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而社交能力特强,时而特别恐惧社交怎么办?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先说一下题主的基本情况,题主今年大一,是别人眼中公认的社交“大神”——大一就当上了学生组织的部长,谙熟学校的各类人物,做项目、办活动、带团队一切都在周围的人中属于佼佼者,口才也不错,每次做研究项目我总是能轻而易举的说服别人请不动的人,在实验室里也是负责人之类的角色,在演讲口才社里担任二辩,也曾是最佳辩手,各种社团组织,学校组织的面试里,被人称为“面霸”,基本上一两分钟之内就可以 100% 过。朋友也很多,基本上属于社交圈很广的那种人。可是,这都是别人看到的我,我知道真正的我并不是这样。真正的我发现自己在某些场景中特别拘谨,没有自信,完全不是平时那个幽默开朗,自信满满,思路清晰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恐惧。这种场景往往是面对一大群陌生而健谈的人,甚至有时候,在一个或者两个陌生人中,甚至在一些关系一般的朋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让我特别痛苦。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原因,目前分析出的一些结论如下:内心里还是把社交当成了一种证明自己的方式,害怕自己在社交中不能有精彩的表现,害怕失败。因为在某些场合社交能力很强,无意中总是给自己定下要更强或者至少不差的心理期望,造成了面对不熟悉的场景时的恐惧心理。这种拥有双重人格的感觉实在是糟糕透了,时而自信满满的在台上侃侃而谈,时而面对众人无话可说,这让我很苦恼。请各位继续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然后,能不能给点建议,告诉我我应该如何去克服?尤其是克服这种把一切都当成证明自己方式的心理,让我能表达真实的自己。

  题主的问题本质上来说是自尊稳定性的问题,即对自己是否被人所赞赏的不确信。但这并非一定是坏事,事实上题主能够在很多场合表现优秀,离不开潜在自卑感的推动。是自卑感让人们寻求超越。

  “当一个男人忘记自己长相的时候,才是成熟的开始”,如果你能够忘记表现的结果,而投入于表现的过程,那么便是走出了过度自我关注的泥淖,能够轻装上阵。关于拥有自信,以下的一些建议供你参考:首先,不存在什么灵丹妙药,接受自己缺乏自信。你越是把缺乏自信作为自我的一部分,你就越不会努力去否认、控制和轻视它,它就越不会与你为难,你就越容易填补这个缺失。去除顶尖楷模。通常情况下,当我们想重获自信,往往是想把自己变得象楷模,与理想的形象相似。然而找回自信,我们首先要找回自己,接受自我。勇往直前,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逃避。跨小步,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以免达不到目标。经常让自己感受到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在一些受肯定的时刻,当自信的感觉充满你全身,或者当自信使你激动万分时,要充分地、深深地感受它。从现在开始,尽可能努力地寻找、创造和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令你感到自信的机会或最佳时刻。培养一种欣赏自己的习惯:每日自我欣赏三事记录。将每天发生的有成就与突破的事件记录下来,培养一种自我肯定的习惯。跟消极思维说拜拜。对于一些的消极思维,如“我不行”;“我肯定做不好”,“万一……怎么办”;“如果……怎么办”,等等,在脑子画一个警告标志,让消极思维停止!最后介绍一个自我催眠的方法:与消极自我意象对话。在放松状态下引导自己想象出一个内在脆弱的自我形象,以及另一个自信的形象,然后两者之间进行沟通,相互支持,合作。

  最后想说的是,千万别以为做了上述的练习便能够一劳永逸的获得自信。自信是一种心理状态,不自信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两者永远是内心真实的一部分。想要永远拥有自信只是一种自恋的幻想。

  半夜莫名失眠,干脆码点字打发时间吧。不算回答问题,只是探讨,碍于评论区放太多字不好。

  一、接受聊不来是常态的现实

  我和题主有点像,不过远不如题主优秀。我是在大部分时候都恐惧和人打交道,但在赶鸭子上架的情况下往往也做得还可以,比如当众演讲,只是需要提前做足准备,我才有信心。至于在闲聊状态下和不熟的人瞎侃,天哪,我能跑吗?

  看到题主的陈述,觉得思维方式和反省习惯都好熟悉,简直像我给自己写的日记……哈哈

  先讲件小事给题主听。

  我从论坛上认识一个网友,因为有共同爱好的动漫,也挺聊得来,一认识就是三年,彼此都算熟悉。有天他恰好因事要来我的城市,就提出面基。

  我一听到就好紧张,作为一个不擅长聊天的人,脑补了下自己尴尬地找不出话说的场面,对方一定会觉得“原来你这么无趣啊”,于是编了个理由拒绝了。

  看到对方失落的“好吧”,又有些愧疚。和一个治愈系的姐姐聊起了这件事,说了我的理由,她说了一番让我身心都彻底轻松了的话。她说,不用担心呀,两个生活里不熟的人见面没有很多话说很正常,他也有找话题的责任,担心没有话说的不只是你呀。如果你真的不会找话题聊天,就顺着他找的话题聊呗。

  后来我又认识了一些情商高,看上去擅长和陌生人打交道,好像和什么人都聊得来的人。其中包括一个可爱的姑娘,她甚至能和看门大爷聊得欢畅,可以活泼大方地调戏保安小哥。真是羡慕死了,我问她为什么和陌生人打交道都毫无压力。她说不会呀,她在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也是有心理压力的呀。

  所以你看,在多数社交场合中感到不那么自在是所有人都有的感受,哪怕是看上去挺享受这件事的人,也许也只是享受认识新朋友后的乐趣,而不是认识时需要的做的事(比如找话题),只是他们为了新朋友可能带来的乐趣而克服了这个过程。

  这个问题的其他回答里,大多都是在说自卑与否的问题。但我想告诉题主的是,你没有什么问题。更不用怀疑自己控制欲强、权利欲重。你心中的不安感仅仅来自于你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

  在我看来,自尊心什么都不是,它仅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估量。

  正是因为你比你的同龄人优秀,能做到一些他们做不到的事,越优秀的人使命感就越强,于是你希望任何场合下的自己都落落大方,游刃有余。这个期望没什么错,只是不应该成为你怀疑自己的依据。

  我不知你是否会觉得有用,但不妨接受一下这样的设定:

  那就是你无须在任何场合都担当起最重要的角色,这本来就是绝大部分人做不到的。有时候当一个给别人鼓掌的人也不错。

  在你和几个不熟的朋友相处感到恐惧社交时,他们也在发愁聊些什么好。对不熟悉的人没法轻松聊天本来就是常态,这样的尴尬情景每分每秒都在发生,不用太在意。有得聊是好事,没得聊也不必在意。

  “相聊甚欢”本来就是需要特定情境的,没太多话说才是常态。

  二、稳定的自尊来自于清晰的自我认知

  从题主已经自己分析并总结了原因来看(是的,你总结的原因是对的,俞老师指出了根源),加之能在辩论赛中拿奖等描述,可以看出题主善于思考,逻辑清晰,有良好的自我反省习惯。

  我们对自己的准确认知来自于不断尝试,不断接受他人反馈,最终在内省中调整。这个过程中片刻的极端自信和极端自卑都是正常的,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反应,不是因为你很糟糕。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双重人格”苦恼,如果你深入地和别人聊一聊,就会发现每个人都会面临此类问题。

  只是其他人面临的问题可能是“我平时和人聊天都好,但一在公开场合讲话就怂了,紧张地要死怎么破?” 或者 “我既不擅长公开讲话,也不会和人聊天,怎样提高情商/口才?”

  常有人建议要内省,但这件事同样因人而异。内省机制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太凶残也不好,据说身体好的人在怀孕时候反应更大→_→ 而像你我这类人,会因期望高而不断反思自己,容易把常人都会有的普通问题放大到必须治好的疾病之列。我记得应该是 @俞林鑫

  老师在其他回答里说过超我不要那么苛刻。

  你在某些场合的优秀表现当然来自于你卓越的才能,他们使你更放松更自信更有话语权,这种状态下会让你忽视掉人际交往之间本来存在的尴尬。就像不熟的女生突然聊起了八卦也会变得话多,大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是如此。

  而在你擅长的领域要做得优秀,不只需要会和人打交道,还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卓越的领导能力、特立独行的魄力,说明你比同龄人你更聪明更有想法。这些光芒并不会被你私下交往时偶尔对社交的恐惧掩盖。

  建议题主和你的朋友们聊聊,也许你会发现他们并不在意你偶尔的拘谨和沉默,而是记得你自带光环的样子。

  三、聊天技巧可以后天训练

  如果你还是非常渴望在任何时刻都是社交达人,那么很庆幸这也是可以训练的。

  以我接触身边的同龄人来看(我大三),擅长闲聊状态下社交的人普遍都不是特别聪明和优秀,而特别优秀的人经常并不合群。二者都能做到的人是少数,且需要付出很多。

  你希望成为那少数也可以啦,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如何聊天、如何讲一个故事、如何成为有趣的人等问题,其中有很多答案值得借鉴,你可以参照并在不同社交场合练习。

  也可以像我一样觉得让自己处于轻松的状态就好,不必非要当万人迷。有的人为朋友带来乐趣,有的人给朋友带去关心,而我可以做的是帮他们分析问题,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这样的我也很有价值^_^

  你可以选择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我只建议你不要忘记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和对方都开心。

  四、如何保持较稳定的情绪

  调整自己各方面的认知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并非你今天看了所有人的答案就不会再出现类似情景了。而真正认识自己也不是能通过几个测评就知晓通透的,依然需要在不同事物上的尝试,受挫,再尝试。此路无捷径,且行且珍惜:)

  不过倒有一些笨拙的方法可以和题主分享,我一直会在日记里记录自己的情绪周期,以及负面情绪产生时的原因,这个周期已经越来越长了,好久都没有很自卑的感觉了,特别开心~

  1、降低期望,承认和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平庸。

  你说的“克服这种把一切都当成证明自己方式的心理”,因为期望自己什么都很棒但实际上做不到才会去证明,如果想法是“我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啊,但也这没有什么”,就不会想证明了。

  2、本我和超我相互鼓励。

  我把不同状态下的自己分成好几个人格,有理性的爱思考的,也有感性的玻璃心的。经常写日记时,会让他们相互对话= = (我朋友说我分裂哈哈)

  当然建议你给自己的人格们起一些好听的名字,而不要像我一样草率地用“大傻”、“二傻”来命名╮(╯_╰)╭

  3、情绪暂时封存

  我可以理解你有时会觉得很糟糕,但这些感受你把它当回事就还挺是事,不当回事也没什么。

  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就是,当某些糟糕的事情发生时,我强迫自己集中精力在处理接下来的事情,而不是想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情绪放到事情结束后再想。(我每天晚上会跑步,一般会在这个时候清理情绪们)

  比如不小心当众出丑,我就想下来该做什么啦,羞愧什么的晚上再说。

  事实上对情绪的控制确实是可以练习的,而且情绪像冰,看上去坚硬,放一会也就化了。往往到晚上跑步的时候回想当天的事,就会觉得,这也叫事哈哈哈哈~

  题主加油,你才大一嘛↖(^ω^)↗

  姚深深:

  这是一个大学生,他说自己社交能力特别强,但是偶尔又有社交恐惧的,自述为双重人格的。其实整体看来他的人格张力比较强。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有一个主要人格,然后伴随着很多的子人格。

  如果有一个人只有一个人格的话,是非常可怕的。这就像是一个马上要折断的木棍,它已经到极限了,到极限的时候就会挑战我们人格的鲁棒性。所以说越多人格的人,他的适应度就越高。并且越多人格的人,他的整个生命的张力会特别的强。我们怎么去理解生命的张力?这个张力就是有一句话叫雅俗共赏,能大俗者大雅。大家都知道大俗和大雅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一个词语,既然大俗又如何大雅,这就是人格的一个张力。我可以口吐莲花,说美妙的词语,背诵着高大上的诗词,但我同时还会骂脏话。其实这两点根本就是不冲突的,它代表着一种张力。其实张力越大的人,他的领导才能,并且他以后涉及的领域会更加的宽广。

  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他的人格张力就非常的棒。一方面是学霸,面霸,一方面又口才特别好,还是还能演讲,还能组织活动,并且还很幽默,还能有说服能力,这些对他来说完全就是优势。他也能看见和认可自己的这部分。能认可自己这部分的优势已经非常棒了,说明你的优势非常令自己满意。你的不好的地方也没有压过这些优势。

  使你苦恼的就是你认为你自己没有自信,有的时候特别积极,在某些场景里特别拘谨,有些时候在一些关系里特别痛苦。

  所以你觉得你自己不浑然也并不真实,这就给你带来了困惑。

  首先你对真实的自己已经有所感受了,这一点是非常棒的。很多人戴着一个面具或者一身的盔甲把自己藏起来,从来都不敢涉及到真实这个词。如果你能发现你对真实已经有了渴望,那么你已经离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就不远了。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当我非常优秀,我非常认可自己的时候,我能很喜悦地欣赏自己。当我有黑暗的时候,非常有缺陷的时候,我仍然接纳自己。当我有好的情绪的时候,我去更好的分享,当我有不好情绪的时候,我能自如且正确的发泄出来。

  我们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有白天有黑夜,有好有坏。因为如果没有坏,怎么会有好地彰显呢?如果没有黑夜,那白天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它是恒常的,没有对比就不会有它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因为有了对比,你才能感受到更好的自己。

  我觉得在你认为自己缺陷的这部分,它里面可能有三个方面:

  第一它在考验你是否能接纳你自己,全然的接纳你自己。接纳不是说只认同自己好的部分,同时也包含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不好的部分。

  第二,当我发现自己有缺陷的时候,这是提醒我有一个成长的空间。因为我们人活着每时每刻都在学习,都在进步,都是对生命有所感悟的。如果因为我有优秀的部分,那我就自满了,或者我就到头了,那么生命也失去色彩了!正因为有这些缺陷映照着我,才给了我更加往前进的动力,我才更想走向前方,更想突破重重的这种弱项,突破这些缺陷,让我自己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强大起来。所以有的时候你的缺陷只是在提醒你,你还有更好的上升空间,你还要更谦虚的去学习,然后更加努力去突破自己那些薄弱环节。

  第三点,有的时候我们在这些黑白对立,并且反差比较大的这种人格特色里面,我们要考虑一下你的内心世界,你的那种恐惧紧张或者不自信是来源于谁的?是不是有一个对你来说非常严肃,并且经常在对你提出要求或建议的父母?我们的内心世界,很多人都住着一个监督自己的父母。当我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时候,监督我的父母的形象始终都在我内心。我的内心总有一个监督我的声音,你这不好,你这儿应该提高,你应该要这样。如果你不这样的话,你会怎么样?

  这种声音这种评判,这种建议,这种打击,这个声音到底是来自于你自己,还是来自于某一个你重要的抚养人?我们要跟所有影响到我们快乐,影响到我们自信的所有存在的因素做一个和解。比如说如果你的内心住着这样一个监督你的母亲或者父亲,你要清清楚楚的看见他。并且你要回归到最早的时候,你母亲和你父亲他到底是怎么指责你的?他到底是怎么强调你应该如何优秀的?他看到你不好的地方,到底当时是如何地训斥你的。去感受自己的这份委屈,才可能会去化解你真正害怕和不自信的元素。

  如果说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监督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的话,那么恭喜你所有的评判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它就是来自于你自己对你自己的评判。这样的话,你只需要接纳自己,停止对自己的指责就好了。

  这里面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就是你个人成长的因素,第二就是你的原生家庭父母对你造成的影响。你需要自己去做一个剥离。这两个方向你都可以去尝试一下,是你自己在评判你自己,还是你内在有一个监督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所以说不要着急,成长之路非常漫长。

  人们从生到死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让自己成长的。当你对自己很有耐心,深深的爱自己,你才会去体验到这个过程,是多么的高兴,多么的琳琅满目,多么的曲折动人。只有你自己才能体会。当你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整个的体验,所有的存在,共同组成了你的成长经历。所有只有你自己知道的各式各样的莫名其妙的的情绪体验,它通通组成了真实的你。这也是你真正要去成为的状态。那么就请你先接纳这一切,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耐心的去度过它,当你度过真实的你就会表达出来。

  

  社交相关问答:

  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并能交到朋友?

  与讨厌的同事如何相处?

  如何和同事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

  初中阶段被同学占便宜,不敢还手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回忆起自己的内心很愤怒,该怎么办处理这种情绪?

  如何在高中阶段面对社交恐惧 学习焦虑 鼻炎 并改善生理情况和健康?

  社交自闭抑郁敏感懦弱的人应该怎么改变?

  无法与其他人建立亲近的关系怎么办?

  内向自卑自尊心强又不善交际,没有朋友怎么办?

  谢邀。强社交力的人也可能有低自尊。

  09 年我还在上博士的时候,在昆士兰大学校内的心理诊所实习,遇到了一个叫 Jake(化名)的大二白人男生。Jake 个头不算高,运动健将的身材,金色的头发很卷弹,卷曲程度颇似方便面。当时天气已凉,他仍然穿着土澳的「四季皆宜装」—— T 恤、短裤、夹趾凉拖,散发出一股 Aussie laid-back 的慵懒与闲适。

  Jake 告诉我,他之所以会来心理治疗,是因为社交焦虑。

  这个焦虑已经显著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当时的我临床经验比较浅,所以听到社交焦虑这句话从他的嘴里说出来,感到有几分意外。

  Jake 自述是土生土长的布里斯班人,从小到大的朋友不少,基本每周末都会有 party 聚会之类。他非常喜欢户外运动,游泳、冲浪、板球都不错,在大学里的成绩也还可以。Jake 目前没有稳定的长期女友,但也有交往中的对象。

  从外貌、举止,到衣着打扮、兴趣爱好,Jake 和大街上其他的澳洲男生没什么两样,几乎可以说是青年中产阶级白人男性的典型代表。

  为什么题主和 Jake 这样能力很强的社交活跃分子也会社恐?

  因为,强社交力和社交恐惧并不矛盾。

  我给大家自制了一张「自信的冰山图」。浮在水面之上的是一个人的社交表现,我们可以直接地观察到。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掩藏在社交力下面的是自信,以及藏在更深处的自尊。 自信指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别人无法直接观测到,但是可以通过你的社交表现作出一些推测。自尊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在我的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我有多少自我价值,有多值得他人尊重?

  我认为,题目并不存在双重人格,而是在强社交力的冰山之下,埋藏了一颗低自尊的心。

  自尊感从童年开始塑形,自尊是自信的源泉。

  如果一个人自尊的评判是「我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我喜欢真实的自己」,那么在这个良好自尊的基础上,这个人可以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度的自信心,从而推动积极的社交表现。

  但是,一个低自尊的人可能会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一无是处不论我怎么努力,我永远都不够好只有我成绩好、表现好,别人才会喜欢我,没有人会喜欢真正的我。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些想法可能像信仰一样根深蒂固、难以扭转。

  不论 TA 的客观能力有多强、在别人眼中有多优秀、取得了多少褒奖和证书,这些外界的肯定都无法撼动冰山深处的低自尊。这一点可能会让亲友们很是费解,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也各种肯定和鼓励 TA 了,为什么仿佛清风拂山岗、毫无用处?

  低自尊感的人自己也很困惑、无奈。

  他们本能的解决之道是进一步地提升自己、证明自己,「既然我觉得自己不行,那就让自己行起来」。然而,这个解决之道不仅仅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更是导致低自尊循环的罪魁祸首。

  曾有一个纽约大学 Stern 商学院的学生,大二的时候申请三大投行的暑期实习,三大投行都面试他了,但都没有给他offer,他告诉我他很抑郁,想要跳楼或者吞枪自杀。获得他的 consent 后,我打电话给他的父母,父母买了最早的一班飞机过来。

  学生的母亲是伯克利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父亲是一名成功的进出口商人。面谈中,母亲表示,既然是因为最后的面试不过关而导致抑郁,那么就给他聘请一位专业的面试训练官,帮他提升面试技巧。以他父母的人脉和财力,我并不怀疑他们能请到顶级的面试训练官,但是我否定了这个提议。

  作为一个天资聪颖的犹太小伙子,他的问题不是面试水平不够高,而是没有学会失败,缺乏真正的自尊感。

  学生告诉我,大二时没有进入三大投行的实习生项目,毕业以后就可能无法获得他们的工作 offer,将来也就无法拿到投行的 partnership,也就无法进入华尔街最迅速的上升通道,也就无法……,也就无法给自己的子孙留下遗产(该男生只有 20 岁,暂时单身)。

  在他看来,他的全部自我价值来源于自己的成就(以及为子孙创造的遗产)。所以他拼命努力的方向是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外部成就。我想让他和他父母明白的是,他的问题不是成就不够高,而是最核心的「自我价值公式」出错了。

  自我价值 = 外部成就/认可

  自我价值 = 我的性格 + 我的喜好 + 我的经历 + …… (每天早上起床,在与任何人有接触之前,一切让我成为我的东西)+ 外部成就/认可

  如果我们的全部自我价值由他人或他物所决定,那么我们的自尊心会「以物喜,以己悲」,被肯定的时候就高兴,被否定的时候就痛苦,随着他人或他物而起起伏伏。

  对于这个纽大的学生来说,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就可能威胁到他作为人最本质的自我认知。对于题主来说,在面对其他社交力卓越的人时,社恐尤其严重,其原因可能在于,题主把自我价值感建立在自己超人一等的社交力上。当这个优势消失,甚至自感不如别人的时候,自尊 / 自我认知受到严重的威胁,威胁激发恐惧感,恐惧导致注意力过度地收缩到自己身上,这种过分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会放大自身的不足、过度分析,在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影响下,造成社交动作变形,然后,不佳的社交表现会进一步影响自信心,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自信提升的方法有很多(篇幅关系,无法展开),之所以很多方法效果不佳,或者一时有效,但不能持久,我认为关键在于,只解决了自信层面的问题,没有能改变自尊层面的问题、修正错误的自我价值等式。我们需要理解,我不等同于我的成就、外貌、财力……,我的价值在于我是我。我无条件地接纳和喜爱自己,我的自我价值并不随着外界的肯定与否而改变,我的价值由我自己决定。

  如果你觉得很难接受这个概念,或者在理智上接受了这个概念,但在情感上无法接受,请参考辩证行为疗法 (DBT)中的 radical acceptance。接纳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反复地练习来提升。图片中给出的是 DBT 眼中,接纳所需要的能力。

  此外,关于自信提升的具体策略,我推荐弗雷德里克·方热医生的两本书《医治受伤的自信》、《从自我苛责中解放出来》。

  社交恐惧的改善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无法用一两篇文章说清楚,我正在编写一套社恐的知乎私家课,敬请期待。

  #不是肝炎#

  我来给你泼一盆冷水让你冷静一下——

  不要相信这给出的任何确切诊断!

  道理万分简单——靠谱的治疗师应该足够清楚这样一条常识——来访者的自述如果不经过复杂的追问考核是根本不能采信的。

  为什么?

  因为来访者自己其实对自己早有诊断。在描述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来访者的首要目的根本就不是来询问病因,而是诱导有权威的治疗师背书他长期以来自我诊断的结果。

  他在来访之前已经按照这个自我诊断自我治疗了不知多久了。他有极大的可能处在“认为自己的诊断方向没错,只是自己对自己诊断出来的这个病不知道怎么治疗,暂时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的状态。他不是来求诊断,诊断他自己已经做了,他只是来求这个诊断前提下的进一步的治疗建议的。

  简单来说,他自认为自己是肝炎,而且因为不想上医院,已经自己按肝炎治疗了很久了。而且他一度认为自己的治疗很有效。只是最近的病情发展让他开始觉得自己那两把刷子不够了,所以他抱着“也许专业人员知道更多搞定肝炎的绝招”的心态来问这个“绝招”。

  如果这位大夫给他诊断为“这是胆囊炎”,那对他不是喜讯,而首先是一种巨大的、难以面对(甚至无法面对)的失败。

  他心怀着这个恐惧,早已无意识的做好了大量的准备。

  他早就查好了肝炎是什么症状。他既然诊断自己是肝炎,当然是非常牢固的确信自己有典型的肝炎症状。

  为了引导医生同意自己的观点,他将滔滔不绝的有理有据的描述自己的症状。

  你要是全信他的,你将百分之百确诊他是肝炎——他干脆是根据自己背熟了的教科书上的诊断要件在描述自己的病情。如果你直接采信他的描述,你不判定他是肝炎你简直就没资格从医学院毕业。

  不但如此,如果你可能的诊断大大的出乎他自己的自诊结果,他的第一反应是尝试提出种种看似与你的诊断矛盾的“新证据”尝试证明“你还不够了解情况”,甚至最后在内心深处判定你“不靠谱”而中断谈话。

  这是最典型的心理治疗的基础认知,十个里面倒有九个半是这样。所以,有经验、守伦理的治疗师,将决不可能仅仅根据你这点未经反复追问审核、未挖掘出全貌的资料就给你任何诊断。

  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就不会——也不该——给出他们的诊断。他们的任务应该是不断的拷问你自己的自我诊断的漏洞,引导你自我深入思考,提高你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自洽性,从而让一个逻辑能力提高过的你自己对你自己的问题有新的诊断。

  最终仍然以你的诊断为准。

  这里这些看了你这点描述就开始谈论“你这是典型的xxx症状,对xxx症应该yyyy治疗”的专业人士,不管他们的头衔如何,他们如果没有显式的声明“这不是诊断,而仅仅是借这个话头说一下这类症状的一般治疗”,那么首先就违背了基本的职业伦理。

  如果他是不知道这个伦理的存在,那么他的话就没有基本的专业性;如果他是知道而不理会,那么就是为了吸粉而根本不在乎你后果如何。

  他们有没有足够明确的划下这条红线,你最好仔仔细细的品味一下。

  不要自误!

上一篇:30本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 有肉有剧情
下一篇:学习古诗方法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