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丽老师:因声索义——从谐声字入手读懂《红楼梦》(一)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红楼梦》中谐声字举例

  文/邹晓丽

  1. 总说

  汉语中同音字多,早在民间和文人作品中,就有利用谐音字使人产生联想的“双关”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歌谣、诗文、歇后语、谜语等等。善于汲取“村言”营养的语言大师曹雪芹,深谙此道。加上清初严酷的文字狱,使曹雪芹不可能直抒胸臆,只能借“假语村言”这种装糊涂的“荒唐言”来录实和谈情。其中利用谐音双关词,是隐真情、装糊涂最好的手法之一,所以在《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中多处利用谐声字,并将之发挥到了极致,取得前人未曾达到过的艺术效果。

  为了提示读者,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就开宗明义作了示范:

  “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故曰‘贾雨村’云云。”

  

   

  1.1 人名中的谐声字

  作者既在人名上作了示范,我们就按图索骥对其他人名因声索义进行诠解。

  有一些女子的名字的谐声,学者们早已指出过。如“真应怜”(甄英莲)、“原应叹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也有不少人名,过去虽谈论不多,但其运用谐声比较明确。如“娇杏”(“侥幸”的谐音)这个甄府丫头“偶因一回顾”成了贾雨村的妻室,“便为人上人”。她是败落的甄家惟一侥幸的幸运儿。但是用封建礼教来衡量,女子是不应该偷看男人的,而娇杏反而因此“侥幸”成了“人上人”。这正是作者对礼教虚伪性的讽刺。再如贾源、贾演,是“光荣”“安宁”的创建者。“源”,即源头;“演”是“繁衍”的“衍”的谐声。到贾代善、贾代化则已“嬗”(“善”的谐音)“化”得平平无足称道了。所以从父子两辈的名字可以看出贾府从兴盛、嬗化,最终导致衰败的轨迹。又如贾政有四个清客:詹光、单聘仁、卜固修、卜世仁。这无疑是“沾光”、“善骗人”、“不顾羞”、“不是人”的谐音。这四个名字明确地表明了曹雪芹对帮闲文人的鄙视。他自己宁可潦倒一生、冻饿而死,也绝不做这种无耻的清客、帮闲文人;又如丢失英莲的甄府家人霍启(“祸起”的谐音)、被薛蟠打死的冯渊(“逢冤”的谐音)、强娶柳五儿的钱槐(“奸坏”的谐音)等人的谐音,都对读者了解情节的发展有启示。

  

  人名谐音只是曹雪芹的提示,在《红楼梦》中,谐音字使用的范围决不仅限于人名,而是涉及到物名、地名、事名等各个方面。为了真正体察出《红楼梦》中的“真味”,我们就必须把“因声索义”的方法扩展到各个方面。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警幻仙子)携了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不知所闻何物。宝玉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名为‘群芳髓’。……(茶)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名曰‘千红一窟’。……此酒……因名‘万艳同杯’。”

  这里“群芳”、“千红”、“万艳”当然指所有的女子。她们的命运相“同”,都是一样的,即“碎”(“髓”的谐音)、“哭”(“窟”的谐音)、“悲”(“杯”的谐音)。曹雪芹透过弥漫于整个空间的“香”及生活中离不开的“茶”和“酒”,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所有女子注定是悲剧命运这一真理。再看曹雪芹借四春的婢女“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来衬托这四位小姐虽多才多艺、琴棋书画俱佳,但也摆脱不了那与封建“末世”共生的“原应叹息”的悲剧命运。这就是曹雪芹的妇女观。在这些“香”、“茶”、“酒”品物的名字中,曹雪芹用谐声字赋予其多么深刻的含义。作为读者,我们要想真正体味出“梦”中“真味”,读懂《红楼梦》,怎能不用“因声索义”的方法呢?

  不仅对关乎本书宏旨的物名,我们要因声索义,就在一些小物件上也不能忽视。如逢年过节以及日常交往中送的礼物——小金锞子、银锞子的构形,就深有含义。因为这些构形都是通过形象取其谐声以表示美好的祝颂和愿望。如云彩、蝙蝠构成“流云百福”;双柿、如意构成“事事如意”;荷包、魁星构成“文星合和”;谷穗、瓶子、鹌鹑构成“岁岁平安”;笔、银锭、如意构成的“必定如意”;玉兰、海棠、牡丹构成“玉堂富贵”;云龙和寿字构成“云龙捧寿”等。

   

  1.2 地名中的谐声字

  再看地名。《红楼梦》中的地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有不少是大有深意的。如:

  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了惟一的一块石头,被“弃在青梗峰下”。青埂峰,是作者虚拟的山名,“青梗”是“情根”的谐音。脂批云:“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很清楚,曹雪芹通过“青梗”这“情根”的谐声字告诉读者,通灵宝玉,所以被娲皇弃用,其“根”源就在于他的有“情”。即有追求真与美的理想,与无言无息、无怨无艾、无情冷酷的“天”格格不入的人之真情。更何况这块石头还想用这真情、灵性去改造无情的天,这当然绝对不可能,所以只有被“弃”。可见作者名此峰为“青梗”正是“此书本旨”之所在,乃大有深意。作为读者则必须“因声索义”仔细去体味、去探求。

  

  再如,《红楼梦》的线索人物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胡州,脂批曰“胡诌也。”既云胡诌,自然不必当真。这当然因为贾雨村就是作者为引出“假语存”、“假语村言”而虚拟的人物,“假语存”之言既为“假话”(贾化),其言当然也就是“胡诌”了。曹雪芹在这里是用其籍贯进一步提请读者对“假语存”其人的重视。但是在后来的传抄中,由于抄者未能体会“胡州”二字之深意,而将“胡州”改为“湖州”(如己卯本、甲辰本),至程本则落实为“浙江湖州府”。半字之改,抹去作者所用谐声字之深意而大失曹雪芹的本旨。从这里,不是也反证出用“因声索义”法解读《红楼梦》的重要吗?

  又如大观园中在“佳木茏葱,奇花烂熳”之中“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此溪宝玉拟名为“沁芳”。这是他在批驳了“泻玉”“粗陋不雅”后的得意之作。周汝昌对“沁芳”二字有精辟的见解(见《红楼艺术》)。大意是说,“沁芳泉”流贯联结园中亭、桥、院、闸、池,是大观园的生命之泉,实为其命脉。第二十三回元妃省亲后命众姐妹搬进大观园后第一个正文情节写的是:

  “那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泌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就在此时,他遇见了黛玉在葬花(第一次葬花),黛玉告诉宝玉:“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仍旧把花糟蹋了。”周汝昌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象征——象征全书所写女子的总命运!……第二十三回初次葬花,第二十七回再番葬花。”读《西厢》,说奇誓“掉到池子里去驮碑”,伏下一笔黛玉日后自沉而死,是沁芳的“具体”表象,黛玉其实只是群芳诸艳的一个代表——脂砚斋批语点明,大观园饯花会是“诸艳归源之引”,亦即此义(《红楼艺术》241页)。《红楼梦》中反复引用的“落红成阵”、“花落水流红”、“流水落花春去也”等诗句以及警幻仙子所唱“飞花逐水流”……都反复点醒读者“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所以“沁芳”者,实为沉浸(埋葬)群芳(女子)的谐音双关字。沁芳,“这是全书的象征,整部的主题啊!”(《红楼艺术》222页)

  

  黛玉葬花

  以上数例足以说明作者在地名中用谐声字融进了多少匠心。作为读者,我们只有“因声索义”,把它们尽量探求出来,才能真正理解《红楼梦》中那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所隐寓的深刻含义。

   

  1.3 其他

  不仅地名,在房舍结构中作者也以谐声寓以深意。如十七回,初写大观园的景色,贾政等人游至后来命名为“潇湘馆”这重要的“第一行幸之所”时,只见“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园有大株梨花”,“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人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这里所寓深意,首先在“梨”的谐声,即生离死别之“离”,喻居于此院之主人林黛玉幼离父母,而且正值青春年少,即撒手人寰,永离人世而天折的悲惨身世。其次,这位由“绛珠仙草”投胎的女子,降生就是为了“还泪”——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所以所居庭院中之流水(实喻长流之泪水)“绕阶缘屋”无处不在。而此水“盘旋竹下而出”即隐写在泪水浇灌下的千百竿翠竹,正如后来探春所说,是要变成斑竹的。

  

  再如后来宝钗所居的“蘅芜院”的构造是“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门内“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了许多异草。”隐喻居室主人后为“大主山”(贾府当权者)之一脉,她的一生是被“各式石块”(宝玉)遮住,是和石块有着“牵藤”“引蔓”拉扯相关的异草。特别是贾政说:“此处这一所房子,无味得很。”在书中显得那么突然,但我们在“细想”之后,不能不联想到宝钗这样一位姓薛(“雪”的谐音)、以“冷香丸”为维系生命之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那冷酷无情乏味的一面。这正是此院最后名“蘅芜”的原因。“蘅”未见于《说文解字》。《玉篇》:“蘅,杜蘅,香草”。又名苦叶细辛、南细辛。“芜”在《说文解字》中与“蔑”(杂草丛生)互训;又“荒”也训“芜,一曰草掩地也。”很清楚,“芜”是杂草丛生荒芜之地。

  香草和荒芜如何统一?很明白,此院居主既为“苦叶”的香草,又是感情上的荒芜之地(无情),正为其情感荒芜,所以是“无味得很”。而从宝钗本人来说,婚姻带给她的也只是“苦味”。

  总之,“蘅芜院”主人薛宝钗,只是藤牵蔓扯攀附于大观园主山脉上的异草。纵然她香艳“动人”夺“群芳之冠”,但也仅仅是草,远逊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竹“林”高洁的品格和隽雅的韵味。她正是由于攀附于贾府“主脉”山石之精华“宝玉”,才得到贾府权贵的“宝”爱,但也不过是一只装饰品“钗”。虽美丽夺目“动人”,却无法和具有与生俱来的“仁、义、智、勇、洁”(《说文·玉部》)高尚五德的美玉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特别是“无情”的“钗”,从根本上与天赋痴情秉有“情根”(青梗)的玉石格格不入。再加上金、石是本质不同的异类,所以,他们的结合只可能是悲剧。

  

  薛宝钗

  只有来自赤霞仙宫晶莹灿烂的宝玉和来自“西方”神仙世界的墨玉(黛玉)才是同类,而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事名取谐音也有一些,我在此仅举一例。

  如秦可卿死时,凤姐梦中“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十三回)。“四”是“死”的谐音,故为丧音。旧时俗语称“神三鬼四”,即在祭神和行吉礼时,叩头的次数、祭品的数目都常用“三”;丧礼则常用“四”。所以云板四叩,正是报告死亡的丧音。关于数字,我们在后面第二章还有专论。

  

  秦可卿

  另外,在诗、词、谜语中用谐声字的也不少。我们就举薛宝钗咏柳絮的《临江仙》下阕为例。

  “万缕(虑)千丝(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柳絮词中的“万缕千丝”可以看作是形容柳絮,也可视为以谐声喻思虑、情思。在上阕她赞美“东风卷得均匀”,颂扬春之“解舞”,其熙洽欢愉之情溢于纸上。下阕则把她遵守闺训,与封建伦理水乳交融而最终借助“东风”(统治集团)之力直上青云的雄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万虑千思终不改”正是她顺从迎合封建统治者的表态。

  总之,《红楼梦》中无论人名、地名、物名、事名,还是诗词、谜语中,用谐音双关字之处甚多。读者必须细心发掘体味,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

  (本文选自《咬文嚼字红楼真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

  往期回顾

  邹晓丽老师:曹雪芹的语言观(一)

  邹晓丽老师:曹雪芹的语言观(二)

  邹晓丽老师:曹雪芹的语言观(三)

  邹晓丽老师:曹雪芹的语言观(四)

  作者简介

  邹晓丽,著名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俞敏先生。其研究以文字学为主,也涉及音韵、语法、《红楼梦》以及文化学诸方面。出版专著《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古汉语入门》、《咬文嚼字红楼真味》等。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丨版权所有丨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林丹丹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巩俐十大经典电影排行 巩俐演技超好演什么像什么
下一篇:福岛核灾十二周年|携手并肩伸张生态与社会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