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10天必看的【新技术案例】合集,上新!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原创 带你上岸的 传播匠新传考研

  撰文|大脸

  审稿|旺旺

  排版|大脸

  图源|网络

  Hello,各位考研儿们,新一期的【案例合集】又又又上新啦!

  距离2022考研不到10天的紧张时刻,最应该积累的案例一定是「新技术案例」!新技术作为媒体融合的重要支撑要素,是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不仅在考试中常常会直接考察新技术对新闻业、传媒业的影响,同时在媒体融合的新闻生产等题目中,新技术也常常作为一个答题的维度使用。因此,积累一波「新技术案例」,不仅能帮助我们从业界实践中获得答题要点的灵感,也能使相关论述题目的答案呈现变得丰富,更有说服力。

  本次「新技术案例」合集共包括了5G、AR/MR、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六种最前沿、最常考察的智能技术,不仅包括国内业界的最新实践案例,也包括国外业界的实践案例,积累收藏一波,绝对不亏!

  一、5G技术

  1.5G技术助力两会云传播

  2020年起,为适应疫情防控需求,人民网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大型线上对话节目《两会云客厅》,该虚拟演播厅充分利用了5G技术低延迟、高画质、强互动的特点,打造出了两会线上交流互动平台,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可以不受场地的限制,实现“一键入厅”,与主持人实时交流、对话,阐述观点,展示立场。

  云访谈、云调研等访谈节目也运用了5G和可视化技术,搭建了虚拟演播厅,构建了网络访谈录制系统,改变了面对面的对话方式,让受访者只需下载使用搭建的客户端软件即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与演播室进行实时交流,做到屏对屏的互动,这不仅实现了云端对话,也让采访变得更便捷、更智能。

  2021年两会,新华社客户端上线了全球首个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创意新闻产品,全网综合浏览量超过3亿。通过采集代表委员所在工作环境的实时信号,运用5G、MR等技术,实现真实空间的虚拟交错,给用户带来深度沉浸体验。

  2.5G技术赋能高清“慢直播”

  2020年春季,一种新的视频表达形式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依托5G技术,央视频以慢直播形式直播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项目工程建设,近9000万网友化身“云监工”实时观看。

  3.《人民日报》与中国联通开展5G业务合作

  2019年4月,《人民日报》与中国联通合作,在办公区布设5G宏基站和部分场所的室内天线,让编采人员率先体验5G网络,成为传媒行业第一批完成基站本地化的单位。《人民日报》还与中国联通联合举办“5G技术运用走进《人民日报》”体验展,让采编人员实际感受5G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二、AR/MR技术

  1.AR/MR助力两会智能采访

  今年两会,广西日报和光明日报的记者以最新版的双目增强现实眼镜Leion-Pro为采访利器,打破了以往携带沉重的录音、摄像等设备的限制,AR眼镜就可以完成拍照、直播和采访工作。

  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研发的全新一代MR眼镜Rokid Vision2也成为记者智能采访的助手,带着受众以第一视角近距离看两会。

  两会记者佩戴的5G+AR眼镜,不仅可以帮助记者在会场中实时了解人物背景资料,还能与后方编辑实现屏幕共享和实时互动,更全面、更准确地完成两会报道,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率,同时也真正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元化生成。

  2.AR智能新闻创新产品

  新疆广播电视台融合发展中心推出的“AR聚焦两会”H5等智媒新闻创新产品通过交互式的场景嵌入新闻第一现场,使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以自主方式看新闻,满足受众对新闻报道全方位的认知。

  3.MR+5G打造沉浸式云访谈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借助“5G+MR”前沿技术,一系列“神操作”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无缝对接。访谈提到如何让“中国饭碗”里装更多优质龙江粮的时候,演播室秒变超市场景,主持人随手从虚拟的货架上拿下一包精装大米,“递给”千里之外的代表,又拿出手机隔空溯源扫码,这种智能化与虚拟的巧妙结合,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三、区块链技术

  国外案例:由于国际上区块链发展较早且对传媒业的管理相对宽松,“区块链+传媒业”的发展较快,主要在版权保护与资产管理、信源认证与内容审核、内容生产与新闻众筹、智能交易与广告效果、舆情分析与舆论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平台Civil

  Civil创立于2017年,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去中心化、高度自治、可信任、可持续发展的“新闻社区”,核心是引入Token CVL,把CVL作为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所有CVL的持有者参与“平台宪章”的制定和平台的日常管理。

  2.为版权保护提供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的Po.et

  Po.et公司基于其区块链核心技术“存在证明”,能够提供版权保护和网络内容的发掘与变现。主要思路是,用户把文档上传的时间通过区块链的时间戳永久保留下来,作为某个文档在某个时间点被创建的证明,在帮助媒体建立信息真实性的验证机制和信源问责制的基础上,进而在内容生产者、媒体机构和受众之间创建良性的传播生态。

  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广告链登记系统ACR

  ACR系统由数据营销协会等行业组织和ConsenSys、MetaX等区块链服务商联合推出,设立了Token作为奖励机制,任何广告商都可以申请加入该系统,通过提交域名相应的Token作为保证金,如果广告商的信誉良好,就会被认定为可信任的广告商,列入ACR系统的“域名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和推荐。

  4.将艺术家与老用户有机连接的Artlery

  Artlery其目标是在区块链上发行一个艺术品背书的货币,让艺术爱好者成为他们所参与互动的艺术品的部分所有者和股东。

  国内案例:我国“区块链+传媒业”积极探索但仍处于起步期。由于我国对区块链和传媒业的管理更为严格,因此虽然我国区块链发展很快,但是整体上的“区块链+传媒业”仍然滞后于国外,重点集中于版权保护领域。

  1.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版权进行确权

  杭州《都市快报》在起诉深圳“第一女性时尚网”侵犯其文字作品网络传播权时,采用了一种被称为“锚定区块链”的方式进行电子证据保全并得到了杭州互联网法院的采信。

  2.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版权联盟链开发项目

  由迅雷提供技术支持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版权联盟链开发项目,为互联网上的数字作品分配永久的DCI码,颁发数字版权登记证书,并利用电子签名和数字证书建立起可信赖、可查验的安全认证体系。

  3.行业链“人民版权”平台

  人民在线与微众银行深入合作,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行业链“人民版权”平台。其目的是解决之前数字资产存在的确权、维权、用权上的三大难题,并引入了国家监管机构、权威媒体机构、出版集团、版权中心、仲裁机构、公证机构、互联网法院等核心节点,共建版权保护联盟链。四、AI人工智能+算法技术

  1.人+AI智能剪辑

  2021年全国两会现场,AI辅助剪辑在“一线多点”的报道中替代了部分基础性技术操作。例如,AI将现场音频识别成文字,这些文字将作为初步判断新闻价值的原始资料。通过点击所需文字,就自动截取并下载对应的视频片段;在5G信号的支持下,大文件可以迅速回传后方,经审核后发布。

  这个过程中,“智能创作机器人”代替了原本需要人工结合看、听、写等高强度技术操作。这使得新闻工作者有更多精力去判断新闻价值、采写新闻文稿、核实关键事实、完成发布等,这实际上是强化了新闻“把关人”的角色,通过更好地控制、选择和生产新闻内容,满足对新闻现场“出新”的报道需求。

  2.人+AI智能工具箱

  2021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智能创作机器人”内置的AI添加水印、AI识别字幕、AI添加片头片尾、横屏转竖屏等智能工具被频繁使用。借力这些智能工具,短视频《3分钟回看政府工作报告:这些话很暖心》迅速从直播中处理原声字幕,在现场直播结束后3个小时内完成并分发。

  3.个性化新闻推荐

  新闻推荐算法已被《纽约时报》《卫报》和《华盛顿邮报》等新闻媒体以及“谷歌新闻”“Nuzzel”“Refind”“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等新闻聚合类平台使用。

  而近些年,得益于自动化语言识别、可接近性、云计算、机器学习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语音工具得以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和个性化新闻推荐的结合渐成趋势,由此则催生了新闻机器人/ 聊天机器人/对话机器人之类的应用,如BBC、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都已将人工智能语音工具运用于新闻的个性化推送中。

  4.智能化新闻播报

  智能化新闻播报主要是通过人工智能主播来实现的,在此方面,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如 “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发布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合成新闻主播、日本放送协会(NHK)的Yomiko等。

  虚拟小编小C是央视网推出的“3D超写实数字人”。央视网以小C为记者推出两会《C+真探》节目,以青年受众的使用习惯作为栏目创意出发点,探索两会报道新模式,有效提升了交互体验。

  光明网推出的《AI“数说”2021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产品,AI主播断句精准,表情逼真。长城新媒体集团推出的三维虚拟人物“冀小蓝”,能精准控制其面部表情。

  5.智能化传播效果分析

  芬兰广播公司YLE开发了Voitto智能助手,该系统没有将点击率(CTR)作为衡量推荐效果的主要标准,而是采用了多少用户继续使用Voitto智能助手以及他们是否对收到的推荐数量和类型感到满意等指标,通过与用户建立持续对话,在锁定屏幕上直接来收集用户对人工智能推荐的反馈。

  “美联社”与NewsWhip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工具,可以帮助专业从业人员追踪“美联社”内容的使用情况,并分析这些内容如何推动了会员和客户的社交参与,从而进一步作用于内容的调整,以满足用户未来的数字需求。

  6.智能化新闻核查

  如美联社开发了内部验证工具,可帮助记者实时验证多媒体内容;而《华盛顿邮报》则开发了TruthTeller工具,以便自动核实实时政治演讲。五、大数据技术

  1.气象数据分析新闻报道

  国家级气象信息服务管理部门为了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媒体格局相适应,于2016年开始与新华网合作,推出了“聊天儿”栏目,进行气象数据分析新闻报道,通过这种方式对深藏在数据背后的可视化新闻资源进行挖掘。随后,又相继推出了多款气象新闻数据栏目,包括《数说台风68年》《大数据解析旅游地春节天气指数》等

  2.“数据新闻”产品

  澎湃美数课报道了《763例确诊患者的故事,还原新冠病毒向全国扩散的路径》,搜集并分析了763例确诊患者的迁徙详情,通过对患者迁徙去向的分析试图去追溯病毒扩散的源头。

  2020年1月21日,丁香医生出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动态》,从最初的展示全国各地疫情数据的变化数据,,不断积累和更新信息,逐步完善更新页面。除了国内的疫情信息外,通过该页面还可以查看全球的疫情实时数据。此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动态》中还加入了“辟谣与防护” “实时播报” “疫病知识”和“在线问诊”等内容,均为大众关心的问题。

  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结合卫健委发布的亿元数据与GIS地理定位系统,制作成一个交互型的信息页面,融合在《了解你附近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一文中。读者通过手动操作页面,便可以搜索最近、10公里内或省内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

  3.大数据追踪用户信息

  为了跟踪人类行为的信息,企业和政府机构深入挖掘通过社交媒体和通信平台收集的大量元数据(metadata),比如通过Facebook、Twitter、You Tube以及免费电子邮件服务Gmail等等收集以前无法收集的信息。借助这些数据,不同的社会机构得以通过电话联系揭示用户的人际关系,通过社交推文揭示用户情绪等。

  4.数据的非“中立”,刻板印象化的数据

  刻板印象化的数据,呈现出一种“刻板”的客观。这些数据有的基于人们的刻板成见,有的则可能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

  2014年,英国《金融时报》知名记者吉莉恩·泰特(Gillian Tett)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了芝加哥警察使用的预测性警务模型,该模型根据过去被捕的地点告诉警察去哪里寻找罪犯。文中认为该模型在降低谋杀率方面非常成功:第一年谋杀率下降了5%,然后继续下降,降到自196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她的本意是讨论这件事,但是她对这个数据治理的正面态度,还激起了批评者的质问,认为她在做“种族歧视的广告”。批评者认为历史犯罪数据有种族歧视的刻板成见。

  刻板印象化的数据,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人类在生成和使用数据时的政治化,亦即赋予了数据政治化。比如在谷歌搜索上,自动完成的搜索功能常常把许多政治家、运动员、明星的名字后面加上是否同性恋之类的内容,其本质上是那些支持同性恋者在寻求盟友同道,而反对同性恋者则试图以此来抹黑某人。

  & 参考文献

  1.陈昌凤.数据主义之于新闻传播:影响、解构与利用.新闻界,2021(11)

  2.李子韵.新闻可视化在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运用研究——以新冠疫情期间媒体的可视化报道为例.传媒论坛,2021

  3.何虹.大数据背景下气象数据新闻可视化创新研究.科技风,2021(31)

  4.郭全中.“区块链+”重构传媒生态与未来格局.现代传播,2020,42

  5.巩晗.“人机协同”在全国两会现场报道中的实践——以人民日报新媒体5G+AI报道为例.青年记者,2021(08)

  6.张梦.陈昌凤.智能研究综述: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及其伦理反思.全球传媒学刊,2021,8

  7.王擎.揭其涛.智能技术打开新视界——以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新闻战线,2021(13)

  8.朱建华.回归与出圈——2021年全国两会媒体报道创新观察.青年记者,2021(07)

  9.钟磊.超高清视频新闻:5G应用背景下媒体融合的趋势——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为例的实证研究.新闻界,2021(05)

  -End-

上一篇:陈文新:翻遍《聊斋志异》,蒲松龄是在写自己啊
下一篇:恰似故人归41电视剧免费观看 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