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毕业论文(合集7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影视教育论文2200字(一):影视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當前,影视教育作为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重要补充,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影视教育融入义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的实际落地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关于影视教学开展的形式和内容,简要分析当前小学开展影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勉。

  关键词:影视教育问题对策

  一、小学影视教育的问题分析

  笔者以“影视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平台进行搜索,近三年与小学影视教育有关的论文共9篇,虽然文章数量不多,但结合我校影视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还是能从中发现和总结出现阶段小学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影视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问题与建议有着指导性价值。

  1.影视教育多以“第二课堂”为主,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

  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每周社团时间为每周二、四下午四点十分至五点半,有时还会因为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无法上课,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持续性学习,学习的深度也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同时,在与部分指导教师的交流过程发现,“教材”的缺乏也是阻碍影视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小学阶段的影视教育而言,现有的优质影视教材乏善可陈,更不必说完整的课程体系。

  2.教师对影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

  笔者在前期的课题研究中曾经对学校部分教师,包括影视社团教师做过一次访谈,通过访谈可以得知教师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教师认为影视教育只能作为正常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例如,语文课上根据课本知识改编的舞台剧,英语课上的情景剧等。第二,有的老师认为影视教育就是向学生播放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学习视频等一些简单且肤浅的教育过程。第三,一些专业社团的老师在平时训练学生的时候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他们认为影视教育应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而对学生的艺术欣赏、艺术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忽视,甚至是完全放弃,这也是很多学校专业社团教师在影视认知上存在的一个误区。

  3.影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多数从事影视教育的一线教师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影视知识学习,存在大量的其他学科教师“客串”影视社团教师的情况。例如,语文老师担任“校园课本剧”社团、“小主持人”社团、“诵演社”等社团辅导教师,音乐老师担任“形体表演”“影视配音”等社团辅导教师,科学老师

  担任“道具制作”社团等辅导教师,还有一些教师开设的社团纯属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性不强。

  二、小学影视教育的对策

  1.加强“第一课堂”学习,构建实效影视教育课程体系

  所谓实效,即开设的影视课程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例如,可以将小学阶段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对于初级的一、二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形体训练”和“影视配音”课程,通过“形体训练”达到训练学生的形体仪态和简单表演的效果,而“影视配音”则可以让学生对影片中各种声音进行简单的了解和模拟训练。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影视欣赏”和“人物形象设计”等相关课程,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以上两门课的开设可以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内涵的挖掘和欣赏,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物形象设计”则可以训练学生在色彩和造型方面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具体的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认知和理解。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摄影基础”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课程,此年龄段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之前都有很大的提升,“摄影基础”和“后期制作”相辅相成,可以让学生了解影视作品拍摄的过程、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后期制作软件对拍摄的素材进行拼接和加工,直到完整作品的形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

  2.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夯实影视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教师培训多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而且还是选择性的“走出去”,尤其对于一些收费的活动会慎之又慎。面对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多组织一些影视教育的交流和相关的培训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能力,特别是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各学校领导的重视,这对学校影视教育的开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除了“走出去”,笔者认为还需要适当的“请进来”,可以请一些影视教育开展的较好学校的教师来校进行经验分享,加强校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扬长避短。此外可以邀请一些影视专家、学者、有条件还可以邀请一些名演员、名导演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进行师生培训,这是能够提升学生影视素养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提升学生对影视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学习影视的兴趣。如果能对口帮扶学校的加入,效果自然会更好。

  最后笔者认为,伴随“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师生的影视素养。

  总结

  就目前阶段而言,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显得更有研究的价值。本文所提到的问题与对策也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同行们更多的思考。

  影视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综合大学与艺术院校影视教育模式比较三题论文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蓬勃发展,开办影视相关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除了老牌的影视专业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外,不少其他的艺术院校如南京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也纷至沓来,许多综合性大学更是蜂拥而至。由于各个院校的基础、传统、优势及定位的差异,许多院校的影视教育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教育模式同专业艺术院校如专业美术院校的就不尽相同。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拥有博士学科授权点,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湖北美术学院也是一所湖北省属院校,全国八大专业美院之一,办学历史悠久,学术传统深厚,拥有硕士学科授权点,是一所典型的专业美术院校,在美术界具有较高的地位。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主要集中在影视摄影与制作、艺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和动画专业,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主要集中于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宏观比较它们本科影视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理性与艺术性

  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大学的理念与体制受西欧或苏俄近现代大学的影响。近现代以来,大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都可以概括为探求新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而支撑大学使命的两大基石是钻研学术和崇尚理性。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这些思想和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显然,创建于1931年的湖北大学和1919年的湖北美术学院也是如此,都或多或少受其浸润。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理化。所谓学理化,即学术化和理性化。学术化指的是知识的探究、获取、积累、传授和运用。在探索学术的过程中,概念、理论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某一学科某一层次的学术体系。这一层次的学术体系既可以往上发展构建更高层次的学科学术体系,也可以往下细分衍生为学科学术体系。理性是一种归纳或演绎的逻辑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其根本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化就是科学化。理性具有自觉性、被引发性、可预期性和稳定性等特征。[1]学理化一直是大学象牙塔恪守的重要原则。

  湖北大学在尚未创办影视相关专业之前,就已经在艺术、中文和教育等学科专业开设有关影视的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影视学科的发展,湖北大学在其艺术学院下相继开设了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影视相关专业。其实一直以来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希望同该校的其他学科专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彰显自身的学科特色,追求艺术,推崇感性。同时由于湖北大学强大的学术气场、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该校的影视方向专业也逐渐为传统的学科体系所同化,逐渐成为人文社科体系的一部分,同时根据该校的自身情况以及硬件条件,最后不得不采用所谓的“文化课”学科专业确立的培养目标、教育方法、管理模式和评价尺度,变得愈来愈学术化理论化。

  在这种大背景下,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相当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与研究,注重学生影视理论的素养和学术规范的养成。“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方法则随事而变,难以隅反也。”[2]该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和复合型知识,具备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系统掌握影视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当代社会影视发展需要,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能继续攻读相关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影视艺术人才。”[3]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专门开设了多学时的电影理论、中外影史、影视剧作和影视鉴赏等理论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反省思辨、创造创新和学术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多以理论讲授、影视观摩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为主。在知识考核上,多以闭卷考试和论文写作为主。在招生上,既招录文史类、理工类考生,也招收美术类学生,对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高。毕业之际,学生不仅要求展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而且必须提交一份学术论文或报告。最为重要的是,正如对其他院系的老师一样,湖北大学对其影视专业的老师也制定了严格而细致的科研考核标准。在这种指挥棒下,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强调学术研究、注重理论教学也就不足为奇。当然,我们对理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隘。正如钱学森所认为的那样,一个成熟的学科一般要由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三部分构成,影视学的理论也是多种多样的。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发轫于1997年筹办的动画专业。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以及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影视相关相继成立,它们主要分布在动画学院和设计系。由于学科特点,湖北美术学院一直以来致力于专业美术教学与创作,追寻的是一种艺术至臻,不拘一格。即使在学科发展和评价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在不少湖北美术学院师生观念里面,所谓的学术就是画画,就是艺术创作。他们无感于理论,崇尚感性,甚至主张“正像信仰的时代要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现在,理性的时代要接受感情的审判”[4]。这种办学理念和学术风气也浸润到了其影视教育。当然这并不是说湖美不重视学理研究,而是说他们更偏重于感性艺术性。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摄影与制作、影像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赫然地写着——要造就“具有创造性的(影视)艺术家”[5]。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也有影视理论课程,如影视摄影与制作的《中外影史》和《电影理论》等,但相对而言这些理论课程数量少,课时量低,且多为专业选修;而专业艺术课程数量多,课时量大,皆为必修,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影视艺术创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上,湖美的影视专业倾向于工作室导师制,让教师牵头组建教学创作团队,以影视创作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主,辅之以理论讲授、影视观摩和小组讨论。在知识考核上,甚少闭卷考试和论文写作多以提交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为主,并鼓励那种實验性艺术性的作品。在招生上,该校的影视专业学生都是美术类考生,经过了艺考的激烈选拔,对专业课成绩要求较高,而文化类成绩较低。毕业时,影视专业学生的毕业影视作品才是重中之重,而论文或报告要求相对较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了鼓励广大教师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湖北美术学院对教师的科研考核相对宽松,老师参展的影视艺术作品或展览,皆可换算为科研工作量,甚至予以重奖。在这种氛围下,影视专业广大师生看重艺术创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哈罗和克拉斯沃尔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6]按照他们的知识分类理论,显然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后两个领域的观照;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则强调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感性、艺术和技能学习,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都是有所偏颇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助于观照湖北大学和湖美的影视教育异同。他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一个人的这些智能只有和谐平衡发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但当今理性化的技术社会往往偏向于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这给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忽视前两种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

  在影视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校影视专业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方是明智之举。显然,湖北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可圈可点。事实上,影视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表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特征;而另一方面,影视学科的专业性也相当强,需要接受系统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许多角度来看,影视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体。从媒介性质角度看,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从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视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视是三维时空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维时间艺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从作品完成过程看,影视是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照明等各艺术或技术的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而另一方面,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和照明等都非常专业,需要专门的学习训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在广度上即综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专业性上有标准。

  湖北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斐然,人才培养突出。在影视教育中,湖北大学充分发挥了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譬如该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本专业旨在培养博学而笃志、求新而笃行,掌握影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作方法、电脑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涉及影视的文化创意、新媒体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等领域,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编辑、管理和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创意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艺术、人文、电脑知识,具备跨人文、艺术、科学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以及展开专业创作、制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了解影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著作权保护及相关方面的一般常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专业创作及研究方法,具备在艺术、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工作;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策划、开发、运营中的至少一个环节;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资料检索与分析、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8]。显而易见,湖北大学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其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亦是如此。湖北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门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学院。该校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文学、法律、管理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努力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复合型影视人才。

  作为一所专业美术院校,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科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美术、设计和艺术管理等与艺术相关的学科上,其美术设计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其影视专业正是建立在其雄厚的美术设计学科实力之上。影视摄影与制作同摄影、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关系密切,作为一种特殊电影形式的动画其基础是美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基础也在美术设计。可以说,美术学科同影视学科具有先天的亲缘关系,具有较强的互通性,同时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事实上,不少电影导演和摄影都是学美术出身的,更不必说美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了。同样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湖北美术学院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的:“本专业将结合国际上先进的影视摄影与制作教育理念及数字化视觉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室课题教学’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贯彻‘既突出专业艺术性的也强调专业实用性’的教育理念,在学生掌握了美术和摄影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以摄影为媒介的视觉设计语言表现,通过递进式的‘理论-技术-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意应用型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相关的设计方法和有关技术”“重点掌握数字三维制作的技术、VR互动技术”“熟练使用影视摄影与制作的各种器材与软件,如摄影器材、灯光器材、剪辑器材等,特别是要掌握三维制作软件与VR虚拟现实的实际应用”。[9]湖美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国际潮流,立足学科前沿,对学生的专业指向更为明确、具体和深入,一目了然。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湖美专门投巨资建设了摄影棚、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和VR技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供该校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和创作。该校影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素养、艺术审美和动手能力普遍较为彪悍。

  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优势在于其综合性,由于它囊括众多的专业学科,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全面,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发展后劲较为充足。当然具体到影视教育,其缺陷也非常明显,正如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那样,眼界开阔,知识面广,适应性强,但大多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似乎什么东西都懂一点,但什么东西都不精深。而专业性艺术院校的优势恰恰弥补了综合性大学的不足,其影视教育的专业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悍,毕业生可以马上上手工作,不少都成为业界的行家里手,其工作是非专业人士难以替代的。此外,艺术专业院校教育传统厚重,艺术氛围浓郁,师生比例较高,教学管理也是围绕艺术教学展开,十分有利于集中优势进行影视教学。例如,按照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全体大一新生必须接受一年的專业视觉基础教育,然后展开各自具体的专业教育;每天课程安排上,大一大二学生每半天学公共课文化课,每半天学专业课程;大三大四后全天学习专业课,而且每天只学一门课程等等。这种集中“大量连续时间”的教学模式,显然比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方式要科学合理有效。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哈罗和克拉斯沃尔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6]按照他们的知识分类理论,显然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后两个领域的观照;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则强调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感性、艺术和技能学习,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都是有所偏颇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助于观照湖北大学和湖美的影视教育异同。他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一个人的这些智能只有和谐平衡发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但当今理性化的技术社会往往偏向于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这给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忽视前两种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

  在影视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校影视专业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方是明智之举。显然,湖北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可圈可点。事实上,影视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表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特征;而另一方面,影视学科的专业性也相当强,需要接受系统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许多角度来看,影视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体。从媒介性质角度看,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从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视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视是三维时空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维时间艺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从作品完成过程看,影视是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照明等各艺术或技术的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而另一方面,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和照明等都非常专业,需要专门的学习训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在广度上即综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专业性上有标准。

  湖北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斐然,人才培养突出。在影视教育中,湖北大学充分发挥了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譬如该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本专业旨在培养博学而笃志、求新而笃行,掌握影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作方法、电脑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涉及影视的文化创意、新媒体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等领域,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编辑、管理和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创意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艺术、人文、电脑知识,具备跨人文、艺术、科学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以及展开专业创作、制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了解影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著作权保护及相关方面的一般常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专业创作及研究方法,具备在艺术、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工作;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策划、开发、运营中的至少一个环节;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资料检索与分析、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实践中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8]。显而易见,湖北大学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其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亦是如此。湖北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门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学院。该校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文学、法律、管理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努力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复合型影视人才。

  电视电影论文2300字(一):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水平和效率,提出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从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入手论证了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电影电视资源;初中生物;应用策略

  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兼具科学性、实践性、理论性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生物课的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生物概念,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和了解我们身边的生物现象,对于生命的形成与生物现象的存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生命和自然充满热爱和敬畏,从而获得一种真正的生物核心素养。目前,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本人将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入手展开一定的论述与分析。

  一、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有的理论基础

  (一)视觉教学论

  1928年,在《图像在教育中的价值》一文中韦伯阐述了视觉教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视觉感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中仅仅使用语言会使同学的兴趣减弱,容易导致言语主义,照相技术的改进使学习者的教材环境得以扩充。而实验教育也已证明,视觉教具使得课程形象化,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二)“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理论

  爱德加·戴尔作为视听教学领域的专家在1946年出版了《视听教学法之理论》,对视听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发展出了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学理论体系。他认为在经验之塔中,视听媒体,比语言、视觉符号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且能够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

  二、电影电视资源对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很多時候学生对生物课堂的认知就是需要大量的记忆,因此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生物学习的兴趣。不得不承认的是,电影电视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将电影电视资源引入课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以一种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物学习当中。而影视作品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物现象进行精彩的演绎,给学生提供了最大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二)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当中,学生的学习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也就是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这极大地降低了生物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在课堂当中引入电影电视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生物学习的视野全面打开,学生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生物知识和学科体验,丰富学生进行生物思考的角度。

  (三)完善学生的生物知识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接收的知识都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得到的,而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资源,学生自身对所学的知识具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开始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本身的经验世界以及理解和思维的过程内化而形成,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把握电影电视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在初中生物课堂当中引入电影电视资源,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第一,谨慎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作品。并非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可以随便在初中生物课堂当中应用,在进行影视资源选择时教师一定要谨慎仔细,尽量选择那些既具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向上,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影视作品。第二,把握教学重点,不可本末倒置。我们必须明确引入影视资源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绝非是教学目标,切不可舍本逐末,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本质作用。第三,注意影视资源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影视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才能够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教学内容与影视作品完全脱节,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二)利用电影电视资源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导入不太成功的话就会导致学生难以投入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当中,因此把握好课堂导入的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本人的多次课堂实践证明,利用影视片段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具有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周围的生物世界》时,教师可以选取《海底总动员》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课程导入,使学生对我们周围的生物产生一个宏观的印象,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激发一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这个基础上引入生物学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

  (三)利用电影电视资源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关于人体的健康的,而教师单调枯燥的讲解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电影电视资源的教育意义则更为直接而深远。例如,在学习《传染病》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的措施,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预防艾滋病》,在影片当中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呈现,使学生对艾滋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观看影片过后,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主题班会,使学生共同总结引发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并通过适当的言语引导学生尊重和接纳艾滋病患者。

  生物是一门重视实践和体验的学科,而电影电视资源恰恰能够带给学生这些东西,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升生物教学的效率。

  电视电影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电影电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本人所在的学校里,虽然学生主要来自周边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都相对差些,但是由于教育局扶持的“班班通”,每個班也都拥有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也能够利用电影电视资源对学生进行生物教学。

  那么,如何应用电影电视资源进行初中生物教学呢?

  一、正确选择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现代教学科技被发明并运用与不同科目的教学课堂,这其中,多媒体教学科技以其展现形式新颖,使用便捷等特点被运用的尤为广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设备进行生物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即便是在我们这种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地方,也能够通过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选择一些正确的生物教学的电影电视资源,给学生进行一些直观的生物知识的展示,从而丰富教师生物教学课堂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到基础生物知识的情况下,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人体细胞结构》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细胞由什么物质组成,让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知识,那么就很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认为生物的学习只需要背一背知识点就够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学生选择一些正确的生物教学视频和电影电视资源,比如寻找一些能够形象地表达细胞生长的过程、细胞内含有的物质作用的视频等等,引导学生在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观看时,主动地去了解与细胞相关的知识。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也许会出现一些思想“开小差”的情况,但是运用电影电视资源对学生进行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能够通过丰富、生动的视频,把生物知识更加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教师生物教学课堂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学习的生物知识,并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带给学生不同的生物学习体验。

  二、创设直观生物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电影、电视资源的种类大多十分丰富,且素材便于获得,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借助这两种资源素材易的特点,为学生进行课堂运用教学。运用电影电视资源进行生物教学还有一个相当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通过丰富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生物学习情景,给予学生情感丰富的生物学习体验,在这个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物知识,领略生物学科所蕴含的魅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无论教师在讲台上给学生描绘得多么清楚,也远比不上能够观看一场生动直观的生物教学视频,只有生动形象的电影电视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种子萌发这一节的内容时,如果只是用口头描述,让学生去想象植物生命的成长过程,不仅会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也会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生物学习的枯燥感。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电影电视资源,在讲解完种子萌发的知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给学生播放种子播种、吸收营养、萌发、成长的过程,创设一个具体的生物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生物自然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奇特魅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领略到生物科学的神奇,更可以使学生在视频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巩固学生自身所学习的生物知识,增进学生对生物的理解。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电影电视资源对学生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每个教师都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给学生开展一个生动直观的生物课堂。

  三、理论实验互相融合,开展趣味生物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相关的生物实验,通过生物实验,学生不仅能对课本上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验证,还能通过实验的过程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然而在有的学校,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大多学校存在生物实验设备稀缺、教育设备较为落后的问题,在这类学校中,难以为学生提供每一次生物实验所必需的器材和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上为学生搜寻一些相关视频,并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实验要求较为严苛的生物实验教学视频,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抽象实验理论与视频中的细致操作相结合,互相印证开展趣味生物教学。例如:在教师给学生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时,就可以通过视频进行教学,比如视频播放到了某个关键点,教师就可以暂停一会儿,给学生细致地讲解这个知识点,还可以抽取几个学生上台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如果是学生完全无法操作的生物实验,那么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在有基础的实验了解后,再和学生一起观看相关的电视资源,通过观看的过程,让学生对这个实验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弥补了实验设备缺乏的不足。在这一点上,电影电视资源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虽然不能让学生进行真实的生物实验,但至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直观地看到每一个准确的实验步骤,通过电影电视资源教学,让学生能够把书上的理论和视频中的实践想融合,不仅提高了生物实验知识的准确性,更有利于教师开展趣味生物课堂教学。

  四、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毕业论文

  享誉国际的波兰电影大师奇士劳斯基(kieslowski),已于三月十三日走进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弃世而去;享年五十四岁。消息传来,令许多关心电影文化发展的爱好者感到痛惜,国际影坛又失去了一位具有人文省思的导演(注一);没有想到他的「三─《蓝色情挑》、《白色情迷》与《红色情深》─竟成为绝响之作。

  此刻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交替浮现《红色情深》里孤寂的退休老法官和奇士劳斯基黯自思索的脸孔;不知他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和这世界?在一股扼腕叹息与信仰探求的驱使下,尝试从奇士劳斯基惊艳欧洲的成名之作《十诫》和「三,一窥他的和人生信念。

  其实,奇士劳斯基的电影事业是滥觞于记录片;独特的拍片风格使他在六十、七十年代的波兰影坛独领。在他的片中不断地揭示共产社会制度之下的生活困境,以及共党政府的不实宣传,企图唤醒当时社会的良知;后来与电影界菁英份子,如华依达(wajda)、赞努希(zanussi)等人,推动『道德焦虑电影(cinemaofmoralanxiety),强调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意识。

  奇士劳斯基视记录片这个媒体可以忠实地描写人世;他曾说过:『当我拍记录片的时候,所拥抱的是生命,接近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命挣扎,这驱使我更了解人的行为─人如何在生活中克尽其责地扮演自己。因此,他常许多的时间来观察周遭之人的生活,并关心人在波兰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如何自处。

  然而,奇士劳斯基亦了解到拍摄记录片先天上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人们想哭的时候便会把门关上。当摄影机接近人这个主体时,人就渐渐在镜头前消失了(注二);于是,他便将拍摄兴趣转向剧情片。但是,在后期的剧情片作品当中,仍然是以一些想法和信念为主;重视个体的生命和生活,仍旧维持早期拍摄记录片的原则。

  奇士劳斯基宣称他所拍的每一部电影,除了《工人》之外,都是在讲论人的,而非政治的故事。经过三、四十年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生活历练之后,他觉得政治其实并不是如此的重要。当然,从某个角度而言,政治可以决定我们的社会角色、生活型态、以及外在的生活举止;但是却无法干预或是解决最重要的人性内在问题。

  因此,当他摆脱政治的压迫性桎梏之后,电影的创作主题就明显地深入触及普遍而人性化的生活课题─人性的本质为何?何以为人?以及人的命运等问题(注三)。

  八o年代中期,紊乱和脱序的社会现况宰制著波兰,紧张无望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弥漫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心中。奇士劳斯基说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在波兰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乱,没有人确切知道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甚至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活下去。或许,我们应该回头去探求那些教导人们如何生活,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活原则。(注四)

  他尝试回头从民族文化传统中撷取灵思:改编圣经伦理道德诫律─十诫;拍摄十部描述关于十到二十位都会男女的故事,他们各自面对生活中道德与伦理抉择的困境。每部电视剧情短片所讨论的道德议题,并不是直接引自圣经十诫中的某一条诫律;相反地,他却将十诫教义重新诠释(注五),或是根本的偏离,以背道而驰的辩证态度,反映出将十诫教条化的荒谬性(注六),逼使观众思考它的真义。

  因此,对于每部影片所提出的道德困境,奇士劳斯基从未提出任何的解答,而只是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评判。所以,在他许多部电影的结尾,总会出现主角黯自思索的画面,让观众直视生命中道德两难的抉择困境;因为,这是我们无法逃避或是摆脱的,必须勇敢无畏地面对它。

  奇士劳斯基拍摄《十诫》时,已将拍摄的重心从外在政经环境的描述、社会事件的影响,转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挣扎,尤其是那些回到家里,便关起门面对孤寂自我的人们;他尝试去发觉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以何种的生活原则与他人互动。因此,他抽离影片的社会政治背景,架构在一个封闭的生存空间、人物故事反覆循环的结构中,在在地显示他想要建筑一个空中阁楼,以探索人的精神和信仰世界、宗教与道德的冲突,以及人际间的疏离异化关系。

  奇士劳斯基认为每一个人─不论生活在何种政治制度之下──都有两张脸。一张脸适合在外面的世界装戴,戴给陌生人看;另一张脸则是地摆在孤寂自我的面前。因此,在每天的人际互动与人事处理过程中,我们所有的作为和决策,都是没有其他出入的结果,永远不能十分笃定地说:『我很诚实或是『我不诚实;『诚信是个极其复杂的组合--常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在构思《十诫》的期间,他常想到这些问题: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谎言?什么是真相?何谓诚实?何谓不诚实?它们的本质为何?又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奇士劳斯基认为能够提供绝对的仲裁标准的确存在。不过,当他说他想到是上帝时,指的是旧约的,而非新约的上帝。

  旧约的上帝给予所造人类极大的自由与责任,他观察我们的行为而加以赏罚,想求得他的宽恕是不可能的;而新约的上帝却是为蓄著白发,宽容而良善的老头子,无论我们做任何事,都可以得到他的原谅。但是,他却不认为这个世界有绝对正义这回事,而且我们永远无法得到它。唯一的正义存在我们心中的那把秤上,而我们的秤又非常微小;我们又卑微,又不完美(注七)。

  事实上,在《十诫》影片中,最被奇士劳斯基看重的是对生为人与做人价值的尊重;因为『新生命的降临是美好的(出自《第二诫》中丈夫安德瑞之口),以及『没有任何的思想和理念比孩童的生命更为重要)(出自《第八诫》中伦理学教授苏菲亚之口)。

  然而,上帝的问题在片中并未直接地被提出来讨论;在《第八诫》中只是被引喻为「那个住在我们内心的人,作为良心的声音与道德评判的标准;只有在《第一诫》中小孩保沃问其姑母:『上帝是什么?姑母并未直接回答他,而以拥他入怀的方式来说明上帝是爱。可是当保沃因溜冰而溺毙时,奇士劳斯基似乎藉著其父推倒教堂里圣坛之举,质疑了千古以来虔诚信徒心中坚守不移的信念。

  《十诫》影片中的每一诫都是可以成为各自独立的单元,而导演也动用了不同的演员和摄影师,来赋予此一系列不同的情感、风格、与视野;不过,各诫影片中也有一些相同的基调,例如单调的色彩、同一样式的房屋、以及一位神秘的「沈默目击者,贯穿各诫主角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这个神秘人物曾引起各界人士臆测纷纷,他到底代表了什么?命运?天使?上帝?还是奇士劳斯基自己?奇士劳斯基曾如是说道:『他对情节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当他出现时,会引导剧中人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事;他是一个思考的源头。他凝视剧中的角色人物,让他们对自己提出问题。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位『沈默的目击者是奇士劳斯基心中『不说话的上帝。当他颁布人间的道德规范──十诫──之后,便以冷冽的目光,偶而带点责难,注视著芸芸众生的一言一行;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时,十诫却成为逃避抉择的藉口。

  在《第一诫》片头开始,这位「沈默目击者的出现极具象徵意义;他坐在湖边取暖,而这个湖却淹死了《十诫》影片中唯一问『上帝是谁?的小孩。因此,我个人认为神义论(theodicy)应是奇士劳斯基信仰的障碍;在他的绝响之作--「三,就放弃了与「不说话上帝的对话,而代以机缘巧遇(chancemeeting)来面对生命中不可知与不可解的挣扎。

  如果说《十诫》是八十年代末期最重要的信仰反思之作,那么「三--《蓝色情挑》、《白色情迷》、《红色情深》--便是九十年代初期最深刻的人文探索瑰宝。

  奇士劳斯基延续《十诫》影片的构想--以当代的观点,从人性心理出发,深究现代都会男女的心灵困境,并印证旧约圣经的宗教诫律关系和价值意义;重新探索西方世界追求的人类文明精神--自由、平等、博爱,并尝试从人性化、隐私和个人的层面,来探求它对人类心灵重建的现代功能与意涵。

  《蓝色情挑》的序场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顿失丈夫和女儿的女主角茱莉,选择了斩断所有人际关系,逃离旧时生活的「自由;影片中从未出现她探访墓园或是观看过去的居家生活相片。茱莉已下定决心,刻意遗忘过去:拍卖旧宅家俱、安排佣人与年迈母亲的晚年生活、丢弃丈夫生前未完成的音乐稿件,以及隐居在无人认识的小公寓里,重新开始「新而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因著情感和嫉妒的缘故,茱莉又不可避免地卷入他人的生活之中:与丈夫助手奥利维的情感纠葛、露西耶的友情发展,以及丈夫情妇多明妮的爱妒交杂,这些人事情感威胁著她的新自由,这是她无法逃避和控制的一面。

  奇士劳斯基在剥除所有表象的自由之后,让我们看到更深一层自由的真义--精神与灵魂的自由;受造有限的人类到底拥有多少自由呢?

  《白色情迷》片首的法庭答辩词--「平等何在?,道出了一位旅居异国、言语不通、性生活失调,因而导致婚姻失败的波兰男子卡洛的不平之鸣。

  因此,当他历经千辛万回到祖国波兰之后,便不断地藉由不法的经济手段,快速地累积财富;最后,计诱前妻飞抵波兰,在证明他的男性雄风之后,就诬陷前妻以谋害亲夫之罪入狱,使得女主角多明妮饱尝身为异乡人的不平等对待。

  奇士劳斯基选择法院--现代文明制度用以落实「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理念的机制--开展「平等追寻的主题,正显示出他洞悉人类追求平等的矛盾:每个人都想「更平等。

  「平等在「白色情迷影片中隐含一种权力的拉扯,带有强烈的政治气味,包括两××*情的政治、法国与波兰两国社经发展的政治、波兰与苏联两地人命生死的政治,以及因落实平等理念所需威权的政治;显示出人类除了出生与死亡二个生命环节平等之外,在生存的过程中,何尝真正平等过?

  《红色情深》是三系列的最后一部,亦为奇士劳斯基导演生涯画上完美的句点。由《蓝色情挑》唯心观点,诠释精神与灵魂存在的自由真谛,转入《白色情迷》由唯物观点剖析欲望扭曲下,人世间追求平等的种种假相;而《红色情深》则综合以上二片的大成,无论在视觉上、主题上都为三作了博大精深的总合(注八)。

  《红色情深》开场那段电话线路的推轨镜头,音轨满布了密密麻麻的对话,点出了电话作为二十世纪科技产物,不仅不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工具,反而常使相爱之人陷入猜疑、困顿的情境;电话线两端的人藉著话筒刺伤对方,彼此煎熬。

  《红色情深》是一段孤寂老法官和热情少女相互提携、启聩的生命成长之旅:老法官的窃听行为,使得女主角范伦媞娜明了人心灰暗的一面,即使我们关心别人,替别人著想,亦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女主角的热情关爱,则将生命的阳光引进老法官灰黯萧寂的心田,使得他能够破茧而出。

  博爱的精神在本片中显现于法官对待小狗的情感上;老法官曾对他的牧羊犬希妲的生死无动于衷,随著希妲产下七只小狗之后,他将它们抚抱于身,对小狗态度的改变,亦如实反映他重新以悲悯的眼光关注人世(注九)。

  此外,「三中的角色,时常在他们的生活中相互擦身而过,却从未与对方生命发展具有意义的关系;甚至两个未曾谋面且身处不同时代的人,竟不断重覆彼此的生命轨迹,例如《红色情深》中老法官与年轻法官奥古斯特的故事,生命情境中似乎充满了许多同样难解的机缘巧合之事,有待每位角色真诚地面对与抉择。

  奇士劳斯基似乎比我们多一对眼睛,看到生命困境的映象不时地在人生角落中重演,必须以爱来回应。在「三中有一椿共同出现的小插曲,便是一位佝偻的老太太吃力地要把玻璃瓶放入垃圾桶内。

  《蓝色情挑》的女主角茱莉沈浸在新生的自由里,未曾意识到她的存在;《白色情迷》里顿失一切的男主角卡洛,看著比自己更无助的老太太,嘴角漾开幸灾乐祸的微笑;直到《红色情深》的女主角范伦媞娜才伸出援手,帮助老太太将瓶子放入垃圾桶(注十)。

  奇士劳斯基透过此一小插曲,道出了「三的主题与他的人生信念:孤独的个体惟有靠著彼此的关爱和互助,才能重建心灵与自我救赎。然而,这样的救赎仅止个人的责任和能力范围之内;作为一个导演的他,也仅能救助他所创造的角色--《红色情深》片尾海难幸存的人。

  1.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影视英语课堂为例 

  2.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 

  4.影视节目名称的法律保护路径探析 

  5.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

  6.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 

  7.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8.从韩剧旅游热论中国影视旅游的深度开发 

  9.“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扩张与中国影视文化的反弹──加入WTO,中国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学思考

  10.影视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无锡影视主题公园为例 

  11.影视旅游者动机细分及其形成机制——新西兰霍比特村案例 

  12.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

  13.影视湘西:想象共同体及其与湘西旅游的共生发展 

  14.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 

  15.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

  16.论影视作品的法律关系  

  17.高职高专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8.《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

  19.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影响及问题 

  20.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 

  21.论影视翻译课程的技术路径 

  22.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23.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 

  24.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 

  25.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的运用 

  26.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27.影视大数据:影视互动体验与量化认知的根本

  28.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

  29.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

  30.我国影视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为例

  31.影视主题公园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32.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33.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34.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35.影视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6.影视史学的思考  

  37.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8.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 

  39.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 

  40.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 

  41.影视营销对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实证分析——以张家界借力《阿凡达》营销为例

  42.影视字幕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43.基于影视旅游动机的城市居民出游意向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44.影视的传播与文学的接受 

  45.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 

  46.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47.服饰是影视艺术无声的语言  

  48.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 

  49.中国影视贸易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模型研究

  50.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  

  51.“韩流”给我国影视旅游的启示  

  52.旅游景区影视营销模式研究  

  53.影视教学法在初级阶段日语语体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54.体育影视作品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55.大电影产业链的完善之路——长影集团影视资源衍生价值开发与影视文化拓展

  56.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的扩展 

  57.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契合研究  

  58.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59.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 

  60.论中国影视文化安全——基于韩剧与国产影视剧比较的视角 

  61.全球价值链视阈下我国影视产业升级策略探究  

  62.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理论的案例分析 

  63.简论中、美、日三国当代动画影视风格差异  

  64.论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  

  65.影视文化及其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66.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铁岭龙泉山庄旅游者实证分析 

  67.文学与影视:双重视域中的纠结与互动

  6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69.从影视本体研究看文学与影视联姻的必然 

  70.体育影视价值解读

  71.影视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与镇北堡影视城为个案

  72.从改编到生成:寻找文学与影视的平衡  

  73.关于严歌苓作品影视改编的思考 

  74.影视文化三论(上) 

  75.对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76.日语高年级听说课中影视教材的导入 

  77.重视影视教育 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

  78.论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79.论影视旅游及其“资源—产品”转化  

  80.浅析影视翻译目的 

  81.基于价值链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82.色彩在影视动画中的审美意义

  83.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以江苏广电总台为例

  84.影视为出版造势——对影视图书出版的研究分析

  85.中国影视翻译研究十四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86.试论舟山海岛的影视旅游 

  87.当代影视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性转向——兼论视觉文化传播理论的现状与发展 

  88.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89.影视的网络化传播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90.旅游目的地推广与影视旅游研究  

  91.影视文化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92.国产影视作品的译制与国际传播

  93.浅论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气象影视服务体系 

  94.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95.西方影视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影视翻译:屏幕上的语言转换》介评

  96.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

  97.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98.从韩流看“影视表象”与“旅游地形象”的构筑

  99.基于影视艺术的教学资源建设新模式——网络影视课件学

  100.影视旅游者目的地形象感知及行为意向研究——以澳门为例  

  101.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102.论影视语言的特性  

  103.中国影视业在亚洲影视业新格局中的文化定位及其历史使命 

  104.翻译目的论与影视字幕翻译 

  105.中国影视行业如何形成世界级竞争力 

  106.“复仇”的“原型、仪式、跨文化性”——从《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谈文学经典的传播现象

  107.探析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108.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109.论影视旅游产业机制与发展策略  

  110.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 

  111.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 

  112.浙江影视旅游的发展与营销策略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113.从韩国影视旅游的成功谈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发 

  114.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趋势与对策

  115.我国影视城的旅游开发研究 

  116.影视发热 旅游升温——谈影视与旅游的产业联姻 

  117.论搭建我国影视产业保险体系的策略——以好莱坞影视保险体系为蓝本

  118.对外汉语影视课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毕业生》;张力;含混;镜头;节奏

  《毕业生》是一部著名的美国老片,无论是男主人公的扮演者达斯汀,霍夫,还是片中的插曲之一“寂静之声”,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缓慢的潜水,飞驰的车轮;迟疑的眼神,奔跑的背影;最初的迷茫,后来的坚定;前期的停滞感,后期的行动感,影片用独特的声画效果,不断变换的叙事节奏,讲述了大学毕业生本杰明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年轻人的一段成长经历。

  影片出色地运用了“张力”等手段,通过表意“含混”的电影语言,让观众在不断重构新的期待视野的过程中,能动地参与到对影片的解读当中。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张力”和“含混”这两个英美新批评的概念。“张力”理论是由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艾伦,泰特提出的,最初只是用来分析诗歌语言,后来也常被用于对其他文学形式或语言的分析。“含混”则是新批评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燕卜荪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强调语言强有力的表现力在于其意义的复杂多变。

  泰特在他的《诗歌中的张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张力”理论,他认为“好的诗歌是内涵的极致和外延的极致的结合,是其中所有意义的统一体。”所谓“内涵”,是指词的暗示意义或感彩,“外延”则是词的字面意义或词典意义。泰特把“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两个词的前缀去除,生造了一个新词“张力”(tension),用它来指代好诗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他解释说,在诗歌中,“我们所能得到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不会妨碍字面陈述的外延。或者我们也可以从字面陈述开始,一步步深入隐喻的复杂内涵:在每一步,我们都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在每一步,意义都会是连贯的。”换句话说,一部好的作品,它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外延和内涵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张力”引出了作品的终极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外延相对稳定,内涵则由于每个读者或观众自身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差异而不尽相同。

  与“张力”的概念类似,燕卜荪在他的《含混七型》一书中这样解释“含混”:“‘含混’本身可以意味着你的意思不肯定,意味着有意表示好几种意义,意味着可能指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指,意味着一项陈述有多种意义。”燕卜荪的“含混” (ambNuity)一词有时候也被翻译成“复义”,“复义的运用可以使作品的内容更为丰富,产生更强烈的效果。显而易见,复义因此能使作品的表现力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它可以使语言活动方式中潜在的意义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相对于自然语言和文字语言,电影语言是更具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它“是一种比自然语言和文字系统更为复杂的系统。自然语言的媒介是语音;文字语言的媒介是痕迹;电影语言的媒介则是声音与连续性影像形成的联合体。”在影片《毕业生》中,导演就是借助画面、声音以及节奏等制造出电影语言的“张力”和其意义的“含混”,不仅使得影片极具感染力,也带给观众丰富的联想和无尽的回味。

  一、镜头的设计

  “声――画”或者说“镜头”是构成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影片的一个独到之处就是声音与画面的巧妙结合。无论是对影像的选取,还是对声音效果的处理,都凸显着影片的深层结构意义。注重深层意义的传达是包括电影文学在内的现代文学的总体发展特征,这种深层意义往往借助隐喻、暗示、象征等手段来得以表达。在《毕业生》一片中,导演就大量使用了隐喻和暗示,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对和水有关的一些事物和行为的着意表现,包括鱼、鱼缸、游泳池、潜水等。

  在影片中,水的“外延”即字面意义是确定的,而水的“内涵”即比喻或象征意义则含混多变。比如,水的流动性象征着内心价值的波动,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的不确定,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毕业生》拍摄于1957年,讲述的是大学毕业生本杰明――一个来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青年的成长历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正值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分崩离析,知识分子尤其是年轻人精神世界动荡不安的时期。苦干没有出路,为了寻求宣泄,一些年轻人酗酒,吸毒,沉迷于各种形式的自我放纵,走上了一条反文化、反传统的道路,他们就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男主人公本杰明虽然不是反文化、反传统的极端典型,但他身上也有不少“垮掉的一代”的烙印:价值观的缺失,精神上的危机,行为上的放纵和觉醒后的叛逆。

  如果把现实生活比喻为水的世界,那么本杰明就好比是水里的一条鱼。本回到家后第一个镜头的背景就是他卧室里的鱼缸。当本正坐在鱼缸前发呆迹他的父母走了进来,劝说他下楼去参加为他准备的毕业晚会。被迫下楼周旋的本没过一会儿就逃回了自己楼上的卧室。这个阶段的本,涉世未深,思想单纯,还不具备“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独立和潇洒,他渴望融入成人社会却又对其功利庸俗的一面深感厌恶。这迹镜头里又一次出现了鱼缸的特写,愁眉不展的本呆呆地看着游来游去的鱼,似乎是在羡慕那种如鱼得水的轻松。在成人的世界里,本渴望有独处和自由的空间,却只能躲在小小的卧室,忍受被禁锢的窒息。即使这个小天地也并非安全的藏身之处,因为紧接着在这里上演的一幕,就是他陷入罗宾逊夫人设下的圈套的第一步。在这段影片里,鱼缸及其产生的联想意义足以表达本的内心活动和外部处境:狭小的栖身之地,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有限的空间和自由,逆来顺受的不得已,精神和行动上的桎梏等等,观众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揣摩鱼和鱼缸在这里的“外延”和“内涵”,从具体的事物中挖掘出抽象和更深层的含义。

  接下来,影片又通过一个放大了的鱼缸――游泳池来暗示本的心态和处境。在他的21岁生日会上,本被迫在父母的安排下为来宾作潜水表演。当父亲在门外再三请他出来迹身着潜水服的本犹豫不决,神色茫然,他请求和父亲谈一谈却被后者置之不理,当本不得已一步步走向泳池的时候,透过潜水镜,他看到的是父母亲欢快夸张的手势和表情,听到的却只有自己沉重和压抑的喘息。当他终于沉到水底,外界的喧嚣逐渐褪去,耳边只有自己的呼吸;世俗的现实好像变得遥远,周围只有水的清明,本终于可以享受到片刻的安宁。但这种安宁却是如此短暂,又如水一样虚幻。站在池底的本,面无表情,只有流动的水暗示出他内心的波澜;水底的“寂静无声”反衬出他的“躁动不安”。在这里,影片突出了“静”这一特殊的音响效果,通过周围的“静”与本的“声”的强烈对比,制造了一种静谧思虑的氛围,让观众在本无奈的喘息声中,倾听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反抗之声。在水下的片刻,本似乎也更真切地听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呼声,想清了 现实,决定用精神交流之外的另一种方式来寻求解脱,宣泄冲动。自此,本彻底陷入了与罗宾逊夫人的不伦之恋,以一种离经叛道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无论是鱼缸还是游泳池,都和“水”紧密相关。“水”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无形也可以有形,自由流淌又时常被禁锢,时而无声时而有声,既单纯又多变,透过这些水的特性,观众可以产生种种联想:无序和有序,自由和禁锢,顺从和反抗,纯真与世故。“水”所蕴涵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有时相互关联,有时又彼此悬殊。这种具有“张力”的“含混”的电影语言一方面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寓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观众尽可能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影片的主题。

  除了“水”之外,影片中出现的加州金门大桥、飞驰的红色法拉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看到这些画面,熟悉美国政治文化背景的观众会产生特定的“期待视野”,从而充分地理解主人公的种种行为和表现。比如,本的恋人伊莱恩就读的伯克利分校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发源地,1964年在这所大学兴起的言论自由运动改变了一代人的政治和道德看法。此外,嬉皮文化、反越战运动、回归自然文化等也都是从这里开始。在美国历史上,伯克利大学的形像就如同一个敢于对抗权威的叛逆青年,而这正是转变之后本的写照。本在意识到自己的真爱是单纯的伊莱恩而不是其浅薄的母亲罗宾逊夫人后,决心结束和罗宾逊夫人荒唐的不伦之恋,并只身一人来到伯克利大学请求伊莱恩回心转意。本在这时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和执著追求的勇气和伯克利大学所代表的精神不谋而合。

  二、节奏的安排

  如果说镜头注重局部和细部的刻画,那么节奏则从整体上传达着人物的情绪和影片的主题。作为电影语言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是利用声音和画面等媒介的综合表达。它“是一部电影的主宰,是将各种综合艺术中各个部分与环节集合在一起的力量。”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完《毕业生》之后,印象最深的一幕一定有加州大桥上本驾车飞驰而过的镜头。得知伊莱恩将于别人结婚,本不顾一切地前去阻止婚礼,想要追回自己的心上人。从这里开始,影片的节奏开始加快。而在此之前,影片在节奏上一直给人以一种停滞感。本涣散空洞的眼神,心不在焉的对答,逆来顺受的态度以及行动上的迟缓,让观众时刻能感受到他思想上的焦虑、茫然以及微笑背后的紧张情绪。而到了影片后半部,疾驰在路上的轿车,通往教堂的奔跑,加快的语言节奏,一连串的有力行动,则表达出一种急切与紧迫感。经历了思想上的觉醒和转变的本此时变得果断坚定,主动反叛,不畏世俗观念,节奏上的由缓到急,展现了本前后N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

  但是在影片的结尾处,当本和伊莱恩逃出教堂,随着一辆公车绝尘而去的时候,影片的节奏又开始放缓。观众看到的是,全车人都把好奇和不明就里的眼神投向了车上的这两个不速之客。经历了短暂兴奋的两人,先是相视一笑,继而沉默不语,泪眼朦胧。拼尽全力得来的自由,却没有换来预期的狂喜。相反,随着汽车从观众的视线中逐渐远去,男主人公似乎又要开始一段未知的旅程,新的问题也随即到来:飞奔的车轮将把他们带向何方?前途迷茫,爱情迷茫,等待他们的又将是什么?在爱晴的小课堂和人生的大课堂上,他们何时才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至此,整部影片的节奏由缓到急再到缓,引导着观众情绪经历着从茫然到希望再到茫然的循环。

  节奏在形成影片风格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张力”,传达着表面和深层的涵义。在表面节奏滞缓的前半段,观众能感到主人公内心深处仿佛有一根绷紧的弦,他时刻处在焦虑、矛盾、彷徨、迟疑中。终于有一天,在意识到自己的真正理想后,反抗的决心和追求真爱的勇气喷涌而出,他变得急切、热情、冲动、义无反顾。然而,到了故事的结尾,在经历了“抢婚”和“逃婚”的刺激性场面后,主人公的情绪犹如火山喷发之后再度陷入平静,也许就此永远失去活力,也许是在酝酿着下一次的爆发。

  在节奏和音效的处理上,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插曲“寂静之声”。这首歌曲调清新,节奏舒缓,歌词寓意深刻,十分契合影片的主题。导演极为巧妙地三次使用了这首插曲。第一次是在片头,随着刚下飞机的本踏上了出机场的步行电梯,歌声响起。在这个长度为1分半左右的镜头里,始终只有本一人以及他身侧一无装饰的白色墙壁,似乎意味着本即将踏上人生第一段未知的旅途。此时的本正如歌词所述“在无尽的梦里我一个行走,在圆石铺成的狭窄街道”。略带陇郁的歌声唱出了本内心的茫然与无助。接下来,当本一度放纵自己,沉迷于和罗宾逊夫人的肉体之欢时,“寂静之声”再度响起:“人们聊天而不谈心,用耳朵听而不用心聆听,人们创作出歌曲却无人同唱,没人敢打扰这寂静之声。我说:傻瓜,难道你不知道,寂静像癌症一样蔓延。”为了摆脱孤独却陷入更深的孤独,本迷失的痛苦和无奈全在这低吟浅唱之中。到了影片的结尾,本终于赶到教堂,和伊莱恩逃出婚礼时,同样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而这时,不同的观众也许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是决心冲破黑暗,打破寂静,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呢?还是如歌词所言“先知们的预言都已写在地铁的墙上和房屋的大厅里”,徒劳的努力和抗争之后,一切都将归于黑暗,归于寂静,因为一切早已注定?同样一首歌,在不同的场景出现,却传达着不同甚至相反而又与当时的情境极其切合的深意,既具“张力”又产生“含混”,相信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88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eport

  LIN Guibing, GE Fei, LIU Yong, LIU Youer

  (School of Pharmacy,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Objective: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thods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on the employment, the time arrangement, the ratio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graduate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factors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Conclusion: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rs and decision-makers.

  Keywords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业设计(论文)是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1]为了较好地把握本校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情况,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本文从毕业设计(论文)对就业考研的影响、时间安排合理性、师生比例、是否申请优秀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反映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现状和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1 毕业设计(论文)抽样调查基本情况

  本调查问卷设计指标包括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对考研、就业的影响,时间合理性、满意程度、师生率、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等情况;为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作参考,也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依据。本次抽查范围是本校药学院2016届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共26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40份,无效调查问卷9份,未收回调查问卷11份。本调查问卷选择根据不同专业,按照不同专业人数比例发放相应地问卷数量,调查问卷完成后立即收回。

  2 毕业设计(论文)抽查分析

  2.1 毕业设计(论文)对考研、就业的影响

  调查问卷设计中毕业设计(论文)对考研、就业的影响,包括有很大影响、有一定影响、没有影响和不清楚四个层次。通过统计数据分析,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对考研、就业有一定影响的人数占抽查总人数的48.33%,有很大影响的占总人数的25%;综合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中与考研、就业有矛盾冲突,在抽样调查中比例达到73.33%。占调查总数的21.67%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不影响其考研、就业。有极少数毕业生(占总人数5%)表示不清楚是否影响到考研、就业,表明对毕业设计(论文)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2.2 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是实验研究性质的,论文的撰写和时间分配对其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有部分毕业生特别是对于考研的毕业生在临近毕业答辩时才匆匆忙忙赶写毕业设计(论文),经常出现格式五花八门、错别字多、数据分析深度不够等问题,且不论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完成怎样,但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就撰写这一环节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毕业生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本调查问卷将毕业设计(论文)时间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研究完成时间、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所需时间等问题。在问卷结果分析中,占调查总人数36.67%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环节用了近1个月,有46.67%的毕业生用了2-3个月时间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有11.67%的毕业生用了仅1周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也存在极少数(占5%)的毕业生用了超过4个月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需要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实验过程。调查分析中,完成毕业设计实验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用4-5个月,占总人数的58.33%;有35%的毕业生用了2-3个月完成毕业设计实验。极少数学生用1个月左右时间完成,占人数6.67%。在时间安排上,有73.33%的毕业生在大学三年级开始毕业设计实验,有21.67%的学生更早;这与从调查问卷中占43.33%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实验的调查情况吻合,有40%毕业生利用学校安排的毕业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实验。部分人在寒暑假期,特别是暑假期间完成毕业设计实验,这部分人占抽查总人数的31.67%。因在调查问卷表中,有些学生既用了毕业实习安排时间,又利用寒暑假以及其他课余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实验。即便如此,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时间不够,占调查总人数的33.33%;很少人认为时间有多余,约占总数的6.67%。

  2.3 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以及满意度的抽查分析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有少数毕业生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占抽查总人数的10%。由于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很严格,答辩前后往往需要修改多次,甚至毕业后还有要求修改的情况,所以许多学生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临近毕业这段时间活动多,时间紧等,影响了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热情,这不利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调查问卷中存在有对毕业设计(论文)非常满意的,但没有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毕业生。在教师指导毕业生人数上,有占56.67%的教师本届指导2-4名毕业生,有26.67%的指导5-8名毕业生,极少数教师指导1名毕业生或9名以上本科毕业生。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生的指导教师一届指导5-8名学生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与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有一定比例要求有关。抽查数据表明,申请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所有毕业生对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态度是满意甚至非常满意的。

  3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策略及建议

  3.1 科学合理优化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创新毕业设计(论文)模式

  鉴于多数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时间与精力不足影响到其考研、就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下,适当提前介入毕业设计(论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暑寒假,在本校“双惟摇篮班”培养模式就采用类似的方式,但是规模人数有限。在调查问卷中,部分学生利用二、三年级课余、部分寒暑假时间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环境,参与老师课题,为自己独立开展课题奠定基础,这部分人在毕业设计(论文)上准备充分、时间精力足,课题开展、论文撰写技巧等都有一定的基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相对较高,也为后面考研、就业等争取到更多时间精力。当然针对这部分学生如果能高质量、高效率提前完成任务,已经达到本科毕业生水平要求,可适当允许其提前1-2个月答辩,提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避开答辩“高峰期”。或者在毕业生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在毕业答辩时间段分批次答辩,让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部分毕业生先答辩,为后面答辩的毕业生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针对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低的情况,有老师带教的毕业生较多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指导,这样指导老师与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缓解了后期时间紧、任务重、事情繁杂,影响学生毕业、就业和考研从而被迫降低质量的现象。

  3.2 建设指导老师团队,注重过程指导,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教师任务重,时间较长。通过以学科组教师为基础的指导团队,在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如选题、任务书的填写指导、审核、中期检查)由教师指导团队完成,达到了老教授对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的帮、带作用,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避免指导教师单打独斗,精力有限等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

  在学生毕业设计一开始,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必要性,思想上引起师生重视,并讲解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制定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之间定期集体讨论、及时沟通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这既可以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也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从而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奠定基础。

  3.3 建立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师生激励机制

  通过申请、选拔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制度,把符合规范、创新性强的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推荐评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这可以提高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整体提高。不但要对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师生实行精神鼓励,予以表彰,还要在优秀指导老师的绩效考核上适当地体现更高权重;对优秀学生也实行一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在毕业最后一项重要综合性任务中展现他们的风采,令人印象深刻、难忘。这样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也有助于形成教师都愿意而且都能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学生积极主动、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良性循环。

  3.4 其他建议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有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意见和建议。笔者统计了反映较多的两点:(1)毕业论文格式。有较多学生反映了统一的格式不清楚或说明不够详细。这导致毕业论文后期修改格式上消耗时间和精力不少。部门管理者均发放有统一的毕业论文设计(论文)格式,而许多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后来发现格式不符合要求时才引起重视。因此在上交毕业设计(论文)之前需要特别强调格式模板和标准。(2)毕业论文软件系统。论文软件系统困扰部分毕业生,有建议最好开放,方便大家自己论文,自己修改。同时网络上存在乱收费情况,权威性不够。毕业论文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影响。

  4 结束语

  近年来,大规模扩招给高校有关部门和学生带来了较大压力,也是许多普通高校要面对解决好的问题。而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环节,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此抽查分析中,调查问卷设计存在欠缺与不足,抽样的数据不够全面、详细,有待深入、补充和完善。但也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依据,也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者与决策者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通讯作者:刘友儿

  基金支持: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NO: 2013jzzy-5)

  [关键词] 创新创业;毕业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2-0079-03

  “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 [2]无论创新还是创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真正的前提。在重视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毕业模式的导向作用也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毕业模式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检测,更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在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毕业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也顺应形势、与时俱进。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渭南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实践,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形式与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清晰完备的毕业设计相关制度。

  好的制度能使人充满积极的正能量,坏的制度使积极者受到打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制度是从人才培养计划到教学大纲再到毕业设计执行的多维度、可持续制度。本专业从毕业创作实践及毕业设计报告两方面制定相关制度与说明,旨在让毕业生对毕业设计模式有清晰认识。通过三年的实践积累,已经较完备的制度包括: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导师负责制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分组制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撰写制度。这三个制度分别从教师、学生、内容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毕业模式进行理论上的限定,其实也是从顶层设计上为毕业生的学术质量进行保驾护航。

  二、毕

上一篇:中安在线黄山频道
下一篇:原创陈道明拒绝与杨颖合作?老戏骨是用实力来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