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商》试读:第一章问题越棘手,越需要德商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依靠情商解决不了棘手的问题

  你在看到德商这个概念时,可能已经很熟悉情商了。让我们来看看“德商”和“情商”的不同之处。

  1995年,心理学家兼科技记者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写作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震惊和轰动了整个世界。书中,戈尔曼描述了职业成功和个人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认知他人感受的能力。他人的内心感受可能和外在表现大不相同。

  举个例子,假设你我非常熟悉,一天,我们一起喝咖啡,你问我过得如何,我说很好。但一些迹象表明我过得并不好:我避免目光接触,这对我来说有点异常;我的声音比平常低沉;我不笑,这并不像我;我看起来心烦意乱。情商能让你注意到这些迹象,并正确地推断出我其实过得很不好。情商水平不及你的人(或者根本没有情商的人)根本不会注意到我的异常情况。

  但这就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你应该怎么做?

  处理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你应该直言不讳地点破我过得并不好这一事实呢,还是忽略它的存在?也许我们喝咖啡时你没有得到些有用信息来判断接下来该怎么做,是应该在这次见面结束后打个电话或发个邮件问问情况,还是仅仅自我暗示:“他是成人了,如果要告诉我什么事儿,肯定会讲的。”仅依靠情商,你没法决定该怎么做。情商毕竟只触及心理层面,但“应该怎么办”则属于道德问题。要做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单有情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德商。

  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它们?

  你想知道自己的德商有多高吗?那就在阅读全文之前,设想你正面临以下五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它们?事实上,这是一个关于德商的小测验。

  1.你看见好友希瑟(Heather)在脸谱网(Facebook)上新贴出一张照片,照片中她一手抽着大麻,一手握着一瓶伏特加,这时你会怎么做?

  A.直接告诉她这样不好。

  B.不予置评。

  C.“赞”这张照片。

  D.将这张照片拷贝到硬盘里,若她日后攻击你,可以此予以还击。

  2.你正在餐馆用餐,无意中听见两个同事鲍勃(Bob)和雷(Ray)在谈论一名客户,而这名客户正好是你业务中的棘手人物。他们提到了这位客户的名字以及相关重要信息,这时你会怎么做?

  A.提醒他们客户信息是要保密的。

  B.不予理会。

  C.把你所听到的告诉你的上级。

  D.用手机录制下他们的谈话,发到视频网站上。

  3.你带着12岁的儿子去看电影,售票处张贴着:11岁及以下儿童票价6美元,成人票价12美元。如此一来,你的儿子就必须买成人票,这时你会怎么做?

  A.买一张成人票,一张儿童票。

  B.买两张成人票。

  C.把钱给孩子,让他自己去买票。

  D.问下儿子的看法,按他说的做。

  4.假如你手下有一名员工经常迟到早退,且用大量的时间网购,用餐时间和下午茶时间也总比其他员工长。几个月前,你曾开除了一名情况相同的员工。问题是,现在的这名员工是你好朋友的女儿,但你跟她多次提过这一问题,她仍屡教不改,这时你会怎么做?

  A.直接开除。

  B.任其继续,不予约束。

  C.最后通牒,告诉她给她最后一次机会。

  D.让你的朋友(她的父母)跟她谈谈。

  5.有天早上醒来,你发现自己得了流感,但这是工作日,你会怎么做?

  A.待在家里休息。

  B.在家办公。

  C.去上班,但是避免跟别人密切接触。

  D.去上班,并且故意跟那些平时自己讨厌的人密切接触。

  不同的选择源于不同的原因

  你已做出了选择,你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这些选择的呢?以下哪些选项影响了你的选择呢?

  ◎ 换位思考

  ◎ 在以往类似情况下的做法及产生的结果

  ◎ 传统教育中的对错

  ◎ 宗教信仰下的认知

  ◎ 你预想每个选择可能会带来的利益

  ◎ 在你做出选择后,别人对你的看法

  如果让你的朋友和同事来做这个小测试,相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即使最后的选择相同,原因也可能相异。打个比方,你和你的同事在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得了流感后都选择留在家里休息,但你的原因可能是“不想传染给其他人”,而你同事的原因则可能是“不用上班就是最好的”。

  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都认为这是最佳答案。(不然,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但在现实中,你喜欢或信任的其他人,可能在同一情景下做出不同选择,也可能出于不同原因做出相同的选择,此时,你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的选择呢?他们都是不错的人,即便选择(或原因)与你不同,但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是最好的。不管从谁的角度看待问题,哪个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呢?

  答案基于以下五个简单的原则:

  1.不造成伤害

  2.让事情变得更好

  3.尊重他人

  4.公平

  5.友爱

  关于这些原则,有几点需要注意:

  ◎ 你已经了解这些原则

  ◎ 这些是宗教传统和社会世俗的依据

  ◎ 遵从这些原则非常困难

  小时候,你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学到这些原则。如果你去教堂里上过课,每一堂课都会教授这些原则。如果你是“童子军”童子军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非营利性、非政府青少年组织之一。童子军的创始人是英国爵士罗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贝登堡先生。1920年在伦敦召开了第1届世界童子军大会,成立了童子军国际联合会及其常设机构——童子军国际委员会。——编者注、“4-H”是美国农业合作推广体系所管理的一个非营利性青年组织,于1902年创立,其使命为“让年轻人在青春时期尽可能地发展他的潜力”。——编者注、“乐观主义者国际性组织俱乐部”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的志愿者组织,有超过2900个俱乐部,旨在为儿童提供帮助,让他们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编者注、“扶轮社”是依循国际扶轮的规章所成立的地区性社会团体,其特色是每个扶轮社的成员需来自不同的职业,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及地点每周召开一次例行聚会,以增进职业交流及提供社会服务。1905年2月23日,保罗?哈里斯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创立了全球第一个扶轮社。 ——编者注或“基瓦尼斯俱乐部”基瓦尼斯俱乐部注重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服务,旨在提高世界儿童的生活质量。1915年在底特律,第一个基瓦尼斯俱乐部成立。——编者注等公民组织的一员,这些原则将指导你在这些组织中的所有行为。

  但是,以上五个原则并不只是针对孩子。正如杰弗里?摩西(Jeffrey Moses)在《一体论:各宗教共有的伟大原则》(Oneness:Great Principles Shared by All Religions)杰弗里?摩西(Jeffrey Moses):《一体论:各宗教共有的伟大原则》,纽约,百龄坛出版社,2002年。中所述:这些原则,是东西方宗教传统的共同基石。的确,我们难以想象某个社会或某种文化不尊崇这些原则;打个比方,如果你的同胞们不遵守“不造成伤害”原则,你可能连走出自己家门都胆战心惊。这五个原则,就好比一瓶黏合剂,让我们在各种关系里,黏合成为一个民族,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

  尽管这些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关键作用,但人们很容易忘记其重要性,而凭自己内心的冲动行事,但从长远来看其后果终究是弊大于利的。

  打个比方,假设某天下午你开着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你后面的司机闪灯并按喇叭,试图让你加速。但你并不在快车道上,并且已经达到了该车道的极限车速。此时此刻,你没有任何理由加速,因此你没有搭理他。

  突然,他加速超车,在经过你车窗时,对你做了个不文雅手势,并且嘴里似乎还咕哝些肮话。你真的很想回应他的手势,对他闪灯,并且摇下车窗咒骂他。但是,这样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很可能,你会:

  ◎ 感觉更糟而非更好

  ◎ 让那位司机感觉更糟而非更好

  ◎ 增加自己和其他人的伤亡风险

  ◎ 被交警要求靠边停车

  ◎ 如果有人(尤其是你的孩子)在车上,你则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应对困境的不良榜样

  你想用粗鲁的手势回应那个司机的无礼,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也明白,不止我一个人对此咬牙切齿。但是,理解是一回事儿,我却绝对不赞同你用同样粗鲁的方式回应他。在这种情况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能会伤害到所有无辜的人——包括你自己和没有参与此事、理应获得道路行驶安全的其他司机。

  因此,如果客观地看待这种情况,你就会明白,做出让事情变得更糟的事儿是不对的。也许你不能让那位不友好的司机平静下来,但无疑能够避免对他、对自己、对乘客以及对其他司机造成伤害。第一个原则“不造成伤害”,便是你处理此事的最佳方式。

  事实上,上述五个原则,能够为你在生活各方面做出最佳选择提供极好指导。这些原则在法律、金融和心理方面同样适用,但在道德领域,它们是第一,也是最重要原则,即我说的“德商”的核心。本书中,我会向大家介绍,如何掌握这些原则提高自己德商,从而能够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原则一:不造成伤害

  你可能还记得小时候聚会时常玩的游戏“传电讯”:某人对你轻声说出一个短语或简短的句子,然后你又用耳语告诉另一个人,这个人再告诉下一个人。这条信息传递多一些人之后,你会发现它与原话的涵义大相径庭。那时我们还小,觉得这样的变化很有趣,常常大笑。

  长大后我们常常玩这种游戏,即便我们不承认,网络社交的发展,也让这种“游戏”实施起来更容易。不过,它很可能酿成苦果,对生意、事业和家庭生活造成伤害。设想一下:2009年2月8日,一个推特(Twitter)用户发消息说,一个驾着银色卡车的男人绑架了一位年轻的姑娘,还公布了那辆卡车的牌照信息。很快,从盐湖城一直到俄克拉荷马州都拉起了安珀警戒AMBER Alert(表示有小孩被绑架),执法部门和市民都在找寻这辆卡车的踪迹。然而,在这个帖子中,唯有车牌号和有关车辆的描述是真实的,其他信息都不属实。特伦斯?奥布赖恩(Terrence O’Brien):《通过推特和短信传播的并不有趣的安珀警戒骗局》,2009年2月14日,参见http://wwwswitchedcom/2009/02/14/ unfunny-amber-alert-hoax-spreads-via-twitter-and -text-message.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位司机知道这次无来由的恶意攻击后,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尽管推特用户的这次恶作剧并没有恶意,也许仅仅觉得很有趣,但互联网的力量却让这个“玩笑”变成了跨越州界、有损声誉的丑闻,也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在德商的“不造成伤害”原则中,好的一点是:你无须做任何事情!不造成伤害,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约束原则。当你不更为粗鲁地回应一个低俗的手势时,当你不散播谣言碎语时,你便是在遵循不造成伤害原则。下决心不再使用小刀割开那些可笑的“硬式塑膜”产品包装是明智之举,因为用小刀去割很可能会导致你受伤,痛苦不堪地被送进急救室。此时,你也正在遵循着不造成伤害原则。

  说到医院,不造成伤害常常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相关。早在培训时,医科学生、护士学生、药学学生和牙科学生就学习了这一原则,这是很有必要的:当生病时,你很希望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好起来,而且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不会让你的病情继续加重。

  你想想,不造成伤害原则不仅适用于内科医生、护士、牙医、药剂师和临床社会工作者,还适用于律师、会计、电视新闻制作人、建筑工人、老师和学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你的最低要求是期望别人不会对你造成身体或情感上的伤害。当然,他们有权要求你也一样。事实上,人们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做一些错事。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所造成的伤害程度,对当事人进行适当惩罚。在公民社会中,要想举止得体,我们需要遵循德商的第一个原则。

  伤害到底是什么?

  我用“伤害”一词来表示有损于他人的各种行为。这些行为,轻则引起小的疼痛或不适,重则造成强烈的悲伤,终极的伤害便是失去生命。一般而言,伤害和冒犯不一样。还记得多年前我在柏林读研时,看到一部情色片,字幕用大号字体,再清晰露骨不过。很多人都觉得这很恶心。但说它是一种伤害,未免有些过激。当然,能像避免造成伤害那样,做到不冒犯他人,的确很好。但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伤害,因为它的程度更深。

  关于不造成伤害原则,有几个推论值得提及:预防伤害和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可避免的伤害。接下来我们逐一来看。

  预防伤害

  正如我们所知,不造成伤害属于不干涉原则。如果你想做些伤害他人的举动,或者说一些令人伤心的话,那么此时体现你德商的举措便是抑制这种冲动,这很困难。当你意识到将会对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时,你需要采取行动,而不是什么也不做。预防伤害是德商的基本要素。

  预防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典型例子是,妥善安置已酩酊大醉、无法开车回家的朋友。救生员们跳进水中救溺水者,也是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但是,预防伤害并不只限于聚会、酒吧或游泳池。潜在的伤害并不一定是指死亡或分离。当我和妻子搬进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时,有人告诉我们,不要将潮湿的雨伞或雪地靴放在门外。保持走廊干净,看起来是很苛刻的要求,直到我们认识到确实有必要这么做,以防邻居滑倒或摔跟头。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并不一定指人,当你慎重地选择宠物玩具时,也是在遵循这个原则。

  回头看看上面的道德测试,我们就会明白,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得了流感,或无意中听到同事公开谈论客户,又或者看到脸谱网上好友公开了一张抽大麻的照片,这些时候,为了预防伤害,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做点什么。目前,关于德商不造成伤害原则的第一种推论——预防伤害,我们最需要记住的是:当伤害即将发生在我们认识或在乎的人(甚至你根本不认识或喜欢的人们)身上时,我们要采取行动,而非什么也不做。不能仅通过“什么都不做”和“做出某些事情”来区分“不造成伤害”和“预防伤害”两者的概念。“不造成伤害”通常是指你可能会造成的伤害;而预防伤害可能是其他方面(或其他人)做出的伤害。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避免的伤害

  面对现实吧: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做些明知道会伤害别人的事情。当你和某人分手,裁减部门成员或惩罚孩子时,事实摆在眼前:你的行为会伤害他人(至少在他人看来会造成伤害)。在这些情况下,德商要求你问一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避免的伤害呢?”

  我单身时,有许多次只见了一次面的约会。有时,我们立刻就知道双方不会再约下一次了;有时,一方对另一方不来电。在第二种情况下,通常不来电的那个人便不回复对方的电话或者邮件。但这样处理,是否体现个人的德商呢?显然不是,因为这样会使本就糟糕的情况变得更糟。被冷落的一方会想:“到底发生什么了?我做错什么了吗?”被无视的那种痛苦,无疑会持续更久。

  我和琼(June)有过三次约会。在我们第三次约会时,她表现出了良好的德商。她对我说:“不好意思,我就是不来电。”她对我不感兴趣,我觉得很失望,但我感谢她有勇气直接告诉我,她不想与我进一步发展。在所有失败的约会中,和琼的这次经历对我的伤害最小,因为她的行为体现出了较高的德商。

  下一章,我将谈一谈批评别人以及让别人离开的最佳和最糟方式。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有德商的人所遵守的第二个原则。

  原则二:让事情变得更好

  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职业?因为你想变得富有、出名、讨人喜欢吗?也许你已经实现了其中一些或所有目标,但是我敢保证没有一个目标是你真正追求的。相反,你干着这份工作,主要是因为你想通过某种方式做出点积极的贡献。也许你想提升客户的体验,或者改善自己家庭的状况。也许你的目标是通过一个想法(一项发明或未被提供却需求巨大的服务)来震撼世界。又或者你作为一个艺术家,想通过创作一首歌曲、画一幅画、写一部小说或剧本来打动人们。每当你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每当你培育自己的创业精神,每当你写一部故事书,或者带你的孩子去上音乐课程,你都正在为自己生活中的人以及那些甚至你不认识的人创造着更好的环境。

  但是,你是否每天也会花时间将自己打理得更好呢?你是否享用营养三餐、锻炼身体或出去散步、冥想、小睡、玩耍呢?

  有德商的人便会这样做。道德不仅仅指如何对待别人,也包括如何对待自己。以有道德的行为对待自己,就是要确保自己的身体、思想和精神状态都得到滋养,处于富足的状态。

  空乘人员会告诉我们:“当机舱失去压力,氧气面罩就会从头顶落下。帮助他人之前,请先戴上自己的氧气面罩。”为什么呢?因为帮助他人前提是我们自己的状态很好。

  把自己打理好,不仅因为你需要用最佳状态来服务他人,还因为你应自尊自爱。这是一个简单的论证。

  前提1:道德是指得体地对待人。

  前提2:你是一个人。

  结论:包括得体地对待自己。

  我并不是在为利己主义者辩护。关于这个问题,过去和现在,一直都是哲学辩论的热门话题(例如,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学报《道德》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此主题的文章)。毋庸置疑的是,你接受了两个前提条件,结论则水到渠成。

  值得注意的是,原则二表明,比起法律,道德对我们要求的更多。法律并未规定我们要让他人和自己变得更好,但是德商却要求我们这样做。

  原则三:尊重他人

  艾瑞莎(Aretha)的歌、埃米纳姆(Eminem)的说唱,都提到过尊重他人。父母也告诉孩子它是多么重要。但是,尊重与德商有什么关系呢?尊重不就是一个礼仪问题嘛!

  不全如此。倘若一位宾客空手来到你家,逗留很久,还把你的浴室搞得一团糟,这便是没有礼貌,不尊重他人。但是,还有很多尊重在道德的范围内。客人大嚼食物是一回事,把跟你的私密谈话告诉他人、从你随意放置的钱包里偷钱、向他的4000个推特粉丝描述你医药箱里的东西又是另一回事。上述行为都很无礼,但是第二类行为的程度更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粗鲁或冒犯有违礼仪规范,而伤害或侵犯则有悖于道德规范。

  具备德商的人们会从更深层次表达他们的尊重,这包括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偏好,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权利。“做别人想要你做的事情”是表现尊重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仅仅是因为有人期望你这么做,那么你肯定要三思而后行。例如,企业没有义务去满足一些顾客提出的不公平要求。我将在第八章中探讨这个问题。这听起来像一句谚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有时并不完全如此。

  哇,意大利辣香肠——我的最爱!

  假设你的朋友吉恩(Gene)邀请你和三个你们共同的好友参加一个晚宴。你一到,便闻到热腾腾的意大利辣香肠比萨的香味。吉恩边打开粘胶的纸盒,边吆喝大家:“快过来尝尝!”认识吉恩的人都知道他爱吃肉。但是,你们有两个好友是素食主义者——一个是出于健康原因,另一个认为吃动物肉是不道德的。吉恩是否做错什么了呢?根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谚语,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希望朋友这样招待他,所以他就这样招待朋友。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吉恩确实做错了,因为他懒得去寻找让每个人都满意的方式。他不仅假定朋友和他自己有相同的食物偏好,还认为朋友对于健康食物、可接受食物也和他有着相同的观点。尊重别人尤其是朋友,需要花时间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不是假定他们会喜欢你所喜欢的东西。换言之,最深层次、最有意义的尊重,是指将别人视为可能与自己有着不同爱好乃至价值观的独立个体。

  你可能会辩解,素食主义者、对食物过敏以及有特殊需求的人,应该将这些忌口提前告诉主人。想别人尊重你的需求,就需要让别人知道你的需求。否则,别人就会无计可施。吉恩的比萨聚会,对吉恩本人来说很有意思。但是,由于他没有花时间了解宾客们的需求,所以他的行为没有体现出较高的德商。这样的意识很重要,但吉恩没有做到。

  这一切似乎看起来很复杂。难道我们真得了解关于每个人独特价值观和偏好的种种细节,才能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吗?不。即使我不熟悉你,我也确定,你希望我能站在你的立场上做到以下事情:对私事保密、说实话、遵守诺言。接下来我们会对此逐一论述。在这里,有必要先看看德商第三个原则的核心问题——权利。

  什么是权利?权利来自何处?

  权利就是津贴。从本质上来说,权利与希望、欲望或梦想是不一样的。你有权得到×,别人就有义务给你×。假设×表示“工作的报酬”。如果拥有这项权利,那么工作时,雇主就有义务给你支付报酬。当然,正当权利是有限制的。你可能想吃表层涂有生奶油、胡桃和全天然樱桃的热熔巧克力圣代——谁不想呢?但是,除非有人答应给你,否则很难说你拥有得到它的权利。你没有这样的权利,别人也就没有义务给你。

  权利是人类(许多人还会加上所有的生物)与生俱来的尊严。权利不仅是德商第三个原则的核心,也是德商的核心,稍后我会说明。权利的最典型问题,关系到权利的起源。权利来自何处呢?

  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在最后一期家庭影院特别节目《乔治?卡林:这对你不好》中,取笑权利的概念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编剧并主演的《乔治?卡林:这对你不好》,由罗科?游碧斯西(Rocco Urbisci)执导(伊利诺伊州奥兰公园,IL:MPI家庭音像出版社,2008年)。这是DVD模式的片子,不过你也可以从wwwlaughcom网站上获取CD,或者从网店下载MP3。警告:你可能会发现此类材料含有某些具攻击性的言语和观点,但其中的权利探讨与这点相关,因此很容易获取它们,并且很多人似乎都共享了他们的观点,我觉得它有帮助才会加以引用。。他说,权利是人们编造出来的。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他指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权利;一些国家甚至没有正式将某种事项视为权利。对于“权利”这一命题,有太多的争议,含糊不清。卡林的结论是:我们拥有的是特权,任何掌权者做出的决定,都能将特权夺去。

  但是,卡林没有区分法定权利和道德权利。他认为法定权利是政府的突发念头,这是正确的,这些权利确实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有所差异。但是,道德权利不会。道德权利是法定权利的基础。即便没有法律规定,它们也存在。例如,在大多数国家,儿童色情作品并非犯罪,但在美国却不一样。国际失踪与受虐儿童援助中心,“在大多数国家中,儿童色情作品并非一种犯罪行为”,出自《进展报告》2006年夏季版,于2011年3月30日访问。在美国,免受性剥削是儿童的合法权利,但是在埃塞俄比亚、泰国或伊朗,儿童就没有这样的权利。同上。我们是否能够根据这一事实得出结论:美国儿童有权不被虐待,而其他地方的儿童就可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儿童有权不成为恋童癖者口中之食,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尊严。不管法律是否对此明文规定,这种尊严必须得到尊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是我们作为人类应该享有的。

  下文中的“权利”是指道德意义上的权利,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我坚信所有人都认可这样的前提:我们有权得到尊重,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尊重他人。

  在第四章里,我将更深入地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差异。但现在,让我们继续讨论德商的第三个原则——尊重他人,以及如何将它应用到对私事保密、说实话和遵守承诺等问题上。

  对私事保密

  我曾无意间在医院电梯里听到两位医生谈论一个病人。他们说出了病人的全名以及病人刚做完的四重心脏搭桥手术。我认识他们说的那个人,但不知道他刚做了手术。我甚至不知道他有健康问题。我想:“是否应该给他寄一张问候卡片?假使他问我怎么知道他健康有问题,我应该怎么说呢?”我总不能告诉他:“我在医院电梯里听见你的医生谈论你。”

  我们在公共场所谈论私密信息,便辜负了别人的信任,毕竟他们认为我们不会泄露这些信息。这和盗窃行为没什么两样。我遇到的医生都不是坏人,我相信他们并非有意侵犯病人的隐私权。然而,他们在那个狭小的公共空间里的谈话,却与德商相悖。

  有德商的人尊重私密信息,并且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这些信息。“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这样的事情”这一说辞,不能作为泄露秘密的合理辩护借口。德商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应留意自己的行为。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当下,繁花盛开》十周年版中,提到一个关于增强警觉性的办法,我会在附录中谈到。纽约,许珀里翁出版社,2005年。

  说实话

  好友莫里斯(Maurice)带了一瓶酒来我家参加聚会。我抿了一口便吐了出来,“哟!”我说,“这尝起来像劣质咖啡。”我一般不会说这种无礼的话,但莫里斯喜欢开玩笑,我觉得他会喜欢这样的玩笑。再说了,我是实话实说,这有什么错呢?

  事实证明,大错特错。这些话伤害了莫里斯,为此,我反复道歉。惨痛的经验让我认识到,说实话不一定总是好的。朋友根本没有问我对那瓶酒的看法。如果他问的话,说些不伤人的实话,可能会好一点,比如“莫里斯,你真好,给我们带了一瓶酒。其实你不用带的,很感谢你”!我原本能够在说实话(根据德商第三个原则)的同时,不伤害我朋友的感情以及我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德商第一个原则)。

  其中德商的一个挑战是,我们要把握好诚实的程度,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说出全部真相会伤害彼此弥足珍贵的关系。这证实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流行歌手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的歌曲《赌徒》完美阐释了实践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欲知亚里士多德的更多语录,详见由马丁?奥斯特瓦尔德(Martin Ostwald)翻译的亚里士多德之《尼各马可伦理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博布斯-美林出版社,1962年)。你可以在http:// kennyrogersmusiccitynetworkscom上听到由肯尼?罗杰斯亲自演唱的歌曲《赌徒》。当你为法庭提供证词时,你既有法律义务也有道德义务说出全部真相。有德商的纳税人,会诚实地向国税局汇报他们的收入,尽管他们可以通过造假账而省一些钱。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有德商的人会向老板坦诚,而不是把错误推卸到他人身上或者找其他理由。在上述情况下,德商要求人们说出真相。

  然而,除此之外,德商要求人们权衡实话实说和避免造成伤害这两个责任。莫里斯带来的酒不好喝是事实,但我不必告诉他。实际上,情况正好相反,我告诉他实情是不对的。正确权衡实话实说和避免伤害别人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富有德商的生活中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不过最终你将获益匪浅。

  关于选择实话实说还是不造成伤害,最后再用一句话谈谈。此前我区分了“冒犯”和“伤害”的概念,并提到关于德商的讨论只和伤害有关。但是,我对莫里斯说的话不更像是冒犯吗?我是怎样伤害他的呢?

  我用词不当,不仅对莫里斯本人造成了伤害,还破坏了我们之间的关系。虽说我们的友谊延续下来,但已经摇摇欲坠,随便一句口误便可以摧毁它。冒犯的话语或行为会破坏一份宝贵的友谊,尤其是当这种情况频繁发生、话语或行为太过分或者接受者过于敏感时。良好的关系需要相互尊重和信任,冒犯的言论则会破坏良好的关系。这样的言辞可能是符合德商的,也可能不符合,正如这个例子中的情况,就是不符合德商。因此,说实话之前,先考虑一下会对彼此关系造成怎样的伤害。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尊重他人的第三个关键词——遵守承诺。

  遵守承诺

  还记得那个总是失约的朋友吗?你们俩计划好一起吃顿饭或喝杯咖啡,但最后一刻,他/她突然打电话或发短信说不能来了。原因似乎可信,有时确实会有突发状况。但是,当一个人习惯性地食言,你会觉得他好像并不尊重你。因为他/她确实没有尊重你。第三个原则——尊重他人,强调遵守承诺的重要。

  2008年,拥有胡椒博士(Dr. Pepper)品牌的公司承诺,年底,如果摇滚乐队枪炮玫瑰(Guns N’ Roses)发布他们孕育已久的专辑《中国式民主》(Chinese Democracy),他们则向“每个美国公民”免费发放一罐带有签名的汽水。管理层作出如此承诺,估计是因为这张专辑的发布期已经拖延很久了,公司兑现这一承诺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枪炮玫瑰的主唱埃克索尔?罗斯(Axl Rose)在年底前完成并发布了专辑,这震惊了整个乐坛,人们纷纷要求胡椒博士品牌公司赠送饮料。最开始,他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媒体将这一事件称为公关危机,但这其实是一个道德危机:他们承诺了一个无法兑现的诺言(至少在最初就无法兑现)。由于访客比预期多很多,导致了该公司的网站崩溃,许多人因无法获得免费的汽水而感到气愤。本?西萨里奥(Ben Sisario):《炒作战中的胡椒博士和摇滚歌手》,《纽约时报》,2008年11月26日,参见wwwnytimescom/2008/11/27/arts/music /27pepphtml.

  最终,事情得以解决。但这件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履行所作出的承诺,不要作出不打算兑现的承诺。我们不是总能这样做——当更好的东西出现时,履行原先的承诺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我们不可能总能预测有多少人会接受你诚心诚意提出的建议——但是努力遵守诺言是德商的必备要素。

  德商的第三个原则——尊重他人,人类应该将其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个观点源于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的思想,我在附录中对其作品进行了简短的说明。当你为朋友保密、告诉客户关于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或者对配偶恪守曾经作出的承诺时,你便奉行了他人获得尊重的权利,同时也维护了双方的尊严。

  原则四:公平

  在《安迪?格里菲思秀》(The Andy Griffith Show)“奥佩的奖章”这个片段中,罗恩?霍华德(Ron Howard)[当时叫罗尼?霍华德(Ronny Howard)]要强的性格让他很想在即将开始的竞走比赛中获胜。为此,他和巴尼(Barney)没日没夜地刻苦训练。他幻想自己得到冠军时的场景:很多人在体育场上为他欢呼。但是,比赛那天,总共有四名选手参赛,他得了第四名。他一个人无精打采地回到房间,整个下午都很难过。父亲安迪(Andy)来到他身边说,没有祝贺获胜者便离去是不礼貌的。

  奥佩是罗恩?霍华德在剧中的名字。——编者注答道:“我没有获胜!”

  “是的,你没有获胜,但重要的是你努力了。”他接着说,“获胜很重要,但学会放下荣誉更重要。”他认为,成为一个输得起的人需要勇气。因此屡次要求儿子以宽大的胸怀承认另一个男孩的胜利。

  但奥佩还是没有听话,相信你能体会到安迪对倔强儿子的愤怒之情。

  那么安迪该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带又踢又叫的奥佩去柴房,打他屁股?不让儿子吃晚饭?还是把儿子带到车上,开车去获胜者家里,强迫他去道歉?

  安迪没有采取这些方法,他的处理方式更有效。他说:“好,就这样吧,反正我们已了解彼此的想法。”他说得很慢,确保儿子不仅能听清楚,还可以用心去想他说的每一个字。

  接着,安迪说了最有分量的一句话:“但我想让你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对你感到失望。”

  场景结束。转场至商业广告。

  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如果这个片段在今天上映,我们可能会看到奥佩为下一场比赛做准备,更加刻苦地训练,最终获得第一名,让其他孩子们望尘莫及。但是,故事的作者弗兰克?塔洛夫(Frank Tarloff)很聪明,他将故事的高潮推向如何正确地教导孩子,而不是强调胜利的意义(将高潮写成胜利可能会破坏前一个场景传递的信息)。这个故事以一个简单的场景结束:沮丧的奥佩走进父亲的办公室,双手搂着父亲,泪汪汪地说:“我不想你对我失望。”父子俩紧紧抱在一起。这个片段结束。

  我们没有看到奥佩参加另一场比赛,但我们知道,父亲说的话以及说话的方式永远地改变了他。

  在公平教导他人方面,我再也想不到比这更好的电视(或有关的电影)。当你在意的人不做他/她应做的事,或者做他/她不应该做的事,我们很自然就会感到沮丧。在儿子拒绝成为输得起的运动员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安迪的愤怒之情。但安迪没有被这种情绪击垮,他调整自己,换一种方式,让它帮助奥佩成为更优秀的人,这便是(或者说应该是)教导的目标。公平即是给予别人应得之物。谈到教导他人,我们要做的,既不是极端地表示愤怒,也不是置之不理。安迪?泰勒(Andy Taylor)对奥佩这种行为的回应,促使奥佩重整旗鼓。这是德商付诸实践的有力论证。我很感谢黛安娜?特兰伯尔(Dianne Trumbull),她让我了解到“奥佩的奖章”是关于教导方面,而非惩罚。

  公平和德商

  我喜欢甲壳虫乐队(Beatles),谁不喜欢呢?但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唱的“你需要的仅仅是爱”那句是不对的。要想成为完整的人,过富有德商的生活,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爱,还需要公平地对待他人。公平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曾经并将继续被人们激烈地争论。但是,公平的本质毋庸置疑,即给予他人应得之物。在某种意义上,公平原则的制定是一种逃避行为。有些人可能会问:他人应得的是什么?此问题的正确答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说,他人应得什么,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一些情况下,这个问题是基于需求。(例如:那些因父母贫穷而无法上大学的小孩,对上大学的需求大于那些有钱父母的小孩,因此他们对于上大学的诉求更大。)在其他情况下,他人应得的要基于所谓的顺序——“先来先得”的公平原则。(如果电台的音乐节目主持人宣布:“第一个打进热线的人将获得两张嘎嘎小姐的演唱会门票”,那么第二个打进热线的人就不能获取这两张演唱会门票,这样做并没有不公平。)

  关于这个复杂话题,想更深入地了解,请见汤姆?比彻姆(Tom L. Beauchamp)和詹姆斯?奇尔德雷斯(James FChildress)的著作《生物医学伦理原则》第六版,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在德商中,给予别人应得之物,很重要的三个方面是:

  ◎ 分配稀缺资源

  ◎ 教导或惩罚

  ◎ 纠正不公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进行论述。

  分配稀缺资源

  “如果你不管理自己的时间,别人就会来管理。”这个寓意深刻的规则,是时间管理类书籍和研讨会的基本主题。不合理地安排时间,不管在商业还是其他领域,你都不会获得成功。但具体说来,时间管理并非涉及管理,而是涉及公平,即如何合理分配最贵重的商品。不管你使出什么招数,时间都是唯一一个供应有限的商品,它只会越来越少。

  当你超期完成一个任务,并非不幸,而是不公平。当你没有用足够的时间陪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那也不公平。当你不留出足够的时间满足自己的需求,你也没做到公平。给予生命中的所有人(包括自己)应该给予的东西,是德商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足够捐献者的情况下,谁应该获得移植的肝脏呢?这无关乎医学,而是道德问题。同样,当你问自己:“在冗长的待办事项中,我应该先做什么呢?”这不是一个战略问题,而是道德问题。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是做出符合德商的决定,这意味着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分配好各个任务和各种关系所占用的时间。

  教导或惩罚

  从安迪?格里菲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虚构的人)如何在教导他人遇到困难时,表现出德商。下次你教导或惩罚某人时,谨记要持有公平、公正的态度,不要被无关紧要的事情所影响,唯此你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德商。第一章测试中有个问题是关于一名犯错的员工,而这名员工正好是你朋友的女儿。此时,你们之间的友谊左右了你的处理方式吗?对许多人来说是这样的,但并不应该这样。在回顾测试时,我会进行论述。很多事情都会影响你训导他人的方式,比如公司政策、法律、私交以及当时的主观情绪。但以德商的方式训导别人,是指我们要撇开所有无关的影响因素,这可能很难。惩罚和教导两个概念应该单独写两本书。简单来说,惩罚有几个目标,其中的一些可能互相矛盾;而教导有更多的限制。与惩罚的目标相比较,训导可能更具争议。教导某人(你的小孩、员工)旨在帮助他们看清自己所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回到正轨。教导可能是向其他人(孩子的兄弟姐妹、其他员工)发出这样一个讯息:此类行为是不可忍受的。惩罚可以包括教导,但是没有必要,并且对于某些极端行为而言,以恋童癖为例,要完全治愈受害人的伤痛是不太可能的。在这些情况下,即便存在一些不那么极端的错误行为(如欺诈、抢劫、盗用身份),我们只能用惩罚的方式。你犯下某些不法行为,你便欠了社会的债务,这样你的某些权利将暂时或永久地被社会剥夺,如你被监禁。

  无论你是否要对下属发送错误邮件的行为进行教导,还是你作为陪审员仔细思考对白领骗子采取的合理惩罚,德商都要求你减少个人的主观情绪,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公平的教导或惩罚。

  纠正不公

  我还记得多年前在杂志《后街》(Backstreets)里读到的一个故事:当布鲁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还是个孩子,他在街上散步时遇到了几个比他大的孩子,其中一个向他吐唾沫。斯普林斯廷说他感到很屈辱,确实如此,没有人应当受到这样的待遇。这件事对他一心想要成为音乐家有深刻的影响,他努力激发和鼓舞观众,充分挖掘他们最好的一面。我并不是说在斯普林斯廷人生中,这个不愉快的小插曲让他成长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但正如斯普林斯廷自己所言,多年来一直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无疑对他成为作家和表演家起了作用。

  即便自己不是摇滚歌星,只要有机会我们也应纠正不公,这是德商的要求。打个比方,有德商的管理者,会反对工作场所中的种族歧视或性骚扰。这些行为是违法的,但即便在法律法规出台以前,这些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当然,不仅管理者有义务在工作中纠正不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与自己身边的不公平现象抗争。例如,1968年,英国的一些妇女,为了让女性能在汽车行业中获得公平的报酬,奋起抗争。尼杰尔?科尔(Nigel Cole)的影片《达格南制造》(Made in Dagenham)[编剧:威廉?艾沃里(William Ivory)],剧本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在那个年代,对许多人(包括我)而言,这都是新闻,毕竟没有法律规定要同工同酬。这些勇敢妇女的抗争故事表明,挑战不公平现状的勇气,本质上与道德责任有关,它要求我们克服不公现象,实现公平。

  公平和柠檬问题

  谚语说:“当生活给了你柠檬,你就榨一杯柠檬汁。”这话鼓励人们要在窘境里发掘有利因素。但如果遭受了严重的不公平对待,比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残疾歧视或种族歧视,你该怎么办?如果你相亲被放鸽子是一回事儿,但你因为62岁、女性、残疾或非裔美国人而失去工作,则是另外一回事儿,我们需要区别对待。

  需要区别对待吗?当你遭受不公,并且非常严重时,你可能需要,也确实需要以德商来作出回应。你可以让处境击败你,可以复仇,也可以采取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并不是说你可以单枪匹马地克服不公平的大环境,例如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也不是说遭受不公待遇后,你的不愉快甚至恶劣情绪是错的。无论何处,无论何种形式,要克服各类不公平现象,德商的方法是:

  ◎ 明白该责怪的是对方,而不是自己。

  ◎ 拒绝让处境击败自己。用理性缓和愤怒情绪。

  ◎ 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予以回击。

  例如,工作中受到歧视时,你可以请一个律师,寻求法定赔偿,但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精力和金钱,或许找到一位重视你价值的雇主,才是上策。对于如何回应歧视问题,德商也要求我们采取合法方式。它取决于各种因素。我不是一名律师,没有资格提供法律意见,我只是暗示,在受到无休止的不公平待遇后,我们回应的方式有很多,但并非所有的回应方式都符合德商。

  我们现在已了解这四个原则,它们是德商的基础。但有德商的人还遵循另一个原则。这个原则也许是最重要的。

  原则五:友爱

  爱是德商的一个要素?可能你会感到诧异。关于道德的论述,一般都集中在前四个原则上。蒂娜?特纳(Tina Turner)可能会问:“爱和道德有什么关系呢?”以下便是我对摇滚乐女王的回答。

  最近我买了一台小式踏步机。天气太冷,没法在户外跑步的时候,我就在房间里锻炼。刚买来的那几天,踏步机运转正常,后来却发出恼人的吱吱声。它虽然正常运转,但有噪音,用起来没有以前顺畅。在网上查了些资料后,我发现较好的办法是在活动件上喷上一点润滑剂。果不其然,我喷了之后,问题就迎刃而解。现在,踏步机运作很好,而且用起来更顺畅了。

  爱就像润滑剂一样:它不是绝对必要的,你不用它,也没人指责你。但是,它确实能够让事情变得更顺畅。你付出一点爱,也会让德商的前四个原则运用起来更顺畅。

  在商业活动中,爱似乎难以理解,那么就想想关怀、怜悯或仁慈吧。它们都类似。

  爱是充满光辉的(多面的)

  “爱”通常用在下列语境中:

  ◎ “我爱孩子。”

  ◎ “我爱我的心上人。”

  ◎ “我爱看老电影。”

  ◎ “我爱吃巧克力。”

  就像这些情感的力量。在岁月长河里,爱的概念不仅指浪漫、养育或开心地吃喝玩乐之情。正如艾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在《爱的艺术》艾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爱的艺术》50周年版,马里昂?豪斯纳?波克(Marion Hausner Pauk)译,纽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06年。中所说,其范围更广。对街上路过的人们微笑、对杂货店的收银员说“谢谢”、或者在谈话中用心倾听而不是思考接下来要说什么,这些都是爱的体现。有些人将这层意义上的爱称为“兄弟之情”,类似于关怀或怜悯。这是德商的第五个原则、也是最后一个原则的基础。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在《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一书中讨论了在人生中,对他人表示衷心感谢的重要性。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修订版,纽约,袖珍图书出版公司,1981年。虽然有时人们将卡耐基的书当作销售员提高业绩的工具,但他在书中提出的规则,对想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和重要关系的人来说,意义非凡。

  接受卡耐基的建议,对他人表示真诚、衷心的感谢吧。即便你不是销售员,你也应该认识到,让别人知道自己干得好,是非常重要的。当辛勤地工作得到认可时,人们会感到很愉快。他们快乐,你也会感到快乐。被赏识的职员,通常工作干得更好,在公司也会待得更久。最新盖洛普民意调查表明,如果你主动去关心下属和同事,起码能够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吉姆?哈特(Jim Harter)、萨吉塔?阿格拉沃尔(Sangeeta Agrawal):《在一个糟糕岗位上工作的员工比失业的人更郁闷》,盖洛普民意调查,2011年3月30日,参见wwwgallupcom/poll / 146867/Workers-Bad-Jobs-Worse-Wellbeing-Joblessaspx.

  德商的五个原则是强制性的吗?

  哲学家用术语“强制性的”和“职责以外的”来表示两种不同的行为:必须行为和非必须行为。德商的五个原则——不造成伤害、让事情变得更好、尊重他人、公平和友爱,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但这些原则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但最好实施的行为呢?

  这不仅是语义问题,更关系到如何衡量处理以下两种情况:别人期望你理应做某事,以及你要如何对待那些没有达到期许的人。打个比方,假设你的工作要求中包括一个月发展两个新客户;前三个月,你完成了任务。你会期望得到赞扬吗?肯定不会,因为这是你的本职工作。但是,如果下个月你拿下了六个客户,那确实值得称赞。当然,即使你在做本职工作,主管也应经常表扬你。但是,如果你没有获得这样的称赞,你也不能断言自己被轻视。因为只有你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外的份额,你才有权获得赞扬。

  不造成伤害,并不值得称赞,因为德商的第一个原则就要求我们这样做。这也是最不需要称赞的。第二个原则,让事情变得更好,可能不是一项法律要求,但有德商的人肯定都会这样做。一些人遵循宗教传统的戒律,用神学的观点支撑并践行着这个原则;一些人认为,尽自己所能,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生命才有意义。不管怎样,如果我们不遵循这个原则,就会自食苦果。

  对私事保密、说实话和遵守承诺是德商第三个原则——尊重他人的要素,这三点在我们职责范围之内,也是我们发展各种关系的基础。当我们通过正确的方式教导别人时,我们就在践行着第四个原则——公平,我们不期望能获得表扬,毕竟有德商的人都这么做。

  提到德商第五个原则——友爱,它不是我们必须尽到的义务。在星巴克里,在你前面大声讲电话的人,或在公路上抢你车道还咒骂你的司机,或拒绝将音乐音量调小的邻居,你丝毫不同情他们,你有错吗?我认为没有。如果你能对这些令人讨厌的人也富有爱心,可能对你和他们都好,但期望你对这些人宽容,不能不说是过于苛刻的要求。当然,对于和你最亲近的人,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还是得遵循第五个原则。对于其他生命中的过客,只需遵循德商的前四个原则即可。

  不去关怀或怜悯他人,不能说违反道德,但也是和德商相悖。只要条件允许,有德商的人总是做出超越自己职责范围的事(视情况而定),虽然严格来说,在道德层面并不是非得这样做。做有德商的人,就是努力成为最好的人。这样去生活,有诸多好处——内心平静,拥有良好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明确自己的使命和方向。但我们还得牢记,过有德商的生活,主要是因为这本身就是正确的事情。

  德商的五个原则之间的关系

  说有五个原则(或者五个什么东西),表示每个原则都是唯一的,与其他不同。但是,五个原则之间难免存在某些共性。例如,当你给失去家人的朋友写信,你的安慰可能会让他的心情好点,因此这体现了德商的第二个和第五个原则。让别人的情况变好,即避免了伤害别人,遵循了德商的第一个原则。

  列出五个原则,是为了一一阐述我们对每个原则的责任(或者就第五个原则而言,我们应怎样做到最好)。这些原则的范围很广,涉及许多内容,因而它们有共性不足为奇。它们不应被视为某个目录册,也不应被视为做正确事情的某种刻板的方程式。最好将它们视为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体现德商决定的框架。简单说来,这些原则能够对你彻底想清楚棘手的问题、获得可行的最佳解决方案,有所指导。

  现在我们已经详细了解了德商的五个原则,下一章将讨论这些原则如何应用在第一章的测试中。

  小结

  德商的第一个原则——不造成伤害,属于不干涉原则。我们控制自己不说伤人的言辞、不做出伤人的举动,便是应用这一原则。但两个推论要求我们有所作为,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 预防伤害

  ◎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避免的伤害

  德商的第二个原则——让事情变得更好,进一步告诉我们要改善他人和自己的境况。这表明道德不仅涉及我们的老板、同事、家人和朋友,还强调我们对自己应肩负的责任。

  德商的第三个原则——尊重他人,包括三个要素:

  ◎ 对私事保密

  ◎ 说实话

  ◎ 遵守承诺

  德商的第四个原则——公平,是指给予他人应得之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这一原则:

  ◎ 分配稀有资源

  ◎ 教导或惩罚他人

  ◎ 纠正不公

  德商的第五个原则——友爱,不仅指浪漫之情,还包含友善、关怀和怜悯。和前四个原则一样,与其将第五个原则理解为道德要求,不如将其理解为我们应追求的理想。

  测试回顾:你的德商有多高?

  你既然已经了解德商的五个原则,便可以对自己在第一章测试的回答进行评价,看看自己的德商如何。以下是测试问题,以及体现德商的回答。

  1.你看见好友希瑟在脸谱网上新贴出一张照片,照片中她一手抽着大麻,一手握着一瓶伏特加,这时你会怎么做?

  A.直接告诉她这样不好。

  B.不予置评。

  C.“赞”这张照片。

  D.将这张照片拷贝到硬盘里,她若日后攻击你,可以此予以还击。

  明智的回答是A。

  希瑟贴在网上的照片,在以下几种情况都可能触犯德商的第一个原则——不造成伤害,而希瑟自己受到的伤害最大。第一,如果她的老板发现这张照片,她可能会失去工作,也可能得不到涨薪或升职的机会。第二,如果这张照片在网上流传开来,未来的雇主或者希瑟面临的其他机会(资助型基金会、比赛、志愿者组织),可能会丢失。第三,如果她的个人资料中有雇主的信息,那么公司的名誉可能受损,这很不好,而希瑟因此而承担的后果也会非常严重。

  这并非空谈。奥运金牌得主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在被拍到抽大麻的照片后,便失去了家乐氏(Kellogg)利润丰厚的代言机会。埃米丽?布赖森?约克(Emily Bryson York):《家乐氏抛弃奥运选手菲尔普斯》,《广告时代》,2009年2月5日,参见http://adagecom/article/news/kellogg-drop-olympian -michael-phelps-bong-photo/134363.无独有偶,安东尼?韦纳(Anthony Weiner)在推特网私下发送带有性暗示照片的事被公开后,他不得不从美国众议院辞职。

  社交网络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警惕,即全球传播和永久保留。希瑟应该不想打开卧室窗户大喊:“我在抽大麻!”如果她这样做,可能有10或12个附近的人听到她说话。但是,脸谱网上的照片,全世界的人都可能看到。即使她的隐私设置是“仅对朋友可见”,但是朋友可以下载这张照片贴在任何其他地方。不管你在网上贴什么,就像是贴在一个大到全世界都能看见的广告牌上。

  还记得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的电影《钻石永恒》(Diamonds Are Forever)吗?不仅珍贵的宝石是永恒的,网上所有信息也是永恒的。你发的每一封邮件,在推特网上发的每一次说说,以及在脸谱网上每一篇文章都能被挖掘出来。而且,你几乎无法删掉你放进网络空间的东西。我说过删掉互联网上的记录“几近”是不可能,但还是有些企业可以帮你把其中一些删掉,以此要价。此类服务的价格不菲;一家专门负责名人、政客以及高管的“名誉管理公司”每个月收取的费用在5,000到10,000美金,这出自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的《清除过去的电子资料》,《纽约时报》,2011年4月1日,参见wwwnytimescom/2011/04/03/fashion /03reputationhtml.德商高的人在点击电脑键盘上的发送键之前,会时刻铭记这点。

  德商第一个原则的“预防伤害”这个推论,要求你让希瑟知道,她需要认真思考,然后把这张照片从脸谱网上删掉。再加上希瑟是你的朋友,你更有责任提醒她。她可能不赞同这个建议,但如果你让她了解了这张照片对她的事业、名誉的潜在危害,你的话可能更具说服力。即便她现在一笑置之,过后,她也会慎重地再思考这个问题,尤其当其他朋友也和你一样,认为这样做不妥的时候。她也可能选择继续保留这张照片。为了避免希瑟受到她没意识到的伤害,你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但是,作为朋友,我们要尽力帮助朋友改正他(她)的错误,以截断那些后续的麻烦。希瑟越早将照片删除,越能避免对自己造成伤害,假如她的个人资料中有雇主的信息,还能避免损害她所在公司的名誉。

  2.你正在餐馆用餐,无意中听见两个同事鲍勃和雷正在谈论一名客户,而这位客户正好是你业务中的棘手人物。他们提到了这位客户的名字以及相关重要信息,这时你会怎么做?

  A.提醒他们客户信息是要保密的。

  B.不予理会。

  C.把你所听到的告诉你的上级。

  D.用手机录制下他们的谈话,发到视频网站上。

  明智的回答是A。

  鲍勃和雷大概是疏忽,而不是怀有恶意。他们只是没有想到这样做的潜在后果。但是,这些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如果附近的人无意中听到他们的谈话,然后把消息传出去,事实可能被扭曲,最终伤害那个根本没有参与此事的人。即使信息传递百分百正确,也是属于客户的个人隐私。客户相信你的同事(暗示整个公司)会保密。这是德商第三个原则——尊重他人的要求。即使鲍勃和雷没有恶意,即使没有人听见他们谈话,他们这么做也很无礼。因为,客户信息是工作内容,而不是他们的私有物。

  鲍勃和雷在公众场合的谈话,与德商相悖。我并不是说鲍勃和雷是坏人,而是说他们的行为与本书的主旨相悖。但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呢?目睹——更确切地说是亲耳听见这一切,你就得采取行动。毕竟,你可以保护客户隐私(根据原则三,尊重他人),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根据原则一,不造成伤害)。此事对公司和客户都有潜在的危害。对公司有危害,是因为有损公司秉承的尊重客户的承诺,可能会因此损失生意;对客户有危害,是因为泄露的隐私信息。

  符合德商的做法是:你和你的同事说出自己的担忧。你应该想私下跟他们谈,以免违反你正在坚持的原则。你可以采取“赞美三明治”指先就其表现表扬,然后再说实情进行批评,最后再下一个总结性的表扬。——编者注这一方法作出批评:

  (1)首先说一些真诚、愉快的话。你可以这样开头:“鲍勃,雷,你们好!见到你们真高兴。”这样,他们更可能将你接下来要说的话放在心上。

  (2)着重说你看到的事。比如,你可以说:“我不小心听到你们谈论一个客户。既然我能听见,也许餐厅里的其他人也听见了。”

  (3)从最好的方面设想他们。你可以这样说:“我相信,你们不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我了解你们,你们都是好人。”

  你传达不愉快消息的方式,通常决定了他人对该消息的接受程度。“赞美三明治”表达出了善意但坚定的警告,可以确保别人会认真考虑你所说的事,问题便能圆满解决。

  如果鲍勃(雷)让你别管此事,或者承诺以后注意但仍然做同样的事,那么你有权告诉他们的主管,而且这也是你的道德义务。但是,德商告诉我们,首先应鼓足勇气与鲍勃和雷敞开心扉,真诚地谈话,希望这件事能在这一阶段就得到妥善处理。

  注意,上述分析的前提条件是:你的公司没有要求你立即报告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在给南卡罗来纳州美国东南部7个州中的1个州。 ——编者注国民军开研讨会时,我讲述了这个故事,一名卫兵说道:“先生,我们必须将所看到的事报告给指挥官。我们有规定,如果不报告的话会被开除。”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处理方式就与上述事件不同,毕竟上述事件不涉及这种既定的政策。

  3.你带着12岁的儿子去看电影,售票处张贴着:11岁及以下儿童票价6美元,成人票价12美元。如此一来,你的儿子就必须买成人票,这时你会怎么做?

  A.买一张成人票,一张儿童票。

  B.买两张成人票。

  C.把钱给孩子,让他自己去买票。

  D.问下儿子的看法,按他说的做。

  明智的回答是B。

  商业道德通常关注企业应给予消费者的东西,比如安全产品、合理利润和出售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但也涉及顾客如何对待企业。在这个例子中,电影院决定为孩子提供折扣,并将11岁设定为儿童的分界点。这个界限的确是随意划分的。一些电影院将12岁设定为分界点,有的是13岁,也有一些影院完全不打折,他们有权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享受影院折扣,不是我们的一项权利。影院希望家庭负担得起带孩子来看电影的费用,才制定这样的政策,因此他们对11岁以下儿童的折扣政策是合理的。根据影院规定,你儿子12岁了,不属于11岁以下儿童,那么对你而言,正确而明智的做法是购买两张成人票。如此一来,你便是以实际行动向儿子表示,虽然他可以被看做11岁,但钻影院政策的空子是不对的。就算你准备在小卖部买东西,将钱还给电影院,你也违背了这项政策。根据德商的第四个原则——公平,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应得之物。遵守合理的政策,才与这一原则相符。

  当然,就算企业规章制度到位,也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尊重他们的制度。一些电影院过去常常标榜“白人专用”。这无疑是不正确的,不值得我们尊重。

  4.假如你手下有一名员工经常迟到早退,且耗费大量时间网购,用餐时间和下午茶时间也总比其他员工长。几个月前,你曾开除了一名情况相同的员工。问题是,现在的这名员工是你好朋友的女儿,但你跟她多次提过这一问题,她仍屡教不改,这时你会怎么做?

  A.直接开除。

  B.任其继续,不予约束。

  C.最后通牒,告诉她给她最后一次机会。

  D.让你的朋友(她的父母)跟她谈谈。

  明智的回答是A。

  德商的第四个原则——公平告诉我们,要给予他人应得之物。如上所述,惩罚或教导别人,要显示出公平性。对一个懒鬼——她父亲是你的朋友——的适当惩罚是什么呢?

  对推卸责任的员工,你已经有过开除的先例。毕竟员工在工作时,承诺要遵照公司的期望行事。雇主也承诺给员工发工资,甚至还提供病假、带薪休假和健康保险。任何一方食言,协议便终止。如果公司无法继续给员工发工资,那么要求员工继续工作显然不公平。同样,让懒人继续留任,对于完成工作的其他员工来说,也是不公平的。雇佣合同不仅仅是法律文件,也体现了道德的要求。

  由于已有先例,你理应知道如何对上述情况做出明智的决断。“同种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一规则来源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尼各马可伦理学》,马丁?奥斯特瓦尔德(Martin Ostwald)译,印第安纳波利斯,博布斯-美林出版社,1962年。“同种情况,同等对待”的规则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第5本书中关于公平分配的讨论。,是一项很好的指导方针。显然,这次与先前情况的唯一差异就是:你和这名员工之间有私人关系,但和之前那位没有。但从道德层面上看,这一事实无关紧要。你公司的制度大概不是“开除懒惰的员工,除非他们的父母是你的朋友”。也许你需要考虑跟她父母的交情,不想惹恼他们,但这与你的公司或其他工作没有任何关联。把朋友牵扯进这件事,无疑是不合适的。这样做,你等于是将自己的责任推脱给别人。

  再给这名员工一次机会纯属浪费时间。也许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并不明智。另外,如果她继续留任,会影响士气,其他员工会觉得你厚此薄彼——因为你确实是这样的。

  开除她,符合德商所遵循的公平原则。但假如你朋友因为这件事对你耿耿于怀,你们之间的友谊受到影响,怎么办呢?你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真正的朋友不会期望你违背自己的道德责任,而且也没有合乎道德的理由留下一个懒惰的人。如果朋友与你因此绝交,你会不开心、难过,但错并不在你。

  处理此事的方式表明了你作为管理人员对公平原则乃至德商的坚定程度。

  5.有天早上醒来,你发现自己得了流感,但这是工作日,你会怎么做?

  A.待在家里休息。

  B.在家办公。

  C.去上班,但是避免跟别人密切接触。

  D.去上班,并且故意跟那些平时自己讨厌的人密切接触。

  明智的回答是A。

  流感具有传染性,可能还会致命。根据不造成伤害原则的第一个推论——预防伤害,你在上述情况下应选择待在家里。而根据德商的第五个原则——友爱,则进一步表明,生病了还在家里工作未免太不爱惜自己了,毕竟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你才能恢复健康。对于此类常见问题,选择在家休息是明智的回答。你希望对公司忠诚,避免给同事们带来麻烦,出发点是好的,但带病上班只会造成更多伤害。你休息几天或再长一点时间,恢复健康后再上班,这对你自己和他人都更好。

  既然你已经懂了德商五原则在情景测试中的应用,现在可以算算你的德商了。有几题是富有德商的选择?

  0-1题,等级为F

  2题,等级为D

  3题,等级为C

  4题,等级为B

  5题,等级为A

  如果你的等级为D或F,那你选择本书可就太正确了!你更倾向于做触手可及的事,而非正确的事。如果你愿意践行本书观点,你会发现不仅他人能受益,你自己也获益匪浅。

  如果你的等级为B或C,那么你得了查理?布朗综合征:优柔寡断。有时你会走正道,有时又不会。你很难遵循德商的原则,但从长远看来,它才是正确的路,看完后面的章节后,你便能明白。

  如果你的等级为A,说明你是德商的模范人物!不过还是有提升空间的,所以我希望你继续看这本书,这将有助于你坚持走正确的道路,继续做一个有较高德商的人。

  总结

  对本章情景测试的回答,可看出你的德商有多高。

  一位好友在脸谱网上的照片

  当朋友在脸谱网上贴了一张不雅照,预防伤害的职责要求你劝她删除照片,并解释这样做对她的益处。

  口风不紧的同事

  遇见同事泄露客户隐私的情况(既侵犯客户的隐私权,也损害公司的名誉),你应私下对同事提出你的担忧。一般而言,除非你公司有硬性规定,否则无需采取向上级汇报的激进措施。

  票房困境

  客户应该遵守企业制定的公平政策,例如电影院要求一定年龄以上的儿童购买全票。

  好友女儿VS消极工作

  如果你之前以消极工作的理由开除了员工,根据德商的第四个原则——公平,你理应对其他消极工作的员工采取同样的惩罚措施,即便她是你好友的女儿,也不应该例外。

  醒来发现自己病了

  患流感还去上班是不明智的,这样做违反了德商的不造成伤害原则和友爱原则。

  第二章关于德商,人们最常问的十个问题德商为什么比智商和情商都重要?

  大家已经知道了智商和情商,当我发展出德商的五条原则后,读者和听众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布鲁斯,为什么我还需要这一个?”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智商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因素。直到1990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新罕布什尔大学)和彼得?萨洛维(耶鲁大学)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认为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但这一概念并没有立刻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1995年,由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才引起全球性的情商研究与讨论,因此, 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更重于人的聪明才智。

  然而,美国学者道格?莱尼克在 1990年代帮助美国运通集团等大型企业经理人和员工发展情商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思考: 虽然情商可以使人具有高度的自制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价值中立的,不能帮助人区分“对”与“错”,让人避免做错事。安然公司及随后大量的财务丑闻更是充分说明,高情商并不能使企业避免安然、安达信那样的错误。而这样的错误一旦发生,就可能对企业产生致命性的打击。2005年道格?莱尼克和弗雷德?基尔提出了一个有别于情商的概念——德商。

  智商主要从常识、理解、算术、类同、记忆、字词、图像、积木、排列、拼图、符号11个方面测验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情商发展出了一整套管理自我情绪和体察他人情绪的方法理论,德商则强调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社会怎样有道德地相处。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雇员行为的道德底线,也有越来越多的华盛顿议员强调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个美国人奉献自己的道德行为。一个聪明而能管理情绪的人——高智商高情商的人——未必不做错事。想一想电影里的职业杀手吧,他们在智商和情商方面都接受过超于普通人的训练,克制、冷静和富有判断力,但是他们缺少点什么?是不是像个冷血机器?那些华尔街的绅士们呢……噢,你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是在智商和情商之后讨论德商的时候了。

  由于“道德”一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从人类社会和宗教普遍接受的原则中,找出了五个:(1)不造成伤害;(2)让事情变得更好;(3)尊重他人;(4)公平;(5)友爱。这些简单的原则一经发表,立刻引起美国和全球社会的讨论和关注。人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今的媒体头版头条都在忽略谈论道德伦理,但正是道德伦理帮助人们创造出了最有意义的生活。

  Morality(品行)与Ethics(道德)有差别吗?

  它们基本上有着相同的历史。实际上,“Morality”源于西塞罗(Cicero)创造的拉丁词moralis,这是希腊词语ethikos的转译。Ethikos便是“Ethics”的起源。因此,“Morality”与“Ethics”的关系就如“chapeau”和“hat”(均表示帽子)或“caliente”和“hot”(均表示热)的关系。

  也许大部分人能分清“品行”与“道德”,但问题是:区别是什么,人们意见不一。问问你身边的五个人:你认为道德和品行之间有区别吗?如果有,那区别是什么呢?你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 道德是社会标准;品行是个人修养。

  ◎ 道德源于世俗;品行源于宗教。

  ◎ 道德判断是绝对的、客观的;品行判断是相对的、主观的。

  人们对两者的区别,各持己见;对其定义,也是意见纷呈。甚至那些认为道德与品行之间没有区别的人,对如何定义道德与品行,也持有不同的看法。

  哎!这着实令人困惑,但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明白:道德与品行都和正当行为和良好修养有关。为了让所有人达成共识,纪念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史,不如将“道德”与“品行”作为同义词吧。

  本书中(以及我的所有作品和演讲中),我没有使用品行一词,因为如果我把道德和品行两词互换,会让某些人无比愤慨。与其纠结这个问题,倒不如关注真正重要的东西——找出应对困难境况的最好方法,并研究它们为什么正确。我想这也是你阅读本书的初衷。

  为什么许多人都没有正确行事呢?是什么在阻碍他们?

  要解释为什么难以坚持正确行事,可能需要专门写本书(也许一本还不够)。对于做出不符合德商的行为,有三个主要原因。这几个原因很容易记(在英文单词中都以字母“f”开头),它们分别是恐惧、重视眼前利益和坏心情,我们一一细看。

  1.恐惧。同辈之间压力的根本原因是恐惧,即害怕自己不出色。年轻人尤其容易产生这种恐惧,毕竟儿童和青少年都太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还记得十岁那年,我从一间药房偷了一瓶袖珍式口气清新剂,这么做仅仅是因为有个朋友怂恿我。至今,这件事仍让我感到不安。我知道那样做不对,但我还是做了。

  但在成人的世界里,恐惧也是很多不道德行为的导火索。当你发现老板是酗酒者,你可能害怕自己以某种方式(比如,向工会举报)干涉,会遭到报复。即便公司有禁止报复的条文,你可能还是决定不干涉。毕竟你不想老板在知道此事后怨恨自己。我们都想和上司搞好关系,但代价却是行为与德商相悖。

  2.重视眼前利益。作为长期与自身体重斗争的人而言,我深知木兰糕点铺那些带有巧克力奶油乳酪的香草纸托蛋糕是多么诱人。我还知道,如果我吃一个、又不愿意多锻炼一个小时将其消耗掉的话,我会付出代价。但是,真见鬼!蛋糕看起来真不错——为何不趁现在放纵一下,以后再担心结果呢?在很多情况下——不只是吃不吃美味蛋糕的问题,还有更加重要的是,比如经商也会出现过于注重眼前、短期利益(这里是指强烈的味觉快感)而忽视长期利益(比如保持健康体重)的问题。

  打个比方,一些企业将客服的职位外包,因为海外人力成本低,利润更大。但企业这样做,客户就不能与其“客服联系人”进行有效沟通而感到无比沮丧,因此会对公司感到极度不满。从长远来看,企业可能会失去这些目标客户(第八章我还会深入讨论这个问题)。目前市场空间的确越来越小,盈利的压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但在国内开展客服工作,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德商,还保证了长远利益,而不仅仅是在眼前几个季度少付一点人力成本。

  3.坏心情。当你睡眠不足、刚听到坏消息或感情出现问题时,你很难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心情不好时,你更难抑制住自己冲动之下做出令人讨厌甚至伤人的举动。生活中你认识这样的人吗——他很清楚怎样激怒你,并且一有机会就这样做?这是他们自己情绪的问题,而不是由于你说的话或做的事,而且这很可能是他们本身愤世嫉俗的表现。

  千万别误会,我不是要证明什么,我只是试着解释为何在生活中遵循德商的五个原则具有挑战性。如果你意识到某件事可能使你犯错,你就得提防着,提高做出明智选择的几率。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并防止再次出现问题的首要步骤。

  德商五原则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是否有分歧,如果有的话,怎么解释?

  这个问题的完整版经常是这样表述的:“在第一章中,你说德商的五个原则是‘东西方宗教传统的基石’。通常,不同的宗教不但对是非的看法不一致,而且对是非的构成也存在着颇多争议。此外,它们似乎也并未在道德的文化含义上达成一致观点。对于这些分歧,你作何解释?”

  不同宗教与文化中,与道德标准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话题,都会存在差异。犹太教教徒和穆斯林教徒认为吃猪肉是错误的,但对于基督徒而言却并非如此,而耆那教印度的一个传统宗教之一。——编者注教徒却被要求戒所有荤菜。对于基督教徒和印度教徒而言,人类是有灵魂的,但是佛教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所说的灵魂至少不是一般人理解中的灵魂)。不可小觑这些差异,它们导致了不同宗教流派以及同一宗教流派之间的激烈争论。犹太妇女成为拉比(犹太法律规定的合格学者)是正确的吗?站在正统犹太教角度,答案是否定的;而在犹太教改革派看来,回答则是肯定的。天主教徒认为:只要可以救人性命,就可以接受输血,甚至将这种救人性命的输血视为一种义务;而耶和华见证人却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基于不同宗教传统,不同的宗教流派就人类应当怎样恰如其分地生活,很难达成共识。

  然而,上述示例仅仅表明,宗教教徒以及教规对现实情况中的道德原则,具有不同的阐释。对于文化的尊崇,也是如此。每种信仰,每个现在或未来的社会团体,都号召其成员遵循德商的五个原则:不造成伤害,让事情变得更好,尊重他人,公平与友爱。然而,并非所有团体都会将这些原则编入规章制度之中,亦并非所有人都对尊重或公平的看法一致,甚至对什么是伤害,他们也有不同的理解。回看历史,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借上帝名义而犯下的暴行。但这个问题不在于宗教本身以及宗教尊崇的道德行为本身,而是在那些误导者,那些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扭曲了和平内涵的人。如果你和朋友在线玩拼字游戏,朋友作弊去一个相关网站查资料,那么请问错误究竟在哪里?是在于拼字游戏规则本身,还是你的朋友?

  从最根本、最有意义的层面——原则层面来看,宗教与文化都信奉相同的道德观念,追求同样的道德理想。宗教团体中被误导的成员,甚至那些恪尽职守的教徒,也可能犯下道德错误,但这不会有损宗教经文和依据这些经文而构建的道德原则的完整性。

  道德与法律有何不同?

  当问到“怎样做才正确”时,我们就是在提出一个道德问题。法律有时会涉及这个问题,有时却很难解答。例如,停止对一位病入膏肓的年迈阿姨进行生命维持治疗,这是否正确?此时,我们有必要了解她签署的医疗授权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但如果你好友的妻子背叛了他,而你犹豫着是否要将此事告知好友,此时就没有适用的法律了,而这恰恰是问题所在。不过,几乎没有人希望国家来管理这类私事。

  但就“这是正确的吗”这个问题诉诸法律,还是有意义的。上述第一个例子,法律要求“尊重预先约定”,就是基于道德原则中的尊重患者意愿。即使在法律强制要求家庭成员和医护工作者尊重那些想要停止生命终期护理的患者之前,患者也有权使其意愿得到尊重。既然患者有这样的权利,那其他人就有义务尊重患者的权利。这无疑是法律授予的义务。再没什么能比得上法律的效力,它鼓励人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不过,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法律条文。从道德角度来看,这类法律不应获得人们的尊重。在美国的一些地方,法律规定非裔美国人只能使用单独的饮水器,坐在电影院的楼座(假如允许他们进入影院),坐在公交车的后排。这些法律是不公平的。因此在1955年,当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是一位美国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后来被美国国会称为“现代民权运动之母”。——编者注在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拒绝给白人让座时,虽然违反了法律,但她的做法并没有错。可她还是为自己的非暴力反抗付出了代价,她被关进监狱,面临死亡的威胁。这些人认定某些法律法规是不公平的,他们在选择破除这些不合理法律的同时,也做好了承担相应后果的准备。

  在文明社会中,法律是必要的,但法律有时也并非正确。因此,当你自问“我该怎么做”时,你需要参考法律(视情况而定),但是不要太迷信于法律。

  为何你有权规范他人的所作所为?

  道德家很容易被视为自以为是的人,毕竟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评判是非。但作为一位道德家,不仅要评判是非,也要对其进行论证,即针对特定的情况,构建支持或反对的论据。人们在谈及他们对当前各种问题的看法时,可能会用生动有趣的口吻,但道德观寻求超越个人强烈的主观感受,从中提取真知灼见,或至少是无限接近真理。

  “超然”的思想是我们道德学家被诟病为优于他人的首要原因。真有道德专家吗? 我对道德专业的理念很感兴趣,因此我将其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题材。在论文中,我对道德家的定义和道德家的局限性进行阐释。布鲁斯?温斯坦(Bruce Weinstein):《道德专家的可能性》,乔治城大学博士论文,1989年。我认为有两种专长:理论专家与行为专家。第一种专家说的是那些因他们所知而成为专家的人(因此“epistemic”这个希腊术语代表“知识”之意);第二种则是指那些因他们所做而成为专家的人。理论专家与行为专家之间不存在充分必要条件。虽然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一直是最佳银幕演员之一,但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创造出这些令人难忘的角色,如他在《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里饰演的特拉维斯?比考(Travis Bickle)、《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里饰演的杰克?拉莫塔(Jake LaMotta)以及《喜剧之王》(The King of Comedy)里饰演的鲁帕特?帕伯金(Rupert Pupkin)。理论专家与行为专家之间的区别在道德领域具有深刻的内涵:一个人可以做出一件很棒的事情,但是他却不能就他为什么这样做而给出一个粗略的解释。我在论文中给出了这样一个示例: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做客小威廉?法兰克?巴克利(William FBuckley)主持的电视节目《前沿战线》(Firing Line)中,巴克利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人愿意花一生的时间扶贫救济,但德蕾莎修女的回答却是“这是上帝的旨意”。同理,虽然一个人是道德理论的学者,但他可能不忠于自己的妻子,也可能做出虚假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表。不过当我们想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我们可以寻求道德专家(在理论领域)的帮助。我不能断言自己比你们懂得多,但我可以说,我提出的这个课题,以及就广泛道德问题所作出的论证,是在参加很多相关培训、不断反思和教学授课后的成果。

  道德家试图为道德评判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我们也有能力这么做,以便大家能更清楚我们在做些什么,唯此他们才知道这是需要严肃对待的工作。因为如果有好的论据支持论点,它就更加真实可信。但是道德家也是人,也会跟其他人一样:经受诱惑、意志薄弱、或具有人性的弱点。因此,即使我有充足的理由不做某事,也清楚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但还是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做了此事。

  道德观是属于民主的范畴,对于道德家的主张,任何人都能够去质疑,人们也应该这么做。对于我在本书中的所有言论,你都可以批判性地看待,如果你不进行批判,则说明你是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来阅读本书。打个比方,我认为企业不把客服外包出去是明智的,体现了德商,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用有效的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而不是因为我自己被誉为道德先生,言辞就是金科玉律。有德商的生活是理性的,这是指对于他人的观点以及支撑这个观点的论据,我们都要仔细地思考。要让自己的生活处于最佳的状态,道德观这一职责无疑最为重要。

  对于术语“智商”,你是如何理解的?

  智商既指一种智慧的能力,同时也表现出这种智慧。事实上,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一个人只有首先具备智慧的能力,才能够表现出相应的智慧。

  但是认为智商仅与智力相关,是不正确的。智商与智力的确具有相同的词根,但智商既指表现出智慧,也指以智慧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一个智慧的人总归会做出明智的事情(并不绝对,但一般而言都是如此)。

  是不是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将智慧与道德相结合?

  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将智慧和道德相结合,难道不是吗?这是否意味着,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事情,或者知道什么事才是正确的?

  我们不应将德商的概念限于优秀人才当中,事实上它正好相反,是深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些人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后,变得有智慧,但其他人也可凭经验成为聪明人。但无论是教育还是经验,都不能确保一个人可以挖掘自己的智商。一个人成绩突出并不代表他就是智者,即便他获得顶尖学校的文凭,也只能说明他达到毕业的要求而已(如修够学分、通过考试等等这些)。高学历的笨蛋,比比皆是。

  同样,一个人阅历丰富,也并不意味着他(她)就一定从这些经验中吸取了教训,更不能说他现在就是一个智者。

  德商是深入到寻常百姓家的理念,因为几乎每个人都以德商的方式生活。正如我在后几章对德商的解读那样,不管人们如何把握,它都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必备要素。

  德商可以学习吗?

  当然可以。我们已开了个好头,毕竟我们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学到了道德的五个原则。但是,当我们在方便的时候,或确信道德原则不再重要时,很容易将它们撇开。即便我们致力于做正确的事情时,我们也不能够永远清晰地判断这是不是正确的事。就好比将客服外包到海外可以帮你的公司节省开支,但这样做符合德商的要求吗?快速回顾下这五个原则,关于如何将这些原则运用到这件事上,虽然答案也不甚明了,但它们能让我们透彻地进行分析,从而提供某种指引。关于这点,我还会在第八章中详谈。

  你不会生来就懂得怎样去做,需要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探索。

  简而言之,什么是德商?

  德商有三个组成部分:

  1.能发现怎样的行为是正确的;

  2.在此发现上展开行动;

  3.愿意终生探究,不半途而废。

  无论这个主题多么复杂,你应能在一个单页里理解它的实质。这便是德商的本质。当你考虑付诸行动之时,问自己:

  1. 这是否能避免引起伤害?

  2. 它会让事情变得更好吗?

  3. 这表现出尊重吗?

  4.这公平吗?

  5.这么做体现友爱的原则吗?

  如果你能对这些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么它便是符合德商的举措。

  如果你不能,那还有其他什么行为能让你这样做吗?

  德商的五个原则,为你光明磊落地去生活,提供了一个框架,而非某个刻板的程式。要想管好自己的事情,好好度过余生,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克服困难。但假如你把这五个原则作为你生活的基础,那么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总结

  解读了关于道德观和德商最经常问到的十个问题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 道德与品性之间没有意义区别。它们可以互换使用。

  ◎ 恐惧、着重短期利益和坏心情,让我们很难去做正确的事。

  ◎ 虽然各宗教的社会习俗不同,但是东西方宗教具有相似性,它们都建立在道德概念的基础上,这里的道德概念通过德商的五个原则表现出来。

  ◎ 一种行为可以合乎道德但不合法,或者合法(或法律允许)但不道德。对任何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并且应该提出这样的疑惑:“这个法律是正确的吗?”

  ◎ 道德家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但他们很适合对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是非评判,这

上一篇:老人家的生日祝福语
下一篇:从“离土”到“归根”:乡村教育的文化隐忧与内源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