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范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篇1

  应城市(2005—2006)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单元评测题(二 文章作者:吴高珍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2日8:44 中语1—2 应城市(2005—2006)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单元评测题(二) 内容:第二、三单元 命题:审题: 班级 姓名 &n; 。(《秋天》) (2)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观沧海》) (3)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4)《西江月》中畅谈丰收,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 (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6.揣摩下列一组句子特点,然后再以“夏天”、“秋天”或“者冬天”为对象写一组句子(3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天像

  天像 天像 7.把下列文章按所描写景物的季节特点进行列表分类(4分) 《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

  nbsp; &nbsbsp;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由此 你会联想到什么?(2分)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能表达这种情感?请写下来。(2分) &n

  bsp;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论语>十则》,回答问题。(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 的言行。(1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人bsp; 13.联系你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的理解。(2分) 14.文章选取的10则语录中,有许多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则摘抄下来并谈谈你的感悟。(2分) 摘抄: &

  nbsp; 感悟: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4分)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篇2

  (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注重能力的培养

  1.消除文言文通读障碍,语言通顺流利现代白话文的存在,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有一定的语言障碍,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在通读全文时难免受到影响,所以第一步要消除语言障碍。通常拿到一篇文言文要通读三到四遍,结合课文所给的注释,能够断句清晰,语句通顺,能对全文大意有自己的理解。如文言文《论语•述而》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读可以直观的理解到“必有我师焉”意指:其中必定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那么“焉”作为“之”,表“在其中”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2.翻译文言文语句实意,注重文字解读我们理解一句古诗文的基本办法就是把它直译成白话文,这样在从白话文中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充分尊重原文的含义,注意个别词字在语句中的含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在句中则需要注意实词虚词的对应翻译。时,按时。习,温习。说,通“悦”,高兴。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的样子。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曰:说,说道。不:表示判断。乎:语助词,相当于“吗”。自:从。这样的翻译才能还原文言文最本质的含义,充分理解这则论语的内容是有关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目的在于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3.理解文言文写作背景,体会词文呼应从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深入研究文言文所想表达的含义,作者写作的大背景下的内心想法,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文中作者的情感,在翻译理解方面能够以现在人的身份理解词句,可以追求“雅”的翻译感觉。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忠告,要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等分析理解,作为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的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通过对话论述了一种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学习态度,孔子教诲弟子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不要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有诚实、虚心求教的态度。

  (二)教师传授文言文注重兴趣的培养

  1.转变死记硬背的教学观念文言文的学习不是学习某一篇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把阅读文言文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让学生转变文言文时代久远、枯燥无味且学而无用的观念,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与学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氛围,转变死记硬背的教学观念。教师可从课外选取相关的文言材料,可以是文中人物或作者的奇闻轶事,让学生自学后讲故事。

  2.营造古文积累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对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难免出现浮躁的学习态度,想要速成,难免会对学习文言文的信心造成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纠正学生的各种负面心理,对学生进行辅导讲解。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学习文言文很有必要,这也是一种兴趣的培养。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爱好培养,从而提高文言文本的解读能力,使其欣赏到传统的文化之美,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篇3

  粗糙 赫赫 干涸 宛似 称职

  汲取 绊倒 缥缈 闪烁 滑稽

  灼热 卷帙 水罐 颤栗 陛下

  祈祷 不屑 舔净 明澈 头衔

  尘埃 载人 唾沫 潺潺 授予

  其喙 狗蝎 清澈 和煦 呈报

  箧 大穰 瞬间 炫耀 御聘

  二、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心不在焉 足不出户 窃窃私语 感人肺腑

  锲而不舍 不愤不启 持之以恒 不可救药

  孜孜不倦 轻而易举 贻以金钗 骇人听闻

  茫无涯际 根深蒂固 惟妙惟肖 情不自禁

  微不足道 不悱不发 兴高采烈 随声附和

  不言而喻 学而不厌 狗血喷头

  一事无成 诲人不倦 喜出望外

  付诸行动 行之有效 近在咫尺

  三、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等因奉此:泛指文牍,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2.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3.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4.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5.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6.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7.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8.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也说狗血淋头。

  9.天高地厚:指事物的复杂深奥程度。

  10.付诸行动:把它变成行动。诸,之于。

  11.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12.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和措施。

  13.一事无成:连一件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4.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15.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四、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

  2.《〈梦溪笔谈〉二则》的作者是沈括,字存中,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的活字印刷术等。

  3.《宇宙里有些什么》是由科普作家郑文光写的。

  4.《斜塔上的实验》的作者是美国人亨利?托马斯和达纳?李?托马斯。

  5.《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他是现代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6.《七颗钻石》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7.《蔚蓝的王国》的作者屠格涅夫是俄国作家。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8.《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安徒生,丹麦作家。他创作了160余篇童话,代表作还有《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9.《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作品有《李太白集》。王昌龄,唐代诗人。

  五、背诵下列语句

  1.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六、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炼(“伏”通“服”,佩服)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2.词类活用

  (1)便实钉之(“实”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结实”;“钉”活用为动词,“用钉子钉”)

  (2)人履其板(“履”名词用作动词,“走,踩踏”)

  3.古今异义词

  但逐层布板讫(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一词多义

  5.重要虚词

  其

  (1)其虫旧曾有之(指示代词,这种)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代词,他的)

  (3)人皆伏其精炼(代词,代喻皓的)

  (4)人履其板(指示代词,那)

  6.重要译句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部都被咬成了两段。

  (2)六幕相连如箧。

  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连接,就像只箱子。

  (3)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塔身)就不动了。

  (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部都被消灭了,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七、鉴赏两首古诗

  1.《迢迢牵牛星》(东汉?作者不详)

  ?内容要点?

  这首诗借助古老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反映爱情生活,抒写了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相思之情,哀怨动人。

  ?艺术特色?

  叠字的运用。在十句诗中,诗人连用了六组叠字,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不但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对写景写人起到了“景情并生”的作用,表达了细致入微的思想感情。

  ?名句赏析?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以动作、神态写织女的哀怨和愁思。“纤纤”状雪白手指的修长,“札札”状织布之繁忙,这两个叠音词一状态,一摹声。由人及物,织女与牛郎相见心切,无心织布,以致“终日不成章”,直哭得泪如雨下。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内容要点?

  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杜鹃啼叫,杨花飘飞,营造出感伤的氛围,继而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深切地表达出来。

  ?艺术特色?

  运用拟人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客观事物之中,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具有了人的气息,渲染出浓烈的意境美。

  ?名句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篇4

  关键词:论语;子路;性格;才华;品德;为学

  中图分类号:B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37-02

  孔子有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1]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则是子路,有42条目。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出现子路之名(含季路、由)共出现82次,远远多于其他弟子出现的次数[2]。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在《论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形象生动而丰富的子路。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鲁卞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隳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勇敢、刚强、直率、鲁莽”,这是孔子对子路的总体评价,也是《论语》中的子路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而子路忠诚、尊师、忠义、守信的一面也给后人诸多启示。

  一、子路之才能:擅长政事,办事果断,重承诺

  (一)擅长政事,有军事才华

  孔子在总结他的优秀学生时说:“德行:颜洲,闵子赛,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子路擅长于“政事”的。当有人问子路的情况时,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由此可以了解到,子路善于治理军赋,后来由于经验的增多,独立治邑也能取得不少政绩。如他在卫国当“蒲大夫”时,受到了孔子“三称其善”的赞赏。

  (二)办事果断,一诺千金

  当季康子向孔子问子路是否能治理政事时,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孔子又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确实,他说话办事,从来是不嗦不唠叨的,并且重承诺,言出必行,不拖泥带水。

  二、子路之性格:直率、刚强且鲁莽

  (一)直率、刚强

  《论语·先进》篇在总结几位学生的行为特点时说“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行行”是刚强的样子。闵子骞站在孔子身旁时,是恭敬正直的样子。子路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就是快乐的样子。短短几句看出了子路刚强勇猛的性格。子路的直率,坦诚和豁达令人钦佩,孔子对此也赞赏有佳,因而,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第九》)这就是说子路不嫉妒,不贪求,一生坦荡。

  (二)粗陋、鲁莽

  《论语·先进》篇还概况道“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这就是说,四人的各自的特点是,高柴愚笨,曾子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子路的鲁莽还体现在他的言行不修边幅。在《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待孔子问完后谦虚作答,唯子路率尔对曰。对于他的鲁莽,孔子也说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路很有军事才华,常常希望能得到孔子的表扬,但他有勇无谋所以孔子不轻易表扬他。所以,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子路的刚强鲁莽也遭到了孔子的批评。所以,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三)敢于直言不讳

  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说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而只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所以只要认为是不合理的事情,他总是对孔子直言不讳。

  从《雍也》篇记:“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中可知“子见南子”,既非美事,弟子便该推作不知,而子路偏要“不说”。甚至在孔子提出“正名”这个重要主张时,他竟然当面骂孔子迂腐。又如《论语·阳货》篇记“公山弗扰以费畔卫,子欲往,子路不悦。”《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路也曾经动摇过,迷惑过,便问孔子,“君子也有没有办法的时候嘛?”孔子教导他,君子即使落难时,也应该坚持信念。小人才会在困境时胡作非为。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孔子对于“仁”的讲解是类似商鞅“大仁不仁”的思想,对于辅佐齐桓拯救全民的管仲推崇备至,原因就是他维护了周的统治。子路显然不敢苟同(在其他古籍中有过相似内容),却也没反驳。

  三、子路之品行:忠善赤诚,尊师重义

  (一)忠善赤诚

  子路从师于孔子后,一直忠心不二的追随孔子,孔门私学的大管家,帮助孔子打典大小事务。所以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可见子路的忠心得到孔子很高的赞誉。

  (二)尊师重义

  当我们深入研究他和孔子的师生关系,可以得这样的结论。子路虽看似对孔子粗暴无礼,实则非常尊重爱戴他的老师。在《论语·子罕》中: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在《论语·述而》中:子疾病,子路请祷。孔子生病,子路马上去祈祷,可见他对老师的感情之深。对于子路僭越的治丧礼,孔子是批判的,然而与子路的深厚友情使他也无奈的自怨于天,而不忍再责骂子路了。

  当子路听到君子与小人的概念,他开始困惑:君子的品德里面是有“勇”的,那么为何孔子反对自己的“勇”呢?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第十七》)于是子路就一直秉承着“义”的精神,终生不改。

  四、子路之为学与受教:升堂而未入室

  (一)孔子对其学业的评价

  子路擅长政事,但在学习上却造诣不深。孔子对其学习方面的评价在《论语·先进》中有,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二)子路勤奋好学更重实践

  子路也是勤奋好学的,《论语·公冶长》道“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怕还没学好已经听到的学问,又听到了新的。而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可以看出好学的子路更重视实践的力量。而孔子对他质疑学习的重要性的态度给予了批评。

  (三)子路受教于孔子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此当为孔子对子路第一课,缘由应该是刚刚受教的子路不懂何为“学”何为“习”,故有此当头一棒。

  孔子在《论语·雍也》里也说过:“质胜文则野。”质是指先天本质,文是指后天学习,后天的学习不够就是野。孔子认为子路正是后天学习不够而未脱先天的粗野。在《论语·阳货》中: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里我们可以看作是孔子对子路性格的一个集中评价。孔子评价子路,喜欢仁爱、喜欢聪明、喜欢信实、直率、勇敢、刚强,这些都是他的优点,但他认为子路学习得不够,这些优点背后也隐藏着弊端,愚蠢、放纵、狭隘、急躁、闯祸、狂佞。子路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其中的智慧。然而,子路的这些缺点,也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天然纯朴的豪义之气,也是人性之真、美之处。

  五、子路之问:问士,问君子,问成人,问政,问事君,问仁

  (一)子路问士

  子路问士,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兄弟怡怡。”(《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路原本就是那种看重友情亲情的人,此类教诲可以说无师自通,孔子之教,锦上添花而已。

  (二)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第十四》)为士之后便向君子发展。所谓“修己以敬”,即对于人和事能做到敬服、敬畏、尊敬,方能做君子,也是“文”与“质”的另一种论述方式。

  (三)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孟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第十四》)从孔子的回答中可知子路和孔子推崇的“人”是一种“完人”,应该是智、勇、艺共同发展且深通礼乐的人。而这些优点并不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故有孔子后一句退而求其次的感慨。而“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从子路的生平来看,可以说是最贴切的写照。

  (四)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路的政事天赋让孔子赞赏,这段应是从政前的求教。只不过这一时期子路尚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对于“先之劳之”尚不能完全理解,因为这只是从百姓方面来说,并不全面,所以有“请益”。孔子对于官吏的告诫是不懈怠,不做尸位素餐之人。

  (五)子路问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第十四》)作为君子,对于君主应该以赤诚侍奉,既不能欺骗也不能藐视,遵循臣子之礼;同时不能一味阿谀奉承,正确的道理要据理力争,不畏直言冒犯,推崇直谏。这应该是子路的一个弱点,在后来“季氏将伐颛臾”一篇中,无力劝阻季氏的子路表现为沉默,应该也是想起了孔子的教诲。

  总之《论语》对子路形象的塑造是深入人心的,而虽鲁莽的子路,却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高尚品质。他是忠实的爱国主义者,热爱自己的国家,并践行着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为治理国家而贡献;他是儒家忠孝的楷模,追随孔子,无怨无悔。他是当代诚信教育的典范,向来一诺千金。他尊师重道,却也直言不讳,可谓君子坦荡荡的表率。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8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1-0034-04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的课文的题目叫什么吗?

  生:《十则》。

  师:你怎么知道念lún,不是念lùn呢?

  生:在二年级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后面的那个“资料袋”就注明“论语”的“论”是读lún。

  师:这位女同学把旧的知识掌握得太好了,今天要学的《十则》里面就有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怎么样?

  生:为师矣。

  师:她可以当我的老师了。李老师再补充一点,这个“论”在这儿读二声它和咱们平时读的lùn意思不一样了,读二声的时候当什么讲呢?编撰。同学们写下来,编撰整理。“论语”的“语”当什么讲呢?“语”就是论难答述的意思,相当于“对话”,同学们写下来。“论语”就是经过整理和编撰的对话,也就是说《论语》是一部对话集,知道了吗?

  (讲文学常识,不是机械地打出几个幻灯片,而是从题目的读音说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且顺势勾连,回扣课文,拓宽了知识面。)

  下面咱先放声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古诗文我们必须要多读,放声读。

  学生读书。

  师:真好,真乃众生喧哗,读得不亦乐乎!我尤其发现一个男同学读得摇头晃脑,下面就请这位男同学给咱摇头晃脑一番。

  生读:……

  师:读得不错。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把“为”读成了四声,应该读二声。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在这儿应读二声?

  生:因为这里的“为”是表示“成为”,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反复回忆以前的知识可以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就可以成为老师。

  师:很好,这个“为”是一个动词,它在这儿也可以解释成“做,当”,而读四声时,“为”常做介词,比如“为人民服务”。

  (讲字的音义,看似小儿科,其实体现了李老师的良苦用心:一是肯定学生,二是强化认知,三是学法渗透,带着学生学着理解字音与字义之间的关联,由音及义,由义推音。)

  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他读成了wáng,应该是三声。

  师:好,请同学们注下音来。同学们用笔写一写这个字,这个字容易写错,注意框架结构。

  师:这个“罔“当什么讲?快速看注释。

  生:迷惑。

  生:“诲汝知之乎”,她把“诲”读成三声了,应读四声,是“教诲“的意思。

  师:这个字容易习惯性误读。我补充一点,刚才女同学朗读时有一个字处理得非常好,说明她研究注释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处“知”她读成了四声。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通假字,同“智慧”的“智”。

  师:好,下面齐读一遍课文。

  师:下边再个人读,这次读后大家就要试着翻译一下了。大家小学时就接触过翻译,只不过上了中学翻译要求提高了,要逐渐学会点知识,比如咱刚才讨论的通假字。什么叫通假字呢?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后人纷纷效仿,也就固定下来了。除了通假字的知识,还要慢慢积累一些其他知识来帮助我们翻译文言文。下边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合力翻译,这个同学不懂的,那个同学给讲一讲,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等一会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和李老师帮助解决。

  学生以组为单位翻译、讨论。教师巡视。

  (讲文言知识,因为是“随文而教”,所以不生硬,很契合,并由此拓展开去,告诉学生“知识”对于翻译文言的重要性,“除了通假字的知识,还要慢慢积累一些其他知识来帮助我们翻译文言文”这句话,对学生未来学习文言,既是铺垫,又是启发。)

  师:没疑难字句就不用提问,有疑难就提出来,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明明就是不知道你别不懂装懂,是不是?

  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我们有点不懂。

  师:是这句话全不懂,还是中间个别词不懂?

  生:整个句子不会翻译。

  师:咱一块儿翻译,“士不可以不弘毅”,“士”是什么?

  生:战士。

  生:君子。

  师:当“君子”讲好一些。“士”就是指读书人。你看它一个“十”字下边一横,在远古时代是从十个人当中选出一个人处理种种事物,帮助大家管理,后来这个“士”就演化成读书人,甚至读书人要出来做官的话那就是出仕,是另一个“仕”了。

  (这一段讲析,答疑释难,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李老师深厚的知识积淀,还能感受到李老师高超的教学智慧。从“士”的造字说起,饶有趣味,又从“士”说到“仕”,不纯粹是知识的延伸,更是一种文化的渗透了。)

  师:“弘毅”又当什么讲?

  生:刚强勇毅。

  师:“任重而道远”,现在已经演化成——

  生:成语“任重道远”。

  师:李老师教大家一个翻译文言文的办法。因为文言文以单音节词汇为主,翻译的时候一般可把单音节的词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试一试。

  生:“任”是“任务”,“重”是“重要”,“道”是“道路”,“远”是“遥远”。

  师:很好。任务、责任很重大,道路却很遥远,意思是一个读书人要使自己变得刚毅,变得坚韧,责任重大路途遥远。再接着往下看:“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读书人为什么要弘毅啊?为什么他的责任重大路途遥远?原因就在“仁以为己任”,翻译这句话的时候也有一个技巧,得把语序调整一下,这五个字其中一个字儿调一下,把它换到另一个地方,你翻译的时候就顺了,怎么调整语序呢?

  生:以仁为己任。

  师:很好,以仁为己任,就是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亦重乎,不也很重大吗?再往下看,“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死了,一直到死了才怎么样?

  生:停止。

  师:对,已,停止。记在书上。一直到死,我才停歇下来,这样一个人生历程不也很遥远吗?

  师:你看刚才咱们学了好几种翻译文言文的办法,比如说有的时候调调语序,因为古代汉语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太一样,经常有些后置句、前置句等等,翻译不通的时候调一调试试。还有就是把单音节词置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等等。

  (讲方法,不是生搬硬灌,而是水到渠成。我们来分析一下李老师这一处讲析的步骤:先介绍方法,然后学生当堂使用方法,最后总结强调方法。当堂使用方法,最值得称道,因为方法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生成为能力,用方法的过程就是理解、内化、巩固的过程。)

  生:我们组不懂的是第45页那一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先不着急翻译,你们能发现这个句子和其他九则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一句写的是松柏,写的是植物,其他全部都是写人。

  师:是的,其他九个句子都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么做事,而这则没有直接告诉。这句用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

  师:咱把这个句子翻译一下吧,岁就是时令季节、天气,天气寒冷然后才知道什么?松柏怎么样?李老师想问一问,你见过松柏凋谢吗?

  生:没有。

  师:那我就不明白了,天气寒冷了,我们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它从来都没有凋谢,怎么寒冷后凋谢?

  生: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应该是冬天要下雪把松柏绿油油的叶子遮掉了,看起来像凋零那样。

  师:很天真的猜测。

  生:我觉得是这个树枯萎了。

  师:李老师课前查了查资料,这里的“后”相当于“不”,古代汉语在很多时候用“后”替代“不”,整句话应该翻译成: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不凋谢。看来,硬翻译有违常识的时候,就要多查查工具书,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释。

  (讲翻译,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先“吊胃口”,“你见过松柏凋谢吗?”“它从来都没有凋谢,怎么后凋谢?”引导学生质疑;当学生确实回答不了的时候,李老师及时给出了答案;与很多老师不同的是,李老师抓住契机,提醒学生硬翻译有违常识的时候,要“多查查工具书”,这样的提醒是一种治学方法的渗透,一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这句话用委婉的比喻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就想告诉我们要坚持。

  师:身处乱世,或者身处艰难的情境下,我们才能看出什么是真正的坚强刚毅,是不是这样?

  生:我们组想问的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懂“诲汝知之乎”。

  师:谁能为他们组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教诲你了解了这些事情是怎么样的。

  师:“诲”翻译教诲,不错。“汝”,同学们看下边注释是“你”,我教诲你什么?“知”,是知道,因为下文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由”就是路由,也称“子路”。课一开始说《论语》就是一部对话集,只不过现在看不出对话的情境来,到底是子路先问的什么,然后孔子怎么回答的,他们之间是不是有几个回合,我们已经看不大出来了,在编书的时候把那些情境都省略了。只有最后的结论:子路我教给你什么叫做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是真正的智慧。同学们如果感兴趣,课后去猜想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境,一定很有意思。

  (讲翻译,这一次与之前不同,李老师侧重于“示范”,先落实重点字词,再疏通句意,这也是翻译文言句子的常用步骤。如果就句子讲句子,那实在算不得高明,李老师抓住《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强调了“情境还原”对于翻译和理解的重要性,方法的传授可谓匠心独运。)

  师:李老师还准备了一个句子,“学而时习之”,李老师查找了不同的资料,对这个“习”有四种解释:复习、练习、演习、实践。你觉得翻译成什么更契合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关系?契合他们讨论的真正的目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复习。

  师:为什么?

  生:温故而知新。

  师:你联系到了另一则“温故而知新”。读这一则想到另一则,这种读法叫做互证或者互参,前后文互相证明、互相参照。还有其他选择吗?

  生:我觉得可能是练习,学了,通过练习他会不断的熟悉。

  生:我觉得应该是实践,就是学习了要照着这个去做。

  师:你知道你这个理解和谁的理解是一样的吗?他叫李泽厚,李泽厚写了一本书叫《论语今读》,他就认为这个“习”是实践,别光学死知识,学了知识然后要去实践它,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我个人比较认同这个解释,它抓住了论语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去复习掌握知识,但是从更宽阔的角度来说,论语更多的是教我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做合一,比如说你今天学了《十则》,难道仅仅是复习复习背过它?更应该怎么样?

  生:运用。

  师:对,去运用它,去认识自己,去过更好的人生,是不是?

  生:是。

  (讲翻译,又变换了手法,先学生“辨析”词义,谓之“放出去”;再教师精当讲解,谓之“收回来”,一放一收之间,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价值。)

  师:好,句子咱们就翻译到这儿,下边让大家听着放松一下,听一段小音乐。(放《论语》吟诵音频)好玩吗?

  生:好玩。

  师:知道这叫什么吗?吟诵。吟诵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陈少松,他是用江苏方言吟诵的,实际上同学们也可以来四川版的吟诵,有感觉吗?试一试,按照你的想法来吟诵。

  一女生用四川方言试着吟诵了第一则。

  师:她用四川方言念的,你自己也现场试一试,来,开始。好,回去之后偷偷的练去,今天就不让大家展示了。同学们,如果让你从《十则》当中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生:我选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师:为什么会选这一句?

  生:我们学生也是读书人,我们要学会刚强有力,将来背负起复兴国家的重任。

  师:好,大家各有选择也各有理由,还有好多同学想举手,就不让大家一一说了。我另给同学们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利用这节课的现场,你来说一段话,这段话要自然的引用上《十则》中的一则,不一定把一则全引上。

  生:老师教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啊。还是要给出一个情景,自然地引用,表达自己的意思。再想一想。

  生:我认为唐漫路可以为我师也,因为他能够“温故而知新”。

  师:他加上人名把论语巧妙地串联了一下,不能说不可以,但感觉还是有点简单。

  生:亲爱的楼长,你们寝室不想打扫卫生间,却安排我们来做,孔子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都做不到就不要太苛刻地对待我们63寝室了。

  师:好不好?

  生:好。

  师:这就是自然地引用。

  生:有朋李老师来自远方,不亦乐乎。

  师:有意思,但是没展开,我帮着扩展一下:李老师从北京来,还有在座的来自各地的听课老师,和我们初一14班的同学一起上课,快快乐乐一节课,真是应了那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学了就要去反复运用。你看,老师比较自然地又引用上了“学而时习之”。

  (这里的“讲”,有肯定,有补充,有回扣。令人称道的是,在示范造句的同时,回扣“学而时习”,“运用”是学习《论语》的旨归,所以,此处一讲乃是画龙点睛之笔。)

  师:好,课下把这十则背熟,并且翻译在本子上。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论语今读》,这本书如果你要觉得深的话,可以换读一本稍浅的,《于丹论语心得》。

  总评:

  李老师的“讲”,能够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产生“突然接通”的效应。抓住契机,尊重学生学习前经验,顺势而“讲”,一“讲”而通,通了,就顺了,就避免了“灌”的生硬和凝滞。

  李老师的“讲”,能够使学生在苦思冥想之际有“顿开茅塞”之感。不当讲之时而“讲”,是干扰,若喋喋不休,那简直就是聒噪了,因此,选择“讲”的时机是一种智慧。对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后”,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从课堂现场来看,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此时,就需要老师出面来“讲”。此时的“讲”,就是“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一“讲”之后,豁然开朗。

  李老师的“讲”,能够激发学生“得寸进尺”的求知欲。李老师在解答学生疑问的时候,总是将“答疑”与“启智”巧妙衔接,既释疑,又启发新的思考,可谓一箭双雕。

  李老师的“讲”,能够推动学生的思维“更上一层楼”。关于教师的“讲”,可以分为这么几重境界:讲了不懂,一讲就懂,讲了能懂,讲了更懂。无疑,“讲了更懂”的“讲”,是举一反三,是提升思维品质,是最高境界的“讲”。在组织学生理解“学而时习之”的“习”的环节,李老师提供了四个答案“复习、练习、演习、实践”给学生参考讨论,在此基础上,李老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并强调了学习《论语》的“实践运用”意义,这就将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知识学习提升到实践运用的层次。

  品鉴李老师执教《论语》课例,给我们最鲜明的印象就是:“讲”得好,也是启发式教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篇6

  关键词: 《论语》孔子为教者为学者

  引言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们为学的精神也给当今的学者以智慧的启迪。

  一、《论语》中的为教之道

  1.为教者的教育目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秩序纷乱。孔子认为要改变社会状况就必须实行仁政。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仁”的思想品质的“君子”,孔子认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要治乱,就要通过学习来达到仁。“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简言之,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你就必须去追求“仁”,做一个可以治理乱世的君子,“君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投身到当时诸侯各国的政治改革中去。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中,有不少从政的,像冉求、子路等,都曾做过各国的大夫,在施政上也很有建树。这就是说无论在任何时代,教育都应该适应社会需要,以培养推进社会进步发展人才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2.为教者的教育态度

  首先,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两条语录都强调了为教者要注重自身修养,自重自律,只有做到完善自身品行才可以为师,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对教师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他还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认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而是喜欢古人的著述、勤奋追求新知识的人。他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教师工作应该热忱的一种要求,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素质。

  其次,对待学生要“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将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虽有贵族子弟如司马牛,富商巨贾如子贡,但更多的是出身低微的贱民野人,如一箪食、一瓢饮、家住陋巷的颜回等。所以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作为教育者在对待学生上无论他的身份如何,都应该进行教育。

  3.教育者的教育方法

  孔子作为一代教育大师在教学中运用过许多教育方法,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就是因材施教。典型的例子就是: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不明白为什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时,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此外还有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个学生都“问仁”,孔子回答却不同,孔子对颜回的回答是: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合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颜渊是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楷模,孔子对他的回答是强调内在的自我完善,仲弓与颜回不同,他是孔子认为有帝王之相“可使南面”的人,所以对他强调的是做政治领导人的一面。他曾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可见孔子十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论语》中的为学之道

  1.为学者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的人。这句话是说孔子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诚实求真,这种精神在孔子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孔子入太庙,见到什么都要问,这都是他求真求知的态度所致。此外就是要以学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只有真正把做学问当作一件有乐趣的事去做,才能投入其中,取得成绩。另外一点就是要持之以恒,“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要做到终身学习就要具有乐学精神,将学习看作人生的一项基本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学习热情,活到老学到老。

  2.为学者要有刻苦的学习精神

  孔子最为欣赏的学生颜回就是一个刻苦学习的典范,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还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做学问就是要刻苦勤奋,安贫乐道,在求学过程中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明确表示:“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并指出真正的志士“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3.为学者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倡导的学习方法很多,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读书不思考就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读书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所以孔子主张既要读书又要思考。学是入,思是出,出入有道,学业可成。这里孔子就强调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读书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本好书读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时候和第一次读它的时候体会是不同的,而且每次都会有更新、更深刻的理解,这就是“知新”。所以学习者要学会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此外,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既要博学,又要有所专精。广博是专精的基础,专精是广博的升华或概括。也就是说学习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扩充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又要搞好自己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陈立军.《论语》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娄金香,李亚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素养及其他――《论语》的教育思想刍议.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3期2008年8月.

  [3]刘奎臣,刘敏.读《论语》谈治学.英才高职论坛,2008年第1期(总第10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篇7

  一、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教学流程】

  一、读背结合,整体感知

  (一)激趣导入,唤起兴趣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最近我在重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在这本书的封面上,于丹教授写道:“《论语》的真谛,就在于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经典,感受孔子的大智慧。

  二、诵读评点,理解文意

  1.诵读语录,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交流理解文意,学生评点,教师点拨、补充

  (1)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2]女:同“汝”,你。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精选】君不见所谓“专家”尽说些行外话。今日社会,不懂装懂者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也。

  (2)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2]盍:何不。[3]伐:夸耀。[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精选】子路之志,乃侠者之志也;颜渊之志,乃高士之志也;仲尼之志,乃仁者之志也。

  (3)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精选】当政者戒。“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多闻多见,集思广益,为政之道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评析精选】作为士人君子,心胸宽广,品质坚忍,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古今成大事者,莫不如此。

  (5)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评析精选】我辈如周公者几人?今日之富二代、官二代、“有钱任性者”当自戒也。

  (6)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1]篑:土筐。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精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行百里者半九十。成功在于坚持不懈。

  (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精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1]也。”

  【注释】[1]:同“凋”,凋零。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精选】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对孔子这句语录的最好注解。

  (9)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评析精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乃成功之道。

  (1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评析精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7.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8.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9.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10.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后记】

  本课采用诵读法,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意。辅之以评点法,激发学生主动评点探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了教学的情感性、形象性和创造性。效果良好。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篇8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2课外去查找《论语》,摘录一些你比较有兴趣的语段并背诵。

  3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本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提问:《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教师简单讲解《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个简明的脉络(事先印成纸质材料,每两人1份):

  1、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儒雅的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继承父亲的遗志和与礼的辩证法怎样才算是好学?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

  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态度不是小问题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要团结不要分裂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不要不懂装懂做官的学问

  提拔正直的干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看过去知未来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文献的重要性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问者不相亏凡事不必苛求

  理解的困难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4、里仁第四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义与利的选择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记住父母的年纪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

  5、公冶长第五

  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

  人贵有自知之明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

  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愚不可及的大智慧不念旧恶少怨恨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自我批评的难得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6、雍也第六

  不迁怒,不贰过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该得的不要推辞

  不要搞“血统论”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不自夸,不居功

  口才可以免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直是立身之本

  知之、好之、与乐之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有耕耘才有收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7、述而第七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的忧虑

  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富可求吗?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是天才,敏以求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冒充内行闻过则喜

  节俭总比奢侈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泰伯第八

  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锋芒毕露就是祸是不是愚民政策?德行更比才能重

  读书不为稻粱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9、子罕第九

  君子不言利博与专的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

  循循善诱的艺术待贾而沽,不藏于椟逝者如斯夫!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进退成败都在自己自强不息的楷模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后生可畏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匹夫不可夺志岁寒才知松柏后彫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10、乡党第十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圣人未能免俗圣人穿不穿时装?吃饭睡觉不说话

  11、先进第十一

  修身宜早不宜迟人各有所长鬼神生死之间嶢嶢者易缺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谁能升堂入室?过犹不及文人心态的不平

  对症下药不要盲从上级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12、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仁的外用说话谨慎就是仁?

  君子不忧不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什么叫“明”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与质的辩论税收问题

  爱恨生死的糊涂帐君臣父子,各就各位片言折狱的是与非

  政府公务员守则政府公务员守则君子成人之美

  上梁不正下梁歪贪欲起盗心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闻人与达人先事后得及其它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君子以文会友

  13、子路第十三

  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名正言顺

  谁来种田地?学以致用表率的作用

  实行富民政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近者悦,远者来

  欲速则不达“直”也有讲究士的标准

  狂者与狷者恒心的重要性“和”与“同”的根本区别

  好恶不等于是非君子易事而难悦泰而不骄刚毅木讷,近于仁德

  14、宪问第十四

  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乡治世和乱世的言行有言者不必有德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贫富都作等闲看什么是完人?

  恰到好处看人看大节用人之妙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为谁而学?思不出其位胸襟宽广而明察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怨天,不尤人历史车轮不可阻挡知其不可而为之

  15、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忠信笃敬走遍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杀身以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要卖弄小聪明“名”的情结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众恶必察,众好必察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君子谋道不谋食得之容易守成难

  小知与大受民之于仁,甚于水火当仁不让贞而不谅

  工作在前,享受在后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辞达而己

  16、季氏第十六

  且看侵略者的逻辑礼乐征伐自谁出?朋友有益还是有害?

  快乐有益还是有害?把握好说话的时机人生三戒

  该不该有所畏?天才、勤奋者与懒汉君子的九种思虑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诗礼传家

  17、阳货第十七

  圣人的虚与委蛇人性的问题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仁的五条行为准则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六言六蔽诗的伟大作用不学诗如面壁而立

  礼乐到底是什么?色厉内荏,穿窬之盗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古今人物毛病谈

  天何言哉?不屑之教丧期要不要改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君子尚义不尚勇君子憎恶什么?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人过四十万事休

  穷达行藏各有志周公用人的经验谈

  18、微子第十八

  时代的病态孔子为什么要出国?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谁来指点迷津?到底该不该做官?穷达行藏各有志

  19、子张第十九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

  日日月月有进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百工居肆,君子求学

  小人文过饰非君子有三变信任是前提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读书与做官的问题法外有情

  墙倒众人推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圣人无常师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圣人不可毁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20、尧曰第二十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尊五美,屏四恶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明确: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2、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3、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特别是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

  五、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这种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实行“正名”吗?

  六、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上一篇:伦敦战场完整版免费全集百度云在线观看
下一篇:老业务如何赋能新业务?透视华为、阿里、美的、腾讯赋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