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的故事范例6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1

  一、“牛鼎之意”

  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司马贞《索隐》释“牛鼎之意”云:“《吕氏春秋》云:‘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是牛鼎言衍之术迂大,倘若大用之,是有牛鼎之意。而谯周亦云:‘观太史公此论,是其爱奇之甚’”。明归有光《与沉敬甫》之七:“《水利论》具有前人之论,特为疏剔之。意望当事者行其言,以惠东南之民,非有牛鼎之意也。”《索隐》的意思是说,驺衍之言大而无当,此人不可重用。这样解释,未能深明太史公之意。

  究竟司马迁所谓“牛鼎之意”是什么含义,必须联系司马迁用典,才能得到确释。他说:“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在这里,“牛鼎”是指伊尹负鼎和百里奚饭牛两件事。而《吕氏春秋》中说的“函牛之鼎”则是一件大容器。所谓“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其意与《论语》中所说的“割鸡焉用牛刀”是一个意思,而与司马迁所说的“牛鼎”毫不相关。

  驺衍是战国后期齐国樱下学派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他有一部著作名为《主运》,此书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吕氏春秋?应同》篇中还可略见其梗概:“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月演大蟠。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从中可见,驺衍之学是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的循环变化,来解释王朝兴废的原因。《文选?齐故安陆昭王碑》注引《驺子》曰:“五德从所不胜,虞(舜)土,夏木,殷金,周火。”驺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五行转移”的循环顺序进行的,每个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五行中的某一种势力居统治地位,从而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提供依据。

  驺衍之学上承殷周之天命论,下启西汉今文经学天人合一之说与俄纬神学。这种学说使得野心家们可以利用自然界的特异现象与偶发事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满足了各国诸侯争霸天下的理论需要。《史记》称述驺子之学要点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以驺衍在当时每到一国,就受到了极其隆重的接待。他不仅“重于齐”,在魏国,受到“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到赵国,平原君为之“侧行撇席”。来到燕国,燕昭王为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揭石宫,身亲往师之。”

  他的五德转移学说,也称五德终始学说,不仅很受当时统治者的赏识,而且在秦汉皇朝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族旎、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贾谊、董仲舒等人提出的“改正朔,易服色制度”(《汉书?贾谊传》)的主张,也是根据或吸收了驺衍的学说而形成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司马迁认为驺衍之学虽然“不轨”,也就是不符合古代儒家经典的规范,但他所提出的学说,就像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以干求人主那样有促成王霸大业的用意。因此,《索隐》的作者司马贞误解了司马迁的“牛鼎之意”;而谯周说太史公“爱奇”那更是不知司马迁所云了。

  如此,这段话的意思便是: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结果汤统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称霸诸侯。他们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愿,然后引导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驺衍的话虽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许有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的用意吧?

  二、“物故”

  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物故”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两书中多次出现。刘熙《释名?释丧制》对“物故”一词的解释是“汉以来谓死为物故”。汉魏史籍中所用“物故”一词,确实有“死亡”之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治道二岁,不成,士卒多物故。”《汉书?夏侯胜传》:“百姓流离,物故者过半。”《后汉书?赵熹传》:“坐事下狱,疾病物故。”《三国志?孙坚传》注引《英雄记》:“[吕]公兵下石,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

  这四例中的“物故”一词都是指死亡,所以后世都把“物故”一词视为“死亡”的同义词了。但是刘熙所说的是“汉以来”的情况,那么是否意味着汉以前的“物故”一词不作“死亡”用呢?这就得考察“物故”一词在先秦的用法了。

  《荀子?君道》篇明载 :“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亦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朱起凤《辞通》释此“物故”为“死亡”,并不确切。古代称人之死亡,有其特殊用语,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天子之死曰“崩”,诸侯之死曰“莞”,一般人则称“终”,称“卒”。这是《礼记?曲礼》上所记载的。因此,《荀子?君道》篇中的“物故”一词,其意义若作“死亡”解,是不行的。这里“物故”似应解释成“意外事件”才合适。所谓“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云云,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可能不发生疾病或意外事件。”

  为什么先秦“物故”一词的意思是“意外事件”呢?这就得从“物故”这一复合词所由构成的词素“物”与“故”这两个字的古训中去加以探索了。先看“物”字的古训。《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礼记?哀公问》:“敢问何谓成身?孔子曰:不过乎物。”《注》云:“物犹事也。”《诗?大雅?民》:“有物有则。”传:“事也。”

  再看“故”字的古训。《易?系辞》:“是故知幽明之故。”《疏》云:“故谓事也。”《后汉书?牟长传》注引高堂隆说:“故,事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伯问家故,尽对。”《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史记?龟策传》:“教、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以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国语?周语下》、《史记?龟策传》中的“故”皆是:“事;事情”的意思。

  由此可见“物”、“故”两字的古训都是“事”。所以古人把“丧忧”称为“大故”,大故就是大事。这样看来,“物故”一词是一个同义并列复合词,是“事”字的同义词。

  但并非任何事件都可用“物故”一词,它是专指意外事故、非常事件。《墨子?号令》篇记载:“即有物故,鼓。”孙诒让《墨子间诂》:“物故,犹言事故,言有事故则击鼓也。”这里的“物故”显然是指意外事故或非常事件,因而需要报警以聚众。这种一有“事故”就击鼓报警的办法与古代烽燧制度的作用相同。可见“物故”一词的原义是意外事件。这足以证明汉以前“物故”一词,并没有“死亡”之意。刘熙所说的“汉以来谓死为物故”云云,只能说明“物故”一词有了新义。而作为意外事故或非常事件用的“物故”在汉代也还是有用例的。《汉书?霍光传》记载:“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之名’。”这句话是霍光在决定废黜昌邑王时说的。当时昌邑王已奉诏入朝,霍光下令把昌邑王的随从人员全部拘禁起来,并告诫下属执行人员要特别谨慎,要加强保卫工作。所谓“卒有物故自裁”云云,是说仓碎之间,昌邑王若有意外事件发生而自杀,就会使霍光背上杀主之名,以至辜负了众望。这一例中把“物故”与“自裁”并举,如果把“物故”解释为死亡,那是很不恰当的。因为在突然拘禁昌邑王全部随从时,很有可能发生对抗。这样一来,除了昌邑王有可能自杀以外,还有可能发生格斗、杀伤事件。若把这一例中的“物故”解释为“意外事故”或“非常事件”,就能包括更广、更为全面一些的内容。

  另外,“物故”一词又见于东汉刑徒墓砖。一九年,洛阳南郊发掘出东汉刑徒墓葬,出土了墓砖八百余块 。其中二百二十九块刻有铭文的墓砖,记录了死者的关押地点、刑类、死亡日期,并有“物故死”字样。又一九五七年河北定县北庄出土的汉墓石刻上,也有某某“物故死”字样。“物故”与“死”字连在一起使用,则此“物故”决不可理解为“死亡”的同义词。它在这里所具有的含义是“意外事故”,与《荀子》、《汉书?霍光传》中的用例意义相同。

  汉代“物故”一词虽然产生“死亡”之新义,但仍与其原义“意外事故,非常事件”有紧密联系。从前四史中的“物故”一词的用法来看,基本上是指非正常死亡。兹举数例:《史记?匈奴传》:“汉兵物故十六七。”《汉书?匈奴传》:“汉士卒物故者亦数万。”《后汉书?列女传》:“父泥和乘船坠湍水,物故。”《三国志?马谡传》:“下狱物故。”而且开头所引四则事例也是指非正常死亡。由此可见,如果“物故”被用于“死亡”这一意义,那么只能指意外死亡、非正常死亡。

  通过历史地考察“物故”一词的构成及其语义的发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古籍和前四史的语言,即古人所说“雅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语言或标准语言。在这些语词中,“物故”一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非常清楚的。“物”与“故”,古训均为“事。”高堂隆释“物”为“无”(《后汉书?牟长传》),王先谦引宋祁说,谓“物”通“殇”、“殁”(《汉书补注》),均未得其正解。“物故”是一个同义并列的复合词,在先秦时期,其意义为“意外事故”或“非常事件”。汉以后又有了新义,主要用于非正常死亡,而用于“意外事故”或“非常事件”的例子极少,但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如霍光语和墓砖铭文,则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古义。

  由此,以上这段话可以翻译为:唐蒙已经掠取并开通了夜郎,趁机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修路二年,没有修成,士卒多发生意外事故死亡,耗费的钱财要用亿来计算。蜀地民众和汉朝当权者多有反对者。

  三、“不侵”

  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故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上使泄公持节问之舆前。

  ――《陈余列传》

  按《汉语大词典》第1册“不”字条的下面没有收“不侵”一词。这个词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一个常用词,理应收列。《韩非子?显学篇》云“立节参名,执操不侵”,《急就篇》有“所不侵”,另外西安汉城曾经出土一枚“征不侵”印,这些都充分说明“不侵”是一个习用语。只是“不侵”到底是什么意思,前人没有说明,至今颇为费解。现代学者梁启雄云,“不侵, 谓不受别人无理的陵犯,不受侵辱”[2],似乎比较准确,但用它去解释《史记》、《急就篇》等中的“不侵”,显然不通。综合分析《史记》和《韩非子》等的例句,我们发现“不侵”实际上是不屈服、不屈从的意思。《史记》中“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应当断作“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意思是:这本来就是赵国建立名义不屈服,而实现诺言也。《韩非子》的“执操不侵”意思就是:坚持节操而不屈服。铜印“征不侵”就是征讨不服从。这样理解“不侵”的意思,自然文从字顺,怡然理通。

  由此,这段话可以翻译为:廷尉把审理贯高的情形和供词报告皇上,皇上说:“真是壮士啊!谁了解他,通过私情问问他。”中大夫泄公说:“我和他是同乡,一向了解他。这本来就是赵国建立名义不屈服,而实现诺言也。”皇上派泄公拿着符节到舆床前问他。

  注释:

  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2

  自古中国武艺流传有一句话:“武

  >> 千古传承:中国弓之演变(上) “千古之谜”、“千古之奇” 千古之策新内涵 长江“断流”之千古谜团 情动千古之《钗头凤》 千古之梅魂 千古之美正定城 千古悠悠 中国梦 豪气越千古 振笔洗乾坤 (上) 千古不传之追男秘笈 孟子:照耀千古的浩然之气 一字之奇 千古瞩目 凤钗之殇 千古绝唱 于是之 于无声出 千古是之 千古伟业 万世传承 从纳兰词魅力看千古伤心词人之惆怅情怀 广西花山:山崖壁画上的千古之迷 陆晓晶:引领中国茶艺 存葆千古茶香 千古期待 千古绝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千古传承:中国弓之演变(上) 千古传承:中国弓之演变(上)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秦延景")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古代诗词中关于弓的描述

  自古中国武艺流传有一句话:“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远古神话中后羿射日的传说,表明了中华远古先民们弓矢的起源之早。

  中国射艺源远流长,古代诗词中既有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白马篇》)的从容,也有“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出自唐代张祜《观徐州李司空猎》)的荣耀,更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出自南宋时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的声势,当然也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出自唐代杜甫《兵车行》)的惶恐。中国佛教中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在宋朝之前,其石刻雕塑大部分为手持弓矢的形象。 “楚人遗弓”典故

  彰显中国传统仁义

  “楚人遗弓”的典故以中国古代楚王丢失弓的事例说明了中国传统仁义的大道真理。典故的梗概是:有一次楚王外出狩猎,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心爱的宝弓遗失在郊外。情急之下,楚王打算动用军队去找他的宝弓。他手下的一位官员心想,堂堂楚国之君动用军队去找宝弓,这事传出去会让其他诸侯讥笑。于是就谏言:“楚人遗弓,楚人得之,无损于楚。”楚王心想也有道理,遂辍其事。孔子闻之曰:“去其楚可矣!”。

  从此事可以看出,楚王表达的是一种私人观念。我遗失了东西,无论是谁将其拾走,对我而言都是损失。而楚官表达的是一种国家观念。楚人遗失,楚人得之,这都无损于楚国。孔子则更进一步表达了一种天下观念。人遗之,人拾之,无损于天下。无论是楚人、齐人、晋人,还是秦人拾之没有性质上的区别,只要这把弓能物尽其用就行。 汉宋时期

  流行长梢角弓

  中国弓的形制演变是一个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过程,此过程从汉朝开始至清朝结束,走过了一条逶迤的路。中国弓与中华民族一样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结合体,其形制兼济了整个亚洲弓的特色。 汉至晋:西域留存的珍贵文物

  传统弓构造及材质主要分为单体弓、加强弓及复合弓三大类。单体弓就是用单一材料制成的弓。加强弓也称为合成弓、叠片弓,是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叠加制成的。复合弓则是采用不同的多种材料制成的弓。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使用筋、木、角制作复合弓的历史甚长,在商代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技术。

  商代青铜器上的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之上,又称为钟鼎文)象形已经是筋、木、角复合弓的形象,这些金文明显地呈现出上下双弯曲的弓形。但商代弓及之后的秦朝弓至今未有出土实物,故其形制不可考。

  汉代的弓在文献记载中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强)弓等,但因没有相关的图片记载,无法确定这些弓的形制。幸运的是,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西域的强盛王朝,在西部各地及中亚的沙漠地带留下了大量遗迹。

  甘肃嘉峪关出土有一件冥器弓,该弓是由纯木材制成的角弓〔角弓全称为三角形弓,是指上、下弓臂和弓(音bà,也作弓把)呈三角形的一类弓〕,弓的上、下部带有“画活”(画活即装饰之意),并有桦皮装饰的痕迹,可以说是中国弓画活的最早依存证据。新疆楼兰、尼雅、营盘等地出土有多件实用型复合弓,这些弓均以兽筋、韧木、牛角、骨(骨作为弓梢两端设计的用于挂弦的器件,称为弓弭。汉朝长安武库发掘中出土了大量这种骨质弓弭)为原料,并使用生物胶粘结而成。

  根据这些出土文物的形制可以确定,汉朝的复合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卸下弓弦之后,弓的整体向前反曲,但反曲程度并不大;二是弓梢的长度甚长,因而被称之为“长梢”,弓梢的长度与弓臂(也称为弓渊)的长度基本相同;三是弓(弓的中心握持部位)的截面为正方形或“D”字形;四是弓臂的宽度较大,最宽者达到9cm,并且其前视时呈现鼓起的形状。汉弓弓臂中间鼓起的形制在东汉之后即消失。

  从目前遗留下来的东晋画像来看,东晋弓的弓臂形状更趋扁长,外形优美。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墓地遗址出土有两件汉晋时期弓,可以证明这种弓形在西域曾有流传。新疆尼雅一号墓出土的弓全长135cm,尼雅8号墓出土的弓全长132cm。这两张弓都以木为基本材料,并复合有角、动物筋丝、骨等材料制作而成,弓梢两端的弓弭为骨质品。另外,此种弓的弓都比较长,搭箭时箭杆可以贴在弓上;弓两侧贴有两块骨片或者角片,以防止箭杆擦坏弓,此贴片也被后世的蒙古族人称为“羽滑”。这两张弓的弓臂并不宽,宽约3~4cm。两件弓都缠绕几种颜色的绢带作为装饰,但这可能是下葬时对弓的装饰,在使用时并没有这种配饰。

  新疆火焰山南麓洋海古墓群出土有诸多斯基泰角弓(斯基泰人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其中一件弓全长117.4cm、宽2.6cm,上、下弓臂长度不对称,上弓臂短下弓臂长,上、下弓臂的弯曲度大小也不一样,三角形弓梢呈倒钩状,两端的弓梢上设有凹槽,弦的两端分别在凹槽内穿过。斯基泰弓是典型的小梢弓。小梢弓与长梢弓相比,前者的弓梢长度较弓臂长度小很多,故名小梢弓。小梢弓是受突厥弓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类弓,比汉唐时期的长梢弓有很多改进和发展,短小易携带,特别适于骑兵使用。

  由于斯基泰人通过丝绸之路与秦、汉朝有繁盛的贸易往来,例如秦墓中曾经出土过斯基泰风格的鹿石,所以斯基泰风格的这种小梢角弓在汉代也流行于西域和中原的射手手中,两汉时期的壁画、漆器上也出现过非常类似的画像。 北魏、隋唐:四羽大箭与胡风炽烈

  北魏时期,在中国北方草原崛起的游牧民族柔然人被认为是阿瓦尔人的祖先。公元560年,柔然人被突厥人追击逃亡到欧洲,被称为阿瓦尔人,公元9世纪马扎尔人又征服了阿瓦尔人。随着阿瓦尔人一路西进,其在欧亚大草原上留下了很多墓地,其中出土有大量的骨质弓弭。

  而在北高加索一个公元8世纪的墓中出土有两件几乎完整的弓。这种弓也使用骨片制作弓弭和“羽滑”,整体反曲。第一件弓去弦后测得两弦口之间的长度为125cm,上弦后长度为135cm;第二件弓略短,去弦后测得两弦口之间的长度为112cm,上弦后长度为114cm。柔然人在北魏时期对中原进行骚扰,此种使用骨质弓弭的弓在中原很流行。在突厥人的墓地中也发现了这两种弓,在隋朝、唐初时期,突厥人也对中原进行骚扰,这两种弓在两个朝代同样有大量的应用。

  唐代军队装备的弓占据了武器的绝大比例,史书记载唐代军队“人具弓一张,矢三十”。唐太宗李世民尤爱弓矢,拥有的弓矢天下无双,据说其四羽大箭可以射穿门板。唐朝还首开武举制度,射箭为武科必考门类,由此可见“胡风炽烈”的唐朝对射艺的重视程度。

  目前中国境内出土的唐朝弓仅在新疆高昌故城(高昌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也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之一。西汉时期汉宣帝即派士卒携家属在此处屯田,且耕且守,后建成军事堡垒)遗址处出土一件,此弓未上弦时全长80.5cm,弓的弯曲度很大,弓梢呈弧形,并且出现了弦垫。弦垫是设在上、下弓臂上的小器件,外观呈环形,用于将弓弦穿过环内,起到定位及保护弓弦的作用。此弓的弓不再是长方形,而是近似于“卵形”,整体上与后世的中亚突厥系弓非常近似。无独有偶,1957年西安唐太极宫遗址出土一件毗沙门天王石刻画,天王手中正在上弦的弓与此弓的形制极为类似。 五代、宋、辽、金:长梢弓的延续

  五代十国及宋朝时期,弓的形制仍然保留了汉代起初时长梢弓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从陕西榆林石窟内的五代壁画、北宋时期的《搜山图》及《免胄图》中所呈现的弓得到佐证。

  宋代弓依据北宋时期《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宋仁宗赵祯主持编纂的,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记载,弓有“黑漆、黄桦、白桦、麻背”之别。这里明确提到,在弓的外部使用了桦树皮进行包裹,桦树皮富含丰富的油脂,对弓可以进行防潮保护。

  辽及金朝的起源均为游牧或渔猎民族,其弓矢之强自不待言。1986年6~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朝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进行发掘,出土了一件驸马所用的容纳弓的木制弓囊,该弓囊为硬质木壳,两片打开式结构,其中加工有容纳弓的凹陷。对此弓囊进行测绘,可知其容纳的弓全长约150cm,弓梢长30cm,弓臂长36cm,属长梢弓。比较特殊的是其弓梢的上端弯曲度不大,这种弓梢形制在敦煌壁画346号窟内的五代壁画中也有呈现。而根据辽朝耶律倍(899~936年)的传世作品《骑射图》来看,也是比较平直的弓梢形制。

  金朝弓在蒙古草原上也有所发现,该弓包裹有桦树皮,弓梢长且曲度不大,无弦垫。如果仔细观察该弓的形制,不难发现该弓与日后的建州女真弓有着传承的关系。观察金代壁画,发现金人同样在使用长梢角弓。 蒙、元、明时期

  中亚弓形的西学东渐 蒙元时期:征战的同时整合了世界各地弓的形制

  蒙古在成吉思汗时代,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在征伐的过程中,其将世界各地的兵器制造工艺进行了整合。蒙古征服南宋之前,在草原上多使用“马克大”大弓、“卡尔梅克”大弓、顽羊角弓。草原上没有水牛角,这些弓使用的角由多个盘羊角胶结成一整片角制成,然后将整片角用胶粘贴在弓身正面,以起到增加弓身弹力的作用。其弓身使用的基本材料非竹而是木材。木材采用柘木、枫木、桦木及榆木,胶采用羊筋胶。这种弓在草原上一直流传,有近800~900年的历史。这种弓表面使用一种特殊的碱土溶液进行炭化防水处理,被称之为“润羊血”。炭化防水处理可以提高木材质量,防止木材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缺陷。蒙古制弓多是秋天进行,大约3个月左右制成,冬天带出狩猎,并不为了得到太多的猎物,而是为了检验弓能不能经得起酷寒的考验,多年之后此弓才可正常使用或赠予友人或传之子孙。

  在蒙古中部发现一件保持较为完整的长梢弓,此弓是典型的长梢角弓的形制;另有一件中国西部发现的蒙古弓,弓长138cm,上、下弓臂长均为33cm,弓梢长34cm,弓长18cm,是典型的长梢弓。当蒙古征服西亚、中亚各国之后,开始制作西亚风格的弓箭,例如中亚突厥系的“螃蟹弓”,其外形像螃蟹,故而得名。 明朝时期:西亚小梢弓的引进及古籍中制弓工艺的记载

  中国弓的制造技巧及设计理念在明代得到了一次“西学东渐”的过程。明朝前期装备的弓矢类兵器除了宋时的长梢弓之外,开始流行小梢弓、开元弓、西番木弓。

  明朝茅元仪编撰的《武备志》中记载有开元弓的由来。在元朝时期,吉林省农安县设有开元万户府,驻扎有西亚雇佣军,开元弓正是从西亚雇佣军所用的弓发展而来。这种弓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中国弓形长梢弓的变形,另一类是中亚螃蟹弓的变形。开元弓弓力强劲,比较适于作战需要。明朝边防军始终使用开元弓,该弓的弓梢开口较大,骑兵可以在马背上用这种独特的弓梢挑起地上的箭。

  源于我国西羌族的西番木弓采用小弓梢。从力学上讲,小弓梢质量小,弓臂在回弹时需要克服弓梢的质量和惯性所需要的能量也小,所以在发射轻箭时初速更快。但是由于弓梢变短,开弓拉弦时比较费力,特别是在拉到最大距离时极为费力。在射箭古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流传:“弓越小箭越贼”。也就是说,小梢弓不仅对射手的要求高,并且容易损坏,故不太适于大规模消耗战的需要。

  1970年,在成都凤凰山发掘了一座明朝永乐八年蜀王世子朱悦的墓,出土一件作为冥器的铁弓。该铁弓长89.9cm,上涂褐色漆、漆上刷金色,装有铜制弦,并设有弦垫,此弓明显带有西亚的小弓梢风格。

  晚明期间,根据程子颐的《武备要略》记载,出现了太平寨弓。此弓为小梢弓,类似于“高丽弓”,箭速极快。在书中也特别提到一种大梢弓:“今各边马步射俱用此,以其长阔而稳”,一语道出了大梢弓在复杂恶略的战场环境上较为适用。

  关于弓的制造材料及制造过程,在晚明期间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桑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其本则贯插接榫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梢系处,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梢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这篇文章译为白话如下: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制作正中的骨干(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竹,就用柔韧的木料),两头接上桑木。没有安装紧弓弦时,竹在弓弧的内侧,角在弓弧的外侧起保护作用;安紧弓弦以后,角在弓弧的内侧,竹在弓弧的外侧。弓的本体是用一整条竹片,牛角则两段相接。弓两头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弓弦能够固紧。桑木本身与竹片互相穿插接榫,并削光一面贴上牛角。

  动手造弓时,先削竹片一根(秋冬季节砍伐的竹子较好,因为春夏砍的容易蛀朽),中腰略小,两头梢大一些,长约两尺左右。一面用胶粘贴上牛角,一面用胶粘铺上牛筋,加固弓身。两段牛角之间互相咬合(北方少数民族没有长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扎紧。广东一带的弓,不单用水牛角,有时也用半透明的黄牛角),用牛筋和胶液固定,外面再粘上桦树皮加固,这就称为“暖靶”。桦树,东北地区产在辽阳,华北地区以河北遵化为最多,西北地区以甘肃临洮为最多,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也有出产。用桦树皮作为保护层,手握起来感到柔软,所以造弓一定要用它。即使是刀柄和枪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可用来作为刀剑的套子。

  牛脊骨里都有一条长方形的筋,重约三十两。宰杀牛以后取出来晒干,再用水浸泡,然后将它撕成苎麻丝那样的纤维。北方少数民族没有蚕丝,弓弦都是用这种牛筋缠绕的。中原地区则用它保护弓的主干,或者用它来作为弹棉花的弓弦。胶是从鱼鳔、杂肠中熬取的,多数在安徽宇国县熬炼。东海有一种石首鱼,浙江人常用它晒成美味的鱼干,用它的鳔熬成的胶比铜铁还要牢固。北方少数民族用其他海鱼的鳔熬成的胶,同中原的一样牢固,只是种类不同而已。天然的这几种东西,缺少一种就造不成良弓,看来这并不是偶然的。

  弓坯刚刚做成之后,要放在屋梁等高处,地面不断地生火烘焙。短则放置十来天,长则两个月,等到胶液干透后,就拿下来磨光,再一次添加牛筋、涂胶和上漆,这样做出来的弓质量很好。有的卖弓人不到足够的烘焙时间就把弓卖出,这样,日后就可能出现脱胶的毛病。

  用柘蚕丝制成弓弦的弓就会更加坚韧。每条弦用二十多根丝线为骨,然后再用丝线横向缠紧。缠丝的时候分成三段,每缠七寸左右就留空一两分不缠。这样,在弦不上弓时就可以折成三节收起。过去北方少数民族都用牛筋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脱而不敢贸然出兵进犯他国。现在到处都有丝弦了,有的人用黄蜡涂弦防潮,长期不使用也不会损坏。弓两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软木做成像小棋子那样的垫子,用胶粘紧在牛角末端,这称为垫弦,作用跟琴弦的码子差不多。放箭时弓弦的回弹力很大,有了垫弦就可以抵消大部分回弹力,否则回弹力会损伤弓弦。

  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3

  故事在不经意间,轻轻慢慢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优秀故事精选合集,方便大家学习

  优秀故事精选1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农夫名叫螃蟹,赶着两头牛拉了一车木头进城,以二个金币的价格将木头卖给了一个大夫。大夫一边给他点钱,一边坐在桌旁吃饭,农夫看见大夫的饭菜如此丰盛,从内心感到羡慕,心想如果自己也是大夫该多好。他站在那里楞了一会儿,终于不好意思地问他是否也能当一名大夫。“噢,可以,”大夫说:“那很好办。”“我该作什么?”农夫接着问。“首先买一本卷首有一只公鸡的入门书;然后将你的牛车和两头牛换成钱,给自己买些衣服和随便一些与医药有关的物品;最后做一块招牌上面写着:‘我是万事通大夫,’钉在你的门上边。”农夫照此作好了一切,便开始行医治病。时间不长,有一个大财主的钱财被盗,听说在某某村庄有个万事通大夫,他想他一定知道被盗的钱财在哪里。于是大财主套上马车,驱车奔向那个村庄,问螃蟹是不是万事通大夫。没错,我就是,他答道。财主邀请他同去把被偷盗的钱财找回来。“噢,可以,可是我的老婆,革里特也必须去。’”财主同意了,请他们二人上车,一同上了路。当他们到了那位大人物的豪宅时,餐桌已经摆好,螃蟹被邀请入座就餐。“好吧,可是我的老婆,革里特也得入座呀。”他说,然后和他的老婆一块坐在了桌旁。这时第一个仆人端着一盘精美的菜肴进来,农夫用胳膊肘推了他老婆一下说:“革里特,这是第一个。”他的意思是这是第一道菜。然而那个仆人却以为是说:“这是第一个贼。”实际上他就是贼,所以他十分害怕,跟外边的同伙说:“大夫全都知道,我们可要倒霉啦,他说我是第一个。”第二个不敢进来了,可是他不得不进来。当他端着菜进来时,农夫用胳膊肘推了他老婆一下说:“革里特,这是第二个。”这个仆人同样吓得不轻,马上抽身出来了。第三个也是被吓得心惊肉跳,因为农夫又说了声:“革里特,这是第三个。”第四个端着一个盖着盖子的盘子,财主请大夫显示一下他的才能,猜猜盖子底下是什么。盘子里装的是螃蟹。大夫盯着盘子看,可是实在不知说什么好,他哀叹道:“唉,可怜的螃蟹呀。”财主一听就大喊:“太棒啦!他知道里面是什么,他一定也知道钱在哪儿!”

  看到这一切,仆人们的神色格外紧张,他们暗示大夫能不能出去一小会儿。于是他就出去了,四个仆人都坦白说是他们偷了钱,并且许诺如果他不揭发他们,他们愿意将钱还回而且给他一大笔钱作为酬谢,否则他们会被绞死。他们带他到了藏钱的地方。他胸有成竹地回到大厅,在桌旁落座后说道:“我的老爷,现在我要从我的书中查找藏金子的地方。”这时,第五个仆人爬进壁炉里想听听大夫还知道些什么。可是大夫坐着一动不动,打开他的入门书,将书页来回翻着,寻找那只公鸡。由于一时找不着,他就说:“我知道你就在那儿,所以你最好是自己出来!”那位在壁炉里的老兄误认为大夫是指他,真是惊恐万分,一下子跳了出来,使劲嚷:“那个人真是神掐妙算,无所不知!”这时万事通大夫告诉了财主藏钱的地方,却没有告诉他是谁偷的,结果双方都给了他酬金,他也由此成了名人。

  优秀故事精选2啄木鸟正在为一棵大树治病,老鹰趁其不备一把抓住了啄木鸟,随后把啄木鸟死死按在了地上,开始啄咬啄木鸟的羽毛。

  老鹰狞笑着,一副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样子,完全不顾及啄木鸟内心近乎绝望的感受。

  “老鹰大哥,求求你,放了我吧!看在我为森林里那么多树木治病的份儿上……”啄木鸟用绝望的声音哀求着。

  老鹰哈哈大笑:“你难道不知道?羊生来就该被狼吃,企鹅生来就该被海豹吃,你生来就该被我吃。只有我吃饱了,才有力气和精力去养活我的一家老小啊……”

  啄木鸟不禁悲从中来:“你有一家老小,我就没有一家老小吗?我凭什么生来就该被你吃?”

  老鹰大怒:“哪有时间跟你废话,你问我凭什么该吃你?那我告诉你,我吃你,凭的就是命运的安排!”

  说罢,老鹰开始更加卖力地拽扯啄木鸟的羽毛。

  突然,一直被老鹰死死按住的啄木鸟如一道闪电腾空而起,噗——噗——用锥子般的尖嘴狠狠扎向老鹰,老鹰的胸口瞬间便出现了几个如喷泉般溅涌的血洞……

  老鹰疼痛难忍:“你……你真够狠的!”

  啄木鸟坚毅地回答:“你不是一直在强调命运的安排吗?那么现在我告诉你,这就是命运对你最好的安排!”说罢,啄木鸟一振翅便飞上了广阔自由的蓝天。

  优秀故事精选3大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四海做托钵僧修行。一晚上,大和尚身体不适,让小和尚出去化缘。两个时辰后,小和尚带回了饭菜,但神情沮丧,脸上还带着些许泪痕。

  大和尚问:“怎么啦?”

  小和尚闷闷地说:“我真不喜欢化缘这件事!”

  大和尚又问:“太辛苦了吗?”

  “我不怕辛苦,但我讨厌被侮辱,尤其是被不懂佛法的人侮辱!”

  “他们怎么侮辱你?”

  “不愿意施舍饭菜就算了,竟对我大骂:‘你们这些和尚都是骗子,利用一般人的善心骗吃骗喝!’‘打着佛祖名号到处骗人!’‘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个手艺讨生活,只会念经,真不长进!’等等。”

  大和尚闻言笑了,说:“这就叫侮辱?”

  小和尚见大和尚还是一派镇定自若,就委屈地回嘴:“当然,这还不叫侮辱?”

  大和尚继续说:“你所遇到的,我都遇过,而且糟上十倍!有的施主不但不施舍,还放狗咬我,有些大狗真凶,追着我跑好几条街呢。有一次,我真给咬伤了,却还是得继续向下一户化缘,但我不但没化到缘,还被那户人家狠狠嘲笑了一番,而且我离开时,小孩子还拿石头丢我,甚至有好几次被人把化缘的碗抢去,扔在地上摔得粉碎——”

  小和尚听到这里,张大了嘴问:“那你怎么撑过来的?”

  大和尚说:“我所经历过的侮辱,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我很确定,那些尚未开悟的施主们可以赶走我,扔我的碗,拿石头丢我,放狗咬我,是绝对没有办法‘侮辱’我!”

  大和尚定定地看着小和尚,微微笑着说:“只要我不侮辱自己,就没人能侮辱我!”

  优秀故事精选4我虽有同父共母的姐姐,

  但阴险毒辣好比豺狼;

  千方百计把我欺负,

  想起这些我多么忧伤!

  我虽有情投意合的伴侣,

  但孤单一人远离家乡;

  月亮女神呵月亮女神,

  请给我播下幸福降下吉祥!

  这时候,黑面王子已经从牧场回来,听了螺叶公主的歌,不由地暗暗流泪。为了使他们的情爱,受到更多的磨练,也为了教训教训国王海乌达崩和金叶、玉叶两位公主,他没有说出真相,只是劝慰道:

  不要流泪吧,螺叶公主呵!

  乌云虽然很密很密,

  但不是缝在天上的;

  当东风吹拂的时候,

  云彩里的太阳就会出现。

  不要悲哀吧,螺叶姑娘呵!

  积雪虽然很深很深,

  但不是长在地上的;

  当春天降临的时候,

  鲜花又会四处开遍。

  不要难过吧,我的亲人呵!

  苦难虽然很多很多,

  不是刻在身上的;

  有一天我俩逃回色瓦仑,

  就会有幸福和甜蜜。

  就在这个时候,国王海乌达崩决定亲自给金叶、玉叶两位公主送亲。他给大女儿一副金手磨,二女儿一副玉手磨,还有十三匹骡子驮运的金银、宝石、绸缎和染料,还有小麦、青稞、豌豆各三百克,牛,羊、马各一百头。黑面少年和螺叶公主,被叫去充当马夫,赶着驮运嫁妆的骡马,光着两只脚翻山越岭。

  到了卡瓦岗桑王国,所有跟随国王的人,都被请去参加一个又一个酒宴,好酒象飞流的瀑布,不停地往他们肚子里灌。可怜的螺叶公主和黑面王子,只能跟赶马的奴仆一起,住在又脏又黑的牲口棚里,每天只能得到很少的一点清茶和糌粑。酥油和肉嘛,连喜鹊嘴巴那么一点也看不到。

  泼妇金叶公主,专门跑到马圈眼前,指着他们俩教训道:“格,黑脸叫化子!麦,妖女螺叶女!今天我金叶公主和卡瓦岗桑王子相配,快活得象天上的神仙,凡是雪山下的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羡慕我,就象地上的羊毛,羡慕天上的云彩一般。只有你这装模作样的叫化子,还有把公主的身份丢进垃圾里的下贱姑娘,才装做看不见,听不到,是不是眼睛被灰尘遮住、耳朵被铅块堵塞了呀!”

  后来,到了折金地方,他们又受到同样的虐待。玉叶公主讥笑地说:“妹妹,来!看看我身上的衣裳多么漂亮!”看看我头上的首饰多么贵重!看看我身边的国王多么神气!你这一辈子,看样子只能讨饭了。不过讨饭讨到我这里,只要不偷不骗,我还是要打发你们一点吃喝的。”听到两个姐姐的辱骂,螺叶姑娘心里象刀子扎一样,她用上齿咬紧下唇,直到咬出鲜血。

  海乌达崩回国时,两国回赠了许许多多礼物:大盘的珍珠、成群的骡马,还有大米、氆氇、毛皮。只有螺叶公主和黑面少年,没得到麻线大的一根哈达,针尖大的一点东西,整整三个月跟在马尾巴后面奔波,两条腿肿得跟酥油桶一般粗。

  有一天,国王海乌达崩把他俩叫到跟前,给了他们半副石手磨、一克坏青稞、一头瞎眼奶牛、一只三条腿的老山羊,对少年说:“格!你这黑脸黑心的叫化子,既不晓得自己的父母,又不知道自己的家乡,从鬼也不知道名宇的地方,流浪到我的那哇波登王国,用魔术师的手段,蒙蔽王后,骗走我的女儿。从现在起,你带上这些嫁妆,滚到我圆圆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去吧!滚到我薄薄的耳朵听不到的地方去吧!哪怕到了罗刹地方,我也不会掉芝麻大的一点眼泪。”

  听了国王的训斥,看了这几样可笑的嫁妆,黑面王子心里想:“这半副石磨,磨又不能磨,带又带不动,不过预示我俩的意志跟石头一样坚硬;这瞎眼奶牛,挤又挤不出奶,杀了又可怜,说明了国玉的财气快要耗尽;这三条腿的山羊,拉也拉不动,站也站不稳,说明那哇波登,卡瓦岗桑和折金这三个国家,眼看就要江山不稳。不过,和一个人,修一条路;仇一个人,筑一堵墙,还是好言好语地告别吧!”便走上前去,对着国王和王后,跪拜了三次,说:“明天的话,如果今天讲,国王是不会相信的。我和螺叶公主现在走了,但是,金子不会被扔掉,恩情不会被忘掉,国王的收留,王后的关照,我会记在心头。日后我们有了财产,就用财产报答;没有财产,也会为你们祈祷。”

  站在黑面王子身边的螺叶公主,背着鸽子大的包袱,忍不住心酸,眼泪象断线的珍珠一样落下来。王后伊琪采新,抱着小女儿放声痛哭。在座的大臣侍从,想起小公主的种种好处,也暗暗伤神落泪。

  王后拉着小女儿的手,一直送到俄嘎梅龙神泉边,把自己的罗布巧西戒指,放在女儿手里,一遍又一遍地叮嘱:“阿妈身上的血肉,花芯般的螺叶姑娘呵!妈妈没法送你了。日后你们俩,要象酥油和茶叶一样融合,要象二牛抬杠一样齐心。露水大的一点东西两人分着吃,针尖大的一点活儿两人一起干。和和睦睦,叫化子比国王舒服:争争吵吵,国王不如穷光蛋。阿妈身在那哇波登王宫,心儿会跟你们在一起的。”说完,又和螺叶姑娘紧紧拥抱,对黑面少年作了祝福,才流着眼睛,和他们告别。

  五、返回故乡

  黑面王子和螺叶公主,一边乞讨,一边赶路,翻过一重雪山又一重雪山,走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最后,他们来到了色瓦仑王国的地方。黑面王子对螺叶说:“可爱的公主呵,再有两天的路程,就到我的家乡了。我得先走一步,和姐姐商量商量,找个落脚地方。你跟着我棍子划的印,慢慢地来吧!”

  螺叶公主觉得他的话有理,连忙点头答应;没等小伙子走几步,又赶上来抓住他的腰带,说:“少年呵,如今我没有了家乡,也没有了亲人,在蓝天和大地中间,相知的只有你一个……”

  黑面王子看出她的担心,连忙这样劝慰:“心爱的姑娘呵,请你放心吧!就是用我身体等重的金子,也报答不了你对我的深恩。别说这辈子我不会和你分离,下辈子我也要和你在一起。”说完,和公主紧紧拥抱,说了许多温存的话语,才拖着要饭棍,急急忙忙地走了。

  黑面王子回到色瓦仑王城,在王官里拜见了姐姐贵桑旺姆,姐弟俩三年不见,高兴得晕了过去,大臣们赶紧用檀香水喷洒,他们俩才苏醒过来。王子讲述了自己怎样被两个佣人欺骗,怎样乞讨流浪到了那哇波登,怎样考察三个公主,以及和螺叶公主相爱和受苦的经过,他还高兴地告诉姐姐,美丽、善良、勤劳的螺叶公主,已经到了色瓦仑地方。公主贵桑旺姆听了,又心痛、又快乐,她对弟弟说:“你经历了这么多磨难,是金子也买不到的。特别你找到了螺叶公主这样的好姑娘,那真是我们色瓦仑的幸福。我看,你还是住进马厩里,过一段穷人的生活,我再来考察考察这位公主,看看她能不能当色瓦仑国王的王后。”

  螺叶公主跟着棍子的印迹,一步一步朝前走。第二天,她看见几个牧马人,正在牛奶树下喝酒唱歌。公主向他们施礼致敬,问:“象过节一样高兴的牧马人呵,请你告诉我:这里是什么地方前面是什么村落有没有看见一个黑脸叫化子,拖着棍子从这里走过”一个老牧民站起来,朝她从头到脚打量三次,恭恭敬敬地说:“听你的口气,认你的骨头,决不是一般人家的姑娘。坐下来喝口酒吧,空肚子说话,不是我们牧人的规矩。”

  优秀故事精选5第四夜

  “昨夜我看到一出德国戏在上演,”月亮说。“那是在一个小城市里。一个牛栏被改装成为一个剧院;这也就是说,每一个牛圈并没有变动,只不过是打扮成为包厢罢了。所有的木栅栏都糊上了彩色的纸张。低低的天花板下吊着一个小小的铁烛台。为了要像在大剧院里一样,当提词人的铃声丁当地响了一下以后,烛台就会升上去不见了,因为它上面特别覆着一个翻转来的大浴桶。

  “丁当!小铁烛台就上升一尺多高。人们也可以知道戏快要开演了。一位年轻的王子和他的夫人恰巧经过这个小城;他们也来参观这次的演出。牛栏也就因此而挤满了人。只有这烛台下面有一点空,像一个火山的喷口。谁也不坐在这儿,因为蜡油在向下面滴,滴,滴!我看到了这一切情景,因为屋里是那么热燥,墙上所有的通风口都不得不打开。男仆人和女仆人们都站在外面,偷偷地贴着这些通风口朝里面看,虽然里面坐着警察,而且还在挥着棍子恐吓他们。在乐队的近旁,人们可以看见那对年轻贵族夫妇坐在两张古老的靠椅上面。这两张椅子平时总是留给市长和他的夫人坐的。可是这两个人物今晚也只好像普通的市民一样,坐在木凳子上了。

  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4

  早期的车结构非常简单,只有一块带栏杆的木板和两个轮子。车前面栏杆上的横木叫做“轼(shì)”,这个轼很重要,因为它和一个礼节有关。坐在车上的人,最重的礼节是先下车再行礼,不需要下车的时候,就要弯下腰,用手扶住轼。说到“扶轼”这个礼节,还有一个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楚国刚刚攻破了陈国,派陈国投降的人去修理在战争中被打坏的大门。正好这时孔子由子贡驾着车路过这些修门的人。礼仪规定,乘车时如果碰到很多人在一起,就要行扶轼礼,孔子一向非常重视礼节,这一次却并没有行礼。子贡很疑惑,就问孔子为什么,孔子气愤地回答:“这些陈国人在楚国入侵的时候不能拼死抵抗,被打败了又投降敌国,竟然还帮助敌国修城门,我是不会对这样的人行礼的!”

  回来继续说车。早期的车简陋到没有封闭的车厢,如果乘车的是女人,为了不让别人随便看,就只好临时搭一个帷幕遮住她,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围观美男的事情。那个“美男”叫潘安,是晋朝人。据说因为他长得非常美,每次乘车出门的时候都有人围观,还有好多人把水果扔到车上送给他。所以每次潘安出门,回来的时候车里都堆满了果子。后来终于有了车厢,车子就成了我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个样子了。

  一般人的车如此简单,皇帝可不一样了。皇帝出行常常坐八匹马拉的车,而且对颜色也有要求:春天车和马都得是青色的,夏天要红色的,秋天要白色的,冬天则要黑色的。这样算来,要为皇帝至少准备四辆车和三十二匹马,这些马还都得高大健壮,颜色也必须符合要求,而且还要准备多余的车马备用,为此甚至设置了专门给皇帝养马的官员。

  另外不管是不是在下雨,皇帝出行时都会有人在他头顶上举一把伞,这把皇帝专属的伞被称作“华盖”。一般的人车上也可以有伞,但是必须比皇帝的矮。皇帝有的时候也会允许某些人用华盖,作为对他的奖励。比如汉宣帝的时候,黄霸勤政爱民,认真了解人民的疾苦,然后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黄霸曾经下令各个政府机构都要养鸡养猪,如果知道谁没有饭吃了,就把这些家畜免费送给他。黄霸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他的好名声甚至传到皇帝耳中。汉宣帝为了奖励他,破例允许他在车上用一丈高的伞。

  皇帝的专车上还挂有大铃铛,或是四个,或是八个,这些铃铛被称作“銮(luán)”。随着车子的行进,这些銮发出悦耳的声音,让人远远听到就知道是皇帝经过了。

  【博闻馆】

  拉车可不是马的专利

  在中国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车子都以马车为主,乘坐牛车被认为是下等人的标志。

  不过到了魏晋时期,牛车渐渐流行起来,贵族和高官都开始乘坐牛车。晋朝的王恺(kǎi)有一头拉车的“千里牛”,这牛跑得并不比马慢,王恺非常爱惜它,以至于用珠宝来装饰它的蹄子和角。有一次王恺和非常有钱的石崇“赛牛”,这头牛取得了胜利,给王恺挣了很大的面子。可惜王恺居然一时不慎,将这么珍贵的牛打赌输给了别人,那人竟然也不知道珍惜,将千里牛煮来吃了。

  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宁古塔;风俗;杂谈

  宁古塔不知何方舆,历代不知何所属,数千里外无寸碣可稽,无故老可问。相传当年曾有六人坐于阜,满呼六为宁公,坐为特,故曰宁公特。一讹为宁公台,再讹为宁古塔矣,固无台无塔也。惟一阜如陡陀,不足登。

  天时北斗在北,较内地微高,月出较早,四时皆如冬。七月露冷而白如米汁,流露之数日即霜,霜则百卉皆萎。八月雪其常也,一雪地即冻,至来年三月方释。五、六月如中国内地二、三月,亦复有裸捏时,日反则须入户矣。春多风,风烈常十余日,无出户者。入夏多雹,雹下则黍苗硕。

  土地无疆界,无城郭。枕河而居,树短柴栅,环三里,辟四门,而命之曰城。中以碎石镑碑文余,辟东西门,置茅屋数椽,而命之曰衙门,章京刑改地也。栅内即八旗所居,余人则散居诸屯。有数屯焉,随所居多寡而大小之,无旧址,无定名。如曰牡丹者,满言一日往还也。曰沙儿虎,曰沙岭,曰泥浆,曰要罗,皆类斯。山川不甚恶,水则随地皆甘洌,或曰

  参所融也。随山可耕,官给人耕地四亩一行,如内地五亩,无赋税焉。地贵开荒,一岁锄之犹荒也,再岁则熟,三、四、五岁则腴,六、七岁则弃之而别锄矣。有桥垛存而板灭,有城阂轨存而阈灭,有官殿基础存而栋灭,有街衢址存而市灭,有寺石佛存而刹灭。俗之祀神者动曰鸟禄,岂鸟禄旧封邪7环东京皆腴地,流水残山,颇似江南荒野。四至百余里外,皆有大树执,曰大河稽、小河稽。千章之木,杀其皮以令之朽,万牛不能送,时令人发深叹焉。白鹦哥关凡一千八百里而始至,中唯三屯,一曰灰扒,一曰多洪,一曰株龙。多洪屯各庐屋不满十行,差卒换马之地,多山多水多虾荡。虾荡者,淖也,淖不度,中有结草如珠,车马履之而渡,失足则陷而倾揪焉。冬则冰。

  宫室象鸟兽而为巢,为营窟。木多材而无斧凿,即憔以架屋,贯以绳,覆以茅。列木为墙,而埋以土。必向南,近阳也。户枢外而内不键,避风也。室必三炕,南曰主,西曰客,北曰奴。牛马鸡犬,与主伯亚旅共寝处一室焉。近则渐分别矣,渐障之成内外矣,渐有,可以临窗坐矣,渐有庑庐矣。有一小室焉,下树高栅曰楼子,以贮衣皮。无栅而隘害曰哈实,以贮豆黍。

  树畜开辟来不见稻米一颗。有粟,有稗子,有铃铛麦,有大麦。辞则贵音食之,稗则粟耳。近亦有小麦,卒不多熟,面麦亦堪与小麦乱也。瓜茄菜豆,随所种而获,霜迟则皆登矣。丝瓜扁豆较难乳熟亦不能得子。有撇兰者,结实可斤余,其腴胜长安种。有小菱,有莲子,满人素不识。因游东京者往寻莲坡,土人遂领之以市。有松子,有榛子。有酸梨大如粟,贮之木罂中令之烂,斯吸焉。有T子李,色赤而涩。有糜子尾,层,即猴头。有蘑菇,有黄菌,有山查子。

  川有鱼,不网而刀。月明燎火,掉小舟,见鱼而模之。有遮鲈者,大可百余斤,有骨而无刺,如内地之鲤,而其味更胜。他鱼亦随地有之。有刺姑焉,身如虾,两鳌如蟹,大可盈寸,捣之成膏,清时宗庙祭祀必需之物,届期驰驿而进御。鸡豚鹅鸭,视所畜客至则操刀而割。豕堕地即充疱焉。

  无所谓风俗也。既无土著人,谁为遗之?谁为流之乎?八旗非尽满人,率因其种以为风俗。华人则十八省无省无人,办各因其地以为俗,故曰无所谓风俗也。姑亦就满、汉相沿之久,而言风俗也。不用银钱,有银则买仆妇田庐或用之。钱则他处来交易时,求作头耳之饰。至粟豆交易,或针或线或烟筒,大则布,裕如也。相见不揖,从者皆坐,坐以炕别。每有需则与之,无则拒之,不忍也。受所与必思有以酬之,相遇必歉歉自道。一酬即泰[奉]一,酬布帛所不计矣。

  妇人多颜色。即贵人亦易履而步于衢。一男子率数妇,多则以十计。生子或立或不立,唯其意也。其惮妇甚者倍于恒情,有弃妇者亦倍于垣倩。结发老矣,曾无他嫌,男子偶有悦于东家女,女父母曰“必逐而妇归”,遂不动声色而逐之。即儿娶妇,女嫁婿,亦不敢牵衣而留。新妇入,儿女遂以事其母者事之。弃妇他日适后夫,过故夫庐而问新妇,相见无作容、无言也。

  八旗之居宁古塔者,多良而醇,率不轻与汉人交。见士大夫出,骑必下,行必让道。老不荷戈者,则拜而伏,过始起。道不拾遗物,物遗则拾之置于公,候失者在认焉。马牛羊兔三日不归,则牍之公或五六月之久尚能归。唯人田则责牧者,罚其值,虽章京家不免焉。

  最重力仆健妇,尽一室人争奉之。若大家则择一人为庄头,司一屯之事,惟所指使。炕四时无断薪,新在五十里外。五更饭牛,日暮乃返。采薪之仆,尤司一家之命,于群家更异数焉。

  跳神,犹之乎祝先也,率女子为之。头带如兜,腰系裙,器皆木为之。出高丽者格复难得,大率出土人手。匕箸盆盂,比比皆具,大至桶瓮,办自为之。有打糕黄米为之甚精。有饼饵,无定名,但可入口,即曰佳也。多洪有蜂蜜,责家购之以佐食,下此不数数得。盐则取给于高丽,每十月大宗伯特遣一驿使者至宁古昂邦,檄一牛禄,督市盐者以行,结其仆马,至高丽之会同府。府去王城尚三十里,荒陋犹宁古也。其国亦迢一官受我使,交易盐及牛马布铁而还。凡五六十日而始竣事。闻其国亦以供应为苦,得盐乃高价以售。汉人唯退而白啖其炕头之酸菜水,将霜取而置之瓮,冰浸火烘,久而成浆,曰胜盐多多矣。

  东山名商阳哈答,极高峻。此山最深远,向出参、貂,今则取尽矣。谁桑树最多,松子采之不尽。其东北一千八百里为非牙哈,总名乌稽,又名鱼皮。因其土人衣鱼皮、食鱼肉为生,故名。其人不知岁月,不知生辰,死以片锦裹尸下棺,以木架插于野,置棺木架人上,俟棺木将朽乃入土。

  凡各村庄,满人居者多,汉人居者少。凡出门,不路费,经过之处,随意止宿,人马俱供给。少陵所谓“马有青色客有粟”也。如两人远出,年少者服事年长者。三人同行,最幼者服事;其稍长吝者公然坐而不动。

  等辈彼此称呼曰阿哥,有呼名者。称年高者曰马发,朋友曰姑促,父曰阿马,母日葛娘,大伯曰昂邦阿马,叔曰曷克赤,子曰济,女曰叉而汉济,甥曰济须即哈,夫曰畏根,妻曰叉而汉,男人曰哈哈,女人曰赫赫,兄曰阿烘,弟曰多。

  流人间有逃妇者,人遇之亦不告,有造及者,讳云自返,亦不之罪。大率信义为重,路不拾遗,颇有古风。今则不能矣。

  其人最善于描踪。人畜经过,视草地便知。能描至数十里。但一经雨,便失之矣。有草名乌拉,出近水处,细长温软。用以絮皮鞋内,虽行冰雪中足不知冷。皮鞋名乌拉。土谚云“宁古三样主,人参貂皮乌拉草”。所产之物,俱异于他处。香瓜松香甜,夏日尽饱,九破腹之患。冬日食油腻及坎冷水亦然。故内地人到此者无不服水土之患。其水人称为人参水。地极肥饶,五谷俱生,唯无稻米。四月初播种,八月内俱收获矣。农隙俱入山采樵,以牛车载归,足来岁终年之用乃止。雪深冰凉则不用车,用冰滑,或用扒犁,似车而无轮,仍驾牛,在冰地上行,速而且稳。暇则采松子,并取火绒。绒生于木中,取之可盈掬。或开窑烧灰,或放大树作器用。无瓦器,其盏、碟、盆、盎、澡盆之属,俱以独木为之。油用苏子油,似紫苏子。亦有麻油,稍贵。无烛,点糠灯。其制以麻梗为本,苏子油渣及小米糠拌匀,粘麻梗上晒干,长三四尺,横插木架上,风吹不熄。不知养蜜蜂。有采松子者或采樵者,于古树中得蜂案,其蜜无数。汉人数以煎熬之法,始有蜜有蜡。遇喜庆事,汉人自为蜡烛。满洲人亦效之,然无卖者。大小人家皆做黄萎汤,每饭用调羹,不用箸,调羹曰差非,

  又日匙子。吃碗菜乃用箸,箸曰差不哈,碗曰么乐。出门者腰带必系小刀、匙子袋、火连袋、手帕等物。

  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极大,只一进,或三间五间,或有两厢俱用草盖。草名盖房草,极长细。有白低,泥墙极光滑美观。墙厚数尺,然冬间寒气侵人,视之如霜。屋内南西北接烧三炕,炕上用芦底,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文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即出外亦然。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有南窗西窗,门在南窗之旁。窗户俱从外闭,恐夜间虎来易于接进。靠东边间以板壁,有南北二炕,有南窗者为内房,有炕桌,俱盘膝坐。客来俱坐南炕,内眷不避。

  其俗无作揖打恭之礼。相见惟执手,送客垂手略曲腰。如久别乍晤,彼此相抱,复执手问安。如幼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而已。如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如跪而以手抚额点头为行大礼。妇女辈相见,以执手为亲,拜亦偶耳。除夕,幼辈必住长者家辞岁叩首,受而不答。等辈同印。元旦,城门必严列旌旗弓矢以壮威武。家家必于半夜贺岁,如迟至午,便为不恭矣。满洲人家歌舞,名曰莽九有男莽式、女莽式。

  参考文献:

  木牛流马的故事范文6

  即使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基本常用词语,它往往也承载着浓厚的古代文化意蕴,只是人们习焉不察,忽视了它与古代文化的联系。如“天”这个常用词,通常理解为“天空、苍天”等自然之意,实际上这个意义是后起的,“天”的初始意义是“头、首”,《说文解字》释为“天,颠也”。其造字法为一个象形的大字表示人,上面一横表示头部所在,属于指事字,由人的最高处头部引申为自然界的最高处“天”,“天”作为自然界的最高处,又不限于纯自然的范畴,而是具有同人一样的意志力、统治力乃至浓烈的情感。因此,“天公、天子、天意、天赐、天威、天颜、天戒、天假、天道、天机、天条、天灾、天火、天经地义、天灾人祸、天网恢恢、天书”等,以“天”为词根的一系列词语应运而生,细品这些词语,我们能够感知到古代先民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道生万物”的古代文化信仰城府之深。

  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从其使用的意义渊源看,很多都与古代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妨以表示颜色的词语为例稍作了解。汉语中常用色彩词有红、黄、青、绿、紫、黑、白等,这些词不仅表示颜色,而且蕴涵着深邃的古代文化背景。色彩与上古所谓的“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感万物”的阴阳五行说相联系,这种五行分据五方,又各有一种颜色相配:“木色青,故青者东方也;木生火,其色赤,故赤者南方也;火生土,其色黄,故黄者中央也;土生金,其色白,故白者西方也;金生水,其色黑,故黑者北方也。此五行之正色也”,根据五德始终、天道循环的观点,朝代之间的更替都符合周而复始的无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不同朝代“德”各有不同,其崇尚的“色”也就相异。古代传说中黄帝为土德,色尚黄;禹木德,色尚青;汤金德,色尚白;周火德,色尚赤;秦水德,色尚黑等,因此普通的色彩词就带有浓重的文化意蕴,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今天。商代以金为德,色尚白,到纣王时被周武王,周人以火为德,应合“火胜金”的“天意”,故能成功,火德崇尚的色彩为红色,故以红为贵、以白为贱的观念在周初就已经形成。如今人们观念意识中喜红不喜白,结婚披红挂彩,丧事则白衣缟素,就是周代这种礼法观念的延伸。

  由这种文化观念主宰的封建社会,色彩就自然地与等级地位紧密挂钩,古代的国家政治关系讲究民顺、臣忠、君仁,延续到家族血缘关系的子孝、妇从、父慈,封建礼教规范和宗法伦理观念都特别重视上下有别、长幼有序和尊卑有度,色彩便用作表示这种等级观念的重要手段,某种色彩经常同某种等级地位相应,这种色彩就带上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黄色代表帝王之尊,“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从汉至清,我国历代帝王都以黄色为尊,其他人禁用黄色;白色,历来被作为平头百姓的通称,如“白衣、白丁、白姓”、“散民不敢服杂彩”(董仲舒《春秋繁露》),“唐制:庶人以白”(《旧唐书•舆服志》);“朱、紫、青、绿”作为官服之色,所谓“拖朱垂紫”是指位高权重者,“青衫绿袍”是指刚入仕或遭贬降者,明乎此,对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虽然现代社会的服色早已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由于历史文化的浸润,许多颜色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喜与悲、光明与黑暗、高尚与低级、吉与凶的不同标识,历史上所组成的许多文化词,至今仍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和笔下,如“张灯结彩、黄榜中状元、红颜薄命、满堂红、绿帽子、黑五类、蓝天白云、黑心、黑户、大红大紫、白衣天使、白衣公卿、白鹤仙子”等。

上一篇:祝小朋友六一儿童节快乐的简短祝福语
下一篇:7月20日起!儿童乘火车有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