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出一上联故意为难苏小妹,谁知苏小妹对出下联让所有人脸红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北宋“三苏”在古代文坛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殊不知在民间传说中,苏家除了有这三位父子档文豪之外,还有“第四苏”,也就是苏小妹。

  苏小妹,是传说中的人物。在正史中,苏家倒是有三个女儿,不过这三个女儿有两个夭折了,活下来的那个也没嫁给秦少游。且论辈分来说,她们都应该是“苏大姐”而不是“苏小妹”。苏小妹这个形象,首见于冯梦龙的小说。

  时人根据小说中的苏小妹形象,又虚构了许多“同人”故事,让这个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一

  封建社会,男人对女人的要求比较简单,无非是“秀外”。至于女人是否“慧中”,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不信?且看民国前的历史,有机会被载入史册的大多是那些有一幅好皮囊的美女。若没有“美女”这一潜质,大多数古代女人都会终生默默无名,即便成了史册里的陪衬,也仅会以“某某氏”的称呼被一笔带过。

  当然,有些女人即便不是美女,但她们仍为世人称道,前提是这些女子或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之举,或有了超越男人的才华。若非如此,古代女性便很难活出男权社会的夹缝了。

  苏小妹在传说中的形象,有点类似于古龙小说《绝代双骄》的女主角苏樱。虽说苏樱出场相当晚,但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小说家都喜欢将女主塑造成倾国倾城的大美人,能将其貌不扬的才女写得如此惹人喜爱的,古往今来,恐怕只有冯梦龙和古龙先生了。

  像苏樱一样,苏小妹的面貌特征比较奇葩:“凸额凹眼”。

  不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人的审美,都很难接受大额头尤其是突额头的女孩,更何况,这种女孩还有“凸眼”的特征。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苏小妹的长相多半和金鱼差不多,虽然可以称得上是可爱灵动,但与“美丽”绝对没什么牵连。

  苏家的三个大男人在人前的表现总是一丝不苟,很刻板,但在苏小妹这个苏家活宝面前,苏洵和两个儿子便不那么严肃了。苏轼、苏辙平日里闲来无事,总是喜欢拿长得不怎么尽人意的妹子开玩笑,兄妹三人时常以诗互嘲。

  有一天,苏轼回到家,看到妹子刚从闺房里走出来,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噗呲一声笑了出来,随口吟咏道: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读起这几句,连作为读者的我们都不禁莞尔。

  苏家妹子的脑门究竟有多大啊,刚出了闺房还没有几步,脚还没有迈进大堂,额头却先探了出来。最让苏轼难忘的就是妹子哭泣的那几次,每次两行清泪就像是泉水一般隐隐不绝,两个突出的大眼睛就像是泉眼一样。

  不得不说文人的嘴就像刀子一样毒,苏小妹再其貌不扬,好歹也是一个待嫁的闺女,这样讽刺妹妹的苏轼实在有点儿不着调。好在这种情况苏小妹已经见的多了,估计先前的“几回拭泪”也是因为两个没谱的哥哥。

  听到哥哥的调笑,苏小妹灵机一动,妙语相讥道: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先不提这首诗的文采如何,单就“幽默感”而言,这首诗的搞笑程度,绝不比苏轼的句子逊色。古代男人都爱留胡子,苏轼也不例外。不过留胡子的男士一般会经常打理胡须,不是将胡子保养的像美髯公一样,就是留两道别具风格的八撇胡。

  从苏小妹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留胡子绝非个人爱好,而是这家伙平日里不修边幅,络腮胡就像是茅草一样乱蓬蓬的,头发、胡须、眉毛连成一片让人分不清楚。旁人听到声音,还在苏轼的脸上寻找嘴唇的位置,谁知看到的竟是黑压压一片乱毛。正当诧异之时,从“茅草堆”中突然冒出声音来,这让人如何憋得住笑?

  不过幽默归幽默,从选题来看,苏小妹却有些落了下乘。

  女子最害怕的,就是别人拿相貌说事,对于丑女来说尤其如此。苏小妹长相的特点被苏东坡抓住不放,自然十分难堪。为了回敬兄长,苏小妹另辟蹊径,也开始在苏轼的相貌上做文章。文章作的倒是不错,但却没有抓到关键。在那个没有古龙水、剃须刀的年代,男性邋遢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像苏东坡这种以才华著称的文豪,他的名气是创作出来的,而不是像潘安等帅哥一样靠脸蛋赚来的。苏东坡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长相,所以,苏小妹的这番调侃没有击到痛处上。

  苏小妹一琢磨,自己一点便宜都没占到,有些不悦。

  她开始仔细端详兄长的外表。

  头上不修边幅、身上邋里邋遢,最有特色的便属那张大长脸了。

  苏小妹想了一会,又吟了一首: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这首诗的知名度可以说是相当高了,在上学那会但凡听到“去年一滴相思泪”,便知道这是在嘲讽人脸长。

  苏东坡的那副马脸有多长呢?

  天平地阔,这老兄的脸上能摆下三千条纵横交错的路,其长度就像是“云汉”一样。什么是“云汉”呢?其实就是银河系的意思。脸能长到以“光年”来计算,苏小妹的这一手调侃可谓高绝。

  如果说,这首诗的上句是从“空间”上来形容苏东坡之马脸,那么,下半句便是从“时间”上突出其长度之夸张。老苏去年因为伤怀掉了一滴眼泪,这滴眼泪到了今天都没能滑到腮帮上。

  有点儿遗憾的是。这首诗仍无法直击到苏东坡的痛处,所以,厚脸皮的他摸着妹妹的大额头大笑不止。从这三首诗看来,苏家兄妹是非常开得起玩笑的。不过,在苏小妹的传说里,还有不少比这些诗尺度更大的嘲诗,堪称“百无禁忌”,令人浮想联翩。

  二

  苏轼虽然没有遁入空门,但他与佛教颇有渊源,因此他的身边有不少僧人朋友。接下来的这个故事,便与几位苏家交好的高僧有关。

  苏轼生活的年代,程朱理学刚刚盛行,所以女子的地位大不如从前了。

  我们常提到的旧社会的重男轻女的陋俗,其实就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或是受南唐遗风的影响,中原大地上的士大夫开始倡议女人裹小脚,并禁止她们招摇过市,即便是在家里也要秉持笑不露齿、语不高声的原则。

  这种被扭曲的道德约束,让此后的中国女孩子在出嫁前只能活在闺房里,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婚前女工刺绣婚后做饭洗衣。就算在新婚过门时,头上也得罩着一块盖头,禁止其他男子观看。

  好在,苏小妹生于苏家,这户人家虽不算豪门,但好歹也是书香门第,思想见识与常人大不一样。所以,不论是苏洵还是苏轼、苏辙,都不限制苏小妹的人身自由。更何况,平日里往来于苏家的,不是名士便是六根清净的和尚,苏家这爷们三人也没觉得让苏小妹见见外人有多不体面。

  男士们凑在一起,总会说些“少儿不宜”的话题,这种习俗从古至今皆有之。苏小妹经常混迹于这些大男人之间,有时也会像他们一般变得粗野一些。

  某天,苏东坡和几个和尚朋友约好外出踏青。这种好机会,苏家妹子自然不会错过。此时正是盛夏,郊外一片大好风景,众人漫步在和煦的阳光下享受自然。苏小妹毕竟是个小女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一会问问这个,一会问问那个,苏轼和他的朋友们边听边不厌其烦地解答,其间亦夹杂着欢声笑语。

  一行人途径江水之畔,苏小妹见江心有个“葫芦”一会儿浮起来一会儿沉下去,十分诧异。她靠近瞧了半天,这才看到:原来是个秃头和尚正在江水里洗野澡。看着那和尚游来游去,光秃秃的脑袋就像葫芦一样浮浮沉沉,苏小妹笑得合不拢嘴,说道:

  “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

  按理说,小姑娘童言无忌,大家走在一块笑笑也就罢了,谁知这些和尚也都起了玩心,都想与苏小妹开开玩笑。

  领头的大和尚接着苏小妹的这句上联对道:

  “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

  这和尚是何许人也,我们已不得而知了,不过,从他对的这幅下联上来看,其文采极佳。唯一不太妥的地方就是:大和尚用“佳人”来对上联的“和尚”,这种对仗摆明了是在调侃苏小妹。

  别看苏小妹年纪不大,但在对对子这方面从不肯服输。

  见和尚来者不善,苏小妹立即针锋相对地给出第二个上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和尚想了想,对道:

  “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的上联中规中矩,说的是和尚盖着棉被在花丛中睡觉,来人看见万花丛中光秃秃的脑袋,还以为这是谁落在花田里的葫芦。

  谁知大和尚的境界更高,下联的意思是女子对着镜子梳妆,恰似荷塘中的荷花倒映在水中。

  作为“四苏”之一,苏小妹不肯示弱。见和尚以影子为题,便又吟了第三个上联: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江面上僧人用长杆撑船,挥篙打破了江水中自己的倒影,此上联堪称妙极。不过,这大和尚肚子里的墨水不少,他沉思了一会,给出了下联: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同样是以影子作为题材,仍是和尚与女子的对仗,这一场两人真可谓不分胜负。

  争强好胜的苏小妹,用出了浑身解数,想出了一个刁难和尚的上联: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种数字游戏,自然难不住浸淫文字多年的大师。大和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这下,苏小妹对高僧的文采佩服得五体投地。

  实际上,高僧亦赞叹苏小妹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功底,倘若她成长到苏轼这个年纪,没准她的才华真的能名列“第四苏”。

  这场交友,苏东坡的好哥们佛印因事不在场。听说,苏家小妹与庙里的主持的对联后,佛印有些心痒难耐。这天他办完了庙里的事务,特地来到苏家拜访。

  佛印是苏东坡的老朋友,苏小妹亦像他的亲妹子一样。所以,佛印在开起玩笑时也像苏东坡一样不着调。

  他对苏小妹说:“我有个上联,不知苏家妹子敢不敢接。”

  苏小妹从小生活在书香世家,面对这种挑战怎能退缩?她立即让佛印给出上联。

  没成想,佛印给的上联有点“十八禁”,即便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尺度都有点大: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佛印听说那天郊游时,苏小妹与主持连对四联,虽主持略胜一筹,但此女的文采着实不凡。佛印想跟苏小妹开个玩笑,便专门挑了个充满色情意味的题材。

  佛印认为,苏小妹女孩子家家,就算她再童言无忌,也不敢开口对这句下联吧?

  苏东坡在一旁听到佛印的对联后,噗嗤一笑,佛印不知何故。他哪里清楚,平日里苏家三兄妹在一块的时候,有时也会出这种粗野的俗联。殊不知,苏小妹对起这种对联来,才华比两位哥哥还要妙绝。

  苏小妹见“你一个出家人都不怕下拔舌地狱,我有什么可顾忌的?”于是,便仰着脖子,脱口而出道:

  “二憎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这上下联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笔者便不为大家做解释了。总之,苏小妹的下联一给出,反倒让开黄色玩笑的佛印老脸通红,俯首认输。

  话说,苏轼在考中榜眼之后,被朝廷调到瓜州当官。做了官的苏轼,每天有忙不完的公务。他的心绪就像是一团乱麻一样,府衙的大事小事让他一阵头大。

  即便如此,苏轼仍喜欢在百忙之中找上自己的好朋友佛印禅师,与他谈经论道,排遣心情。与高僧接触的多了,苏轼觉得自己有了境界。某天,他突然有感而发,写了首关于修持佛法的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稽首”,是顶礼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说,天是人所尊敬的,而佛陀更为天所尊敬,所以,佛陀被称为“天中之天”。

  “毫光照大千”,是说佛陀的慈悲道德的光芒,遍照于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里面,有很多星球,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成一个大千世界。

  “八风吹不动”,这是一句精警动人的诗句,也是全诗的中心,最为要紧。“八风”,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大智度论》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违,能鼓动物情。”这八种是人生成败得失的总和。

  称颂赞美,名誉利禄,跟各种快乐的享受,是谁都会陶醉的;普通一般人,每逢这些好境乐事,都会感到瓢瓢然!而遇讥嘲诋毁,则怒形于色;逢逆缘苦境,则忧戚于心,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一个人,居然“八风”都吹不动他,这人是谁?就是佛陀了。

  “端坐紫金莲”,这是说佛陀诸惑已尽,众德圆备,故能不被外境所摇动,庄严而安稳地坐在莲花台上。

  苏轼越读自己的诗,越是自我感觉良好,就像他的境界已到了佛前金莲为他盛放一样。苏轼叫来小厮,让他将这首诗送到金山寺里,让佛印禅师进行品鉴。

  佛印接过诗一看,这小子也忒不要脸,写出这种大言不惭的文字,未免有些太看轻修持了。佛印立马写下一句批语,让小厮带回给苏东坡看。

  小厮带回了一张纸,苏轼还以为佛印给自己的诗做了详细的点评呢,谁知满张纸上就俩字:

  “放屁!”

  苏轼还沉浸在自己的境界中,哪肯容佛印如此诋毁自己?他气冲冲地出了门,雇了条船,直奔金山寺找佛印理论。

  佛印似乎早就知道苏东坡会怒不可遏地找上门来,于是,便在禅堂里摆上茶几,静静等待。苏轼进门便扯着嗓子说道:“我诗写得不好你便说出来,何必羞辱于我?”

  佛印露出意味深长的笑,说道:“老苏你不是已经修行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吗?为什么会‘一屁过江来’呢?”

  苏轼一听,这才知道自己还差着境界呢,灰溜溜地走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为了让每天焦头烂额的老苏放松心情,也为了看看什么叫“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佛印约苏东坡去竹林里打坐修行。两人面对面地坐着,感受着日移竹影。老苏毕竟只是俗人,没有佛印那么高深的大境界。让他坐下来安安静静地修行一整天,简直像要了他的命一样。苏轼坐得不耐烦了,心绪便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想到那天,佛印在对对联时输给了自己的妹子,苏轼就是一阵发笑。佛印不止精通佛法俗理,平日里吟诗作对也是一把好手,与苏轼斗诗时亦输多赢少。苏轼憋了满肚子坏水,琢磨着如何让佛印在自己手上吃一次亏。

  佛印感受到苏东坡在乱动,于是,便睁开眼睛看了看。见苏东坡的眼珠子滴溜溜地转,知道这小子绝对憋着坏呢。

  佛印并不点破,只是微笑着说道:

  “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轼知道自己坐了这么久没动,四肢僵硬,姿势肯定比较滑稽,以为佛印是在调侃自己。老苏嘴上不饶人,见佛印的僧袍微微泛黄,于是,立马回敬道:

  “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好家伙,人家说苏轼的坐姿像佛陀,他倒讽刺佛印的坐姿像牛粪。听完这句话佛印也不恼,只是微笑着眯起了眼继续打坐修炼。

  当天晚上回到家中,苏轼显摆一样地叫来苏小妹,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通通告诉妹子,说自己终于让佛印这小子吃了回憋。

  苏小妹一琢磨,捧腹大笑道:

  “老哥你可输惨了!”

  苏轼不解其意,苏小妹便为他解释道:

  “人家佛印是个修行有成的高僧,他用佛心来看你,所以,觉得你像佛陀一般神圣,可你却说人家是一团牛粪,那你的心岂不也是牛粪做的吗?”

  苏轼一拍大腿大呼不妙,自己又着了佛印这家伙的道。看来对付佛印这种头脑灵活的和尚,还得靠古灵精怪的苏家妹子。

  三

  那么,苏小妹的文笔,究竟能否与其父其兄比肩呢?

  从传说里面的诗句来看,她的才华绝不逊色于苏门的另外三位文豪。就像贾岛推敲的典故一样,苏小妹亦经常帮兄长的诗句进行推敲。

  某日,苏东坡带着妹妹寻访好友黄山谷,黄山谷是一派之大家,其诗名与苏轼不相上下。两个大文豪聚在一起,谈论的自然是诗句。

  正所谓文人相轻,没有文人愿意承认别人的文采比自己高,像苏轼这样在文学界有一定地位的才子,在遇见与自己齐名的大家时,总是想要分个高下。

  苏小妹理解兄长的意思,于是,便提议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来斗诗。斗诗的规则,便是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这两句中间各插入一个字,让它们成为五言句。

  给诗加“腰”,这种文斗的方式比较新颖,苏东坡和黄山谷都非常感兴趣。苏轼觉得只不过是加两个字罢了,稍加琢磨便给出一句: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品味了一下,摇了摇头,说道:“若这首诗是常人所作,倒也中规中矩。不过,这个‘摇’字用得太突兀,不够生动,意境上差了点味道。”

  黄山谷的答案则是: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听完了这句,苏小妹的眉头微皱,说道:“意境上倒是够了,可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

  两位诗坛大家,在文学圈中有不容撼动的地位,苏轼倒还好,黄山谷与苏小妹接触不多,怎会甘心让这个黄花丫头品评自己的句子呢?

  于是,他便说道:“那么,苏家妹子认为,该用哪两个字作为诗腰呢?”

  苏小妹早料到黄山谷有此一问,说道:“哥哥加的两个字是‘摇’和‘映’,‘摇’字动态写出了柳枝的姿态,‘映’则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月光之皎洁。不过,这两个字用得有些俗套,不如山谷公雅致。山谷公的‘舞’和‘隐’在境界上更胜一筹。毕竟‘舞’和‘隐’都是用在人身上的字眼,此二字将杨柳和月光反映得更加生动。不过这种夸张的描述,又有些太过了。小妹也有一句,可以说给山谷公听。”

  苏小妹买了个关子,给出了自己的“诗腰”: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黄山谷听罢,连连点头道:“不愧是苏门女子,才华比起你的哥哥们不遑多让啊!”

  苏轼的字句平平无奇,这次诗腰之争他多半没肯花功夫。黄山谷的“拟人化”的痕迹太重,有用字不当之嫌。相比之下,苏小妹的“扶”与“失”更加妥帖。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说的正是初春之景。既是初春,那么风儿一定是轻微的,柳树又是纤细的,“扶”这个字精准地表现出风儿和柳树亲昵依偎之态。相比之下,“失”字用的更加绝妙,仅此一字便将月梅融为一体,让幻想中的春夜之景浑然天成。

  当然,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苏小妹与她的父亲兄长斗诗的故事。

  这年,苏轼赴京赶考,不负众望高中进士,更是在殿试时被点为榜眼。榜眼,也就是全国考试第二名。这份荣耀,让本就在家乡声名赫赫的苏门更加显要。

  为了庆祝苏轼登榜,苏家人聚在花园中,准备了酒席为他接风。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花海里饮酒作诗,不亦乐乎。

  老父苏洵见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女儿又生得聪明机灵,不由得一阵得意。他对子女说道:

  “都说我苏门文风兴盛,不知我们父子四人谁的文才更高?今天我备下一题,以‘冷,香’二字,每个人写一句诗,看看谁写得好。”

  苏轼、苏辙、苏小妹见父亲出了题目,顿时来了兴致。众人又喝了两杯酒,等着老爹先作诗。

  苏洵端着酒杯信步来到花坛边,俯首闻了闻花丛散发的幽香,吟咏道:

  “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从石缝中潺潺流出,让空气变得微凉。从花丛中飘过来的清风,带着淡淡的幽香。一句诗将冷香衬托得恰到好处,苏洵的才华可见一斑。

  次子苏辙不甘落后,他来到老爹的身边,信手摘下一朵娇花,在手上把玩了一番后,脱口道:

  “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句佚不可知”是为文史之冷,而香气却是拈花手指上的余香。苏辙的这句诗,颇有感慨诗况的意味。

  听完了哥哥的诗后,苏小妹抢在苏轼前面,也在老爹的身边摘了一朵花。苏辙以为妹妹要效仿自己,不由得笑出了声。

  谁知苏小妹的手在花丛中捞出一物,却不是花:

  “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苏小妹的这句诗用到了望帝与杜鹃的典故,且这句诗中的“香”体现在蝴蝶的香魂中。相比之下,境界高下立判。

  苏洵和苏辙都感叹苏小妹才华横溢,已不输于自己。他们都在期待苏轼的诗能带给大家惊喜,谁知,苏轼扭头作走势状。苏老爹还以为他作不出诗,连忙说道:“孩子,对不出来也没必要走啊!这次是你妹妹赢了。”

  话音刚落,苏轼便缓缓道出自己的诗: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一语既出,苏洵、苏辙、苏小妹为之绝倒。

  最终,这场家庭诗会以苏轼胜出,苏小妹屈居第二。

  四

  苏小妹已经长成大姑娘了,可她仍古灵精怪,平日里喜欢捉弄人。对于门风开放的苏家来说顽皮一些倒没什么,偏偏苏小妹的长相有些不尽人意。

  都说“女大十八变”,可这句话似乎并不适用于苏小妹。她的额头依旧突出,眼睛也像金鱼一样,加上她的脾气有点古怪,想要找个体贴她的如意郎君难于登天。

  起初,喜欢为好友排忧解难的黄庭坚拜访苏家,给苏小妹介绍了一桩亲事。这桩亲事的对象,是王安石家的长子王雱。

  这王雱虽然没有继承他老爹的全部才华,但也不是一般读书人可比。为了让苏小妹满意,黄庭坚还带来了几篇王雱写的诗文,让这个小女孩凭诗品人。

  苏小妹平日里所读的都是文采堪比父兄的杰作,那些粗陋之作向来看不上眼。她只是看了一眼,便说道:“辞藻倒是比较新颖,但却缺乏意境,雍容不足,没有什么格调。这样的人别说是现在了,再过十年也未必能写出什么好诗。”

  黄庭坚有点儿挂不住脸,只能一再夸王家公子如何优秀。黄老称王雱这孩子自幼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平日里读书只读一遍,便能将整本书倒背如流。

  听到这话,作为一家之主的苏洵有点儿不耐烦了:“过目不忘这种事算什么本事?我苏家人读书还需再读第二遍吗?”

  黄庭坚无言以对,只能告辞。

  用现在的话来说,年轻时的苏小妹是“不婚主义者”。倒不是因为她的婚姻观有什么问题,而是她的标准太高了。生于书香门第的她,最想嫁的就是才华横溢的文坛圣手。然而她平日里与两位兄长接触频繁,眼界极高,很少有男子的文才能入得了她的法眼。

  苏小妹对父亲苏洵说道,若想迎娶自己,起码文采要胜于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次有同僚向苏洵介绍名门公子,苏洵和两个儿子都会考校他们的文笔。

  三位“唐宋八大家”来做评委,几乎筛去了九成九的青年公子。

  相比之下,秦少游是幸运的,他的诗才得到了三苏的肯定,这才有了与苏家小姐成婚的机会。

  秦少游,江淮一带的浪子,纵横风月。不过,在那个年代喜欢逛青楼算不得什么毛病。小秦曾与苏轼有几面之缘,苏东坡对这个小伙子的印象不错。

  为秦少游作引荐的,同样是黄庭坚。这次黄老带来了秦少游的诗句,三苏读过之后纷纷赞不绝口,苏小妹也觉得这人不凡,愿意与他共结连理。

  其实,从诗坛的地位来看,虽名列苏门四学士,但秦观的文采远不及三苏。从家世背景和官职来看,秦观的条件也比不上其他高门公子。拿前面提到的王家公子来说,家世背景便超出秦观好几个台阶。

  为什么三苏同意将苏小妹嫁给秦观呢?

  多半是因为苏家人太过挑剔,以至于,苏小妹多年都未能出阁。在那个年代,姑娘晚婚可是大忌。若姑娘过了二十岁仍未出阁,将来能嫁的就只有老头和鳏夫了。

  没办法,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如此,所以即便苏洵、苏轼、苏辙、苏小妹眼光再高,也不得不“矬子里面拔大个”,从众多求亲人士中挑个才华不错且靠谱的。

  苏门喜事,自然要大操大办。

  朝廷的同僚、地方的豪绅纷纷来到苏家贺喜,一众人闹腾了一天后这才散去。秦观被灌了不少酒,醉醺醺地来到院子里,准备与娇妻共度洞房花烛夜。

  谁知,苏小妹早已让丫鬟把屋门锁死,不让秦观进屋。秦观不解其意,也不敢叩门,只能问守在门里的丫鬟这是何意。

  丫鬟对秦观说道:“姑爷,小姐说了,不能就这样便宜了你。想要入洞房,就得对三道诗谜。若对不上,就只能劳烦姑爷自己找地方睡觉了。”

  秦少游自诩才高八斗,对门中朗声说道:“夫人出题吧,且让少游试一试。”

  过不多时,丫鬟向秦观道出了第一道诗谜:

  铜铁投烘冶,缕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这种文字游戏对于秦观来说不算太难,他坐在石凳上稍加思索,便将这四句拆解完毕。

  第一句“铜铁投烘冶”,就是要将铜铁熔炼成铜水铁水,是为一个“化”字;

  第二句“缕蚁上粉墙”,沿壁而上,是为一个“沿”字;

  第三句“阴阳无二义”最好解读,无非是一个“道”字;

  第四句“天地我中央”,说得不就是“人”吗?

  答案显而易见,就是“化缘(沿)道人”。

  不过,虽说秦观已想出了答案,却突然一阵脸红。

  为何?

  因为他想到了不久之前的一件事。

  当时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秦少游上门提亲,双方商定亲事,但秦观从来没有见过苏小妹的面。对于男人来说,最好奇的往往是女孩的外貌。

  黄庭坚在这场婚姻里,扮演着媒人的角色,所以他自然会在两边说好话,他说苏姑娘如何倾国倾城并不足为信。

  秦少游也有几个和尚朋友,听说苏小妹经常与兄长一块拜访这些僧人,秦观便来到金山寺中请教见过苏小妹的和尚,问他们自己的未婚妻长什么样。

  “什么?你问的可是苏家那个大额头突眼睛的小妹妹?”问完这句,和尚们便笑而不语了。

  僧人越是这样,秦观心里越是忐忑不安。

  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害人啊!在结婚前连看自己未婚妻一眼都是天大的难题。这件事埋在秦观的心中逐渐成疾,有时做梦秦观都会梦到大眼金鱼妹管自己叫夫君,将他从噩梦中惊醒。

  某天,秦观听苏轼说,他的妹子要去金山寺里上香祈福,于是便计上心头。既然未婚男女不能见面,那自己何不化妆成方外之人?寻常人自然无法盯着未婚姑娘的脸蛋看,但和尚道士没有这种顾虑。

  秦观淘来一身道袍,装成化缘道士早早蹲在金山寺门口,见到苏家的轿夫抬着轿子缓缓而来时,秦少游立即走上前去。

  他先是道了一声“无量寿福”,然后,对轿中人说道:“小姐安康,希望您能发发慈悲。”

  苏小妹从没见过这么冒失的道士,随口说道:“你何德何能,我为什么要布施给你?”

  秦观的目的就是让苏小姐与他说话,这样才能与她有更多的互动。

  为了一睹苏小妹芳容,秦少游立即发挥文采,祝福道: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苏小妹一听,“呦呵?这是在与我对联”,立即不甘示弱道:

  “随道人口吐莲花,分文无舍。”

  秦观一听,轿子里姑娘的声音就像黄莺一样动听,能有这样清脆声音的女孩,想来年龄在二八左右。秦少游还想看一看苏小妹的相貌,于是,便上前一步,想用话语诱她掀开轿帘。

  苏小妹何等狡黠?仅攀谈几句,她便猜出来人的身份。寻常的道士若不得布施,早已转身离去,哪里会对一个姑娘的轿子死缠烂打?这人嘴上说的天花乱坠,分明是想看自己的相貌。普天之下,对自己模样如此上心的男人,除了那个未婚夫秦观之外还有何人?

  苏家小妹虽然平日里在家中不拘小节,但她毕竟是个未出阁的姑娘,还是很顾及声望的。她十分抵触失礼的秦观,吩咐轿夫打道回府。

  秦少游见姑娘要走,不依不饶地说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为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十分生气,嗔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说起来,秦少游与苏小妹之间的初见并不美好。至少,苏小妹对秦观的印象非常糟糕。不过,礼聘已下,她也没办法反悔,只能嫁给这个冒失鬼。虽是如此,她还要以自己的方式抗争一番,所以才在新婚之夜出诗谜刁难秦少游。

  秦少游自出游以来,在风月场上混迹多年。在烟花之地,秦观磨练出一副厚脸皮。所以他明知苏小妹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仍腆着脸赋诗一首,请求夫人原谅: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显然,这是一首藏头诗,句首藏着“化缘道人”四字。最绝的是,这首诗不但将“化缘道人”融入进去,还隐含了向妻子道歉的意愿。

  苏小妹在房中听完了这首诗后,心里不由得乐开了花。看来这秦观果然名不虚传,才思敏捷。而且,他对当日的失礼已认错,是个敢于承担的男人。

  虽秦观完成了第一道难题,不过,苏小妹并未让丫鬟开门,而是继续出题: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丝缕缝线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丫鬟对姑爷说道:“姑爷,这第二道诗谜,谜底均是古代风流人物,若你答出,这关便算过了。”

  很明显,这第二道诗谜,考的就是秦观的学识,看他是否通晓历史。

  所幸,秦少游自幼喜欢史典,稍加思索答案已了然于胸。

  第一句“强爷胜祖”,说的是江东孙权;

  第二句凿壁偷光则是诸葛孔明;

  第三句引自《游子吟》,谜底是为“子思”;

  最后一句说的是一名老者每天靠着门闾凭栏左望,答案自然是姜太公(太公望)。

  这次,秦观将答案写在纸上,由丫鬟送到房间里。苏小妹看完了秦观的笔迹后十分满意,夫君的学识果然不凡,而且写的一手好字。所以,这一关,秦观顺利地通过了。

  苏小妹总共准备了三个谜题,这第三道诗谜,却是一则上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秦观文采飞扬,自然读出了这句话里是何意。

  月明星稀的意思,就是没有云。既然万里无云,自然不会下雨。古人将男女欢好称作“云雨交欢”。看样子,若答不出这谜题自己压根进不了这道门。

  然而,秦观虽猜出了谜底,却没法直接将答案交给丫鬟。毕竟,他还得以下联来回应。这道谜题最大的难点就在此处,该如何将自己的意愿融入到下联中呢?

  殊不知,就在秦观被苏小妹刁难时,苏家的父子三人亦在长廊上为他捏了把汗。都怪家中的小妹娇生惯养,太过任性,新婚之夜不让新郎官进门这算什么事?若因此而毁婚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苏轼见父亲和弟弟愁眉不展,于是,便自告奋勇帮秦观解围。他悄悄地来到妹子的院中,然后示意秦观不要做声,接过秦观手中的白纸看了一遍,若有所思。

  想了一会,苏轼已帮秦观想好了应对之法。不过,丫鬟和苏小妹在屋子里听着,自己也没办法直言提醒,这该怎么办呢?

  只见苏东坡从院子里找了一块小圆石,朝着水缸“普通”一丢,算是给秦观提示。随即苏东坡严肃地对秦少游点了点头:“大舅哥就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苏轼一举点醒梦中人,秦少游才思敏捷,立即想出了下联:

  “投石击破水底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霜”与“双”同音,明朝一定成双,在苏轼的帮助下,秦观总算是写出了绝妙的下联。

  丫鬟将纸条送进房间后便告退了,这次为秦少游开门的,正是苏小妹。

  秦观见新婚的妻子虽没有绝色的容颜,但绝不是个丑女,反倒有些可爱。想到她古怪精灵的小性子,秦观会心一笑,看来自己今后的生活少不了夫人的调剂。

  话说两人成亲之后,新婚燕尔的苏小妹再次坐着轿子来到金山寺,向庙里的观音还愿。

  僧人们与苏家相熟,再加上,寺内的生活太过苦闷,所以便凑上来调侃苏小妹道:“新婚是什么感觉?女施主不妨说来听听?”

  一向不拘小节的苏小妹脸上竟露出一抹娇羞,她朝着和尚们笑了笑,却并没有答话。她找来一张纸,写了几个字,随后将纸贴在庙的铜钟内,告诉和尚们在她走后一看便知。

  僧人哪里知道苏小妹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在她离开以后,大伙十分好奇地来到铜钟前,将脑袋伸进钟里取下纸条,但见上面写着娟秀地四个小字:

  “如此这般。”

  和尚们哄堂大笑,这苏小妹即便是嫁人了,也不忘拿他们这帮和尚开涮。

  想来,两人的婚后生活定是和谐美满,还有不少令人莞尔的小闹剧。遗憾的是,天妒佳人,两人成婚后没过几年,苏小妹便因病离世了。当时的秦少游正在外地任职,听闻爱妻过世后,不能自已。

  据说这首《千秋岁·水边沙外》,就是秦观悼念爱妻的作品:

  水边沙外,城廓春寒退,花影乱,鸳声碎。飘零疏酒盔,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鸥鸳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五

  文章开头我们便说过,苏小妹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苏轼、苏辙并无妹妹,这一点在苏洵的《自尤》中便可得见:

  “盖壬辰之岁而丧幼女,始将以尤其夫家,而卒以自尤也。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既适其母之兄程濬之子之才,年十有八而死。而濬本儒者,然内行有所不谨,而其妻子尤好为无法。吾女介乎其间,因为其家之所不悦。适会其病,其夫与其舅姑遂不之视而急弃之,使至于死。”

  从时间上来计算,壬辰年应该是1052年,也就是皇祐四年。也就是说,苏洵的这个女儿在过世那年,应该已有“二九芳龄”。宋朝人计算年龄时习惯用“虚岁”,也就是在孩子刚刚降生时便已作一岁计算。以这个线索向前推,苏家女的生年应该是1035年。

  史料中所记载的苏东坡的生年是比较明确的,即1036年。所以,这个女孩应该是苏家的第三女,苏东坡的姐姐。苏轼的奶妈过世时,苏轼在为她撰的墓志铭中提到“乳亡姊八娘及轼”,同样验证了这一点。

  在这位苏八娘之前,苏轼还有两个姐姐,不过她们都没能长到成年便夭折了。《极乐院造六菩萨记》里也提到了这件事。

  那么,苏八娘与苏小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是不是苏小妹的原型呢?

  但愿不是。

  这位苏八娘的生平经历相当凄惨,她的遭遇足可写成一部宋代的“家庭伦理剧”。苏八娘出阁时嫁的是她的表兄程正辅,不过,程家人对这位“程苏氏”十分冷漠,原因不详。从《苏氏族谱亭记》中的记载来看,她生前应该受到了婆家的不公平对待甚至虐待,所以才会在长久的忧虑中猝然离世。

  当然,毕竟苏家与程家都是当时的高门大户,两家还有姻亲关系,所以苏洵并未在《苏氏族谱亭记》指名道姓地抨击虐待女儿的程家人,只是匿名列举了这户人家的恶行。直到女儿过世多年,苏洵仍无法释怀,这才在《自尤》里旧事重提,向人们叙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若苏小妹的原型不是苏东坡的亲妹妹,而是堂亲或表亲,倒是能找到出处的。

  苏东坡有个名叫小二娘的堂妹,当然,“小二娘”只是乳名,我们无从得知此女的名字。这个女孩的夫家,是当时地位显赫的柳氏,她的丈夫便是柳仲远。这个女孩与苏小妹的身世有些类似,都是在嫁人后没多久便过世了。

  她的离世,让苏轼痛苦万分,这在他为堂妹写的祭文《祭亡妹德化县君文》中均有体现。

  “维我令妹,慈孝温文。事姑如母,敬夫如宾。”“痛我令妹,天独与贤。德如召男,寿甫见孙。”

  从苏东坡的这段描述来看,这个妹妹是个既传统又保守的女子,嫁人之后相夫教子,与稍显离经叛道的苏小妹迥然不同。

  由上述可见,不论是苏东坡的三个姐姐还是这个堂妹,都没嫁给秦观。

  秦观的夫人,在史料中可以查到,她的名字叫徐文美。

  从《淮海集》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徐君玉生有三个女儿,这仨女儿都是名动一时的才女,徐文美更是姐妹花中的翘楚:

  “子男五人,曰文通、文仲、文刚、文饶、文昌;女三人,曰文美、文英、文柔。初,君好学问,聚书几万卷,欲举进士,而父祖不从,乃叹曰:‘子当读书,女必嫁士人。’其后四子艺叶蔚然有成,而文通尤自立,又以文美妻余,如其志云。”

  这些材料足以证明,苏小妹只是后人编撰出来的艺术形象,绝非真实的历史人物,连原型都没有。毕竟,三苏的名声太过响亮,所以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苏门中应该诞生更多的才子才女,所以展开幻想构造了苏小妹。

  苏小妹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文献之中,始见于南宋《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在现今留存的历史文献中我们能发现这样一种规律,但凡是《问答录》一类的作品,其真实性总是值得怀疑的。就像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刘伯温的烧饼歌一样,这类文字绝非史官撰写的,只是后人的附会之作罢了。

  在这部《问答录》中,还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或为三难秦少游的原始出处:

  “东坡之妹,聪慧过人,博学强记,尤工于文。有欲以秦少游议亲者,妹索其所业,视之曰:‘秦之文粗以敌吾子由之才。’遂得偕伉俪。”

  这本书里,还较为全面地收录了我们前文中提到的诗句、对联。虚构人物“苏小妹”的连珠妙语,均成了《醒世恒言》的作者冯梦龙的素材。

  老百姓总是有无穷的脑洞,根据这部《问答录》,人们集思广益,逐渐丰满了苏小妹的故事。到了元朝时期,《诚斋杂记》中关于苏小妹的记载细节更多。

  如:

  “子瞻有小妹,善辞赋,敏慧多辩,其额广而如凸,子瞻尝戏之曰,‘莲步未离香阁下,梅妆先露画屏前。’妹即应声曰‘欲扣齿牙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以子瞻多须髯,遂以戏答之。是年十岁,闻者莫不绝倒。”

  前文中我们提到的苏轼与苏小妹互嘲的小故事,初版便出自这部《诚斋杂记》。随着元杂剧的盛行,剧本创作者们自然不会落下苏小妹这个话题性比较高的题材。在他们所创作的剧目中,苏小妹的“人设”已基本成型:

  一是、苏小妹是苏家的幼女;

  二是、她是秦少游的第一个夫人。

  可想而知的是,苏小妹的故事经久不衰,流传度极高,所以才有接连不断的后续创作。到了《醒世恒言》时期,种种传言已汇聚在一折《苏小妹三难新郎》中,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此之前,人们在聊起苏东坡生平的轶事时,还是以佛印东坡为焦点的,从这以后关注点便落在苏小妹身上。

  在小说的“入话”部分,相当于序言或楔子中,提到了两个宋代出名的才女,一个是李易安(也就是李清照),另一个是朱淑真。这两个女人在女子上不得厅堂的旧时代可谓奇葩,其文采足以与文坛大家媲美。冯梦龙认为两人的婚姻都是不幸的,表示像这样的女子所嫁之人应该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没成想她们都嫁给了没有才学傍身的俗人。正因为喟叹两个才女的无奈命运,冯梦龙才创作了苏小妹的故事。

  不过,熟悉宋代文人史的朋友都知道,李清照的婚后生活虽然有些不如意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和谐的,冯梦龙的“每每怨恨之情”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入话”本来就是古代小说家用来作引子的部分,突出的是噱头。正因为冯梦龙先生将李、朱二人的婚姻生活描述得不幸,才能衬托出秦少游和苏小妹之间才子才女举案齐眉的婚后生活。

  小说的细节,显然比我们讲的故事更加丰富。

  例如:在苏小妹十岁那年,便在父亲苏洵的绣球诗上锦上添花,时人读来都赞叹不绝。而与秦观婚前的庙中邂逅,一番文采飞扬的应对让秦观叹为观止。佛印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好友苏轼品读,可东坡先生却没有办法吟咏出意境,“念将不出”;苏家小妹从兄长手中接过诗文后,立即吟咏而出,苏轼不由得为之惊叹:“吾妹敏悟,吾所不及!”也因此,苏氏父子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示,倘若家中的小女是男儿,估计她的仕途将走得更加长远。

  冯梦龙笔下的苏小妹如此传奇,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一种观点:谁说女子不如男?

  恰如小说的定场诗一样,如果朝廷允许女子参加科举,那么官拜公卿的绝不会是清一色的大男人:

  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

  小说精妙的部分还有不少,世人皆知封建社会的婚姻讲究的是门户之别,没有媒妁和父母首肯的婚姻是不被世人认同的。然而,苏小妹却有自由择偶的“特权”。且看书中王安石家的公子希望迎娶苏小妹,可苏小妹在读过他的作品后立即回绝了。

  而古人眼中的“般配”,是“男才”对应“女貌”。这种偏见使得同时期的小说中,女主人公无不是国色天香的俏佳人,男主角往往是桀骜不驯的才子。可是,在三难秦观的故事里却并非如此,秦观的才学与苏小妹对等,且苏小妹其貌不扬。

  在小说中,秦少游在爱妻离世后,曾发誓终生不娶,这些观念显然是当时的士大夫所不具备的:

  “其后小妹先少游而卒,少游思念不置,终身不复娶云。”

  到了清代,苏小妹的故事再次“进化”。

  《女翰林》这篇小说,说的就是苏小妹与秦观结婚后的幸福日子,以及他们与苏轼、苏辙进行猜谜、对联的逸闻。实际上,这里面引用的诗句和对联,仍是《问答录》中的内容,换汤不换药。不过在故事的层面来看,此时苏小妹的虚构形象已经相当完美了。

  前文中给大家带来的小故事,并非出自同一作品。

  例如:黄山谷与苏氏兄妹以“诗腰”比文采的故事,便出自《坚瓠志》。

  “东坡与小妹、山谷论诗。妹云:“清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清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佳矣,未也。”黄云:‘清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佳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清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在所有关于苏小妹的故事中,集大成者莫过于清人所撰的《东坡诗话》。在这部作品里,苏小妹的存在已经变得煞有介事。

  “父子兄弟一时同居翰苑,文采风华昭耀当世。一时文学之友有秦少游、黄山谷、米元章之流,方外之士有佛印、参廖之辈,名姬有朝云、琴操之美,弟有子由,妹有小妹,皆一时之才,与东坡朝吟夕韵,笑傲词场,留连诗酒,文集诗篇,不能尽述。今特纪其可佳可乐之句,清新逸韵之言,以供清玩耳。”

  当然,这部小说体诗话中囊括的苏小妹故事,基本沿袭了元、明两朝的话本和剧本,在此基础上还有一部分艺术加工的成分,旨在衬托出苏小妹的学识和才华。

  综上所述,苏小妹其人虽然并不存在,但她却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了历史当中。

  可以说,她的生命是文人所赋予的。每每读到关于苏小妹的文字,大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为她的那份浑然天成的狡黠吸引。以人格来看,她更像是行走在前沿的新时代女性,这更是让她的“人设”增色加分。

  就像文章开头中说的那样,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虚构的伶俐少女,就是苏小妹和古龙笔下的苏樱。巧合的是,这两名女子都姓苏,且都有大额头这一面貌特征,或许古龙先生在刻画苏樱时,亦参考了苏小妹这一形象亦不得而知。

上一篇:如果你刚出生的孩子有智力或生理的严重缺陷,你会怎么做?
下一篇:杨金赐的3招,让你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