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可以把大臣训的服服帖帖而明朝不行?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动不动就被大臣气的骂娘,万历甚至都不上朝了。。。东林党后期更是权倾朝野。大臣把没事找事地骂皇上成了光荣事迹。(修改过原文有“指着鼻子”这种形容词)

  而清朝却可以让大臣自称奴才,不敢造次。为啥清朝做的到,明朝却做不到?

  若论犯颜直谏,其实明清两朝都有,清朝雍正时有孙嘉淦,乾隆时有王杰,尹壮图(不过他有点倒霉)嘉庆时有洪亮吉,有以林则徐龚自珍等为首的宣南诗社,咸丰时还有和皇帝当庭对骂的曾国藩。且明朝时敢于直接批评皇帝的也不多,就总数而言远远少于忠犬。

  要论刚猛,其实明清两朝的大臣和前朝比都是费拉不堪,宋有寇准架着皇帝上前线,唐有魏征怼天怼地,三国有陈矫不许皇帝检查工作,汉……霍光表示你们都是辣鸡

  其实对于把大臣训的服服帖帖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乾隆,哪怕康熙早期尚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各部大臣和王爷如果达成一致康熙通常是不会硬刚的,不过康熙在用人上或许会有所考虑让他们无法达成一致,最后自己拿主意。

  等到乾隆时大臣确实不太敢说话,刚正如阿桂、王杰等也不太敢直接批评皇帝。因为乾隆的脾气实在是太暴,而且喜欢杀人诛心,尤其是晚年提拔了和珅后更甚。他和明朝皇帝对言官的态度不同,明朝皇帝一般是看了奏疏很生气,下令把大臣拖出去打屁股,乾隆直接说大臣造谣,交刑部议处,动辄斩立决。什么?你说你有证据,那拿出来啊,拿不出来(和珅有的是办法让你拿不出来)就乖乖去坐牢吧。尹壮图案后大臣莫不悚然,自然没人敢说话了。

  当然,总的来看,有清一朝,如果不算咸丰及以后,仅就顺治-道光时期来看,大臣犯颜直谏者确实少于明朝。私以为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是制度上的原因,明朝给大臣上书胡喷留了一道口子,因为朱元璋为了制衡六部之权设立给事中,并特许风闻奏事,既然上书不用负什么责任,那就随便说呗。

  清朝觉得这个风闻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实上给废了。“造谣”是要负责任的,那就没那么多人敢胡说八道了。

  且如前所述,明朝皇帝对大臣犯上动辄私刑,廷杖是一种法外刑,属于皇帝家法,按说不能对大臣用,虽说明朝基本每个皇帝都用过,但这玩意合法性始终说不通,没有形成制度上的权威。纵使总有大臣被打死,但一般而言皇帝也不希望大臣真被打死,私刑杀直谏的大臣毕竟难听,遂演化出了打 着实打 用心打,一般来讲都是着实打,打不死,滥施刑罚其实损害了皇帝的权威。

  就比如两次大规模杖毙大臣事件(大议礼事件和阻正德南巡),皇帝杖毙大臣其实没有给出任何合理理由,在外人看来,就是皇帝不爽了,打大臣出气。

  杖毙十余人之后正德皇帝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点过,取消南巡之议,而且后来正德南巡时脾气大体来讲相当的好,大臣估计也是吃准了正德得克制几年,所以胆子就比较大。当然嘉靖就心狠,打死十几个就当给枫叶一丈红,之后又先后提拔对自己绝对听话的严嵩和甘草阁老徐阶,他这一发狠就给大臣压制了四十年。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就以乾隆为例,乾隆从来不会因为大臣直言犯上而处决大臣。

  他说你造谣,妄议,曲解上意,乱上所指……

  直谏没错,但你所言不实那就有错了吧。

  要么是大不敬诽谤皇帝,要么是构陷同僚,诬告者反坐其罪,反正两种罪名哪样都能要人命。

  之后乾隆大多数时候是不杀上书的大臣的,他先批你一顿,逼你做检讨,认罪悔罪,再来个死刑恫吓,然后赦免之把你一撸到底,把你名声亏个底掉,对大臣来说这其实比直接廷杖杖毙吓人多了,心态好点的比如尹壮图把乾隆熬死还能有重新启用的这一天,要是心态不好的可能直接就气死了。

  然后清朝在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外又先后设立南书房,军机处,设密奏制度,让大臣互相分裂,秘密行政下大臣也无法得知政事全貌,让皇帝无形中对很多事情有最终解释权。乾隆总有底气说大臣造谣应该和这有关系。

  但这套制度对皇帝个人精力要求极大,乾隆后的皇帝精力和判断力越发不济,诸多制度自然陷入空转。当然,私以为明朝其实不用这么麻烦,只要皇帝足够勤快就可以压制大臣。因为清朝内阁与议政大臣等多为满洲贵族,所以清朝才需要在本来就是秘书机构的内阁之外另设多个秘书机构压制大臣。明朝不存在这个问题,可是明朝嘉靖之后皇帝越来越懒。

  其次是性格上的差异,明清两朝的政治特点决定了政治风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抛开皇帝的性格去谈这个问题显然是忽视了关键要素:

  明朝和大臣冲突比较多且为人熟知的主要是朱厚照和朱翊钧,以及大议礼时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朱元璋朱棣性格极其强势,这两位在的时候大臣敢直言犯上的少。

  朱瞻基和大臣处的很好,他斗蛐蛐有点过头(可以参考聊斋《促织》),招点批评也正常。

  英宗大帝看着和风细雨实际上很擅长放狗咬人,而且心胸狭隘,敢批评他的不多,不然容易被厂卫整死。他弟弟和大臣关系不错,立储的事和大臣有冲突这正常,在哪朝都是个问题。

  朱见深和大臣关系好,至少前期很好,后期任用汪直,这人太狠,大臣也不敢说话。

  朱佑樘大多数时候和大臣关系很好,除了不爱娶媳妇,大臣没啥喷点。

  朱厚照性格阴晴不定(注意不是难以捉摸),他暴脾气上来可以一次打死十几个人,脾气好的时候怼他也没事。总的来看朱厚照似乎是比较恨大臣要挟他,而不是怼他——非常像小孩,你可以哄他可以批评他,但不能激他,否则小孩会砸东西,正德会打人。因为他这心性比较孩子气,所以很多大臣不太怕他,只要摸准了脉那自然没啥事。很多人喜欢拿大臣劝阻他南巡跟康熙乾隆比,其实没啥可比性,康熙乾隆一来威望高手腕硬,二来这俩政治动物南巡其实玩乐成分不大,大都事先经过了精心筹划安排,和各地通好了气。正德那个总喜欢自己跑出去玩的风格,换谁都得劝阻,事实上他也正是因为学渔夫打渔才掉水里。

  朱厚熜心机深重,借大议礼事件狠狠清洗了一波不听话的大臣,嘉靖一朝也没谁敢说话,除了海瑞这个特例。大议礼事件本身不是大臣直言犯上,是朱厚熜非要给他爹上帝号,往小了说叫胡闹,往大了说会给民间宗法制度带来很坏的示范,这事放哪朝都要炸锅,嘉靖很大程度上就是故意弄一个炸锅的议题,把不听话的统统干掉。

  他儿子隆庆皇帝性格软弱,甩手掌柜

  然后到他孙子朱翊钧

  朱翊钧并不是个心性坚定的人,甚至可以说比较软弱。和嘉靖暗操独治不一样,朱翊钧是真的躲起来自闭。不做事也不挨骂,万历朝直言犯上的其实不多,争国本那是放在哪朝都会引起轩然大波的事,改易储君是闹着玩的?而且朱常洛没啥错,朱常洵并未表现出过人才能。

  朱由校半个甩手掌柜,大家的仇恨值都被转移给了魏忠贤。

  朱由检大帝是个暴脾气,所以崇祯一朝没人敢怼他,敢怼他的基本都死的很安详,还有几位很不安详。

  总的来看,明朝因为皇帝大多比较有个性,君臣关系不一而足,大体几类:

  皇帝特别强势威望极高让大臣俯首帖耳不敢说话的:朱元璋、朱棣

  皇帝施行恐怖统治或特务政治,或是脾气特别不好让大臣不敢说话的:朱祁镇,后期朱见深,朱厚熜(除了另数海瑞),朱由检

  皇帝和大臣关系好没什么喷点的:朱瞻基(和他爹),朱祁钰,前期朱见深,朱佑樘

  不干活也不挨骂,大臣可以上书直谏畅所欲言反正他也不会看(但被狗咬死后果自负)的:朱载坖,朱翊钧(和他儿子),朱由校

  做事太出格和大臣爆发激烈冲突的:朱厚照,大议礼时的朱厚熜,争国本时的朱翊钧

  嗯,然后到了清朝。

  清朝最强势的三位皇帝是康熙雍正乾隆,其中康熙身段柔软,和大臣正面冲突不多,到后期对大臣甚至非常放纵,但一旦下定决心基本没人能劝动(特别是收台湾后自信和威望爆棚)。

  雍正坚毅酷烈,敢和大臣硬刚,而且喜欢秘密行政,大臣各管一摊,很难对政事发表出什么见解。

  乾隆同时遗传了康熙和雍正的特征,城府极深最为狠辣,恩威并施,擅长诛心,管你是满是汉,是皇族还是普通文武,或动辄找茬下诏申斥,或罗织罪名将一些他眼中有潜在威胁的大臣夺职罢官甚至下狱赐死。

  而且这仨皇帝精力极其充沛,洞察力也强。大事小情随时过问,一旦怀疑官员敢欺瞒他们后果非常严重,这种氛围下大臣自然莫不噤若寒蝉。

  假设同一件事:

  明朝言官进谏:陛下您这样不行啊因为巴拉巴拉巴拉……

  皇帝:烦死了,不听,拖出去着实打二十棍。

  第二天好几个言官继续进谏:陛下您不能不听忠言啊巴拉巴拉……

  皇帝:好了好了,知道了,那就缓缓吧

  (此情景不适用于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朱由检。朱厚照有一定概率发飙,然后把那几个言官全打死)

  清朝言官进谏:皇上您这样不行啊因为巴拉巴拉……

  康熙:交各部再会同确议,画一具奏,(若干日后)议不出来是吧?那就按朕的意思办

  雍正:你这是想让自己出名!发泄一己不平!妖言惑众,砍了。

  乾隆:大胆,朕这样的大棋,你竟敢妄自揣度,有不实之处一二三四(是否列举看心情),摘去顶戴花翎,交刑部严加议处

  大臣就这样被压制的死死的。皇帝不纳忠言,那叫昏庸,皇帝说你能力差,说你道德污点,非说你吃了两碗粉,你咋反驳?

  举个栗子,栗子1:清缅战争最能表现乾隆这类皇帝的强势性格。时云贵总督刘藻虚报战功,被乾隆发觉,将其降为湖北巡抚,刘藻惊惧自杀。

  接任的总督杨应琚,核查战报不利,涉嫌虚报战功,逮捕处死。

  接任总督明瑞率军出击,陷入重围,最后阵亡,额尔登阿救援不利,压赴京师凌迟处死。

  后来的总督鄂宁又上书历陈征缅五难,乾隆又暴怒,斥其乖谬无耻,降为福建巡抚,后来干脆一撸到底为蓝翎侍卫——估计不久之后就郁闷死了。

  连踏踏实实做事稍有瑕疵都有可能被申斥罢职(如鄂宁),耍心思或被怀疑耍心思就会被问罪(如杨应琚),这种氛围下乾隆朝的大臣哪敢和皇帝对着干。

  栗子2:尹壮图案,乾隆如何对付直谏大臣的经典案例

  尹壮图上书批评乾隆的议罪银制度,表示议罪银这东西败坏官场风气,让地方官层层盘剥,造成巨额亏空。

  乾隆表示那你去查吧,拿出详细报告来给我。

  然后在和珅的操作下自然是啥都没查出来,各地仓廪充实,国泰民安。

  尹壮图知道自己药丸,上书请罪,是自己胡言乱语了。乾隆下令交刑部处置,斩立决。后来表示吓你玩,朕宽大为怀,给贬为内阁侍读。尹壮图没多久辞官回乡。

  大家再傻都明白乾隆的意思了,从此以后没人再敢上书直言了。

  到嘉庆的时候,嘉庆有感于乾隆朝的氛围太窒息,下诏广开言路,也确实有了一批知名的谏臣。但乾隆朝强大的惯性下,仍是万马齐喑。而且嘉庆本人就是个中规中矩的乖孩子,大臣就算想喷他,其实也没啥太多的喷点。洪亮吉喷他喜欢看戏,虽然吃了处分但最后也没啥事。而且嘉庆这个人资质平庸,任人不察,后来广兴贪腐舞弊大案,嘉庆发现言官竟无一人上奏。

  然后嘉庆道光时的氛围确实相对自由一些,文字狱基本也没有了,这爷俩的性格特征是做事婆婆妈妈,左右横跳,心比较软,不似康雍乾那般严苛和雷厉风行,于是林则徐龚自珍等人的宣南诗社也能抨击朝政了。

  再例如嘉庆即位后曾流露出想去南巡的一点意向(没明说),吴熊光上书直言说太上皇在的时候表示下江南劳民伤财以后的皇帝不许再去,南方没啥好看的您甭去了,嘉庆遂打消了这个想法。

  咸丰继位后又下令广开言路,因为咸丰就是个二杆子,这回大臣有喷点了,上演了和曾国藩当庭对骂的大戏。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后又就军事调度问题和咸丰多次爆发激烈冲突,最后咸丰气疯了,下令让曾国藩停职反省。不过后来我们也知道的,曾国藩没啥事。

  咸丰之后的那几位就都是小屁孩了,啥也不懂,更谈不上把大臣治的服服帖帖,虽然有慈禧和恭亲王镇场子,但也是一边打击大臣一边妥协,要不到最后也弄不出东南互保这种事来。

  因此清朝的君臣关系其实是这几类:

  皇帝作风极其强势威望极高:康雍乾,他们的祖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但他俩必须尊重王公贵族的意见)。此外雍正还有特务政治和手段酷烈两重buff,乾隆有虾仁猪心buff。

  和大臣关系好没什么喷点的:嘉庆,道光,顺治(或许),康熙中后期某种意义上也算

  做事太二杆子和大臣有激烈冲突的:咸丰,后期顺治

  时代变了:同治,光绪,溥仪

  综上,只要皇帝性格弱势或是比较心软,无论明清,大臣都是敢说话的。如果皇帝作风太出格(封建伦理下),无论明清,无论公事还是私事,都会导致和大臣爆发激烈冲突。如果皇帝作风强势或是手段暴虐,那么大臣是不敢说话的,出名和没命哪个重要言官们分得清。

上一篇:周迅领衔超豪华演员阵容 《不完美受害人》上演职场性侵案
下一篇:成年后为什么还要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