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话专题——吃土少年的青春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在神剧《摩诃婆罗多》诸多粉丝的呼吁下,我们来聊聊黑天克里希那。黑天大概是印度教民间信仰里最帅的神,帅不简单的是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般英俊潇洒,也因为他在神话中代表着的宗教卡里斯玛。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部好电影,它把印度文化中很多微妙的内容以极其浪漫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让所有人都能观而有所感。

  电影的开头,聊起了印度那三亿三千万座神明,摆在头一位的就是黑天,派的母亲给他们兄弟俩讲黑天吃土的故事,那顽皮小神的嘴里,有整个宇宙。

  当时我在电影院看到这几分钟的内容特别兴奋,充斥着他说的每个梗我都懂的虚荣感,黑天的故事就在其中。黑天大概是我认识的印度诸神里最饱满,最具象的形象,他虽有神通,却非无敌;他是主神,仍有脆弱之时;有时候,他甚至不是神,而是有爱恨情欲的人。从《牧童歌》( Gita Govinda)到《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 Purana)与《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黑天一生的故事都可以串起来,从生至死,是神似人。

  黑天生在马图拉(Mathura),距离德里和阿格拉都不太远的一座小城。很久以前,暴君当朝,他的贪婪与邪恶让整个马图拉都处于灾厄中。大地女神向毗湿奴求助,拜托他化身下凡,展现神威。

  毗湿奴拔了两根头发,一黑一白。黑发成了黑天,白发则是毗湿奴的另外一位化身大力罗摩(Balaram)。降妖除魔的故事千篇一律,我不想再讲了,总之后来少年黑天和大力罗摩兄弟手刃恶人,恢复了马图拉的平静。

  想说的是少年黑天诸多妙乐事迹,那个可爱顽皮的牧童才是神性的化身。

  一日,牧童黑天与玩伴们玩耍,小男孩们闹了些不愉快,几个孩子便跑到黑天的妈妈(养母)那里告黑状:

  嬷嬷,你儿子黑天在吃土,吃了好多脏兮兮的土呢。

  妈妈找到黑天,斥责他不该吃土。

  可是我没有吃土啊妈妈。

  那你张开你的嘴,我检查一下。

  可是上一次你也这么说的呀,我真的没有吃土。

  什么上一次?

  黑天张开了他的嘴巴,妈妈却呆住了。在他的口中,她看见了太阳、月亮与闪烁的星空,光芒透过宇宙尘埃散发出来。

  你以为他吃的是土,其实他肚子里是整个宇宙。认知本身就是幻,半人半神的黑天来到世上,他就是毗湿奴,而宇宙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里。

  (参见:印度神话专题--只是梦一场 - 知乎专栏)

  黑天的养母是一介凡人,却与那罗陀大仙一样,见识到了毗湿奴的大幻,有机会目睹宇宙的真容。他跪倒在小牧童面前,恭敬而谦卑。

  黑天不乐意了,他渴望母亲的怜惜与保护,即使他满身神迹,小牧童对抱抱的需求远胜于跪拜。他施展了小小的魔力,制造了一层新的幻境,让养母忘掉了这一切。

  吃土告黑状的事儿就这么告了一段落,直到两个月后。

  黑天与哥哥大力罗摩把隔壁村子的王小二给揍了,王小二带着同学找到他家。

  嬷嬷,你两个儿子偷吃了我们村门口种的芒果。

  ……

  可能是由于黑天和附近的小朋友们都处不太好,在他差不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养父母就带着他们离开了原来的牧场,来到了耶穆纳河边的 Vrindavan(???????这个词发音很好听,但中译名都太难听,索性不译了)。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圆滚滚的小牧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帅哥克里希那。总是吹着他的牧笛,在原野上疯狂地撩妹。

  克里希那与众牧女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此时。话说有一天,牧女们在耶穆纳河里沐浴,互相八卦着究竟谁才是克里希那的真爱。

  听到自己的名字,黑天来到了河边。玩性大起的他把牧女们的衣服卷成一团,抱到了灌木丛中。

  姑娘们,来这里取你们的衣服呀。

  听到男人的声音,所有的牧女都把身体藏到了水中。黑天却不罢休:

  你们适才沐浴的时候呼喊着我的名字,现在我来了,你们又在羞涩什么呢?手牵着手走到岸上来,我把衣服还给你们呀。

  后来的故事被很隐晦的加工成了黑天在月色中幽会姑娘们,牧女们围绕着他轻柔地起舞。个中韵味,大家细细揣摩。

  

  印度古代文艺理论里以“味”(Rasa)来评判诗歌,像《牧童歌》、《苏尔诗海》(Sursagar)这样的作品里,讲到黑天与牧女们的爱情故事里,总有特别重要的一味——艳情味。中世纪的诗人们把自己惊为天人的想象力放到了文字里,营造出许多令人感官愉悦的情景来。

  在这些故事里,除了上面这节最有名的众牧女洗澡的故事,我最喜欢另一则黑天机智地骗罗陀脱光衣服的内容,想想都有点羞。

  限(Jiu)于(Shi)篇(Bu)幅(Shuo),此(Ni)不(Da)赘(Wo)述(Ya)。

  照例,讲完故事要讲讲印度教。

  如果读过《摩诃婆罗多》的话,大概第一反应是那位在《薄伽梵歌》里教导阿周那正法、道德、神明的黑天与这篇文章中的精怪小牧童似乎根本对不上号,为什么成年以后与小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呢?

  因为这就是两个人。克里希那的形象出处有二。其一是印度古代的一位名为克里希那·跋娑提婆(Krshna Vasudeva)的英雄,他是雅度族的国王,最后统治了多门城(Dwarka)[1];其二是 Vrindavan 地区部落牧民崇拜的牧神牧童克里希那(Krshna Gopala),他的形象就是吹奏着牧笛的淘气少年。

  [1] 没错,多门城就是《摩诃婆罗多》中黑天的王城,后来被诅咒而沉没的地方。

  是否能窥出端倪?毗湿奴教派之所以壮大,正是因为它将婆罗门教与印度教最强大的理论武器用到了极致——梵化(Brahmanization, Sanskritization)。理论就不讲了,这个造神的过程大家一定很熟悉:一位圣人或者英雄,他们或是因为某些伟大的功绩,或者因为某些舆论的造就,成为了特定区域内的半人半神;他们死后影响力不断扩大,印度教便将他们吸收,安之以“化身”、“显灵”、“转世”等名号。印度教毗湿奴教派的神谱体系就是这样一种金字塔形(或者同心圆形),伴随着外围神不断进入内层,他们追随者与信徒不明就里的就成为了印度教大家庭的一份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巨大宗教网络中的蝼蚁。

  最近的一位达成此成就的例子是圣雄甘地,可惜,现在的意识形态与社会认知水平已经不再有可能出现那样的造神。但我们不妨等一等,也许百年后,等这一代人对甘地的鲜活记忆逐渐退去,看会不会有某位大师封他为神的化身。

  宗教学家很残忍,他们会把你关于神的美好幻想全部撕碎。但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因为神话故事把我们的想象力牵扯到了无限遥远的认知边界,而他们却小心翼翼地守卫着理性。回头想想佛教,佛陀的信仰者们,感谢当初远行弘法的先圣吧,若不是他们的努力,恐怕连悉达多·乔达摩也会湮没在毗湿奴化身的尘埃里了。

  啊,对了,我又要开 Live 了。打算与大家聊聊宗教主题的宝莱坞电影,不是针对谁,你们可能都没看懂这几部电影。

  有空来玩: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上一篇:影视颂英雄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下半年集中推出
下一篇:殷桃的个人简介?(演员殷桃的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