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队长】朴赞郁《老男孩》第一解读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补充:

  这种刻意人为的设计感也是我个人最擅长的一种风格。我自己最擅长的主题是梦。梦的失真感和这种设计出来的违和感是类似的感觉;

  人类是有视觉心理规律的,人类喜欢动的东西大于静的东西,自左向右的运动比自右向左的平滑,轨道向前推进集中感情和注意力,拉开则模拟离别制造疏远。这些规则就是我们的武器。

  大家都说朴赞郁有很强的视觉风格,老男孩是一部综合运用了所有镜头语言。一个人会用十八般兵器,这不是他的风格,这是他的水平。一个人只会长镜头,只会快切(蒙太奇)。或者一个人只会固定镜头,或者一个人只会手持纪录式,这都不是他的风格,这是他的视听语言储备不够。

  朴赞郁是学院派,是学者电影,是科学是靠精神和气魄在坚持。洪尚秀和金基德是作者电影,是艺术是才华。我崇拜才华,但是我崇尚努力。

  运动镜头只能用广角,而不能用长焦。运动镜头有两个难点,防抖和焦点。大家如果有玩射击游戏开8倍瞄准镜的时候会抖就懂了不止是远处的目标会被放大,近处的抖动也会被成倍放大。

  伦理这个东西,就像物理一样,它看上去是正确的,但这是建立在绝对意义的理论层面的。现实不是理论,现实要复杂得多,我们能用物理公式精准计算出答案吗?具体的一件事情,只有具体针对这件事情去具体讨论。父女相爱是禁忌,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相爱的,他们的爱情就不能被允许吗?

  东方比西方有着更加进步而且高尚的伦理道德观点,但是格局越大,越难被推翻,过去的积累反而将成为迈进的障碍。

  在圣经故事里,乱伦的情节比比皆是。甚至我们来作一个假设(雪国列车),假如世界毁灭,诺亚方舟下的人类,只有乱伦一条路,他们是否还要去遵守道德,而让人类灭绝呢?(其实也是可以的。人类灭绝其实也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

  ----------------------------------------------------------以下是原文正文----------------------------------------

  同学们好。今天要讲的这部二十年前的片子呢,它的观点很前卫,至少还要等下一个二十年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一个超前于时代的观念,它就像是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当大家都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却表示,地球只是太阳的跟屁虫,那么,整个世界会一起嘲笑你,只有你因为无人理解而独自哭泣,最后被教会烧死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下场,哪怕接下来你看懂了,我希望你也能装傻,和世界一起,去笑。

  在硬核讲解技术之前,我先要做一段漫长的前戏,来纠正一个目前世面上关于这部片子普遍错误的观念,老男孩讲的是复仇,吗?

  乍看起来,大家可能觉得没毛病,本片里确实有大段的复仇情节,或者说这位导演的一系列电影,都有复仇的桥段。但它其实只是真正主题的一个部分。举个例子,复仇就像一块重口味猪肉饼,很浓郁,但是不管加两层还是三层进去,它终究只是汉堡的一个部分,我如果断章取义把汉堡改名叫作猪肉饼,那芝士,面包,酸黄瓜呢,它们不要面子的咯?性,忠诚,和宽恕,这些元素也和复仇一样,出现在老男孩,金子,小姐,他的每一部电影里,加上复仇,才一起圆满了一个主题,那就是,爱。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可能很气,我听你鬼扯了半天就给我端出这一碗土鸡汤?哎,我要告诉你了,朴赞郁的汤跟别人炖的不一样,那么在传统的鸡汤文里,爱,可以藐视金钱和物质,,但是,朴赞郁的爱就更厉害了,爱情非但能够藐视金钱和物质,还能藐视——法律,藐视良知,藐视正义,藐视生死,藐视传统观念,藐视一个时代甚至一个物种的道德和伦理信条。这种“超越一切的爱”,让老一辈觉得可怕,个人的情感怎么可以战胜集体的秩序呢?他们觉得这是畸形的禁忌,所以他们拒绝承认这些故事里的爱情,自欺欺人地,只拿复仇的那一部分出来说。这就是这部片子主题被曲解的由来。其实说到底,复仇复仇,仇恨是怎么来的呢?不就是因为先有珍爱的东西受到了伤害,才会由爱生恨吗?

  其次,大家会过于关注复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文明社会”下,这种负能量的事情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偶尔摆到台面上说了,自然就很容易招人关注(复仇是商业卖点 卖点不等于主题)。尤其是在底蕴深厚的亚欧文化里,复仇这件事情单独就是一门艺术(告白)。假如,这个故事发生在现实当中的北美,一个美国人被关了十五年,那么有一天他放出碰上关他的仇人,不会像这样去逼逼,而是上手就一刀带走(卒)。因为他还忙着去赶公交车去上班赚钱,哪有那么多时间呢对吧。北美作为移民大陆,都是白手起家忙着建设物质基础,物质给了他们一套很功利的思路(所以你看美国电影,大多是帮助下班的人放松娱乐的,为第二天工作作调剂,说白了还是为物质建设服务);而对比来看,亚欧大陆都是拥有数千年思想建设的文明人,精神的需求已经被摆到了和物质需求差不多的地位,所以在复仇这一块,也从馋身子的一个生理报复进化成了精神折磨。两种脑回路的差异,可以拿溜冰来举例帮助理解,北美搞的是短道速滑,注重结果上的一个数字;亚欧则像是花样滑冰,享受愉悦的过程。《老男孩》这种注重精神折磨的花样复仇就经常出现在亚欧文学里,而其中玩得最花的开山鼻祖,影片中也有暗示,就是这部基督山伯爵。重点来了,伯爵的伟大在于他没有杀死仇人(直线),而是盘了一局很大的陷阱。通过多年处心积虑的设计(曲线),去调教他的仇人,指导他们自己杀自己,最后看着被逼疯的三个仇人,伯爵就像是带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看着同学们踏入一段全新的人生阶段,让他非常有成就感。

  那么在老男孩这个故事当中,伯爵,是谁呢?故事一上来通过一出10年的越狱计划,刻意误导观众关注ODS的复仇,但是我们最后发现猎人和猎物反转了,ODS从最开始就落入了伯爵精心设计的15年计划当中。其实不单单是他被设计了,观众也被设计了,一部分对视听语言敏锐的观众,在第一次看老男孩的时候,就会察觉到一种深陷迷局的违和感。老男孩使用了充满心机的视觉符号,对观众进行了诱导暗示,那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漫长的前戏做足,硬核正片正式开始。

  我们的切入点是一片墙纸。这面墙纸的图案是一个规律的几何形状,非常整齐,却过于整齐了,是绝对精准完美的几何。单看几何符号本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那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墙纸呢,是导演喜欢吗。我们注意,本片当中这种完美几何反复出现在多个空间的墙纸和服装上,不单单是六边,奇形怪状都有。大量反复出现就在提示我们寻找它们的共性,也就是完美几何本身的特点,绝对精准的完美,这是不存在于自然当中的,是人为设计的产物。被人造几何包围的主人公陷在一种人工设计当中,就像是人为设置的陷阱中的鸟。

  ODS进到MD的家,家里墙上的完美几何,给两个人的相遇,平添出了一份不自然,他们会认识,这是被安排的;ODS会找到IWJ,其实也是IWJ引导他找到自己,一个破屋子,墙上的墙纸却呈现出完美几何,视觉上散发出一种是被人设计过的感觉,也让情节连着有一种被IWJ设计了的味道,甚至这里的蓝红配色还是根据伯爵的主题色发散出来的,明明可以直接上紫色,但是不直接上,而是绕一下,拆分成两个配方,进一步强化设计感;

  再看后面,当ODS去除了窃听装置,自以为脱离了IWJ设下的陷阱,但是当他们俩人去开房,旅馆的墙上又是完美几何,这种被算计所包围的感觉依旧没有被摆脱,因为事实上他们会睡到一起正是IWJ复仇大计的重点,所以这里的几何,比之前都要更明亮更张扬;在接着,ODS会把MD托付给老仇人,是因为他认为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人,却不知道IWJ的理解在第五层,又提前将敌人收买重新变成了自己人,反倒让ODS自己送上门,依旧处于IWJ的设计之中,依旧没有逃离完美的陷阱;那么这种完美几何也不止设计在了墙上,也设计在了演员的身上,比如你看MD的衣服上面的图案,都是人为设计的几何,因为她是被IWJ看着养大的,甚至再细一点,注意看ODS穿的也不是纯色西装,上面有竖条印花(禽兽),也是暗示了他在IWJ的设计之下。这个绝对没有过度解读,服装设定就是会考虑到纹理面料材质的。在影视拍摄中约定俗称地,竖条纹会有一个拘束感,在亚洲的文化背景里是因为许多病号服是竖条纹的,其实从视觉心理学角度来说,病号服用条纹,相对于波点,会加重患者的秩序感和拘束感,易于管理,说白了病人更听话,但是也同时加重了患者的精神负担,是不人道的设计。当我自己要设计一个抖M的时候,就会以竖条纹为基础,会进一步用皮质背带来强化拘束感。

  (本片中竖条纹西装 仅仅为了制造几何)

  言归正传,我们说回完美几何。这个设计贯彻进了方方面面,包括IWJ周边的道具上,比如那个紫色盒子,还有紫色的手帕花纹等等等等。但在所有的设计当中,最令人佩服的是,这种设计一直做到了天花板。如果说地板上有纹理,那很好做,比如网吧的地面用黑白正方棋盘格的地贴贴一下就好了,但是天花板就非比寻常了;这个大家可能不理解,瞧给你稀奇的,不就是天花板吗?谁没有呢?哎,影视拍摄,还真没有天花板。我来分享一个业内知识,一般我们的棚拍现场,大家都知道,内景都是搭出来的,三堵墙,其实就是三块木板,窗,后面就是绿布或者直接用窗帘挡掉。然后顶上,因为通常要用来吊灯打光,所以棚里都是,没有天花板的。你会发现电影和广告当中很少出现室内仰拍。一旦仰拍就会带到顶上的灯,而老男孩专门为这两颗镜头做了一块设计有几何纹理的天花板。对于一部预算非常吃紧的电影来说,这是非常难做到的。

  有人就不明白了,那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搞背景,至于吗?电影不是应该拍人嘛。好,这里我们就要说一个非常小众的电影内行理解了。电影是拍人吗。电影到底在拍什么呢。大家看电影的时候会不会注意到一些电影是有黑边的?我们叫遮幅。如果有上年纪的观众那应该有印象,最早的电影画幅,是接近方形的4:3,后来变成了16:9,而最近流行的一批则是2.39:1,(2.35已经快被淘汰了)。电影的画面开始越变越宽,这是为什么的。商业上是为了把观众骗进电影院,因为银幕越宽,就对眼睛的视界利用率越高,画面占满整个眼睛,看起来就会很爽。但是在艺术创作上来说,越宽的银幕就是越大的舞台。最早一批电影从业者确实只是举着摄像机盯着人去拍,但是他们渐渐发现,对着一个人拍来拍去,拍到最后也就是两条胳膊两条腿,于是他们把画面拓宽了,让这个人能跟另一个人开始同框互动内容就丰富了,4:3就变成了16:9。但是拍来拍去,渐渐地发现这也就是四只眼睛两张嘴巴,于是把画面再拓宽,让这个人去和周围更广阔的世界互动。当你看到一个人,加上四堵墙,他就不再是人这么简单了,他是压抑的人。当一个人加上一大片草地和无限的天空,他就是自由的人,而当他加上一大片雪地,又变成了迷茫的人,如果给他加上人工编排过的完美几何,就是一个落入算计的人,背景能触发观众的指定记忆,对人物产生联想。那背景的选择是无限的,人物的联想也就变得无限了。所以结论上,电影拍的不是人,是人活在世界当中的样子。而背景,就是世界。除了画幅,还有一个因素也能决定了前景人物和背景世界的构成比重,就是焦段。举例来说,同样是拍人物近景,长焦镜头(50以上)可以突出人物虚化背景;而广角(35以下)则因为强化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会更多地呈现人物身后的背景。所以广角在考虑怎么把人拍得好看之外还要去考虑这一大片的背景怎么拍得好看,是非常非常难用的,基本在外面你看到用35以下焦段在拍人像的都是大师,当然也有可能是穷。

  但是你如果看遍中外电影,你会发现在国内,广角拍人的情况非常少,具体的原因我在晚秋当中说过了,因为广角近大远小的特点,会显脸大,你用广角拍演员,很多时候哪怕演员自己没意见,经纪人都会出来干预的,说你到底会不会拍把脸拍得这么大,久而久之就没人敢用广角了。同样的道理,国内仰拍也用的很少,因为拍不出尖尖的下巴。

  而相对地,老男孩这部片子,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技法使用最多的十部电影之一了。仰拍,俯拍,平视,广角,中焦,长焦,轨道镜头,轨道摇臂组合镜头,探针微缩镜头,斯坦尼康镜头,360度环绕镜头,手持镜头,甩镜头,长镜头,内部蒙太奇,外部蒙太奇,变焦,分屏,升格,跳切,打破第四堵墙,对称构图,黄金分割构图,四分之一象限构图,相似转场,前景转场,特效转场等等等等,电影诞生百年以来的技法你几乎都可以在这部片子里看得到了。许多手法都是需要在拍摄前期提前作脚本编排,画好分镜,配备相应的器材才能拍出来的,一方面,就像之前说的完美几何的原理一样,就是用设计感把观众包围起来,制造一种不自然的人工痕迹,仿佛落入IWJ编排好的陷阱。最典型的例子,本片开始的时候使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粗暴没有设计感的手持纪录片式拍法,而接下来切到电话亭的时候,突然换成了环绕轨道的运动镜头,利用起落幅设计,把ODS变没了。运镜从粗糙却自然的晃动变成精致却人为的平稳,是因为从这个时点开始,一个精致而人为的复仇计划正式启动了。这个时候就要有人说了,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干嘛,一个长镜头不也能拍完吗。哎,确实是这样没错,但是拍完和拍好是两码事,就像吃饱和吃好一样,比方讲,同样是下面给你吃,但是方便面还是手工拉面,放多少水,煮多少时间,都是有很多讲究的,一个人下面的技术会完全改变一碗面的次元。

  我们就拿长镜头为例,介绍一下五层长镜头理解。事先声明,今天的视频是全网最硬核的长镜头教学了,比国内的大学教授都实在的那种,因为我比他们多出十年现场经验,影视跟医科或者打仗很像,没有实战经验的理论,就是在纸上谈兵的自欺欺人。我会尽量用简单的话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看懂,争取一次性让大家具有业内级别的认知。

  最基础的第一层叫纪录式长镜头,这要从电影的诞生开始说。在电影之前呢,文学是最主流的艺术。但是文字其实都是抽象的符号,大家就要动脑子想象画面帮助理解,很累。但是电影就很方便了,它呈现的都是具象的人和物,而最开始拍电影的思路自然就是模拟人眼盯着看,所以都是长镜头,呈现了一段连续的时空。但是等电影的新鲜感过去之后,观众忽然醒悟过来,既然电影表现的是写实的东西,现实中不就有吗,我要是想看火车进站,我直接去火车站看活的火车不就行了。一夜之间,电影的写实从优点变成了缺点,大家又回去看小说了。如果只是用来纪录一段客观时空,电影就只是个工具,而文学之所以能上升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不止于重现物理世界,还能勾引读者进入想像世界。

  就好比说,现实中一个人脱光了,那不是真正的性感,反倒是欲盖弥彰的若隐若现,藏一点,漏一点,对于看的人来说,想像就会多一点,就会更性感。人类的想像往往要比现实伟大。

  那我们把长镜头视作一具从头到脚完整的身体,把它呈现的时空,挖掉一部分。只交代一个情节的开场和最后的结果,去动员观众自己的想像去脑补中间缺失的过程,这就是长镜头的第二层理解,也就是蒙太奇,现在被称作剪辑的一种手法,没想到吧这就是长镜头的进化路线,剪辑的本质,就是时空断裂的长镜头。两个镜头的画面触发观众大脑中的因果逻辑来联想故事,观众就像是做完了填字游戏的帅小伙一样有一种成就感,比如说这组蒙太奇就跳过了捆绑的瞬间,牙齿拔掉的瞬间,和出血的瞬间,但是这三处被挖走的时间,观众都脑补了,而且想像会连带调动观众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会觉得更疼,这就是剪辑的魅力,通过玩弄时间制造联想。

  第三层:内部蒙太奇

  那么在玩弄了一段日子之后,有人玩腻了,他们又开始想花活儿,如果镜头不去割裂时间,而是割裂空间呢。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先割出一小块近景拍一个人,他上半身衣冠楚楚人模人样,再去拍他下半身,竟然穿着三天没洗的袜子和一双拖鞋,你就会觉得这个人,装模作样。其实西装和拖鞋各自都没有装模作样的意思,但是这两个元素在一前一后一对比,就会利用想像产生一个化学反应叫装模作样了,这就跟蒙太奇产生联想的原理一样,而在这里的两个元素被包含在同一颗长镜头里面,连贯的时间会增加一种很真实的感觉,比起剪辑出来的装模作样,你就会更觉得这个人是真的装模作样。这种发生在一颗镜头内的化学反应,被称之为内部蒙太奇长镜头。而剪辑就被区分叫作外部蒙太奇了。

  而在这里如果直接用一颗全景直接交代清楚了所有,这个装模作样就破梗了。必须要先藏住谜底的一部分,才能制造出反差的效果。但是要让摄影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空间移动,人们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人类为了执行人的空间移动,发明了自行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电影人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专属于摄影机移动的交通工具,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轨道,摇臂,和斯坦尼康稳定器了,轨道用在水平轴的移动,摇臂针对垂直轴的移动,斯坦尼康呢,不管是前面后面上面下面白天晚上怎么动都可以,就是背起来比较麻烦。许多时候手持也是可以的,比如说甩镜头,但是非常考验你的腰了,是最难最男人的一种运镜技术(详见《爱乐之城》解读)。

  那么轨道摇臂斯坦尼康,硬件的学习成本让第三层长镜头成为了分水岭。我们国家的电影行业,说句心痛的实话,目前普遍没有达到第三层,可能有人要抗议了,你胡说!这些设备我们都有。那有是都有,会不会用是另一码事。目前七成的电影,都是漫无目的乱推乱摇,说实话,还不如把设备借给学生们练习呢。那么许多影视初学者不知道怎么设计运动镜头,其实是有窍门的,依旧是跟我们出门坐公交的思路是一样的,只要先决定好终点,也就是先决定好你要藏的那个谜底(落幅),那么随便起点从哪(起幅)出发,都行。

  说到这些设备,我想来八卦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电影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呢,是理科还是文科呢,电影人是战士还是法师呢。我们先看一方面,现在世界电影技术最发达的北美,已经把电影做成了一种工业,我前面说了,他们的思路很直接,很物质,但是物质提供了条件,轨道摇臂是他们开发并且普及开来在用的,不过技术也是会一直更新的,换言之也就是会被淘汰的。但是相反优秀的思想是会传递下去的,亚洲就拥有更深的文化积累,历史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路和视野都更开阔。物质是手,思想是脑子,这两者是不矛盾的,但是只有一半都不够,掌握文武半边天,才出得来老男孩这种神仙作品。虽然不能断言说电影到底是艺术还是技术,但是我知道要做好电影,那就都得学。但是!如果一定要分出个高下,那就一定是先做战士,再转职成魔剑士学魔法。一定是先学习技术打基础,再去进修艺术,本末倒置的话,就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哑巴,那终究还是哑巴。我们拿这颗镜头举例,这是一颗致敬了希区柯克的镜头,那这个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这其实是两颗不同焦点的镜头,用后期剪辑软件把左右两个画面拼起来的,如果导演缺少摄影功底,不懂焦点,或者缺少后期功底,不懂分屏,就作不出这样的设计。许多基本功不扎实的年轻导演,包括我最早的时候,到了现场很茫然,空有理论,不懂设备的操作原理,那几乎脑袋里想的一半镜头都是做不到的。只能放弃原来的设计,让摄影师当纪录片一样手持去抓演员的表演,大家知道,人都是要面子的,这种导演为了掩饰自己不懂,就一定要挑个刺指导一下以此显得自己很懂,这个时候通常倒霉的就是演员了,他会去抠演员的表演,告诉你,这种感觉不对,但是他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只能让你再来一遍,实际上这个不对是因为灯光摄影导致的。比如一个求婚的场景,我去指责演员说你没有演出爱的感觉,但其实是因为,一个底光照在他的脸上,但是我不懂灯光,就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扯远了,我们从技术力的重要性回来,继续看长镜头。先复习一下目前为止的三层理解1连贯时空的纪录式长镜头,2打破时间的外部蒙太奇,也就是剪辑,3打破空间的内部蒙太奇长镜头。接下来我们要上升到艺术和哲学层,看看老男孩里出现的第四层长镜头了。

  第四层:闪回蒙太奇长镜头

  闪回蒙太奇长镜头——这是我自己取的名字,没有这个术语。因为这种拍法在电影史上出现得极少,拍得好的更少,最招牌的就是老男孩的这个学校场景了。第四层的长镜头从形式上乍看,其实和第三层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从一个起幅到一个落幅,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但是要构思出这颗镜头,就要求作者首先对时间流有一个颠覆性的思考模式。因为在目前的认知里,时间被认为是单向线性,先有过去,才有现在。长镜头就拥有这种线性时间体感,先有起幅,再有落幅,但是,第四层突破了这种观念,在这颗闪回长镜头里,呈现出了“先有现在,再有过去”的时间错乱。(写作“间时”)顺带一提,这个闪回蒙太奇长镜头自从老男孩之后,在韩国电影里就被广泛学习并使用了,其他国家的还是用得不多。另一个闪回蒙太奇长镜头的经典使用案例就是寄生虫里的这一颗,非线性时间的思考模式呈现在这颗镜头里。

  大家可以看到长镜头的几层变化都在围绕时间作文章。我为什么要拎长镜头出来说呢,因为时间它恰好就是老男孩这个片子的隐藏主题(钟)。我们看正片最开始,整个字幕和标题的特效,都是在突出时间概念作文章,音效甚至音乐设计也都围绕着时间概念。偶尔会出现这种,好像被替身使者暂停了时间一样的场面,也是利用时间做的设计。(时间停止)

  为什么时间会被强化成这样呢?

  我前面说过了,电影拍的是背景下的人。而当时间成为背景,人就会变得很有意思了。人在时间面前是很渺小的,但也是很伟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卖一个关子,先插播一本书,关于人与时间的关系,有一本描绘得最好的小说,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外国文学,就是阿尔加西亚的百年孤独,时间会改变人对死亡的认知,从而更容易分离出肉体和精神两种视角(结合《斐多》阅读口感更佳)。我想借用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带出一个概念。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阿诺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大家感受一下这个句子里的时间,作者处于现在讲述未来回忆过去。后来啊有很多作家借鉴这句话去打破线性时间在写作,有人模仿他的脸,但是不能模仿他的观念。加西亚马尔克斯能想出来是依据自己的一套与众不同的时间观念。同理,老男孩这支镜头也是这样。

  突破了时下认为时间只能从过去到未来的固定思维,这就是更开放的思想。如果教会的人当初能抱有更开放的思想看待日心说,布鲁诺就不会被烧死。而面对老男孩的故事,如果我们能抱有更开放的思想,我们在最后看到的东西就会不一样。现在我来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人在时间的面前,很渺小,却也很伟大。

  如果你从物质层去看,人的肉体经历时间会迅速腐朽,人就渺小得如同蝼蚁。但是,人的精神层呢,这个世界上有时间所无法撼动的感情,在这个故事里,时间在动,15年转瞬即逝,但是人的仇恨不为所动,而像我最开始说的,仇恨本质上只是爱的一部分,人的爱是伟大到足以匹敌时间的,不一定是男女之情。在老男孩这个故事当中的这段禁忌之爱,禁忌和爱,谁是物质呢,谁是精神呢。当你怀着一颗开放的思想,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你就会意识到,他们的爱并没有问题。也许你会因为这种突破常识的想法感觉到道德的谴责,但是道德是一个很暧昧的东西。历史上有太多的科学实验证明过了,比如在被试者身边放一瓶洗手液,他们的观念就会比其他人更保守。这种会被一瓶洗手液改变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谓的道德。祝福或者羡慕,这才是我们对待爱情应该有的态度,而类似于我要用道德审判你的爱情,这种想法才是真正危险的不是吗?

  我们又扯远了,继续回到长镜头的讲解。第四层之后就是最后的第五层了,不过在了解这层之前,我们要先补充介绍一种比较偏门的长镜头。本片的长镜头分级都是在视觉上作文章,这一种则是利用声音做妙招,叫作画外音长镜头,顾名思义就是画面故意不拍对象,让观众静静地听画面外的声音(圣子降临直升机)。观众看不到画面就会根据声音开始想像,这种手法多用在制造恐怖和惊悚,拍得再恐怖也不及想像的恐怖,而且长镜头的平静进一步反衬了这种恐怖,真的好用。那么对话戏也是可以用的,斯托克里面就有这个例子。

  了解了这个之后我们就来看看长镜头的第五层吧,将画外音和闪回蒙太奇长镜头结合,我们可以叫它闪回画外音长镜头,这个操作具体我就不说了,大家静静地听一下。

  我们之前一直都在操作上做加法,那这颗镜头操作上完全没有技术难度,甚至说没有操作。在艺术手法上也就是所谓的做减法,山水三境界,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想破脑袋最后又洗尽铅华,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最后一层就是这样。虽然你看形式上第一层和第五层是一样的,但是思路上的天差地别,是很难解读清楚的,只能打个比喻给大家悟一悟,我们在武侠小说里看到高人练剑的桥段,练到后面总有一种至高境界,叫作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这种高人走出来,跟个领便当的龙套一样手里都不拿兵器的,但实际上他们御气成剑,武林中的内行人看得懂剑气的,就不敢跟他们打。

  以上这五层长镜头,不止是长镜头历史发展的一个演变,同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进化,每一层其实都是上一层的变种,所以一般是不能跳过的。这五种,在老男孩这部片子里都出现了,而且我们才说了长镜头这一个东西,老男孩里还有很多别的技巧。这里呢我可能要说一些得罪人的大实话了。有一些用长镜头拍的所谓的文艺片,被捧得很厉害,但其实这些片子只是纯粹的文学性上好,说白了,作为小说更优秀,而在视听语言方面并不值得称赞,不是这些导演选择用长镜头,是他们只会用长镜头,还停留在第一层。这类文学性的所谓文艺电影世界各地都有,但是在我们这里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受追捧,导致中国的影视教育发展一直停滞,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事情。有些文青把长镜头的枯燥鼓吹成什么孤独的东方气质,硬要把第一层吹成第五层,硬要说是别人看不懂,那另一些原本在好好努力学习剪辑学习美术学习摇臂轨道的同学因为这些对长镜头的蜜汁鼓吹,而变得迷茫,甚至被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应该是这样的。那近年国内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态度端正的电影开始注重视听语言的设计了,哪怕过度设计,风气都是好的。尤其是拍一个,比如像是上海滩或者北平广州佛山这种,老百姓都很讲究的地方,你的美术和镜头,怎么可以不配合着讲究起来呢?

  像是朴赞郁,姜文,昆汀和中岛哲也,这几位导演看似玩得很花,喜欢用各种技法制造视觉冲击,有些人说他们是炫技,是啊,那炫技不得有本事的人才玩得起嘛,人家事先偷偷努力全学会了,你还不让别人炫一炫吗,是吧。这些技法就像兵器一样,十八般武艺,在最合适的场合切最合适的武器,那我要是不学,我耍双截棍,只能把自己打个鼻青脸肿被人笑掉大牙。

  那么今天的内容差不多就到这里了,太费脑子了,辛苦大家。上半集可能讲得过于硬核了,这次我们从这部片子里的帅哥美女开始聊,我们来看看,演员这个在外人看起来很风光的行业,在一部真正的电影里到底能被虐成什么样子的。我们先来看这个男人——那这个时候你应该以为我说的是崔岷植,但是你再仔细看看(花絮)——画面里这位上下翻飞的其实是崔岷植的替身演员。

  那么我不希望大家怀着一种悲伤的心情看待这位替身老师的结局,这是一场悲剧没错,但是,他最后倒在了片场,他是一个真正的演员,所以不要去可怜他,要去尊重他。

  我们接下来再看本片的另一个演员,也是一个小配角。

  还有一个很好笑的事情,就是面对这么伟大的导演和男主角,其他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表现出盲目崇拜,而是在大着胆子挑战他们的权威。

  这在我们这里,平时要是服化组敢提这种建议,一秒钟就被直接换掉了,当别人的剧组在碰撞意见的时候,我们的剧组却活在恐惧当中,这是目前我们大环境上实际存在的差距,而且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具体的今天不展开说了,我怕我号没了。

  接下去我们就要讲讲这种强大精神力的感染源头了,导演。我想首先说一个可能被很多人误会的观念,导演都很有才华。这是不对的,观众看到的才华,本质上都是偏执的努力。

  因为,电影它不像绘画和文学,电影呈现的是具象,镜头设计的本质无非就是排列组合,角度就只有仰视平视俯视顶扣,灯就只有顺光侧光逆光底光顶光,在有限的选择里总会有一个最好的,大不了,一个个试呗。而文学和绘画依赖想象力,是抽象的是无限的,那才是需要才华的。电影创作靠靠的是海量的学习和现场经验,只是许多人无法接受这个过于巨量的学习给精神和经济生活方面带来的负担。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天才,指的是他在一个方面天生特别出众,可导演单靠一个方面突出没有用,这个职业需要综合知识。举例来说,李安是文学上的天才,但是他在摄影方面天赋就很普通,他学习摄影知识就和别人一样花时间,以此类推,美术,灯光,表演,声音,服装,一门一门都是学问,都是慢慢的积累,说白了就都是时间,学着学着一不小心就四十岁了。李安这样的导演为什么伟大,因为他耐得住几十年的学习,而且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支持他。

  像这样甘于忍受寂寞的导演,他最终除了学会许多知识之外,还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收获,知识会让人成为一个,坦荡的君子,这个时候有人就笑了,成为君子又不是成为有钱人,有个P用呀。那我说过腰杆子是连着笔杆子的,我想结合我的职业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个很有趣的细节。

  大家一定看到过这种镜头,角色直勾勾地看着你跟你说话,就好像他打破了电影和外部世界隔绝的这层屏幕,这种手法叫作打破第四堵墙,在一个镜头里你能看到的墙最多三堵,摄影机所处的一侧就是第四堵墙,这种手法能够瞬间拉近角色和观众的距离。哪怕不说话,只是面向镜头表演,你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在老男孩这部片子里也有非常多的类似第四堵墙的正面视角,打破维度直接跟观众对视,也叫作主观镜头。我们看这个手法它很需要技术吗?当然没有,这只需要演员看镜头就完事了。但是这种手法它却需要导演的一颗真心。这里有些同学可能笑了,但是我没有胡说,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朋友撒谎的时候,眼睛是不敢看人的,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他会怕别人把他看光。在我个人的研究统计里面,使用这个手法的电影当中八成左右,编剧和导演都是同一个人。老男孩和亲切的金子自不必说,比如杀人回忆的奉俊昊,再比如小妇人的格蕾塔,还有英国故事的菲比,天使爱美丽的让,还有就是我们国家的姜文,也包括还有中队长同志。他们都极其信任自己写出来的角色,想把自己的真诚交给观众看,正是因为导演的这种坦诚,才会诞生这种最直白的设计。要让角色打破第四堵墙,首先导演自己得不设心防,导演角色观众三位一体才行。

  而事实上,这种手法在外国片里出现的比例更多,在我国则是非常罕见的。像姜文这一波导演要掏自己的真心给你看,但同时,还有另一波要挣你的钱,他们肯定不敢跟你对视的。那能怎么办呢?对吧。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1.国内许多导演不写剧本,别人写的角色他们当然不会相信了2.这种直面镜头的设计为了拉近角色和镜头,都是用广角拍的,所以……懂了吧。所以我想再跟各位打算从事影视的同学强调一遍,腰杆子连着笔杆子,你拍出来的人就是你活成的样子。一部电影是否有诚意,也许普通观众不能像我一样讲出门道,但是每一个人都是能确确实实感觉到的。那么接下来我会做完老男孩的最后一部分,我还是想把老男孩超前于这个时代的思路传递出来,把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交到你们的手里,打开之后,你的世界将——变得不太好,但是如果那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呢?

  他们选择成为这样年龄,这样性别,甚至说这样关系,就像一个人天生失明,并不是他要选择要失明啊,对着别人的出生指手画脚,

  思路已经给你了,顺着思路能走多远,看你的意愿了,我并不质疑大家的思考能力,但是你走得越高,就离这个时代的位置越远,你就会越孤独。尤其是第五层,

  我想说一些毫无理性的个人想法,大家听听就好。

  我在大概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古希腊的众神故事,包括说看到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也是在那个时候,其实我那个时候也没有太在意这个禁忌。但是后来长大一点到高中大学了,不管是看弗洛伊德说的恋母情结也好,还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的不伦情节,反而我开始抵触了。我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给自己立了一块很高大的道德牌坊。但是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我沉迷看电影,我看到了类似于老男孩这样不一样的作品,后来一部一部越看越多,我从一开始的触目惊心到逐渐习惯,都说电影会使人的寿命延长三倍,我觉得是的,与此同时,时间又会让很多东西显得渺小,我看的电影越多,我得到的时间就越多,显得我自己就越小,那块很高大的道德牌坊也跟着我越来越小。直到现在我就已经觉得,其实很多本来很重要的东西,都没什么存在感了。这个时空,其实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真正属于我的,比如一口好吃的东西只是一阵味道,会被时间冲淡,再被马桶冲走,再比如我挣来的钱,无论拿来买什么,也就是摸一摸,也不属于我,钱的想法你是不知道的,你只是拥有钱的身体,无法让它们从精神意愿上真正属于你。如果从精神层面看这个世界,我真正能够拥有的,其实只有我自己。我原本是这样觉得的。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叫做爱情的东西出现了。如果一个人拥有的只有自己,换言之,他能给出去的也只有自己。所以一旦有人开口说,我愿意,或者我爱你这句话,那他将变得一无所有,但是也让另一个人,能真正拥有了一件自己之外的东西。精神层面上的拥有和给与,这是所有别的东西都做不到,只有两个人能互相实现的事情,宇宙也不能干涉,时间也无法剥夺。

  这是身份地位年龄性别,道德正义法律甚至生命都无法做到的,这就是是压倒一切的,真正的爱情,是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的唯一一样东西。

上一篇:事业?爱情?家庭?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
下一篇:2020年1月民商法学刊要览 | 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