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几个思维,提升自己思考的深度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全文共10540字,看完这篇文章,就等于看了《深度思维》全书。

  如果能用好其中一个思维,思维和行动模式就能发生改变,全部都用起来自己就是思维模式的高手了。

  有些东西就是信息差,知道之后只要照着训练就可以提升自己。

  文章可以理解成很多东西的拼凑,但是不重要,通过分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更加关键。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刻意练习深度思维总结系统思维生态思维换位思考趋势思维工具思维流程思维因果链传导专注思维兵法思维

  我在知乎回答过一个问题:“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459876/answer/2162547080

  两者的差距在于厉害的人知道的信息更多,以及在他那个领域做的足够多,知道面对不同情况时该怎么决策。

  所谓厉害的人,就是刚好会做这道题。

  一个人如果一直在一个领域内找机会训练自己,会的多了就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高手。

  提升和改变最好的方式就是向高手学习,学习他们的步骤和模式。

  上面这个说法就是刻意练习的概念说明,下面是百度来的刻意练习的步骤。① 定义明确的目标:复制高手的行为模式和步骤;② 保持专注,尽可能让自己的步骤和高手一致;③ 复盘反馈,搞清楚自己哪个地方和高手的步骤不一致;④ 坚持执行,直到自然而然能做好。

  刻意练习就是告诉自己该如何针对性地采取步骤。

  下围棋想要提高,一定是要学会打谱的,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采取什么样的决策。

  知道的棋谱多了,下围棋的时候能用起来,就变成了围棋高手。

  学习高手斯科特·扬就用刻意练习的学习方法,获得了一系列成就,包括但不限于用12个月学完了33门的计算机课程;一年去了四个国家,学习了四门语言;一个月每天5小时学习画画,画出了让自己满意的自画像。

  相反,如果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一页一页看过去,一道题一道题刷过去,可能会取得好成绩,但过去之后知识就被遗忘了,

  学会刻意练习是成为高手的第一步:模仿高手来做事情。

  深度思维是叶修老师的书,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训练形成个人思考的步骤,变成一个思考的高手。

  深度思维就是高手思考问题的模式,追求的是:1、快速切换思考问题的视角;2、探索问题的根本原因及长远发展;3、有效应对信息流繁杂、事务琐碎的挑战;4、站在更高层面,以系统、宏观的视角认知和解决问题。

  我从三个方面对这本书里面的九个思维进行分类,分成战略、工具和执行三个层面。

  如果在思考的时候能把九个思维都用起来,并且用好,我们就是思考的高手。

  可以用的思维很多,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九个思维,再去吸收其他思维一点也不难。

  个人成长就是一点一点打磨自己,追求向上增长的斜率。

  战略层面考虑的是我们该怎么去思考问题,有四个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问题,分别是系统思维、生态思维、换位思考和趋势思维。

  在了解系统思维之前,听一个我们都知道的例子。

  我们的健康是1,金钱、感情、事业等等是0。如果失去了健康,后面的0再多也无济于事。

  那健康在我们人生中的权重就是无限大,如果要想把人生搞好,那无论什么时候,照顾自己的身体,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都是绝对有必要的。

  系统思维,就是站在整个系统来考虑问题,进而提升和改善效果。

  追求系统思维的目的是放大自己的能力,降低负面要素对自己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系统是能够通过利用输出和同样等分的输入放大自己的,也就是说输出会变成输入,然后会获得更多的输出,不断重复这个过程,自己就牛逼了。

  对我们来说,知道世界并非独立的,而是系统性影响的,很重要: 0世界万物之间不是线性的,不会有那种只要我XXX,就会XXX的结果。1了解系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知道到底系统里面哪个环节干扰了过程的发展。 2了解到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系统中每个环节都是很微小的,但通过连接建立起了循环,那效果就不一样了3知道各个环节是动态的,一个环节发生改变,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4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反馈,利用正反馈和循环放大系统的优势。

  系统思维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帮助我们做事情,改善我们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来说,上面的概念太抽象了,我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 1明确最小循环概念:一个再小的系统,是由输入、节点、输出、反馈构成的循环。2了解各个节点的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整个系统的反馈作用。3找到循环里面的负反馈,想办法改造节点结构,使得负反馈降低。4系统是动态变化的,要能够在每个阶段找到系统中最关键的节点,并进行改造。

  这么讲还是太抽象,给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媒体不能只懂写作,还要会引流、营销。只懂写作,不会引流,就没人来看自己的内容;没人看自己的内容作为反馈给了写作,就降低了写作的意愿。会写作、会引流,不会营销,赚不到钱,也会影响前两者的效果。会引流、会营销,但输出内容很差劲,也会影响前两者的作用。所以要做好自媒体,不得不考虑好方方面面的内容。

  用系统思维来考虑问题,能找到各个环节的要点、针对性进行改进提升,学会用系统的结构来放大自己的优势。

  生态思维是系统思维的一个特例,对我们太重要了,要单独拿出来讲。

  听一个淘金的例子,就知道为什么生态思维这么重要了。美国有个地方发现金矿了,然后很多很多的人来挖金矿,结果大家应该都懂。卖铲子的、卖水的,卖吃的,卖牛仔裤的,赚的都比淘金的人多。生态思维,就是依靠自己的眼光和分析能力,找到足够大市场下的机会。

  这有点像张磊说的赛道思维,足够的的赛道能够容得下各个领域的淘金者。

  学习生态思维是找到生态中自己应该在的位置,要学会理解生态。1换位思考,从整体角度来考虑问题。一个人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免会有偏差;但整体来看,就能看的更明白。 2卖铲子思维。比做事情更加赚钱的事情是卖铲子,因为卖铲子是标准化的事情,一次做好,始终受益。3位置思维,依靠自己资源和能力找到对应的位置。工地施工需要设备,但是给工地卖早饭就没啥限制了。如果一个位置被更强的对手占领了,那最好的决策是避开他。提早分析,获得先发优势很重要。4池塘思维。通过团结更多人来整个赛道扩大。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团队合作是能够做到1+1>2的,一起做大蛋糕获得收益。

  对我们来说,一切问题得落到执行上,我是这么分析的:1知道机会永远是存在的,因为需求一直是在的,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从分析中找到机会。2多进行生态分析,多做拆解,找到能够不断扩大的好赛道。3做好执行力管控,尝试去弥补生态里面的不足,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里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做说明。有些抖音壁纸号做到百万粉丝量级不难,难的是这样的粉丝变现价值很低。为了变现,有些号主就利用信息差搞知识付费,利用别人想赚钱的心理卖怎么做壁纸号的方法。

  这像不像卖铲子。大家都想做抖音挣钱,但最挣钱的事情还是怎么教大家做抖音。

  换位思考的目的是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然后去说服和打动别人。《遥远的救世主》里面有个场景:韩楚风想当公司总裁,但与他竞争的还有公司其他两个资历深的副总裁。他问丁元英办法,丁元英给他支了一招:主动退出总裁职位的竞争。这个思路是这样子的:1总裁职位决定权在公司股东手里,他们在乎的是公司整体的利益。2你退出竞争,两个副总裁就不会把你视作威胁,你做事就不会有掣肘。3两个副总裁斗法,伤害的是公司的整体利益。这事情股东会看在眼里。4你好好做事,给公司创造价值。这事情股东也会看在眼里。5等到决定总裁位置的时候,股东会因为公司利益选择你的。

  类似的事情还有丁元英这一刻的说法。我可以给你意见,采不采用是你自己的事情。因为没有任何事情是能百分百成功的,丁元英要是说就这么干,回头要是失败了,韩楚风就会怪他。

  这就是典型的换位思考,考虑环节内所有人的心理和动机,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换位思考?1最直观的目的是通过换位思考,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2一个人做出的决策,会有纰漏,需要一个局外人点出自己的问题。3想做好一件事情,要考虑环节中各个要素,也要考虑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换位思考系统思维的延伸。只有真正代入思考,才能认识各个环节和整个系统的动机和驱动因素。4我们只有知道的足够多,在决策的时候才不会因为种种突发因素被干趴下。

  换位思考的步骤很简单:换位他人;换位整体;换位空间;换位时间。

  真正把自己换过去,才能解决问题。

  下面讲几个换位思考的例子。

  第一个要分析的案例是如何通过换位思考做好复盘,过有价值的生活。核心内核就一句话:现在的思维模式放到十年后看自己的行为会后悔哪里没做好。今天的自己看昨天,会觉得有那么那么多的机会,有那么那么多的遗憾。像我一样,每天快过完的时候会想要是我白天能XXX就好了,但第二天有XXX的机会,我仍然不珍惜。这就是没做到正行,想法和行动不匹配,有个词语叫做好高骛远就是描述这个过程的。换位思考到十年后,就是要求我们每个阶段、每天、每周、每月、每年想想自己最该干的是什么事情。然后在每个时间周期翻篇的时候,能够不留遗憾,我做到了我自己的最优,再回头也不能比现在更好了。

  第二个案例是如何通过换位思考,过别人的人生,学到别人的经验。这个案例来自于我看的一个公众号,核心内核是把自己代入到当事人,想想自己在他那样的条件下,该怎么决策。有本书叫做《资治通鉴》,叫做帝王之书。我们生活里面碰不到比我们层次高的人,但资治通鉴里面明明白白就写了帝王该怎么做了。这样一个上层的例子,我们能够读懂弄通,不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干了嘛。怎么样学历史,才有效果,就是要代入到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中。我该怎么样反败为胜,该从哪个时间节点出发。每探究一个人,每探究一件事情,都相当于过了一生。

  第三个案例,是如何读好一本书,具体细节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其实读书真的很简单,把自己看成是书的作者,想想作者在吹什么牛逼,怎么吹的,怎么样吹才有道理,用什么案例来证明自己真的不是在瞎吹。这就是换位思考,不要把一本书看得太高大上,把自己看成是作者,看看到底作者在讲什么东西,然后和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碰撞一下。这本书就读完了。

  最后一个案例是动态博弈。考虑环节里面的所有对象,然后抓住主要变量的主要心理变化过程。主要对象在乎的是什么?我们照着做,哄他就好了。唯有情绪最能打动人,一个上来就拿刀捅人的对象和一个来送礼的对象,正常人都知道该和谁合作。

  学习换位思考,既是为了打动自己,也为了打动别人。

  只有全盘考虑环节里面的所有变量,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一个人做决策,一定是会出纰漏的,不妨利用换位思考,弥补自己的不足,也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的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又比如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我们能不能成功,要看我们参与的事情是不是趋势,因此认识趋势很有必要。1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系列事情的组合,或者说趋势是个能不断自我强化的结构。在趋势面前,被干趴下了,能够很快站起来,重新前进。2趋势,是多变量的叠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参与趋势,就是参与多头的一方,队伍大兄弟多,收获也大。 3在非趋势面前,很容易就收到负反馈,丧失了前进的力量。4趋势可以放大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能力是1,借助趋势,能做到5-10;而如果能力是100,就容易做到1000-5000。

  认识趋势,就是靠自己的认知寻找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具体该这么做:1趋势是一个结构,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有识别的能力。有个词语叫做否极泰来,讲的就是趋势从下降一步步到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有很多次的参与机会。2借助趋势的反馈,构建正反馈的循环,放大自己的输出效果,也改善自己的加工结构。3借助趋势上杠杆,上人力、资金、技术的杠杆,放大自己的优势。4最后的落脚点在于执行力:如何让自己加入趋势并且能持续获利。

  讲几个趋势的案例来辅助说明下问题。

  第一个案例是马太效应。比如知乎涨粉有个门槛,1000粉之前和1000粉之后。1000粉之后被人认可,能加入其他人搞其他玩法。比如1000粉以上互赞,提升自己回答问题的权重;又比如相互吸引粉丝。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加,信任度就会上升,B格就会上来,就更加容易获得其他人的认可。

  第二个案例是交易层面。大资金认可的逻辑就是趋势,顺势而为,顺的就是大资金的势。

  第三个案例是三个动作:躺平、写作和运动。这三个动作其实没啥区别,都能够感受到快乐,区别在于躺平的快乐来的更早,因此更容易选择躺平。但如果习惯之后,写作和运动的快乐,是远远大于躺平的。因为写作和运转加上了精神层面的快乐。谁更早建立趋势的反馈,谁就拥有了全部。

  工具层面是通过工具来提升我们思考的效率。

  有些事情,有些软件,有些办法,用和没用,效果就是差很多。

  比如番茄工作法,比如四象限工作法,比如便签工作法,比如知识树,这些都是工具,能够帮助自己更好思考。

  工具思维,讲的是通过工具来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

  个体的本能是低效的,会影响效率,讲个例子。如果懂计算机配件,都知道配置电脑要CPU、内存和硬盘,这三个参数很重要。如果CPU和硬盘都没问题,但内存拉胯了,有些游戏和软件就玩不了了。因为这些需要比较高的计算速度,一个程序用2秒计算出结果和用2分钟计算出结果,给用户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我们大脑也有这样的问题。有算法+运算速度+硬盘。这里面的算法指的是大脑CPU的工作方式;运算速度指的是大脑的工作记忆;硬盘指的是长期记忆和保存在外界电脑里面的数据。我们的工作记忆能力是很有限的,类似于一个拉胯的内存。

  除此之外,我们身体还有其他问题。1身体喜欢服从于自己的节奏,喜欢用一种固有算法来工作。2这个算法节奏是低效的、无意义的,在算法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问题。3就像单片机会开中断,我们的初始算法为了我们身体的及时反应,也经常会开中断,也就有了拖延症、分心症、控制欲这系列问题。4我们需要一种提升效率的模式,从工作记忆和算法两方面来解决问题。

  那该如何做呢?

  1采用多维工作方法。确定几个和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参数,替代掉低效的本能算法。举个例子,我们想提升写作的能力,会想着从逻辑、行为、语法、思想等诸多要素来提升。如果没有这个多维分析的方法,就会有下面这样一种选择:先写,写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了。这个多维,讲起来就是刻意练习,我们做事出发,不需要考虑花里胡哨的,就考虑最核心的几个参数。再比如说,之前说的四象限工作方法。重要和紧急,只要考虑了这两个指标,就不会有大事未做、火烧眉毛的感觉。

  2将自己的主要指标列出,做一个外界的提醒工具。如果我们在工作记忆工作的时候再去想这几个指标,就弱了。我们需要的是一眼就能看到指标,然后工作记忆只需要沿着指标确定的方向运算就好。这就是依赖硬盘来储存数据且符合我们大脑的运算逻辑的。数据可视化,比工作记忆优先级更高。我们通过研究,确定了好的模式,再通过可视化思维,相当于给工作记忆加了一组更高级的处理器。

  3在电脑里面使用知识管理的工具,算是自己的外挂大脑。这就是查表思维。我们的工作记忆是有限的,长时记忆也是有限的。但在长时记忆里面存储检索方式是不困难的。提前把数据存在软件里面,在运算的时候加一个查表的程序,也是不困难的。但这极大简化了电脑运算的工作量。查表相当于直接拿东西来用,而运算是重新加工、组块和输出。如果懂时间复杂度,就知道查表是O(n),而运算是O(n^3)。从程序上来讲,不可同日而语。

  这里讲几个案例,作为说明吧。

  第一个案例是心流,其实也运用了这样的工具。要想进入心流,有个能力和难度四象限法则。在坐标系上找难度比能力大一点点的事情,沿着这个路径不断做事情,会发现能力上升了,心情也会变得愉快。然后深度思维里面讲,有个容易重要原则,指导我们做事情。把这两整合起来,容易、重要、能力,就是先确认自己的能力圈,然后选择自己的舒适圈外面一点点的事情,再结合重要来做事情。我们就能做到既做了重要的事情,又在这个过程里面能享受到心流的感觉。

  第二个案例来自老喻的人生算法课,讲的是边界思维。我们看了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凭借本能下个判断,十有八九是要扑街的。类似于做一件事情,评估的时候靠的是我们的本能算法。但如果把算法进行升级,替代掉本能算法,那成功率就会大大提升。如果用时间、成本、收益等要素给项目打分,比我们看着项目直接打分靠谱多了。

  第三个案例是自动提醒装置。我们老有自动切换的习惯,会想各方面的事情,在反复切换的过程中,消耗了心力,我们的时间就没有了。但开车的时候,我们不会想那么多,只需要关注几个因素:前方路况、油门、刹车和方向盘。我们不会想车身哪个位置出故障了,因为有仪表盘的警告。对我们来说,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自动提醒装置。重要的事情会自动提醒,不重要的事情,我们就没必要主动进行切换。如果没有这个自动提醒装置,专门加一个任务评估方法——四象限工作法,然后做优先级最高的任务,这样就不容易被外界的事情扰动了。

  我们要善于用工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有些东西就是信息差,知道和不知道是一个层次,知道和做到又是一个层次。

  上一节讲的是工具来帮助自己工作,那流程也是帮助自己工作的好帮手。先来讲讲我自己身上的问题。没有流程,或者说细化到步骤的流程,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会想该写作呢?还是先看会直播呢?还是先完一会游戏呢?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时间过去了,心力消耗了,如果结果错误,从工作状态切换过去了,那这个时间段也就没有了。这里面讲的是心理学的东西,我不太懂,但效果就是这么明显。我们的心力和意志力随着决策浪费了,还不一定能决策出好的结果。

  学习流程思维,就是给自己定下一个不用思考的框架,在框架里面做啥都行。

  流程思维,字面上来讲就是通过建立具体流程进行模式化操作,并且通过优化流程来提升自己的成效。

  简单来说,我能看到流程思维在我自己身上有这么样的好处。1可以避免掉自己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左思右想,不如直接行动;送大家一句有用的废话:“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执行力中一点一点被拉开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失败的,会迎来一句话:“我怎么就管不住自己的手呢”?2讲任务进行拆解,降低难度,变成一个我们只要伸手就能完成的事情。比如现在,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天敲满四篇文章,不去想效果,不去想文笔。这些都是后面要考虑的事情。3节省掉自己决策时的心力消耗和错误导向,要求就一个:直接开始干。 4通过流程优化可以提升自己的效率,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提升。5更好把握自己所处的阶段,知道自己这个阶段该怎么做事情,该有怎么样的预期。

  那该怎么根据流程思维来做事情呢?1确定自己的任务,进行流程拆解,每个细分步骤越简单越好。2明确自己的节奏,是串行还是并行,这取悦于工作性质。比如我要写四篇有一丢丢关系的文章,就是并行;要一直写今日思考,直到把一本书或者一个教程拆解完毕,那就是串行。3串行不用考虑,直接干就好;并行要考虑任务的权重,做优先级最高的事情,然后一步一步来。4将所有步骤放在自己最明显的位置,提醒自己该干什么任务;该用怎么样的流程做事情。5坚持执行,然后边执行,边想办法优化。首要条件是坚持做到,次要条件是做到极致。

  流程思维,就是提前告诉自己在哪个时间节点该干哪个事情,避免无意义的消耗。

  知道和做到是两个维度的事情,网盘里面有几百G的资料,那也是资料,没用。

  这里讲三个能直接用起来的方法,简单易懂,但要坚持使用,直到自己真正掌握。

  因果链传导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具象化使用,向上推导,找到事情背后的本质;向下推导,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两者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前者解决的是已经存在的问题;后者是依据概率和演绎实际情况做决策。

  书里采用的是5why和5so方法。

  举个书里的例子:一个博物馆东边外墙面上有非常严重的腐蚀,需要经常涂刷新的油漆。这一天,博物馆的主管发现墙面又腐蚀得很严重了,现在他需要决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不妨问几个why试试。1为什么东边的外墙腐蚀得很严重? 因为清洁人员在洗墙时用了一种高腐蚀度的清洁剂。2为什么要用高腐蚀度的清洁剂?清洁人员说,东边墙上经常有很多鸟粪,一般清洁剂清洗不干净。 3为什么有那么多鸟粪?因为墙上有很多蜘蛛,这些鸟以蜘蛛为食。4为什么墙上有那么多蜘蛛? 因为墙上有很多小虫子,蜘蛛吃虫子。5为什么墙上有那么多虫子? 因为东面墙上有几扇窗子,晚上博物馆里的光会吸引这些虫子。这就是一个逻辑链条传导的过程,最后想一劳永逸解决墙壁腐蚀问题,得加装窗帘,避免吸引到虫子。

  5SO同样是这样一个逻辑链条传导过程,这个推演的是未来。

  我在这里举两个股市炒作传导的逻辑链条。

  第一个是白酒:1首先炒作的是一线大品牌:茅台、五粮液;2其次炒作的是二三线品牌:迎驾贡酒、泸州老窖;3再其次炒作的是三四线白酒:金种子酒、金徽酒;4最后炒作的是酒:葡萄酒、黄酒。

  第二个是病毒全产业链:病毒防护、病毒检测、疫苗研发、疫苗落地、疫苗运输。

  如果会推导,就能知道市场主线炒作的逻辑链条,机会会很多。

  提升思考深度,运用的就是第一性原理,要有好奇心,问到点子上,这样以后也会越用越灵。

  不断问问题,也考验我们的知识储备,有些东西就是信息差,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

  还是那句话,多用第一性原理追问事情背后的本质,多做刻意练习,我们的能力就会上升。

  不管学什么东西,只有过了临界点,才有价值。

  专注思维不难,难就难在坚持做一件事情,在路途上不三心两意。

  第一个要讲的例子是德川家康的熬。德川家康可以用一个标志性的话来形容:“杜鹃不啼,等待它啼”。记得大学那时候的我看德川家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能熬,熬到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落幕。从幼年时的三河质子,到中年时被逼杀死自己的儿子,本能寺之变后又被丰臣秀吉赶到关东去。但最后还是德川家康笑到了最后,打通了日本全境,靠的就是能忍,能低头。

  我不推荐走延迟满足很长的路径,有四点理由:1延迟满足的时间周期太长,做事情的我们很难靠未来的收获来激励自己。2外界给自己的压迫。我们生存是需要成本的,一个成年人要考虑的是方方面面,从柴米油盐到医疗教育。3垃圾时间心理。提到这个,也可以提上瘾性行为,比如直播,比如小说,比如游戏。这个叫做习惯性分心,是要训练的。4缺乏可靠的路径。这其实是最最核心的问题。有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但我推荐在一个方向上深耕,可以给几点建议:1选择不得不的事情。当吃不起饭的时候,是没有精力在诸多选择犹豫的,要尽快赚到钱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在上班情境中,必然有要完成的事情,不然就会被开除。2路线不一定正确,但一定要能挣钱。不要想着一口气吃成大胖子,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做最优选择;如果没有选择,可以考虑迂回前进。先挣到钱,然后再想着挣更多的钱,和自己的目标之间差的可能仅仅是一段经历或者一段思维。3锻炼自己专注的能力。卡住了不要紧,关键要继续下去。这条是因为我自己身上的问题。存在上瘾性行为,在有选择的条件下,稍稍一卡住,就想切出去看直播,看小说,哪怕就是2分钟。4崇高的精神动力。这条针对的是没有生存压力,且有自己的终极使命感的同学。当有这条的时候,其他条件都不重要。5健康的身体。最主要的是睡眠,睡眠少的情况下,会对很多事情敏感,导致自己效率低下,不自觉想放弃。

  要想做成事情就是要能熬,要能在一条道上走到底。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一方面是干不过,不得不积蓄力量,伺机翻盘;另一方面是不忘记仇恨,一定要干回来。

  最后一点是兵法思维,算是系统思维的具体应用。

  学习兵法,目的是想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在事前事后事中尽可能考虑周全,减少自己扑街的概率。

  在生活中行动,为什么需要兵法思维?1生活中的决策,其实就是在打仗,能成功就是踏着别人的尸体上去的。比如,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如,进大厂就是毕业生之间的疯狂内卷。 2在打仗之前,需要了解自己的基本盘。比如说想进大厂,得靠实习经验,如果一门心思扑在刷绩点上,就是找错了方向。这就好比打仗时想抄近道偷袭,结果别人包了饺子。3在行动的时候缺少主动权的概念。很多人找工作,是希望别人给自己一个机会;但真正的机会来自于我能解决企业的问题。4考虑事情,常常是片面的,我只要XXX就一定能行。但实际上自己只能控制自己的力量,保证自己不被干趴下,能不能一定获胜,得看其他诸方面的配合。

  具体的行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兵法计篇提供了考虑问题的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1要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2自己做的事情,大趋势是否正确,在行动过程中能否得到正反馈。3考虑自己的资源,选择能参与的事情参与。4把握行动的主动权,先调动自己,然后调动用户。5考虑激励、后勤等要素,给做事提供充分的保障。

  做事情之前如果没考虑好这五点,只要有一点没做好,就容易给自己扯后腿,进而导致踩坑失败。

  讲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在线教育走向没落,但时间的朋友先跑了。以前他在采访的过程中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而在在线教育出事之前就偷偷把自己的股份卖光了。大家都说是领导的朋友,但我觉得是他的风险意识保护了自己。

  第二个例子是激励制度。身边的朋友都在说领导在画饼,只想让人干活不给好处。说不定,自己做好之后,领导就摘了桃子。那我就在想,真的画饼怎么样能让人心甘情愿上钩。我的设想是要先给东西,让自己的想法具有可行性。比如一开始就给股份;一开始就给奖励;激励制度不能停留在口号上。

  第三个制度是主动权的理解。我看很多号,刚开始写,觉得自己有点弱,有点不自信,然后就透露在字里行间。这种文字写出来,主动权就不在自己手上了,是读者来评判自己,而不是自己给读者提供服务。

  兵法思维,用一句话总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今天总结的都是《深度思维》这本书里面的思维,有九个思维,讲道理还是很难用起来的。

  这里推荐富兰克林道德清单的方法,每两周训练自己搞定一个思维,刻意练习。

  不要急,思维是一辈子的事情,一点点改进就很好了。

  当然,我一直强调一个事情:不知道和知道是一个层次;知道和做到是一个层次;线上和线下是一个层次。

  只有真正用起来才算是掌握了,差距也是在一次又一次训练中拉开的。

  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私信,我来给大家解答。

上一篇:蒙面唱将猪头男是谁
下一篇:做个包皮手术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