洲游客最喜爱的自驾车滨海旅游目的地。主要旅游项目包括:阳江市海陵岛旅游休闲娱乐区、阳江市月亮湾旅游休闲娱乐区、沙扒旅游休闲娱乐区等滨海旅游度假区。

  4.水东湾——放鸡岛组团:主要包括茂名环水东湾地区的晏镜岭、虎头山、中国第一滩、龙头山浪漫海岸和大小放鸡岛。结合茂名滨海新区建设,整合环水东湾的滨海资源,重点建设水东湾旅游度假区和放鸡岛旅游度假区,发展富有茂名特色的滨海观光旅游、潜水休闲度假旅游和海上垂钓休闲旅游等。主要旅游项目包括:茂名市龙头山旅游休闲娱乐区、水东湾旅游休闲娱乐区、虎头山旅游休闲娱乐区、茂名市放鸡岛旅游休闲娱乐区等滨海旅游度假区。

  5.环湛江湾组团:主要包括湛江市区、东海岛、特呈岛、硇洲岛、南三岛、南屏岛、吉兆湾、天成台、徐闻三墩、徐闻珊瑚礁保护区、廉江高桥红树林等。发展滨海城市观光、滨海休闲度假、海岛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游艇邮轮、高尔夫运动、海上运动、生态休闲、海峡文化、军港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滨海旅游产品。主要旅游项目包括:湛江市吉兆旅游休闲娱乐区、白沙湾-青安湾旅游休闲娱乐区、三墩港旅游休闲娱乐区、乌石旅游休闲娱乐区、赤豆寮岛旅游休闲娱乐区、湛江市南三岛旅游休闲娱乐区、罗斗沙旅游休闲娱乐区、东海岛旅游休闲娱乐区、特呈岛旅游休闲娱乐区等滨海旅游度假区。

  6.大亚湾——稔平半岛组团:主要包括稔平半岛、大亚湾滨海地区以及中央列岛、辣甲列岛等海岛。稔平半岛整合海湾、温泉、古城、乡村等资源,发展多元化、综合型的滨海度假区;大亚湾滨海地区结合工业发展工业旅游;中央列岛、辣甲列岛等海岛因岛制宜,发展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主要旅游项目包括:惠州市平海旅游休闲娱乐区、巽寮旅游休闲娱乐区、霞涌-稔山旅游休闲娱乐区、小桂旅游休闲娱乐区等滨海旅游度假区。

  7.红海湾——品清湖组团:主要包括汕尾红海湾和环品清湖城市地区。以遮浪镇为依托、以海上运动为特色,引领动感度假潮流;引导汕尾城区向环品清湖地区拓展,打造以内海为特色的滨海城市旅游产品。主要旅游项目包括:汕尾市金厢旅游休闲娱乐区、遮浪旅游休闲娱乐区、品清湖旅游休闲娱乐区、金町旅游休闲娱乐区、百安半岛旅游休闲娱乐区、鲘门旅游休闲娱乐区等滨海旅游度假区。

  8.南澳岛——汕头湾组团:主要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海滨地区和海岛。以南澳海岛旅游和汕头滨海城市旅游为核心,以其他滨海旅游区为补充,重点发展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商务会议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渔家体验旅游、滨海观光旅游和滨海文化旅游等。主要旅游项目包括:汕头市莱芜旅游休闲娱乐区、广澳湾旅游休闲娱乐区、海门湾旅游休闲娱乐区、惠来市仙庵旅游休闲娱乐区、潮州饶平县海山岛旅游休闲娱乐区、汕头南澳岛东部旅游休闲娱乐区、南澳岛南部旅游休闲娱乐区、泥湾旅游休闲娱乐区等滨海旅游度假区。

  (五)发展战略。

  品质提升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发展品质,促进滨海旅游的高端开发与深度开发。重点发展具有地方资源、环境、文化特色并且符合市场发展趋势、具有高度成长性的高品质滨海旅游度假产品,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滨海旅游产品品牌。

  旅游惠民战略。增强滨海旅游产品供给和便民举措等综合保障能力,将“旅游利民、旅游惠民、旅游富民”作为发展滨海旅游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滨海旅游的开发,积极吸收当地居民在景区就业,使当地居民公平地享受旅游收益或得到利益补偿。通过滨海度假区的开发,带动地区经济起飞,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滨海旅游地区为标杆,引进国际资本、国际企业、国际发展理念、国际经营模式、国际经营人才,发展国际级的滨海旅游度假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开拓与扩展国际市场,并实现滨海旅游产品品质、服务素质、产业运行机制的国际化。

  可持续战略。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强对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管理。建立滨海旅游区的环境质量标准,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促进滨海旅游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提高滨海旅游项目的策划水平,在产品类型、产品档次上有所选择,在开发规模上有所控制,寻求最优的资源配置,并为未来的建设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调整余地。

  空间引导战略。根据不同区位的资源特色引导相应的旅游开发,根据不同类型旅游的要求引导相应的空间区位选择,实现资源优势与开发品质的有机衔接。充分考虑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之间在资源分布组合及生态环境容量上的空间差异,探索不同的开发模式,实施滨海旅游的差异化与联动发展。

  协调发展战略。促进滨海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以此寻求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支撑。充分考虑粤港澳、粤闽台、粤桂琼在滨海旅游领域的协调发展,深化滨海旅游区域合作。注重滨海旅游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运输规划的衔接、协调,以各类规划引导滨海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以滨海旅游业的开发促进各类规划的实施。

  四、开发多元化滨海旅游产品

  结合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打造蓝色滨海产业带的发展目标,顺应当今滨海旅游的发展趋势,建立多元化而又富有广东地域特色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

  (一)提升滨海观光旅游。

  面向省内周末休闲市场、省内外大众观光市场,发展多元化的滨海观光产品。

  将滨海地区秀丽的自然地质、地貌、水文景观、多元的文化景观、多样的生物资源和现代城市景观、产业景观合理组合利用,形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格调雅致的复合型滨海观光旅游产品,打造广东沿海蓝色观光走廊。

  加快滨海地区的绿道建设,完善绿道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使之成为滨海地区具有休闲、观光、运动等多种功能的旅游新空间;通过城市绿道连接滨海城市相关景区景点,通过区域绿道串联滨海地区不同城市的旅游景区景点,构建以绿道为依托的滨海旅游休闲观光空间网络。

  规划海上观光长廊,与沈海国家高速公路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贯穿而成的陆上蓝色滨海生态旅游带遥相呼应,互成风景,让游客饱览海陆不同风光,体验新颖别致的观光项目,获得愉悦感受。利用丰富的海岛资源规划海岛观光旅游产品。

  (二)丰富滨海休闲旅游。

  充分发挥我省滨海沙滩众多和气候环境宜人的优势,在部分海水沙滩条件较好的区域新建部分海滨浴场;对现有的海滨浴场进行整饰、改建和扩建,提高海滨浴场的档次和经营水平。增加海滩的活动内容,在面积大、坡度缓、安全系数高的海滩开发活力海滩旅游项目,适应游客追求放松、享受自然、愉悦自我的心理需求。

  选择具有当地渔村民居特色的住宿条件较为良好的渔户住宅,整饰美化外部环境、完善改造内部设施,开发“渔家乐”旅游产品。设计类型丰富的垂钓产品以满足垂钓爱好者的需要。依托海上养殖基地,开发集观光、游览、科普于一体的“海上渔乐城”系列旅游产品。

  (三)强化滨海度假旅游。

  提升现有滨海度假区的品质,新建一批满足国内滨海度假市场的度假区。选定若干资源和市场兼优的地区,进行高品质、高标准、整体开发建设,建设集观光、度假、休闲、养生、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中国滨海度假生活示范中心,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

  依托优越的景观资源,充分发挥客源市场优势,重点面向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的高端家庭休闲度假市场和商务会议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高端度假酒店与商务会议度假酒店。依托游艇、高尔夫、温泉等特色资源或旅游产品,积极打造游艇酒店、高尔夫酒店、温泉度假酒店、文化艺术酒店等各类主题酒店。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形成若干国际级度假酒店群。强化滨海酒店的度假目的地功能,使之不仅仅作为一种旅游配套设施和附属设施,更作为我省滨海旅游的一种特色产品,一种特殊旅游目的地。

  充分利用滨海地区丰富的海水资源、温泉资源、生态资源,提炼和整合中国传统医疗养生文化的精华,融合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康体保健方法,将传统养生精华与海洋疗养相结合,引进先进的康体设施,进行专业经营管理,建设富有广东特色的养生基地,丰富滨海疗养产品结构,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疗养需求,把我省滨海养生度假发展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四)拓展滨海运动旅游。

  根据年轻游客追求速度、挑战自我的心理需求,在滨海地区宽广海域开展帆船、帆板、摩托艇、水上摩托车、滑水、水上拖拽伞、皮划艇、潜水等海上运动,组建海上勇敢者俱乐部,设置海上运动装备器材租用室,配备专业教练指导和必要的救生人员。

  打造“活力广东。欢乐滨海。优雅高尔夫”的主题形象与区域品牌;建立包括专业型俱乐部、多元型俱乐部和综合型俱乐部在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实现高尔夫运动与其他滨海旅游产品的多元组合,使滨海高尔夫旅游成为广东滨海旅游吸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粤港澳地区商务、社交与个人休闲度假市场为基础,扩大邻近省份及长三角、京津塘等地区商务、度假的市场需求;积极开拓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高尔夫爱好者的个人滨海休闲度假市场。

  (五)开发滨海文化旅游。

  挖掘滨海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形成旅游观光产品,吸引游客身临其境、深入细致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体味滨海文化的独到之处。

  以粤西、粤东地区已有的妈祖旅游产品为基础,开发妈祖文化旅游节、妈祖文化广场、妈祖主题园等妈祖文化旅游产品。

  以阳江海陵岛“南海Ⅰ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为依托,结合徐闻珊瑚礁、大汉三墩等丰富滨海自然及人文资源,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整合广州南海神庙、黄埔古港古村、十三行、太古仓、沙面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风貌的保护,做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宣传推广和旅游线路产品开发,积极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依托千年雷州古城文化,保护和发扬各类独具特色的雷州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资源,以此为中心南连徐闻、北接湛江,打造独具特色的雷州文化旅游带,形成南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景观。

  (六)发展滨海节庆旅游。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形成若干大型民俗节庆活动及定期的商务会展、博览会等特色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节庆旅游品牌,增加滨海旅游的产品特色,使节庆活动成为我省滨海旅游的特色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发展类型包括:民俗型(如湛江东海岛的“人龙舞旅游文化节”、“海上丝路文化节”、潮阳杨梅节、南沙天后宫文化节等);商务型(如揭阳玉器文化博览会、潮州陶瓷博览会等);体育型(如帆船赛、沙滩排球、足球、海滨马拉松赛等);特殊型(如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等)。

  (七)打造特色海岛旅游。

  立足丰富的岛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细分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构建以休闲度假产品为核心,以观光旅游产品为重点,专项旅游产品为特色的复合型、多元化海岛旅游产品体系,以高品质的海岛旅游提升滨海旅游的整体形象,打造“浪漫海岛、度假天堂”海岛旅游品牌。

  以本省及港澳台为主,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巩固区域大众观光旅游市场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家庭度假、奖励旅游、商务会议旅游、新婚蜜月、企业公关联谊等中高端休闲度假市场。

  坚持精细化、高品质和可持续原则,以主题开发为主,多元融合。根据各海岛区位、面积、资源品质及开发现状的不同,分类开发,不同类型的海岛规划打造不同的旅游产品,选择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通过提供高品质、多样化且主题鲜明的产品和服务,构建具有广东地域标识的旅游吸引体系。

  突出重点,选择若干个区位、市场、资源和基础均佳的海岛,按国际标准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区,并作为我省滨海旅游开拓海外市场的基地。区域联合,组团式开发,打造6个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海岛旅游群,塑造广东海岛旅游品牌。

  (八)培育游艇邮轮旅游。

  游艇旅游。大力发展游艇旅游业,积极延伸游艇旅游上下游关联产业,把游艇旅游发展成为滨海旅游的特色,将我省建设成为我国游艇旅游强省,在国内领先、在世界有一定知名度的滨海游艇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汕头、湛江、中山、东莞、江门、阳江、茂名、惠州、汕尾等游艇俱乐部群为支撑的滨海游艇旅游黄金海岸带。建成广州南沙、生物岛、珠海平沙和深圳大鹏湾四个游艇基地,强化基地与国外市场的联系与合作,逐渐形成全球知名的品牌效应。在珠海平沙游艇产业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游艇制造企业,发展中高档游艇制造业,积极推进游艇旅游为核心的游艇消费,构建集生产、服务、经营为一体的游艇旅游产业集群,将珠海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游艇城”。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区位以及发展基础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旅游目标市场,开发差异性旅游产品,形成自己的特色。

  邮轮旅游。借鉴世界主要邮轮母港和停靠港的经验,研究省内主要城市发展邮轮经济的基础条件,进行邮轮母港与邮轮停靠港的选址论证工作。在选址论证的基础上,加强邮轮码头建设,建立发展邮轮旅游的设施基础。广州、深圳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规划建设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完善的登船、候船与通关设施,发展码头附近区域的旅游和商业功能,形成通达和快速的集疏体系,为到港乘客提供便利的交通、购物、餐饮、宾馆和通信等条件。珠海、汕头、湛江等城市以及川岛、海陵岛、南澳岛也应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进入邮轮旅游市场。吸引国际主要邮轮公司把我省主要城市作为母港停泊地,让我省沿海进入国际主流邮轮航线。吸引邮轮公司在我省设立办事处,旅游部门促进经营邮轮业务的企业甚至个人成立邮轮旅行社,制订专门用于发展邮轮业务的政策和措施,全方位地推动邮轮产业开展。

  五、推进战略性旅游区域开发

  选择若干资源和市场兼优的地区,进行高品质、高标准、整体开发建设,建设集观光、度假、休闲、养生、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打造我国滨海度假生活示范中心。通过综合性滨海度假区的开发,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一)珠江三角洲湾区。

  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的滨海地区。具有河海交接的自然环境,是我省区域经济的中心,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岭南水乡田园、现代产业景观、缤纷城市生活、繁华商务交流在有限空间的高度交集。规划打造多元化的旅游热点,包括自然风光(莲花山、南沙湿地、万山群岛等)、历史文化(中山故居、虎门炮台、南沙天后宫及南沙上、下横档岛鸦片战争遗址)、田园水乡(中山、南沙、东莞)、产业景观(南沙、盐田、高栏的港口与临港产业新城)、城市景观与生活(广州南沙新城、深圳西海岸、珠海情侣路等)、康体时尚(高尔夫、游艇、邮轮)等。将城市生活与滨海度假结合,将度假旅游与城市型度假地产开发结合,将滨海度假与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等城市旅游相互融合,丰富旅游吸引体系。

  (二)深圳大鹏半岛。

  建成以滨海休闲度假产业为主体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生态型滨海综合旅游度假胜地、文化旅游产业片区和国际性会议中心,成为体现深圳美丽海滨城市、高品位文化生态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资源品质、现有开发程度和未来可塑性进行递进化布局,沙头角-盐田片区作为东部黄金海岸的门户和东部旅游区的旅游服务基地,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海鲜餐饮、海港观光等;梅沙-马峦-三洲田片区和下沙片区作为深度开发型旅游接待基地,以自然风光为特色,开拓生态休闲、滨海度假、体育娱乐、度假居住等多样化功能;西涌片区以建成综合性国际级滨海度假旅游区为目标,发展国际会议、国际体育休闲、海岛观光度假、科普教育、中高档度假酒店等项目。引进国际级旅游开发商或营运商成片开发,禁止低水平开发,禁止安排工业等有污染的项目。

  (三)珠海海岛群。

  在横琴新区打造世界一流现代滨海文化游乐旅游区,重点发展滨海主题游乐园、国际会展中心、高尔夫、生态园、滨海度假、游艇基地等项目。选择大万山岛、桂山岛、担杆岛等几个较大岛屿作为整个海岛旅游群的服务基地,其他列岛进行主题化的旅游岛屿开发,形成“一岛一主题”的开发特色。构筑东澳-白沥-万山休闲度假、外伶仃-桂山观光娱乐和担杆-佳蓬生态旅游三大特色组团,重点建设万山、桂山、担杆三大海岛特色旅游镇。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注重环境容量控制,严格保护海岛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注重开发时序,根据市场需求由近岸岛屿向东逐步拓展。近期以海岛休闲度假和渔家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为主,海岛观光为辅;中远期以外伶仃岛以及担杆列岛、佳蓬列岛的生态旅游和分时度假旅游开发为主。加快发展海上旅游交通,缓解海岛旅游交通瓶颈的制约。

  (四)惠州稔平半岛。

  整合巽寮湾、双月湾、海龟湾、平海古城、海滨温泉等优势旅游资源,发展高端滨海旅游度假、商务会展、豪华游艇、滨海别墅等高端旅游产品,适当发展滨海观光、历史文化观光、海岛生态旅游、休闲渔业、乡(渔)村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将巽寮湾打造成集旅游、度假、休闲、商务、会议、游艇、海滨浴场于一体的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定位为珠江三角洲休闲之城,配套游艇俱乐部、奢侈品商店、五星级度假酒店、滨海体验、滨海运动、滨海美食等功能。将双月湾打造成为集第二居所、度假村、酒店、娱乐、温泉疗养、购物、会议培训、文化观光、体育拓展和游艇会所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高品质、综合型、多层次开发,充分挖掘和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努力拓展旅游产品,强化地方特色和旅游产品品质。

  (五)汕头南澳岛。

  依托优良的海岛资源,重点面向粤闽及港澳台市场,对南澳岛进行整体开发。定位为以高端度假旅游为主的国际知名旅游海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会议旅游、海岛观光、科教文化、宗教旅游为补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闻名的海岛型休闲度假旅游区、粤东滨海旅游发展的龙头旅游区。岛屿东部突出休闲度假和海上运动、海洋探险、渔村风情、海防海盗文化等主题,打造高品位、国际化的大型滨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岛屿西部突出自然生态优势,建设以森林景观为背景、建设项目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型旅游区。提升岛内旅游服务中心,塑造良好的旅游城镇形象,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全岛旅游发展的重要接待基地。

  (六)江门川岛。

  充分利用资源的多样性,重点面向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市场,打造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具有丰富活动和生活文化,中高端、多样化、田园诗般的海岛旅游目的地。构筑以度假产品为主,观光产品和专项产品为辅的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产品体系。凸显上、下川岛各自的特色,二者互为补充、互为客源:上川岛雄豪坦荡、山岭耸峙,其未来旅游开发应突出其豪气,以海洋和海岛自然风光为依托,以海上游乐项目为突破口,建设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自然情趣的大型海上乐园;下川岛细腻多情、半农半渔,绿意盎然,其旅游开发应以静显优,走高端、生态和细分市场路线。改善交通运输、电力、淡水供应等配套条件,增加川岛的可达性与可游性。

  (七)阳江海陵岛——月亮湾。

  借助“南海Ⅰ号”效应和临近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整合海岛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重点面向粤港澳中高端客源市场,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滨海运动和文化体验为一身的多元化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岛,珠江三角洲游客最喜爱的休闲度假和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对大角湾进行改造、调整和优化,并整合周边地区的发展,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休闲娱乐型海湾;在北洛湾和马尾岛建设高档居住度假型海湾;提升金沙滩,打造海上运动型海滩;在十里银滩建设滨海星级酒店群、主题乐园、度假公寓、度假别墅等,打造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大型节庆活动,加快完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加快东平珍珠湾和沙扒月亮湾开发建设,形成以海陵岛为龙头,珍珠湾、月亮湾为两翼的滨海旅游格局。

  (八)茂名水东湾——放鸡岛。

  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将虎头山、第一滩和晏镜岭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树立水东湾旅游区大品牌,扩大水东湾旅游区的影响力。提升改善第一滩的旅游配套设施,力争成为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提高水东湾旅游度假区的品位;理顺虎头山的权属关系,盘活虎头山景区;进一步开发晏镜岭景区,利用晏镜岭动力气流稳定的特点,打造广东著名的高空滑翔伞基地。依托全国第一的海水能见度、丰富的滨海资源及优美的环境,走高端专业化路线,打造全国著名的潜水休闲度假区、海上垂钓休闲度假区、高端度假型海岛旅游区。将放鸡岛打造成一个既有丰富运动也可安静度假的海上生态休闲乐园。积极促成珠海海岛群-茂名放鸡岛-海南海岛度假旅游黄金线路的开通,将放鸡岛纳入区域海上旅游线路。

  (九)湛江五岛一湾。

  以湛江市区为依托,以湛江海湾为纽带,串联东海岛、特呈岛、硇洲岛、南三岛、南屏岛五个各具特色的海岛,形成差异化与联动发展相结合的空间格局,建设我省著名的港湾-城市型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快城市滨海地区的建设,打造“一湾两岸”滨海城市观光旅游区。以湛江港湾为核心,结合雷州半岛东、南、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具有浓郁风情的滨海观光带。东海岛要正确处理石化、钢铁等大型工业项目与滨海旅游之间的关系,开发特色化的工业旅游,给商务旅游带来更多机遇。硇洲岛重点发展潜水旅游、海岛历史文化游、滨海休闲度假游,并结合国家级中心渔港的建设发展渔港旅游。特呈岛旅游度假区以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旅游新海岛为目标,发展滨海乡村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会议中心。南三岛以建设国际邮轮港、海洋主题公园、生态观光农业园、水上运动中心为重点,凸显休闲度假和观光体验。南屏岛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和海岛度假旅游。

  (十)汕尾红海湾。

  将红海湾建设成以体育休闲运动为主的“三船”(冲浪、扬帆、皮划艇)运动基地,和集水上运动、生态观光、避暑度假、休闲疗养、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齐全的、全天候的复合型旅游度假区;并与汕尾湿地一体化开发,形成冬夏互补的现代滨海旅游示范区。进一步完善配套水上运动区,开设滑水、摩托艇、空中跳伞、冲浪等水上运动娱乐项目,建设帆船帆板运动博物馆、游客中心、美食街、文化广场、露天酒吧,丰富海滨旅游活动内容。依托红海湾周边重要的湿地,在其核心区外建立湿地公园,开展生态观光和游客参与性强的垂钓、观鸟、渔家乐等娱乐项目,形成主题鲜明、内容独特、兼有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生态教育功能的大规模滨海生态观光旅游区。

  六、建立高效能旅游支撑体系

  (一)完善旅游交通体系。

  区域旅游出行。形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以公路为基础,铁路、水路、航空多种旅游出行方式协调发展,旅游客运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质量明显提高的区域旅游出行系统。进一步拓展航空运输网络,优化民航运输资源,提升航空运输水平。形成能紧密联系区域内各重要旅游城市,以及快速连接周边省份客源市场的铁路网络;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连接两翼地区的高速铁路,开辟专门的广东滨海旅游列车,实现高容量、快速的旅游出行。依托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头等5个沿海主要港口和各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开拓区域内至港澳台、国内其他重要沿海城市、东南亚国家沿海城市的航线,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层次清晰、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较好的水运旅游出行系统。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运输的发展,推进现代旅游出行系统的形成。

  景区入口交通。完善通达旅游景区(点)的公路建设,提升通达旅游景区(点)公路的等级,加强通达旅游景区(点)公路的交通管理,缩短旅游者花费在通达旅游景区(点)的公路上时间。做好通达旅游景区(点)的公路沿途服务设施、旅游附属设施的配套,特别是为自驾车游客提供的配套服务。开通旅游直通巴士、旅游专线等旅游出行服务,把地区内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合理解决进入海岛的旅游出行问题,加强从市区到旅游码头,以及从旅游区内部到旅游客运码头的交通衔接,方便旅客使用进岛轮渡。发展水上直升机等特色旅游出行方式进入海岛旅游区。

  景区内部交通。加强旅游海岛上的道路建设,方便连接岛上的各个重要景点和重要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可以开行岛内公交车,方便乘客代步。条件成熟的还可开辟空中交通(直升飞机)等高科技旅游出行工具。注重海岛的环境保护,发展旅游岛生态交通,利用电瓶车等快捷、环保交通的工具,在较近的景点间穿梭。根据海岛的自然条件特点,积极发展水上旅游出行,开辟环岛游线路。发展多样化的特色交通游览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特、求异的心理需要,从而达到“游旅结合”。

  (二)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旅游住宿。完善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住宿设施,改造和提升现有住宿设施的档次和功能。积极培植有地方特色与滨海特色的民居旅馆和度假酒店,引导投资商开发度假型、生态型、会议型、经济型、商务型和主题型酒店,适当建立野外露营基地、汽车宿营地和青年旅馆。鼓励吸引国内外高星级酒店品牌和优秀经济连锁型酒店品牌进入广东滨海地区;引导和支持本土酒店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支持发展本土化的精品单体酒店。鼓励社会旅馆参加星级评定,规范家庭旅馆,提供安全、卫生、舒适、周到、温馨、优质的住宿设施。

  旅游餐饮服务。发挥我省饮食资源的优势,深度挖掘粤菜饮食文化和特色,以广府菜、潮菜、东江菜为依托,重点开发各地特色且知名度高的餐饮、美食品牌,打造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地区滨海餐饮美食品牌。引进世界各地美食佳肴、服务方式,创造多元化的旅游餐饮产品与服务体系。把餐饮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品尝美食作为增加旅游吸引力的因素之一,提高餐饮在旅游业的比重。形成层次分明、特色各异、功能完备的旅游餐饮体系,优化餐厅档次结构,合理配置高、中、低档餐馆,合理布局旅游餐饮网点,根据旅游线路特别是自驾车旅游线路的设置,在合适地点设置休息点及餐饮供应点。引导旅游区(点)中的餐饮场所突出当地文化元素,培育地方特色菜肴、特色名点、特色饮食方式、特色饮食文化。在滨海旅游景区、滨海旅游城市、滨海旅游乡村有选择地适度推进美食街、美食城、美食点建设,作为旅游配套建设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推动和做大各地旅游美食节,并在场地和节庆形式上进行创新。规范旅游餐饮管理,优化旅游餐饮环境,严格控制餐饮污染。

  旅游购物。形成完善的旅游商品系列和旅游购物品销售体系。大力开发和制造具有广东滨海特色的旅游工业品、旅游纪念品。构建旅游商品产业链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网络体系及生产销售基地,带动旅游购物场所的规范化建设。评选诚信示范商店或广东土特名品专卖连锁店。优化旅游购物场所的环境,增加休闲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购物体验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开发潜力好、知名度大、附加价值高的旅游商品及企业适当给予政策倾斜。举办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展销和“地方优秀旅游商品”评选等活动,促进旅游商品的发展。拓展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引导农民到旅游商品开发制造行业就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三合一模式,走规模化生产道路。规范购物市场。大力推进旅游购物诚信档案的建设,建立旅游购物场所、企业、服务人员的信誉档案,落实旅游购物企业的信誉监督、信誉奖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质量标准监控体系,规范旅游商品经营行为,大力推进旅游商品有序发展。

  旅行社。鼓励发展不同类型的旅行社,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旅行社体系;扶持和培育骨干旅行社,走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之路;吸引国际上有实力的品牌旅行社到广东滨海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利用这些旅行社的网络营销关系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拓展客源市场,带动整个目的地的旅游业;鼓励旅行社的适度专业化发展,包括发展专业化滨海旅行社,形成一批专长以至专营滨海旅游的旅行社;加强省内各地旅行社之间的合作,从联合促销、共同研发旅游线路和产品、相互借鉴管理模式、沟通信息以及培养人才等方面着手,提高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与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本省旅行社与广西、海南、福建、香港、澳门、台湾及其他区域旅行社的合作与联动,共同促销旅游线路,拓展地接业务,开拓市场范围。规范滨海地区旅行社的市场管理,积极推进依法治旅工作,规范市场秩序。

  旅游信息服务。整合各地已有的旅游网站,建立统一的网络宣传平台,增加网络提供的信息量,缩短网络信息的更新周期,加速信息的流动速度,使网络和旅游者之间的交互功能进一步强化,避免因为信息过期导致游客安排不当。建设滨海旅游电子商务系统,提供旅游信息查询、旅游预订、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功能,并与旅游信息咨询系统结合。建设滨海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直接联接行业主管和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相关行业和学术机构,提高即时交流管理信息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景区电子商务建设,实现与游客、旅行社的信息化互动。实施滨海旅游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标准化采集,实现与广东省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对接,促进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以完善区域间的旅游信息共享。

  (三)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与培训体系,为旅游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发挥综合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的优势,办好旅游中等职业学校(院),利用现有设施完善旅游培训中心,把广东建成全国旅游人才的培训基地和输出基地之一。坚持院校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本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加快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涉外人才,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之达到规范化的岗位标准。

  增加对旅游教育的投入。依托现有院校开发旅游教育,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一支有较高专业水平,普通话、粤语、外语相配套的导游人员队伍。有计划地选调一批优秀人才到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深造。

  建立旅游人才流动制度。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建立起留得住人才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建立人才流动制度和人才流动备案制度。加大旅游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大量引进外语人才,充实各大旅行社、酒店、景区(点),特别是导游队伍。

  (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

  推进旅游企业改革创新,鼓励优势旅游企业重组扩张,努力培育一批旅游龙头企业。鼓励开展各种旅游经营方式、运作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对具有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的景区和企业,以优引优,以强联强,引进境外资本与民间资本,进行产权重组,使旅游业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引入市场化机制,支持非公有经济向旅游领域拓展,允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切实推进产权多元化和管理专业化,采取“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整合旅游产业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旅游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组建一批旅游企业集团,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体系。

  (五)发展旅游制造产业。

  旅游制造业是联系工业技术与旅游产业经济的纽带,是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基础。着力做大做强以游艇制造、高尔夫用品制造为代表的旅游制造产业;大力提升酒店用品和旅游商品制造业生产水平,改善生产工艺,向新型制造业方向转型升级,强化产业竞争力;打造较为完整的旅游制造业产业链,形成与滨海旅游产业配套发展的现代旅游制造产业体系。

  游艇制造。发展游艇研发、设计、游艇原材料加工、游艇装配等产业,重点建设珠海平沙游艇产业基地,着力打造集游艇设计、游艇组装、游艇展销、游艇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世界级游艇基地。加快筹建游艇产业研究中心、游艇技术研究中心、游艇材料检测中心等一系列平台,延长完善产业链,引导培育相关服务业。适时组建行业协会,出台行业公约,完善行业管理,并在制定国内游艇行业规则、技术标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尔夫用品制造。抓住发展契机,积极研发新款高尔夫用具用品,扩大国际市场,抢占国内主流市场。重点建设东莞塘厦高尔夫用品产业基地,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尔夫用品的生产、加工基地。

  酒店用品制造。充分发挥我省作为酒店用品制造业大省的产业基础以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良好平台,积极出台扶持酒店用品制造业多元化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配套,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以形成良好的群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酒店用品制造、展销中心。

  旅游商品制造。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与设计,形成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包括:土特产品系列、海产品系列、手工艺品系列、花卉植物产品系列、特色邮品和纪念品以及旅游知识性商品。把握游客消费特点,兼顾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构成、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需求;用高品质、高档次的精品、特品来激发消费能力高游客的购物欲,增强游客的关注度及产品的知名度。注意增强商品的视听冲击力,从造型、色彩、包装等方面进行新颖别致的设计。

  七、深化多层次区域旅游合作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资源和产品整合为核心,以联合营销和市场共享为动力,设立政府间的旅游协调机构,配套合作政策,制定合作方案,构建区内、区际、国内、国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务实性旅游合作体系。

  (一)促进省内旅游合作。

  利用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机遇,积极引导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资金、人才、企业到东西两翼开发旅游资源、创办旅游企业,推进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旅游合理布局;大力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粤西地区客源市场的互动,实现大区域旅游市场共享,统筹区域旅游发展,形成区域一体化新格局。

  (二)推进粤港澳旅游合作。

  努力提高粤港澳合作层次,拓宽旅游合作渠道与领域。建立稳定、紧密的协调机构,定期研究和推进解决粤港澳旅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鼓励和引导我省港澳旅游民间组织建立沟通联系机制,推动三地旅游民间组织的交往。加快粤港澳三地旅游业资本和服务互相开放。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港、澳投资商来粤投资大型滨海旅游项目。争取实现三地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直接进入对方行政区提供旅游服务。加强相关配套法规的修订和管理机制建设,推动粤港澳三地客源互动共享,保证三地旅游市场和谐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粤港澳游客流动的便利性,通过推进区内通关管理电子化、通关手续简化、开设旅游专门通道等手段,营造高效、便利的区内通关环境。积极推动粤港澳游艇旅游合作,争取粤港澳游艇在口岸通关监管、游艇码头设置、游艇和驾驶员牌照互认、游艇活动范围等方面的政策突破。继续联合香港、澳门旅游部门参加国家旅游局组织的境外旅游展览会和境外大型宣传促销活动,有重点、分阶段地选择共同的国际客源市场举办粤港、粤澳旅游说明会和面向公众的宣传促销活动。加强粤港澳旅游信息化标准建设和信息采集的合作,实现粤港澳旅游信息共享,整合发挥粤港澳旅游信息平台各项功能。加大粤港澳旅游形象的网络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我省旅游企业推广旅游电子商务,提高旅游电子商务运作水平。

  (三)推进粤闽台旅游合作。

  以粤东地区为先导,加快融入海峡西岸旅游合作区。强化海峡西岸区域合作联盟,构建海峡西岸旅游合作常规化运作机制,共同建设世界级的海峡西岸旅游区。打造“闽南潮汕黄金海岸游”等区域旅游线路,以营销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共同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加快跨省域的交通对接,开辟海峡西岸无障碍旅游区。开拓旅游投资领域的合作,吸引对方区域内的旅游企业集团通过投资、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来我省落户,促进经营网络发展。促进旅游企业间的合作,调动旅游企业合作积极性,加强各地旅行社、宾馆、景区(点)互动,推进海峡西岸旅游一体化发展。利用海峡两岸三通的机遇,加快实现揭阳潮汕机场、汕头港口与台湾的客运直航,积极争取授权汕头为台胞办理落地签注点。将南澳岛建成对台综合性旅游特区,吸引台湾大型旅游资本投资建设南澳岛。建设邮轮停靠港,吸引国际邮轮将汕头、高雄、香港和厦门等地组成线路。

  (四)推进粤桂琼旅游合作。

  以粤西地区为先导,推进环北部湾地区的旅游合作。整合环北部湾资源,共塑北部湾跨国旅游圈形象。各合作城市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客源互引、互动促销,利用区域旅游的整体优势培育市场,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扩大环北部湾地区旅游整体的知名度、吸引力、市场范围,在此基础上共享北部湾跨国旅游圈利益。要实行区域市场开放,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连锁经营等形式实现跨区域发展,促进旅游企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在合作的导向下,注重差异化发展,重点开发本地旅游项目,形成特色与优势,提高自身旅游吸引力。粤西地区要大力改善与珠江三角洲的交通联系,以充分吸引珠江三角洲客源;要加强与海南、广西的合作,开展长线自驾车游等旅游产品;要增强与越南的合作,争取成为跨国旅游的中转站。

  (五)推进东盟“10+1”旅游合作。

  积极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旅游交流,在旅游交通协作、旅游信息协作、旅游机构协作、旅游便利化协作、旅游危机处置协作、旅游宣传促销协作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速发展我省与东盟的旅游交通合作,增强国际旅游交通对接,完成旅游交通便利化,重视海上航线的合作;举行国际旅游协作论坛,加大区域协作力度,积极与东盟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签署旅游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各国设立驻外旅游办事处;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进行东盟国家间的旅游产品信息推介,同时整合资源,开拓国际旅游新线路,扩大旅游促销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加强我省与东盟国家间在旅游项目投资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我省与东南亚旅游的便利化,简化旅游签证手续;加强旅游突发事件处理的合作,建立维护旅客权益的国际旅游应急协作机制,保证游客的旅游安全。

  八、强化可持续资源生态保护

  (一)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

  尽快出台关于我省滨海旅游的相关政策和要求,杜绝对海岸线过度开发建设。制定海岸带时旅游发展指引,对海岸带旅游开发者提供技术指导。

  贯彻落实《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粤府〔2006〕35号)确定的全省生态环境分区控制战略,近岸海域严格控制区(海洋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红树林保护区等区域)内禁止设置排污口,避免开设航道和旅游线路。规划建设海岸带时,要注意保护原始生态植被。在规划建设海岸带时保留离最高潮位线10米至30米的原始生态植被,对保留原生态植被的海岸带可以进行必要的美化。以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等为重点,加大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对破坏海岸实行环境违纪问责制,确保滨海海域水质好转有制度保证。

  (二)保护性利用滨海资源。

  建立滨海旅游区的环境质量标准,控制环境容量,促进滨海旅游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提高滨海旅游项目的策划水平,有效制止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开发。积极倡导生态旅游,调整布局,分流客源,减轻主要滨海景区的接待压力。

  按照“规划先行、范围明确、专家参与、容量控制、实时监测”的原则开发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各旅游景区的开发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开发发展规划,杜绝无规划滥开发和不按规划开发的行为;确立景区(点)的保护范围,明确各景区、度假区的保护范围,控制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景区(点)外围的工程设施应与保护风景区周围的景观和谐。各景区(点)均应测算和确定旅游环境容量,作为景区(点)旅游开发和接待活动管理的参考依据。

  (三)加强对环境影响的源头监督和过程控制。

  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旅游专项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旅游项目开发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环境保护的源头监督。

  要加强过程控制,不定期或定期监测景区环境。主要的旅游区、景区和景点应有旅游监测人员,配备相关设备,以保证监测体系科学、全面。

  (四)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引导与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居民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通过游客中心、景点门票、宣传册、广告短片、标识牌、导游词等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游客旅游行为的环境管理。测量景点的环境容量,在环境敏感区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与游客行为。

  (五)加强对景区投资开发行为的监控。

  对于旅游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有关部门应当严格论证、科学评审,监控相关经营管理活动。同时,可以聘请有关旅游专家担任顾问,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九、实施保障

  (一)制定积极的产业扶持与促进政策。

  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按照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理念,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重点扶持重大旅游项目、旅游龙头企业、精品旅游线路和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新产品。

  创新旅游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旅游景区加强与关联企业合作,推进旅游景区投资经营多元化。支持旅游景区品牌化经营,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培育壮大旅游房车、邮轮、游艇制造和高尔夫用品、旅游保健防护用品、特殊旅游用品等生产企业,支持建设旅游制造业基地。推进旅游生产营销的规模化,完善旅游产品交易市场,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海洋经济试验区规划建设期间,充分发挥省财政安排的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等资金的引导作用,择优扶持纳入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示范性旅游产业园,以及战略性重大滨海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沿海市、县要统筹财力,切实加大对本地滨海旅游发展的资金支持。

  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扶持政策。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知名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及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可按规定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

  (二)提供有力的用地与用海保障。

  旅游用地支持。对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和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用地给予支持;对滨海旅游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探索采取土地租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供应。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根据有关公开交易的程序和办法,通过出让、租赁、转让、转租等方式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可用于建设开发旅游项目。

  完善用海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确定的海域使用权物权属性,推进项目用海凭海域使用权证按程序办理工程建设手续试点。推进建立海域使用并联审核机制,实施项目用海的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防洪影响评价等同时进行,简化海域使用审批程序。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

  完善海岛开发政策。加强有居民海岛地区的基础设施、海水淡化和环保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招拍挂制度,为海岛旅游开发创造条件。

  (三)构筑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借鉴国外成功旅游度假区旅游开发的经验,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旅游投资融资渠道,建立投资方式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投融资格局。

  重视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深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机制改革,制定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介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BOT投融资模式。

  消除市场分割,建立旅游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滨海旅游开发,鼓励相关产业向旅游业延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融资、用电、用水等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支持外资、社会资金投资开发旅游业,形成多形式、多元化的旅游发展体系。

  创新投融资体制,大力引进外资、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大型旅游项目,集中财力打造一批4A、5A级景区等旅游精品项目,鼓励景区规范化管理,通过精品景区打造经典旅游线路。推行“优质旅游联盟”计划,实行旅游奖励,促进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促进优质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等旅游企业互促互动发展。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市场营销。

  在区域市场方面,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夯实省内基础市场;以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和东北地区为重点,大力开拓省外市场;以港澳台、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积极开拓欧美等海外市场。以滨海观光旅游为基础,以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以滨海商务度假旅游为特色,提供多元化的滨海旅游产品。

  加大在国内主流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的广告宣传投放力度,全方位提升“活力广东。欢乐滨海”的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参加境内外促销活动,加强与友好省州宣传促销互动合作,利用互联网、平面媒体和新闻媒体创新宣传促销方式。鼓励“广东人游广东滨海”活动。加强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宣传促销,发动更多的侨团来广东寻根问祖、探亲访友、观光旅游。

  (五)加强行业与市场管理。

  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加强监督管理。发挥各类旅游协会作用,制定行业规范,推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导游人员执业的准入、激励、保障和责任追究等机制。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动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加大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市场执法力度,加快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强化旅游安全监管,营造安全旅游环境。全力推进诚信旅游,推行优质旅游计划,加强旅游行风建设。

  (六)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加强组织领导。沿海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把发展滨海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研究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切实推动本地区滨海旅游科学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旅游局、海洋渔业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滨海旅游发展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其他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推动滨海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监督检查。省旅游局要根据本规划制定滨海旅游规划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对滨海旅游发展重大决策、重大项目以及配套政策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确保工作目标实现。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大对本规划的宣传解读,加大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发展滨海旅游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海洋意识与旅游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滨海旅游发展与海洋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共同推动滨海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1:滨海旅游地区发展指引

  附件2:重点滨海旅游项目一览表

  附件1:

  滨海旅游地区发展指引

  一、广州市

  发挥山、城、田、海、河、岛、历史文化的资源组合以及经济、交通区位优势,将商务、购物、会议旅游与滨海旅游资源相结合,丰富滨海城市景观和滨海城市生活体验,大力发展滨海观光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培育发展游艇、邮轮、高尔夫等高端滨海旅游项目,打造多层次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显著提高广州作为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滨海特色。重点在南沙滨海地区,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历史文化、田园生活、生态湿地为基础,以现代产业、港口与城市新区景观为特色,培育高尔夫、游艇、邮轮旅游,开拓商务、会议旅游。充分利用广州现代造船工业条件,积极培育邮轮游艇制造业,将广州建设成为世界邮轮旅游航线的著名节点和中国南方重要的游艇度假基地,提高广州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

  二、深圳市

  发挥滨海旅游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以滨海城市旅游与滨海度假旅游为重点,创造富有特色、参与性强、开放性高的旅游产品,打造“精彩深圳,时尚之都”的城市旅游品牌,把深圳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强化滨海旅游产品的度假功能、国际会议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丰富滨海观光产品和滨海娱乐产品的内涵,大力开发游艇旅游、高尔夫旅游、水上体育等各类专项旅游产品,打造国际邮轮母港和国际性游艇基地,形成以高端滨海休闲度假、会议旅游为核心,滨海观光、娱乐为补充的多元产品体系。构建西部城区以滨海城市为特色、东部海岸以游艇-高尔夫-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两大滨海旅游功能区,重点打造大鹏半岛高端休闲度假组团、梅沙-马峦山大众型观海休闲度假组团、深圳湾滨海城市观光休闲组团、西部滨海产业观光组团。

  三、珠海市

  以“休闲度假”为主题,以滨海城市旅游、滨海温泉旅游、滨海高尔夫旅游、海岛旅游、游艇旅游作为珠海滨海旅游的主要方向,将珠海建设成为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区。突出珠海滨海城市的特色,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滨海城市旅游示范区,滨海旅游客流集散中心和滨海旅游接待服务基地。利用香港、澳门对国际高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结合横琴新区海岛型生态景观的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将横琴新区打造成与港澳配套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基地。依托万山群岛的海岛资源,突出“浪漫海岛”主题,发展以海上观光游乐、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商贸与休闲渔业为辅的海上休闲度假旅游区。依托海泉湾、航展品牌以及游艇产业旅游资源基础,打造温泉-高尔夫-游艇旅游为核心的品牌形象和休闲度假产品系列,大力开发滨海生态文化旅游产品。

  四、汕头市

  以滨海旅游资源为依托,潮汕文化为引子,打造以滨海度假旅游、滨海城市旅游为核心,会议旅游、观光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依托中心城区的商务、会议、购物等市场资源以及礐石风景区、北山湾旅游度假区、青云岩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完善城市接待设施,提升滨海城市景观,建设邮轮停靠码头和游艇专业补给基地,发展邮轮、游艇、高尔夫等高端旅游,提升汕头作为区域性滨海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依托南澳岛优良的海岛资源,重点面向粤闽及港澳台市场,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会议旅游、海岛观光、科教文化、宗教旅游为补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闻名的海岛型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完善龙虎滩旅游度假区的休闲服务设施和商务条件,形成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洽谈的滨海高尔夫度假胜地。打造“两岸两岛游”(南澳岛、台湾澎湖岛),把南澳乃至汕头港建成对台的“三通点”、“三通港”,加强与台湾的旅游合作和交流。

  五、惠州市

  打造“休闲惠州,度假天堂”滨海旅游品牌,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游艇、水上体育等各类专项旅游,丰富滨海观光产品、滨海文化产品的内涵,形成以滨海休闲度假为核心,水上运动、滨海观光、滨海文化旅游为补充的多层次滨海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建设成为粤港澳地区顶级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和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整合双月湾、海龟湾、平海古城、海滨温泉等优势资源,以滨海度假为主导,发展商务会展、豪华游艇、滨海别墅等高端产品,适当发展滨海观光、历史文化观光、海岛生态旅游、休闲渔业、乡(渔)村旅游等特色产品;建设五至十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形成以巽寮湾为中心,连结整个稔平半岛的环大亚湾海滨度假区,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六、汕尾市

  充分发挥汕尾位于珠江三角洲与潮汕两大旅游市场交界地带的地理优势,把汕尾建设成珠江三角洲的东花园、粤东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现代化滨海旅游新城和我省水上体育运动基地。市区的东翼形成凤山祖庙、屿仔岛、银龙湾(含沙舌)、滨海大道和环湖路滨海城区景观区,西翼金町湾形成以沙滩浴场、滨海娱乐度假服务休闲区。红海湾建设成以体育休闲运动为主的“三船”运动基地,和集水上运动、生态观光、避暑度假、休闲疗养、餐饮、娱乐、购物等功能齐全、全天候的复合型旅游度假区。长沙湾以多元化休闲度假为开发主题,建设高星级度假酒店、游艇俱乐部等。海丰建设鲘门高端体育休闲设施、海丰百安金丽湾度假村、海丰小漠南方澳度假村等休闲度假项目。陆丰发展碣石镇玄武山宗教文化旅游和金厢的观音岭海滨生态文化旅游。

  七、东莞市

  依托现有基础,整合滨海旅游资源,把东莞打造成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珠江三角洲的商务会议集中地。依托东莞丰富的名胜古迹,一流的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以名胜古迹观光旅游、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以及游艇休闲旅游为主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以虎门镇区和威远岛为核心,打造成集滨海城市观光、商务会议旅游、爱国教育基地于一体的旅游区。以木棉山岛度假区为基础,以长安交椅湾填海项目及规划中的长安滨海新区为潜力区域,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以沙田游艇停泊区为核心,建设游艇港湾和俱乐部,发展游艇旅游。依托塘厦观澜高尔夫球会特有资源,发展与高尔夫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高尔夫产业链条,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旅游业等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

  八、中山市

  依托人文历史、岭南水乡以及海上温泉等资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客源市场,以南朗镇、磨刀岛和民众水乡为重点区域,建立以海洋温泉-游艇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为核心,滨海观光旅游、滨海生态体验旅游为辅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以孙中山故居为核心,整合中山纪念中学、翠亨村、名人故居群和中山城等人文资源,以及开发海上温泉资源和茶东村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名人资源、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主导方向,建设翠亨国际旅游小镇,通过打造国家5A级旅游精品景区,将翠亨新区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滨海新城。依托神湾磨刀门入海口良好的水上区位条件、优质的西江水源以及背靠神湾公园和丫髻山旅游风景区等周边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引入国外先进的游艇会投资经营管理理念,形成以游艇为主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整合民众镇的水乡文化资源,拓展丰富旅游产品,建设岭南水乡生态体验区,打造岭南水乡文化旅游品牌。

  九、江门市

  深度挖掘川岛的旅游资源优势,培育一个中高端、多样化、具有丰富活动和生活文化、田园诗般的海岛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其资源的多样性,构筑以度假产品为主,观光产品和专项产品(如游艇基地、邮轮港和高尔夫运动)为辅的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产品体系,重点满足珠江三角洲及港澳中高端消费群体的家庭度假、奖励旅游、商务会议旅游、新婚蜜月旅游、潜水旅游、企业公关联谊等需求。改善岛内交通条件,完善岛内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带动和吸引高档度假村的开发。以我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为轴线,构建台山沿海旅游风景带。以侨乡观光、度假、生态旅游为特色,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游览内容,使之成为迷人的“洋楼风情文化齐汇,海陆度假旅游并举”的风光游览地。银湖湾以大型湿地公园为核心,结合开发游艇旅游,建设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科教”为特征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海旅游度假区。

  十、阳江市

  以丰富的滨海资源为依托,以“南海Ⅰ号”、“广东海洋历史博物馆”文化效应为吸引,构建以海上丝路文化、滨海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海陵岛旅游度假区,整合海岛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重点面向粤港澳中高端客源市场,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滨海运动和文化体验为一身的多元化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岛,珠江三角洲游客最喜爱的休闲度假和自驾车旅游目的地。以海陵岛为纽带,整合市域滨海旅游资源,加快滨海各个景区的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带。重点提升完善已有的旅游度假区(如东部的珍珠湾旅游度假区、西部的咸水矿温泉度假山庄等),并适时推进新的大型滨海度假区(如月亮湾旅游度假区)的建设。

  十一、湛江市

  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滨海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项目,加强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北部湾等地区旅游的协调与合作,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形成滨海城市观光旅游、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游艇基地、邮轮旅游、高尔夫运动、海上运动、生态休闲旅游、海洋文化、海峡文化、军港文化体验旅游等滨海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国际著名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以湛江市区为依托,以湛江海湾为纽带,串联东海岛、特呈岛、硇洲岛、南三岛、南屏岛五个各具特色的海岛,形成差异化与联动发展相结合的空间格局,建设港湾-城市型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吉兆湾、天成台、赤豆寮岛、徐闻珊瑚礁、白沙湾、海峡文化以及“中国大陆最南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渡琼作战起始点”等资源为依托,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度假项目。

  十二、茂名市

  整合滨海生态旅游资源、滨海自然旅游资源、滨海人文旅游资源,优化空间组合,以环水东湾的放鸡岛、龙头山、虎头山、“中国第一滩”、晏镜岭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形成一系列滨海旅游产品,确立滨海旅游在茂名旅游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努力改善滨海环境条件,加大景区内外部环境整治,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休闲度假氛围,加大高端度假接待设施开发建设,逐步完善度假酒店、游艇俱乐部、体育公园等休闲度假设施,力争将茂名滨海地区旅游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促进滨海旅游成为茂名滨海新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注重与海南省、北部湾地区以及阳江市、湛江市在滨海旅游领域的互动合作,形成差异、凸显特色,打造茂名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并不断扩大其在广东乃至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十三、潮州市

  以拓林湾海洋、海滩、海岛旅游资源以及潮汕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以滨海休闲度假、渔家体验为核心,滨海观光旅游、滨海文化旅游为补充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使滨海旅游成为潮州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广东滨海旅游的东大门、粤东重要的滨海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大埕湾滨海旅游度假区、汛洲-西澳(双岛)旅游区、柘林“海上牧场”、海山岛为核心,大埕、所城、柘林、黄冈、海山等镇区为主体,构建潮州东南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带,重点发展柘林湾和大埕湾区域。利用潮州港渔港渔船和海上牧场——网箱养殖景观,开发渔家体验旅游。重点发展海滨浴场、海上牧场观光体验以及海岛专业开发等。开发海上温泉度假疗养旅游资源,依托汛洲、西澳二岛,建设集海上疗养、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高品位旅游地。

  十四、揭阳市

  塑造“滨海乐土,潮汕家园”品牌,使滨海旅游成为惠来经济的支柱之一、揭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以滨海观光旅游为核心,渔家乐和海防文化体验等为补充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利用澳角炮台、海角甘泉等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海防文化、滨海观光项目,形成神泉海防文化滨海观光组团。

上一篇:东山岛三天两夜游玩攻略,很多电影都是在这里取景
下一篇:主题旅游虎年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