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说家梦野久作的《瓶装地狱》,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封信的背后真相到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日本小说家梦野久作的《瓶装地狱》,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封信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有剧透

  不过估计你们也不会去看原作

  我以同为猎奇创作者的角度,用自己浅薄的观点去分析下这个短篇

  先说梗概

  前言:

  我们发现了这三个漂流瓶,发现地点非常近,但瓶中信所写时间已不可考,拿来给您看看吧。

  第一瓶的内容

  啊!救援船到了!

  一定有人看到了第一瓶的内容了吧!

  但是,救援船来了,反而是我俩的末日啊!

  爹妈啊!原谅儿子不肖!

  我俩投海了!

  债见。

  第二瓶的内容

  我痛苦啊!

  我和彩子,还有随行的保姆夫妇、船夫和司机们来这个岛已经有十年了。

  当时我们带来的东西,只有笔、小刀、笔记本、显微镜、三个瓶子和一本新约。

  我和彩子两人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

  我俩曾一起给父母写过信,装进了漂流瓶里。

  彩子是我妹妹,我们在一起很幸福。

  我们看彼此的眼神越来越奇怪了,愈发地充满了怜悯与悲伤。

  而且,我和彩子因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痛苦。

  啊!是夺么痛苦啊!痛苦得我把旧约都烧了!

  啊!夺么痛苦啊!

  铅笔快用完,已无法再写下去。

  希望明天也能够不屈服于恶魔的诱惑.......

  第三瓶的内容

  爹妈,我们兄妹相亲相爱地生活在这座岛上,请快来救我们。

  下面是分析

  先说说梦野久作这个人

  笔名取自福冈博多地区的方言,指精神恍惚,经常寻找梦幻的人。(这句话是我百度的,信不信随意吧)

  1889—1936,年龄大了还搞猎奇,简直是自寻死路,47岁就过世了。

  其作品多是短篇,最知名的的作品是长篇小说《脑髓地狱》。

  作品比起推理本身,更偏向猎奇、残酷的设定,因此划到“变格推理”“猎奇小说”也不为过。

  再说说本作

  梦野久作喜欢地狱,以地狱为名的作品就有《脑髓地狱》《瓶装地狱》《少女地狱》《疯狂地狱》

  本作于1928年发表于《猎奇》(杂志),同年发表的作品还有《人脸》《死后恋》,这三篇作品的共同点是轻推理重猎奇恐怖,且以第一人称叙述,文中有大量精神错乱的呢喃、自言自语片段,具有一定的实验性质。

  但总体而言还是给人以神经病的感觉。

  最后说说本作内容

  题设中的问题,梦野久作本人并未给出具体答案,且由于本作中出现的大量矛盾,使三封信无法顺利理出结论。

  仅从时间上看,三封信的书写顺序应该是第三封信、第二封信、第一封信。但种种细节可看出并非如此简单。

  矛盾一:瓶子数量。第一封信中说父母是根据扔出去的瓶子来救援,第二封信中说只有三个瓶子,但本作就已经出现了三个瓶子,多余的瓶子哪里来的?

  (抬杠:来救援的并不是父母)

  矛盾二:第二封信的最后,铅笔快用完了,那第一封信是怎么写出来的?

  (抬杠:不是用铅笔写的)

  矛盾三:人数矛盾。第二封信上说来岛的不只有男女主,还有随行的保姆夫妇、船夫和司机们,但文中其他部分再未出现过二人以外的人物。

  (如果觉得这里是男女主“杀死”了其他人,窝只想说,你们把梦野久作的口味看得太淡了。。。)

  矛盾四:圣经的矛盾。第二封信上说,带到岛上的是新约,但男主在后面烧掉的是《诗篇》,属于旧约部分。

  矛盾五:罪过的矛盾。三封信中并未反映兄妹二人有任何犯罪行为,第二封信甚至于兄妹产生性意识后就开始彼此疏远,那么,前两封信一直在强调的“罪恶”究竟是什么?

  因此,对本作有以下很多理解,我比较赞同以下两种:

  观点一:这三封信是三个不同人写的三件毫无关联的事;

  观点二:这是一篇实验性质的小说,梦野久作并不想写一篇逻辑通畅的故事,相反,他刻意制造出矛盾,引发读者联想,使读者在错乱与矛盾中心生恐怖,考虑到它的发表时间,恐怕都可以当今天“细思极恐小故事”的太爷爷了。

  有个地方先纠正一下:

  有懂日文的朋友指出,由于早期的翻译问题,第二瓶中的随行人员并不存在,他们被大浪冲走了,上岛的只有两兄妹。

  还有因为翻译,掩盖了日文的写法问题。

  第三个瓶子的日版原文,如果是个日本人就知道,写第三个瓶子的人文化水平很低。

  “オ父サマ。オ母サマ。ボクタチ兄ダイハ、ナカヨク、タッシャニ、コノシマニ、クラシテイマス。ハヤク、タスケニ、キテクダサイ。”

  这与第二瓶中指出的兄妹两年龄相符。堆砌假名是一般日本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

  逻辑推理篇

  破绽:

  不同的文笔:第一个瓶子和第二个瓶子的词汇量和写作技巧,反映出写作者拥有成年人文化水平。

  但第二个瓶子中说:流落荒岛时,太郎11岁,彩子8岁,岛上并无其他人,那么他们的文化水平是如何提高的呢?

  首先识字就不多,词汇量,写作技巧更无从谈起,这样的半文盲能看懂圣经吗?

  所以只有第三瓶的求救信才是太郎和妹妹写的,后面大段描述岛上生活,根本不可能是太郎的手笔。

  第二个瓶子一直在说明两人的不伦,跟第一个瓶子里跳海相呼应。所以第一个瓶子和第二个瓶子都是同一个人伪造的。

  暂时称他为第三个隐形人,他伪造了瓶装地狱-兄妹乱伦。

  伪造的原因:

  隐含线索:

  已经确定第一个瓶子和第二个瓶子是伪造的,那么里面的信息就只能是通过隐形人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加工。

  第一个瓶子的内容:“看到海上有救援船,一定是父母看到了第一个瓶子所以派人来救他们。”

  这是伪造者掌握的信息,说明孩子的父母的确收到过一个漂流瓶,于是派船来寻找。

  隐形人就依样画葫芦,又做了两个假的漂流瓶。证明两人因为不伦选择了自杀。

  所以他是不希望两兄妹被找到。或者说希望救援的事以两个孩子悲剧性自杀为终结。

  这样即便找不到人,也有了一个交待。而父母知道了这段不伦关系,也就不会继续深究。

  细节分析:

  1.第二瓶的物品和人员等说明:这些信息一定是父母已知的。伪造者就是通过这些信息,来让自己伪造的信息变得真实可信。就好像是成年后的太郎亲手写下的一样。

  2.烧掉圣经,快用完的铅笔,毁掉房子等:被毁掉或者用完的东西,就不可能带回去给孩子的父母确认了。伪造者考虑到孩子父母一定会追问那些东西的去向,所以就编织了这样的故事。

  3.第一瓶的描述:这是一个进行时态的内容,也就是兄妹一边看着船,一边跳海,还一边写着信。这种违背逻辑的行为,本身就足以说明是伪造者自己想象的,是根本不会存在于现实的。并且信中提到,“也许这只瓶子会被前来救援的小船获得“,伪造者已经安排好由救援的船将瓶子带给孩子的父母,才会做这样的预告。

  4.第三个瓶子:兄妹两的求救瓶,算上父母们收到的瓶子,也就是说孩子曾经求救的漂流瓶至少有两个。但是伪造的人并不知道还有这一个瓶子,所以他在第二个漂流瓶中强调的是“3个水瓶”,是算上父母收到的一个,和他伪造的两个,总共就是3个了。

  这就是另一个破绽。

  最终:

  孩子的结局:可能被隐形人杀了。也可能救援船根本没找到那个孤岛,隐形人只想让救援的事做个了结。故事全部都是编造的,好让孩子的父母死心。

  但为什么瓶子没有按照第一瓶的预告带回去呢?

  有人说救援船因为不可控力发生了船难,伪造的瓶子正好也漂流到岛上,被人拾获。

  ——————————————————————————————

  坑你没商量篇:(个人观点部分)

  前面说的不可控力和巧合事件,难以说服我。

  抛开这些因素,在我看来不过是梦野久作的恶作剧。推论中的第三个隐形人(能够在伪造事件中获利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果有的话,瓶子就应该被他带走,而不会跟第三个瓶子一起被岛上的居民发现。

  那么伪造瓶子的人,只能是梦野久作自己。他就是第四个人。

  第一瓶和第二瓶是给读者们设置的圈套。

  根本没有什么兄妹乱伦,没有什么自杀,也没有救援船出现。

  回头再去看前面两个瓶子。

  1.第二瓶其实有很多BUG,除了超越兄妹能力的文笔以外。

  上面说的三个水瓶,应该是两人最后逃出荒岛的机会。

  你觉得谁会蠢到隔了很多年以后,才寄出去。

  更荒唐的是,不是求救,而是告诉人家我和妹子乱伦了?!

  包括后面第一个瓶子的自杀。

  所以说他们就算有瓶子,早都寄出去求救了,亲。

  2.第二瓶中岛上生活,简直就是另外一个鲁宾逊。就两个小学生,能做到吗?

  就算长大了,没有人教过的情况下,他们这种富家小孩的动手能力能达到那个程度?

  造房子需要知道结构啊等等。

  还有解释岛上物产丰富等等,是为了给孩子们十年后还活着提供合理的理由。

  但站在隐形人的角度讲是不会叙述如此详细的,是多余的事情,他更希望孩子没有活下来。

  因为事隔十年,流落荒岛,娇生惯养的孩子们能活下来简直需要奇迹啊,

  淡水问题要如何解决?

  仔细推敲,他也没必要编这样一个蹩脚的故事。

  只有梦野久作有动机这么做,为了让读者们上套,证明瓶装地狱的真实性。

  3.再说第一个瓶子里的自杀,乱伦不一定会自杀,两个人对外保密就行了。

  历史上其实乱伦的很多,有自杀的吗?为了血脉的纯正,兄妹结婚的都有……

  自杀这个结尾太想当然了。

  有人说因为他们读圣经,所以道德观念很强,但是两个孩子本来就是半文盲,识字不多,不可能看懂圣经啊,老大。这就是第二瓶设置的圈套,让自杀披着道德的外衣。

  (圣经有批判乱伦吗?我搜索百度,反而说圣经好多乱伦的故事。)

  还有请别忘了,作为一封遗书,它的时态应该是将来时的。

  是写遗书的人对将来要发生的规划,但这第一瓶的内容却是进行时态,根本不可能采用的形式啊!

  也只能存在于作家梦野久作的幻想中。在他的脑海里,两兄妹望着船只,相拥自杀,而他只是代入太郎的身份,是完全可以采用的叙述方式。

  因为在幻想世界太郎在行动,而梦野久作却是低头写作,完成漂流瓶,他们是不矛盾的。

  而梦野久作这样的大作家,怎么可能会注意不到时态的问题,摆明就是坑你没商量。

  有网友甚至说,太郎是因为乱伦导致精神错乱了,哈哈。

  所以梦野久作所指的瓶装地狱并不是指兄妹两的地狱,那个地狱只是一个漏洞百出的假想。

  真正地狱,是他留给读者的思维地狱,因为你把它当真,就会想要去寻找瓶装地狱的真相,去找那个寄漂流瓶的人,便会陷在里面。

  因为寄漂流瓶的人一直活在现实世界,就是梦野久作本人。在故事里找不到他,也就永远不会找到答案。

  这篇小说最大的疑惑点大概是三瓶手稿(由于后文的推理,在这里就不称呼为手紙(信)了)的顺序,以下就个人的推理进行陈述。

  只根据文中所有信息,加上一些和情的推测来论述。

  首先,从争论较少的第三瓶的内容分析起。

  全文漢字片仮名构成的文章,可以看出执笔者的实际年龄较小。应该是三封手稿中最早完成的一份。而署名是「市川太郎」、「イチカワアヤコ」的区别来看,这份手稿应该是妹妹アヤコ写的。文中的疑惑点是,第一人称是「僕(ボク)」这一男性第一人称,与执笔者的女性身份不符合。

  (PS.有一部分人从这一点推断アヤコ是男性,名字只是洗礼名,笔者不是很赞同这一说法)

  个人觉得这有可能是太郎口述,妹妹执笔的文章。

  这份手稿是最初完成并投掷的瓶中手稿,而这份手稿在被回收的时候仍是未开启的说明他们的父母不可能收到这封求救的信后来营救他们。

  接下来两份手稿的分析存在很多不同简介,这里仅阐述我的读解。

  第二瓶的内容,我觉得与其说是信件不如说瘦

  是手记。这也是我不把三份手稿称之为信件的原因。

  第二瓶的内容中明显的有用「x」(青空文库用“*”表记,这里采用单行本的表记)的符号区分的段落。作为一封信件这很不寻常。

  我认为这个符号代表的是时间间隔,这封手稿不是一气呵成的,署名的「太郎記す」也表面这很可能是一篇太郎个人的手记。

  而文中可以证明这篇手稿存在着时间间隔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太郎的措辞的不同。(我想表述的是綴り、表記的不同,也就是同一个日语单词是用平假还是片假或者是汉字来表记)

  一下就「x」所间隔的部分,称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而论。

  在第二手稿中,最明显的就是开始的第二部分的「ゴクラクチョウ」「エンピツ」到最后的第六第七部分变成了「極楽鳥」「鉛筆」的书写方式。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第一部分的太郎无法书写复杂汉字,而到了最后一部分却能够书写出来了。表明这分手稿的完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足以让太郎从圣经中学习到极乐鸟的汉字。

  同样的还有第三部分的「罪」「救いの舟」在第四部分变成了「罪悪(つみ)」「救いの船」。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表记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定律,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很大变动。三四部分相邻但其表记有着细微区别,可以推断这应该是隔了一段时间写的文章。

  所以,我推断第二部分是一封太郎的间歇执笔的手记。

  这封手记和第一瓶的内容的时间问题也成了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

  上文提及的,我只按照原文的内容来推断。也就是我会把原文出现的记述的内容报以最高的信赖来分析(我的理念是石原千秋老师所说的「テクストは間違わない」w)。

  那么,我就把太郎的手记的第七部分的,“铅笔已经快用完了,没办法再写多少了”这句话判定为事实。那么第一瓶的内容就不可能是在这篇手记的第七部分完成后再写。

  第一瓶存在这两个较大的疑惑。一是,父母不可能收到他们求救的信,那么执笔者所谓的救援是什么?

  二是,署名「哀しき二人」,但这封手稿真的是两个人写的吗?

  上述的,太郎的话为真实的话,那么这篇手稿是在太郎的手记第七部分之前完成的内容。那太郎的手记中完全没有提及到“救援到来,两人相约自杀”的场景。我判断,这封手稿是由妹妹アヤコ所完成的。

  而太郎的手记中能对应上这部分的是,手记的第五部分。

  太郎看到妹妹在临海的磐石上祈祷,察觉到了妹妹想自杀的心情,为了阻止「キチガイのように暴れ狂い、哭き喚ぶアヤ子」(意译:发疯了般乱闹、哭喊的绫子),用双臂拼命抱住妹妹的场景。

  这让我推测,第一篇手稿很可能是失常的妹妹所看到了救援的幻觉,而自己写下了一篇遗书打算与哥哥殉情。

  不过这些全都是我的推测,梦野的文章最精妙的地方就是他的「語り(かたり)=騙り(かたり)」的手法,读者的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是在重新解析拼制自己所能信服的故事。

  个人理解

  我觉得按时间顺序梳理一下事情发展过程应该是:

  1、兄妹流落荒岛(按照原文同乘的人皆落海死亡),兄十一,妹七。

  2、平稳地生活了一段时间,此时投出了第一个瓶(并没有人收到)。

  3、两性意识萌芽,并产生欲望。但两个人因为伦理道德观念和教义而克制着。

  4、烧毁圣经。哥哥发现妹妹想自杀,救下。回家后发现圣经和小屋都被烧了。

  5、写第二瓶的内容,此时按哥哥的主观感觉已经过了十年(最后的“铅笔快用完”是一句混淆视听的话,具体原因后面会写)。

  6、…

  7、发现船(不知道究竟是不是救援船,不过兄妹认为是),写下第三瓶。

  8、自杀

  关于前面回答里提到的一些文中的奇怪的点我的看法:

  1、关于文笔成长:十一岁已经小学五六年级了,基础国文该会的都已经会了,可能在汉字写法方面弱一点,通过阅读圣经达成文笔成长是有可能的,而且其用词充满了宗教感(比如くるしみ和なやみ,正常人一般要写汉字会写成苦しみ、悩み,而文中写成了苛责、迫害和虐遇这样的词)我认为这正是通过圣经学习国语的后遗症。

  2、关于作者:一二是哥哥写的,三是妹妹写的。十一岁基本不会完全用片假名写作了,不过署名应该是哥哥自己署的(妹妹用片假名署名,哥哥用的是汉字),但口吻像是哥哥的(ボクダチ兄ダイハ/我们兄妹),第二瓶里有直接引用过妹妹的话,妹妹的自称是あたし。所以可能是哥哥念,妹妹写,最后各自署名。不过感觉这个不是特别重要。

  3、关于第二瓶的*号或X号,小说开头提到过,瓶中装着纸片样的杂记帐(雑記帳の破片),所以这个记号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纸片的,根据通读下来的感觉,第二瓶基本是一气呵成,至少不是隔几年写一点而成的。

  4、关于第二瓶一开始用エンピツ而最后用鉛筆:同一个东西一会儿假名一会儿汉字地写我感觉在日语小说里挺常见的,看作者心情吧,而且用エンピツ的地方并列出现的还有ナイフ、ノートブック、ムシメガネ,所以可能只是为了整齐。另外,哥哥学汉字的途径只有圣经,而铅笔是十六世纪才出现的,圣经里不可能出现铅笔这个词…

  5、关于前文写的是新约,后文却出现了在旧约里的《诗篇》:必须要注意,原文新約聖書这四个字是注了假名バイブル(Bible)的,日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要理解文本说的是什么,注音比汉字更重要,所以虽然写的是新约,其实带的是圣经。

  6、关于三个瓶可能不是同一个出处:我觉得不太可能,从小说开头的描述,一般瓶子都是赤蜡封而这三个是树脂封,以及署名等,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7、关于“铅笔快用完了”:我感觉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让大家产生混乱:究竟一和二谁先谁后(关于一二的顺序:我觉得如果一在二之前,二里没道理不写这一事件)。我的理解,这是一个暗示,也是我在时间线的第六点里只写了省略号的原因:从第二瓶完成到写第三瓶之间还发生了一些事,因为笔快用完了,为了以防在关键时刻需要用笔(比如书写作为遗书的第三瓶),哥哥就没把这部分记录下来。

  而这空白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久作先生给我们留白了,但根据上下文(怎么感觉我在做阅读理解……)第二瓶末和第三瓶的口吻以及烧毁圣经这一事件,发生了什么还是很明显的。

  第二瓶最后还写着“至少让这肉身还保留清白”以及“保佑自己能够抵抗诱惑”之类的话,可以知道兄妹此时只是有冲动,但并没有发生什么。但圣经已经毁了,暗示着信仰的崩塌以及他们失去了可以帮助他们抵抗诱惑的实物支撑,这让与诱惑的对抗变得痛苦,故哥哥写下了“这美丽宜人的岛屿已经是地狱了”。但直到这里哥哥的用词大多还是在一个中立偏正面的方向上。

  而第三瓶里,哥哥对自我的描述已经是类似于“罪不可赦”了,大家都知道基督教是不允许自杀的,但兄妹俩却作出了这个选择,因为他们已经自觉不配作为教徒了。

  虽然是一个兄妹乱伦的故事,但完全侧重在心理方面的描写,完全没有关于大家喜闻乐见的官能场景的只言片语却又确确实实地暗示了这一事实。久作先生真是个妙人啊!(嗯?也可能是我一厢情愿的理解………)

  ——新增——

  补充一下关于第一瓶里“救援船”的理解

  自从文本来看,这艘船至少是向着岛的方向行驶的,但没有任何确切描述可以证明这是救援船、船上有市川夫妇,因为第三瓶的求救信根本就没被收到,而且哥哥在此处的用语都是主观性的,比如と思われる、ように(认为是,仿佛),甚至船上的人究竟有没有看到兄妹俩都是未知的,而且根据瓶子并没有被船员带走这一事实可以想见,船上的人搞不好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

  就是兄妹一厢情愿觉得有人要将他们救回人类社会了,在没人发现的时候还可以苟且活着,但在人类社会中他们自觉已经不配做人了,所以就自杀了。而那艘船究竟是干什么的反正我是不知道………

  首先,这篇小说确实允许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其中以下三种解释是可以兜底的,我在此不采用(逻辑上完全说得通,但是会变得很平庸):

  1、所有的信都是一个第三者伪造出来的。

  2、彩子不存在,是太郎分裂出来的人格(只是上一个解释稍微改头换面)。

  3、他们彻底疯了,所以信里全是胡言乱语(还是上一个解释稍微改头换面)。

  我下面的推论全部建立在摒除这三个前提的基础上,不赘述。

  三封信按照小说中的顺序,简称为①②③。

  ③的文字明显比其他两封信稚拙很多,属于小孩的文笔,而且②里提到他们刚到岛上还指望有人来救的时候投过一封信,在这之后才开始记载他们玩学校游戏、太郎教彩子认字,所以③是第一封信,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不考虑其他兜底解释的话)。

  1、新约圣经里没有禁止乱伦的内容,《诗篇》里也没有,相关部分在《利未记》里;

  2、所以他们意识到的“罪”不是乱伦,而是字面意义上的奸淫(性冲动),当然,新约里这方面的禁令太多了;太郎一直在强调彩子是“处女”、“清净”的,一直到②的最后,太郎还强调二人的肉体是“清净”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实际做过,只是感到了性冲动;

  3、至于新约里为什么有《诗篇》,因为日本的很多新约就是带《诗篇》的,这里应该没有深意。

  直接说结论:信件①和②的作者是不同的两个人(兄妹)。

  看下表即可得知:

  特别是在对“神的惩罚”的想象上,①是非常明确地表示“被外界知道要完蛋”,最后也说“无论从神还是从人那里都得不到拯救”(神様からも人間からも救われ得ぬ),换句话说,①的作者直到文本的最后依然保有一定的社会性(在世界观里还存在岛外的“人”)。

  而②只是在比较早的地方提到“被外界知道”这个想象(如果我们两个做了这种事之后船来了的话……),到烧掉圣经之后,特别是结尾,已经完全脱离了任何社会性,变成了一种没有明确指向的、单纯的(纯粹的)恐怖。

  很明显,这是不同的两个人。由于②有明确的太郎这个署名,只能认为①的作者是彩子。

  这里有一个问题:①的人称一直是“二人”,署名也是“哀しき二人”,所以读者会很自然地觉得这封信至少是兄妹一起写的,但是我有一种更好的解释,见后文。

  可以说,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就在于①和②的顺序。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所有推论,已经把这三封信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都列了一遍,

  但是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①和②一定要有顺序呢?

  很多人已经发现了,没有证据表明②是一气呵成写成的,如果解释为太郎在不同时期零零碎碎写下的手记反倒更加能说得通,文中的分隔符(*)其实就是时间上的分隔符。

  我认为,①和②是兄妹分别写成的,除了②的最后一部分之外,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很多评论都在纠结铅笔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最好解释,兄妹可以轮着用铅笔,甚至也有可能一开始就用小刀把铅笔切成两截,一人一半,考虑到他们曾经玩过学校游戏、太郎教彩子认过字,这种安排似乎更加合理。

  ②最后说铅笔快用完了,就是真的快用完了,②的最后一部分就是三封信在时间上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没有什么诡计。(大岛梢的推论是③→②→①→②,本质上是同一个意思。)

  然后,①和②的投放时间也不一定,其实也不重要。

  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佳推论来自大岛梢的论文(链接见文末):

  这对兄妹不是人格分裂,正好相反,是二人一心。

  当他们在童年时期漂流到岛上的时候,理所当然地像正常人一样,把自己视为单独的个体,但是,随着他们两个在岛上过着相同的生活,他们之间的意识的间隔渐渐消失了,换句话说,他们既意识到自己是兄妹二人,同时也认为二人是一个统一的个体。随着他们渐渐长大,自然地产生了性冲动和罪的意识,最终再也无法维持这个个体的统一性。

  (以下是我个人的推论,至少我没见其他人提到过:)

  你要问证据在哪里,就是②里太郎破防的原因。

  很多推论都说,他们两个恐惧的是乱伦啊、奸淫啊什么的,他们的确视奸淫为自己的“罪”,但是他们真正恐惧的不是这个。

  ②里太郎为什么突然破防,是因为彩子突然对他说了一句和乱伦、奸淫都没有关系的话:

  “哥哥,如果我们二人中的一人病死了,之后(注意,不是“另一个人”)该怎么办?”「ネエ。お兄様。あたし達二人のうち一人が、もし病気になって死んだら、あとは、どうしたらいいでしょうネエ」

  然后太郎顿时破防,接下来的一大段都是描写他如何像疯了一样撕心裂肺。为什么这句话让他反应那么大,结合大岛梢的理论可以很容易地解释:这句话让他彻底意识到,他们“二人”从来不是、未来也永远不是同一个个体。

  奸淫(性冲动)带来的“罪”的意识,对他们来说只是这个事实的象征,他们没有办法描述这个事实,只能用(从圣经借用的)“罪”来勉为其难地描述。

  在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前,性冲动一直在提醒他们,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一个个体。这不是单纯的“教徒严守圣经”那么简单。太郎破防之后请求神仅仅惩罚自己,不要惩罚彩子,这也是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他和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为什么同样一个天堂般的岛屿对他们来说变成了地狱,不是因为他们有了什么“罪”,而是因为,他们这个原本统一的个体被撕裂开来,永远无法合一,这就是地狱。

  ①是彩子自己写的,但是在写的时候,她本能地把自己称作“二人”。

  ②同理,从他们开始岛上生活到太郎破防这一部分,太郎也本能地把自己称作“二人”。

  请看小说原文,有的地方用“我们”,有的地方用“我们二人”,有的地方只用“二人”,但是,只要是提到“二人”的地方,指的都是他们意识中的这个统一个体。

  可以说,“二人”就是这个统一个体的代号,或者说名字。

  用“二人”在青空文库的页面上检索一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从彩子那句话让太郎破防,到圣经被烧光,没有出现一次“二人”!再出现“二人”,说的都是“二人”完蛋了!

  我认为,这才是这篇小说真正的叙诡。

  PS:这篇小说是1928年写的,梦野久作真TM是天才……

  PPS:补充一点,实际上太郎在②里只有破防和不破防两种二极管状态,在破防之前,他应该是对“二人”的这种存在状态很满意的,尽管依然有“罪”“神的惩罚”“外界”等等担忧,但不难看出,这些担忧都是非常抽象、泛泛的,而在①里表现出来的痛苦是非常具体、真切的。破防之后,太郎失去了“二人”的统一性,而在①里依然保有这种统一性。所以,无论在任何时间点上,①都不可能出自太郎之手。

  当然,以上的推论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就像我一开始说的,这篇小说允许各种不同的解释:

  1、这个推论必须假设①里的船是纯粹的幻觉。

  2、根据小说一开始的公文(严格地说,这也是一封信!),装着三封信的瓶子是在相隔不足二里的海岸上,在同一时间被发现的。根据这个推论,①和②还好说(可能是在同一时间分别投放的),但③的投放时间是在很多年前,无论假设这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单纯的很多年来一直没有被发现,都很奇怪。(要么就是作者只是想把三封信一起呈现出来,真没想太多……)

  3、在②里烧完圣经之后,用*分隔的同一段里,一开始以太郎的视角说他看到彩子“沐浴着夕阳”的背影,然后两个人在礁石上滚得全身是伤,回到小屋,发现小屋和圣经已经烧光了……但是白烟却飘散在了“青空”(而不是“夜空”)里。一般认为这个地方是有用意的,不是笔误。这个推论目前尚没有办法解释这个问题。(除非硬说那个小屋烧了一夜……)

  参考:大島梢,《聖書の役割から読み解く「瓶詰地獄」》(2013)https://rikkyo.repo.nii.ac.jp/?action=repository_uri&item_id=6373&file_id=18&file_no=1

  带《诗篇》的新约的例子:

上一篇:质监局质量工作总结8篇
下一篇:儿童电影推荐经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