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不直露、有余地才能有韵味儿!多位专家点评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依然不负期待,延续着“思辨、大气”的一贯特点,力图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谈。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个表述就很“接地气”,有较强的现实关切。大多数同学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形成情境意识,往往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炼出看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确实每个同学都能够有话可说!

  这个题目也给与了同学们充分的思辨讨论的空间。“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隐藏在这发问背后的是好奇心、是探索欲、是质疑精神。这些品质当然意义重大。而结论是对人和事的最终论断,“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往往会使这些宝贵的品质蒙尘,这的确是值得担忧的。然而,我们也需要理性地认识到,这种对结论的看重,其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逻辑,也有着发问无法替代的价值所在。

  最后,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也是“立德树人”的一个环节。高三同学们即将迈向更为广阔的成人世界,以怎样的态度和这个世界共处,是他们必然需要经历的人生考题。而今年的作文题,让同学们在写作的同时,也实现了一次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锻塑!

  题目思考人生的不同形态。

  题目尽管只提供两种形态——小时候的发问形态,长大后的结论形态,但事实上包含了无数的形态。任何一种人生形态都是人生的常态,只是不同的人生观有不同的人生态的认知。

  结合创造人生、审美人生来看,一生都处在发问状态的人,就一定能成就更富有创造性的人生,一定能成就更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这样的人生也是永葆赤子情怀的人生。古今中外大家,都是一生葆有赤子情怀的人生。

  从目前功利主义至上的社会看,我更倾向于坚守赤子情怀的人生样态。发问吧!

  一旦进入只看重结果的状态,人生很可能就是发呆的人生!

  他点评称:今年的上海考题与全国卷相比,很平实,很有味道,没有跟风,保持了上海的风格与特色。

  黄玉峰表示,写这个题目要注意两个判断。一个是事实判断,一是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人的好奇心、对世界的探索欲是与生俱来的。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看世界,爱问为什么,是孩童的天性。

  可是,到了成年,这种天性越来越被磨损,随着现成知识的增多,渐渐失去好奇心,以至于到了老年几乎丧失殆尽,这种现象,不仅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如此。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方面,过去的应试教育往往爱把孩子束缚在标准答案里,扼杀了他们提问的能力。应试教育只重答案,轻视过程,束缚了这种天性,从小被投喂被灌输的教育方式,对于探索欲有所损害;而且越往上读,问题越少,到了高中就只关心标准答案了。灌输式教育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主体认知惰性,造成探索精神的缺失;

  另一方面,当下社会上紧张的、功利至上、效率至上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严重影响人们的批判性思维,造成了一种不需要独立思考的氛围。

  结果人们习惯于不提出质疑,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创造力!

  因为多媒体的发达,信息与知识的易得也是造成我们习惯于接受“送来的结论”。

  于是乎,到了成年老年便没有了探究的冲动,只看重最后的结果,重答案,重功利,功利主义横行!

  这就是事实判断。

  但黄玉峰认为,我们写文章尤其要注重“价值判断”,要有价值追求。

  首先要呵护孩童好奇心探究欲,不但要保护,还要激发。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成年人来说,批判性思维很重要,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和追求一种想一探究竟的好奇状态,追求多问一个为什么的情怀,不能人云亦云,凡事不加思考。这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

  写此文应该观点鲜明,不要犯“假辩证”的毛病。所谓“假辩证”指的是:看上去四平八稳,其实什么也没说。

  学生应该针对某一方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避免庸俗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

  这道题其实不但紧紧地联系现实,批评社会现实,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思辨性,并且也是人才观的一种思考,要人们思考教育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人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综合整理自文汇报、天目新闻、周到上海等,仅供学习用,侵删。

上一篇:成人学英语怎么入手
下一篇:今日组讯|院线电影《羊卓雍措》、家庭伦理剧《我们的邻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