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范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融媒体时代篇1

  融媒体又被称为“全媒体”、“混合媒体”等。是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手机报等多种传播媒介,在人力、采编、互动、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融媒体不只是机械地将传统媒体编发过的稿件或是视频新闻简单地搬到网上,也不只是建一个报纸或电视的网络版。而是以网站为核心,以传统媒介为羽翼,统一的采访队伍,统一的新闻品牌,一个大编辑中心,以网络为新闻信息的第一平台和综合的新闻信息库,以三种传统媒介再加上手机报共四种主要媒介,发挥各媒介所长,对新闻事件进行统一策划和报道。

  融媒体如同一艘航空母舰,以网站为舰载平台,将传统媒体的报道手段、采编队伍融合起来,形成一支新闻报道的庞大舰队,形成强大的新闻竞争力。融媒体时代,不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一个新闻单位只拥有一种传播媒介,或是电视、或是电台,或是报纸,或是网站,而是同时拥有这四种媒介,至少是其中两种媒介,甚至再加上手机报五种媒介,统一新闻资源,统一采编力量,统一新闻品牌,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新闻产品有机融合,有策划地利用各种媒介特点,进行综合的新闻运作和策划。如同一个军区司令综合调配海陆空各类军种协同作战,共同完成新闻事件的全方位报道。

  融媒体时代来临

  在国外,英国BBC已经将其电台、电视台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新闻编辑部,探索全平台的360度采编。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新的办公地点中,将独立办公室模式改成了报纸和网站的编辑记者共同办公的大平台模式。编辑部里最醒目的是一个由许多屏幕组成的“媒体墙”,时刻刷新着最受关注的网站新闻、电视新闻和照片,记者发来的稿件也会视需要出现在不同的平台上。

  在美国的“坦帕新闻中心”,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台和网站整合于一体的编辑部,采用的是开放式的、圆桌式的办公空间,所有媒体的工作人员在这个圆桌上进行统一的报道部署。

  在国内,诸暨日报社于2005年就成立了报社网络部多媒体报采编室,网络部成为报社人员最多的部门之一。他们提出“再造新闻纸”,打造“多媒体报”,集电视、报纸、广播等优势于一体,将第一媒体(纸质)报纸、第二媒体(声音)广播电台、第三媒体(声像)电视台、第四媒体(网络)互联网合四为一,创建混合媒体。

  2008年7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宣布全媒体采编系统正式运营,“报业集团各媒体发稿取消“日报记者”、“晚报记者”等称谓,一律称为“YMG”记者(YMG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英文缩写)。YMG记者不再局限于向哪家媒体供稿,而是由集团统一调配。YMG记者的稿件也向多个全媒体终端――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

  2009年3月7日,《杭州日报》告别单一纸质媒体时代,实现“报网合一”,同时增加摄像视频报道,打造三驾马车式的融媒体,在《杭州日报》每个部门都活跃着能扛着摄像机、举着话筒、拿着无线上网笔记本进行采访报道的全媒体记者。

  2009年5月成都传媒集团全面启动“媒体结对行”模式,将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网络、新媒体等全媒体形态聚合。

  媒体融合的大潮正向国内新闻界席卷而来,融媒体使传统媒体从尴尬的处境中实现华丽转身。网络媒体这一异军突起的后起之秀,因传统媒体的注入而功力大增。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运作

  网络将成为融媒体时代的核心媒介,是融媒体的最重要信息平台,其他媒介将成为融媒体的羽翼。网络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快讯,而且是各媒介的集大成者,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皆可;不仅可以本媒体的信息,还能最快的转载大量的其他媒体的信息;不仅有媒体的信息源,还有广大的草根网民的信息源,并有强大的互动功能,随时反馈网友的反响与评论。随着网络的普及,无线上网、手机上网越来越便捷,网络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介。网络将成为融媒体的信息集散平台。因此融媒体的新闻运作应围绕其新闻网站而展开。

  无论是图文还是音视频,网络皆为第一平台,或与电台、电视台同步播发。电台、电视如果是直播,可与网友进行实时互动;如果是新闻事件发生后录播,则可以将网友评论、网友报料融合在报道中,主持人不是只念文字稿的播音员,而是面对电脑显示屏,一边看着网络,一边放视频、说新闻的互动主持人。报纸综合记者的采访、其他媒体的报道、网友评论和报料,在新闻事件发生的转天,推出深度报道。并向读者推介自己网站的专题报道:“更多新闻请点击本网专题报道”。所有记者都在网站上建立博客,描写采访中的感受与细节,并在论坛上与网友互动。

  在未来,所有的读者、听众、观众都是网民,上网成为网络时代的日常行为,网络将无所不在。网络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报纸、电视、电台、手机只是为人们获取信息多提供了几种辅助渠道而已。因此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专长,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来报道新闻事件。当然这种改变需要一个过渡和一段时间,需要各层次读者和观众的接受和认可。

  融媒体的新闻来源,将不只是记者的采访。网友的报料和评论,是融媒体的一个重要新闻源。亿万网民是融媒体的草根记者,融媒体甚至可以发展网民“准记者”,在网上提供一定的培训,实名登记,冠以“网络通讯员”或“网络记者”的头衔。“网络记者”不仅可以提供文字信息,还可以提供音频、视频信息。

  网络热点和网上新闻排行榜,也是其他各媒介的一种新闻资源。报纸可以登载本网站每日新闻点击排行榜。电视也可以播放网友拍客的新闻视频。

  融媒体要有统一的大编辑中心,对新闻信息统一编辑,对记者采访的稿件和网友提供的信息统一处理。对新闻产品统一策划,这个编辑中心要求7x24小时不停顿运作,至少三套人马轮番上岗。

  编辑中心不应以媒介来分工,而是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深度报道等来分工。制作好的新闻产品放在新闻库中,供具体操作各媒介的编辑来调用,如同超市的货架一样。但编辑中心将对重点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全程策划、统一布署。

  融媒体就像一个交响乐队,编辑中心就像乐队指挥。

  融媒体的新闻运作流程将比传统媒体或单一的网络媒体更加复杂,而手段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运作将充满创新。

  融媒体时代篇2

  [关键词]融媒体;转型;创新;技术改革;内容改革

  传统报业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转型,是国内外传媒都在积极探索的方向,自2008年以来,国内外有很多享有盛名的报刊先后宣布停刊。2014年1月1日,创刊14年之久的《新闻晚报》宣布休刊;《上海商报》于2015年10月1日起宣布休刊。2014年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8月6日出资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引发了很多人关于纸媒已死的新一轮讨论。其实所谓的纸媒的衰退和死亡,仅仅是“纸”的衰退和死亡,而不是“新闻”的危机。这也是贝索斯购买一家报纸的原因。

  面对报业经营日益惨淡的现状,报业转型成了各大报业自救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原因,转型的途径和转型的成效进行分析研究。

  一、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必然性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体,进行全面整合的新型媒体。融媒体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以前人们获得消息都是通过官方媒体的报道,如今打开微博、微信、博客、知乎等社交网页,人们的视野可以包罗天下。除了信息接收方式外,互联网还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因此,报业不得不迎合时展的潮流,融合其他媒介的传播优势,使自身走上新媒体发展的道路。

  内容时滞性。新媒体时代新闻讯息的更新速度是按“分、秒”计算的。传统报纸的更新在互联网“即时性与交互性”的特征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传统媒体人应该结合网络新媒体,挖掘更新的值得受众观看的信息。

  版面排挤性。报纸可传播的新闻数量、新闻篇幅是有限的,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消息会放在头版头条最醒目的位置,而其他的一些新闻消息就被“排挤”至其他版面角落了。采编者作为“把关人”,决定着读者看到的新闻消息的全面程度,也会间接影响读者对新闻的认知态度。而新媒体具有“超文本性”、“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受众可以综合浏览网页信息,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对新闻信息进行搜索,不再受排版的限制。

  读者局限性。报纸通常把受众称之为“读者”,实际上,如果仅仅把受众当做“读者”,就仅有信息消费的关系。当一个媒体拥有一定的发行量以及忠实的受众时,需要做的是重新定义读者,把“受众”转变为“用户”和“消费者”,以媒体作为介质,通过产品的创新去发掘、满足更多的需求,提供超越于信息内容的服务和体验。

  二、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路径

  整合平台是基础。以受众为本,重新整合报业的平台化建设。简单说来,就是打破之前报业单向、线性的业务体系、运作方式,以及单一、封闭的价值观念,与外界环境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补、资源创新的有机模式,建立动态、多样、开放的报业平台。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纸质媒体而言,是受众需求、内容创新、组织结构、经营体系的变革,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

  技术改革是支撑。技术变革一方面需要报业有设备的更新投入,另一方面对报业技术人员的更新也提出了要求。未来新媒体转型是一个“442”的阵型,40%的人员做内容,40%的人员做技术,20%的人员做应用。

  报业设备的数字化更新是硬件基础。数字化时代,开发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软件以满足不同的编辑需求。2013年“两会”期间,就有记者使用自拍杆在两会现场进行报道,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移动终端具有的移动便携性,相信在未来会越来越被普及使用。

  硬件设备更新离不开采编技术人员新媒体技术的提升。首先,建立更新报业人员的培训机制是很重要的。除了引进新媒体人才为传统报业注入新的活力,对老员工掌握新技术的培训也是加快报业转型的重要一环。新媒体时代对媒体人员的要求将更加全面,强调“一专多能”,既要掌握写稿、采访又要会操作编辑图片、视频、录音等技能,形成“报网互动”、“报台互动”等新的多种传播模式。在稿件编辑上,应当具有新媒体传播意识,积极学习新媒体传播的理论知识,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分众化时代,受众注意力的稀缺性才是采编人员采写稿件的出发点。研究好受众心理,从稿件的选题到素材筛选、稿件编辑,都要符合新媒体传播的思维方式,吸引受众,优化报纸新媒体产品的传播效果。

  内容改革是立足点。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是媒体融合取胜的关键。新媒体的信息,最终还会在传统媒体上沉淀。以前是“厚报时代”,如今要将报纸由“厚”变“薄”,舍弃碎片化的消息,在内容上求精、求全、求深、求细。重点做好深度报道、调查新闻、专栏文章、数据新闻。

  传统的报业人员具有深厚的媒体素养和文字功底,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报纸依然应当发挥“内容为王”的优势,创造有影响力的新闻品牌内容。传统报业内容的原创性强,观点新颖,价值判断具有独特的视角,在新媒体时代正应该发挥与运用报业独特的观点视角,打造“观点纸”,形成自己的独家报道和独家策划,从信息思维和媒体思维,转向产品思维,构建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的媒介产品。这样就清晰的区分出与其他媒体传播的异同之处,形成属于自己的内容品牌。

  品牌的“N次销售”是突破口。在过去的运营模式中,内容只是报纸的一次消费品,而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产品可以被重复包装进行多次销售,例如通过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多次销售。报业的运营模式从单一的赢利点逐渐多元化,在原来的销售模式的基础上,向数字增值业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根据市场发展动态瞄准商机,实现报业运营全方位、跨媒体、多产业的立体运营。

  2014年7月,光明日报与光明网采用“文字+视频”融媒体报道方式,追记了湖南省桂东县人民法院院长钟江武的事迹,读者纷纷通过点赞、分享、评论等方式给予好评。纸媒报道加上视频,达到了1+1>2的效果,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这个时代,人们更相信的是人本信息,而不仅仅是文本信息,如果传统媒体不能和受众建立更加深入的关系,那么数字化就注定是呆板的。

  三、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未来发展

  传统媒体的创新,不是仅有数字化一条路,要实现报业更多的盈利,就要将新媒体转型与自身多元化经营和与外界的纵向链接结合起来。在“传媒+”的风潮下,媒体正在发挥自身优势与各大行业联合,“触电”、“相融”、“跨界”,形成可扩展的产业链。

  “触电”。建立数字化多媒体平台,报业增加了销售盈利点,从过去单一销售内容和广告,到现在围绕报纸上下游的印刷、发行等与广告相关的产业都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如2013年新华社印务公司就拓展成立了物流公司,除了完成自己报社的发行任务,还开拓了快递、配送业务。《安徽商报》在2014年开发了电子商务与社区云商模式,自己承担报社的发行,同城物流配送等产业。同时依托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将电子商务、社区店商、传统媒体三者有机融合,这一模式可将线上消费者引导至线下实体店消费,也可将线下实体店的消费者吸引至线上消费,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通、信息互联、相互增值。

  “相融”。有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和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在依然保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报业应该积极开拓属于自己的移动终端载体,形成“报纸+图画或动图”、“报纸+录音”、“报纸+视频”的多媒体样态,增强数字化内容对读者的吸附性。2013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出品数字阅读产品“上海观察”,作为市委机关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尝试,读者可任意浏览网站首页,以及客户端中的免费内容。如想阅读更多精品文章,可购买会员卡。依靠其原创内容和网络化呈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跨界”。在报业向着多元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不相关的产业相结合找到盈利点,通过跨界服务进入新的市场,也是很多报业实践出的成果。最成功的当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进军房地产业,借着报业的品牌优势,成立了河南瑞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其开发的楼盘销售收益达10亿元左右。

  融媒体时代篇3

  2010年新媒体在商业模式上除了团购是亮点外,其余继续延续着上一年度的模式,在营运层面,微博是2010年一大亮点,其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个是社区化,另一个是媒体化,都深刻地影响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消费的诸多环节。2010年世界杯在南非举行,这一全球性的盛会见证了媒介大事件营销与微传播结合产生的威力。此外,视频依然是这一年度的热点,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与商业视频网站共同为这一产业的推进持续发力,当然,受众在这一年也相当给力,视频用户数量及使用时长都不断增加。

  一、三网融合:重塑媒介新生态

  三网融合是2010年出台的重要的媒体政策背景,它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由此改变了中国新媒体的现有生态。中国媒体下一。步的转型势必是在这一情境下展开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产品、新形态、新内容以及全新的营销策略将大面积营运。

  (一)内容融合

  三网融合使得各类内容、各种形态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内容提供商与内容集成商在这一融合平台上共生。融合时代的内容有两个胜出取向:一个是“特供内容”,即具有“独家性”的内容提供;另一个是“集成内容”,即将已有内容通过“打碎、切片、重新包装”等集成手段以取得“内容的二次落点与二次开发”。

  (二)渠道融合

  这涉及到原有广电网的整体提升与更新换代,对于广播而言,通过有线渠道、网络渠道、卫星渠道以及无线渠道等渠道与平台传播自己的内容。此外,除了既有渠道建设与融合之外,全新的传播渠道也在不断出现,比如“星巴克”、“工商银行”等专属渠道的订制电台,也是广播拓展自身的一条新路。

  (三)终端融合

  三网融合将带来电子终端产品的整合与革新,其中包括电视、手机、电脑、其他通讯设备等终端的融合。以广播终端为例,不再是先前的“收音匣子”,它有40多种可承载的新终端,而开发符合自身频率的专属终端也是一条可尝试的全新道路。终端设备的融合创新还可以带来上下游产业整合的机会,能够孕育出视听新媒体的朝阳行业。

  (四)催生新的消费习惯

  三网融合加快新产品的推广,一方面是产品的诞生能催化并创制用户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用户潜在的需求将由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激发并实现。这一切都将进一步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五)消费升级带来文化升级

  视听媒体用户新的消费升级势必会带来新的文化升级的需求。在三网融合时代,全新的视听媒介生态下,先前的内容消费与广告消费己然不是单一的消费点,形象消费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全新消费理念与模式。打造新时代各个视听媒体独特的媒介形象并以此聚拢并固化其用户,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中国视听媒体的一个全新命题。

  (六)视听新媒体的全产业链模式

  三网融合的本质是多种业务(网络、业务、后台)在同一张网络上的融合。之于中国视听媒体而言,三网融合时代的新理念有两个关键词:纵向打通与横向融合。即媒体机构要纵向“做产业链的推进,打通产业链的各环节”,横向“跨地域整合”,将现有媒体资源统筹经营,获得规模效应。

  二、传统媒体的自媒体传播

  2010年传统媒体新媒体改造中可以立即行动起来运用新媒体的方式有什么?最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一个规划是什么?前者是“微博雨,后者是“广电云”。

  (一)微博雨

  即各个传统媒体可以以“机构”及“媒体个人”的身份开设“微博”,对外信息,搭建起电台、电视台与外界沟通的一个新桥梁。移动互联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微博这一形式与手机的捆绑性很高,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一项重要应运。开通微博,除了便于媒体机构向外信息外,还为媒体机构开辟了一个“新闻线报”的新途径,有利于扩大媒体机构的新闻信源。

  微博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具有“微内容、微表达、微动作、微成本”等特性,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向外散发新的传播能量。在媒体机构刮起一场微博雨,也是传统媒体利用新技术、新渠道的一个全新转身,固有的广播、电视单一通道使得信息传播很难产生复合传播效应。让自身机构采制的信息能够实现“多渠道、多通路”传播,是在现实情境下增强传播效果的一个最佳策略。

  (二)广电云

  是另一个传统媒体进行新媒体改造时,广电领导者要拿出大气魄建立并推广的系统工程。

  云计算是整个IT产业发展的趋势,它是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引擎和神经的中枢。利用云计算是视听新媒体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云时代,电视台将要演化成为高速信息网中的数据中心,成为一个海量的影视节目库,成为跨平台、全媒介的播出中心。而数字音频天生具有云计算的基因,它将音乐文件超大规模化、虚拟化,并且安全稳定地维护在云端,消费者只需要通过自己的上网设备去获取这些数据,云计算帮助音频受众摆脱了音频终端、音频获取、音频分享、音频收听等诸多因素上的限制,可以让先前电台的听众坐享音乐云端无障碍,这些都将深刻地影响到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因此加强新媒体视听内容生产制作,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是摆在电台、电视台的现实课题。

  新技术的指向是不断向前的,作为传统媒体领导者而言,拥抱新技术、建立新理念、构建新系统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攀登。

  三、移动互联――新媒体从有线到无线

  互联网不是孤立的,媒体融合互补是必然的。互联网将最终走向无线化。互联网公司,门户、网游、视频公司的跨界,更多的涉足电影、电视、广播、话剧、演出、娱乐等这样的传统文化、影视公司的业务。

  目前移动宽带网的用户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迹象,据Informa统计,今年第二季度,这类用户的数量突破了2.57亿人。这表明3G,WiMAX等高速无线网络的普及率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左右。按Informa预计,到2014年,全球无线宽带网的用户数量将提升到25亿人左右。

  新媒体的这一跨界融合趋势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番未来图景:移动互联成为未来中国视听新媒体的主要版图。用户可以在WAP移动互联网上得到几乎全部的互联网体验。各主要门户网站都开通了WAP手机版,如新浪、搜狐、QQ、央视国际、新华网等等,专门的WAP网站有空中网等。用户还可以通过Ha0123等导航门户方便地找到并进入所需要的网站,浏览网页,看博客、写博客等。而之于视听新媒体的产业链而言,有两

  类行业将获得成功,一类是“高质量的内容提供商”,例如迪斯尼、四大唱片公司等拥有独家内容的提供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会获利颇丰,它们中的一部分也会转为自建渠道的服务提供商。另一类是“拥有推广渠道的服务提供商”将会进一步崛起,例如腾讯无线、新浪无线、3G门户网等综合服务提供商可以和更多优质的内容资源合作,加之自身强大的营销能力,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便携智能终端重塑音视频生产与消费

  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有10亿,我们知道今天互联网用户有23亿左右,而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50%。基于手机的应用到今天已经有50万种,很多是基于企业的应用,所以手机移动终端会大量地应用于企业的IT系统。包括7亿社交用户,2010年有8000万台上网本。而在手机中有2.2亿部是智能手机,会给工作和娱乐带来很多的影响。其实已经不仅仅是手机的趋势是无处不在的。

  手机功能不断强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制作图片、视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手机记录下来,并随时随地将这些内容传递给他人。移动UGC,即“移动中的用户贡献内容”模式正在成为国视听新媒体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在移动网络上,运营商可以比较容易地将具有增值价值的内容与用户进行收入分成。

  智能手机终端不但使视音频的生产越来越“即时性、大众性”,通时使得它的消费也变得越来越“即时陛与普遍化”,以苹果iphone4.0的出世,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视频的生产,它简单易用的音视频摄录技术,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视频内容的生产者。此外,爱立信的“ME-ON-IV”产品更是让每一个手机手用户可以将自己摄录下来的音视频,第一时间回传总部的交换机站,并在网络平台以“直播”形式呈现。

  五、微博媒体化与传统媒体流程之变

  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媒体又有了新变化,微博成为这次信息传递及信心聚合的一个新平台。

  大量前方消息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第一时间首发,传统电视机构凤凰卫视在此次地震中,以“手机+微博”的新型方式第一时间文字信息。微博媒体化特征越来越显著,其“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信息扩散模式加速了整个新闻的影响力,对于凤凰卫视而言,借助微博增强了其品牌号召力度。

  一些媒体记者用其服务的媒体加自己名字注册微博,在玉树地震期间不断通过手机短信前方所见所闻,一时间成为新浪微博上的转发热门。一个重要动向是,传统媒体中的理念先行者不再像以往那样,将新媒体做为自己的附属平台,独家消息都要等母媒刊发以后,才被允许在新媒体平台上刊发。越来越多理念领先的传统媒体,会将新闻的第一首发地选择在母媒关联的新媒体平台上首先,而稍后将深度与综合报道在其传统母媒上,这种流程的新变,一方面取得了媒体的“先机”,树立了母媒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反应的优质“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平台首发,类似在新平台上的“节目预告”,间接提升了其母媒内容的被关注度。

  六、新闻理念的革新――钻石新闻观

  网络的“聚集”功能是其最大优势,它能将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在一个时间聚集在一起,如同钻石的若干切割面,共同折射出报道的光茫。新媒体时代,新闻理念面临着新转型。做新闻要像切割钻石一样,才能将其价值最大化。

  新闻不再是单一线条的迅速播报,此前这一度被认为是线性传播之广播的最大优势。未来的新闻,将以更立体、更复合、更多元、更多层面的形式呈现,折射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信息光芒。

  传统媒体能不能“广为传播”呢?

  “N次切割”做速度:将新闻做“N次切割”,形成多个“反射面”,让每一类受众群都能找到合适他们的那一“面”,这种“切割”是专业性的甚至是专家级的,如同钻石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切割工艺密切相关,“新闻切割”越专业,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此外,除了专家队伍外,强大的“脑编辑部”是保证上乘“新闻切割”的关键之关键。强大的编辑队伍将是未来“整合新闻业态”的根本保证。

  “水果集散地”做深度:除了做“切割”,传统媒体在提升传播力方面还应做“深度”,以专业性对抗非专业性,做新闻的批发商,一个新闻事件一出,将其做到“再无做点”的境界,将深度挖掘之故事、观点、细节、素材转包、批发给网络等新型媒体,借助它们的传播力量传播广远。

  七、媒介营销新转型:大事件 湿营销

  传播,随着技术的日渐革新,以及整个人类社会进入后现代的这一背景,将越来越呈现出“碎裂化”,宏大叙事将被微传播取代;正是因为传播的碎裂化与微传播,才使得营销也越来越注重“情感连接”,不再干巴巴的,而呈现出更多情感的“湿”的特性来。

  世界杯期间“丢本妹妹”的一个案例,它能充分体现目前传播的这种“微”特性,与营销的“湿”特质。“世界杯丢本妹妹”起因于一个非常没新意的“寻人启事”。某报摄影记者魏杰在前往南非世界杯报道期间,在南非比勒陀尼亚一家酒吧,和一名为"somisa"的女孩偶遇,并有短暂交流。她走的时候,笔记本电脑遗忘在酒吧,于是魏杰在微博中发起寻人启示,微博发出后,一时间有10多万网民积极转发,尽管从事件开始就可以看到其“炒作”与“策划”的痕迹,但质疑的声音很快被淹没,者即使连发8条来刷屏也无法阻挡网友们“转发”与“人肉”的高涨热情!

  是什么使这一切发生?微博及社区传播的力量来自何处?人们参与的热情之源是什么?这一传播链条呈现也哪些特质?它是如何通过微传播这种方式有力地实现了客户产品“湿营销”的目标的?

  (一)网友看客的情绪共震与爱心投射

  微传播有其独特的传播魅力,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向外散发新的传播能量。微博传播具有“微内容、微表达、微动作、微成本”等特性,使得参与成本很低,人们只需花费一个转发,一个评论的成本,就能表达一种情绪、贡献一份爱心,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种表达爱心的实际成本远远高于网络,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不愿、不敢去表达的爱心、情绪,在网络中找到了一个低成本的表达渠道。

  (二)微传播――无法叫停的脚步

  微博传播是碎裂化关系的一种新的传播,它是一种动态传播链。这意味着当一个话题从原点“被启动”时,传播就开始了“自我发酵”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一旦话题发起,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向前!理性声音将不被听到,回拉的力量基本不起作用,任何人说“NO”也不管用,直到事件最后的自然终止。

  对于大多数想借微博等SNS产品进行营销的传播者而言,话题一旦发起后,其主旨方向是“向前”的,但因为微博碎裂化“动态传播链”本身的特点,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发生话题走向偏离的可能,这就要求营销者在重

  要节点上需把控节奏、掌握方向。

  (三)湿营销:情节与情绪为王

  “世界杯丢本妹妹”引发了一轮微博与社区转发热潮,在这一传播事件中有三个主角:男记者、丢本妹妹、本本(ACER笔记本电脑),网友看客们争相转发与人肉的主要是“丢本妹妹”,在此期间,网友们也人肉了“丢失笔记本“及其上的泰德熊贴图都查明了出处、功能、优缺点等等。ACER笔记本电脑就在这种微传播与湿营销中被广为知晓。由此看出,在当下全新的传播情境中,营销的方式与理念也出现了全新的变化,营销诉求不再是如此“直奔主题”,而变得“婉转动人”,情节成为营销脚本的核心,而发动用户的情绪则是营销成功的关键。

  八、融时代的核心:流程再造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以“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细分的受众概念将被全新的“用户”概念取代,未来媒体面对的是一个个有多媒体需求的“用户”,而不是先前传统意义上的“听众、读者、观众”。听(观)众观念向用户观念的转变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步骤。3G时代将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受众概念到用户概念的转变),对于这样一个直接和消费者交互的界面,手机的用户体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运营商、制造商都必须更多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感觉。

  融媒体时代彻底改革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媒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对先前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新再造,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在新媒体转型的未来5到10年内,媒介机构都力争从“单媒体”走向“融媒体”。融媒体,不但是媒体门类齐全,更为重要的是各介质之间的打通、一体化的过程,它牵扯到一系列的组织结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再造与优化。

  融媒体时代信息源处在更为开放的状态中,除了传统信源外,来自网络、手机等多个平台将浮现出众多的民间信源。有了大量的信源之后,还要具有从中发现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脑”指挥中心就是这个信息价值的发现者,一个新的模式这样展开,在人人都可成为传者的自媒体时代,做为专业的媒体机构而言,将要建立一个强大的“脑”指挥中心,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并且对这些开放状态中的信源进行科学管理。传统媒体实现内部融合的第一步首先是空间融合,在空间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单介质新闻生产向多介质新闻生产的转变,也才能实现单信源向复合信源的集纳。当然,当事物发展到~定阶段,这种空间融合将会进一步超越空间,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超时空特性,继续推动融媒体的发展。但在传统媒体最初的融合过程中必将经历这样一个“空间融合”的阶段,从而保证新闻生产流程再造能高效运转并得以固化。

  一个理想的模式是,在巨大的新闻生产操作空间中,“脑”指挥中心位于这个平台的中央位置,其他各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纸媒等业务部门环绕周围,多媒体记者采写的图、文、音频、视频等新闻素材分别归到各自系统,由指挥中心确定一条稿件的新闻价值,并最终决定以一种(比如选择是在广播上还是在报纸上)还是几种媒体形式(比如同时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呈现的方式,转而分发给各自下线业务部门,并分别在下线部门的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纸媒等介质平台上对外。

  整个情形,有点儿像一个大型的交响乐队……空间上的整合是融媒体初期,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关键之关键,首要之首要!

  融媒体时代篇4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

  传统媒体要科学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融媒体发展现状

  1.基本定义。(1)融媒体时代。从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构成的传统媒体时代,跨越到网络新媒体时代,即“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开启“融媒体时代”,具有内容兼容、利益共融等特点。(2)新闻工作者。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新闻工作者是指从事新闻报道宣传的工作人员。一般包括编辑、记者、播音员等在内的采编播从业人员。(3)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是指通过学习而具备说、写、听、读或某种知识能力的状态与品质。媒体素养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今,媒体素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播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及能力,延伸到如何全面运用自身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这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出来。(4)新闻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新闻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就是如何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解读,以正确的舆论来帮助受众客观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新闻舆论工作团结、稳定、鼓劲、正面的宣传效果。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的提升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只有内外形成合力,才能不断提升。2.统一要求。新闻工作者提高媒体素养要做到几个方面。一是要深刻认识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二是要严格遵守新闻传播和媒体发展规律;三是要转换思维方式,逐步形成互联网思维。(1)党性与新闻性的统一。坚持党性与新闻性相统一,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教育的根基。在此基础上,还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2)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是基础和根本。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既要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又要坚守公共伦理的底线,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把党性和新闻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好地统一起来,满足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3)融媒体思维与传统媒体思维的统一。新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强化了互联网思维,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提升媒体素养,深刻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善于因势利导,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3.存在的问题。一是知识更新欠缺,观念更新滞后。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都接受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训,经历过新闻工作由传统进入数字化科技转变的过程,但融媒体技能较为欠缺,还需要观念的更新升级。二是“系统学”较少,“碎片学”居多。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参加系统培训学习的机会少,只能在工作中利用间隙时间、根据实际工作所需学习。要想提高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媒体素养,还要让系统培训制度化,并普及所有新闻工作者。三是“内外夹击”,竞争激烈。一方面,短视频、直播等以快捷直观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受众欢迎,从微信、微博到抖音、快手,形形色色的网络平台发展迅猛,浏览量成倍增长,以前的受众转换身份成为记者、编辑甚至主持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传播者。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系统正在向管理企业化、运营机制市场化、人事制度社会化转变,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改变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媒体素养,才能与时俱进。

  经验与办法

  加拿大媒体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我们不知道谁发现水,但却能肯定不是鱼。因为鱼与水可谓水乳交融,已经难以看清楚。”融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就好比水中的“鱼”,对于“水”,即传统媒体的存在方式、运营模式,已经习惯到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水”的环境却在不断发生变化,鱼也需要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水”的变化。因此,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势在必行。1.融入新闻人才培养过程。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提升需从人才培养的根本入手,应加强校企合作,将媒体素养提升纳入合作育人的全过程。(1)积极参与。新闻单位选择人才的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选择”转变为“主动培养”,从专业设置到课程选择,从理论掌握到实际操作,全面参与,贯穿始终。可以把优秀编辑、记者、主持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成功经验纳入教学计划,提高教学项目与工作实际的结合度。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行业特点和魅力,通过媒体实践活动感知行业文化和氛围。(2)合作共赢。应支持鼓励优秀新闻工作者到高校相关专业兼职教学,通过鲜活的案例和切实的经验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应积极接纳相关专业学生到新闻媒体实习,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要利用高校的专家力量,发挥专业优势,开辟对口培训基地,对新闻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2.充分发挥在职培训功效。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提升媒体素养,努力做到常态化、系统化、制度化。(1)主动提升操作能力。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提升新媒体操作能力。(2)个性化定制培训。相关组织应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个性化定制培训。在坚持人民性、公益性的基础上,实现全媒体转型目标。在新闻内容的获取上,要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优势,采访、制作、播出最鲜活的新闻;在新闻深度的挖掘上,要发挥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优势,深入剖析新闻内容;在新闻形式的展现上,要利用科技优势,创新采访报道形式,如借助直播云台、多部摄像手机、即时剪辑工具等,实现文字、音视频、网络直播的同步呈现。(3)“走出去学习”和“引进来创新”。要发挥社会组织和学术团体的作用,既可“走出去学习”,也可“引进来创新”。一方面要提供更多机会,让基层新闻单位、一线采编播新闻工作者走出去参加培训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另一方面要“引进来创新”,邀请专业院校、专业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基层新闻工作者开展与新媒体有关的专业培训。3.加强管理与目标激励相结合。新闻媒体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加强管理与目标激励,以达到全面提升新闻工作者媒体素养的目标。(1)强化素质管理。素质管理主要分政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职业道德及融合传播能力素质四个方面。政治理论素质可以通过“学习强国”平台、继续教育平台等实现考核,新闻业务素质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报道情况综合考核,新闻职业道德素质可以考虑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融合传播能力素质主要通过技术培训能力的提升程度予以判断。(2)强化素质导向激励。素质导向激励手段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对于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如对于一线新闻工作者可以采取提升绩效工资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激励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不一定就能达到所需的效果,要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融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尤为重要。媒体工作者必须熟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树立互联网工作思维,转变思想,放下架子,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不能简单地以为通过新媒体传播新闻就实现了媒体融合。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深入学习、创新思维,才能提高媒体素养,完成自我革新。

  参考文献

  [1]一起学习!媒体融合发展,总书记提出这些要求[J].新闻采编,2020(10).

  [2]李鸾莹.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6(07).

  [3]宋立纲,郭叔增,万玲艳.以创新力提升影响力——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探索[J].新闻采编,2020(04).

  融媒体时代篇5

  随着被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的市场环境随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笔者结合铜川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工作的发展和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电视;正能量

  “现在群众用微信的多吧?”这是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调研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运营情况时问的一句话。目前,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效率最高、范围最广、人数最多、速度最快的传播手段,我们跑步进入了一个无“微”不至的“微时代”。面对新形势广播电视台如何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用好新媒体、做好党员干部舆论思想引导,这一课题不容忽视。

  1主动作为,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

  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式的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大家的观念意识也多样多元多变,如何与时代接轨,积极主动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已成为当前业界广为关注的一个话题。纵观我国业界发展态势,传统媒体在不加强和增强、拓展舆论宣传阵地的同时,先后通过互联网衍生而出的微博平台、微信平台、QQ平台,乃至掌上手机各运用平台等相继运用并开展了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宣传。当下,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顺势而变、主动作为,要在不断巩固和拓展舆论阵地的同时,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主动去占领和运用好新媒体阵地。我们特别是要会用、善用新媒体及时发出“主流声音”。越是众说纷纭,越需要党报评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在此形势下,2015年12月30日,铜川广播电视台着力打造互联网时代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于一身的融媒体平台“智慧铜川手机台”正式上线,利用新平台、根据新形势、融合新特点、传递好声音。“智慧铜川手机台”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平台,受众在手机上可以实现新闻资讯、政务、电视直播、便民服务、用户互动等主要功能。此外具有灵活的扩展性,可根据需求不断增加新功能,借助互联网实现我们对于智慧生活的各种需求,让“智慧铜川”变为现实,同时也搭建了政民互动的新平台。截至2016年3月访问量已突破126万次。平台整合了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力,实现内容与速度的统一,如连续推出的《第三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长征红色精神火炬在陕传递》《国企进铜》《两会专题》等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宣传报道,是这一平台不仅整合了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力,也实现了内容与速度的统一。

  2善于引导,做正能量的“发光体”

  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断催生新的传播形态,随之而来的宣传思想工作也出现新趋势和新格局。铜川广播电视台借助新媒体优势,精准发力,扩大格局,不仅以特有的角度、特定的方式报道社会、解读社会,还以特殊的方式和价值标准影响社会、引导社会,只有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才能释放正能量,并与全社会的正能量同频共振。铜川广播电视台一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扣主旋律开展宣传报道,紧抓反映社会发展本质的宏大主题,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闻节目的改版、制片人的活力再现等,让大家在工作中创新表达方式的同时,也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导向,争夺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做正能量的“发光体”。如2016年3月17日,铜川市文明办、铜川市创文办与铜川广播电视台联合创办的大型专题栏目《铜川好人好》与广大观众、网友见面后反响强烈,当日该节目在智慧铜川手机台点击率轻松破万。群众在评论中普遍认为,《铜川好人好》栏目是暖心之作、良心之作。该栏目以入选“铜川好人榜”的100名好人和生活中新近涌现出的好人典型为基础,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5方面内容,讲述发生在身边普通人的故事。镜头对准普通农民、草根英雄、爱心民营企业家等群体,集中展现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引导全体市民向好人看齐,与善良同行。又如2016年1月18日晚20点38分,铜川黄陵交界处发生3.2级地震,因为震感引发铜川市民关注,并很快在微信微博中滋生传播“铜川将有大震”的谣言。“智慧铜川手机台”震后第一时间发声,报道地震消息并对谣言进行辟谣,为迅速平息事态,正确引导舆论走向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一期期节目,一个个互动,一条条新闻依然持续发酵中,不断引导和传递的是温暖与感动,为时代前行汇聚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更好地传播铜川正能量、唱响铜川好声音。

  3科学管理,用正能量打造专业化团队

  智慧铜川手机台作为铜川广播电视台新兴的社交传播媒体,目前已经掌握了手机台后台维护的基本技术,建立了工作机制,完善了手机台版面设计和架构,完成了宣传片,策划了一些推广活动,并通过上线仪式的成功举行扩大了手机台的影响力,开始转入到推广、运营的重要阶段。无论何时,必须紧跟新变化新形势,科学布局全媒体传播格局,提升运用新媒体的工作能力。坚持用好、管好并重,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新媒体管理机制,科学管理和打造正能量的专业化团队,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在宣传和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随时可以新闻的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正能量,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一员,更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转发微信、微博的同时,一定要仔细甄别、主动传递正能量,传播向上、向善的积极消息,主动担当传感器、扬声器,凝聚、传递正能量,遏制、消解负能量。

  铜川广播电视台整合规范了现有的官方微博、节目微博和个人微博,并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形成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组成的矩阵,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赢得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优势,走上接地气的创新之路。作为主阵地上的新闻工作者,要时刻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对准互联网的新趋势。让主旋律、正能量主导网络空间,让党的主张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时刻牢记,群众在哪里,我们的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做有担当的新闻人,努力记录社会,反映时代,做到与党同向、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新媒体人。用好新媒体,聚合正能量,不仅着力要用好基础平台,还要通过建立专门队伍,有效梳理、甄别、研判舆情动态,做到去伪存真,找到新闻舆论工作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能力水平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身为广播电视传媒人的我们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创新理念,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巩固和拓展舆论阵地。同时扑下身子,贴近群众,突出特色、精准定位,弘扬主旋律,多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全媒体宣传格局。

  参考文献

  [1]戴世富.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J].新闻界,2012(4):9-11.

  [2]王曦.善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光明日报,2013-1-5(006).

  融媒体时代篇6

  记者:作为新媒体领域的专家,同时您也是在传统媒体内从事新媒体实务的操盘手,您怎么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新旧融合”呢?

  栾轶玫:当下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有几个核心命题,一个是“云计算”,一个是“物联网”,另一个则是政策推进下的“三网融合”,这几个热点背后的共性在于“融合”。三网融合得以实现首先依赖于IP技术的发展,人们在IP网这一张网上就能轻松实现语音(电话)、视频(有线电视)、数据(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其次,国家层面上的大力推动使得这一融合由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我们知道2009年广电整个有线行业的收入是370亿,三大电信运营商加在一起则是8424.3亿,是有线行业的22.77倍。而广播的市场蛋糕仅有75亿,这意味着传统媒体如果不借“三网融合”契机,改变既有生产与收入模式将很难在未来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三网融合的本质是多种业务(网络、业务、后台)在同一张网络上的融合。

  以国家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2010年以来开始介入媒介产业链的上游――媒介投资,投资了“手机支付”等新兴产业,从先前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内容采集者与生产者――“内容提供者”逐渐走上了产业的中上游――“内容集成商”与“媒体投资商”的全产业模式,深度介入媒介产业链的全环节。这一情形在北京广播电台也同样上演,103.9北京交通台投资介入“终端生产”,研发1039导航仪等广播捆绑产品,为其原有广播带来增量发展。除了“纵向做产业链推进”外,中国广播还需“横向跨地域整合”,这一情景也在一些广播先行者身上展开,比如一些广播电台开始布局周边的市、县台,将“小”的广播资源整合成“大”的广播资源,从而以规模效应换得市场要价权。

  记者:我注意到您在很多文章以及很多演讲中都谈到一个核心词“UGC”,并且主张当下媒体要想在媒介丰盛时代“胜出”就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鼓励UGC(即用户贡献内容)的热情”,为什么这样说呢?

  栾轶玫:所谓的UGC,“用户贡献内容”,它的背景与基础在于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进入WEB2.0阶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论坛、博客、社区、电子商务、视频等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与分享出去,而这其中有很多是可以为媒体所用的。UGC使得用户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释放,它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的重要组织部分。UGC之所以能带来媒体粘度,是因为其内容生产、分类、筛选,排序都由用户产生和决定,完全自动,从而使用户有种“当家作主”的感觉,这种伴随着内容关系形成的人际关系,更加富有黏性,更加牢固。在UGC内容的生成与上浮整个环节中,用户本身已经参与了平台架构的搭建过程,比如用户的评分行为、收藏行为、订阅行为、评论行为、浏览行为,事实上都起到了协助其他用户选择内容并提供更好呈现方式的作用,这一点拓展并丰富了传统媒体机构的新闻评价标准。比如国家电台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过程中,也必将经历这样一个“泛信息”的过程,从受众较广的“泛”信息发展到受众较窄的“深”信息。这种“泛”信息有利于推动深度信息内容的发展。因此,对于媒体机构而言,如何完善UGC内容的上浮与优化,显得非常重要。

  记者:现在看到很多传统媒体在实现新媒体转型方面都做了很多尝试,您曾经提出过,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必须结合目前的媒体技术而分阶段实现,即“台网一体的三段论”,其中您明确界定了从WEB1.0到WEB3.0这三个时期传统媒体实现新媒体转型时各自的定位与有效衔接,您能具体谈谈吗?

  栾轶玫:根据观察得出的预判是: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即WEB1.0的“网为台(报)服务,台(报)为网铺路”的台(报)网联动阶段;WEB2.0的“台(报)网平行,互动前行”的台(报)网互动阶段;WEB3.0的“网为中心,台(报)为辅助”的网台(报)融通阶段。第一阶段:台网联动:网为台服务,台为网铺路。新媒体从无到有经历了从被动反映传统媒体内容到自己生成原创内容的阶段,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意义上的新媒体的从“WEB1.0到WEB2.0”之路。“网为台服务,台为网铺路”,在WEB1.0的台网联动阶段,传统媒体的网络部门应该放低身段,在自身不具备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阶段里努力为台做好服务,将自己的母体资源――台内资源做强做大。“台为网铺路”,主要是针对这一阶段,一些传统电台、电视台的网站在没有自己独立的广告运营资质的前提下,网站的母体资源――电台、电视台要将网络的广告捆绑销售,甚至可以以附带赠送的方式打包卖给广告商,一方面增加了自身广告呈现的丰富与多元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广告商;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广告收入“出让”一部分给网站,帮助网站实现最初的商业收入。第二阶段,台网互动:台网平行,互动前行。在WEB2.0阶段,台网一体进入了“台网平行、互动前行”的“台网互动”新阶段。这一阶段,一些传统电台、电视台的网站较早地嗅到了WEB2.0新技术并将之应用,通过搭建“播客、博客、视频分享”平台,高效、低廉地聚集了大量的民间原创内容,这些内容是其母体――传统电台、电视台所不具有的,网站因拥有了这些内容而具有了“要价权”。网站对于其母体资源――传统电台、电视台先前的内容依赖已然开始转变,原创内容的生产使得网站手中有了“自有产权”,可以坐下来与其母体――传统电台、电视台“对谈”了。在这一前提下,台与网平等的两个主体之间有了“台网互动”的新可能。第三阶段,台网融通:网为中心,台为辅助。经历过WEB2.0之后的新媒体将进入WEB3.0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基于网络数据库基础之上的对信息及各类资源的深度整合及再造。这时,网络因累积而生的数据库优势,加之新技术带来的对于信息的分类检索及智能运用,使得网与台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台网关系将呈现出“网为中心,台为辅助”的新局面。台的资源将全面数据化,网将通过构建社区,增强人群粘度,二者合一,一方面是内容的深度整合,一方面是吸引有粘性及忠诚度的用户。新型的“台网融通”平台将形成,建立在这一平台上的一系列新型运用也将由此展开。

  “从WEB1.0到WEB3.0,从台滋养网到网反哺台”的台网一体的发展战略正体现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事物发展的本相。此时,网站的品牌进入成熟期,其母体――传统电台、电视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借势于网,或者随着更新的技术诞生,一个“强兼容性”的新媒体将有可能向下兼容了原有母媒,台网一体战略将进入了“网台融通”的理想国。通过这三步走,也能够很好实现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平移”。

  记者:您除了是一名新媒体专家,我们注意到您还是一名微博与博客的资深玩家,对于当下最流行的微博,您是怎么看的?

  栾轶玫:微博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具有“微内容、微表达、微动作、微成本”等特性,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向外散发新的传播能量。各个传统媒体可以以“机构”及“媒体个人”的身份开设“微博”,对外信息,搭建起电台、电视台与外界沟通的一个新桥梁。这是传统媒体利用新技术、新渠道的一个全新转身。固有的广播、电视单一通道使得信息传播很难产生复合传播效应。让自身机构采制的信息能够实现“多渠道、多通路”传播,是在现实情境下增强传播效果的一个最佳策略。此外,微博这一形式与手机的捆绑性很高,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一项重要应用。开通微博,除了便于媒体机构向外信息外,还为媒体机构开辟了一个“新闻线报”的新途径,有利于扩大媒体机构的新闻信源。

  我们看到在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期间,媒体有了新变化,微博成为这次信息传递及信心聚合的一个新平台。大量前方消息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第一时间首发,传统电视机构――凤凰卫视在此次地震中,以“手机+微博”的新型方式第一时间文字信息。微博媒体化特征越来越显著,其“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信息扩散模式加速了整个新闻的影响力,对于凤凰卫视而言,则借助微博增强了其品牌号召力度。一些媒体记者用其服务的媒体加自己名字注册微博,在玉树地震期间不断通过手机短信前方所见所闻,一时间成为新浪微博上的转发热门。一个重要动向是,传统媒体中的理念先行者不再像以往那样,将新媒体作为自己的附属平台,独家消息都要等母媒刊发以后,才被允许在新媒体平台上刊发。越来越多理念领先的传统媒体,会将新闻的第一首发地选择在母媒关联的新媒体平台上首先,而稍后将深度与综合报道在其传统母媒上,这种流程的新变,一方面取得了媒体的“先机”,树立了母媒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反应的优质“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平台首发,类似在新平台上的“节目预告”,间接提升了其母媒内容的被关注度。可以说我是比较早的博客与微博的使用者,对于去年日益火热起来的微博,我个人感觉它还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传播方式。微传播,是无法叫停的脚步。微博传播是碎裂化关系的一种新的传播,它是一种动态传播链。这意味着当一个话题从原点“被启动”时,传播就开始了“自我发酵”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一旦话题发起,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向前!理性声音将不被听到,回拉的力量基本不起作用,任何人说“NO””也不管用,直到事件最后的自然终止。对于大多数想借微博等SNS产品进行营销的传播者而言,话题一旦发起后,其主旨方向是“向前”的,但因为微博――碎裂化“动态传播链”本身的特点,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发生话题走向偏离的可能,这就要求营销者在重要节点上需把控节奏、掌握方向。

  记者:前些天又重新读了您的专著《媒介形象学导论》,在此基础之上看了您最近的一些有关“新媒体、国家形象、国家软实力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论文,感觉到您对于形象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延伸。新媒体对于中国较实力提升会有很大作用吗?

  栾轶玫: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这里边涉及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新媒体”,另一个是“形象”,这都是学术研究非常新的领域,将二者结合起来,能撞出一些新东西来。而究其应用层面而言,新媒体确实有利于国家形象权力的获得与维护。我们知道,中国软实力建构与传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争夺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另一个是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以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各类媒介形式的聚合体,是融视、听、写、触于一体的融媒体。这种性质使得经由这一平台所传播的信息及其负载的形象更加生动,能够给人以强大的感官刺激,这种感官刺激对于塑造形象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新媒体传播平台非常有利于“形象碎片”的“多节点扩散”。WEB2.0的每一个用户都是和周围节点相联系的独立节点,而每一个节点同时既是受者,又是传者。每一个节点在接收到信息后,都将信息传送到周围的节点,形成信息的散射,收到信息的节点也将信息传送到周围的节点。这种“多节点扩散”的传播模式打破了先前“铁板一块”的形象传输模式,每一个接受者都是形象碎片与意义的生产者与传递者,他们因为参与到整个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而对这一“国家形象”有着天然的友好与接纳感。同时,这种“多节点扩散”,在空间上形成了严密的信息传播网,最终覆盖了所有的节点,在理想模式下可以实现了“六度分隔理论”在WEB2.0条件下的强大传播扩散效应。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在内容上容易获得目的用户的“亲近性”,在覆盖上能够形成“最广泛的覆盖”,从而使得形象权力不但从质还是量上都能获得增强。

  与硬实力不同,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在情感上与对象国产生联系,让之民众对我设议程及我方形象产生认同感。情感联动,是软实力建构的一个重要指标。新媒体在以下几方面较之传统的传播手段而言,天然地具有这种“情感联动”的能力。

  首先,WEB2.0提供了各种传播技术,例如RSS、blog、SNS、Twitter等,这种多元的传播技术整合带来的不仅是接触点的细分和把握,并在这种细分和把握基础上使微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而这种传播的全程又都是“用户参与”的,因此,用户会对其上的内容有一种“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情感;

  其次,新媒体,特别是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实际的中心隐藏在幕后,也就是说实际的传播主张是在幕后的,相关信息通过”“多节点传播”扩散到每个节点。而节点与节点之间又是直接传播,这一个个传播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沟通。每一级的节点传播之后就会形成一定的沟通,软实力建构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沟通工作”在新媒体平台上被分散到了每一个节点,每一节点的沟通都有助于理解与认同的形成,这种“多节点沟通”在节点与节点之间,人与人之间搭建起了“情感之桥”,很好地增强了软实力传播的效度与粘度。

  第三,web2.0提供的各种传播技术,能使每一次接触产生的多重意义和多样态内容在感官和心理上形成“共振效应”,从而实现传播意义的最大化和与影响力的持久性,这种“立体化”的排兵布阵,在方方面面提示并刺激着用户,通过一系列微内容的传播,以及微表达的实现,增进我方与对象方之间的情感互动。

  融媒体时代篇7

  以优质策划为抓手,制造新旧媒体热点源头

  传统媒体时效性弱,传播渠道不便捷,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发出好声音,吸引受众眼球?《江南星期6》的经验之一是,以适合新旧媒体传播的优质策划,制造新旧媒体的热点源头。

  《江南星期6》策划性比较强的主要有两个栏目:《第6眼》、《话斋》。《第6眼》定位于关注同读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突出以下“五味”:休闲味、时尚味、生活味、泥土味、文化味,打通新旧媒体两个传播渠道。并且,推出了大量有影响的报道,如《爱上南昌的101个理由》、《不爱南昌的101个理由》、《江西11座城市口号你最中意哪个?》等,内容鲜活,互动性强,在微博与微信上同步播发,产生了良好的宣传合力。

  《话斋》相当于一个聊吧,在这个阵地,可以让无数读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进行讨论,如《江西哪里麻将最好玩》、《江西哪里的方言最像普通话》、《南北月饼口味大PK》等,都在新旧媒体中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热点的源头,提升了报纸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使互动常态化、体验多样化、服务项目化

  新媒体时代,读者对媒体的需求有三大鲜明特色,即互动、体验、服务,核心是服务。《江南星期6》在内容上紧紧围绕这三大特色,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做足做活线上线下互动,向读者提供各种体验和增值服务。如推出“江南哈喽亲子俱乐部”项目,组织亲子活动;《我拍我家》栏目,邀请读者晒温馨小家中自己最满意的布局与设计;组织品鉴团,品鉴美食、旅游产品;推出网球学堂、围棋俱乐部等项目。

  为满足读者需求,推动全民健身,2014年3月,《江南星期6》推出“绿色环保 徒步洪城”系列公益活动,并成立“江南都市报快乐走俱乐部”。“徒步洪城”项目与报社官方微博、微信高度融合,微信推送活动消息,微博、QQ群现场直播,报纸图文报道。10月26日,已成功举行23站活动。“徒步洪城”已成南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好的徒步健身活动,政府机构、社团及商家纷纷参与其中展示自身形象。

  以“浅”“趣”“深”为着力点,使内容更活、更丰富、更贴近

  在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呈现三大特点:浅读、趣读、深读。《江南星期6》紧紧围绕这三大特点,做好内容制造。

  浅读,即轻松阅读,主要体现为内容轻松或短小,阅读方便、易懂。浅读效果,既体现在文本创新、文字表述方式上,又体现在题材及编辑手法的运用上。《江南星期6》的版面,版式新颖,大量运用精美制图、数据可视化等编辑手段,使阅读变得轻松简单。如《南昌盛夏夜市地图》,对南昌有代表性的夜市予以标示,并注明营业时间、主要特色等,使读者一目了然。

  趣读内容,也十分突出,如《新知》栏目,以鲜活生动、有趣轻松的选题为主,如《人体最诚实的地方在哪里?》、《动物也有方言 南腔北调口音异》等,新鲜有趣,悦读效果与传播效果俱佳,在新媒体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深读内容,是彰显纸媒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江南星期6》根据自身定位,推出了许多角度新、生活味浓、影响大的深读内容。如《动车飞机 让双城变同城》等,解读南昌、九江融城生活细节,文字细腻,内容鲜活丰富。

  以新锐时尚为基调,使报纸成为引领时尚新势力

  传统媒体要稳住原有读者群,并发展新读者群,就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展现新锐与时尚的元素。《江南星期6》,从版式到内容,均注重时尚元素的体现。

  版式。封面杂志化,强调视觉冲击,与主报风格完全不一样;报头也与主报有明显区别,其中的“6”字很突出,期期不一样,“6”字所体现的元素,与当期周刊分量最重的内容、重要的节点等有关,期期新鲜。内版的版式,也与正报明显不同,时尚、轻松,视觉效果强。

  内容。如《尚潮》栏目,以新锐的包装、独具创意的板块构造,呈现江西本土时尚事件及国内外时尚风潮。《妆扮》栏目,是一个接地气的时尚互动板块,向读者征集、分享南昌本土时尚美女之妆扮丽影;同时,还展示各位时尚主角对生活的认识与态度,使时尚版多了一分感染力。

  其他板块也时常推出一些与时尚有关的策划,如《平衡车 酷行新人类流行密码》,聚焦南昌街头出现的时尚玩法;2014年国际三八妇女节,推出策划“潮女走起”,角度新,内容时尚有趣。

  融媒体时代篇8

  与此同时,“快手”总裁宿华、“同道大叔”CEO章晋源、“一个人听”主播蕊希、“冯站长之家”创始人冯国震等新媒体大咖,分享了新媒体发展的经验。

  一、 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变化

  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吴晨光:媒体的功能就是要把这边的信息传播到那边的用户手里。这里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信息的获取。信息获取可以自己生产,也可以开自媒体号。不管是微信公众号、还是一点号或头条号,都是提供内容的平台。信息不仅仅是有多少数量的问题,更是内容精致的问题。在内容获取方面不管内容从哪来,都要把领域里面最顶尖的内容拿过来;第二,审核环节。这么多的信息到我这个平台上,很多的自媒体信息没有审核,我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审核的效率;第三,分发最重要的是精准。分发是千人千面,所以视频、图文、问答等内容要丰富;最后,信息分发到用户后,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互动。转发、分享、问答,互动之后形成闭环。另外,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反过来去找我们应该获取什么样的内容。我认为,内容审核、内容分发、内容获取和内容互动,整个环节和流程缺一不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

  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涉及三个关键词。 一是如何给用户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二是精准的传播,类似于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基本上可以做到精准送达;三是如何让用户参与,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转化,应该发挥每一个用户的积极性,比如说让他们提供相应的内容,类似于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为获取信息带来新的方式。新媒体发展的最大趋势是跟资本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比如,Viva畅读公司在走向资本市场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中国媒体融合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媒体网CEO王一鸣:在移动端媒体的阅读到互动,包括这些平台,整个模式跟以前都不太一样。以前在PC端包括传统的报纸印刷、生产,成本过高,而且不经济不环保。我觉得媒体介质的改变,移动化是必然的。现在不缺的是海量资讯信息,稀缺的是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在手机端通过手机百度去查信息,有时候翻几页翻不到,可见垂直化、有价值的内容是发展趋势,以后可能要涌现出垂直化的小应用。

  封面传媒副总编辑王豫斯:作为一个新闻客户端,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市场当中占有一定的影响力,我认为有两点特别重要。

  一、内容为王。以前我在光明日报工作,后来跳出来到封面新闻工作。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内容为王是第一位的。现在内容生产跟以前不大一样,现在是重新整合和分发的^程。我们可能会通过大数据,深入分析用户习惯,通过机器的编辑和选择来确定用户的兴趣,然后精确的推送内容。另外自己的原创内容,大的新闻事件,要有自己的独特角度和观点。

  二、用户体验。现在做新闻并不是简单的分发效率和传播渠道,可能还要对它有社交的应用。跟别人聊的时候转发、分享,并加上你的意见。

  移动互联网有更多的玩法,比如说增加VR的体验,一些友商提供的客户端也是一样,它的屏幕很有特点,有的人把客户端打开以后直接看屏幕了,这也是一种运营方式。还有的是我来当主角制作内容,这也是一种方式。

  二、资本市场看中新媒体什么?

  Viva畅读总裁韩颖:现在互联网创业实际上有三个方向:一个是新闻资讯方向,第二个是游戏方向,第三个是电商方向。所有的方向都与资本市场相关。在新闻资讯方面,有一个环节就是内容的生产,优质内容我觉得永远没有饱和的时候。现在的年轻人在使用手机客户端时不一定是盯住某一个客户端用,尤其90后的年轻人,比如说时尚看这个,财经看这个,新闻看这个,我要有点文化看这个,这是一个组合。现在看,所谓的新媒体更多的是内容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原创,每天都是新的就有价值。内容创新带来模式创新,由模式的创新带来商业价值的创新,这就能与资本市场接轨好。

  封面传媒副总编辑王豫斯:封面新闻因为跟阿里巴巴合作,可能拿到很丰富的大数据,我们主打的是80、90后客户,都很年轻,有较强的消费冲动。根据大数据计算形成消费的闭环,在分发消息的同时可以促进消费实现盈利。

  三、技术创新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价值成正比

  Viva畅读总裁韩颖:我觉得互联网创业很神奇,从20多年前到现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新的公司和新的商业模式。有三个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第一个是蒸汽机延伸了四肢和体力,第二个是互联网,我们正在经历这伟大的技术,第三个是人工智能。当大脑被延伸的时候,世界就会发生大的变化。我做电信很多年,所有的互联网都是架构在大数据之上的。未来,技术创新和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价值成正比。

  第一,大数据都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里。第二,掌握在金融企业银行手里,你只要花钱就知道你花在哪。第三,大数据垄断在BAT手里,而且没有分享和交易的通道。如果你想做新媒体行业、做电商、做O2O,无论做什么,当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数据都没有,但是BAT做任何事情,一分析一统计就发现这个事情对不对,如果对的话投钱投人做。

  因此,把大数据的交易系统做起来。大数据的交易也许像股票交易,像金融交易一样,这一点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2017年,Viva畅读开始进入智能时代的元年,这要靠大数据推动。大数据从已知推未知,这个时候的大数据交易,才是真正惠及所有互联网的。

  四、融媒体是不是个违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我们知道现在融媒体的确发展很红火,当然也听到不同的声音,尤其是一些传统媒体在转型时有疑虑,说转型就是去找死,不转型就是等死。所以,很多人说融媒体是不是个违命题?我认为不是伪命题。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转型,就有可能成功。

  中国媒体融合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媒体网CEO王一鸣:在大环境来看媒体融合,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中国的媒体机构,可以看到以前是分类管理的,像报刊、广电。现在大家基本上往全牌照方向发展了。因为它的竞争很激烈,不改变不求变是不可能的,犹豫跟徘徊肯定不行。上海澎湃等新媒体,地方支持的力度很大。现在新媒体分为五类,一是有牌照的国家类媒体,比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二是细分垂直类自媒体,比如同道大叔、冯站长之家;三是政务类媒体,比如,国资小新、健康中国;四是企业类新媒体;五是平台级的媒体,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竞争都很激烈。

  第一点,融媒体时代往全牌照发展,肯定是一个趋势。第二点,至于说有些机构在徘徊、在等待要不要做,这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已经是火烧眉毛必须做的问题。只是怎么做,可能需要一批专业的做媒体转型、媒体融合的投资机构和战略咨询机构来助力,从战略咨询到培训到智库型机构,国内还是比较缺乏的。所以融媒体网2016年3月份成立,也是在清华大学的指导下,在中央网信办的支持下,跟各个高校和机构融合。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肯定会涌现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媒体。

  五、视频成为信息承载的主体

  “快手”总裁宿华:过去在传播信息时更多是依靠文本,中间一段时间依靠图片,但是在移动时代,特别是人人手里都有一个摄像头的时代,视频越来越多取代了文本和图片的地位。

  “快手”的用户定位在年轻热爱分享的普通人身上,没有做过任何主动的推广。目前,“快手”每天有4000万的日活跃量用户,这些普通人在“快手”上记录有意思的人和事。目前,“快手”是仅次于腾讯和新浪微博的排名第三的社交平台公司。

  在移动时代,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一个是年轻人越来越主动融入互联网。90、00后们开始玩手机,不像我们80后当年基本都是在电脑上。那个时候在互联网上更多是80、70后的天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买了平板电脑。另一个是年轻人也越来越喜欢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和表达生活。这中间存在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在用户的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匹配。

  我们看到年轻人目标更加明确,兴趣更加多元化。特别是目标明确、兴趣多元两个点,和80后、80前有很大区别。我自己是80后,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说希望和大家一样,别人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并且比他做得更好。现在的年轻人更加追求自己的个性,希望成为不一样的自己。现在的年轻人比较简单直接,引导和宣传对他们越来越没有效果,他们希望自己是主动的,并且希望自己就是不一样的人,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看到这种变化,一个是人群的变化,越来越年轻。一个是信息的载体,由文本往视频转移,里面带来很多的问题。首先我们在过去信息消费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做匹配,因为在需求方和人的诉求方相对来讲比较统一,可能靠人工的力量比较容易做得到。但是人的兴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可能不存在一个编辑或者是一组编辑的团队可以把所有人的诉求都满足。另一个是产生的内容和信息不再以文本为主,而是以视频为主。

  在移动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拿起自己的手机,用摄像头拍照片和视频,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视频内容。近几年,在学术界研发出了一整套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方法,开始运用到视频领域中去,在这个领域中“快手”也投入了大量时间。要做好内容生产和消费,核心是理解人的需求,理解内容的属性。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知到视频是新时代的文本,为什么这么说?其实文字是传承时间最长的载体方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去承载信息的未来形态越来越向视频方向发展。写一段很优美的话是少数人的能力,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讲,并没有能力写出很优美的文字,但是可以用摄像头记录下来自己观察到的世界,记录自己想留下的故事,这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拥有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视频的信息生产会越来越多。在民间产生的海量数据里,能够筛选出精华的东西。这些在^去是不可能的,中国历史几千年,老百姓留不下来,但是在移动时代,我们每个个体都有机会记录历史。

  我的孩子不到1岁时,他都会抢我的手机拍视频。他还不会说话,就学会用影像的方式记录。这就是下一代的天赋,也是一个方向,视频是属于未来新媒体的核心。

  六、新媒体价值:培养年轻人的新价值观和认识观

  “同道大叔”CEO章晋源:作为同道大叔A轮的操盘手和现在的CEO,我觉得2016年是新媒体行业变化非常大的一年。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价值”,我们在上海有一个同道咖啡馆,是我们的线下体验馆。前两天我在跟一个老前辈调试咖啡机,老前辈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的咖啡偏苦,因为它只能使用深度烘焙的咖啡才利于储存和运输,这种咖啡自然偏苦。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品牌如何影响一代人,或者是影响每一个消费者的习惯,这就是品牌的价值所在。同道文化跟在座很多的新媒体创业者的公司文化有所不同。在过去一年,我们花了大量的现金流和大量的精力和人手,在线下衍生品开发上铺设,因为我们觉得时代给予这样的机会。当一个人在说时,能够把我们的所思所想传递给两千万、三千万用户,当我们俨然成为影响年轻人心智时,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把这种影响力带到线下,我们看到线下很多的实体经济在凋零,看到很多的衍生品在衰退,为什么?因为这些品牌已经不适应于这一代年轻人的新价值观和认识观。我们理应承担起责任走到线下生活中去。不仅仅在微博、微信内容上影响他们,也应该在线下提供符合他们这一代人生活观的方式和产品。这就是我认为新媒体行业未来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因为我们为什么愿意以这样的价格去收购同道文化的原因。

  七、新媒体发展靠的是细节深耕和较真

  “一个人听”主播蕊希:我今年23岁,在2015年7月份毕业进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主持人,2016年春天辞职,全身投入到自媒体行业里。“一个人听”微信公众号不仅仅是一个公众号,实际上它覆盖了十个电台节目,也是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一个人听”有着相比于其他节目更好的用户留存效果,对于自己来说也是特别大的激励。

  目前,“一个人听”每个月的粉丝在40-50万之间,有一半是微信的自然增长,另外一半是音频平台的自然保留。经常会有人问我,“一个人听”靠什么秘诀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其实我们没有什么秘籍,把内容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大多数人觉得我做音频节目是特别容易的事,只要拿着稿子随便念一念、录录音就做出来了,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我经常是一句话录十几二十次,直到找到最好的状态。我的合伙人也是央广出身,他对节目的要求也非常高。对于我们来讲,“一个人听”能够有今天的成绩,靠的是细节的深耕和较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对这句话非常认同。

  我一直认为,新媒体把内容做好,把最基础的东西做好,就会有发展。我觉得“一个人听”对我来讲像孩子一样,我没有要求更多的人喜欢它,但是我喜欢滋养它,有力量去陪伴“一个人听”的客户。

  八、微信公众号要坚持正能量

  “冯站长之家”创始人冯国震:“冯站长之家”是在两年半之前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最初为什么想做呢?其实非常简单。我们一直很热心为大学的校友会做服务工作,类似于秘书长干得活,组织各类的活动。当时微信刚刚流行时,我就建立了大学校友会的各个微信群,希望给大家带来更活跃的沟通和交流。但是,我发现老中青校友聚在一起并不熟悉,经常出现没有共同话题的尴尬,于是我就浓缩三分钟的新闻发到微信群,得到老中青校友的喜欢。刚开始是通过微信群发,后来由于一些敏感词禁发,才发现这个方法不太靠谱。我就改为欢迎大家直接关注我的朋友圈,没过几天朋友圈又有新政策不能发长文,要分成两段三段才行,这样阅读体验也不好。所以,2014年5月3日,我刚从香港回来,就改为微信公众号,正式推出“冯站长之家”。

上一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电影剧情介绍与精彩影评
下一篇:流放之路去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