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带出双效益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遵义革命老区推进科学发展的地域特色(一)

  遵义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历史上是这样,现实中也是这样。

  遵义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举世闻名还得益于遵义会议。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红军在此转危为安,四渡赤水出奇制胜也发生在这片热土,从而成就了一段值得千古传诵的红色经典。

  利用特有优势,把历史上“红色经典”作为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再以“红色为先,全面推进”为战略,把旅游业发展为支柱产业。这是遵义正在书写的传奇之一,也是遵义科学发展的特色之一。

  截至今年8月底,遵义共接待游客3066.9万人次,比去年全年增加了44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0.9亿元,比去年全年增加了30.2亿元。

  伴随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记者踏上了遵义城的青石板路,去探寻伟大转折,感受长征精神。

  “您现在看到这一群雕,是当年参加遵义会议的6位常委。会议所在地二层大厅陈设简朴,却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在遵义会议会址,讲解员小蔡按照“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恒的纪念”5大部分顺序,详细介绍着长征路上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后不同寻常的故事。

  遵义会议会址不远处,新建的陈列馆于2005年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7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里面拥有200余件展品。加上附近的邓小平旧居、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陈毅与遵义会议展览等10余处景点,已经连接成了游客追忆革命历史、继承先辈遗志的红色系列游线路。

  在遵义市区,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旧居,当年迎接红军入城的丰乐桥,老城凤凰山的红军烈士陵园等,是遵义“红色旅游”的主要景点,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

  从市区延伸出去的“红飘带”上,四渡赤水渡口、娄山关战役遗迹、强渡乌江渡口等见证当年红军浴血奋战之地,向游客叙述着红色战旗一路飘舞的那支队伍,在黔北大地英勇激战的壮举。

  “红色旅游”给遵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遵义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遵义将以“红色旅游”为引领,重点打造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把遵义建设成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品牌响亮的红色旅游城市。

  遵义的旅游资源不仅有红色记忆,还有青山绿水、醇香美酒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有着“丹霞之冠”、“桫椤之国”、“千瀑之市”、“竹子之乡”美称的遵义,是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绿宝石。

  “红色为先,全面推进”这是遵义发展旅游的总体规划思路。遵义市旅游局局长杨斌告诉记者,融合生态旅游、国酒文化旅游、地域文化旅游、温泉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实现“以红带绿、以红带酒、以红带茶、以红带史”为主体的立体开发。

  如今的赤水,历史烽烟留下的战争痕迹早已褪去,国家级丹霞地貌地质公园、竹文化博物馆,呈现了遵义多姿多彩的旖旎风光,

  连绵的茶海自然风光,也是遵义绿色生态游的一个亮点。随着“中国茶海,茶海之心”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茶旅一体化”已经成为遵义旅游的特色之一。

  遵义的民族文化精品旅游也值得一书。依托源远流长的仡佬文化、吐司文化,借助丰富独特的杨粲墓、夜郎古镇等历史遗迹,以及傩戏、独竹漂等民俗活动,遵义陆续推出了民族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和古色古香的历史旅游线路。

  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酒茅台特色工业旅游为依托,遵义还正打造“醉美丹霞”之旅,六朝白酒展示馆荟萃了千年国酒文化。

  遵义市旅游局局长杨斌介绍说,目前,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遗产、中国茶海、仡佬之源6大旅游品牌已逐渐形成,正从“红色旅游”朝多彩旅游横向扩展。今年,遵义市旅游局编制了人文、生态等8个类型的重点旅游项目45个,预计投资3204亿元。

  由于地势崎岖、地貌复杂,交通一直是制约遵义旅游连片、纵深发展的瓶颈。如今,贵遵、杭瑞、茅台高速公路建成,遵义至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始发列车开通,乌江、赤水河航运能力进一步提升,遵义新舟机场也于今年8月底开始运营,一张宽阔密集的遵义立体交通网络正在成形。

  位于遵义北大门的桐梓县,原本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县,随着遵崇高速通车,逐渐进入了重庆2小时经济圈。便捷的交通,满足了大批游客从重庆到桐梓避暑度假的需求。

  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建设、抓发展。近年来,遵义走旅游与社会协同发展的道路,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城市面貌日益靓丽,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看着遵义市文化馆、城镇数字电影院、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数字无线覆盖等项目投入建设,许多遵义当地的老人由衷地感叹,“发展旅游的同时,我们收获了文明与进步、和谐与繁荣。”

  “以前,老旧的街区杂乱无章,周边建筑风格多样,与遵义会议会址等‘红色旅游’景点格格不入,游客往往看完会址就走了。”一位出租车司机这样描述。

  变化的节点是2009年,一项投资1.3亿元的环境综合改造工程拉开帷幕。坡面屋、小青瓦、雕花窗,全方位的立面改造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建筑修建成黔北民居风格,形成红色与古色相得益彰、别具韵味的历史街区。

  遵义的环保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等称号。

  在有着“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美誉的“红军街”,200多米长的街道上,红色旅游纪念品、地方风味小吃多种多样,吸引着各地游客驻足选购、品尝。

  “现在来观光的游客多了,尤其是旺季,牛皮糖、玫瑰糖、姜糖的买卖非常好。”经营老字号手工姜糖店的刘其祥说。开店5年来,每月销售额近2万元,老刘心满意足。

  遵义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富了像老刘这样的城区生意人,还为欲靠“农家乐”增收致富农民带来了搞乡村旅游的机会。依托田园风光、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农家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游客。

  在遵义县三岔镇红光村,谭达荣有个干净漂亮的2层小楼,她告诉记者,今年夏天接待的游客格外多,15个床位每天全满。开“农家乐”很快让她的钱包鼓了起来。

  遵义的红色旅游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挂满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役陈列馆墙壁的标牌雄浑磅礴、荡气回肠,这里不仅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也是众多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教育示范基地。“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在这里传递,“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长征精神在这里弘扬。

  在“红色旅游”带动下,乡村游和生态游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外向型乡村旅游和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建设,正推动着遵义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十一五”时期,遵义新增乡村旅游经营户1500个。由遵义会议纪念馆经营部分转企改制而组建的遵义红色旅游集团公司,以“红军街”为基础,将“红色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作为全市400余家旅游企业的龙头,每年来自红军街上的商户租金回报就已超过1500万元。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还带动了当地的酒店业,据统计,遵义城区中高档酒店的入住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

  《遵义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已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遵义的支柱产业。按照遵义的畅想,到202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可望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可望超过600亿元。

上一篇:去欧洲旅行,荷兰的这个城市必打卡
下一篇:北京旅游方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