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晚钟》伤痕年代的反思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02
手机版

  原标题:《晚钟》伤痕年代的反思

  引子

  “所有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片”

  以往,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大都塑造抗日英雄,表现抗日军民机智勇敢斗顽敌,以愤怒的笔触勾勒出日寇的残暴和愚蠢。而《晚钟》却不是这样,它从人性,人道主义和人类生存意识的角度出发,宏观地对这场给中华民族同时也给日本民众造成巨大影响的战争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审视与反思。首先在创作上,影片取消了二元对立鲜明的人物塑造手段。在传统的创作惯例中,抗日题材影片一般将日军描绘成凶狠残暴的,形象卑劣且毫无人性的表面形象,随之而来的是以相同的视听语言加以辅助,而与之相反的是表现英勇善战机智善良的军民形象。

  《晚钟》同样以中日双方的军人作为核心人物进行展现,但是影片没有进行刻板的印象塑造而是透过人物本身探讨战争对人们造成伤害的深层机制。这支仅有五人的小分队,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刻,内心实际上是五味陈杂的。通过影片的心理独白我们了解到,他们既有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又有着对未报血仇的遗憾,但此刻战争已经结束,他们首先要保证这场顺利的收尾工作。

  在掩埋尸体的过程中,虽然对日军有着咬牙切齿的憎恨但是他们还是不忍心让这些人变成异国他乡的孤魂野鬼,于是将石头种种的压了上去,这是一种真实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后面遇见日军俘虏时他们选择施以援手,将粮食送予了剩下未被撤离的日本残余部队则是这份情怀彻底的体现。

  影片中的中日双方处在明暗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日军隐藏在山洞里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当他们看到八路军送来的粮食时,他们并未被内心的欲望所趋势,而是等到队长下令时才一拥而上,从山洞中摇摇晃晃的走出再到平静的坐下体现出日军严明的纪律与意志。在受俘的前一晚,日本的军人望着天空的月亮,响起家乡的民谣,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身为“人”的日军形象,他们因为战争所涌起的思乡之情与中国人一样是深沉且悲情的。在最后的撤离中,日军的队长选择了剖腹自杀,而洞内的留守变成了一个精神失常的疯子,此刻曾经的虐待画面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快速闪回眼前,成为战争将人异化的一个重要佐证,而被虐待的中国人让人内心一同的同时也难以想象如他们一样的人们曾遭受过怎样阴暗的非人对待,战争对他们的伤痕又该如何抹去。

  影片通过西部空间的展示,让人们看到了战争带给人民伤痕的悲情图景。漫山遍岭的坟冢空间、荒凉贫瘠的平原农耕空间还有黑暗逼仄的山洞空间这些组合在一起让观众对于战后萧条压抑图景和战争毁灭性有了直观具象的体验。针对于不同的空间影片也采用了不用的视觉设计来反应不同的意识冲突。例如,狭小幽暗的山洞体现着日军丧失生命力充满绝望和灰暗的整体处境而八路军身处高地阳光四射,在表现地位差异的同时也暗含出八路军善待俘虏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外,影片还有大量的意象表达作为抗日主题的精神映照。影片中有一老叟拿锄头砍高塔的情节,这个情节游离于主线叙事之外却又重复出现在影片的过程中,这一画面也成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不懈努力的诗意影射。

  一影一话谱人生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书字可抵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

  终南影话电影小组

  责任编辑:

上一篇:最小说杂志目录
下一篇:未满14周岁女孩怀孕 医院将强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