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小说《我的天才女友》?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刚发行的书,准备购入一本,经过之前几本所谓畅销书洗礼之后,现在已经没办法相信豆瓣高分畅销书了,看过的来说一下。

  这本听上去仿佛一部晋江网文小说的书,事实上出自一个神秘的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作者的身份至今成谜,没有关于她的报导,更没有照片,甚至她从未公开自己的性别,仅是由于这本书强烈的自传色彩才将作者定义为“她”。所以,跟现在人先红了再出书的模式不一样,本书完全是因为内容才脱颖而出。《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即将上市中国。

  讲述女性友谊的作品常常用两个人的名字作为标题,像是双生花,又像是相互映照的两面镜子。比如七月和安生,比如《末路狂花》的原名《Thelma and Louise》。那么,这本被译名耽误了的书本应叫做《莉拉与埃莱娜》。如果说《末路狂花》是将女权和自由的讨论糅合进她们的友谊,《我的天才女友》则是关乎阶级笆篱与个人成长,关于身体的发育、情窦初开时对爱情的看法、对成人世界的窥探,以及对“外面的世界”的好奇和恐惧。

  女性之间的友谊常常是非常微妙的——不那么简单纯粹。莉拉一直是埃莱娜(“我”)所追逐的对象,不管是成绩还是男友,都在暗中比较、打量,不希望自己丢脸,渴望胜过对方。出于一种嫉妒和竞争的意识,害怕对方超过自己,但出于爱和关怀,又会为对方的进步和幸福而高兴。这种复杂的情感甚至带有爱情一样的排他性——当对方似乎有了新的朋友或男友时,自己会不开心,甚至吃醋,害怕被抛下。不是爱情也并非亲情,但她们如此希望对方依赖自己,渴望对方的需要,害怕对方的离开;担心错过彼此生命的一些片段,失去对方的关注,以及在对方生命中的位置。

  故事以埃莱娜自述的口吻展开,莉拉是她生命里很重要的人,是她故事的主角。

  作为一个自带天才光环的姑娘,莉拉在她们生存的贫民窟般的环境中,一直像灌木丛间的柏树一样格格不入。从小时候起她就是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儿,做事有自己的一套,从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她的性格可以用“坚决”二字来形容,“孩童时的她打人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非常冷静精确”。她早慧,极有天赋,在学校远远领先于其它人——远远是指,大家不可能心平气和地跟她比赛,因为她会毫不客气地将所有人甩在身后。即使离开学校以后,莉拉依然凭借惊人的天赋让依然在读书的埃莱娜意识到,她是远远领先于自己的——“我能成为第一名仅仅是因为她不在。”每当她获得了进步而为自己高兴时,莉拉的存在总会提醒她,“我不过是个普通人。”

  莉拉正是所有渴望独立的女性都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她聪明,果敢,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属于她的不仅仅是天赋与智慧,还有——美。正如吃饭时的邻桌陌生人,特地起身对她的同伴所说的话:

  ?“你们真是幸运,这位姑娘会比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还要漂亮。对不起,我对我的妻子还有孩子都说了自己的看法,我感觉也有必要告诉你们。”

  无疑这种美是高尚纯洁的。美与智慧,一些崇高的品质使得她与整个城区迥然不同。她是一只泥淖中的天鹅。

  可惜,泥淖中的天鹅,毕竟是在泥淖之中。

  在那不勒斯的小城,家长并不认为让孩子读书有什么用,更别说是女孩子。回家干活才是正经事。就像老师要埃莱娜补习拉丁文时,父母之间的对话:

  “老师想要钱,她说那个考试很难,要孩子补课。”

  “参加这些考试有什么用呢?”我父亲问。

  “让她学习拉丁语。”

  “为什么?”

  “因为老师说她学得好。”

  “如果她学得好,那为什么还要上这些收费的课呢?”

  “这样一来,她的日子就好过些,我们的日子就难过了……”

  而老师的优雅与体面,总是让埃莱娜为自己,为父母,为破败的城区自惭形秽。她隐约看见他们的不同,潜意识里想要逃离;可是这样的环境里怎么逃离呢?

  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人,世世代代都这样下来了。

  但偶尔会出现个别的反叛者,比如埃莱娜,原本的莉拉,以及她们的同学尼诺。尼诺评价他的父亲时说过一句话:

  “我会用我的一辈子,用我的全部生命,努力成为和他不一样的人。”

  他说这些话时,就好像在说自己的一项使命。

  尼诺是除了两位女孩以外唯一跟她们有着相似特征的人(本书中他的戏份不多,但我相信接下来的故事里他将慢慢与读者熟识),他曾经对她们充满好奇,想要进入她们的世界,然而最后也只是远远观望。埃莱娜和莉拉的友谊只属于她们两人,这份奇特的友谊开始得莫名其妙,却因为命运里的相似和羁绊而维持了几十年。在那个小城,她们拥有彼此,才能找到说话的人,找到一点点理解。很多时候,莉拉影响着埃莱娜的轨迹:她是因为莉拉而非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因为她害怕赶不上她,或被她笑话。因为莉拉,她才常常因自卑和向美之心而懊恼、努力,如果不是莉拉,她永远无法跳出那个圈子,成为和父辈不一样的人。

  可是莉拉自己却没能跳出来。

  老师曾跟埃莱娜进行一场隐晦的谈话:

  你知道什么是庶民吗?格雷科。”

  “是的,罗马帝国的平民,当时有庶民的民权保卫者。”

  “当庶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是的。”

  “假如一个人想一直做庶民,那他的孩子、孙子,都会命若草芥,不值一提。”

  埃莱娜当时并不很懂得这些话的含义。

  伴随着她们成长的是城市的发展与改改头换面,周遭的一切都在变化。莉拉休学以后,曾经痴迷于父亲的主业——制鞋,设计出精美的图纸。她也去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借阅了许多书,包括许多名著,也包括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语法书。凭借惊人的天分,她甚至比留在学校的埃莱娜更加优秀。

  可是后来,莉拉,那么光芒四射的莉拉,怎么就坠入尘俗了呢?

  曾经说过“我不会爱上任何人,我永远不会为任何人写诗”的莉拉,在十六岁时决定嫁给肉店老板的儿子,小镇上最富有的青年。她的美貌像拭去灰尘的宝石愈发夺目,可是她的心却好像黯淡了。她不再愿意读她们曾经读的东西。小学老师评价她说:

  “赛鲁罗小时候头脑的智慧没有找到出口,格雷科,最后她的美都展现在脸蛋和胸上,还有大腿和屁股上——那些美在这些地方都会昙花一现,就像从来没有拥有过一样。”

  故事在莉拉的婚礼上戛然而止。当莉拉十六岁步入结婚礼堂,埃莱娜的内心陷入了极度的痛苦。曾经有人带领她去往围墙之外,好像永远知道方向,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如今引路的人好像不再对墙外的世界感兴趣了,那么,她是否还要继续走下去呢?即使她想往外逃离,又怎样才能找到出去的路呢?

  在莉拉漫长的婚礼上,埃莱娜在拥挤喧闹的酒席间,在欢庆的人群间,眼前好像迷雾被拨开:

  在那一刻,我更清楚什么是庶民,要比几年前奥利维耶罗老师问我时更加清楚。我们就是庶民,庶民就是争抢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菜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地板——服务员正在上面走来走去,就是那些越来越粗俗的祝酒词。

  莉拉结婚那一天的早晨,埃莱娜曾去帮她梳妆。莉拉忽然想起了她们的小学老师,想知道她为什么不让自己进家门。她沉默了一会儿,对埃莱娜说,“不论发生什么事,你都要继续学习。”埃莱娜不安地笑,莉拉说,“你不一样,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

  “我的天才女友”从始至终一直是由埃莱娜在述说,从她的视角展现关于莉拉的一切。但我们从来不知道莉拉的想法,在她的心中,埃莱娜才是那个天才女友。莉拉似乎不再想要走到围墙外,可是她将希望寄托在了埃莱娜的身上,她也是她心中特别的存在,是那个与众人不同的人。

  正如多年前她们逃学的那天的情况——

  后来我们的态度发生了神奇的转变:尽管天开始下雨,我还是想继续走下去,觉得自己远离了所有人和事,去遥远的地方——这是我第一次发现的东西,这让我忘记了所有担忧;但莉拉返回了,那本是她的计划,但下雨之后,她放弃了大海,决定回到我们居住的城区。

  最后,本书确实并非畅销的鸡汤文学或青春文学,请不要因为“畅销书”的标签而抱有偏见。至少看到结尾时,你很可能会急着阅读下一部。

  (不过,由于第二部还没有译成中文,对看完以后想要知道后文的读者是很坑的orz)

  写在前面

  《我的天才女友》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第一本,是豆瓣文青公选出2017年度最佳图书,我是抱着不少期待的。

  其实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一直很想写一下感想。但是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我不敢提笔,总害怕毁了心中的一块美玉。在网上看了很多人的评论,从知乎到豆瓣,觉得都没能够说的很深入细致。即便不免落入俗套,还是想来写一下。

  深谙人性的解剖医生

  第一部是两个姑娘人生的序曲,从孩提时代说起,到莉拉嫁为人妇戛然而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作品。青涩的作者在创作时可能会刻意的编造一些“惊心动魄”“离奇古怪”来掩饰自己作品的肤浅。而功力深厚的作者不屑于这样的创作方式,他们知道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独一无二,且经历又重塑性格,在相互影响中决定了人的命运。作者并不想刻意描写“会让读者惊叹的”故事情节。她写的故事情节是多么的理所应当,但是又在这样平白无奇的小镇女孩儿的生活中迸发了蓬勃的“生活力”。

  除了故事情节的编排,更让人惊艳的,也是最被众人称许的无疑是作者对于人性揣摩的细致程度。因为细微的生活小事而在心里掀起狂澜巨浪,千回百转。每每读到都会让我生出一丝恐怖,精准而不留情面的表达让我想起曾经也生出肤浅的、恶毒的、胆怯的想法的自己。我像是被扒光,躺在手术台上,而作者毫不客气地窥探,一刀一刀切开我的心脏直挖到最深处,还白纸黑字展露在众人面前。但在我沁出一身冷汗时,又猛然想起,莱农不是我,莉拉不是我,她们生活在意大利,甚至她们只是虚构出来的人物。想到这里,我对作者的敬意又添了一分。

  友谊:自卑与嫉妒

  女孩子的友谊细腻而诡谲,希望她好又不希望她太好。

  莱农和莉拉犹如一株双生花。

  莉拉的人生是浓墨重彩的,她凭借着自己的天赋,轻而易举地获得一切令人艳慕的东西,老师的夸奖、骄人的成绩、男孩子无法转移的目光。

  而莱农她从来不具备莉拉与生俱来的勇气和才华。就像莉拉去借书,哪怕一年只借一本,她也肯定会在那本书上留下痕迹。但是莱农不会,她只是一个顽强的读者,一本又一本,没有规律,囫囵吞枣。莱农用着一种近乎愚蠢的方式慢慢打磨自己,小心翼翼地拼尽全力地追随。这种“追随”刻入莱农的骨子里,几乎贯穿了莱农的一生,即便到了后来莱农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腹有诗书,她的内心依然自卑不堪。哪怕莉拉辍学之后,莱农在学校里更受瞩目,她也会情不自禁地认为自己的一切成就都是偷来的,之所以她能够得到9分,能够让老师们交口称赞,都是因为莉拉不在呀。是啊,莉拉哪怕在家,也能够自学莱农学的课本,并且表现的甚至比莱农更加优秀。

  更加可怕的是莉拉在每个阶段都似乎很明确自己要什么,这种笃定很容易击碎莱农小心经营的“安逸美好的小世界”,让她的一切执念顿时失去意义。

  这样的莉拉,莱农无时无刻不在嫉妒,却又从心底里生出一种深深的依赖。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莉拉是个坏女孩,但是莱农知道莉拉不会害自己(除了小时候把莱农的洋娃娃丢到了黑漆漆的地库里)。莱农相信莉拉。莱农觉得不用害怕,跟着就好了,莉拉知道该怎么做。是这样复杂的友谊。

  逃离:我耗尽一生就是为了不变成和你一样的人

  从小到大,母亲就是莱农的噩梦。她“畸形的腿、破旧的鞋子、黯淡无光的头发、还有夹杂着方言、错误百出的意大利语”,她举止粗俗、穿着破烂,她与“体面”“教养”这样的词无关,她与奥利维耶罗老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莱农感到屈辱,但其实,她就和所有其他小镇的妇女一样。这些可悲的女人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莱农“呐,这就是你的未来”。莱农不想,不想有朝一日也说着浅薄的话语,也张着嘴大喊大叫,莉拉也不想。在这个小镇里,同龄人里唯有她们两个刻意地与劣根性、与原生家庭做抗争。

  莱农很幸运,不管是不是她的本意,她走出来了。

  当她的父亲带莱农第一次来到她即将上高中的城区。她感受到“在这个让人震惊的时刻,四处充满了阳光和大海的喧哗,我假装一个人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就像一个全新的我在面对自己的新生,一种全新的生活,从死气沉沉的事物中突然展现出来,我一定能把握这种新生。”

  人生的天花板

  莱农看到了让她获得新生的海,而莉拉没有这么幸运,从不得不辍学开始,“她们的命运分道扬镳”。

  小时候莉拉和莱农曾经逃学去找海,但是在半路,莉拉开始动摇直至最后退缩。那片她没能够看到的海,就是莉拉此后一生在追求却无法得的世界。

  不能读书,莉拉装作满不在乎,但是背地里却看完了图书馆里几乎所有的书。她确实很聪明,哪怕从来没上过课,也能够辅导莱农的功课。但是最终她拗不过现实。自那以后,莉拉仿佛一只困兽,用更加极端的方式,东撞西撞,寻求出路。她写小说,她设计鞋子,她周旋在不同男人之间。她在每个领域都展现了她过人的天赋。奥利维耶罗老师看到变得明艳动人的莉拉时,说到“莉拉小时候头脑的聪慧没有找到出口,最后她的美都展现在脸蛋和胸上,还有大腿和屁股上——那些美在这些地方都会昙花一现,就像从来没拥有过一样。”莉拉太心急地想要证明放弃读书没什么大不了,她依然能够改变自己的困局。她慌不择路地去采撷人生的“果实”。

  莉拉如愿以偿嫁给了城区里最有钱的“绅士”。她如愿以偿地住进了华丽的房子,穿上了“像电影明星一样的”衣服,坐在最拉风的车子里,让小镇的女孩子眼红,也让莱农觉得莉拉又一次赢过了她,一如往常。

  第一部以莉拉极致盛大的婚礼结束。

  一直都在用羡慕的眼光看待莉拉的莱农在那种盛大的婚礼时,脑子里却有了无比清晰的念头。我把那个念头视作是莱农的“脱离莉拉”的觉醒。她说“我从小都紧盯着莉拉——她走路的方式、她的身体,就是为了躲过母亲对我的影响。我错了,莉拉还是留在了那里,她受制于那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并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最好的安置,那个年轻男人是她在这个世界里最好的选择。那场婚礼,对于里诺(莉拉的哥哥)和她父亲的制鞋生意也是最好的道路。她的生活和我的求学之路,已经没有任何共同之路。忽然之间,我觉得非常孤独。”从那天开始,莱农拥有了更多的自己。

  莉拉觉得自己逃离了这个世界。但其实她被天花板压制,永远受困于这个庶民的世界。

  “你知道什么是庶民吗?”“知道,老师。”在那一刻,我更清楚什么是庶民,要比几年前奥利维耶罗老师问我时更加清楚。我们就是庶民,庶民就是抢夺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菜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地板——服务员正在上面走来走去,就是那些越来越粗俗的祝酒词。庶民就是我的母亲,她喝了酒,现在整个背都靠着我父亲的肩膀上。我父亲一本正经,我母亲张着大嘴在笑。因为佛罗伦萨的古董商人讲了一个淫秽的段子。所有人都在笑,包括莉拉,她看起来像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到底。

  我想对于莉拉来说,安于成为自己不屑的庸俗的姑娘,对于她而言是比“贫穷”更大的折磨。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但是那时的春风得意的莉拉又怎么会知道这背后的肮脏阴暗呢?

  女性觉醒

  这本书非常值得女孩子一读,它并不是局限于小情小爱、鸡毛蒜皮的友情。它更像是“女性意识觉醒,勇于与阶级抗争”的女权指南。我看到它的字里行间藏着一个像奥利维耶罗老师的人,她时而苦口婆心,时而痛心疾首,她说“可爱的姑娘啊,请多读一点书,请把自己的脊梁挺直,请不要过早的透支自己的人生。你要想的清楚,你要走的正。请你获得一个你可以做主的人生。”

  ———2018年12月9日更新———

  这篇书评写了快一年了,之前看的人寥寥无几。最近电视剧出来后,开始有剧迷循着过来打卡点赞。原谅我还没有勇气去看这部剧,因为已经用想象构筑了一个世界,不想具象化它。但是不管是书评还是剧集,都是对小说的再次解读、再次创作。感谢剧集让这本小说有更多的人关注。

  ps. 再安利一下,作者的文笔很不错,有机会也可以读读看原作哦~

  —————我的其他回答—————有哪些有意思的礼物可以送给女朋友?

  在飞机上你都做过或遇到过什么神操作?

  个人税后月薪一万在上海是什么样的体验?

  为什么现在知乎上杨超越的风评有转好的趋势?

  最近,《我的天才女友》被HBO拍成了电视剧,豆瓣评分9.4。蹭着电视剧的热度,“那不勒斯四部曲”再度收到关注。

  小说和电视剧我都看过,可以说电视剧神还原了小说的世界。

  “那不勒斯四部曲”讲述了埃莱娜和好友莉拉之间,从童年开始长达几十年的友情故事。其中,《我的天才女友》的故事发生在她们的童年到青少年阶段。

  

  故事的时间背景是二战后,埃莱娜和莉拉出生在意大利小城那不勒斯的城郊。

  百度一下“那不勒斯”,你会发现它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而小说里的那不勒斯城郊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那里的人喜欢生孩子,家家户户都有3-4个孩子,一家五六口人挤在只有2间卧室的房子里。

  房子很简陋,剥落的墙壁,阴森的楼道,夜里蟑螂会从门缝钻进屋子。

  人们到肉食店买东西经常要赊账。不少人靠借钱度日,有人靠放贷发家致富。

  大多数人对孩子上学的认知是“费钱”;家长巴不得孩子小学毕业早早工作,帮家里减轻负担。

  男人们崇尚暴力,在外面,他们为讨债、争地盘、维护名誉而打斗;在家里,他们有一点不满意,就习以为常的对妻子、女儿、妹妹拳打脚踢。

  

  女人们也不太客气,动起手来比男人还凶,她们会拽头发,互相撕咬、抓挠。

  

  愚昧、贫穷,崇尚暴力,却又屈服于暴力。这就是小说主人公埃莱娜的街坊们的群像。

  

  埃莱娜和莉拉是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天才少女。她们无意中找到了摆脱阶层和命运桎梏的最佳途径——以知识改变命运。但她们改变命运的努力阻力重重——她们身后是巨大的深渊,稍不小心,她们就会掉下去。

  莱娜的父亲是市政府门房,莉拉的父亲是修鞋的鞋匠,她们的原生家庭都充满危机。物质拮据不仅让他们吃了生活的苦,也磨光了他们的耐心、意志和希望。

  她们的父母经历过苦难打磨后变得粗鲁、短视、暴力,男人们将赚不到钱生出的闷气撒在家人身上,女人们抱怨日子过不下去,孩子们成天提心吊胆,犯个小错就会被骂、挨拳头。

  贫穷和愤怒仿佛寄生在他们家里,既擅长在他们绝望时往伤口上撒盐,也擅长在他们看到希望时又把他们拉入更深的谷底。

  两位女主人公都巴望着逃离这样的原生家庭。学校是她们的避难所,知识是她们的救命稻草。

  

  然而,贫穷是教育的天敌。她们小学一毕业,就面临着继续上学或失学的选择。

  埃莱娜的父亲稍微开明点,愿意继续供她读书,前提是埃莱娜必须成为成绩最好的学生。

  而莉拉很不幸,她的父亲坚决反对她继续上学——他们全家近十口人都靠修鞋铺的微薄收入度日,再也没有闲钱供莉拉读书了。

  

  当埃莱娜成为一名初一学生时,莉拉失学在家给修鞋匠父亲帮忙。这是她们命运的第一个分野。

  我看到莉拉的人生仿佛不可挽回的滑入了黑暗;而埃莱娜,她虽然上了初中,但青春期的困扰让她的成绩很不稳定,求学路上未知的挑战一直萦绕着她,她的未来迷失于一片迷雾中。

  

  旁观她们人生的时候,我的心一直是提着的:她们就像从尘埃里长出的花朵,美丽娇弱,努力向上,想要挣脱肮脏的地面,却不知有多少危险埋伏在前方。我特别担心她们会掉下去。

  这种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是作者刻意制造的。它加剧了主人公的个人努力和巨大的社会阴影之间的悖反和张力。

  它让每一个阅读、观赏它的人发现,这两个可怜虫,费尽全力想要逃离那些从她们出生时就被决定的事情——她们的家庭、阶级、地位、角色、环境,然而,无论她们怎么努力,她们总是走得很挣扎、很趔趄。

  它也在不断提醒我们,无论她们的挣扎取得了什么阶段性成功,未来都是不确定的,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她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埃莱娜和莉拉性格迥异。埃莱娜温顺、淑女,有金色的卷发和白皙的皮肤,是所有人眼中的天使;而莉拉顽皮、大胆、爱闯祸,皮肤黝黑,瘦骨嶙峋,是大家眼中的坏孩子。

  埃莱娜被莉拉的独立、坚定、有主见所吸引,而莉拉视埃莱娜为同龄人中唯一有共同语言的女孩。

  她们互相吸引、互相欣赏,又暗暗较着劲。

  

  影片让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当街坊混混马尔切洛想要搭讪、调戏埃莱娜时,莉拉挺身而出用割牛皮的美工刀顶住马尔切洛脖子的瞬间。

  莉拉以身犯险的勇敢,诠释了她们之间的友谊:她们可以为了保护对方而牺牲自己的安危。

  

  但同时,她们的友谊中也掺杂着嫉妒、攀比的微妙心理。

  当莉拉得知埃莱娜可以继续上学时,她嫉妒,甚至耍了小计谋让埃莱娜被父母责骂,以为这样可以让埃莱娜失去上学的机会。(不过莉拉中途就后悔了,她打断了计划。)

  当埃莱娜发现莉拉写出的小说、信件是那么优美得体,相比之下,自己的文字显得矫揉造作时,她惊叹、羞愧,心中涌出了对莉拉的嫉妒之情,并暗下决心,要和莉拉写的一样好。

  埃莱娜刚上初中时,莉拉出于嫉妒心对她刻意疏远。后来埃莱娜开始学习拉丁文、希腊语,莉拉也自学这两门语言,和埃莱娜暗中较劲。再后来,莉拉订婚,无心学业,总在埃莱娜谈起学业时对她冷嘲热讽。

  

  而埃莱娜在听说莉拉将要结婚的消息后,出于攀比的心理和不想落后的恐惧,也找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生做男朋友。

  这两个少女的友谊,以欣赏、关心、理解、同情和爱为底色,交织着嫉妒、攀比与不甘的情绪,折射出大多数女性友谊的真实状态。

  

  她们大多数时候都能坦诚相见,但她们内心深处最隐秘和细微的小心思却不会与彼此分享。

  她们的心里都怀着隐隐的期待:我希望她过的好,但不要比我好太多。

  她们从这份友谊中,各自获得了成长。

  埃莱娜从莉拉身上学会了坚强、独立和勇敢。当她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她会想象莉拉处于她的境地时会怎么做,并从这种想法中获得力量和勇气。

  

  莉拉从埃莱娜那里得到的是陪伴、理解和惺惺相惜的感觉。后来,当她不能继续学业时,她从埃莱娜身上寻找希望。

  莉拉和埃莱娜之间有一段非常动人的对话,这段对话发生在莉拉结婚的前夕:莉拉: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要继续学习。埃莱娜:还有两年,拿到高中毕业证我就学完了。莉拉:不,永远都学不完,我给你钱,你要一直学下去。埃莱娜:谢谢。到了一定程度,就没学可上了。莉拉:但你不一样,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

  

  莉拉向现实妥协,嫁给了并不真正爱着的、有钱男人斯特凡诺,求助婚姻带她逃离原生家庭,用金钱加固她的生命。她将对知识的理想寄托在埃莱娜身上。

  而埃莱娜在旁观莉拉的经历后,坚定了一种决心——她要走出她所在世界的生活方式,她要逃离“庶民的生活”——我们就是庶民,庶民就是争抢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菜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地板——服务员正在上面走来走去,就是那些越来越粗俗的祝酒词。庶民就是我的母亲,她喝了酒,现在整个背都靠着我父亲的肩膀上。我父亲一本正经,我母亲张着大嘴在笑,因为佛罗伦萨的古董商人讲了一个淫秽的段子。

  

  埃莱娜和莉拉,她们作为各自的参照系,引导着对方成长。

  她们不断逃离,不断被向下的力量所撕扯,不断经历生活的废墟,并从混乱中锻造出越来越坚定的人生信念。

  故事写于“我”六十多岁的时候,是“我”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因此剧集中时常会穿插年老的“我”的旁白。

  

  回忆的口吻拉长了故事的时间背景,也营造了一种宿命感——

  当我们在时间的长轴上,从末端向开端回首时,我们才会赞叹命运的诡谲与神奇:我们曾经做过的选择,当时看来只道是寻常,却在冥冥中左右着我们日后的人生轨迹。

  刚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剧情平淡,节奏缓慢,没有重大的冲突和强烈的爱恨情仇。但看到后面,你会被两个主人公的命运际遇所吸引,因她们生活中的苦难而揪心,因她们敏感的少女心思而会心一笑,为她们总也逃不脱的命运而唏嘘不已。

  “那不勒斯四部曲”讲了什么?撇开关于女性成长、女性友谊、独立人格的话题不谈,我觉得它讲述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在生活中的挣扎。

  而《我的天才女友》是一个能够触摸到你的青少年、你的细腻敏感的内心的故事。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二:《新名字的故事》丨豆瓣9.0,1000万人熬夜也要看完的女性启蒙故事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三:《离开的,留下的》丨中年危机,早在年轻时就埋下了伏笔

  那不勒斯四部曲全解读: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关于《我的天才女友》,也许你可以看看该书中文编辑索马里的解读。

  意大利著名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享誉全球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在我眼里,它就是当下少有的具有革命精神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英国最著名的文学杂志《格兰塔》评价说,「如果你还没读过费兰特,就好比你在 1856 年还没读过《包法利夫人》」。连大众媒体也看中了它,HBO 电视台把四部曲的第一本《我的天才女友》,拍摄成了 8 集的电视剧,于 2018 年 11 月 18 日开播。而包括希拉里·克林顿、乔纳森·弗兰岑等等的名人与作家,都公开表达过对四部曲的喜爱。

  这本书最精彩、同时也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对女性不同人生阶段的欲望所作出的真实而深刻地揭露。它可以在极度流畅、有如过山车一样惊险的阅读中,让读者完成「女性意识」的启蒙——女性不再是男性的物化对象,而是获得了自己的声音。这种清晰、复杂、不那么讨喜的声音,对于我们理解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我们今天之所以有必要阅读费兰特,从主题上讲,是因为之前的文学史里对这一块的探讨实在太少也太扭曲了;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说,虽然四部曲写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故事,但读者完全能在书中找到与自己的生活和心理高度契合的地方。女性为什么要走出家庭?又该如何踏入社会,依靠知识和勇气改变自己的命运?书里所有人的命运,其实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

  至于作者费兰特,可以说不仅是当今意大利,更是世界文坛目前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是一个笔名,从她出版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开始,就坚决要求匿名——她认为,书一旦写出来就不需要作者了。另外一方面,她也非常抗拒现在流行的那种,出版社将作家包装成名人,让作家抛头露面推销自己的公关行为。她认为那样的作家是被「发明」出来的,是一种虚构。2015 年,《时代周刊》将她评为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 100 位艺术家」时,根本找不到她的个人宣传图,所以只有她的照片是作品封面。 上面介绍完了这部小说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费兰特曾经在邮件采访里说过,四部曲不是四本单独的小说,而是一部完整的作品。这部超过 1600 页的小说,以莱农和莉拉持续 50 多年的友谊为主要线索,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味,可以被归纳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女性友谊的规则和权力。莱农和莉拉持续 50 多年的友谊,让我们看到,这种友谊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善恶是非」可以描述的。 第二个要点是:女性和她所处的环境、社会的复杂关系。小说的核心矛盾是知识和生活的矛盾,或者说,像莱农或者莉拉这样的的庶民,通过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性。 第三个要点是:女性和自身的起源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她面对性、婚姻、爱情的态度。其中,费兰特对母女关系的尖锐探讨,可以说是四部曲在文学史上非常具有颠覆性的突破。

  首先,我来给你讲第一个要点,也就是关于女性友谊既互相依赖又竞争的部分。 我们不妨先跟随两个女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简单了解一下小说的叙事结构。小说一开始是倒叙结构,已是著名作家的莱农,接到好朋友莉拉的儿子里诺打来的电话,说到他母亲,也就是 66 岁的的莉拉消失了。莱农其实知道这一天一定会来,她开始坐下来写下自己和朋友的故事,当然她写这个故事的初衷是,「让我们看看这一次谁会赢。」 我们也可以把整部小说视为莱农的回忆,我们完全是跟随她的视角,进入她记忆里的那不勒斯社区,所有的人和往事因为回忆而有一种栩栩如生的力量。莱农是门房的女儿,母亲是一个粗暴瘸腿的家庭妇女。莉拉则是修鞋匠的孩子。两个人的友谊诞生于一场恶作剧。有一天,在院子里玩的时候,莉拉突然将莱农的布娃娃扔进了地窖——那个地窖属于整个街区最令人恐惧的屠户堂·阿奇勒。莉拉为了要回娃娃走上了通往阿奇勒家的那层楼梯,莱农也带着恐惧跟了上去。也是从那一刻起,莱农决定,「你怎么做,我就会怎么做。 」 在后面几十年,这几乎就是她们友谊的模式。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App 内查看

  王安忆:当《天才女友》邂逅《呼啸山庄》

  本文首发于《书城》杂志

  弗吉尼亚·伍尔夫写《〈简·爱〉与〈呼啸山庄〉》,说到艾米莉·勃朗特——“她向外面望去,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这个带有修辞性的意象,在莉拉,却是具体地发生着,近似一种疾病,她向“我”,莱农说的是“界限消失”。

  莉拉第一次出现症状是在“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里,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推算起来,她应该出生于一九四四年,那么,就是十四岁的年龄。可以解释为青春期发育的内分泌失衡导致,但我更倾向解释为人物的特质。科学的支持是必要的,它提供现实依据,让叙事沿合理途径开辟超验空间,达到预设的目标。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一《我的天才女友》

  [意]埃琳娜·费兰特著

  陈英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我注意到莉拉向莱农讲述这一异常状态的时间,是在“一九八〇年十一月的某天夜里——我们当时都三十六岁了”,过去二十二年,发生太多的事情,别的不说,只说教育。“界限消失”的说法显然来自意大利语,而非那不勒斯本地话。作为译文的读者,我们很难判断两者的差异,大约是书面语和方言的关系吧!“界限消失”,无论在措辞还是哲学概念,都已超出日常交流的范畴,所以,我们大概有理由将这二十二年视作认识形成的过程。之前的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跨年之夜,老城街区的年轻人在楼顶天台燃放烟花,甲方乙方的对决很快失控,演变成热兵器战争。老城区的地方和人都有一种野蛮劲,不完全出自原始本能,还是经过阶级分化,社会性的暴戾。莉拉说,过去她时有发作,一秒钟内,熟悉的存在失去外形,变得不认识,而这一次,变形却是具体的——我想,三十六岁的她,掌握了意大利语,经历了生活,终于能够命名这种现象,并且加以描绘:“我们发育得真糟糕,真不完美:宽肩膀、手臂、腿、耳朵、鼻子和眼睛——在她眼里都宛如鬼怪,好像是从漆黑天空中的某个地方掉下来的一样。”

  这种恐慌症常是在不期然间发作,读莱农的哲学课本,忽就厌烦起来,将课本抛开,因为——“在小东西里面,还会冒出一些更小的东西。在大的东西外面,还有更大的东西束缚着它”。事实上,她说的正是事物的内涵和外延,被她具象化了,真是有点瘆人。那些读书人未必参得透,比如莱农,比如尼诺,还比如尼诺的朋友布鲁诺。他们四个躺在沙滩上看星空,赞叹造物的宏伟瑰丽,她,莉拉,却感到胆寒:“夜晚的天空让她害怕,她看不到任何上帝的杰作,只能看到一块块玻璃碎片在一潭沥青里闪烁。”那时候,她步入婚姻不久,十八岁年龄,小学教育程度,父亲是个鞋匠,凭手艺吃饭,却有着与艾米莉·勃朗特相等的潜能,就是“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也许归于天赋。

  

  莉拉、莱农、尼诺和布鲁诺《我的天才女友》

  导演: 萨维里奥·科斯坦佐

  这天赋,在“我”,莱农的看法,就是“她很坏”。“莉拉很坏”,“我”时不时提醒道。她的破坏性很强,小的时候,不过向众人四溅墨水,把莱农的布娃娃扔进黑暗的地下室,又策划莱农逃学,好叫她升不了学。随着长大,手笔扩大,恶意越来越彰显,后果也变得严重:爱情、婚姻、家庭,都遭她践踏。在她的肆意妄为中,很可怕地保持着一种冷静,或者说是世故,比如学校组织班级和班级之间的知识比赛,她独对阿方索手下留情,控制在不输给他,却也决不胜过他,因为阿方索是有钱有势的卡拉奇家的人,和所有街区里大人孩子一样,莉拉知道阿方索得罪不起。当另一富豪索拉拉家的长子马尔切洛追求她,许诺推出她家手工皮鞋品牌时,她的抵抗策略是投向卡拉奇家的斯特凡诺,皮鞋作坊换一个金主,继续发展。这就是前面说的,进化的丛林原则下的联合纵横,事实上非常危险。

  后来,索拉拉和卡拉奇联手经营,在市中心马尔蒂里广场开出莉拉创意品牌的鞋店,用她的大幅婚纱照做店招,条件是由她自作处理,结果呢,她用剪刀、胶水、纸片、颜料,将照片切割成一幅破碎的图画。她喜欢这种游戏,就像小孩子拆解玩具,改变内部装置,使之变成另一件。索拉拉兄弟里的米凯莱说:“真的很棒!”显然是从先锋艺术出发的评价,先锋艺术不就是一种颠覆行为吗?米凯莱是莉拉所有拥趸中比较接近她,并且坚持到最后的两个人中的一个,另一个是恩佐,暂且搁下,放以后再说。米凯莱说“抹去”,莉拉试图“抹去所有痕迹”——小说的引子就用的这标题。这时候,莉拉还没有获得“界限消失”的说法,只是听凭一股盲动的力量,从照片入手,用现代哲学的概念,就是“镜像”,有些热身的意思。在我看来,这一幕相当心惊,它预告着接下来的情节,更加剧烈紧张。

  

  莉拉的婚纱照《我的天才女友》

  导演: 萨维里奥·科斯坦佐

  莉拉让人想起《呼啸山庄》里的卡瑟琳,一个粗野的“小蛮子”——家中保姆耐莉这么称呼她,这其实是一个古典的形象。《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向希律王索取施洗约翰头颅的莎乐美;古希腊神话里的梅杜莎,妖娆的蛇是她的头发,凡看见她眼睛者都会石化……是历代艺术家创作的母本。这大约就是小说的经学,在同一模式里注入不同的内容,将抽象演绎成具象。中国小说则更接近史学,是个别的叙事体。

  我不能断言莉拉脱胎于卡瑟琳,卡瑟琳脱胎于莎乐美、梅杜莎,但她们的关联性仅仅视作巧合又不足以解释,我更倾向将她们排列谱系,纳入同组基因。这种古老的人格,越过漫长的驯化,豁免普遍规律筛选,保持特殊性,非具有平均值以上的活力。文明进步却是趋同的过程,社会组织越来越严密,就像卯榫结构,挤压和排斥异质成分,这些“史前物种”,生存环境一日比一日艰难,几近灭顶。维多利亚时代的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带有遗世孑立的孤绝面貌,为野性的戏剧提供舞台。莉拉的世界却是敞开的,空间以那不勒斯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时间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向两千年延伸,人物众多,情节更生,需要处理的关系无数倍增加,叙事的规模堪称巨大。这也证明有限的格式里,是可繁衍无限的故事,似乎暗藏机杼。几百年来,小说写作一直继续,没有断流,总有新鲜的内容加入这虚构的活动,原因就在这里。

  

  幼年的莉拉和莱农

  《我的天才女友》

  导演: 萨维里奥·科斯坦佐

  小说是在“我”,莱农的叙述中进行的。看起来,莱农和莉拉有一个分工,相对于莉拉破坏的使命,莱农负责的是组合,组合的方法是语言文字。这种从后天教育获取的工具,失学的莉拉却比莱农更得要领。莱农初进中学,即在拉丁语课上败下阵,是莉拉教她,“你先把整个句子看一遍,找出动词,根据动词的人称,你就能明白主语是什么。找到主语之后,你开始寻找宾语”。于是,难题迎刃而解,百试不爽,莱农从此一跃而为优等生。靠一本文法书即入不二法门,让人相信,文字这东西原本天工开物,人力所做的只是发现。

  方才说过,那不勒斯老城旧街区是个现代丛林,实行阶级化的强食弱肉,莉拉这鞋匠的女儿,可说处在生物链最低端,贫穷、愚昧、野蛮,男人是和劳作签订终身的奴工,女人且是男人的奴工,但莉拉自有修行的途径。社区图书馆仿佛是古代经院,她呢,则是僧侣。她用父亲母亲哥哥以及自己的名义登记注册,突破每人每周借阅一本书的限制,于是,囊括阅读奖的前四名。你不能简单解释为自学成才,这里隐藏了一种古老的能量,类似尼伯龙根指环的神力,一旦在握,便指向哪里,战胜哪里。

  莱农的作文《狄多女王悲剧的不同阶段》,得到满分,主题思想是受莉拉的启发。莉拉的启发则来自本街区的绯闻,寡妇梅丽娜和有妇之夫萨拉托雷的婚外恋,结论是:“假如没有爱情,不仅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枯燥,整个城市的生活也会变得无聊。”可以见得,莉拉的知识源不止于图书馆,还来自生活。莱农显然不具备莉拉的天才,大约有一半归因学校教育的误导,狄多女王的爱情之解到加利亚尼老师那里,被泛化成国家、民族、人类之爱。好处在莱农被引入大世界,害处是脱出概念的认识又回进另一个概念,也预示众人物将面临错综复杂的局势。性格的命题不是在寓言中演绎,而是进到历史社会的写实里,神祇有了世相。

  

  莉拉和莱农

  《我的天才女友》

  导演: 萨维里奥·科斯坦佐

  蔓生的事端之下,基本的对峙始终没有松弛,表面繁复叠加,内里却有一种紧张度,仿佛水底的深潜,收纳了流量,直向前方奔腾。

  莱农继续用书写将溃散的生活组织成形,依然向莉拉汲取资源。她的处女作大获成功,但重读莉拉儿童时代的创作《蓝色仙女》却让人沮丧:“到最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看了几行就明白的事情——莉拉那时候写的这几页文字是我那本书的秘密核心。”微妙的是,小说的情节主体,来自作者亲身经历,发生在《蓝色仙女》之后,成年的日子里,就这样,莉拉成了先知。这就是她的“坏”,暗中支配他人的命运。莉拉把装有八本日记本的铁盒子,交给莱农保管。看上去是信任,事实上,更像是一个嘲弄。铁盒子就像魔盒,魅惑着莱农,且让她害怕,终于,她将盒子扔进桥下的河水里,因为,“我再也受不了莉拉对我的影响了”。她无论跑出多远,都在莉拉的覆盖之下。语言文字是这样,生活也是,顶荒唐的是,莉拉横刀夺爱,莉拉与尼诺金风玉露的夜晚,莱农则在海滩与尼诺的父亲苟且,这男人和寡妇梅丽娜有一腿,中途滑脚又返回头奉上一本诗集,早就对莱农存不轨之想,此时此刻终于上了手。莱农以自甘堕落来抗议莉拉的侵略,可是有什么用呢?无损对方毫厘。如莉拉这样的天才女友,只有自己才毁得了自己,就像在鞋店里,恶作剧地切割照片,用米凯莱的说法,抹去。然而,“抹去”谈何容易,人一旦降生于世就可说是做了人质。小时候竞赛学习,她不能占卡拉奇家阿方索的风头,木匠佩卢索就是前车之鉴,因反对卡拉奇,被当街打个半死。在卡拉奇和索拉拉两大家族间的周旋也是夹缝中求生存。这种受钳制的处境,在小说第三卷《离开的,留下的》,突破原生街区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那不勒斯,直至意大利南部,风起云涌的一九六八年。单亲母亲莉拉,居住在工人区里,成为无产者队伍中的一员。与生俱来的破坏力合上革命潮流,被赋予时代精神,反过来看,个体的欲望被历史消解,变成社会命题。我以为,这一卷诠释的难度就在这里,小角色和大舞台,“那不勒斯四部曲”也正是在这一卷,最大限度启用叙事艺术原始模型,向现实主义谋取资料。在我看来,现实主义是十九、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对文学的贡献。从此小说摆脱传奇浪漫史的传统,向人类社会史靠拢。

  

  工人莉拉和作家莱农《我的天才女友》

  导演: 萨维里奥·科斯坦佐

  那不勒斯是个奇异的地方,无论经济崛起、青年起义、从巴黎输入的红色五月,即便是现代化发展,在它总是表现为一种克莫拉黑社会式的暴力延续——“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了致命的词汇:哮喘,破伤风,毒气,战争,机床,废墟,工作,轰炸,炸弹,肺结核和传染。”战后在意大利南部开发基金刺激下,整个城区生机勃勃,“空气中散发着沥青的味道,蒸汽压路机扑哧扑哧从散着热气的柏油马路上缓缓开过”。四处都是工地,旧貌换新颜。生活物质按照比例增长,同时拓宽贫富差距。卡拉奇家的生意在扩张,发放高利贷之外开出肉食店;木匠的儿子帕斯卡莱走索拉拉兄弟的路子得到工作,显然索拉拉家势力强大;恩佐子承父业,在街头摆果蔬摊子;寡妇梅丽娜的两个孩子,儿子安东尼奥受雇的老板产业更新,他升为技工,小的则在新开的肉食店做店员,昔日的劳资体系向下一代继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工人运动就在繁荣昌盛中埋下引线。

  莱农从比萨高等师范学校获得学位,第一部小说出版,钓得金龟婿,回到那不勒斯,探望旧时闺蜜莉拉。其时,莉拉从斯特凡诺的豪宅搬出,住到圣约翰·特杜奇奥。生长在老街区,早已领教粗鄙的市井生活,还是被这工人区的悍气吓着了。拥挤的公车,肮脏的咸猪手从四面八方伸来,车底下的街景更加凄惨,垃圾,残砖破瓦,黑漆漆的门洞,楼道里传出浓烈的大蒜味,孩子的叫喊……一幅早期工业社会的图景。与此相对,新兴资产阶级富人区波西利波,索拉拉家的米凯莱夫妇居住的风景地纪念版公寓,从阳台望出去,“天空是铅色的,海湾像巨大的熔炉,从边上挤压着天空,浓密的乌云翻滚着,向我们涌来”。很壮观,又很忧伤,而且,还危险,不是吗?“在大海和乌云中间,天空中有一道长长的、铅白色的、非常耀眼的裂痕,映衬着维苏威火山的紫色影子。”似乎,随时随地,海天就要崩开,碎成齑粉。事实上,华屋香车美食的生活已经在颓圮,米凯莱四处留情,“最关键的”,妻子吉耀拉说,他无可救药地爱着莉拉——莉拉就像梅杜莎,凡看她一眼,瞬间石化。她插足每一对恋人和夫妇,颠覆每个人的生活,连最好的朋友莱农都不放过。在她身后,留下一连串的废墟,而她不回头,兀自向前。在这里,时代的宏大叙事又回到个人,而此人非彼人,她仿佛来源于一股更强劲的力量,由造物选择来交付使命。

  弗吉尼亚·伍尔夫评介《呼啸山庄》,说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接着还有一句:“于是她觉得她的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部作品中把那分裂的世界重新合为一体。”这大可以借来解释莉拉的“抹去”,当她切割完照片之后,不就呈现出另一幅:“那张照片已经看不出来是她了,而是一张非常可怕、诱人的图像,是一个独眼女神,正把她穿着漂亮鞋子的脚伸向大厅的中间。”原本的时装艳照,就此成为不驯的挑衅。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二《新名字的故事》

  [意]埃琳娜·费兰特著

  陈英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在莉拉从小到大的成长中,有几度把世界“合为一体”的实践,我以为写作《蓝色仙女》是一桩,设计皮鞋是一桩,爱上尼诺是一个大项,参加工人运动亦算得一次,女儿出生似乎预示着事情出现希望,女儿失踪则是希望破产,新世界又回到旧世界……很微妙的,失踪事件发生于邂逅尼诺的时间点,这不像是出于随机,更可能有意为之,里面不定隐匿着某种关联。在她一无所有、青春遁去的五十岁的年龄,且又回到写作,但不是仙女童话,而是那不勒斯的历史。

  《蓝色仙女》写作应该具有开启意义,她头一次着手“合为一体”,所用材料是文字语言。这部漫长的小说——虚构文类到两千年甚至更早,已经将体量让渡畅销书,严肃的题材似乎多匮乏故事资源,铺排不开阵势,篇幅越来越短小,理解也越来越艰深,难得有如此酣畅淋漓的阅读。在这里,“语言”的一个重要角色,既作为叙事的主体,同时又为客体。莱农受教育的过程,充斥着意大利语和那不勒斯方言的博弈。学校里,她为自己的口音害羞,可紧要时候,却不得不仗着粗犷的那不勒斯方言取胜。比如,在比萨高等师范学校,被室友诬陷偷钱包,还比如往工人区途中被骚扰。她发现“那不勒斯教给我的东西,在比萨可以用得上,但我在比萨学到的东西,在那不勒斯却用不上”。这种孱弱的语言,是用于精神的建设。《蓝色仙女》用它,莱农的小说用它,莉拉的日记用它,我们现在正在读的“四部曲”也是用它。强大的莉拉,在加利亚尼老师家的聚会中,不是被它击垮,在讨论的高潮退场,刻意用方言说,“她一辈子从来都没有那么腻味过”。事实上,却是心生妒意,因为不能加入交谈。就像小时候引诱莱农逃课,破坏她的升学计划。她确实很坏,自己得不到,人家,尤其莱农也得不到。她的祖先,《呼啸山庄》的卡瑟琳先是放弃希克厉,后是百般破坏希克厉和伊莎蓓拉的婚姻。小学生知识竞赛,阅读《小妇人》,写作《蓝色仙女》,都显现她深谙文字和文学的内涵。她力争继续学业,也得到哥哥里诺的声援,当她被父亲从窗口摔出去的那一刻,她便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于是,她开始实验另一种材料的功能,那就是皮革。

  

  莉拉的小说《蓝色仙女》

  《我的天才女友》

  导演: 萨维里奥·科斯坦佐

  皮革以及操纵皮革的手艺,堪称又一意大利语系。到今天,罗马市中心,繁华大街两边,岔出去的深长巷道里,还嵌着狭小的门面,幽深的店堂,坐着歌剧人物似的俊朗的店主,案上陈列大小工具,卡尺、卡剪、打孔机、螺丝刀,一摞一摞样品册子,如此排阵,其实,也许,只是装配腕表的皮带。鞋子这个物件,却颇具隐喻,它是衣着佩戴中最为具象的人体部位。中国故事里,幽灵是不穿鞋的,西方解梦,鞋又常常代表爱情,我们也不能过度诠释,意大利的皮鞋工业确是一个事实,莉拉只是随机选择。总之,有一度,莱农早起上学,莉拉正去鞋铺子开门,两人有一段同路,然后分道扬镳。余下的路程总是让莱农沮丧,身前身后挤满了肮脏的男孩和女孩,空气浑浊,“脑子里疯狂冒出的那些陌生的语言,和我们城区通用的语言完全不同”。而莉拉的鞋铺子,则散发着人类璀璨的手工业时代的光芒。莉拉的后半程是由木匠的儿子帕斯卡莱陪伴,他是遍布街区的追逐者之一,受莉拉钦点,得此殊荣。

  可是,做鞋这门子买卖并不能顺着莉拉的想象进行。画在纸上的美丽图样,只能挂在墙上,应了一句中国俗谚:画饼充饥。于是,莉拉的设计,以娘家姓“塞鲁罗”为品牌,由斯特凡诺投资生产,再进入索拉拉兄弟的销售渠道,在市中心马尔蒂里广场开出专卖店,就这样,资本竟然调和了情场争端。在古希腊,为一个海伦可酿成十年特洛伊战争。最后,“赛鲁诺”被“索拉拉”取代冠名,莉拉对此漠不关心,甚至为自己摆脱这场绑架而感到轻松,也意味着新一轮实验失败了。她已经预感到会有这一天,早在之前就拒绝设计新款,消极怠工,而那现代风格的鞋店,则成了她和尼诺偷情的淫窝。

  和尼诺的爱情,即是莉拉切割现存秩序,同时又是拼接碎片的黏合剂,也许,还是向莱农单挑的武器。她从来没有放过莱农。小时候,她把莱农心爱的布娃娃扔进地窖,当然,莱农以牙还牙,也扔了她的,因此就成了对手。看着莱农越走越远,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往的世界,这个世界在莱农看来很简单,她说:“也许,上学对于我的用处就是这个:让我学会平静下来。”但这不就是理性吗?让人脱离野蛮。可以想象莉拉的愤怒不平,这个人为什么不是她,而是她!如果是

上一篇:独家丨揭秘抗癌新药临床试验内幕:为何要用活人当小白鼠
下一篇:未成年人砍人被成年人反杀,该成年人要负刑事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