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范文10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思政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生物化学;思政教育;实施方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如何进行高效的“三全育人”呢?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上海市各大高校率先推出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将各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2],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科学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怀的培养,起了关键性作用[3]。目前,课程思政在全国各高校兴起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是农学、医学、药学、食品、遗传、水产等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是江苏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生物技术、海洋科学、水产养殖、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4]。生物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完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思政资源丰富,有利于德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探索如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巧妙融合思政教育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1生物化学思政教育的现状

  1.1课程教育情况。生物化学是一门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生命本质的自然科学,是生物学渗透化学和物理学的科学,其包含的内容繁多杂乱,再加上高校教学过程中又呈现出专业课程学分偏少、学时吃紧的现象,教师勉强在规定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没有剩余的时间在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往往重视教而忽略育[5]。1.2教师素质。教师是课程教育实施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6]。然而目前不少专业教师专注专业知识教学,将思政教育全部推给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即使在课程思政提出后仍然表现出“客观上不排斥,主观上不积极”的态度[5]。还有部分专业教师的品德本身就存在问题,如愤世嫉俗、沽名钓誉等,不利于以德育人。1.3学生现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互联网让部分学生博闻广见、自信、自立、自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但同时也让少数学生沉溺虚度、自私、封闭、任性,难以顺利完成学业。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往往比较盲目,注重职业、行业和就业发展,忽略高质量的素质教育[3]。同时,生物化学学科以难而枯燥著称,部分学生迎难而上、乐在其中,但也有部分学生望而却步、谈虎变色,从开始的畏难到心理上拒绝学习。

  2生物化学思政教育的探索

  2.1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以身作则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伟大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才有可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7]。教师还应当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发展前沿信息,使思政教育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还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授课过程中[8]。2.2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包罗万象,如爱国精神、文化历史、职业素养、价值取向等[9]。要顺利找出合适的思政元素,首先,要与思政专业教师学习和探讨思政课程的内涵,理解“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匠人精神、职业道德”,并与本课程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其次,通过思政名师示范课、思政课程专题培训、课程思政教案比赛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思政元素的挖掘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道德素养,要与社会热点问题、历史事件、日常生活、课程特点相契合[10]。生物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重点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虽然其中的思政元素较多,但关联松散且多隐藏在专业知识背后,较难挖掘。2.3教学实践操作。首先,从课程顶层设计出发,修改现有教学大纲,重新编排课程知识点,寻找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并建立起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项目案例库。例如氧化磷酸化内容与细胞生物学线粒体部分内容重叠,可以进行适当删减。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既要与课程知识契合、与国家主旋律符合、与社会热点紧贴,还要能与学生产生共鸣[9],例如利用卡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可以举例三聚氰胺事件,给学生灌输注重食品安全法规的意识,树立食品行业良知理念,培养学生的行业责任感。其次,针对不同的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思政教育中是最常用的,不仅能使课堂生动活泼,也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中国近代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吴宪先生,在免疫化学、蛋白质化学、营养学、氨基酸代谢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多次留学却终生保留中国国籍,体现了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讨论式教学法也是教师较常采用的,通常教师针对某个课程内容提出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合作分工的团队精神。如讲到DNA半保留复制时,讨论“复制和突变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观点看待问题,加强学生间的分工合作。最后,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充实思政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全面渗入高校教育,特别是受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线上辅助教学资源,如思政视频等也在大力开发[9]。如在讲授“糖代谢”这节内容前,教师可以通过QQ学习群或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糖代谢紊乱导致的糖尿病、糖原贮积病等视频,学生课前预习并了解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内容———“健康中国”的理念和目标,防大于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贯穿课堂始终,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3总结

  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更应当首当其冲地开展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现状,提高教师师德以及专业综合素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生物化学课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新华社评论员: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EB/OL].(2016-12-08).

  [2]关万春,董杰影,卢金芳,等.创新培养和课程思政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2019(12):100-101.

  [3]颜甜甜.高校如何更好践行课程思政[J].戏剧之家,2020(4):156-157.

  [4]赖晓芳,沈善瑞,陈静,等.“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线上资源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9(12):79-80.

  [5]王朝霞,罗千福,徐首红.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大学化学,2019,34(11):45-50.

  [6]韦带莲.高职《生物化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研究[J].国际教育,2019(12):120.

  [7]欧阳满,郏弋萍,刘小龙.移动教学平台在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中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60-62.

  [8]高灵通,袁建强,陈怀艳,等.让生理学课堂思政飘香:《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与运用初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2):316-319.

  [9]王彧欣.“课程思政”视域下的《Web前端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1):132-133.

  思政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商务英语;思政教育;策略

  高校思政工作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高校人才培养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重视思政教育,并使其有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思政教学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真正实现处处皆思政、课课皆育人。就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而言,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具有现实必要性,高校要落实课程思政,强化对学生价值、思维、文化观的引导,以建构高效课堂并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1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渗透的天然优势

  1.1课程目标契合思政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教书育人新格局(闵翠,2020)。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一致,致力于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四维能力;具备跨文化视野,熟悉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具备专业的商务文化知识。课程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要求各高校必须实现课程思政的落地。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知识、案例分析、课堂探讨、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等相融合,让学生得到交际能力的训练提升,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1.2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具备思政教育开展条件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需要教师开展面对面授课,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探讨的积极性。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英语课程课时长、互动多,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课堂探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行为、思想等方面的引领。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相融合,以渗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在主题凝练、素材丰富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渗透与传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3商务英语课程内容具有思政元素

  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主题明确,与时代关联密切,且包括多种文体形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例如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与经济全球化关联密切、具备较强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实现了中外文化知识、商业道德、企业职责、社会保障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话题集合,而这些教育元素与思政教育素材不谋而合。因此,商务英语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推行课程思政,具有素材上的优势。

  2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

  2.1政治引导

  思想政治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因此课程思政的首要价值体现在政治引导上。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坚定政治立场、守护意识形态阵地尤为重要。高校英语教师应以课程思政统筹学生成长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基于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坚持正确的办学思路和模式,确保主流价值观的不动摇。

  2.2教育推进

  课程思政教育价值鲜明而深刻。高校英语教师应将思政教育与科学探索实践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社会实践探索,能动地改造世界、发展自我(杨枫林等,2020),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人文科学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教师应于专业教学中挖掘思政素材,避免思政教育的形式化。

  2.3服务社会

  社会价值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最高价值,教育可以先于社会而发展,但教育无法脱离社会,不同的教育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效应。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有助于强化高校师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整体素质。

  3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创新

  3.1创新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

  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认知,以理念的先行配合做好思政教育的渗透。商务英语教师要认识到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自觉整合课程思政素材,做好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而课程思政教育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融合是方方面面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以辩证的思维及正向的价值观去学习英语商务知识,自觉抵御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袭,从而保持相应的政治敏感度与有效的信息鉴别能力。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系统学习思政知识,自觉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整合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素材。教师可以多接触优秀的师资团队,多进行科研探讨,借助网络搜集思政教育的素材,从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奠定思政育人基础。商务英语课程涉及内容较多,包括西方经济管理学、英语文学等。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知识的交叉纵横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语言的同时,兼顾商务知识的学习。

  3.2积极主动探索,一二三课堂联合发力

  课堂可分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传统课堂,教师要想发挥第一课堂的思政教育价值,就要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自觉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第二课堂主要是实践课堂,生活是教学的大舞台,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把握,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思政觉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第三课堂主要是网络课堂,教师要重视网络第三课堂,加强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商务英语的相关知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冲击(周红玉,2020),从而让思政教育落地。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第一课堂中的具体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解“外贸跟单素质要求及外贸流程”部分时,可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职业生涯规划、岗位发展等思政教育内容;在讲解“国际市场产品认证”部分时,可以强化学生的科技强国意识及品牌意识;在“样品及生产过程跟进”教学中渗透英语行业导向、职业操守;在“售后服务及客户管理”教学中渗透商业思维、责任心、奉献精神等。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学习有更为深刻的认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提升政治觉悟。第二课堂更关注社会实践,更侧重思政的体验式学习。教师可以组织与商务英语专业学习相关的趣味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自主探究、创新思考及动手尝试等实践锻炼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在第二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文化,借助中国故事的英文讲解传递中国文化内涵。学生在用英文讲中国故事时,可以自觉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活动内容中,开阔自身的国际视野,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第三课堂主阵地是网络,教师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互联网媒介让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习与思政有关的实时素材。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商务英语专业思政相关课题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商务文化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及时向学生推送世界新闻、精美英文篇目、传统美德故事等,让学生在掌握商务表达技能的同时,树立责任意识和企业家精神。

  3.3科学统筹与部署,思政教育支持切实到位

  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思政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也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的科学部署。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社会,都必须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挖掘并整合各类思政教学资源,高校则应大力推广优秀的教学案例和典型的思政教育先进成果。此外,学校可以组建课程思政工作小组,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专业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深化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并对各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成果进行评估(聂晓等,2020)。思政教育与商务英语教学的融合离不开统一明确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丰富鲜活的课程思政资料以及优秀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高校应给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习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锻炼中深化对思政理念的认知,从而将其转化为规范的行为。另外,高校也应多开展比赛,通过以赛促学与以赛促练等方式,让学生在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创业大赛等比赛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4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我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紧迫性。基于国家“走出去”战略,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除了应关注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培养,更应关注课程思政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政觉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大力推行课程思政,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思政教育价值的挖掘与利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娟.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课堂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73-74.

  [2]闵翠.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综合商务英语》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0):133-135.

  [3]聂晓,李立琴.“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双融合”教学模式探讨[J].英语广场,2020(22):74-76.

  [4]杨枫林,马嘉蓝.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研究——以外贸跟单实务课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93.

  思政教学范文篇3

  为了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高校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进行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其中,也不乏一些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真干实干为实践指向,为乡村培养了一批辛勤“耕耘者”和专业“建设者”。然而,囿于乡村“贫穷守旧、偏僻落后”的刻板印象和“离开农村、走出大山”的传统思想,乡村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再加上大城市机会多、平台广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社会共识”,乡村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更加突出。在上述因素共鸣、累积及遍在效应的作用下,高校大学生鲜少愿意走进乡村、投身“农门”,就连涉农专业学生也“谈农无言”“谈农色变”。

  在有关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愿的调查中,影响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专业方向、乡土情结及政策引导。在对问卷进行归因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意愿程度较低,主要受以下 3 个方面因素的限制。一是专业认同不足,职业规划模糊。职业规划对于很多高校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空白的认知区域,很多人还只停留在“找工作”“找好工作”这样的基础层面,完全没有上升到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高度,更没有从个人事业发展的方向去布局。二是缺乏清楚认知,参与动力不足。许多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高校毕业生往往秉持深厚的乡土情怀,他们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父母在不远游”就是其乡土情怀的深切践履与经典表达。但对于绝大部分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乡村了解不够、认知不足,学农爱农知农的意愿较低,难以对乡村振兴事业产生共鸣,对于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更无热情和兴趣。因此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就业意向,都鲜有大学生将乡村作为首选地。三是缺乏政策了解,参与渠道受限。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乡村发展政策,信息渠道过窄,无法紧跟时事。此外,在乡村参与的渠道方面,也仅停留在“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乡村支教等层面。从上述归因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职业规划模糊、乡村认知缺乏还是政策了解不够,这三块“短板”均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紧密相关。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和智联招聘联合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在毕业生未获得 offer 的原因中,“太迷茫,无方向,没经验”高居榜首,“走一步是一步”成了大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这也从侧面显示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位和低效。而在毕业生获得 offer 的原因中,“求职目标明确”“实习经验丰富”较为靠前,这两者都与明确的职业规划密不可分,也可见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性。如何构建系统、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乡村的人才赓续,需要从两个维度着手。一是思政育人,涵育全维度学农爱农知农氛围;二是生涯领航,构建全周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这二者不仅缺一不可,还须相互融合,只有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同向并行,才能建起联结高校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桥梁纽带,强化高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拓宽高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渠道,真正做到“思政课程引领,生涯教育花开,人才振兴得力”。思政教学和生涯教育看似是两种理念、两个方向、两个版块,但两者其实同源。必须厘清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两者之间的耦合机理和作用机制,才能充分认识思政教学融入生涯教育的必然性,切实推进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研究。一是思政教学锚定生涯教育的指导方向。思政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创新,更多以“课程观”的形式呈现,本质上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最大化。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课程学习的最后一关,是学生从校园迈入社会的重要一站,关系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培养链条的关键一环。而思政教学集理想信念、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堂,恰好可以作为学生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先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弦”,减少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不稳定性或不确定性。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顶层设计的契合,使得思政教学的融入有助于生涯教育发挥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引领、疏通作用。二是思政教学提升生涯教育的育人效能。生涯教育主要是向大学生传达职业规划的理念、意识、方法,帮助大学生梳理优势强项、树立职业理想、确定生涯目标和制定行动路线。思政教学的融入,可以充分拓展生涯教育的边际效用和内涵建设,提升生涯教育育人效能。思政教学中倡导国家民族的“大我”,生涯教育倡导个人发展的“小我”,前者使后者有了广度与厚度。此外,思政教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生涯教育中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提供有力的道德根基和正向的价值引领。三是思政教学弥补生涯教育的缺漏之处。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并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鲜事物,早在 10 余年前就开始了课程的初步构建。经过若干年的探索,高校生涯教育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但其教学内容过于模式化、程序化,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课程获得感普遍较低。思政教学融入生涯教育,可以凸显生涯教育课程的育人底色和价值使命,赋予生涯教育课程更多生命力、吸引力及感染力。此外,思政教学对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内容的强调,可以从更高视角解读生涯教育的社会意义,弥补以往生涯教育的视野窄化导致的缺漏,拔升生涯教育的层次和境界。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融合是必然也是应然。但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具体融合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目前,基于乡村振兴的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一是教学理念的融合。

  高校必须将思政教学和生涯教育置于同一高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相融合,将“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为学生书写投身乡村建设的种种可能性,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坚定学生“践行为民宗旨,真诚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二是课程内容的融合。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不是两个学科,也不是两堂课程,两者的教学内容是相互贯通的。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的内容都必须结合起来、相互对应。如,将思政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敬业”“诚信”与生涯教育中的职业道德结合,将思政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涯教育中的职业理想结合,都可作为二者融合并进的有效途径。三是育人载体的融合。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思政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主要契机。在课堂教学上,可在思政教学中融入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理想等内容,引导学生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中寻求平衡;可在生涯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做一个“大写的人”。在校园活动中,可依托于各种社团开展思想教育类和生涯规划类活动。

  思政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智慧教学;免疫学;在线教学;课程思政

  在疫情突发及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人们对病毒(19-nCoV)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博弈过程越发关注,对免疫学知识的需求逐步增加。随着疫情影响和实际需求的增长,线上授课已成为各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开展线上教学,即利用现代化工具,包括直播教学和线上资源同步教学,不仅帮助教师依靠获得的数据精准掌握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还能使学生深度参与、积极互动[1]。笔者开设的免疫学通识课程也受到我校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当前背景下,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多重影响。因此,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开展思政教育,通过通识课的教学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广度,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进步,还能够及时纠正偏离正确价值观念的错误思想。总之,线上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尤为重要。笔者以我校通识课“人体最好医生———免疫力”的教学实施为例,浅谈线上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

  1免疫学通识课线上教学中的思政目标

  笔者开设的通识课程“人体最好医生———免疫力”主要面向我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是一门与人文、社会紧密结合的课程。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来自我校文科、工科等多个学院,他们对免疫学知识具有较高的需求,且对医学知识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笔者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中,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考察内容,将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细化到培养要求,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中,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1.1提高免疫力智慧。作为一门全校通识课,“人体最好医生———免疫力”主要面向非医学专业开设,根据医学免疫学学科自身特点,向学生传递提高免疫力的生活智慧,讲述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饮食、心情愉快、合理运动等可以帮助提高自身免疫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免疫学观念。1.2传递健康中国的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笔者认为,向学生介绍国家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形势、政策也是医学通识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向学生传递这一概念的相关领域和内涵,呼应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有益于学生正确健康观念的培养。1.3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梳理我国免疫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和伟大成就,讲好中国免疫学家的故事,不断建立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1.4培养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并引申COVID-19爆发期间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结合教学内容,讲述疫情防控期间免疫学专家的故事,将团结精神、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1.5扩大国际视野。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基于免疫学科的国际视野和前沿进展,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利用专业特点和优势,积极挖掘这一课程的思想育人功能,发挥好通识教育的阵地作用,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实现通识课教育中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

  2免疫学通识课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挖掘免疫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做好思政教育的关键。在素材或案例选择上,线上课程与传统教学并无差异,恰当的思政素材的选取有利于思政目标的实现,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对于线上教学来说,不管是直播课程还是线上资源,更应谨慎使用思政教育资源。2.1与课程相关的科学家故事讲述免疫学发展。过程中诸多科学家的故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比如在“解读免疫力”章节,通过“免疫学之父”詹纳执着探索、勇于创新,成功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故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态度及坚持真理的人生信念,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明确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2.2关注并引申社会热点事件思政教育资源要。随着时展不断丰富、更新。过于陈旧的案例可能让学生感觉无趣、无聊,应及时结合世情、国情、社情的发展变化,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比如,通过“魏则西事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细胞免疫疗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3与课程内容相关影视资料。选取与专业知识契合的影视资料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比如,在讲授“药物与免疫”时,播放《我不是药神》片段,让同学们在熟悉的剧情中深刻思考,比如道义和法律的冲突、专利药物的重要性,体会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的伟大内涵。2.4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思政教育不能偏离学生生活,应“接地气”。作为一门免疫学通识课“人体最好医生———免疫力”课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能够成为思政教育的关键阵地。例如,笔者在线上教学进行“心理与免疫”讲授的过程中,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学生对“肺炎”的恐慌情绪。总之,大学生思维活跃,线上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亦应该体现出一定的高阶性。通过对素材进行梳理、分析,深入挖掘课堂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展现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润物细无声”的将两者有机结合。

  3免疫学在线课堂的思政教育实施

  疫情期间,笔者主要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课程讲授。上课前,通过社交软件群公告将会议ID告知学生,学生则通过“确认公告”获悉上课信息。上课时,使用腾讯会议软件共享屏幕开展线上教学。3.1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在师生互动交流方面,线上教学的优势较为明显。在传统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比较沉默,但在直播在线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动热情很高,积极通过抢答、投票、主题讨论或留言等形式参与讨论。从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能够切实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在本学年授课过程中,笔者通过直播授课和互动交流,为学生解读肺炎的知识背景和前沿进展,并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营造正向“舆论场”。通过相关案例的合理性诠释,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帮助学生从内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2建立思政教育案例库。结合国家、学校对健康教育的要求以及“健康中国”的理念,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融入通识教育,形成教学案例。比如,在《感染与免疫》章节,结合抗生素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保持好奇心;教导学生诚实、守信,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再比如,在《肿瘤与免疫》章节,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只争朝夕;帮助学生理性认识我国国情,富有责任感,努力成为国家栋梁。确立思政目标,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目前,笔者课程的部分案例已入选我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库。3.3合理设置思政教育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时间分配是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思政教育环节与知识点讲授的界限不能过于明显,不能将免疫学知识和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地穿插在一起,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感。例如,播放抗击肺炎疫情的视频之后,自然提出“免疫力为什么是人体最好的医生”“群体免疫是什么”,进而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通过穿插国内外在肺炎预防与治疗中的举措,引申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而引发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对于通识课思政教育来说,应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专业差异、年级差异,也要考虑学生大多缺乏医学背景的实际[3]。因此,提高思政教育资源的普适性,应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和诠释,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从即时、短期、长期多个维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

  4免疫学在线课堂思政教育目标的评估

  思政教育的课堂评估是很多老师的困惑之处,也是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的难点。从思政教育的目的来说,大多数人会疑惑,通过一堂课或一门课,学生的思想认识会否改变,因此,教学评价环节需要严密设计,才能实现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三者的统一[4]。笔者以往在结课时会让学生撰写一篇综述性文章考察学生素养的转变,考核方式略显单一,不能有效地反映出思政教育的成效。通过在线课程的实施,教研组进一步探索和尝试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策略。4.1设计调研问卷或课堂民意测验。在课前和课后针对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问卷,通过雨课堂或其他小程序进行在线调研。例如,在《肿瘤基因治疗》章节,针对学生对这一疗法的态度设计问卷,然后对比前测、后测结果,评估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转变。4.2在线讨论。线上教学尤其是直播过程中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比如结合肺炎疫情讲授《病毒感染与免疫》章节时,引申到敬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交群、雨课堂弹幕展开在线讨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尊重和敬畏生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当这些词语出现在讨论区的时候即体现出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4.3撰写心得体会。采用“撰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调查,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线教学过程中,心得体会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讲授“细菌感染与免疫”时,学生通过社交群撰写心得,不仅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也有利于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发学生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4.4设置“日常道德困境”话题。利用“日常道德困境”或“两难情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反思也是思政教育评估的常用策略。比如在“疫苗与健康”环节,提出问题“对于疫苗可以保护大众尤其使儿童免于疾病,但在少数情况下又会造成危害,应如何权衡其中利弊”,通过在线分组辩论,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从而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5在线课程思政教育思考

  思政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分析化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在提高学生学科应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品德素养,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高品格人才。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延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时间[2]。就目前的高校教育现状来讲,为了实现分析化学与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课程教学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1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1.1教学理念革新不及时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在教师中形成共识[3]。具体来讲,多数教师在进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时,讲解重点完全放在对知识理论的教授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许多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足,认为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仅仅是对课程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教授,而课程思政教育则是专门的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理念方面,多数教师并未将思政教育视为专业课教学的必修部分,分析化学的教学理念革新层面并不及时。

  1.2配套教学设计不完善

  除了教学理念方面外,目前高校的分析化学课程配套的教学设计也并不完善。首先,在进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讲解时,由于缺乏课程思政思想,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会忽视联系思政内容。其次,教学理论模式比较单一,除了课程内容外,分析化学的课程理论与思政哲学理论并未做好妥善结合。最后,在课程讲解过后的评价环节中,思政教育模块也并未纳入评价体系。无论是教学效果评价还是学生课程成绩评价,课程思政的理念都未能有所体现。

  2思政教学融入分析化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具体来讲,分析化学课程所具有的时间优势和课程材料优势都是思政教学良好融入的天然助力。

  2.1教学时间优势

  从课程开设时间来看,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一及大二这两个阶段。在大一和大二期间,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接受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同时,其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还并未定型,处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面对各种社团活动、思想潮流、学习模式,都会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开设在大学教育初期的分析化学课程,具有良好的教育时间优势,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调整思想动态,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2.2课程内容优势

  分析化学是一门表征和测量的科学,其主要通过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4]。就课程内容来说,分析化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比如,在讲解成分测定比如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一系列思考,将课本理论与现实生活做好对照。

  3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方案

  3.1转变教学观念,建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思政教学的开展是为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品格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价值的同时,将专业技能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利用所学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有益贡献。因此,在进行思政教学改革时,首先就需要扭转部分教师关于“思政教育不重要”的思想,做好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分析化学的教学研究组可以以课程思政设计为目的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参考和学习目标。可以开展教案品评、教学竞赛、评课等一系列活动,以教学活动评优评选的模式来提升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的重视,引导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与分析化学学科知识之间寻找平衡点,顺其自然地利用课程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品格进行塑造。

  3.2引入现实实例,拉近课程与生活的关系

  从课程属性来看,分析化学是一门生活实用性和社会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具体的理论内容与生活实践具有密切关联,并且具有大量的分析化学实用案例。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升对于这一部分生活案例讲解的比重,并适当地引入德育内容,用案例的模式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应用实例产生反思,提升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3.3利用网络设备,实现思政教育全面渗透

  分析化学课程的课时比较有限,在实现化学知识专业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还要重视实现对于学生品格素质的提升工作。相比较而言,线上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直接面对电脑屏幕,可以更加有效地观看视频、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5]。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便利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进行分析化学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重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方法,将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融入到课程预习、课中互动、课后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真正实现德育的全方位、全流程渗透。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思考内容。比如,在进行正式的课程讲授之前,教师可以利用“钉钉群公告”等模式向学生推送安全化学实验的有关内容。还可以向学生推送一些有关化学实验事故的新闻,引起学生对安全化学实验的重视,教导学生重视生命安全的价值。在分析化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实验的内容,因此,必须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利用线上网络的便利,教师可以节省线下教学环节的重复教育时间,利用网络所能提供的“视频新闻”、“教育动画”等方式,将德育与实验安全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渗透。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4融入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辩证思维

  哲学思维是学生思政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各类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利用哲学思维来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讲授,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用哲学思维看问题的习惯,避免其之后的研究和生活出现思维僵化的情况。举例来讲,矛盾知识是哲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板块。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角度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更是分析化学各种定性定量反应得以进行的基础[6]。例如,分析化学中的“混合物与纯净物”、“酸与碱”、“亲水性与疏水性”等概念,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概念似乎是完全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却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分析化学的各个逻辑结构。再比如哲学中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实验模板。例如,在滴定实验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其突跃范围和滴定曲线的变化就可以体现量变到质变的完全过程,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物质就会发生飞跃性的质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实验过程的量变质变模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在生活中做好量的积累,以期待发生学习效果的质变,教导学生要努力奋斗,正确用正向的量的积累来促进自己的人生发生积极的质变。

  3.5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改革,不仅需要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授课出发,还需要考虑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升级。就具体的评价体系来讲,改革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全方位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评价。首先,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课程思政不能仅停留在思想的动员的层面,更应该将思政的教学成果实际地纳入教育效果的评价框架之中,用数据化的形式来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重视度,同时方便对部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存在问题的教师工作进行引导和帮助,真正将思政效果放置于教学效果评价板块之中。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分析化学课程成绩的记录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体,在这一评价模式下,学生对于思政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在课堂讲解环节也可能会出现教师讲解品德教育知识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唯成绩论”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品格养成并无增益,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来讲,思想品格模块的加入才能更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结语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分析化学的课程的开设时间正处于学生三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并且实用性的化学知识也能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多的品德教学元素。从改革的具体推进角度来看,在分析化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从多种角度出发,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法、授课方式、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调整,以丰富的评价模块来推动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在“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中,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李翠平,张宪分析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J].国际公关,2020(12):90-91

  [3]朱丽丽,孟令国分析化学实验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2(03):49-51

  [4]乔校畅,崔立峰,金具涛,等在大学分析化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20,48(02):131-133

  [5]王敏疫情背景下多元化素材在分析化学线上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大学化学,2020,35(05):180-183

  思政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高师院校;音乐教学;思想政治;实践路径

  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发展与建设的中间青年一代,是振兴中华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新时期我党提高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经过实践,已然成为当前各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这也足以证明我党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高师音乐教学现状,具体分析了如何通过音乐渗透思政教育,落实“育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高师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高师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统一的表现,充分落实了新课改中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借助合理的教学设计,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价值,从而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促使其更好的成长与发展。自“”召开以来,党中央尤为注重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致力于不断完善顶层设计,通过具体实践强化、推进教育工作进程。“课程思政”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需要落实好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因此,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工作者而言,有必要充分挖掘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融合,借助音乐教育内容,渗透我党积极思想,帮助学生懂得接人待物、明辨是非,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出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价值也得以实现,推动高师音乐教育发展,使得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在未来发展中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高师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可谓是一把有用的利器,音乐教育本身需要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树立统一的“育人”全面教育目标。音乐院校自身已经具备独特优势,如何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进行融合是当前高师落实思政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也是时下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方面,作为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其需要在思想上摒弃以往“重智育,轻美育”的教育理念,要借助专业知识与内容对学生思想进行引领,帮助学生感悟音乐,增强情感体验。借助音乐教学,传递情感、人文方面的支持,真正发挥出音乐洗涤人灵魂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教授学生机械式的演奏技巧和程序化的舞台表演,只要求学生熟练运用音乐相关技能是不够的,教师需要真正借助音乐的力量,鼓励学生改变以往专业学习中的被动状态,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分析、理解音乐艺术,透过艺术学习获得感悟,得到启发,进而不断丰富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而使学生更好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也需要高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积极学习有关的音乐知识,学会自主积累艺术,能够合理转化成音乐元素,并将其与思政思想进行融合,可以借助音乐以及音乐家的生活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启发,进而帮助学生与音乐之间建立有效沟通,促使学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明确其艺术生涯发展规划,使音乐人才能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三、高师音乐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实践

  (一)提高音乐教师政治素养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负神圣使命。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教育工作者,自身需要明道、信道,因此,高师音乐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提升政治素养,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求,这对新时代高师音乐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今后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对此,高师院校应当积极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以选派校内部分音乐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全国课程思政会议,而后要求教师进行思政汇报,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其他音乐教师,并促进教师之间形成研究小组,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强化音乐教师政治学习效果。此外,还需要进行生活实践,比如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进食堂用餐、进教室学习,与学生家长多联系,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通过这一过程,使得音乐教师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思想引导,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了解,更好的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保驾护航。音乐教师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进一步明确了自身政治立场,清楚了自身作为高校教师需要以“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为引导,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侧重红歌、古诗词歌曲

  高师音乐教学当中涉及到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作品,也涵盖了很多外国优秀作品。从体裁方面来看,主要有民歌、艺术歌曲、创作歌曲以及歌剧片段,而题材则涉猎较为广泛,涉及到了热爱家乡、赞美爱情、热爱祖国、红色经典歌曲等内容,但从高师实际教学内容来看,当中红色经典歌曲部分并没有凸显出来。从众多的红色歌曲内容看,其内容不仅丰富,不同时期的歌曲所展现的历史文化也不同,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音乐教师需要立足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引入红色经典歌曲,鼓励学生演唱中国传统古诗词声乐作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选择红色经典歌曲,并考虑到相关的红色歌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方面的教育引导,切合实际的选取不同的声乐曲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演唱红色经典歌曲,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使其逐渐理解红色歌曲当中的深远意义,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促使其在红色经典歌曲中陶冶爱国情怀,体会到民族发展的艰辛历程;增进传统文化的了解,理解,在实践中学会孝顺父母,善待他人等等。其中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音乐作品有:《关唯》《春晓》《赋登楼》《春江花月夜》《枉凝眉》《红豆曲》《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木铸从军》《梨花颂》《醉了千古爱》等等。引导学生演唱这些曲目,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化内涵,体会其中所反映的意蕴,例如,其中的《木铸从军》,主要表达的内容就是爱国主义、孝顺父母。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中国传统的戏曲,如黄梅戏、京剧、越剧等,拓展音乐视野,促使学生在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之上建立文化自信,也可以多选择一些红色经典歌曲,如革命战争时期的《十送红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映山红》;歌颂祖国发展的《松花江上》《北京的金山上》《走进新时代》《天路》《我爱你中国》等,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演唱中进一步感受祖国建设、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三)挖掘音乐作品思政功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高师音乐教师需要充分挖掘红色经典歌曲中的思政教育意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演唱、鉴赏过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拼搏、顽强的革命精神,从而有效发挥出音乐的思政功能,使得大学生可以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质,更具有凝聚力。在学习过程,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想,立足当今和平时代,学会感恩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牺牲换来的新中国,懂得奋斗在一线的医生、教育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更加感恩父母的生养之恩。例如,讲到《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音乐曲目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启发学生思考:“我和我的祖国是什么关系”?“作为学生的你,在祖国发展中应该如何做”?“这首歌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演唱”?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我和我的祖国》创作背景,了解历史信息,进而更好的理解当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达到“以歌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借助作品背后的故事,落实思政工作,引导学生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再比如,学习《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歌词、作者、歌曲创作背景出发,使学生系统了解这首作品内在结构,感受当时的时代。而后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歌词,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在大声朗读中感知这首作品的表达内涵,其中“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感受当时百姓对党的无限感激,从内心发出真挚的感恩之声。教师最后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含义,让学生懂得红色歌曲最大的特点是反映了中国一代人的心声,也是民心向党的真实写照,更体现了我党的伟大,进而促使学生感受到党的思想引领作用。

  (四)贯穿为人民服务理念于实践中

  音乐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中,更需要通过实践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而实践的过程为思政教育的渗透提供了良好契机。只有让学生尽量多去实践,才可以使得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正确的认知自我,进而更好的改进,提升自身能力,明确发展方向。对此,高师音乐教师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大学生搭建艺术实践的平台,比如,可以成立院系合唱团,充分利用学校内不同类型的实践演出机会,积极落实音乐素养教育,如“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晚会”“迎新生”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积极引进红色文化,组织大学生进行艺术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丰富艺术表演舞台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使得学生学会相互鼓励、学习,在艺术实践中成长。作为音乐教师,需要率先垂范,积极响应、推动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效融合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比如,可以组织“传唱红歌经典的系列音乐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红歌内涵,如音乐剧、音乐表演等。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音乐教师完全可以实施美育教育、课程思政教育、延安精神教育等,主要侧重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工作,思考如何用心表达作品,学会与他人合作,敢于坚持、奋进、拼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意识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必然会有部分学生的演唱、表演并不完美,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要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结语

  总之言之,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思想基因。音乐教师需要发挥红歌经典歌曲的思政教育作用,引领学生感受、体会、进行红色精神,提升音乐素养,进而与思政课程形成有效合力,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宝珊.课程思政重在“润物无声”[N].甘肃日报,2020-12-08.

  [2]崔菁颖.以“四史”为有效载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N].辽宁日报,2020-12-08.

  [3]郭微微.诺丁斯关心伦理视角下辅导员关心实践的改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6):44-47+62.

  [4]孙士现.《孟子》的文化育人基因与成人思想政治教育[J].成人教育,2020(12):183-185.

  [5]张旭馗.用匠心不断优化“教育产品”[N].解放军报,2020-12-07(008).

  [6]秦楚越.在壮阔时代最美青春中凝聚爱国情[N].吉林日报,2020-12-07.

  [7]姜虹.打造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N].中国青年报,2020-12-07.

  [8]本报评论员.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解放军报,2020-12-05.

  思政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兽医公共卫生学;思政教育;思想道德;全程育人;教学

  1教学设计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饮水和食品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人们期盼可以居住在干净的环境中,呼吸新鲜的空气,喝着清洁的饮水,吃着安全放心的食品[2],在此背景下,《兽医公共卫生学》这门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应运而生。本课程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课程特点,以课程专业知识为主线,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以小视频、时事热点、新闻动态等形式穿插于课堂授课过程中,或作为课堂导入的“引子”、或作为佐证论点的案例、或作为课堂讨论的主题等。如《长江保护法》、“限抗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国的疫苗研发进展等。通过形象生动的小视频和新闻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趣味性,同时引导学生遇到疑问时可求助权威网站和专业文献,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1.1培养敬畏法律之心

  我国是畜禽和水产养殖大国,长期以来,在养殖环节中大量使用抗菌药物,随着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加剧了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了动物性食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及公共卫生安全,给人和动物健康带来了极大隐患。针对此现状,农业农村部颁布了“限抗令”,即饲料生产企业将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商品饲料。近年来,针对抗菌药物滥用的纠偏行动从未停止,早在2012年,被称为“史上最严限抗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就已实施。通过介绍“限抗令”,向学生传达抗菌药物不可滥用的基本理念,作为兽医专业的学生,更应向亲人朋友宣传不滥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学生将来若进入动物养殖或动物疾病诊疗行业,也需在从业过程中谨慎、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专题综述10避免人类最终进入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

  1.2培养民族自信心、敬畏自然之心

  在“人畜共患病概论”的课程引入部分列举近年来危害严重的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如影响全球的新冠肺炎,展示全球各国新冠肺炎疫情现状,提出问题:“为何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而个别西方国家的疫情仍在快速蔓延?”(从制度优势、防控策略、民众配合等方面进行对比)。做出小结:制度优势让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初发现疫情的武汉,在全国各地救援队伍的共同努力下,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快速建成体现了“中国速度”;疫情中各行各业特别是医护人员表现出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又如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2003年的SARS,都是由来自动物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警醒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动物防疫检疫”部分链接中国新冠疫苗研制进展,提升专业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动物防疫技术”中“疫苗免疫接种”链接我国研发生产的新冠疫苗,利用雨课堂先让学生回答截止授课时我国已投入使用的新冠疫苗共几种?分别是什么类型的疫苗?之后与课堂知识进行融合,对疫苗类型进行具体介绍。目前全球已投入使用的14种新冠疫苗中,有7种来自中国,分别是5种灭活疫苗,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1种重组亚单位疫苗。其中中国国药和科兴生产的两种新冠灭活疫苗被世卫组织列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疫苗库,这意味着我国生产的疫苗将用于世界上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对全球抗疫做出的巨大贡献。另外,由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Ⅰ期临床也取得了预期成果,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吸一吸”即可完成疫苗接种,并且可同时获得黏膜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三重保护”。这里再向学生科普疫苗的研制流程,指出其中的难点,如RNA病毒易变异、不易找出免疫原性强且有保护力的抗原等,但我国科研机构克服重重困难,将疫苗的研制周期从常规的5~10年缩短至1~2年,不但让我国人民及时接种上疫苗,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做出了“中国贡献”。

  1.4培养科学伦理和辩证思维能力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梦想,凭借科技发展,这一梦想已接近实现,我国科学家现已下到1100m深的海底,宇航员也已在外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未来我们生活的世界会越来越广阔。同时不能忽略的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此播放小视频“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指出基因编辑是一项非常好的技术,但如何规范合理使用,而非脱离伦理框架滥用?饶毅院士对此事件的意见是对人类生殖细胞进行编辑缺乏临床必要性,而且将会产生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被编辑的基因会随着遗传在后代中流传,影响人类基因库,破坏人类基因的多样性。针对此事件,国家卫健委随即《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针对基因编辑等生物医学新技术,进行分级管理,理清“灰色地带”,同时解除因噎废食担忧,避免因为偏激导致新技术不能发展、无法应用。通过此事件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生物医学新技术,不能只看到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不能因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就认为其是洪水猛兽,其中的关键是人类如何利用它,只要在法律和伦理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合理使用,那么新技术必将造福人类。

  2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2.1关注最新的法律法规、随时更新案例故事,让学习紧跟时代步伐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容非常广泛,是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要求学生用全局观、整体观将多门先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融会贯通,同时也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密切关注本课程相关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实时动态,以便在学习过程中将新知识如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等更新整合到课堂学习中,另外,关注行业动态对增强学习趣味性也大有裨益。如本文提到的一些例子,我国第一部流域保护法《长江保护法》,新冠肺炎疫情及疫苗的研究进展等。通过这些新鲜知识的补充,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行业实际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纸上谈兵”。

  2.2选择合适的小视频、小故事、新闻热点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艰涩难懂的知识经过专业团队的制作,形成动画或小视频,变得通俗易懂,加上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展示方式,观看后让人印象深刻。授课过程中选择与课程内容契合的小视频、新闻热点或小故事作为引入课程的方式,可在课堂开始时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学习,增加学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升学习效果。但网络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教师在选择时一定要甄别和遴选高质量的学习内容推送给学生,选择权威网站,如中国大学MOOC、食品伙伴网、央视网等。

  2.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兽医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行业自信心

  本课程是传统兽医学向现代兽医学转变过程中由兽医学与医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公共卫生等学科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兽医学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保障动物健康,其内涵已拓展为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人畜共患病防控、生态平衡、兽药残留与耐药性监控、生物安全等,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认识到我国兽医从业者未来的使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物医生,在“同一个健康”理念下,兽医工作者的工作关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环境、健康的动物和动物食品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前提,兽医工作者的责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大,兽医行业的前景也是一片光明。

  3小结

  思政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在全课程育人格局中,发挥着深化和拓展作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其中自然科学专业课程,需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1]医学影像是研究借助各种影像设备,利用影像设备提供的信息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利用医学影像设备从事医学影像检查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医学影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操作和维护医学影像设备提供了理论基础。课程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医学影像设备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之间的关系,担负着专业基础夯实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属于大国重器,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工作于医疗卫生行业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健康中国”的践行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教学实践、特色创新和评价成效方面,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1总体设计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主要内容为X线、CT、MRI、超声及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日常维护管理、临床应用及未来趋势。课程具备“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知识传授方面使得学生掌握设备的原理和应用,熟悉设备的结构及功能;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会熟练规范和安全操作设备,学会运用医学影像设备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素养提高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医疗行业的认同,对健康中国的思考以及对中国制造的坚信。课程的总学时为112学时,其中,X线、CT以及MRI设备部分的内容,授课学期为第二学年第2学期;超声及核医学成像设备部分的内容,授课学期为第三学年第1学期。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医学影像设备之间有密切联系和共通点。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课程授课团队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立足课程知识架构,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医学影像设备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学效果。

  2教学实践

  2.1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从哲学思维、价值引领和意识视角三个角度,对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2.1.1哲学思维育人元素客观反映: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主观图像反映的是人体的客观结构,掌握设备的硬件结构、软件参数以及环境与图像表现之间的关系,培养客观反映的哲学思维。矛盾观点:医学影像图像的正常与否,图像中的异常结构是否为伪影,是否存在正常组织的变异。正常图像、变异图像和伪影图像三者是矛盾的各个方面,正确分析伪影成因和提出应对措施,培养认清矛盾主次方面、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哲学思维。统一观点:基于同样的人体解剖和病理,X线、CT、超声、MRI和核医学五种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的比较,其共同的结果是相统一的。正确分析五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异同点、优缺点和临床适应症,培养各种设备之间、设备操作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统一哲学思维。发展观点:一方面所有的疾病是在发展的,另一方面医学影像设备也是在发展的。分析调研新疾病、新设备和新技术,培养学生理解认识的发展性哲学思维,从根本上认识到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2.1.2价值引领育人元素家国情怀民族品牌精神。学习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厂商的发展史,培养学生对中国制造的坚信,激发学生对中国道路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信心。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瞄准国家战略中对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需求,注重实践锻炼能力,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倾注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行业的认同,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和建立专业自信。意识视角育人元素。国产医学影像设备从顶尖科技到基层赋能,正在为健康中国建立保障,培养学生对健康中国的思考,引领学生对医学相关法律道德和医患关系进行思考。

  2.2模式和方法路径

  翻转式教学:设计小组活动,课前学生自主完成课前学习,在课中进行小组展示。例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PPT展示汇报设备新技术进展,引导学生对国产设备制造过程中体现的家国情怀、民族品牌精神的思考,激发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的信心。讨论式教学:设计讨论主题和讨论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形成的过程与机制,提出科学依据,训练辩证思维和医工结合思维方式。例如:运用一张带有伪影的图像,识别图像中的伪影,能够对伪影成因进行分析与讨论。案例式教学:根据案例,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并进行案例讨论。例如:学生根据医学影像设备安全事故的背景资料,总结安全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思考设备安全使用规范、医学相关法律道德以及医患关系。实践式教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实验学时为40学时,分别在X线设备、CT设备、MRI设备、超声设备实验室开展实验操作。在各个模块的实验课程中,通过实验检验真理,锻炼动手能力,训练职业素养,提升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2.3具体案例

  下面以“全数字超声基本操作与调试”实验为例,介绍课程思政融入过程。本实验共计4学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式运行,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价值提升有效融合,实施过程如表1所示。在“全数字超声基本操作与调试”实验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引导环节中,通过法国科学家朗之万发明声呐技术的例子,将科学态度和责任心等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在操作准备环节中,通过超声科医生实际操作视频,引导学生养成以患者为中心,扫查力度适中,关注患者感受等基本职业素养。

  3评价与成效

  3.1考核评价

  摒弃一考定成绩[3]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其中课程思政内容考核的体现:(1)平时成绩中主题讨论和分组任务设定思政分,根据学生课件内容及现场演讲表述,量化对学生的思政水平的评分,从家国情怀强烈度、科学素养严谨度、团队意识出色度、有无反思思维、职业素养高低,反映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2)实验成绩中设定有一定分值来自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遵守制度、医患沟通、科学态度、团队协作得分。(3)期末考试中设置了思政要素考察点,以论述题方式量化思政教育效果。

  3.2改革成效

  课程全面融入思政元素之后,从督导评价提高、学生成绩提高、教师能力提升三方面,体现出改革成效,在得到学校及学生肯定的情况下产生辐射效应,使更多课程能加入改革,在无形中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特色与创新

  课程思政与知识点融合:挖掘理论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理论教学。例如:在讲述核磁共振设备的磁体系统时,运用稀土资源案例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制造的坚信,激发学生对中国道路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信心。课程思政与技能点融合:挖掘实验技能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实训教学。例如:实训过程中对遵守制度、医患沟通、科学态度、团队协作设置评分点,实训过程中,给予示范引导,实验考核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线上思政与线下思政融合: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优势,将思政内容渗透到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例如:资源模块中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在活动模块中设置主题讨论以及小组任务,训练学生哲学辩证思维以及医工结合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设备安全使用规范、法律道德和医患关系,培养学生“心中有患者,手上有技术”的职业素养。

  5总结

  通过深入分析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形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按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要求,[4]从总体设计、教学实践、评价与成效、特色与创新四个方面,探讨了医学影像设备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表明,这些措施推动了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了新时代基本国情下对医学相关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578(1):43-46.

  [2]肖寒,程敬海,唐懿文.课程思政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中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5):175-176.

  [3]赵媛媛,石春花.基于课程思政的放射治疗技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1(5):57-60.

  思政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BOPPPS;药理学;课程思政

  2020年6月,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课程思政要做到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并在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开展,还明确提出在医学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充分落实医者仁心教育。学生在掌握高超精湛医术的同时,教师应该作为领路人,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尊重、关心、体贴患者,做到友善沟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力争做党和人民信任的好医生[1]。药理学是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和药学的重要纽带[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医药类专业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常见疾病临床治疗代表药物的基本药理理论知识,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确保药物最佳疗效,同时尽量避免患者用药时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药物作为医务人员救治患者的重要工具,可以缓解或解除患者的痛苦、拯救其生命,但不依据用药指征滥用药物或过分诊疗不仅造成患者经济负担加重,还会因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即便如此,在现今的医学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重医科、轻人文”现象,忽视专业课中的人文教育[3]。因此,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除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树立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责任感、“是药三分毒”的药物使用理念以及“医者仁心”的人文素养。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存在教书育人“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学生参与度低,主观能动性不强,难以在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去践行思政理念,从而造成思政教育效果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没有切实深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使课程思政的最终效果不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有望解决该问题。BOPPPS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或参与学习的教学模式[4-5]。因此,本文将BOPPPS教学模式引入药理学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以期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

  1BOPPPS教学模式简介

  BOPPPS教学模式首先由加拿大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提出的一种新模型,也是近年来北美等发达国家教育部门极力倡导的课程设计模式,告别了传统“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模块化”教学,将课堂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可循环的环节(见图1),依次为:(1)导言(Bridge-in),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2)学习目标(Objective),从学生角度出发,确定“三果式”教学目标,即知识之果、技能之果以及育人之果;(3)前测(Pre-assessment),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以及前期课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4)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多种方式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主动领悟知识的目的;(5)后测(Post-assessment),主要通过后期测验,了解学生该堂课的学习成效,是否实现初设的教学目标;(6)总结(Summary),课堂学习总结、知识点总结、学习心得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参与式学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反思。

  2BOPPPS教学模式在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设计

  将BOPPPS教学模式有效引入药理学课程中,充分采用其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将BOPPPS模式引入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以人卫版《药理学》(第九版)第三十五章中最重要的知识“糖皮质激素”教学为例,其内容主要介绍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四大生理效应,包括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水盐代谢;糖皮质激素药物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及抗过敏等;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包括严重感染或炎症、免疫相关疾病、血液病、局部应用),不良反应(包括长期大剂量引起的不良反应、停药反应)及用法与疗程。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应用已有较长历史,其疗效早已得到公认。在2003年暴发非典疫情期间,糖皮质激素针对SARS冠状病毒带来的炎症,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也是当时治疗非典的主要药物之一,是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首选抢救药物,挽救了无数的患者生命。然而糖皮质激素药物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其长期用药或不合理用药,会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包括患者脂质和水盐代谢紊乱、诱发或加重感染、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等,严重的还会出现致残、致死等药源性事故。近年来,对于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使用存在多用、滥用、用量及用法使用不当等现象,且越来越普遍,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认识到该药是一把“双刃剑”以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本,针对糖皮质激素药物课程内容,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6个环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将思政教育合理有效地融入药理学教学中(见图2)。(1)课前:提前在超星泛雅平台建立教学班级,随机抽样选择实验教学班级。课前通过超星平台糖皮质激素药物教学资源,包括重点知识视频、PPT、主题讨论、知识前测等,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提前进行自学和准备。(2)课程导入(B):为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中将以“每课一案例、医药新闻、药理故事”作为课程导入。由学生(小组共同准备)根据课前任务来讲一个跟糖皮质激素药物相关的医药案例、新闻或药理小故事,例如2003年非典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学习目标(O):根据糖皮质激素药物的教学大纲,确定“三果式”教学目标:知识之果,即知识谱系构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梳理个人知识之所得,勾勒知识思维导图之“果”。共有4个部分知识:第一,糖皮质激素四大生理效应(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水盐代谢);第二,糖皮质激素超生理剂量下四大药理作用及机制(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抗毒素);第三,糖皮质激素的重要临床应用;第四,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技能之果,即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临床用药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高阶思维创新之“果”。学生利用所学药理学知识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临床疾病常用药物的用药指导、正确解答患者药物咨询以及宣传教育药物使用。育人之果,即培育健全人格之“果”(立德、立功、立言),学习过程中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理解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并将此应用于药物药理机制、临床应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深刻认识到糖皮质激素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在未来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始终将患者安危放在第一位,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集医术和医道于一体的医务工作者,有效与药理学课程思政目标相结合。(4)前测(P):前测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能较全面地了解班级学生前期知识的基础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该环节的实施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控课堂讲授知识点的深浅及难易程度,有助于调节教学进度。教学中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送小测验,实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针对课堂知识点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讨论,如糖皮质激素对抗新冠病毒是否有作用?为什么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及相关药理作用。(5)参与式学习(P):课前将一些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超星学习通,学生课前就能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中教师通过有序设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以及学生的要求,再集中对其不理解的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并针对医药案例、药理故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如给出临床上糖皮质激素的用药事故案例,让学生分析病例中糖皮质激素的错误使用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临床上应如何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介绍化妆品中糖皮质激素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新闻,让学生分析总结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不良反应及滥用的危害性。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且用药过程中任何时候均需评估患者用药安全性,减轻病痛、延长寿命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给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或新的伤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仁人”,并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民的“仁术”。同时也可以分享糖皮质激素发现过程的故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6)后测(P):布置超星学习通平台的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安排学生课后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制作糖皮质激素的思维导图。(7)总结(S):采用教师总结和学生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第一部分由学生分享其在本次课学到了什么,哪些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哪些方面有了深刻的理解。第二部分,教师先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并对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用药范围、准则和规范进行总结。再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总结,指出不足,同时也鼓励部分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多参与BOPPPS课堂教学。两部分总结相结合,引发学生对医药道德、职业操守以及医德医风的深刻思考。

  3结语

  将BOPPPS教学模式有效融入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在教师备课时运用科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有条不紊地安排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挖掘与药理学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主动接受思政教育。教师通过合理的BOPPPS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并将思政学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学习中。这是实施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A].教高[2020]3号.

  [2]杨宝峰.药理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沈旭君,王灵聪,冯晓红.BOPPPS教学法在西医诊断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7):99-100.

  [4]沈齐英,居瑞军,张志红,等.“课程思政”背景下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8):114-116.

上一篇:洛阳自驾游一日游路线(洛阳出发8条周边人少景美的自驾游路线推荐)
下一篇:什么是护士的行为礼仪(护士的基本行为礼仪主要包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