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纪录片要有足够的能量和创造力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从2006年FIRST青年电影展创立,纪录片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年先后有《归途列车》《种植人生》《昨日狂想曲》《囚》《四个春天》《世外桃源》等影片从影展走出,被大家熟知并喜欢。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无论对于电影,还是我们的生活来说,都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日常经验。此刻,FIRST在西宁点亮荧幕,本身就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这次FIRST纪录片有什么特点?入围纪录片的社会性、专业性如何?有哪些纪录片让人印象深刻?为此,凹凸镜DOC采访了知名电影学者、FIRST复审评委王小鲁。

  文末另附FIRST电影展排片。

  

  王小鲁

  好的纪录片要有创造力和足够的能量

  采访:张劳动

  排版编辑:K

  凹凸镜:您曾经担任过很多影展的选片人,这次FIRST纪录片有没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呢?对于这些纪录片的整体印象如何?

  王小鲁:每个电影节展诉求、风格不一样,征片子的范围也不一样。就这次FIRST的影片整体来看,今年复审阶段的影片,大多可能没有像往届《京生》那种,用六七年时间去积累素材和情感,用特别深厚的力度去呈现社会,或者像魏晓波、徐童那种以挑战纪录片伦理的方式来拓展纪录片边界。我觉得整体相对平淡一些,但仔细看,还是有一些特别深刻的片子,以及影像方法独特、实验性强的片子。

  

  《京生》截图

  这次看到的纪录片中,还是体现了这些年中国纪录片逐渐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那几种形态,一种就是CNEX的那种,我可以说是CNEX化的纪录片;还有一部分是类似于私影像,用纪录片介入自己的生活,透过镜头和家人交流,也用来进行自我发现;另外就是一些从国外学电影回来的纪录片导演,他们更会向内走,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

  除此以外,还有的纪录片通过长镜头,通过在作品中对固定的空间进行拍摄,利用时间的绵延,来让观众感受到片中人受局限的生活的质感,让观众深刻地体验到对于被拍摄对象的生活,这种片子里我认为有深刻的人道主义,虽然美学以前有一些类似的实践。

  所以我感觉到,今年的片子大部分还是与以前已经非常成熟的纪录片创作程式类似,这方面相对保守,影片中展现的批判性没有很强,但是当然也有几部影像和方法比较独特的,实验性比较强的。

  凹凸镜:复审评委的评选体系和标准是什么?

  王小鲁:总体复审评委工作组构成主要在于影展组委会的安排,这次我发现复审里有男性、女性,有纪录片导演、剧情片导演,还有制片人,也有像我这样的研究者,影评人,每个人都带来TA的独特观看角度。

  对我来说,我的标准肯定还是要看影片的创造力,看了很多纪录片后,它的创造性怎么样你能马上感觉到。当然还有就是它的现实感,对于当下揭示的力度。还有就是形式感,这属于创造力的一部分,这个形式感指的不是形式主义,它其实能够带来新的启发,帮助我们建立对生活的新感受力。比如说这次有一个叫《清明》的纪录片,这部片子有社会议题,就是导演家的祖坟因为施工被平了,需要迁坟。但是它没有重点展现这个过程,而主要展现现代城市和乡村古老习俗心态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个角度也没有特别新鲜,但我很少看到在纪录片上有人像这部片子一样去进行视觉构思,而且在形式方面这么有激情和想象力,而且这个形式的展现过程中,你还是能感觉到它的思考的痕迹。

  凹凸镜:您经常会撰写电影的影评,这次选片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在文本层面比较优秀的作品呢?

  王小鲁:FIRST有一个最佳电影文本,是用来表彰在影像创作中呈现高超文本创作能力及技巧的荣誉。

  有一部《棒!少年》我觉得不错,可能大家会觉得它有点像一个传统的纪录片形式,但是它对于人物行动的追踪,以及对于某些有特定倾向性的动作的强调,还是使得它组成了一个很成功的叙事。不是说它没有缺陷,我觉得某些地方突出的还不够,还没有强化这些地方所具有的表意的深度,但是纪录片毕竟不同于剧情片,我觉得这些部分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棒!少年》海报

  这部片子特别追踪了两个棒球少年,这两个人物的指向性、代表性都很有意味。一个是天生叛逆的少年,一个团队要对他规训,这个过程触目惊心。不过这条线虽然强烈,但我觉得还是在一般叙事的可期待范围内的,其实另外一个少年的线索给我的触动更大。

  另一个少年长相乖巧,人缘也好,从上到下都对他很照顾。他是一个孤儿,和伯父一起长大,伯父为了让他在队里不要有任何私心杂念,经常在说话中,去断掉他的所有后路。他打球其实是报恩。他自尊心特别强,当他们去美国打球输掉的时候,他嚎啕大哭,他可能觉得他的报恩彻底失败了。他太在乎输赢了,但是他在乎的逻辑很不一样。后来他放弃了打球,回老家后做的一个动作就是去乡政府要他的孤儿救济金,因为这笔钱被克扣了。我能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做法里面有一种追问命运的意味。

  所以这个文本仔细想的话,特别深刻,一个孩子的生存、心理压力和自尊,还有是各种外部力量放在一起,这里面有一种撕心裂肺的东西。

  凹凸镜:这次复审中,哪几部影片印象比较深呢?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好几部。其中一部叫《光之子》,看起来也很普通,看起来是拍了一部类似于希望小学的机构里面的一个女孩,这女孩父母离异,和外公外婆一起住。但是这个片子人物选的好,我觉得人物选的好,这个片子就成功了一半。这让这部纪录片有点“天成”的意思。

  

  《光之子》海报

  人物选对了,还要处理关系,导演和人物的关系处理好了,呈现的叙事才有光彩。我觉得这部片子在处理关系上特别动人。里面的人物关系互动可能很容易被观看者忽略掉,她想去见那个弃她而去的父亲,但是总被无形的力量和家人的心理障碍所阻断,最后导演促成了父女的见面;还有在学校里,女孩的书法纸写坏了,特别想要一张新宣纸,但是她没有勇气。导演鼓励她去要,当她要到后,导演说,你看,也没那么难。

  这种介入当然也很普通,但是要看介入的质量。我以前有个观点,纪录片就是一种社会交往,这部影片让我感动,导演让这种交往显得自然和得体,其中的情感互动都让人心动。

  当然每部选入进来的作品,都有它令人难忘的地方。还有一些没被没选进来的作品,也在用电影语言传达拍摄的意义也在于陪伴这些人物。

  凹凸镜:看完这些影片中,你觉得当下青年纪录片创作者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小鲁:我不知道这些片子代表性如何,是不是据此可以评价当下青年的纪录片创作。但是就我看到的作品来说,我觉得整体还是相对的保守的。

  我知道现在拍片子很难创新,我记得彭小莲导演曾说过,世界上的好电影到90年代就都拍完了。我觉得有道理。不过即使如此,生活还是全新的,未来还是未知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新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相互激发。

  

  2007年小莲在香港录制《红日风暴》的旁白

  (董然拍摄)

  就目前的片子来说,如果一定要说问题,我觉得整体还是有点模式化。有一些纪录片的电影方法你能感觉到来自于一种知识和学习,个人激情和激情中带出来的旁逸斜出的不规则的东西相对要少。这个东西可能就是创造力吧。比如说我喜欢徐童的作品,很多人都劝我,你别再给他鼓吹了,但是我觉得他的东西有原创性,而且是在自己的生命激情中,依靠直觉和狂热去喷射出来的一个叙事体,这当然很难得。但这种热力对于CNEX来说,可能是一种迷狂和有破坏力的东西,它们可能就更加的理性化。

  所以这次我喜欢《清明》,其实这部片子在各个方面都有点浅尝辄止的意思,选进来是希望大家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另外选择赵煦的《世界的形状》也有类似的想法,之前赵煦有一部《丘山》,这种作品在国外可能很多,在国内还是很有新意的作品,这可能是最近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方向。当然这种作品以前也不是没有,它其实和沙青的《独自存在》有点像。

  

  《清明》海报

  刚才说的模式化,其实不是说就完全不可取,要产业化就只好这么做。这种片子里面有一些在社会议题方面很有新意,但是没选进来,不是说差多少,而是你感觉到导演进入到了一个工业化操作里面,这当然是一种工作上的熟练,但我感觉更应该是表彰的那种有点先锋性的东西。

  另外的问题,可能是当下的表达尺度带来的变化。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不是消失了,它还存在,但是变得比较含蓄和内在化。在剧情方面的感觉,也是发现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所以剧情片中我特别推崇一部《枝栖》,就是看重它的批判性,以及对于这种批判性的良好表达。

  凹凸镜:能讲一下您对于国内纪录片现状的看法吗?

  王小鲁:这几年可能由于有一段短暂的院线纪录片的激发,纪录片人的产业意识普遍加强了。这没有什么不好,我就是在说一种现象。

  当然新一代的纪录片作者的电影创作思想不一样了。比如说,有导演六七年甚至十几年拍一部纪录片,带着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去拍,这可能是属于上一代人的电影意志和电影激情。现在这种很少。当然一个原因也可能是这些新人年龄小。

  这就是现状,我还是看到一种趋向含蓄的叙事,虽然这可能激发另外一种表达,比如《告别十二岁》,这个含蓄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告别十二岁》海报

  我觉得目前的纪录片现状,我前两天跟张献民教授也聊过,我觉得目前是有几种分化。一部分是过去的纪录片导演们,他们更艺术家范儿,他们的艺术经验在增加,社会阅历在增加,他们做得更精致也更加深刻,这很好。

  另外一个分化出来的新现象,就是張献民说的中产化。我之前的说法是一批国外留学回来拍片的人。像赵煦,还有这次选入的《瘾》、《云阳》的导演,他们都是有国外留学背景的。他们关注身份问题,交流问题,属于向内走的。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完全本土化的导演不太一样。

  我记得前年跟纪录片导演赵亮聊过,当时看了西湖纪录片大会的纪录片,我说现在一部分新导演和你们的区别是“形式大于内容”,按照王小波的说法,就是内容填不满形式,而你们这一波导演往往是内容大于形式。就是说内容上特别饱满,尤其是对于社会苦难的记录,沉重到让人透不过气来,而形式上往往使用了最朴素的方法,按照基本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去叙事。

  

  《老郭梦工厂》海报

  这种片子其实现在还有。这次也出现了几部,《老郭梦工厂》可能有点像这种,纪录的方式主要靠直觉。但是我提到这个倾向的时候,想到更多的是另外一些作品。那些作品中创作者和被拍对象的关系特别亲近,往往是一个共同体或者联盟,他们的交流特别深入,纪录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挖掘真相或者为历史存档的想法,将事实纪录下来进行传播,或者作为档案留存下来。它的商业前景很差,这也是中国独立纪录片早期就有的一种非常传统的做法。

  凹凸镜:什么样的纪录片能够在电影节上更有前景?

  王小鲁:其实,电影节各有不同,我觉得这样的纪录片必须首先要体现创造力,当然创造力是综合方面的,比如处理和现实的关系,新的形式感等等。

  但最关键的,我觉得它必须充实,就是说它总体上必须有足够的能量,能让我被它感染,被它撼动。

  过去说纪录片的功能,有人沿用过去的说法,说纪录片是镜子,纪录片是窗户,格里尔逊说是锤子,我们可以保持开放性,可以说纪录片可以是任何东西,它也可以是K歌的麦克风,事实上很多人在用纪录片抒发情怀。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应该是一把犀利的手术刀,应该再锋利一些,它要迅速而准确的把握事物的基本轮廓,并且能够直达病灶,它的现实洞察力还是首要的。

  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开闭幕影片今日揭晓

  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开闭幕影片今日揭晓。开幕影片为艺术家曹斐2019年的新作《新星》(Nova)。闭幕影片为丁荫楠导演1988年的作品《电影人》(The Film Makers)的修复版。

  观影证于7月17日15:00通过FIRST官方网站正式开售。

  开幕影片

  《新星》

  

  导演/ 编剧/ 剪辑|曹斐

  制片|欧阳维炜

  项目经理|徐正月

  摄影指导|杨光

  摄影|张立明

  美术|曹斐、于杨

  造型|黄艺蕾

  音乐|迪伦·艾伯拉希米杨

  演员|王加一、安娜伊思·马田 、闫楠、林山云、赵景程

  曹斐,1978 年生于广州,现在北京工作及生活。曹斐的影像作品曾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伦敦白教堂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东京宫、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等世界各地重要美术馆展出。曹斐的作品《我.镜》曾参加2008年鹿特丹电影节Exploding Cinema:“新龙门客栈”单元,2010年《人民城寨》项目参加多伦多A空间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合作项目,作品《影梦人生》入选2012年41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作品《La Town》参加2014年伦敦电影节实验电影单元,近期作品《监狱建筑师》入围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延展单元。

  曹斐是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成员。

  艺术家曹斐拍了一部科幻电影。

  在她近年的创作脉络中,《新星》既继承了庞然大物下个体的命运脉络和情感关系的创作母题,又再一次拓宽了当代艺术界内外去衡量这部作品的维度和可能性。她试着往回看,制造虚拟世界和物理空间的交错,记录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观,越过现实时空,一边追踪人的痕迹,一边求索历史的韵律。

  

  曹斐

  《新星》

  2019

  单频高清影像,16:9,彩色,5.1声音

  110分

  鸣谢: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 及 Sprüth Magers

  《新星》是曹斐持续多年的艺术项目”红霞“(HX)中的“未来”部分。影片讲述在一座叫“新星”的城市里,有一所新星电子计算机有限公司,在外国专家组的技术支援下,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HX项目,大规模地把人类转换成电子信息的摄取者,以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技术升级战略。父亲作为项目的技术领导者,亲手把儿子变成HX项目的试验品。但是项目失败,儿子成为了不断往返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往返于梦境、现实和寓言的电子孤魂。

  在导演阐述中,曹斐说:“‘新星‘指偶然出现在天空的明亮星星,曾经由于其突然出现而被认为是刚刚诞生的恒星。当新星燃料用尽,其毁灭爆发的灰烬将形成新的天体,因此新星既是老年恒星辉煌的葬礼,又是新恒星的推动者。《新星》以复古科幻的方式,在过去和未来的废墟边缘,反复进出和逃逸一段没有时间坐标的时空和领土,见证人类如何为“进步”而做出的牺牲,就像新星所迸发的光芒,是塌缩,也是重生。“

  

  《新星》剧照

  开幕影片放映前,我们先行释出《新星》的部分歌单。在苏联怀旧民谣、中文流行乐和经典戏曲的流转之中,感受 “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持久又突发的幻觉。音乐制造的情绪氛围,以及时隐时现的象征符号,都如同未来考古学家铺设的草蛇灰线,重叠彼时彼地与此刻观看者所置身的现实。

  - 《新星》MIXTAPE -

  1938年

  

  《第2号华尔兹》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1938年

  

  《喀秋莎》

  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 及 马特维 ·勃兰切尔

  俄罗斯合唱团

  1950年代

  

  京剧《空城计》

  奚啸伯

  1982年

  

  《冬天里的一把火》

  费翔

  2012年

  

  《八九点钟的太阳》

  熊熊作业

  影片中的“红霞”(HX)来源于北京798附近的酒仙桥社区。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援助下,这一带成为了当时闻名的电子工业厂区,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社区内有工人生活所需的场所,其中就有“红霞影剧院”。

  英国蛇形画廊策展人康斯特勃说:“曹斐像扫描了整个红霞影剧院,创造出像虚拟表演一样的现实,让它可以永远保留下去。她对这个空间所研究、收集的信息和数据,重新注入到作品中,这样的重塑意味着它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新星》剧照

  对FIRST和曹斐来说,在2020年以《新星》作为开幕影片,是勇气也是野心。美术馆里展览的作品进入电影院,跨出原本身处的系统,会是全新的观看之道吗?会重塑电影生产的规则吗?

  对在场的观众而言,经历长时间的沉寂,我们重回影院,观看已经消失的但被曹斐再现的红霞影剧院。真实与虚妄,预言与乡愁,在此牵扯出无限增生的互文和隐喻。

  闭幕影片

  《电影人》

  

  导演|丁荫楠

  编剧|苗月、丁荫楠 摄影|于小群

  美术|付侃、康而劲、谭小刚 音乐|周晓远

  录音|黄明光 剪辑|张文琳 演员|斯琴高娃 、

  韩童生、辛明、邝平、熊源伟、普超英

  丁荫楠,电影导演,天津人,1966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先后在广东省话剧团、珠江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79年与胡柄榴合作导演故事片《春雨潇潇》,获文化部青年创作奖。丁荫楠相继执导《逆光》《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成为中国重要的历史传记片导演。

  闭幕电影,是一次反身回望。

  丁荫楠在导演阐述中说,在电影的喜笑怒骂间,一股怆然笼罩在观众心头。这源于他的切身体验,电影人在克服创作的磨难中周而复始,上一部电影的问世,便是下一部新作的开始。

  《电影人》用哪怕放在当下都可谓先锋而前卫的视听手法,展现了一个电影剧组里的工作和生活,戏内,主创人员面对创作上的瓶颈深陷焦虑,纠结于电影应否将真实的生活展现出来,戏外,每一位剧组成员又各有现实生活上的不同苦衷,而观众是否有勇气直面生活中真实的自己?这是影片发出的问题。

  在当下的境遇里,我们试图用这两部遥相呼应的作品,为夹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当下写下注脚,如果说我们能从一种虚构的复古未来想象中寻获新生,那么或许也能在尘封已久的过往角落反思当下。

  一号人物·黄渤

  

  FIRST压轴一号人物为黄渤先生。好久不见。

  从与大银幕分别的正数第177天,转为等待影院重聚的倒数第3天,压轴一号人物的宣布,意味着第十四届影展全面开启。届时,黄渤、黄轩、井柏然、文牧野、易烊千玺五位FIRST一号人物,与阔别已久的电影,在西宁等你!Back to FIRST,Back to Cinema!

  作为演员和导演,黄渤以精湛的演技和精良的作品享誉银幕。他曾主演《疯狂的石头》《斗牛》《杀生》《泰囧》《厨子戏子痞子》《亲爱的》《寻龙诀》《疯狂的外星人》《我和我的祖国》等电影,融入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为不同类型的经典角色赋予蓬勃的生命力,收获众多电影奖项肯定。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受广泛好评,不断给观众带来新的创作惊喜。

  

  

上一篇:快手怎么播放灵魂摆渡
下一篇:香港电影即日排行(香港电影目前的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