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洛神赋》,是叔嫂恋,还是另有隐情?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说起曹植,大多数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两件故事。

  第一件是七步成诗的故事。

  在朝堂之上,在众多大臣的逼视之下,曹植无奈接受了哥哥曹丕苛刻要求,在短短七步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

  曹植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痛质问,让曹丕惭愧之余,放弃了对他的伤害。

  第二件就是《洛神赋》。

  《洛神赋》是曹植颇负盛名的一篇辞赋,用优美文辞、瑰丽的想象,描写了自己与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恋故事。

  洛神赋图《洛神赋》无疑是绝妙好辞,不过更多人感兴趣的,是关于曹植与自己嫂子甄宓的叔嫂之恋。

  甄宓是河北冀州的一位大美女,也很有才情。

  正所谓“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甄宓位列汉末三大美女之一。

  她的美貌足以让天下的男人都倾倒。

  袁绍出任大将军兼冀州牧的时候,慕名为次子袁熙迎娶了甄宓。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袁绍被曹操击败,甄宓成了曹军的俘虏。

  曹丕继承了乃父“好人妻”的癖好,见色起意,钟情甄宓的美貌,就娶了她。

  甄宓可惜男人多情,特别是当了皇帝的男人。

  甄宓很快失去了宠爱,死在了残酷的宫斗之中。

  甄宓死后一年,曹植就写出了《洛神赋》。

  那《洛神赋》写的是叔嫂恋?未必!甄宓生于183年,死于221年。

  曹植生于192年,死于232年。

  曹植比甄宓小了近十岁,若说是姐弟恋,这姐弟恋的年龄跨度也太大,都相差一代了。

  男女之间,年龄相差太大,爱恋之情恐怕就很难产生了。

  或者你说,这是精神恋爱,年龄?那不叫事儿~好吧,也有这种可能。

  不过,我还是要反驳。

  曹操攻占邺城的时间是公元204年,甄宓就在城中被俘虏。

  当时曹植正值12岁。

  甄宓嫁给曹丕的时候,曹植都还是个小屁孩,爱慕之情无由谈起。

  而且古代封建礼教可是很严密的。

  女子嫁人之后,很少抛头露面。

  即使曹植是甄宓的小叔,但单独相处的时间恐怕少之又少。

  曹植既缺乏一见钟情的缘分,又缺乏日久生情的条件,叔嫂恋的伦理大戏,估计是子虚乌有了。

  《洛神赋》肯定不是写的叔嫂恋,而是另有隐情。

  那这篇文章究竟写的啥?既然曹植已经把情感付诸笔端,写出了《洛神赋》,那就只有从文章中寻找了。

  公元222年,曹植前往洛阳向自己的皇帝哥哥曹丕述职。

  在洛阳述完职后,曹植回封地的过程中路过洛水。

  就在此时此地,他写了《洛神赋》。

  在他的笔下,洛神简直无比惊艳,她的美出尘绝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曹植用翩然的大雁、婉约的游龙,用秋天的菊花、春天的松树,用微云淡月、飘摇白雪,不吝啬美妙的词汇对她进行赞美,把一个仙女的美写得没有凡俗之气。

  洛神整篇“洛神赋”,概括起来就是曹植与洛神相见、相知、相恋、相离的故事。

  难道就是一个简单的文艺青年“意淫”之事?肯定不是那么简单。

  破解文中隐情的的关键,就在曹植面对洛神时的反应上。

  曹植被洛神的美深深吸引,一阵失神。

  他反应过来后,就解下自己的腰佩,邀请过来一叙。

  洛神也是大方,同样取出一块美玉作为回报,同时还指着洛水发誓,约定好日子再次聚会。

  这时曹植的反应就很耐人寻味了。

  好家伙,他竟然犹豫了!曹植与洛神交换信物曹植想起了郑交甫的故事。

  周朝时有一位郑交甫,在汉江游玩时,遇到两位美貌的仙女,于是就跑去搭讪,成功忽悠到了她们身上的一块玉佩。

  郑交甫洋洋得意,自认为自己的男性魅力未减当年。

  可刚走了几步,一摸怀里的玉佩,竟然不见了!回头去找两位仙女,也找不到踪影。

  很明显,郑交甫被仙女们戏耍了。

  曹植想到这里,就犹豫地不敢去接洛神的美玉。

  为什么曹植会犹豫?因为他担心自己的一片深情会被辜负。

  曹植追求美好的洛神,但实际面对时,却担心会被洛神欺骗、抛弃。

  只有被最在乎的东西伤过的人,才会时时提防。

  在现实中,曹植最在乎的东西是什么?是人生的理想抱负。

  被贬出洛阳的曹植曹植可不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文人,他也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他在给好友杨修的一封信中说:辞赋文章只是小道,不能够拿来建立功勋的。

  我的抱负是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建立不朽的功业。

  (原文:勠力上国,流惠下民。

  )把洛神替换成理想抱负,就是曹植渴望一展平生抱负,实现“治国安民”的理想,但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无法实现。

  要知道,此前不久,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被曹丕杀害,自己也接连被贬安乡侯、鄄城侯、鄄城王,职位品级不断降低。

  曹植一直被闲置,一生才华无法施展,简直无比苦闷。

  在一次一次的打击中,他对自己理想的达成报以怀疑的态度,对未来也没有信心,因此产生了犹豫、动摇的心理。

  文中还有一处文字可以佐证这个观点:“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说的是虽然洛神深处偏远的仙界,但时时挂念着君王。

  这句话虽然是洛神说的,其实就是曹植的心声。

  他借洛神之口在隐晦地向君王表忠心。

  在古代,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要么成为君王,要得到君王的信赖和支持,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曹植要施展人生抱负,但没有君王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曹植与洛神的相识、相恋、相离的过程,就是建立理想、追求理想、理想破灭的形象化表述。

  洛神离去曹植在曹丕死后的举动更说明了这一点。

  侄子曹叡继位,曹植就急切地上书请求得到任用,一次次的上书,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沉默,以及更加严密的防范(毕竟曹植曾经与自己的父亲争过王位。

  )就这样,曹植在忧郁、苦闷中病逝,年仅41岁。

  总结《洛神赋》是曹植在寄托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并抒发理想终无法实现的苦闷与伤怀。

  美丽的洛神便是人生理想的拟人化、形象化,而人神殊途的结局则是对自己陨落的理想和未来道路的哀叹。

上一篇:独立汽车维修企业,如何迎接今天就开始实施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的实施
下一篇:【转】段德智:试论莱布尼茨认识论的独创性或特质——《莱布尼茨认识论文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