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山东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芦苇课件公众号

  202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

  B. 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 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 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

  B. 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

  C. 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

  D. 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关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5. 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

  【答案】1. B    2. C    3. B    

  4. 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②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 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之所以……,是因为……”错误,选项颠倒了因果。原文说“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错误,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

  A.“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字的时效性,当代的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但注解因人的理解和水平差异,往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阐释”。

  B.“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强调“时事”“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

  D.“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民族的文艺虽然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体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狩猎

  阿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几乎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

  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了枪的射程。

  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头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一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

  “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

  “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

  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

  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静的样子:“我都看到它的獠牙了!”

  “公獐子都有獠牙,它们的肚脐眼就是价比黄金的麝香。”我觉得他大惊小怪。

  而经常为一点小事神经过敏的秦克明这时倒过分平静了。

  他们两人重新拨燃火,默无声响地喝起酒来了。

  我的吊床在轻轻地左右摇晃。他们好像有心事。而我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吗?我们只是在狩猎时建立起一种短暂的伙伴关系……

  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我们附近的潮湿的泥地里,一夜之间长出了蘑菇!银巴说:“我打个赌,你吃不完这些蘑菇。”说完,他就提枪钻进了树林。果然,周围地上,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最多半个来小时,一群蘑菇又破土而出了。

  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

  一声,两声,焦灼、悲哀、凄凉。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它被雨水完全淋湿了,丰满的乳房里奶水自己渗漏出来。看来,它很久没有给幼獐喂奶了。

  棚寮深处的干枯松枝底下传出了一个幼獐的声音,它和我们悄然过了一夜而我们竟然毫无知觉。我们两人同时跃起扑向那堆松枝,底下传来一声惨叫。我们抱出那只哆嗦不已的幼獐,它的一只腿在我们的扑击下折断了。那只母獐仍然在前后左右奔窜跳跃,用越来越凄凉的叫声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秦克明端起了他的大口径双筒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朝天,滚下了山坡。

  我们两个一人削好一个桦木片,再把这木片当成夹板固定到幼獐的断腿上,用不久就会腐烂的棉布条扎好。棉布条用去了我内衣上的两个袖口。

  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

  银巴回来了。他遇见一只狼,它吃掉了昨晚那头麝香,他又打死了那头狼。他把那只麝香捣出来,放在我们面前,他想我们会吃惊的。后来倒是他吃惊地看到我们把饼干泡软一点点喂那只小獐,呆立一阵,从我手中接过茶缸细心地喂了起来。

  小獐子像小羊一样叫了一声,真像是小小羔羊的声音。我禁不住也学叫了两声。“不要叫了,”秦克明说,“母獐子就要来了。”我和银巴大笑起来。说话间,母獐真就来了,我们听见它穿过树林时一路碰掉露水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一伸手摸枪,它就跳开了。

  秦克明说:“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我和银巴又笑,听从他的吩咐放下了枪。

  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突然,秦克明说:“看呐!”我们抬头仰望,先看到山包上棚寮的剪影,继而看到那头母獐正在给受伤的小獐子哺乳。此情此景确实有些令人胸口发紧发热。

  银巴对獐子挥挥手,说:“回你家里去吧。我们也要走了。”

  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

  (选自《阿来作品集》,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黑之后,母獐之所以在我们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是因为幼獐就在附近,母獐不忍离去。

  B. 天快亮的时候,银巴提枪钻进树林去了,“我”和秦克明呆在原处,后来就听到了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

  C. 银巴看到“我”和秦克明用饼干喂幼獐,虽有些吃惊,但也很快理解并接纳了我们的做法,并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

  D. 当我们看到母獐给幼獐哺乳的情景后,感到“胸口发紧发热”,说明我们被动物间的母子之情深深地打动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注重伏笔、照应。如开头交代“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后文写发现公獐时三人分别“极不平静”“觉得他大惊小怪”“过分平静”,具有逻辑合理性。

  B. 小说略写公獐,详写母獐;写母獐,略述天黑时在棚子周围逡巡不去的情形,详写天亮后在雨中哀叫着接近幼獐的样貌。这样处理,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C. 银巴是军分区的侦察参谋,打死了吃掉公獐的狼;“我”是文艺工作者,秦克明是小车司机,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母獐两次逃生:这样写,切合人物的身份。

  D. 小说语言自然而不求绚丽,简约、朴素而充满艺术魅力。如写蘑菇雨后生长,“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描写细微、妥帖,富有动作性。

  8. 小说多次写到森林的景物环境、天气状况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9. 小说围绕“狩猎”设置三人狩猎经过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使作品主题意蕴丰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③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④有象征隐喻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主题。    

  9. ①三人本是相处不深的短暂的伙伴关系,狩猎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思考人与人如何越过隔阂,进入相互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②公獐、母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獐子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执着而深沉的情感,启发我们用心灵体察动物的情感世界,深入认识万物共生的世界。③人的关系随着獐子命运的变化而演进,动物的灵魂深处的爱意推动了人的互相理解和体认。(从狩猎经过谈人的关系,从獐子命运谈生命与爱,从两者关系谈动物之爱对人的启迪。)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B.“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错误。 “羊子似的哀叫声”是母獐发出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C.“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错误,文中“我”不能命中是因为獐子动作敏捷。秦克明没有命中是为了吓跑獐子。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题干中的“多次写到”要特别注意,说明不同地方的景物描写有不同的作用。

  如“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主要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

  “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这几处的环境描写都带有人物的主观感受,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的作用;

  同时环境描写和天气状况变化的描写也暗示时间的推移和变化,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最后两处描写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还有象征隐喻的意义,表现人物人性的善良,有利于表达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围绕“狩猎”设置三人狩猎经过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使作品主题意蕴丰厚,是对小说主题的考查,可分别从三人狩猎和獐子命运变化两条线索角度分析。

  可从狩猎经过谈人的关系,从獐子命运谈生命与爱,从两者关系谈动物之爱对人的启迪。如三人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但在狩猎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表现了人与人应该越过隔阂,进入相互的内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关系。公獐、母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表现了动物的情感世界和人一样,认识万物共生的道理,同时动物的灵魂深处的爱意也推动了人的互相理解和体认。这是人文精神的感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雅好为文,躁于进取,颇自矜伐,端士鄙之。初,从事使府,及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板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条,与人书疏,不名官位,但称知非子,又称耐辱居士。其所居曰祯贻溴,溪上结茅屋,命曰休休亭,常自为记云。

  臣谨按: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语,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勒,遂以本官分司。此岂躁于进取者耶?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卒时年八十余。

  臣又按:梁室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等,皆唐朝旧族,本当忠义立身,重侯累将,三百余年,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揭图小瑕,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王禹偁《五代史厥文》,原文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

  B. 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

  C. 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

  D. 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故诗曰/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此岂有意乎相位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士,旧时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也可以称有德有才但是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B. 分司,按唐制,中央官员在陪都任职者,称为分司,除分司御史外,其余均为闲职。

  C. 笏,古代君、臣朝见时手中所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比画或记事。

  D. 祖,庙号。君王有奠基之功,称为祖,有守成之德,称为宗,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空图才华横溢。他年轻时就因为文采出众,得到了时任绛州刺史的王凝的赏识,后来在科举考试中一次就考中进士。

  B. 司空图为人狂傲。他仕途失意,愤而辞官,归隐林泉,后与人通信,不署官位;为人撰碑,却将所得的报酬一日散尽。

  C. 司空图审时度势。他看到晚唐时宦官乱政,国事堪忧,立刻弃官归乡;后虽多次蒙受征召,也避世不出,全身远祸。

  D. 司空图颇富争议。他以号明志,结庐溪上,梁得天下后,又拒绝高官厚禄;但是《梁史》指责他道德有瑕,大节泯灭。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图既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

  (2)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

  14. “端士”认为司空图“躁于进取”,作者反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司空图自负才作,轻慢世人,认为自己应当作宰相,当权者厌恶他,慢慢压制他的锐气。

  (2)有一天委身梁朝(梁朝的朱温),其中的那些过分的人辅佐成全弑君的逆贼,只有司空图用清康忠直(的形象)避世不出,终身不担任梁太祖的官员。    

  14. ①司空图感激王凝的知遇之恩,不忍心离开容府,百日不上任,并非汲汲于权位。②旧史记载不详。(《梁史》有意抹黑,亦可)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等到昭宗迁到华下,司空图因为与皇上关系亲近而同乘一辆车,皇上随时询问,他又辞别,回到中条山。所以有诗道“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这难道是有意于相位吗?

  “图”作“以密迩乘舆”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D。

  “乘舆”是“图”的谓宾,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只有开国皇帝能称祖”错,例如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梁史》指责他道德有瑕,大节泯灭”,错。原文“《梁史》揭图小瑕,以泯大节者”,意思是梁史指责司空图有小的瑕疵而泯灭他的大节,即司空图只是小过错,大节仍存,只是梁史试图用小过错来掩盖他的大节,达到污蔑他的目的。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1)负:自负。慢:轻慢。谓:认为。为:做。时要:当权者。稍:略微。

  (2)一旦:有一天。其甚者:其中那些过分的人。赞成:辅佐成全。逆:逆贼。以:凭借,用。仕:做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找到原文答题区间,即第二段和第三段。“凝……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勒,遂以本官分司。此岂躁于进取者耶” 可见,①司空图感激王凝的知遇之恩,不忍心离开容府,百日不上任,并非汲汲于权位。

  “旧史不详,一至于是”可见,②旧史记载不详。

  “梁室大臣……本当忠义立身……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揭图小瑕,以泯大节者”可见,《梁史》有意抹黑。

  参考译文:

  司空图字表圣,自称是泗州人,从小就有才,咸通年间,一举考中进士第。很喜欢写文章,性急,喜欢自夸,正直之士都鄙视他。起初,去使府工作,从登朝起,先后担任要职。黄巢贼兵作乱,皇上离京,司空图有祖先的产业位于中条山,极尽林泉之美。司空图从担任礼部员外郎开始就躲在那里,每天用诗酒自娱自乐。当时天下动乱不安,士人经常依靠他,互相吹捧,因此声名很盛。昭宗回京后,司空图以户部侍郎的身份被征召至京师。司空图恃才傲世,认为自己应当任宰相,为掌权者所厌恶,慢慢压制其锐气。司空图愤愤不满,请病假,又回到中条山,与人书信往来,不在意官位。只称知道自己为知非子,又自称耐辱居士。他所住的地方叫做祯贻溴,在溪上结了一座茅屋,命名为休休亭,经常自己写记。

  我整理如下:司空图,河中虞乡人。从小就有文采,不曾被乡里所称道,恰逢王凝从尚书郎外放为绛州刺史,司空图用文章拜谒他,很为王凝赏识赞叹,因此出名。不久,王凝入宫任知制诰,升任中书舍人知贡举,提拔司空图升职。很快,王凝出任宣州观察使,任命司空图为从事。渡江后,御史府上报朝廷让司空图任监察一职,朝廷下诏让他回京,司空图感念王凝知遇之恩,不忍轻易离开幕府,百日后仍不去见皇上,被台司弹劾,于是以本官的身份任分司一职。这难道是热切追求功名吗?旧史不清不楚,到了这个地步,司空图见朝廷政令有很多古怪,宦官掌权,知道天下必乱,就弃官归隐中条山,不久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被征召,又任礼部、户部侍郎,都不去。等到昭宗迁到华下,司空图因为与皇上关系亲近而同乘一辆车,皇上随时询问,他又辞别,回到中条山。所以有诗道“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这难道是有意于相位吗?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司空图写碑文,司空图得绢数千匹为报酬,把它扔到虞乡市曹里,任凭乡人取走,一天就被拿光了。梁太祖受皇帝禅让,用礼部尚书的官职征召他图以老病为借口推辞了,死时年八十多。

  我又整理:梁朝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等,全都是唐朝旧贵族,本应当凭借忠义立身,家中世代做侯爵将领,三百多年。有一天委身梁朝(梁朝的朱温),其中的那些过分的人辅佐成全弑君的逆贼,只有司空图用清康忠直(的形象)避世不出,终身不担任梁太祖的官员。梁太祖以前的梁史指责司空图有小的瑕疵而泯灭他的大节,确实如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家山好

  刘述①

  挂冠归去旧烟萝。闲身健,养天和。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这歧路、足风波。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天公奈我何。

  【注】①刘述:字孝叔,湖州(别称“水晶官”)人。举进士,神宗时累官刑部郎中。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时,词牌名与词的情感、内容已大多没有关联,本词却是个例外。

  B. “挂冠”用典,指辞官归隐。“旧烟萝”代指故乡,透露出故乡风景之美。

  C. “水晶宫”与“晴溪短棹”暗相呼应,写出江南水乡特色,点出人物活动。

  D. 这首词不避口语,委婉含蓄,不经意写来,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

  16. “挂冠”之后,词人感慨颇多。词中抒发了哪些人生感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1)由“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可以看出词人对功名富贵的厌弃;(2)由“闲身健,养天和”“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可以看出对悠闲自得生活的喜爱;(2)由“天公奈我何”可以看出词人摆脱世俗功名羁绊的豪放洒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D.“委婉含蓄”错误,“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多风波”“家山好”“天公奈我何”等用语直接表露词人对功名富贵的厌弃以及对家乡美景以及生活的喜爱,语言直白。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态度的能力。

  “挂冠”是指辞去官职,考生需要找出词人辞去官职之后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概括人生感慨。

  如“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这歧路、足风波”是说功名富贵不由人掌控,不要贪恋,并用“歧路”来指之前的为官之路,认为这条道路“足风波”,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对功名利禄以及仕途的厌弃。

  如“闲身健,养天和”“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是说挂冠归乡后,悠闲自得,内心平和,家乡风景优美,可以快意游览,可以时时“醉唱”,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归乡后生活的悠闲之态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如“天公奈我何”是说天公能奈我何,摆脱了世俗的功名富贵,再也不必受庶务的干扰,可以看出词人摆脱这一切的豪放和洒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云鸟自喻,“______________”写自己过去做官出自无心,“____________”写如今归田恰如鸟儿飞倦知还。

  【答案】    ①.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 齐彭殇为妄作    ⑤. 云无心以出岫    ⑥. 鸟倦飞而知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摧”“栈”“钩”“诞”“殇”“作”“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遣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   ①   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   ②   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   ③   。

  18. 请在文中标序号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与设问的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一简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18. 雪泥鸿瓜  精雕细琢  惟妙惟肖    

  19. 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20. 该句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凸显留下的印迹之深,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采用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然后做出回答,凸显“觉醒”的必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可以使用“雪泥鸿爪”。“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

  第二空是说对人物的精细刻画,力求精益求精,可以用“精雕细琢”。“精雕细琢”,精心细致的雕刻琢磨,形容做事仔细用心。多指艺术品的创作。

  第三空是说形象刻画非常逼真,可以使用“惟妙惟肖”。“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历史有着清晰呈述”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势;

  二是“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搭配不当,历史视野可以“开阔”,而“历史事实”应是“还原”或“再现”。

  所以最终改为: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句子表达效果能力。

  从比喻的角度来看,“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使用比喻,本体是“中国两千五年不变的历史轨迹”,喻体是“车辙”,“两千五年不变”“车辙”可以凸显这历史轨迹留下的印痕之深;

  从设问的角度来看,“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是设问,前面是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后面是答案“只有一条路——觉醒”,突出“觉醒”的必要,也凸显出《觉醒年代》这部作品的冲击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   ①   ,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

  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   ②   。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

  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   ③   。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21. 下列各项中,与划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B. 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

  C.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答案】21. C    22. ①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②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③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引号的作用,引号一般有以下作用:一、表示引用的部分;二、表示特定的称谓;三、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四、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五、表示讽刺或否定的。

  例句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A.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B.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C.引号的作用是强调;

  D.引号的作用是讽刺或否定。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答时一是要考虑整个文段的写作对象;二是要注意文段的叙述层次,即考虑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三是注意特殊词语的提示,比如关联词和代词。

  首句说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通过分析层次结构,后面二句话是对前面“无数信号”的一种态度和选择。结合后一句“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可知,前一句应是和它对应的一种情况,所以第一空应是大脑对“无关紧要的线索”的态度,后文是“保持关注”,那前一句对应的应该是“忽略掉”,即可推断第一空应填“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

  结合后一句“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可知,既然是“平衡行为”,前一句是“抑制信号传输”,那所填空这一句应是“加速信号传输”才能构成“平衡行为”,即可推断第二空应填“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

  最后一空可通过后一句中的代词“这些”作为入手点判断,既然后句出现“这些常驻免疫细胞”说明前文出现了这个词语,所以才会随之出现“这些常驻免疫细胞”的表达形式。前句意思是“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结合两个判断点,此空应为论述大脑中能保持微妙平衡的原因,即可推断第三空应填“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

  四、写作(60)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现在动不了了,才感觉只要健健康康、活蹦乱跳地活着,是多么幸福!”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起大落的人生毕竟不常见,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生命里更多的是安静和平淡。小幸福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但也因其小,我们常常忽略掉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纵向展开议论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不要忽视小幸福

  不要忽略小幸福,珍惜拥有的健康。史铁生在他的《病隙碎笔》中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详。现在动不了了,才感觉只要健健康康、活蹦乱跳地活着,是多么幸福!”多么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啊!的确,拥有健康就是拥有幸福,徜徉在拥有间,你就会感到幸福。

  出门在外,才知道妈妈的唠叨是那么的动听;事业受挫,才知道长辈的教导是那么的顺耳;友情破裂,才知道朋友的双手是那么的温暖。

  我总是在拥有的时候忽略它们,在失去之后方觉它们的美好。这些小幸福同样不被大多数人记住,因为它很小,只是小小的唠叨,小小的教导,小小的不值得一提的双手……

  虽然它们只是人生中的小幸福,但我们又为何为它们的失去而流泪呢?因为它们毕竟也是幸福,所有的幸福都是珍贵的,当一个人的生活常态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强烈感受到原来小幸福的弥足珍贵,正如史铁生所言。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略现在拥有的小幸福。

  不要忽略小幸福,珍惜爱的细节。以前看过一位高考学子的满分作文,她在文中写了父亲这样一个细节:在高考备考期间她常常忙得很晚才睡,父亲怕她晚上孤独,往往睡在对面的书房里,每天都在她睡后才睡。有一天忙到深夜,她看见父亲房间的灯还亮着,就偷偷去观察父亲在干什么。父亲大概是要站起来拿东西,不小心碰了旁边的凳子,那凳子摇晃着要倒下,父亲神情紧张地抱着凳子,生怕凳子倒下发出声音惊扰了女儿,她的眼睛立刻湿润了……朴实的叙述,却赢得了满分,我相信是女孩通过细节传递出来的对父爱的感动和珍惜打动了考官。在我们的生活中,与这位父亲类似的细节其实屡见不鲜,谁能说这不是一个个感人的小幸福呢?遗憾的是,我们长期在爱的蜜罐中泡着,变得迟钝麻木,常常忽略了这些小幸福,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要忽略小幸福,以此积聚大幸福。我们正风华正茂,为了各自的理想,我们拼搏在高考备考大战中。有人说高三是黑色的,因为又苦又累,但同时应该看到我们也有小幸福一路陪伴。每天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迈向成功的明天,共同铸就高考的辉煌,世上有什么事比这更让人激动和愉悦的呢?等我们步入大学的时候,再回想起这段艰难的岁月,难道不是一个个小幸福拼成了大幸福的美丽图画吗?

  当你还在抱怨天阴的时候,想一想雨天的泥泞吧,那么你会觉得原来阴天也很舒心。

  幸福很小,如果你的心很大,那么幸福就擦肩而过了,所以,千万不要忽略小幸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结合材料提示,史铁生的话告诉我们对于病人来说,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第二段议论性的文字告诉我们,人一生中的幸福并不是丰功伟绩,有人总是无视生活中的幸福,总觉得幸福很遥远,其实幸福就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由此,考生可以联想,我们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看生活,看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幸福不需要比较,不需要拿别人的生活来定位自己是否幸福,也不必仰视他人的生活。另外幸福的生活不能用物质丰裕来衡量,丰裕的物质生活可以带来幸福感,但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幸福也很多,重要是能用感恩的心来看待。我们就是凡人,平凡的生活也有很多美好,比如家人的平安,身体的健康,深厚的友谊,这些都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幸福。我们学会了做菜给亲人吃,风和日丽的日子与两三好友同去踏春也是一种幸福感。

  我们也可以认为奋斗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奋斗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充实,有成就感;我们还可以认为成长是一种幸福,青春的岁月里,对人对事对物的感悟慢慢深刻,远离儿时的稚嫩,慢慢长大,这也是一种幸福;青春的路并不好走,哪里总是艳阳高照呢?总会有阴雨,总会有雷电,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经历过,痛苦过,迷茫过,就是一种幸福;青春有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滋味,但是五彩斑斓、五味杂陈就是一种幸福。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别忽视小幸福,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即什么是幸福,被忽视的平淡日子。如清晨醒来,厨房飘来的饭香;暑热难耐,一场大雨后的凉爽;疲倦时,一个温暖的拥抱;晚归时,有人在等你回家……生活中平凡的幸福瞬间还有很多,需要你用心去体会。紧接着论证为什么安静琐碎的生活也是幸福?因为有爱、温暖、平安、健康……再次,面对琐碎的生活我们怎么做?珍惜、品味。只要用心,你将会或得更多的幸福。发现身边的小幸福,又何尝不幸福?

  立意:

  1.用一颗细腻的心,品味生活的幸福。

  2.知足常乐,幸福俯拾即是。

  3.发现幸福,感恩并珍惜。

  4.捡拾幸福,幸福满满。

                                点击名片关注芦苇课件公众号

  完整word按照下面方式下载

  下载方法

  1、关注芦苇课件公众号在芦苇课件公众号中回复:山东,并点击发送。

  2、得到下载链接和提取码

  3、点击链接输入提取码,转存到自己的百度云盘,就可以随时下载了。(如不会运用百度网盘可以观看使用方法视频)

  下载方法图示

  下载方法视频讲解(请点击下面文字)

  百度网盘下载方法技巧讲解      

  声明:此内容是从网络搜集,并且免费分享,如涉及侵权可以联系我,我会删除相关链接!

  资料来源于网络,用于免费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微信:luoyuyuan0116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luoyuyuan0116

  往期内容710、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答案及作文解析(网络版)711、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课件版解析版+word(59页ppt网络版)712、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72页ppt+word解析版下载(网络参考版)713、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62页ppt+word解析版下载(网络参考版)709、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提分专练之古诗歌阅读710、2023高考一轮复习翻译基础训练711、人民日报最新时评金句汇编712、2023高考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训练(新题型)713、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714、2023高考一轮复习:修改病句专题训练715、2022年高考浙江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课件62页ppt+word解析版(可下载)716、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与课内关联专题训练(新题型)717、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化常识专项训练1(2022各地模拟题文化常识汇编)718、作文热点素材积累:新东方直播出圈时评汇编719、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化常识专项训练2(可下载)720、作文热点素材积累:航母下水主题+金句+段落721、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可下载)722、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化常识专项训练4(可下载)723、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考点分类专项训练(上)724、202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考点分类专项训练(下)725、2023年河北省衡水中学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新题型)

  726、新高三语文开学第一课精品课件(23页ppt)

  727、202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内容情感分类训练(上)

  728、202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内容情感分类训练(下)

  729、2023高考一轮复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30、2023届湖北省名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联考

  731、202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上)

  732、202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下)

  733、202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上)

  734、202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下)

  735、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真题及答案(网络版)

  736、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香港回归25周年时评汇编

  737、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汇编

  738、2023高考一轮复习:病句之结构混乱

  739、2023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12组热门主题+11组思辨语段荟萃

  740、2023高考一轮复习:病句之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

  741、备课2023高考作文:高考作文的审题技巧

  742、2023高考一轮复习:病句之搭配不当

  743、新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32页ppt

  744、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练习(新题型)上

  745、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练习(新题型)下

  746、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辨析修辞手法

  747、2022年初升高语文衔接:作文写作专题训练(一)

  748、2022年初升高语文衔接:作文写作专题训练(二)

  749、2023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层进式结构作文讲解与训练

  750、2023高考语文一轮备考:压缩语段专题训练

  751、2023高考语文一轮备考:文言阅读主观概括题专题训练

  752、2023高考语文一轮备考:成语填空点对点专项训练(新题型)

  753、2023年高考语文暑假模拟评估卷(新高考)

  754、2023高考语文一轮备考:标点运用点对点专项训练(新题型)

  755、高考作文经典素材:高考作文实用经典名言及适用主题示例

  756、备考2023一轮复习:语病-十年(2013-2022)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257、作文热点素材积累:“小镇做题家”时评汇编

  258、备考2023高考一轮复习:长短句转化及作用精品课件29页ppt

  259、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古代诗词阅读-十年(2013-2022)

  260、2022年秋季学期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

  261、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补写语句-十年(2013-2022)

  262、备考2023一轮文言文复习:翻译句子之单音节文言实词

  263、作文素材整理:小镇做题家+热点事件+ 素材解读 +链接高考+ 精彩时评文

  264、备考2023一轮文言文复习:对照教材考核文言实词(新题型)

  265、湖南省九校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新题型)

  266、2023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南京玄奘寺事件+金句+热点语言+时评

  267、2023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问天”启程+金句+精彩标题+习题演练+时评

  268、江西省十一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新题型)

  269、2023一轮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课内外词语比较分析试题(针对全国乙卷新题型)

  270、2023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积累:“二舅”时评汇编

  271、2023一轮语用复习:高考新题型语言运用之成语填空专训

  272、2023一轮文言文复习:新高考Ⅰ卷新题型课内外词语比较分析试题

  273、2023一轮语用复习:高考新题型语言运用之成语填空专训2

  274、2023一轮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课内外词语比较分析试题(针对新高考Ⅱ卷新题型)

  275、2023一轮文言文复习:双音节古今异义与偏意复合词

  276、2023届高考语文热点素材积累:佩洛西窜台,解放军演兵(筋骨句+金句+满分题目+时评素材)

  277、2023年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佩洛西窜台”时评汇编

  278、2023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

  279、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80、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281、2023一轮复习:高考新题型语言运用之语病修改专训

  282、2023一轮复习:高考新题型语言运用之语病修改专训2

  283、2023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

  284、2023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积累:四川"龙漕沟事件”时评汇编

  285、2023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积累:“网络乱象”主题时评汇编

  286、2023一轮复习:诗歌选择题精品课件80页ppt

  287、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课内外词汇对比题汇编60题

  288、2023高考作文积累:高频话题、时评、立意+10个经典押题

  289、2023高考一轮复习:成语填空专项训练 300题(上)

  290、2023高考一轮复习:成语填空专项训练 300题(中)

  291、2023高考一轮复习:成语填空专项训练 300题(下)

  292、作文素材积累:清华大学2022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演讲词汇编

  293、作文热点时事素材积累:“别拿天灾开玩笑”时评汇编

  294、作文热点时事素材积累:8个角度,9个事例“重庆山火,逆行英雄”时评汇编

  295、作文热点时事素材积累:湘雅二院刘翔峰医疗风波精选素材

  296、作文热点时事素材积累:逆行的“摩托骑士”精选素材

  297、高中语文《红楼梦》系列习题

  298、2023热点素材积累:央视《开学第一课》内容、素材、金句及观后感范文

  299、2023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

  300、2023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301、2023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302、2023一轮复习:论述文阅读——五大圈注比对要点

  303、2023届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

  304、2023届试题汇编:古代文化常识120题(上)

  305、2023届试题汇编:古代文化常识120题(下)

  306、高中作文全环节技巧:标题+开头+结构+素材+结尾(上)

  更多内容请关注芦苇语文公众号

上一篇:“2023百大年度品牌榜”公布 东方航空《当胡歌遇上东航》入选“品牌营销案例TO
下一篇:霸王别姬段小楼为什么揭发程蝶衣(段小楼为什么揭发程蝶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