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下带背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文学基础

  填空题

  元代文学

  元曲四大家: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关汉卿。

  “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高明:“词曲之祖”。《琵琶记》源自《赵贞女蔡二郎》。人物:蔡伯喈、赵五娘、张太公(张广才)。

  散曲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朱有墩《诚斋乐府》。散曲: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元好问:散曲第一人。

  “书会才人”组织了“玉京书会”。

  元杂剧:旦、末、净、杂四类。 净:丑角,唐代“参军”演变而来。 有科范、宾白

  窦娥冤。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关汉卿。

  白朴《梧桐雨》“元曲冠冕”(王国维)(白居易《长恨歌》)。

  《墙头马上》旦本戏,白居易《井底引银瓶》,“止淫奔”,裴少俊和李千金。

  马致远,“曲状元”,《汉宫秋》,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毛延寿才第一次作为画工出现。“文人剧”:《青衫泪》:马致远唯一一部旦本戏,白居易、妓女裴兴奴,三角恋的“类型故事”。 《荐福碑》:书生张镐、范仲淹、富户张浩。宿命论:“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杨显之《潇湘雨》。

  石君宝《秋胡戏妻》:旦本戏,原取材于《列女传?鲁秋洁妇》,秋胡新婚后入伍,妻子罗梅英在家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五折一楔子 末本戏。源于《左传?宣公二年》。人物:奸臣屠岸贾,驸马赵朔,公主

  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出自《一枝花?不伏老》。

  关汉卿《窦娥冤》,刘向《说苑》中“东海孝妇”的故事。人物: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父子,太守。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元人第一”关汉卿

  明叶宪祖据此改编《金锁记》

  公案剧《鲁斋郎》、《蝴蝶梦》

  风月剧《救风尘》、《望江亭》

  历史剧《单刀会》关羽,鲁肃,荆州;《西蜀梦》(关羽和张飞丧身于无名小辈之手,托刘备为之报仇)

  元杂剧水浒戏 “双璧”: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李逵

  《西厢记》:杜确、孙飞虎、郑恒。《凤求凰》。

  乔吉《两世姻缘》结构前二折写玉箫生前因相思致死,后二折写玉箫二世为人,《牡丹亭》。

  元代后期: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旦本戏。张倩女、王文举。陈玄祐《离魂记》为原型。

  “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高明:“词曲之祖”。《琵琶记》源自《赵贞女蔡二郎》。人物:蔡伯喈、赵五娘、张太公(张广才)。

  散曲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朱有墩《诚斋乐府》。散曲: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元好问:散曲第一人。今存散曲 9 首。

  乔吉,自称“不占龙头选,不入明贤传”的“江湖状元”。明人李开先将其与张可久比作“曲中李杜”。

  【小说】

  ·“三灯”: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

  传奇小说。第一个创作中篇传奇小说的是李昌祺《贾云华还魂记》,继承《娇红记》形成的系列。

  ·标目方式:章回小说是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全相平话五种》“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现存最早章回小说的刻本是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七言标题,240,“李卓吾评点”本回目成双句,120,清初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对偶整齐。

  ·李贽认为《水浒传》《西厢记》是“古今至文” “《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水浒》。”

  冯梦龙“四大奇书”的主张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三国志演义》“史家笔法”“小说家笔法”;曹操集团的智囊人物有郭嘉、荀彧、贾诩;平并州后,“郭嘉遗计定辽东”; 虚构情节有舌战群儒、蒋干中计、草船借箭、义释曹操。用“锦囊妙计”“耳畔吩付/如此如此”悬念写诸葛亮用计;冯梦龙《新列国志》。

  以少胜多: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元 代《大宋宣和遗事》是话本中有关宋江等人故事的最早聚合,完成“小说”向“讲史”的过渡。聚合式累积。

  三个女的,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林冲、杨志、王进;卢俊义、关胜被梁山反逼,张青、石勇等人触刑律流亡江湖。结局:剩的36员回军,途中杨志、林冲、杨雄、时迁死,鲁智深坐化、武松出家,燕青漫游江湖,辞官的有戴宗、柴进、阮小七(依旧打鱼为生)、朱武(全真先生),“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李逵。

  李贽称赞大闹五台山的鲁智深是真正的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金圣叹“上上人物,粗鲁,精细”。

  张飞:燕颔虎须。

  ·水浒与三国合刊《英雄谱》

  ·三类续书:《水浒后传》《后水浒传》《荡寇志》

  明代小说部分

  ·明代短篇白话小说集(话本小说):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冯梦龙“三言”:1《喻世明言》2《警世通言》、3《醒世恒言》。

  现存最早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清“姑苏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中选取40篇——编成《今古奇观》,《今古奇观》是清代流传最广的话本小说选本。

  《跻春台》最后一本话本小说集。

  【诗】

  明代诗部分

  ·明诗冠冕高启。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吴中四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

  ·李东阳引领的茶陵派拉开复古运动的序幕,前后七子的先导。

  ·李梦阳提出“真诗乃在民间”

  ·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重倡复古。

  晚明诗社与女性诗人涌现;小品文兴盛-袁宏道“性情文学”-“别有气象”殿军 张岱。

  乾隆时期方苞《钦定四书文》

  杨慎 毛评本《三国演义》开篇《临江仙》

  【杂剧、传奇】

  ·明代前期杂剧(北)创作集中宫廷王府。朱权(宁献王)《太和正音谱》、朱有燉(周宪王)《诚斋乐府》。

  中期杂剧家主体性意识(文人剧),

  嘉靖明戏曲:康海《中山狼》寓言剧,东郭先生救狼被吃,时人与后世论者则多以为影剧院射李梦阳负恩。王九思《曲江春》明人一般认为此剧为批判李东阳所作。

  徐渭《四声猿》包括杂剧四种,明代杂剧的巅峰之作,其中《狂鼓史》骂曹操“哄他人似蜜,害贤良只当耍”。 其戏曲史《南词叙录》,是最早的一部专论南戏的著作,也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

  ·传奇(南戏文人化,演唱南曲为主)(魏良辅改革昆山腔)(角色7到12;万历时精彩出目单独演出“折子戏”)

  ·士大夫文人创作的第一部传奇剧丘濬《伍伦全备记》

  ·明中叶三大传奇(忠奸斗争模式):1李开先“词山曲海”所作传奇《宝剑记》,取材《水浒传》林冲故事将林冲与高俅父子的冲突。

  2梁辰鱼《浣纱记》 借西施、范蠡的悲欢离合,写吴越兴亡标志着明代传奇典雅化的历史进程。(首次用改革后的昆腔谱曲) 3王世贞《鸣凤记》传奇作品中时事戏的先锋,影响李玉《清忠谱》(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引发苏州市民暴动)、孔尚任的桃花扇。

  ·阮大铖《石巢四种》

  ·吴江派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流派。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标志昆腔在曲坛盟主地位确立,成为传奇宫调准则“指南车”,传奇音乐体制趋于成熟。

  十七种传奇合称“属玉堂传奇十七种”,《十孝记》中叙述中国历史上的十个孝子烈妇故事。

  ·“大者不传,或传其小者”小者即临川四梦:1《紫钗记》(霍小玉、李益、豪侠黄衫客) 2《杜丽娘慕色还魂》→《牡丹亭又名《还魂记》》 3《南柯记》(淳于棼、金枝公主) 4《邯郸记》(吕洞宾授卢生磁枕)

  ·55出。

  清代文学史

  诗文

  ·清初诗坛:遗老魁首傅山,学者诗人顾炎武《亭林诗集》;钱谦益 “转益多师” 大型组诗《后秋兴》(用《秋兴八首》韵);国朝诗人:王士禛“神韵”提升为核心的诗学概念

  ·清初词坛:陈维崧阳羡派 朱彝尊浙西派 纳兰性德《侧帽集》《饮水集》“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江左三大家: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的合称。

  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2、清代前期的历史演义小说:《隋唐演义》

  3、《东周列国志》蔡元放 23卷108 回。

  4、清代前期的才子佳人小说:结构特征: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姻缘受阻——及第团圆。《玉娇梨》“荻岸散人编次”。《好逑传》“名教中人编次”。

  5、清代前期的戏剧创作思想:“垂戒来世”、“惩创人心”。

  清代前期的英雄传奇小说

  ·学者之文(清初三大儒·黄、顾、王)、文人之文(清初三大家·侯方域《李姬传》)

  戏曲

  ·清初戏曲 a吴伟业 借史写心剧 b李玉 时事剧 c李渔 风情喜剧(汤沈合流的结果,阮大铖、吴炳)

  康熙后期

  《长生殿》《桃花扇》(虚构:《入道》张瑶星道士)(金钗钿盒)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故事文学化,西游故事神话化的最旱作品。《金瓶梅》取与西门庆紧密相关的三位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和庞春梅三人名字中各一字组合而成。“兰陵笑笑生”,世情小说。

  · 宋懋澄《负情侬传》、《珠衫》为“三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奠定了重要基础

  ·《聊斋志异》:鲁迅“拟晋唐小说”纪昀“一书而兼二体”

  名词解释?简答

  明前七子和后七子(复古运动);

  前七子

  ①第一次复古运动的中坚,主要活动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的成就最高。

  有明代作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②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粉饰圣德,形式绮靡的台阁文风,主张复古、拟古,提倡读古书,以增长知识学问、开阔心胸视野。

  反映现实题材的诗在其作品所占比重大。

  ③但却矫枉过正,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毫无个人独创,只是舍本逐末地学习古诗文的形式技巧。

  ④前七子的复古运动绵延百年,给明代及后世的文学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

  后七子

  ①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

  ②他们在嘉靖、万历年间,继“前七子”之后,再次发起复古运动,与唐宋派抗衡。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拟古倾向较之“前七子”更甚。

  如果说前七子是明代复古文学的发端,那么后七子则是对于文学复古运动的集成与总结。

  ③其诗文以模拟剽窃为能,有的作品甚至章章模拟、句句效仿。

  ④七子之间,也相互标榜,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明代“三灯丛话”;传奇小说集合称

  ①创作于洪武永乐年“三灯丛话”是瞿佑《剪灯新话》(洪武)、李昌祺《剪灯馀话》(永乐)和邵景詹 《觅灯因话》(万历)三部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它们上承唐人传奇,下启《聊斋志 异》,鲜明话本风格的传奇小说集,在传奇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②《剪灯新话》恢复了唐人传奇取材于当下人生的传统;恢复了唐人传奇面向“无关大体”的浪漫人生的传统。《剪灯馀话》重视风教,发挥道德训诫,同吋也对才子风情津津乐道。《觅灯因话》与白话小说关系颇深(被改写)

  ③在“三灯丛话”中,瞿佑《剪灯新话》在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影 响特别巨大。

  “汤沈之争及临川派、吴江派戏剧两个流派;

  汤显祖,主张“文辞第一”的临川派。沈璟,主张“声律第一”的吴江派。

  沈璟和吴江派:沈璟开创了吴江派。沈璟强调声律第一,论曲主要有两点,一是“协律”,即“合律依腔”,;二是“本色”,即强调语言必须是符合生活的自然语言。

  吴江派,明代万历以后以沈璟为中心的一个重要戏曲流派。主要作家有吕天成、冯梦龙等人。吴江派主张一重曲律,二倡本色。一,重曲律,即作曲者应“审音”、“当行”,歌唱者要“晓文”、“守腔”,注重场上之曲,然强调得有些过分;二,倡本色,即提倡本色通俗的语言,提倡戏曲保持古南戏的民间色彩,该提法也有欠全面,因为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原生态语言,应该有进行加工与提炼;创作实践上,注重剧本的道德教化意义,如《埋剑记》《义侠记》,

  汤显祖和临川派、玉茗堂派:。汤显祖强调传奇的曲意,“文辞第一”,推崇“意趣神色”。崇尚华美的辞藻。

  关于戏曲格律、文辞之争,汤“临川四梦”张扬才情,沈璟所代表的吴江派恪守曲律,两者代表戏曲作品不同风格。

  两家之争主要在格律上,汤沈之争对传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昭示传奇创作文人化进程达到的高度,在汤显祖、沈璟的影响下,明代曲坛将律谐与词工“双美”作为传奇创作的理想境界。到了清代,曲坛终于出现了如洪昇这样“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标志着汤显祖、沈璟各自所强调的才情和曲律已经得到完美融合。

  (PPT)

  其一,“汤沈之争”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产生了互相争鸣的两个学派。即追随并效仿汤显祖而主张“文辞第一”的临川派以及追随并效仿沈璟而主张“声律第一”的吴江派。

  其二,“汤沈之争”促进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多元化。

  其三,促进了南曲的完善,对清代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产生影响。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公安派;

  ①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最为著称的文学流派。

  其代表人物为“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湖北公安人,故世称公安派。

  ②公安派强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给复古派以沉重的打击。 思想渊源是李贽“童心说”,解除禁忌的哲学一脉相承。

  ③理论主张:a他们强调文学创作要“任性而发”,“从自己胸臆流出”。

  b对民间文学也十分重视。袁宏道提倡向时调小曲学习,因此其作品“信口而出,信口而谈”轻逸自在。

  ④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二十二、袁枚性灵说;(完善性灵说)

  清中叶,袁枚,赵翼

  性灵派的诗学核心为“性灵说”。性灵说的主张之一 便是抒写性情。契合市民欣赏喜好,将原本高远、优雅的诗情变成了日常世俗、俯拾皆是的精神感受。性灵说的另一层内涵就是灵性。崇尚灵气、张扬自我的倾向;推陈出新,不能靠古代积淀的现成经验。

  向平民生活寻找灵感的审 美趣味。

  二十三、桐城派的创作理论;

  ①清代最有影响的散文流派。因创始人为安徽桐城人,故名。

  ②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主要代表。

  方苞有名篇《左忠毅公逸事》,姚鼐为《登泰山记》。

  ③义理、考据、词章。桐城派讲究“义法”,即所谓“言有物”和“言有序”,亦即主张道统与文统结合,强调文学为封建政治服务

  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为我国文学史所少见。

  吴伟业与“梅村体”;圆圆曲

  吴伟业,清初,号梅村,著有《梅村集》,诗歌成就突出体现在长篇叙事性歌行体,人们称这类作品为 “梅村体”。

  a叙事方式:以人物为中心的,即通过一两个中心人物来串联众多的事件,人与事相得益彰。

  b结构:借鉴了戏剧的叙事技巧,包括情 节设置悬念迭出、突然转折和感情描写悲喜交加、大起大落等。比如 《圆圆曲》的开头,对男女主人公的“相见”只是稍稍一点,不细作交 代,便转入陈圆圆坎坷身世的叙述,用“此时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 沾衣”等句数番制造悬念。

  c语言风格:综合继承前人,一方面力求典雅,大量运用典故;另一方面,大胆借鉴民歌的艺术手法,不避俗辞,形成了 “沉博瑰丽”的独特风格。

  吴伟业的叙事诗严格按照历史事实来结撰,与元、白的叙事诗内容往往掺有虚构、幻想成分有所不同。正是兼收并蓄、综合融通的创作态度,造就了梅村体不同于前人的艺术特色。

  二十四、《琵琶记》的双线结构(“南戏之祖”)

  南戏《赵贞女蔡二郎》;

  双线对比的艺术结构

  京城蔡伯喈←………………………………→陈留赵五娘的双线对比。

  洞房花烛、荷池消夏、中秋赏月 和 取粮遭抢、糟糠自厌、剪发买葬

  一贫一富,对比鲜明,突出了戏剧冲突,增强了悲剧气氛。

  情节新变化:“三不孝”改为“三不从”,为蔡伯喈翻案。从三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改为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

  《牡丹亭》中的“情理之争”;

  汤显祖《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共2卷55出 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黄本:思想内涵

  特殊的文化意义:①表达情与理的冲突,以情反礼。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和朱理学。②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③对市民阶层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推波助澜。

  ①《牡丹亭》是一曲“情”的颂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唱情爱的自然产生,和情爱的巨大力量。

  1)情爱的产生:关注自己的美貌,其情爱的产生完全出自本能,是自然而然,人性使然。

  2)情爱的巨大力量: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正是由于这种自然的情欲,使她梦醒之后就寻梦,寻梦不得就病倒,病倒之后香消玉殒,死后魂魄不散,与柳重相会直至死而复生。达到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境界。

  ②“以情抗理”:

  1)理的压抑:

  2)以情抗理:《牡丹亭》最为成功的地方在于借助人间——阴间——人间这一结构发出了人性的绝唱,将“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情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无论是为情而死还是因情复生,都表现出人性向礼教的顽强抗争。叹;杜丽娘“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游园发现了自然之美,也发 现了自身之美,生命欲求勃发如春。体验到爱情之后,她便不惜以生命来反抗和追求:“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坚强的意志终于使她战胜了死亡,最后与心上人柳梦梅结合。在《写真》一出中,她顾不得小姐的娇羞矜持,向丫鬟春香泄露了自己的心思,留下自身的画像,终于在爱情之火煎熬下,耗尽了生命,抱恨离开了人世。

  3)以情胜理:《牡丹亭》还展示了杜丽娘的自然情欲最终如何得到了现实的承认,即在封建社会中,男女情爱对礼教纲常的战胜。

  4)守情守礼

  抗理是在梦中的。

  守情守礼:杜丽娘一旦从梦中醒来,一旦从阴间归来,遵守现实的法则。如杜丽娘还魂后,柳梦梅一直催着要成亲,可是杜丽娘却一再强调自己还是个处女身,要遵从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

  ③总结:汤显祖鲜明地以合乎自然、合乎人性、合乎被压抑人们要求的“情”的思想来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顽固势力宣扬的性、理之学。

  《长生殿》化“长恨”为“长生”的深层意蕴;

  马工程:

  《长生殿》的后半部:杨贵妃自缢,这一场帝王家的爱情悲剧已经完成了。《长 生殿》没有像杂剧《梧桐雨》那样以唐明皇怀着痛苦的心灵夜雨思人作结,而是一方面表现现实中发生的唐明皇、杨贵妃悲剧的馀波,如野老 “献饭”,李龟年悲唱 兴亡曲等,委婉的讽谏、对乱臣贼子的咒骂、对主人公不幸的惋惜,合成一部兴亡之感的交响曲;另一方面则表现唐明皇和死后的杨贵妃在真和幻两个世界里发生的感情交流,经过“冥追”“觅魂” “补恨”“寄情”,执 着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最终得到了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 实现了 “长生殿里盟言”(《重圆》) →→这就将《长恨歌》里无法实现的幻景化做了幻想中实现了的美好愿望,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 “长恨”。这固然还是留下了非现实的缺憾,但却表现出对至真之情的崇 尚,重新弘扬晚明的尚情思想。肯定、歌颂至情,对抽象至情论的批判,对帝王“至情”的否定,“情缘总归虚幻”,表现的就是作者自己对“至情”的辨证认识,通过艺术形象,表明了对晚明以来至情观念认识的一种推进与深化。

  《长生殿》整体结构看:前一部分是写实,是宫廷爱情的悲剧,后一部分是写幻, 是鼓吹真情。从结构上说,两者是对立的,但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前半 部分现实的悲剧,后半部分鼓吹至真之情便无从生发;没有后半部分唐明 皇、杨贵妃的忏悔、重圆,则成了《梧桐雨》式的悲剧,只留下了一份 历史的遗憾。这种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正构成了《长生殿》的结构特征和思想特色:写唐明皇、杨贵妃之情事,并不限于言二人之情,而是拓宽了 “情”的内涵。

  《桃花扇》创作中的历史反思与征实原则;

  孔尚任《桃花扇》

  清流文人侯方域 秦淮名妓李香君 奸臣阮大铖、马士英 将领史可法

  (黄老师讲稿)

  内容主旨:历史反思

  《桃花扇·先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 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亡的历史面貌,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

  《桃花扇》从三个方面揭露和鞭挞了“权奸祸国”:①权奸“魏忠贤阉党余孽”如阮大铖,出于私利迎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皇帝。随后嗾使朱由崧征歌选舞,声色犬马,过上荒淫腐朽的生活,阉孽自身则趁机大权独揽,卖官鬻爵,党同伐异,迫害进步的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②国业将倾,权奸逃跑投降,寡廉鲜耻,毫无操守。致使史可法力尽沉江,壮烈殉国。③权奸不但“祸国”而且“殃民”,具体体现在他们与侯、李关系的始末中。在侯、李爱情悲欢离合的发展过程中,阮大铖一直扮演的是阻碍和悲剧制造者角色。他落入丧家犬的境地时,巴结侯、李送妆奁。如意算盘落空后,阮大铖就将侯、李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致之死地而后快。在他得势以后,不仅构陷追捕侯方域,而且还百般侮辱、迫害李香君,侯、李二人流离失所的命运,只是受到马阮迫害者的一个缩影而已。这也是作者所说的“离合之情”。可以看出,在作者的笔下或心中,南明王朝的覆亡、侯李爱情的不幸完全都是由马阮权奸、弘光昏君所促成。

  此外,剧作具有更为深入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人在命运面前的被动和无奈,从哲理的高度对人生意义的感伤体会。

  艺术特色之一:艺术创造的征实精神

  《桃花扇》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也就是在艺术创造中作者追求征实精神的表现。具体表现:①是准确地把握和反映了明末历史的总体面貌,如朝廷的腐败、志士仁人的忠烈、社会下层人物的忧国忧民等等,反映出了时代的风貌;②剧中所写大多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剧与史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当然剧作也并非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典型的例子如《沉江》出所写史可法沉江殉节就与其被俘就义的史实完全不符,这则应属于“艺术的真实”一类。

  此外,《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 君和艺人柳敬亭。《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柳敬亭等,都是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的人物,使清流文人相形见绌,更 不要说处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剧中形成的贵贱颠倒的对比,不只是表明孔尚任突破了封建的等级 贵贱观念,其中也含有他对尊贵者并不尊贵、卑贱者并不卑贱的现实的愤激情绪,以及对此所做出的思索。

  《聊斋志异》狐鬼故事的社会人生意蕴;

  1.科举失意的悲愤——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希冀整肃文场。

  蒲松龄一生饱受科举折磨。早期《叶生》的主人公“文章词赋, 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叶生抑郁而 死,以幻形入世,将生前拟就的制艺文传授给知己者的儿子。同样的文章 使那位青年连试皆捷,中了进士。后期化悲为谑,《三生》:阴间成千上万落第举子的冤魂一直要求阎王惩办考官挖其双眼、心肝,渗透着作者本人对那些腐败昏庸的考官的食肉起皮之恨。

  2.现实缺失的精神补偿——讴歌男女情事,寄托人生理想。

  狐鬼花妖故事的主题比较复杂,其中有作者对孤寂落寞的自我慰藉之意,有救助不幸者的善良心愿,有对人生两性关系的思索。

  自慰自娱的文学图像,疗慰书斋寂寞。

  2)思考双性关系,倡导真挚爱情。

  如《婴宁》

  3)赞美大胆追求、抨击封建势力的禁锢。

  《连城》连成,乔生,以情抗理的故事。

  3.观照世情与思考人生——暴露现实社会政治黑暗,同情人民的反抗斗争。

  1)揭露封建统治者和黑暗官场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如《促织》:主人公成名因为促织酿成家庭悲剧后来又因促织而飞黄腾达,一种宫廷中小小的游戏竟然能决定当时百姓的富贵荣辱,通过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

  2)歌颂人民群众,特别是女性的反抗精神。

  《商三官》、《梅女》、《侠女》等篇展示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黄英》中黄英自食其力致富,黄英与马子才关于君子是否应当从事市井买卖为业,马子才认为君子应安贫乐道,黄英认为“自食其力不为贫,买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为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儒林外史》科举制下文人的腐败

  黄本:《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封建末世儒林群像

  《儒林外史》表面是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的是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但是,《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是抨击批判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追求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生活状态。这一内容是通过塑造一系列生动的人物艺术形象对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利禄观念加以批判的。

  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尖锐批判,主要通过对三类人物的批判达到这个目的。

  第一类人物: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形象。

  周进:一生对科举苦苦追求。60多岁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是个老童生,穷困潦倒落魄。受到年轻秀才[梅玖]的挖苦,被梅玖叫“小友”,作“宝塔诗”讽刺他吃长斋是没有资格吃丁祭肉),对于这一切周进只是默默承受。

  2)范进(:“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高中的举子被人扇了一个耳光,天大的喜事成为一个悲剧,正是这一系列不和谐的元素才让我们对八股取士无情的嘲笑。明明中举了却打死不相信,就是因为一次次的挖苦何嘲讽使范进丧失了希望的勇气,连希望也不敢有了。

  周进和范进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科举功名所牵动,二者相互衔接,构成一个互补的结构系统,他们已经失去了正常的人性。

  第二类人物: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假儒和沉迷八股、自害害人的迂儒

  如匡超人:一个原本善良淳朴的农村青年,当他走上科举之后,从前所有美好的人性可以说已经完全泯灭了。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又如王玉辉:礼教之毒,深入骨髓。竟然怂恿女儿自杀殉夫。

  第三类人物:一些以名士自诩的儒生。这类人物最多,投机取巧,形形色色,各具丑态。

  如杜慎卿:言行不一、道貌岸然。表面上看颇有名人雅士的风度,一副清心寡欲的道学面孔,背地里求媒婆跑遍全城寻找“标致”姑娘作妾。好男风,登门拜访美男子。最后他迫不及待花钱买官,走了他所谓最不屑的道路,何其可笑!

  此外,还有“学而优则仕的官绅形象,贪婪狡猾、敲骨吸髓的猾吏,如王惠、汤奉。依仗功名、横行霸道的恶吏,如张敬斋。

  总结: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知识分子所承荷的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不仅限于知识分子的命运,而且还有通过他们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影子。

  二十、《儒林外史》的结构笔法;

  黄本:

  1、讽刺文学的典范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在广阔的背景下解剖士林并且将批判倾向贯彻全书,成为整部小说的基础。以往的批判成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把社会制度问题缩小为个人品德问题,《儒林外史》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揭示或显示出:人物的举措行为是统治制度和政策的产物,批判的锋芒乃在社会整个儒林[蜕尽传奇的外壳,表现平常生活。

  ⑴《儒林外史》讽刺艺术风格

  ①诙谐讽刺与严肃写实的结合

  面向社会,挖掘社会根源,显示讽刺的客观真实性。

  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王玉辉等人的或乖戾或悖情的行为,都是环境的产物批判的矛头不是单单指向个人重要的更在于整个封建礼教。

  ③喜剧情节与悲剧内容的交融

  如。周进撞号板、范进发疯、范进母喜极亡命、王玉辉怂女殉夫

  ②秉持公心与把握分寸的风格

  对王惠、汤奉、严氏兄弟、王德、王仁这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无情揭露严厉鞭挞;对马二先生则既有批判讽刺,又有表扬赞誉;对范进中举前虽有讥讽,但怜悯成分居多,中举后因为他变得虚伪恶劣,于是态度就一变为辛辣冷峻。

  ④白描写实。现实主义杰作。

  《儒林外史》讽刺技巧

  作品熟练地运用了一些讽刺手法。一是前后对照。二是当面戳穿法。

  前后对比:胡屠户、梅玖对范进、周进前后态度的截然不同。

  当面戳穿:牛布衣当面戳穿匡超人用“先儒”来抬高自己的可笑错误。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比较含蓄婉转,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把自己的是非观念和思想感情或明或暗显现出来。

  2、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

  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

  游移视点的内在理路,全书有个明确的主题,有着特定的观照范围, 游动的人事图像、“片段的叙事”背后隐伏着错综而大体明晰的理路。

  二十一、《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黄本:

  1、爱情婚姻悲剧

  主线——宝黛爱情悲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

  木石前盟表现出来的爱情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不是才和貌,而是思想和志趣的一致。黛玉重情,宝钗守礼;宝黛叛逆,宝钗理性。金玉良姻更符合贾府的家族利益,更符合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也更符合封建礼法的要求。悲剧的制造者就是这封建礼法和宗法社会,特别是封建婚姻制度。

  2、女子命运悲剧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红楼梦》所有女儿都应入‘薄命司’”,因为她们“实际上都是悲剧人物。”她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其悲剧无可避免。

  元春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消尽了青春,迎春误嫁“中山狼”,难逃一死;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具有卓越的才干、远大的志向、敏锐的洞察力的探春“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惜春出家为尼,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最后则是“家亡人散各奔腾”。

  贾府中的小姐的命运尚且如此凄惨,更不要说那些丫鬟了——金钏儿、晴雯、鸳鸯、司琪等等。

  3、家庭社会悲剧

  副线——贾府衰败

  第一政治上“护官符”

  第二生活上穷奢极欲是崩溃的必然结局。一顿螃蟹宴,刘姥姥:“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连元春都不禁要叹息;秦可卿的殡葬一口棺材就是一千两银子,送殡的长队“有如压地银山一般”。并且,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焦大:“每日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此外,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夺、勾心斗角。探春:“咱们倒是一家亲骨肉呢,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第三家业上后继无人是枯萎的自然命运。一代不如一代。

  贾府的衰败,说明了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动性、寄生性和腐朽性。贾府的衰败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典型环境,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其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宝玉爱情悲剧的最大特点是:不仅全面地描写表现了宝黛相爱的整个过程和悲剧结局,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贾宝玉在林妹妹和宝姐姐之间选择了前者,然而这一选择却和封建家长的态度截然相反,而婚姻的决定权却在家长手里,那么这也就决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不可避免,同时也决定了宝玉和宝钗婚姻悲剧的在劫难逃。

  一.宝玉的爱情悲剧(作品主线之一)

  宝玉的人物形象

  封建贵族的叛逆者

  宝玉的“四不愿”和“四愿”:

  1.不愿走读经书、考科举、做朝官的传统人生之路,而乐于凭兴趣读书、凭志趣交友。

  2.尊重、关怀、体贴身边的女子,不愿意当老爷奴役丫鬟,而乐于与丫鬟平等相处。

  尊重、关怀和体贴。比如平儿受到凤姐的欺负,宝玉不仅为其鸣不平,而且为平儿整装理容。想到平儿的处境,为之潸然泪下。

  3.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渴望情投意合的自由爱情。

  4.不愿受封建礼教及各种陈规陋习的约束,乐于过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生活。

  对前代同一题材作品的重大突破,彻头彻尾的悲剧。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专横与残暴,看到了封建道德扼杀青春、扼杀真情、扼杀一切美好情愫的反人性、反人类的本质。

  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性大悲剧

  宝钗形象的矛盾因素:

  贯穿作品始终的人物,最后只能是在孤独与冷落中抱恨终生。

  在宝钗这一形象中既有发自人性、符合人性的自然阶级的内容,同时也有着由异化人性而造成的世故消极的成分。这是一个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统一立体的形象。

  首先,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却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否定女子拥有才学的必要性。

  如42回:宝钗劝黛玉不要看杂书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

  其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宁静淡泊,与对封建理想和道德的炽热追求。

  对于理想和信念却又炽热的追求,不仅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劝说黛玉,而且经常不遗余力地劝说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至于她那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一看就知道表现了她蕴藏在心底的慷慨寄托。

  再次,待人接物的热情随和与无情冷漠。

  尤三姐自尽,宝钗听说后并不在意这个事情,并说“天有不测风云”;32回金钏儿投井自杀。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自尽,但宝钗的反映却是: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女子”的形象。她们有着纯洁的心灵和情感,绝世的风姿和才华。男女平等。然而,作品中的这些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却几乎无一逃脱香消玉殒的结局。作者在对她们的遭遇寄寓深切同情的同时,又为读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是什么制造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女性大悲剧。而这一问题本身,就体现出作者对于封建伦理的批判精神。

  《三国演义》的成书;

  《三国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已有材料的再创造,对《全相三国志平话》或扩充、或删节,给予的是创作性的艺术加工 。

  ○扩充:如“三战吕布”、

  ○删削:如刘关张太行山落草。

  ○补充:据史传敷衍的最精彩的章回是赤壁大战。

  章回小说。一是“滚雪球”,(《三国志平话》),另一路线叫“聚合式”,比如《水浒传》。

  《三国演义》的文化内涵;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就是“拥刘反曹”或称“尊刘贬曹”;其次是强调“义”。

  ⑴ “尊刘贬曹”

  ①“尊刘贬曹”或“尊曹贬刘”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自己政权出发所做的辩护。

  如西晋,北宋:魏为正统。东晋,南宋:蜀汉为正统。

  ②民间“拥刘反曹”具有一致性,表达的是一种政治理想。罗贯中塑造了曹操和刘备两个鲜明生动的形象。这两个艺术典型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道德品质上都有着明显的对立。

  a仁慈宽厚与凶残暴虐的对立。和忠义与奸诈两种道德品质的对立。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极端利己主义。第四回写出场不久的曹操杀害吕伯奢全家。

  反对战乱分裂,希望天下能如汉时之一统,故而思汉。

  寄托仁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刘备以仁义立国,与曹操奸诈正可形成对比。

  ③《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文化本质反映了作者具有封建正统观念,此外还应寓有反民族压迫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道德观与审美观。罗贯中并不是简单地“尊刘”,比如他对桓帝、灵帝、刘表、刘璋之流就都不怎么尊敬。

  ⑵《三国演义》之“义”

  “义”在《三国演义》中是最高的道德规范。这种“义”文化的利与弊在关羽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关羽 的“义绝”,“酬 恩”表现的是“义”,聚焦点是关羽与曹操的关系,“华容道义释曹操” 无论需要付出多少代价,也不能改变关羽回报知遇之恩的信念。关羽的“义”外化为一种复杂的、充满人情味的英雄气度,超越了政治利益和个人生死。“舍忠尽义”,实际是统治阶级与市民阶级道德观念相融合的产物,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人民群众朴素的互助团结精神与平等观念。在这种“义”观念的指导下,关羽前期认敌为友,后期则以友为敌,酿成了深刻的悲剧,令人反思。这种“义”,在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而且也使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一些无法克服的弱点,不少人物不真实,成了道德的图示,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人物塑造不免“扁平”。

  一、“历史的三国”聚焦于历史经验的总结

  写曹操集团、袁绍集团和董卓集团之间的纠葛,聚焦于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民间的三国”以道德化的情感表达为急电,在明确区分“好人” “坏人”的基础 上,又热衷于赋予“好人”的“谋” “勇”以传奇意味、超人色彩。

  三、掌故风味与隐逸情调

  总结:“历史的三国”更加关注政治智慧,“民间 的三国”更加关注日常伦理,“历史的三国”与“民间的三国”相互补 充。至于毛宗岗评本以贯穿全书的掌故风味和隐逸情调来消解“英雄的意义,则另具一种世事的情怀。

  《三国演义》的笔法特点

  1、完整宏伟的艺术结构

  ○叙述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九十七年),以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对立斗争为主线,以政治军事斗争为主要内容,主线分明,矛盾集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理论来统领全书结构,结构严谨

  2、独具神采的人物塑造

  《三国志演义》中,描写了近500个人物,其中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形象鲜明,脍炙人口。

  ⑴夸张渲染突出性格

  譬如曹操杀吕伯奢,《世说》等文献并无杀伯奢本人之记载,罗氏则改误杀为明知故杀,夸张了曹操残忍及其极端利己的一面,“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外反复渲染曹操的“忌才”与“伪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刮骨之时,以尖刀割开皮肉,瑟瑟有声,满帐侧目,但关羽却与马良弈棋、饮酒,谈笑自若,用浓墨重彩和夸张手法突出关羽卓尔不凡的毅力和勇气。

  ⑵突出人物气质神韵

  在渲染烘托的写意手法下,三国中的诸葛亮似乎笼罩着仙气,以儒家入世,以道家修身,超凡脱俗,飘飘欲仙。小说中他一出山,刘备就节节转败为胜。

  ⑶先概括主要特征,再加以细节情节的传奇性塑造

  这种手法受史传文学、戏剧文学影响。曹操一出场就借许韶之口概括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总体形象,然后写其少年心机。

  ⑷同中异的人物性格

  运用对比、烘托写出人物之异。同刘备托孤与曹操托孤构成对比;三英战吕布,将吕布之勇写得真实可信。吕布与关羽对钱财、女色的态度对比。

  其缺点则表现为性格单一、缺少变化,没能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与形成史。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侧重神似,描写不够细腻。写帝王将相比较成功,而下层百姓却显得苍白无力。人物的语言个性化不够,缺乏生活气息。

  3、成功出色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小四十多场战争,能够把战争描写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结合起来,写出复杂性与多样性,每场战争都能写出独特的风采,角度多变,方式各异,而且能做到主次分明,一体贯通。“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

  1全景展示,总结规律

  写出了古代战争的一切形式:总写特写、战役战场相结合;火攻水淹、水陆交锋、车战马战、徒手搏斗,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形式之备,为世界文学史所少见。

  展现了统帅、谋臣、将校、士兵等各个方面,写出了战略决策、战术运用,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还使战争场面更为生动、复杂。

  将战争描写与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时代的历史画卷,总结战争规律与历史规律。

  2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主要写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亭之战。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战例。“十面埋伏”。曹操彻底消灭袁氏集团,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计8回,曹操自称83万大军,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横槊赋诗、火烧赤壁、华容道放曹。孙刘联盟,以五万军队,借助天时地利,大败曹军,为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战争描写与人物个性相结合(都老师班)

  如赤壁大战曹操失败是由于曹操的骄傲和麻痹轻敌.

  4、七实三虚的辨证艺术

  《水浒传》的结构和主题;

  这部小说的主题表达与其结构安排之间,关系极为密切。

  一、在情节安排上突出“官逼民反”

  二、完整地展现了宋江义军的兴衰历程

  梁山英雄为朝廷建功立业,却落得这样的结局,这种浓郁的悲剧性发人深省。

  三、以列传体浓墨重彩地描写豪侠

  前半部可称为豪侠们的列传。武松、鲁智深、李逵、石秀,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是一类人物;晁盖、宋江、柴进,仗义疏财,结交天下好汉, 又是一类人物。

  鲁智深、林冲都曾是主流社会的一员, 后来成为豪侠,沦落水泊,正是与现实政治中邪恶势力冲突或受其迫害的 结果,他们的人生归宿也与义军的悲剧结局息息相关。

  《水浒传》的“小说”传统;

  一、注重细节描写

  以遒劲的风格 展开英雄们被逼上梁山的历程,细节的丰富和高度戏剧性创造出非凡的情趣。《水浒传》具有较为细腻的写实品格。例如鲁智 深,他初出场时,作品写道:“只见一个大汉大踏步竟入来,走进茶坊 里。史进看他时……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繰胡须。身长 八尺,腰阔十围。”此后,小说即不断抓住鲁智深的“胖” “大”的外形特征构成富于个性的细节。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卓越成就

  《小浒传》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绿林豪侠,在他们身上有着非凡的勇力,是为类型化,然另一方面,人物又体现出了市民 层的道德理想与生活情趣,有突出的个性特征,显示出人物描写已经由类型化开始向性格化的过渡。

  ①传奇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林冲、武松、卢俊义等人物的塑造,即写出其超人之奇,也不讳其缺点,并有其成长过程的展现。

  ②同中异与异中同的性格对比描写。

  a比如林冲和杨志,他们社会地位较高,同属被逼上梁 山的好汉。但杨志走上造反之路,是他封妻荫子的理想彻底破灭的结果, 其为人不值得称道;林冲虽然也怯于反抗,却从无逢迎拍马之举,能够较 多地贏得同情。

  b武松、鲁智深和李逵,三人都喜欢喝酒,但李逵不喝 酒也像醉人,随时可能乱打一气;鲁智深醉了才任性胡为,不醉尚可;而 武松即使醉了也能章法不乱,“醉打蒋门神”几乎可视为其人生状态的象 征。三人都勇力非凡,却是在不同的情势下显示出来的:武松被置于受到 意外袭击的处境,如景阳冈遇虎;鲁智深是有板有眼的表演,如倒拔垂杨 柳;李逵则是一味的鲁莽,如沂岭杀四虎、浪里斗张顺。

  ③(马工程)善于从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水浒传》不仅合情合理地写出 人物性格变化的历史环境、经历和遭遇,还能将变化了的人物性格生动准 确地展现出来。林冲是个典型的例证。林冲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一个幸 福的家庭,他那种逆来顺受的性格与此相关。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他受 “不怕官,只怕管”的观念支配,自行熄灭了胸中怒火。他被陷害刺配沧 州,还打算“挣扎着回来”。在前往沧州途中,两个解差对他肆意折磨, 他依然低声下气。直到最后,高俅派人火烧草料场,他不逃走就会被判死 刑时,才下定决心上了梁山。当林冲手刃仇人后,作者又不失时机地用撵 走众庄客,林冲独自一人“快活吃酒”的细节向读者显示:此后的林冲 的确不再是原来那个逆来顺受的人物。

  ④注重行动,少用心理描写。

  如景阳冈打虎显示了武松性格的多个侧面。 武松非 常理智,即使是在受到老虎突然袭击时,也能章法不乱。

  三、悬念手法的生活化

  武松为兄长报仇,杀了西门庆、潘金莲等人,被刺配孟州。

  四、《水浒传》的叙述语言、描写语言和人物语言

  《小浒传》为我国第一部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

  ①叙事语言以明快、风趣见长,常有评书的诙谐和节奏感。

  ③描写语言生动准确。如作品“那雪正下得紧”,一“紧”字,既状出风雪之大,也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感受,烘托了氛围。

  ③人物语言高度性格化、口语化。如李逵初上梁山,就口出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 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像“大皇帝”“小皇帝”这种话,只有出自李逵之口,才是恰切的。

  5.(黄)富于民族特色的结构艺术

  单线边环式类型(亦称珠串式线形结构)。排坐次以前,为单线结构,即全书在表现梁山农民起义的总体构想下,将一组组情节,按照相关内容的需要联缀起来,每组情节,有头有尾,自成一统,实为相对独立的小故事,若干小故事再联缀起来,构成庞大的故事系列。此系受说书话本传统影响之故。故事性极强,如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但有主线,主线就是梁山起义事业由分到合,再到大聚义、受招安的全过程。

  单线构成的总体,在百二十回本中又可分为前中后层次分明的三大段落。前四十回为腰,为几个主要英雄人物逼上梁山的传记,展现的是梁山起义队伍的发展;四十一至八十二回,英雄会聚,攻城略地,抗击官军。八十三回以后,招安后的的悲剧。结构匀称,首尾完整。

  结合《风筝误》简说《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

  李渔的风情谐剧《笠翁十种曲》“十部传奇九相思”“尚情”。

  《风筝误》是李渔的代表作。以放风筝为缘机,引发了才子与佳人、拙人与丑女相互错位而最终各得其配的婚恋故事。李渔运思工巧,密针细线。《风筝误》讲述胸无点墨的戚友先拿才子韩琦仲题诗的风筝去放,风筝断线后落在詹烈侯的两院,被二小姐詹淑娟拾得,貌美且有才的詹淑娟依韵和诗一首于风筝上。风筝被戚家书童索回去后,韩琦仲见所和之诗赞不绝口,由此萌生了对詹家小姐的爱情,于是另作风筝题求婚诗一首,仿戚友先的做法去放。但风筝不坠西院坠东院,被貌丑且急色的大小姐詹爱娟拾得。爱娟密约韩生,韩生误以为是会淑娟,见面惊丑而急退。韩生赴试,状元及第,上司詹烈侯要以女儿淑娟配之。韩琦仲追忆“前惊”而不受(误以为婚配者就是密约时所见的爱娟)。后怕犯欺君逆父之罪而屈从:洞房之夜如临深渊,懊丧至极,结果银灯高照,方识“聘婷”而大喜。 风筝误》一剧,以关目新奇而又针线细密着称。它以风筝为姻缘的线索,通过巧合、误会等手法编织情节,引出许多逗人发笑的喜剧效果。其他几个剧中人物,也不同程度地与“误会”发生关联。

  a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有成熟戏曲以来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两个方面的经验,揭示出了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基本理论原则。《词曲部》专论戏曲创作,《演习部》专论戏曲表演。

  b 他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曲创作的出发点。为此他大胆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原则。由此,他对前人曲论注重音律文辞偏向进行了重大修正,其要有三:①对于剧本的构思布局,李渔作了精心探索。《词曲部》第一部分提出“立主脑”,即要突出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即题材内容要追求新奇,摆脱俗套;“减头绪”,即删削复杂的头绪,以使“主脑”清晰。②关于剧本语言,《词曲部》第二部分提出的“贵浅显”,即说曲词要通俗浅近;“重机趣”,即要有情致和风趣;“戒浮泛”,即防止平庸、一般化;“忌填塞”,即要少用古人古事和古书中现成的句子。③《词曲部》第三第、四部分还论述了声韵、宾白、科诨方面的要求,《演习部》谈到昆曲如何培养演员和进行演出,并涉及到导演艺术。总之李渔的戏曲理论,相当精辟地揭示了戏曲艺术的内部规律,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

  李渔的“结构第一”的理论,针对明代传奇剧情节芜杂散漫的弊病而发,也是由于意识到了戏曲的戏剧本质特征。

  十六、“二拍”中的经商作品;《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拍比三言更强调欲的作用,对女性情欲也明确加以肯定。

  以商人及其经商活动为重心的作品。 对商人经商活动有更加具体的描写。如《二刻拍案惊奇》卷37《叠居奇》,描写徽州商人程宰到海外发财的故事,肯定他以囤积居奇的手段致富,不断囤积居奇,贱买贵卖。低价买进,囤积到成了紧俏商品时再高价抛售,“四五年间,展转弄了五七万两”,成为巨富。 小说的另一核心关目是,落拓异乡的程宰幸遇海神,与她结为夫妻,在海神救助之下,不仅渡过军变混乱、捕人、大风三次大难,而且找 到经商路径,发财致富。以前总是属于才士的艳遇,现在转到了 “经商俗人”身上,这表 明,在凌濛初的心目中,商人地位已今非昔比。《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 卷八《乌将军》也大量描写了商业活动。

  十七、冯梦龙“三言”的创作特色;

  “三言”是冯梦龙编著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代表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基本思想倾向是体现出了比较浓厚的市民色彩。

  题材范围广,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尤其市井细民的生活,下述四个方面: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揭露黑暗现实。描写情爱婚姻,这类作品在“三言”中成就最高,数量也较多,如妓女情爱题材小说。反映市井细民道德标准。展现下层文人生活。

  2.描写情爱婚姻,这类作品在“三言”中成就最高,数量也较多,如妓女情爱题材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最为典型:作为京城的“教坊名姬”,她 憧憬幸福的家庭生活,把希望寄托在公子李甲身上,赎身后却被李甲转 卖,便怀抱宝匣愤然投江,以维护做人的尊严。 情韵乃人之本性,把突破传统贞节观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喻世明言)置于首篇,蒋兴哥对失贞的妻子只有体谅没有斥责,甚至把家中“细软箱笼大小共十六只”送给三巧,作为她嫁与后夫的妆奁。

  3反映市井细民道德标准。冯梦龙关注下层市民生活,赞美人与人 之间两信义和友谊,谴责背信弃义的不道德行为,这类作品体现出明代中 叶以后的时代特征。桂富五(《桂员外途穷忏悔》)在被债主逼得 无路可走、意欲自杀之际,得到施济帮助,偿还债务,安生度日。然而, 在施家败落,施济弱妻孤儿求助之时,已经发迹的桂富五却置之不理。小 说安排桂家家财荡尽,全家变狗,意在对忘恩负义者予以惩罚。

  4.展现下层文人生活。对文人士子的命运和科举制度的缺陷有深入的理解和认 识。《老门生三世报恩》(警世通言),鲜于同博学多才,热衷科举,然“才高而数奇,志大而命薄”,年年科考,岁岁落榜,五十七岁仍孜孜以求,受人耻笑。这是那个时代下 层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文章的好坏,毫无标准,得中与否,全凭阅卷试官的主观好恶。

  (二)艺术

  1.故事情节完整曲折。“说话”主要靠故事情节吸引听众,故事中人 物的命运、事件的首尾往往交代得一清二楚,具有完整性。作者适应人们 的这种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在短小的篇幅里有头有尾地对故事进行叙 述。在此基础上,运用巧合、悬念等艺术技法,使故事情节摇曳多姿、变 幻莫测,避免了看头知尾、一览无遗的弊病。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醒世恒言)里孙润顶替妹妹“出嫁”和慧娘代哥哥陪伴“嫂嫂”安歇的巧妙安排,都有一种扣人心弦的 艺术效果。

  2.人物性格鲜明突岀。“三言”中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 义的形象,如杜十娘、闻淑女、蒋兴哥、桂富五等。作者善于用对话、行动以及细 节描写塑造人物,使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完满的体 现。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剖析方面好,如《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中秦重对莘瑶琴由一见钟情,储资得以 到妓院相会,夜中百般侍候,终于赢得了爱情,描写得非常细腻,形神跃 然纸上。

  3.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特征明显。冯梦龙一方面从民间提炼生动 活泼的谚语、比喻等,用来提高小说语言的表现力;另一方面,注重使用 浅俗的语言甚至完全使用口语反映生活场景,描绘人物风貌。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上一篇:干柴烈火电影(古天乐和杨千嬅拍过的电影叫什么了?)
下一篇:林峯佘诗曼时隔多年再合作拍戏 两人拍新剧同框路透照率先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