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科学理论体系全景图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17-02-03

  前提: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顿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至1750年他特地从希腊文中找出了“埃斯特惕卡”来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至此,美学作为一门西方近代人文科学诞生。当然,鲍姆嘉通的意义不仅在于命名和提出建议,而且为美学学科的建立付出毕生精力[2]。1742年开始在大学里讲授“美学”这门新课,在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和第二卷。在《美学》中他实现了学位论文中的建议,驳斥了十种反对设立美学的意见,初步规定了这门科学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确定了它在哲学科学中的地位,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750年常被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年代,鲍姆嘉通也由此获得了“美学之父”的称号。

  首先,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章里这样界定了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正确,指教导怎样以正确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高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高级认识论的逻辑学的任务;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这一界定正是针对当时理性至上、排斥感性的情况提出的。作为感性认识的美学,目的是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而完善这一概念,是鲍姆嘉通从沃尔夫那里继承而来,但是在沃尔夫那里,完善只涉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无关。而在鲍姆嘉通这里,完善既有理性认识的内容,又有感性认识的内容。要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须有三个条件:思想内容的和谐、次序和安排的一致和表达的完美[4]。因此,他不像莱布尼兹、沃尔夫那样只在客体上寻找完善,而是要到人的主观认识中寻找美的根源。这种强调认识主体作用的倾向,成为鲍姆嘉通美学中的一种新的重要因素,预示了近代西方美学的新方向。

  其次,鲍姆嘉通认为,“认识的美”是“以美的方式进行思维的人所取得的成果”,所以主体先天的审美能力(也即以美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天赋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主要包括:“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洞察一切的审视力”、“良好的记忆力”、“创作的天赋”、鉴赏力、预见力、表达力和“天赋的审美气质”[5]等。这些先天的审美能力正是判断对象美丑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审美力并不完全是感性认识的范围,有些已经涉及到理性内容。由此可见,鲍姆嘉通并未一味提高感性,而贬低理性,而是试图把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同时,鲍姆嘉通认为:先天的审美能力如不经常训练也会衰竭、消失的。由此,他提出要以“正规的艺术理论”为指导,以伟大的作家作为楷模进行正确的审美训练的理论。

  再次,在讨论了“审美的丰富性”和“审美的伟大”后,鲍姆嘉通提出了美的思维的第三个特征:审美的真实性。在当时,感性认识是作为一种模糊的、混乱的认识而存在的,很多人把它当作错误的根源加以排斥。而鲍姆嘉通则认为审美经验中同样包含着普遍的真理性,即“审美的真”。这种真实,不是通过理性的逻辑思维所能达到的,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感觉形成的。“美学家不直接追求需要用理智才能把握的真[6]。”而是在对具体的感性形象的体验中领悟这种普遍性。从主观感性出发,鲍姆嘉通把真(美)或假(丑)与感性认识的完善与否联系起来,认为“并非所有的假在审美领域内也是假的”。假(丑)的事物如果符合“感性认识的真完善”,就是真(美)的,而真(美)的事物如果不符合这一标准,就是假(丑)的。真或假在这里似乎与事物本身的性质无关,而只关系到感性认知的方式。甚至,有些假例如文艺作品中的虚构,在审美领域里可能比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更真、更美。审美的真不是流于表面的东西,人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的内涵。它不是那种用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和用理性去掌握的一般的原理与规则,而是由“理性类似物”即感性感知的一种不太明确的东西。

  再次,鲍姆嘉通认为科学和艺术都追求真,但两者追求真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科学的求真要求用完善的理性,通过个别事物具体的、生动的、表象的舍弃,抽象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一般概念;而审美的求真则正好和前者相反,它是运用“低级的感性认识”,尽量把握事物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少让质料的完善蒙受损失,并在为了达到有趣味的表现而加以琢磨的过程中,尽可能少地磨掉真所具有的质料的完善[7]”。审美的求真不同于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在逻辑方面的努力,也不同于历史学家严格地考证,还同人们的理性预见有关。

  【】佚名 鲍姆嘉通美学思想述评【20170202】(2009-09-07 )http://www.meishujia.cn/index.php?act=app&appid=264&mid=1537&p=view&said=98

  历史的观点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虽然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他却并不排斥艺术,而且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的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所说的美并非一般的现实美,而是艺术美。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更确切的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根据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这种名称,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但黑格尔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为自然美是心灵美即艺术美的反映形态。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但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美,而是艺术。他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写道:"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底原则的体系吗?"在对艺术的研究时,应包括美学意义的美,但艺术不局限于美,因为美学的内容应该研究艺术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他认为美学如果只研究美,那么像崇高、伟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进去。美学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佚名 美学,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404010-5641708.html

  美学在中国

  “aesthetics”最早由江肇民译为汉字“美学”,认为它是专门研究美的学问,中国学者王国维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将其引进国内。在西方,aesthetics在传统上常被认为是哲学的分支,它是对美及其在艺术和自然领域中的表现的认识,是关于艺术中的美的学科,科学,或者哲学。如何理解aesthetics的意义,在国内则是众说纷纭的。早在1932年,朱光潜在其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中认为aesthetic这个名词译为美学还不如译为'直觉学’,后来又声称aesthetics译为“审美”较妥。并认为丑也属于审美范畴。“Aesthetics的科学的译语,既不应是'美学’,也不应是'丑学’而应是'感性学’本身。”

  李泽厚指出如果用准确的翻译,美学一词应该是“审美学”,栾栋认为:作为西文的美学一词,原本就是感性学。

  它的一个重要方面———丑学始终付之阙如。所谓美学,是近代西方人对感性学狭义取舍后的学科定位。……应当用感性学涵摄、补正和滋润美学[4]。王洪岳综合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其为基础提出“还是'感性学’一词比较恰当:一是该术语符合汉语标定的规范;二是与鲍姆嘉通创立该学科时的初衷一致;三是可避免狭隘化片面化的翻译所带来的弊端;四是我国的一些学者近年已开始运用该术语来指称原本为'美学’所涵盖的学科,如刘东的《西方的丑学》,栾栋的《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杜卫的《走出审美城———新时期文学审美论的批判性解读》,张辉的《审美现代性批判》。”

  从上面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看法虽然都不尽相同,但是都或多或少的注意到了感性学的美与丑这两个范畴。细究之,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章里这样界定了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从他的原义看来,本应是'感性学’,而'美’不过是感性诸范畴之一,西方的感性学是美与丑的“合题”。

  【】作者:王存良,刘玉平(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80年代以来“丑学”研究述评,第22卷第1期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No.1【20170202】(2007年2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情感科学理论体系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学术,更遑论整个理论体系的全景图创建。为何如此?首先,这门科学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将之与艺术学科混淆。其次,这门科学在西方又将之与心理活动割裂。第三,这门科学在其由西方向东方的传播过程中又误解误读,这从日本的学术界将之翻译为将情感学变成了美学,到了中国,为了迎合中国的文化语境,德国传教士花之安 ( Ernst Faber)。1873年 ,他以中文著《大德国学校论略》,在其中将情感学翻译为中文的“美学”。后来王国维们又将之翻译为《美学原理》。至此,特别要注明的是中国的学术界对美学的理解或定义是定位在对美好的事物感知、享受以及追寻其原因所在。

  显然,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学如果只研究美,那么像崇高、伟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进去。美学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此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也认为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美,而是艺术。”他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写道:“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底原则的体系吗?”

  在中国,传统学者将之定义为“美学”抑或“感性学”依然涵盖不了这一领域的各种心理活动内涵和现象及其规律,因为在美和丑之间还以中性的心理状态。而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吕氏春秋》著作早就将心理活动用喜、怒、哀、乐进行论述和总结。在其后期,有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将之拓展为七情六欲。至此,更为客观的心理活动现象呈现出来了。

  无论是抓住'审美’、'感性’还是'求真’、'美好’、'丑陋’任何一点而不及其余,抑或将其中二点结合起来都无法有效的诠释今天我们确定的“aesthetics”这一学术。

  那么作为“aesthetics”这一学术如何展开?任何事物都由内涵、介质以及外延三要素组成。

  那么在此中,“aesthetics”理论的内涵应该是由什么组成?从这一理论的现象推测,它的内涵应该是对美好事物和高品质生活状态的追求活动。其外延则是我们所看到的对美的感知和享受以及体验。其中介则是由人的认知、使之形成知识,并在此进行创造。

  一.追求阶段

  1.《信仰学》

  首先,《信仰学》理论是从信仰的概念、特征、类别等现象着手,解析信仰的状态、本质、规律以及价值等范畴。其次,通过对信仰作为一种行为的特征进行解析,发现人类确定目标追求时信仰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信仰帮助人类建立价值观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信仰恰如生命中的导航坐标和行为准则,使得人类在不断前进时充满着动力。所以,信仰对于价值观的建立和拥有有着非凡的意义。

  2.《宗教学》

  严格意义上而言,宗教信仰是基于人类对现实的束手无策,是对未来失去信心,并且无解的时候。就会需要得到关怀。通过关怀从而缓解心理压力,逐渐摆脱在现实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以及阴影。

  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塑造人的高尚人格,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真正崇高和神圣的理想和信仰,能够引导人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人对于世界和人生,能够从一种更高的层次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从而对很多问题就会有一种更好的态度。

  但是,宗教信仰的发展使得其本身成为了各种知识的汇聚和集结的港湾。尽管在历史上很多宗教人士通过对大量的知识进行探索无果,可是由于错误和正确的知识不断的积累,反而使得宗教这样的信仰形式成为了准科学储存和孵化以及临界发展前的状态。也就是说,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哲学的起源,往往是伴随着宗教的发展而发展,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的独立而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这确实是人类始料不及,这也是《宗教学》理论构建和创立的学术核心基础。

  3.《思想学》

  思想既有好的思想,也有坏的思想。好的思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进化,坏的思想致使人类退化和堕落。那些思想属于好的思想?如何确定那些思想属于坏的思想?如何甄别这些思想的差别和差距以及质量?这就是《思想学》的责任之一。如果将《思想学》定义为研究价值观的学问,那就对《思想学》的理解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功能状态。因为价值观的本质是什么?价值观的本质就是对于物质的价值认知观念,就是通常所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唯利主义诸如此类的观念。

  4.《伦理学》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而道德则是社会与自然一切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关系中,善与恶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活动的总和。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通过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物质条件条件来反映的;伦理学则是通过善与恶、权利与义务、理想与使命,即人们的行为准则等一切范畴和体系来反映的。

  【】佚名 伦理学,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430611-5668895.html

  5.《设计学》

  确实从目前的应用领域来看,设计似乎是在很多领域运用。但是从其本意来说绝对和策划不一样。而且,设计和艺术、技术、预测、构成都不一样。如果一样的话为何我们在某些特定领域必须用设计而不用其他词组?例如建筑设计为何不叫建筑策划?显而易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策划在整个项目的工作流程上,应该是在整个项目的前期阶段,而设计在整个项目中则处于执行阶段。

  6.《技术学》

  《技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1933年产圾润在《关于技术》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技术的劳动手段体系说。同年,相川发表了《技术和技术学的概念》。《技术学》的产生利兴起与技术在现代科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密切相关。随着新发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展开了对技术自身规律的探讨。

  当代技术学研究发展很快。据日本《科学史研究》统计,仅1976-1979年间,日本出版的技术学专著就有181种之多。

  【01】http://baike.baidu.com/view/11784248.htm

  二.感知阶段

  1.《认知学》

  认知学是研究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出现的认知方法、认知条件、认知辨别、认知语境、认知过程、认知功能、认知结构、认知效应、认知进化等各种系统化理论的知识体系以及规律。认知学理论体系建立的目的,是对人类认知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进行学术界定和体系构建以及规律梳理。认知学最终所研究的目标在于发现人类对于所有知识领域研究、创新以及进化所能够达到的成果和高度的境界,亦即认知活动的进化趋势和方向。

  2.《知识学》

  知识的起源大致是在人类为了生存而对各种事物的内外信息化和符号化以及象征化,其目的不外乎就是记忆,从而能够识别,进而认知。并且通过认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知识又是通过人类发明的语言和文字得以代代相传,这从甲骨文到竹板刻字,我们的祖先毕升创造了活字板印刷术,从此文字以纸张的形式被永久记录下来了。由此,农业时代的经验知识,工业时代的技术知识,信息时代的信息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程序知识等等得以升华。知识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命运,然而我们对知识的认识还很有限。而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知识互联成为常态,知识大碰撞的结果就是更多的全新知识问世。

  今天的知识已经有古代的1.0、2.0、3.0进入4.0时代。

  3.《教育学》

  当然,作为教育问题的核心就是教育规律的问题。众所周知,教育规律问题是一个很重要同时又很复杂的学术问题,对教育规律的任何一个方面进行探讨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自古至今,处在教育世界的人们一直在探讨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教育怎样才能促进人更好地发展。”在以上问题的探讨上,不同个体看法有所不同,使得教育理论的探讨呈现了百花齐放,各表一枝的局面。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障碍又是前进的动力。逼迫我们拿出更为科学的理论来面对今天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事实也确实如此,当你还在为某些问题是否应该传授的时刻,这些问题在某些层面已经成为了社会常识。而且,当你拿出所谓的知识进行传授时,在桌下的听众却都已掌握这些知识的时刻,这样的窘迫境况将会越来越多。显然,教育不是知识的积累,更不是灌输。我认为,教育的核心之核心在于传授,即作为教育的使命而言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所以,本书的理论建构是建立在“授人以渔”的基础上。

  4.《评论学》

  《评论学》是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它的出现宗旨就是为了繁荣并切实推进评论学学术健康发展的事业。

  《评论学》是一种“关怀的事业”,是针对我们这个时代层出不穷的各种学术理论进行诊断式的清醒思辨和智慧的引航。而且通过这些评论活动,引发社会群体关注、关爱、关切和品评推介这些学人苦心、苦思、苦力研习的学术成果。引导科学理论的才俊们向着更为艰辛以及蓝海方向拓展,开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术疆域。

  思辨出智慧,评论出思想,真理在于平等地对话,这是《评论学》学术向前推进的内在动力性机制所在。

  5.《解释学》

  "Hermeneutics"源自于希腊语(?ρμ?νευω),意思是"了解"。这是从希腊神赫耳墨斯(Hermes)的名字得来。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解释学美学,在历史上是在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学流派,近代解释学的基本特点是客观主义。

  解释学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方法、手段和技术,但是很多解释往往是基于其立场、动机以及个人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希望或欲望成立。所以,真正有效的解释要求是客观而且忠实于文本。前提是要针对被描述的文本在诠释之前应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

  “文本”的概念 “文本”的概念被扩展为书面文件。例如:讲话、表现、艺术作品和事件。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在细说或者诠译"社会文本"

  6.《问题学》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学派哲学家。1910年,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将生活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为生活本身就表现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一系列问题的求解的过程。关于问题求解的过程和步骤,他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法”。他的“五步法”的认识论实际上是以他的所谓的“情境逻辑”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从他们面临不令人满意的境况开始的,探索的目的是要获得某种摆脱困境的一个“解答式”,以使人能从符合人意的境况向着符合人意的境况转变。”

  所以,《问题学》理论的目的在学术上不是停留在问题的研究层面,而是致力于如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及技巧上。

  7.《文化学》

  目前几乎全球所有的学者都达成了共识,即认为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也就是说,文化涉及到人类所有的活动。

  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文化就是人类创造以及超越极限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各种领域都会推动人类进步,从而在改造社会和自身以及自然的历程中大放光芒。

  三.享有阶段

  1.《美感学》

  作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美学》强调的是对“美”的情绪或心情的感知,因为没有感知就没有“美”的心理效应产生。那么美感和情感有何区别和联系?因为美感是心理活动,情感也是心理活动。所以两者皆是心理活动。其次,作为《美感学》理论而言,它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感知“美”的事物?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机制、程序以及规则才能认知美的状态。最后,作为《美感学》强调的是美的现象需要什么样的感知能力才能够完成感知的使命?也就是说美的感知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语境,有的人会产生其它的心情,甚至是消极或恶劣的心情。并且,生活之中不见得处处有美。即在认知的角度而言,美是处于识别状态下,有着直观性的心理活动。

  2.《审美学》

  也就是说,美是需要发现和认知的。因为自然再好,阳光再好,心情再好。如果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没有那番体验美的心灵,再好的美也无从谈起。并且在这过程重要发现美的状态产生和存在,这就是说对于美的发现要有一定的素养。既然美是需要发现的,这样也就说明作为审美的心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意识性质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审美是人类意识性质的心理活动之一,是对某些高品质的、耀目的、华贵的、稀缺的物质、生活待遇和处境在品质上的诉求和卓越追求。

  3.《美学》

  “美”是情感之中一种特定的状态。也就是说,“美”就是一种好的心情的状态。《美学》理论就是要解决什么是美?因为首先作为“美”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可以是在享受,也可以是在体验,更可以是在品味、娱乐以及拥有。《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研究美好的心情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自身内在的需要,更要研究美的一种好情绪是如何变化和发展,以及对其它心情的干扰和影响。例如中国古代成语说得好“乐极生悲”。

  当然,作为《美学》的理论还要研究作为“美”的心情产生、存在以及发展对当事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意义和价值。

  4.《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显然要阐述人类在生活中的七情六欲等情感因为生活的变动而变动。《生活美学》理论在构建时首先着落点定位于人类对待生活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生活的态度;生活的立场;生活的欲望;”三个领域。而生活美学在客观世界中则体现为“社会地位、生活处境以及权利拥有”三大范畴。

  5.《实践美学》

  《实践美学》就是在实践行为中如何去享受和拥有以及体验美好的状态。如果实践行为得到验证,那么作为实践行为的主体-人将会因此而释然,并且产生喜悦的心理状态。如果实践行为失败了,那么,作为实践行为的主体将会接受自然的惩罚。由此,实践行为的当事人将会陷于消极情感的状态中。当然。如果实践行为处于不前不后的行为程序之中,这种状态会给人带来按照既定程序进展的习得性思维,从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太会冒风险去改善实践行为的方法,甚至更有效的左右和释放实践行为的能量,这就是《实践美学》理论创建的价值和意义。

  6.《文明学》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所达到的状态,即是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和将来时。文明的实质就是在法律、制度、规则、道德以及利益和样式等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透明、清明和开明、清晰,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类社会平等程度。

  文明是通过人类不断进取、进化和创造,并且在自然、社会、人文以及哲学四大领域留下制度、准则和道德以及样式,并且能够被后代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基础和依据。

  而从文明的发展历程来开,文明的烙印主要是以权力分配架构为核心形式体现,即权力方面则通过1.0、2.0、3.0、4.0这些演进的历程彰显。

  权力1.0时代主要表现为宗法社会或奴隶社会的形式,这种社会的权力表现为中央集权制,即所有的权力被社会最高统治者掌握,社会呈现出一元化特征。

  权力2.0时代则表现为政治和宗教两权并立,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呈现出二元化特征。

  权力3.0时代则出现了三权并立,所谓"三权"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别由不同国家机关掌握,并独立行使。"制衡"则是指议会在行使立法权、总统在行使行政权、法院在行使审判权时,相互监督、互相制约,以达到"三权"在国家政体中的平衡,整个社会三权分立形成三元化的社会。

  而权力4.0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权力不仅仅有着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更有着知情权的第四个权力。在这个时代,整个社会呈现出扁平化的四元化权力架构,社会进入了超稳定状态。

  那么研究文明的价值何在?

  研究文明的核心价值在于去伪存真,留下那些真正具有传承和发展的制度、规则或机制。淘汰那些制约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以及进化的劣质制度、规则和机制。从而不断的推动人类社会向着高级社会进步和演进。这就是《文明学》理论创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7.《工程学》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可以建造出比单一产品更大、更复杂的产品,这些产品不再是结构或功能单一的东西,而是各种各样的所谓“人造系统”(比如建筑物、轮船、铁路工程、海上工程、飞机等等),于是工程的概念就产生了,并且它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技艺。超级工程往往凝聚着人类最尖端的科技材料,最前卫的思想观念,最经济的投资理念,最科学的系统逻辑。同时,超级工程也对资金非常渴望,对人才非常苛刻,对管理要求严格的制度化,对整个工程的组织架构要求非常的精炼。因为稍有不慎,整个超级工程将会毁于一旦。

  《工程学》理论的创建就是应对各种工程的频频出现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给予各种工程的甲方和乙方在学理上提供各种捷径,同时通过对《工程学》理论的把握,在实际的工作中力争做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从而使得工程的建筑和实施能够得到多快好省的经济效益。这应该是《工程学》理论存在的原因所在。

  8.《养生学》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养慎、摄卫,是指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实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成书的《庄子·养生王篇》,该书在《养生主》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厄丁解牛”其大意是指“厄丁”(古代屠夫)为文惠君宰牛,屠夫由于用刀得当,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从而“以无厚人有间”, 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所以既顺利肢解了牛身,又很好地保护了刀刃。他的宰牛刀用了19年’,还形同新磨砺的刀那样锋利。文惠君了解到这些情况,感慨地说:“吾闻应丁之言,得养生焉”。此处所说的“养生”,系指养刃。后世引伸到身体保养和讲求合理生活方式的领域,包含着顺从自然规律,而不致伤身的意思。“养生”虽起源于上述道家学派的著述,但自战国至明代, 它不是医学专用名词。其含义是摄养身心、保养身体。所谓“生”,是“生生之道”,指的是提升生命、生存、生长的质量之意;所谓“养”,是指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9.《汉字学》

  因为任何理论的构建最核心的基础就是元概念的定义,如果元概念的定义不准确,中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成语将非常精准的诠释了这种窘境。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文字科学体系之一,与西方的拉丁文子体系最大区别在于,拉丁语系的文字最基本元素是以词组构成的,它的诠释基础是词本位,即必须是以词组为最基本的元素进行阐述。而汉语体系的文字则是以单字构成,它的诠释基础是字本位,而字本位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追根溯源以及在构成新名词和知识方面具有立体性和全方位作用。所以,这不仅仅是元概念形成的核心基础。在进带了超级智慧时代以及超级大融合的时代有着非常重大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当然这也是未来以汉字作为基础进行人类知识体系重新构建,汉字成为真正的世界性语言,人类全球化的最高境界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所在。

  结语:

  美学从来就不是哲学,更遑论是哲学的二级学科。它就是对自然、社会、个人生理和心理状态追求美好生活、强调生活质量、处于优良状态的感知、享受以及追究其产生原因的学科。当然,也欢迎各位专家和学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斧正!!!

  附件:

  一.追求阶段

  1.《信仰学》

  2.《宗教学》

  3.《思想学》

  4.《伦理学》

  5.《设计学》

  6.《技术学》

  二.感知阶段

  1.《认知学》

  2.《知识学》

  3.《教育学》

  4.《评论学》

  5.《解释学》

  6.《问题学》

  7.《文化学》

  三.享有阶段

  1.《美感学》

  2.《审美学》

  3.《美学》

  4.《生活美学》

  5.《实践美学》

  6.《文明学》

  7.《工程学》

  8.《养生学》

  9.《汉字学》

上一篇:高考填报医学专业志愿必看
下一篇:韩剧鬼怪百度网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