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怎么解决性欲?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1、性欲不仅是出家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几乎所有的世间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2、在性欲的问题上,需要认识到人与人的差异。人们通常习惯以自己的情况去揣测别人,并根据有限的观察做出推断。这是不靠谱的。比如在这个问题之下,很多回答让人产生一种“出家人也不可能解决性欲困扰”的印象。这是似是而非的。就像一个人平时经常逛知乎,就以为所有网站都和知乎一样。

  3、同样是青壮年,有人性欲比较重,一周需要5次以上性生活,或者自慰。有人比较轻,一周甚至半个月一次就满足了。这种差别,佛教叫宿业习气。可以理解成过去世的业力熏习,或者说基因上的差别。此外,还有“业力召感”的问题,你是什么人,就容易碰见什么人。有的女性认为男人没有不渣的,因为她每次谈恋爱都碰到渣男,她周围的闺蜜也是。那可能因为她自身的特质吸引渣男,也吸引跟自己同样气质的闺蜜,不是渣男的男性会自动避开她。有人喜欢开车(知乎上,“开车”的意思是讲荤段子),以老司机自居,玩久了,自己周围都是老司机。有人起初是开玩笑,但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地受熏染,自己就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们把“老司机”当成荣耀,就会激励自己在这方面走得更远。这就忽略了同时存在的另一个事实:很多人由于怀疑自己是性冷淡而苦恼。在戒色贴吧里,有人因为难以戒断手淫而陷入巨大的痛苦,甚至看电影时,看见钢铁侠大战绿巨人都想撸(因为钢铁侠是以很快的频率连续出拳的)。老司机们很难理解这种痛苦,他们并没有感受到过度纵欲对身体和精神的损害,毕竟两天撸一次跟一天撸十次还是有蛮大差别的。同时,有人因为感受不到性欲唤起而怀疑自己不正常,需要医治。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人对好吃的很馋,同时很多人对零食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在性欲方面,因为它的隐秘,导致每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同类,而对不同的人群视而不见。

  4、性欲也和年龄有关系。有人在20多岁的时候,性需求特别旺盛,过了30岁,生理上的需求急剧减少,但心理上的需求依然还在。身体衰弱后,性需求主要是心瘾。生理上的需求取决于身体条件,荷尔蒙的分泌,身体的强壮程度,生活的节奏,等等。它会随着身体状况的变化及时反映出来。但心理上的需求,和身体的变化并不同步。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固化已有的认知。步入中年之后,以为自己还停留在青年阶段,当发现身体力不从心之后,产生一种挫败感和愤怒,希望通过更多的性生活来弥补和掩饰身体乏力的挫败和恐惧。这当然会失败。失败之后,又会把问题归因于伴侣,因为伴侣太熟悉而让自己提不起性趣,没有新鲜感了。有人出轨之后,会对出轨对象说,很长时间里,我都以为自己不行了,今天碰到你,才发现原来我还是可以的。这就好比打台球,只要你打的次数多,总有哪一天,状态来了,一杆清,他就会说:这个台球桌好,这根杆好。下次还在这个桌上用这根杆打,又不行了。实际上,衰老是始终都在发生的。只是有些人快些,有些人慢些。但大体上,人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身体状态下,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由于不正确的见解,很多人会把中年时期旺盛的性欲和青年时期旺盛的性欲看作是同一种,它们在形式上很类似,但产生的原因却有差别。看不到这一点,就会认为,只有陌生的伴侣才能带来新鲜感,并得出“让爱情保鲜的方式是要不断有新的刺激”这种结论。一切不正确的知见,都是让问题复杂难解的根源。要解决问题,先要把问题分析清楚。

  5、对性欲不太重的人,问题比较简单。对性欲重的人,在短期内,身体情况一般不会发生明显变化(除非突然得重病出车祸等),除了用药,性需求是不会锐减的。不过,如同很多“贪”一样,性需求也是缓和而绵长的。它不像“嗔”那样,短暂而猛利。比如暴怒的时候,突然想提刀杀人,但很快就放弃了这种冲动。换言之,人并不是一天24小时永不间断地有强烈的性需求,如果是,那就需要医治了。一般就算性欲旺盛的人,也通常只是早晚比白天强烈,夏天比冬天强烈。早上醒来,睡足了,躺在被窝里不起来,慢慢地,性欲就会生起来。伴随脑子里一些臆想,躺得越久,性欲就越旺盛,就像火炉里的炭慢慢烧着了。如果是还没睡醒,被闹钟吵醒,想到早上要开一个紧急的会,大冬天出门,在路边买了煎饼果子,边吃边往地铁站跑,冷风一吹,性欲就没影了。等到晚上下班,吃饱了,喝了半斤酒,看见路边足疗店亮的红灯,穿着丝袜坐在门口的女人,性欲又起来了。性欲的现行是要靠外缘唤起的。在缺乏外缘的时候,它处于潜伏状态。不过,由于一直在潜伏着,一旦碰到外缘,马上就会抬头。当性欲抬头的时候,由于现行作用的强烈,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潜伏的时候是被强行压制的。其实并不是。这是现行的强烈作用下的错觉。现行的作用,本来就比潜伏状态下强,此外,潜伏时只是贪的一分,现行时伴随了嗔的一分,伴随了求之不得的愤怒,伴随了近在眼前的诱惑,甚至还伴随着恐惧、担忧、兴奋,所以更加猛利。其实,只有现行才可以谈得上被压制,潜伏时由于本身势力微弱,是谈不上压制的。就好比刚吃过饭,人们不会觉得自己在忍耐饥饿,只有在没吃饭的时候,才会觉得。不过,性欲和食欲的需求在表现形式上也略有差异。食欲的需求是,到饭点了不吃饭,会一直饿着,虽然也存在饿过劲儿不饿了的现象,但不普遍。性欲的需求则是饿过劲儿就不饿了。其实,从长远讲,食欲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在三年饥荒时期只吃了平时五分之一的饭,等饥荒年过去,并不需要把三年里少吃的五分之四补上,还是正常食量多少就吃多少。性欲也是一样,不是说三年没有性生活,等有了以后就必须把三年缺的都补上。心理上可能需要,但身体本身是不需要的,它就像指数分布一样,不具有记忆性。

  6、性欲不是莫名其妙来的,它虽然在一定时期里长期存在,但多是潜伏的状态。生起则一定需要外缘的唤起。比如喝酒、去洗浴中心、去夜总会,等等。那些是显而易见的,还有隐微的,比如看见别人灯红酒绿的生活受到刺激,被侮辱伤害感到愤怒想报复,等等。甚至,去参加一场高级别的晚宴、入住奢华的酒店,也会成为唤起性欲的外缘。当你置身于不熟悉的环境,并对此产生欣慕,贪欲就生起了,尔后,很快意识到周围的一切不属于自己,嗔心也会生起。当你和一位漂亮又打扮得入时的姑娘吃饭时,哪怕知道不可能得到她,性欲也会因此唤起。在面对漂亮但不怎么打扮,和不怎么漂亮但很会打扮的人之间,后者更容易成为性欲生起的外缘。鲜红的唇色会比黛黑的眉线更容易成为性欲生起的外缘。性欲本身是贪的一分,同时,它又和嗔有强烈的关系。因为性欲在很多时候,出于道德规范和场合限制,是不能在它生起的当下就满足的。所以,性欲常伴随着求不得的苦,由苦就会引起嗔。嗔和贪是不会俱起的,但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可以和性有关系。有句谚语,“一切都关乎性,除了性,性关乎权力”。这里的“权力”,佛教叫“我”,意思是“主宰”。很多人对性的渴望,并不是因为性本身给身体带来多大快感,而是因为性关乎对“主宰”的确认。换言之,对性的渴望和对“无我”的恐惧是同在的。而“无我”、“不能主宰”又是事实,这也就意味着,性永远都是稀缺的,无论有无配偶,有无性伴侣和性生活,只要不放弃想控制与主宰的意志,在性方面永远都无法满足。如果摆脱了“意图通过性来控制、主宰、征服、证明”的想法,性的困扰就解决了一大半。

  6、前面说了,性欲的唤起需要外缘。那些外缘有时候极其微细,微细到只是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就随即被勾牵住。甚至不需要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只是突然想到一件什么事,就会成为性欲生起的助缘。或者像程序员,平常在办公室写代码,周围都是男性,一天到晚也没有什么想法,晚上回家叫了外卖,边吃边看美剧,里面有个女配角穿着低胸装,看完美剧,隐隐觉得哪里不舒服,又找不出原因。实际上就因为他在剧里看到了女人。修行并不是说,强迫自己摒除一切外缘。那是没用的,而且也做不到。有些人禁欲,强迫自己不主动接触女性,坚持了几天,看起来似乎修筑好了防御工事。但自己克制得很苦,百无聊赖中去刷朋友圈,看到别人转的维密秀,一下崩溃连撸三次,前功尽弃。修行不是这样子。修行是在面对事情、面对问题的时候,搞清楚它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妥善应对。要让自己先面对简单的问题,克服简单的困难,在解决简单的问题中训练出力量,再面对复杂的问题,就容易克服了。而不是始终回避问题,你回避问题,问题会自动来找你,如果太艰巨,就要出漏子。不过,对于那些明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力量扛不下来的问题还是要适当回避。这就是为什么要有戒律。戒律是修行的前方便,是保护。戒律也有开持遮犯种种不同。要搞清楚性欲是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不是一直都有性欲的,就算是年轻人,如果连续工作40天没有休息,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般来讲,性欲就会被搁置。但是,这并不是解决性欲的方法。加大工作强度,转移注意力,或者设定别的目标,并不能解决问题。就像牙疼的时候去啃桌子,或者掐自己的手,它能转移注意力,但不能消灭牙疼。有人为了减少性欲,逼迫自己每天看200页书,必须完成,但他并不清楚,每天看200页书的目标,很可能潜在地激发性欲。为什么呢?逾出你力量的追求,本身就是贪的一分。它在理上,是贪;在事上,是刺激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多挣钱。而性欲也是贪的一分。当你在读书的时候,存了要多读几页的念头,并视之为精进,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由于这种错误的见解,你不仅不会防护贪的滋长,反而会助长贪的滋长。在逾出自己的能力、因缘之外,过度地追求的时候,哪怕不是性方面的追求,也会让你的整个贪心膨胀起来,那么,作为贪心的一分,性欲也就自然而然在潜伏状态中膨胀了。书没看到200页时,性欲确实没有现起,一看到200页,书刚放下,性欲就猛利地生起了。所以有些人,工作时非常投入,丝毫没有性方面的想法,等到工作之余,本以为累得筋疲力竭了,没想到性欲反而更旺盛了,就是这个原因。

  7、只是,人们依然会错认原因,以为性欲是被压制太久而爆发的,这就自然引向了相反的谬见:有需求一定要释放,什么时候有需求,就该什么时候释放,释放了,进入了贤者时间,也就好了。以这种错误见解作为基础,还会引申出更多错误的见解,比如人一生性生活的次数有个额定的量,现在少,以后就会多,现在多,以后就会少,等等。其实不是这回事。不过,如果抱有这样知见的人有伴侣,或者有特定的解决方式,比如自慰,只要适度,倒也问题不大,至少不至于一天撸十次把身体搞垮或者变成露阴癖。不过,因为错误知见而产生的对他人进行语言或行为上的性骚扰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乃至搞不清楚问题所在,又得不到释放途径,心理日益扭曲,性情乖戾,也有很多。

  8、一旦搞清楚原因,就会向好的方向迈出第一步。对于如何面对性欲,以及性欲带来的问题,佛教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技巧。比方说,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按照这些方法应对,难题就会被化解。要注意次序。八正道很多人知道,但八正道的次序为何这么安排,很少有人考虑过。刚才说的几点,无非是正见的一分,是伴随正见生起的。正见是修行的前提,如果误入邪知邪见,就会越走越错。随着修行程度不同,对正见的认知和体会也不同。正见是一切的根本。在正见之后,是正思惟。正见是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去说的,正思惟则是从微观的层面。正见说的比较大,比如三观,是属于正见的范畴,而正思惟,则指面对一件具体的事:你正走着路呢,一个美女来搭讪,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筹措应对,属于正思惟。是因为你长得帅,还是因为“我们来旅游钱包丢了,帅哥能不能请我们吃顿饭再给点回家的路费”,这些是一个层面上的,需要先认清楚,其次,还要背后有智慧生起,看清自己的贪欲在碰见美女的时候是不是滋长了,滋长到什么水平,会不会人家刚刚跟你说句话,你脑子里已经想到睡人家了。如果有,就要认清它的妄想本质。妄想不是说没有可能做到,而是说无论做到还是做不到,它都只会让你的烦恼更多,而不是更少。妄想是牵引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东西。但很多人喜欢妄想,为什么呢?因为妄想往往能带来现下的舒服,至于往后是舒服还是痛苦,就不去管了。如果能永远安住在妄想带来的舒服当中,也很好,就像如果能永远沉浸在毒品带来的快乐当中,也很好,但毒品带来的不仅有当时的快乐,还有事后因为毒瘾发作而引起的巨大痛苦。妄想就是心理上的毒品。对妄想的依赖程度则取决于你练习过多少次,练习的次数越多,对妄想就越依赖。戒色贴吧里的一些人,已经到了无论看到什么场景都会产生性联想的地步。这就是不断串习的结果。因此,在妄想生起的时候,需要立刻生起智慧照破它。这种照破,就是正思惟。比如,“吃饭时知道在吃饭,走路时知道在走路”,乃至“生气时知道在生气,起贪时知道在起贪”。如果能当下就了知贪欲的生起是众缘和合,是无常,就是正思惟。正思惟越来越多,正见就会越来越坚固。正思惟越来越少,正见就会逐渐被侵消。这些不是“看见、理解、知道”的过程,而是“练习、巩固、印证”的过程。

  9、之后是正语。正语就是说正当的话。比方说,有人觉得老司机很潇洒,哪怕是小处男,也要装成老司机的样子,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开过很多车。为什么呢?因为内心把这看作缺憾,不能直视,又恐别人看穿,要竭力掩饰。一个人,黄段子讲多了,言语之间对别人进行性骚扰就很难避免了。甚至还会碰到欢迎他性骚扰的人,于是贪欲就在反复不断的练习中辗转增盛了。

  10、之后是正业。正业就是正当的举动。比如有人在早班车挤地铁时,故意要往异性的胸部或者屁股上挤一挤蹭一蹭,给异性敬酒的时候要以扶住酒杯别洒了的名义拽住对方手腕。这些练习也会让性欲辗转增盛。所以,解决性欲的关键并不在性欲生起的时候如何压伏它或者顺遂它,那只是扬汤止沸。而应当去研究它是如何生起的,需要哪些生起的条件,才能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性欲解决的关键在引发性欲的外缘上。在坐地铁的时候,在跟别人吃饭敬酒的时候,在看美剧的时候,乃至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不从这些地方用功,就是放逸。等到性欲现起呈现猛利态势时再去解决,力量就不济了,就容易做出违反道德和律条的举动。所以,修行的关键是以正见为基础,脑子里想的,嘴里说的,身上发出的一切,都是清静的,如果有不清净,立刻认识到,并拂拭干净。很多人不晓得在平时用功,就像请客做菜,不晓得要先去选购上好的食材,马马虎虎弄点烂菜叶子回来,想靠秘传厨艺做出好吃的,那就本末倒置了。没有正思惟、正语、正业,修行就是竹篮打水,性欲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天天晚上回家抄心经、诵地藏经,看到别人朋友圈发自拍马上点个赞:“腿好白”、“有沟”,还想减少烦恼,不是自欺欺人吗。

  11、正思惟、正语、正业,其实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意业是百法中的思心所,是动发胜思,要三业清净,首先得意业清净,所以正思惟排在最前面。发语要比动身容易,一般人每天造的口业比身业多,每天打架斗殴揩油的人不多,但每天讲话带口头禅,而且是坏的口头禅的人不在少数,坐电梯,走路,随时都能听到“我X”,“你TMD给我滚”,这些都是妨碍。一边要“日翻地球”,一边要“普度众生”,那是大妄语。

  12、有了正见,身口意三业清净之后,是正命。不要把“正命”和“正业”搞混,正命是正当的职业,正当的糊口方式,正业是正当的举动。正命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隐微而深远。人人都有职业病,而且很难察觉,除非你从一个行当跳出来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行当。每一个行当都有它的习气。比方说,你在演艺圈,看了很多狗血情事,自然而然就会觉得世界乱七八糟,不再相信有爱情上的忠贞。当然,这只是举例子,不是说演艺圈必然这样。或者你在公关圈,每个人都造妄语,有100万用户说1000万,不造妄语就活不下去。而且你发现周围接触到的人全这样,慢慢就以为整个世界一切人都是如此。上知乎久了,以为全世界都是老司机。玩陌陌久了,发现没有人不爱约炮。所以佛教讲,亲近善知识十分重要。不亲近善知识,善根就会一点点减少。正命的重要,在于它营造出好的氛围。

  13、之后是正精进。前边的条件都具备之后,已生诸恶令断,未生诸恶令不生;未生诸善令生,已生诸善令增长,这就是正精进。精进不是说,我今年要挣多少钱,我要先定个小目标,挣他一个亿。精进是具备了正见,三业清净,正命的基础上,走得更远,更扎实。这种扎实,就是不断地、反反复复地练习而巩固的。八正道在讲的时候,有次序,是逻辑上的次序,但在践行的时候,并不是说一定要意业清净之后,再语业清净,最后再身业清净。它既有次第,又是并行不悖、辗转增上的。

  14、前面六条,做得层次浅时,修行依然不会很得力,当性欲,或者别的贪欲、嗔心生起的时候,还是要费力去对抗,而且并不轻松。很多人不了解正见和三业清净的重要,放逸懈怠,出了家,犯了戒,又还俗,或者一边持戒,一边觉得受罪,欣慕世间的五欲,得不到法喜。但是,能做到第七条正念的时候,就开始有一点点不一样了。

  15、今天“正念”这个词挺流行,很多人学瑜伽,冥想,都强调正念。那个正念和佛教的正念还不太一样。佛教里,念是一种心所法,就是对于曾经串习过的事情,心不忘失,能够明记。为什么说业力很重要呢?你干过一件什么事,讲过一句什么话,如果它的作用比较大,比方说杀人放火抢劫诽谤,它就带在你的身上,重塑了你的性格,带着这些罪业,修行是十分艰难的,必须忏悔清净才可以。乃至有人骂人习惯了,让他不骂人,很难的。讽刺挖苦人习惯了,想去除我慢很难的。一个人善事做得多,再做善事就很容易。念的意思就是,曾经做过的事情能够想起。正念就是,做过的好的事情,对的事情,清净的事情,说想起来就想起来了,就像自己父母的长相,只要一想,脑子里就出现一个清晰的轮廓。什么叫对的事情呢?前面六条: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这些能够明记不忘,就是正念,记不住,事到临头忘了,就是失念。正念不是记忆力好会背圆周率,失念也不是记忆力不好。周利盘陀伽尊者记忆力很差,四句偈怎么背都记不住,佛陀就给他一把扫帚,告诉他“扫尘除垢”,他三个月就证果了。所以,只要不忘前六条,“时时勤拂拭”,就不会失念。当路边美女向你搭讪的时候,或者你坐地铁贪欲生起想往人家身上蹭时,因为有正念,能马上正思惟,回到对的所缘境上去。不善的事情由于缺失因缘,就不会生起了。有了正念,做起来就轻松很多了,性欲的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它虽然存在,但总是处于潜伏的状态。就像一个人,总是处于刚刚吃过饭的状态,是不会因为饥饿而苦恼的。

  16、性欲本身,谈不上善或者不善,它也是缘起,就像有些暴躁的狗的品种,见了人一定要狂吠。只是由于性欲,不善的事情有时会被引发,比方说邪淫。世间的夫妻之间,也有正淫。我们是从性欲引发的结果来把它冠以善或者不善的名字。对于一般夫妻的正淫来讲,通常也不会成为问题。世间的贪欲,只要不逾越道德和法律,在适当的限度内,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让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等等。这里说的,主要是对治不善。为了性欲,骗财骗色,背信弃义,就很坏了。有人问什么叫正淫,正确的对象,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处所,正确的部位,这些条件都具备,就叫正淫。佛教有五戒,对在家人来说,是“不邪淫”,对出家人来说,是“不淫”。

  17、最后是“正定”。佛教讲“戒定慧”,前面讲的三业清净就相当于戒,戒是定的基础,没有戒是决定得不了定的。但是,有了戒,也未必能得定。戒和定中间,也还有个条件:念。念也是定和慧的基础。所以要念戒、念施、念天。有了念,心才不散乱,才能集中到一处。就像打仗,没有人不行,人就相当于戒,光有人,是一群散兵游勇,无组织无纪律,也不行,有组织有纪律,就相当于正念。有了正念做铺垫,心的力量能集中到一处,正定就容易生起了。一旦得了正定,性欲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禅定中,有一种心所,叫“轻安”。我们平常说造善业、造恶业,在善业恶业之外,还有一种“不动业”,“不动业”作为因,感得的果报就是禅定。这里说的禅定,是指色界、无色界的定,不包括欲界定。欲界定只是冠以定的名字,并不是真正的定。严格讲,“禅定”中的“禅”和“定”还不一样,色界的四种既叫禅(静虑)又叫定,无色界的四种,只叫定,不叫禅。因为在无色界,只有“静”而没有“虑”。有了定,得到轻安,是欲界的一切快乐都不能相比的。人们经常说,什么事最快乐?男女之事最快乐。一般人有这样的见地。但吸过毒的人就不同意了:男女之事的快乐,跟毒品相比不值一提好吗?而吸毒的快乐,也是欲界的快乐,得到轻安的人,对欲界的一切快乐,都视之如粪土了。

  18、这就好比,有人爱在外面下馆子,但如果有的人,家里做的菜比外面馆子里好吃许多倍,比方说,他吃御膳房,那还会成天拿手机研究一下哪家馆子好吃吗?偶尔出去吃个卤煮,也是不是因为卤煮好吃,非吃不可。能得到正定,生起轻安,欲界的快乐就不在乎了。就像蚯蚓要吃土,人不会因为吃不到土而苦恼。大饥荒时,人可能要考虑怎么才能每天都有饭吃的问题,今天的王健林是不用考虑的。站在欲界众生的角度,去想象“高僧真的没有性生活吗”、“几十年没有性生活怎么忍”,那是把自己的生活放大了,以为一切人都和自己面临同样的困惑。

  19、以上是八正道。修行的方法,不止八正道,还有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大体上,跟八正道也差不多。念,就是保持正当的所缘境,择法,就是慧,对法观察、抉择,因为对法观察抉择,能够精进,因为精进,带来如法的喜悦,进入轻安,得到定,然后,可以舍。从初禅到四禅,都是定。这里为什么先说轻安,再说定,最后说舍呢?因为轻安在初禅就可以生起,初禅的喜是以离欲为主,所以叫离生喜乐地。二禅的喜是以禅定为主,所以叫定生喜乐地。到了三禅,把粗动的喜也抛掉,只留下乐,所以三禅的快乐达到极点,叫离喜妙乐地。到了四禅,连快乐也不要了,叫舍念清净地。无论是按照七觉支,还是八正道,都是一套循序渐进地解决性欲问题的办法,当然,不仅性欲问题可以解决,一切烦恼的问题,都可以按照这些步骤解决。

  20、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四念处,也就是身、受、心、法。四正勤,简单讲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勤就是精进的意思。四神足:欲、勤、止、观。五根、五力。这些加上七觉支、八正道,统称三十七道品。依照每一种修行,都能够成就,都能够从烦恼中解脱。

  21、佛教中,解脱的法门,浩如烟海,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的说法。对每一种根机的人,都有契合的法门。有人比较纯粹,善根福德资粮比较多,直接念佛就好,马上能依信起愿,依愿起行,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有人说,念佛的人不是都认为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吗?为什么反而说他们善根福德资粮比较多呢?这是因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罪业,发现自己的问题,本身就是善根福德资粮。有人干了一堆缺德事,在别人面前却道貌岸然,大言不惭,问他有没有缺点,“我唯一的缺点是不够谦虚”,这就难办了。有些人,心念比较杂,想法比较多,契入不了念佛法门,偶然碰到持咒的,一下给他展示了持咒的威力,被神通吸引,就从此开始持咒。也有人修习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修不净观成就之后,对美色就不会贪著了。美女坐在他面前,只要他愿意,就马上能看见一具骷髅,就好像一个大电影屏幕突然遮住了面前的美女,屏幕上出现一具骷髅。修不净观,对治贪,修慈悲观,对治嗔,修因缘观,对治痴。都有特定的技巧和方法。

  22、这些修行,都是有次第的,要按照步骤,一点一点做下去,进一步,就能体会到一步的境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比方说,虽说得到正定就把最困难的问题解决了,再往上走就容易了,但得到正定相当不容易,在初禅之前,还有九住心。有人说,前五住心最难,到了第五住,往后就不难了。这就好比,下围棋对柯洁来说很快乐(至少在阿尔法狗出现之前是),入段之后很快就九段了,但对那些年年入段不成的学员来说,可能非常郁闷。在佛教看来,如果修行不得力,进步不了,是什么问题呢?两种可能。一种是业障太重,之前坏事干多了,又意识不到,不去忏悔清净,导致福德智慧资粮不够。一种是方法不对,走到岔路上去了。对于第一种,不要有疑惑,因为自己宿世的善根因缘到底怎样,可能自己都不知道,甚至连阿罗汉都不知道。曾经有人到衹洹精舍出家,一堆阿罗汉观察他的根机,发现他一点善根都没有,根本就没救了,佛陀却给他剃度了,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说人的善根多少,自己是不能知道的,唯佛能知。我也碰到过一个人,二十来岁,从前抽烟、喝酒、赌博、嫖娼,样样都来,去寺庙里住了半年,心清静了,一样都没有了,现在在照顾出家的师父。这种人不在少数的。

  23、至于修行的次第,只要愿意,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比如修止观,就有智者大师的书,在每一步之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说得十分详细。很多人喜欢往后看,不喜欢往前看,刚上小学,就想将来我上了大学要干嘛干嘛,所以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今晚上的饭钱还没有着落,就忧心世界和平。踏实的做法,是先定一个小目标,考虑怎样进入好的初中、高中,而不是成天想着如何逆袭,如何搞一个大新闻,让所有人刮目相看。那也是贪欲,是和精进相悖的。像智者大师的《小止观》有十节,讲正修的只有第六节,前边五节,也就是一半的篇幅,是在讲修习止观之前应该做好那些准备工作。很多问题之所以难解决,并不是因为问题本身难解决,而是因为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源和前提条件不具备。性欲问题难解决,也并不是因为性欲本身难解决,性欲本身好解决,但和性欲相牵连的很多问题不好解决。不过,说起来虽然复杂,但是法门有很多,具体操作办法都在那里摆着,只要肯做,解决并不太难。性欲带来的困扰,也是一个契机,各人通过各人的因缘,或者生病,或者遭难,或者亲闻善知识,或者像慧能那样偶然聆听法音,就契入相应的经教法门,从而开启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1、追求阿罗汉道的出家人,解决性欲问题,用的主要方法是修不净观。

  修不净观,之后,还要修净观。

  修不净观的风险,容易厌世自杀,这在佛还在世的时候就有个例,但佛有方法继续度化那些自杀的人,但现在佛不在世了,所以如果没有明师指导,不净观一般不会让去修。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的一些森林深处的隐秘道场,还是有修不净观的。

  2、再就是以拜佛、苦行方式,配合过午不食,间接解决性欲问题,这些方法比较安全,但无法直接解决性欲问题,只能算是压伏。

  3、祈求佛菩萨加持,比如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法号可以减轻性欲的烦恼。

  4、楞严经上讲的乌刍瑟摩,即火头金刚的修法,可以解决性欲问题。

  5、比较有争议的,密宗,藏传佛教,红教大圆满法门,初灌、二灌、三灌、四灌。

  6、其它法门,比如 "文殊菩萨献佛陀罗尼名乌苏吒" (除淫欲咒)《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经·卷二》。出自《大正藏》第二十一册页543上、545上。 《陀罗尼杂集·卷二》。《大正藏》第二十一册页586上。 《文殊菩萨献佛陀罗尼名乌苏咤》。《大正藏》第二十册页778上。

  ————以下为修四谛详述————

  修阿罗汉果就是修业力,就是修四谛。四谛的修行四谛修法,介绍大要:1、持戒。2、净身器。就是要具备修四谛的条件。 2.1 身心远离。要清净一点吧。 2.2 喜足少欲。除了必要的生恬条件得到满足以外,欲望要减少,诃五欲。 2.3 住四圣种。即衣服、饭食、卧具喜足圣种,还有乐断修圣种,这四圣种。就是说,我们的衣服、饮食、睡眠都要具备适当的条件,并不要这些东西很好,而是要适当,食的、睡的、穿的都要如理如量。

  佛教里有一句话,“爱欲为生死轮回根本”。我们人作为有情动物,一个是要吃饭,一个是要男女之事,婚姻,孔夫子讲嘛,“食色性也”,一个食欲,一个色欲,这个在人类社会应该按照伦理道德规范适当处理好。特别是在讲修四圣谛,因为僧人他最后要成阿罗汉,证这个果,所以对男女爱欲要断,这个不断他就不能修。人的欲望很多,最难断的是性欲,为什么要出家来证阿罗汉果,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步,修五停心观。修五停心观这还是在创造条件,因为生活条件已经如理如量了,戒律持好了,但是思想意识还不清净,妄念还没有清除,所以就要修五停心观,这个主要是修止。

  五停心观有五种:不净观。是为停止我们的贪爱之心,停止爱欲,就是停止男女关系,修不净观。慈悲观。停止嗔恚心,就是停止怨恨、恼怒心。缘起观。万法因缘生,这是停止我们愚痴的见解,停止痴心。六界观。通观六界,而停止我见。持息观。通过数息停止散乩心。

  这五停心观不是每一观都必须修,你只要修一观就可以连带其他的妄心一起停了,所以就看你哪一方面的毛病重一些,比如说你嗔恚的毛病重一些,你就修慈悲观;你散乱的毛病重一些,你就修持息观;你贪爱的毛病重一些,你就修不净观。根据你的情况,在五停心观里选一种来修。但是通常的情况是选这么两种,一是不净观,二是持息观,这是常有的两个比较多的毛病,贪爱和心思收不拢,散乱。

  不净观可以列个表:观青瘀治显色贪观被食治形色贪观虫蛆治妙触贪观尸不动治供奉贪观骨锁通治四贪

  不净观的第五个“骨锁观”通治上面四个。所以一般修不净观都是修“骨锁观”。“骨锁观”也叫“白骨观”,就是看人的身体,观想成一副白骷髅。这个人身你把它观想分析分析,解剖一下就是一个骷髅架子。三打白骨精,不管他变成少妇也好,老头子也好,其实都是一副白骨架子。

  这个不净观主要是出家人修的,叫“坏法道”,现在讲不净观只讲“坏法道”,只讲坏的一面,实际上还另一面,就是“不坏法道”,就是说这个身体不但不是一副白骷髅架子,面且要像释迦牟尼佛的身体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两种都要修,但是先要修不净观,修“坏法道”,然后修“不坏法道”。

  不净观主要是以出家人为对象。对在家的来说,最好是修持息观。持息观,就是持息念。

  题主缺乏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尝试把出家人换成任何一个人,只会令人感到题主无聊且喜欢窥视别人隐私的龌龊心理。强烈呼吁知乎踢走此人

  色欲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这个提问反复出现在时间线上。然后我看到某位师父都不开心了,为什么佛教问题总是围绕着下半身提问呢?

  这里反映出的,是人们根本性的怀疑态度:人可以超越动物性的欲望吗?——请给我一个坚定的答案,最好是能从逻辑、从原理、从证据上让我相信。如果真的可行,那么我倒不妨来修炼看看,如果不行,那就干脆不要浪费精力。人生苦短,来啊~来快活啊~

  我们常常需要偶像,偶像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他的存在证明了事情本身没有问题,它可以被做到的。有问题的是我们自身,所以我们才做不到。

  有人能完全摆脱色欲吗?如果有,那么他是基于什么达到的呢?是天生性无能吗?还是后天的修为,变成了性冷淡呢?我们更倾向于相信,没有人能靠自身的意志力摆脱色欲。

  如此一来,大家才都平等——全都“不干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肮脏而感到愧疚。

  如果有人倒退着走路,那么他是异类,如果所有人都倒退走路,那么就是正常。

  在某些关于“自慰”的话题下,研究泌尿生殖的科班作者有类似的阐述:据统计,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慰行为。所以实在没必要太过自责。每一个在阳光下人模狗样的家伙可能都在暗地里做一些猥琐的动作。想到这一点,确实给人安慰。而且倘若事实果真如此,“猥琐”这个词就可以置换成“正常”了。毕竟我们不能相信,世界上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是色情狂。

  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上述观点。即,性的欲望是本能,是难以抑制的,几乎是不可断绝的。所以,如果有人宣称自己可以做到抑制甚至是断绝,那么他就必须要被置于大众的拷问和审查之下。

  我们不允许有人随意走出来,说自己可以超神。因为我们不想被反证成可怜的凡人。凡是号称超神的,必须要提供证据,不管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

  由此,人们对佛教徒的性生活感到好奇,实在是可以理解的了。

  人们需要定心丸。需要的程度,直接反应出迷茫的程度。

  我不是佛教徒,只是粗略读过一些佛学的东西,并不松不紧地做一点正念修习。

  以我对佛学粗浅的了解,佛陀所提倡的是息苦之道。佛教徒并不反对快乐,快乐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会变成痛苦,那就是对它的需索无度。

  不说佛教徒,就说我们自己好了。我们反对爱情吗,反对婚姻吗,反对性高潮吗?反对生育繁衍吗?为什么要反对呢?除非能够证明,这四者跟痛苦有必然的联系。所谓必然的联系,就是说,不论是谁,不论在什么时代,凡是经历这些事情都会感到痛苦。很显然,事情并不是这样。

  如果性爱给我们带来了痛苦,那么我们需要考察一下,这种痛苦是因何而起?

  问题不是天然的,也不是必然的。

  它的产生是有因缘的——落后的风俗观念、匮乏的生理知识、糟糕的个人经历等。

  只要破坏掉因缘,就能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至少,能消解痛苦。

  夏天到了,满街春色,晃动的肉体如同欲望的火炬,令人浮想联翩。

  当我们看到一个性欲的对象(对男人来说是美女,对女人来说是俊男),渴望得到他/她,却不可能,然后我们执着于这个欲望,翻来覆去地想,欲火焚身,那么欲望会带来痛苦。

  我们鼓起勇气向对方表白,被拒绝,我们会感到愤懑,这也是痛苦。

  如果我们得到了,发生了一夜情或者任何什么,事后我们感到留恋、怀恋,仍不满足,想要重复却不能够成功,那么我们也会痛苦。

  如果我们得到了,并发展出长期的两性关系,随着而时间增长,对方的魅力消减,再勾不起我们的欲望,也无法给我们提供满足。这也是痛苦,该痛苦会驱使我们结束彼此的关系,而结束的行为本身,又会引发一些混乱和痛苦。

  类似的体验,除了在性欲对象之外,在任何其他能够吸引我们的事物上,都是如出一辙。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性欲,也不是某个具体的性欲对象。荷尔蒙不是问题,冲动不是问题,美女/俊男也不是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

  我们真正应该学会的,是以一种科学的方法管理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单纯地限制性欲和性行为。打个比方说,有的人喜欢抽烟,在压力大的时候,据说抽烟能够缓解压力,时间久了,就产生烟瘾。其实,烟瘾不是问题,香烟也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人不懂以某种更加高超的方法处理压力。

  如果生活出了问题,问题就会在某些方面显化出来。

  苍蝇不叮无缝蛋,疾病总是是在人体健康最薄弱的地方发作。如果我们在性欲的认知和管理上,存在欠缺,那么,这里就会出问题。

  比如《感谢分享》这不电影的男主(绿巨人扮演者),他曾经滥交、一夜情、频繁自慰,是一个性瘾患者。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意志力非常强大的人,他不想让自己在失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参加了戒瘾者互助协会,在这里大家分享自己的遭遇,互相鼓励,克制欲望,争取恢复。令人佩服的是,男主已经成功实现了长达5年的戒断。也就是杜绝一切性行为。他为此感到骄傲,并视为最重要的成就,希望一直保持下去。

  导师(肖申克扮演者)认为他已经成功克服了性瘾的钳制,可以考虑重新开始寻找爱情,但是男主并不肯定。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依然视性爱为一个负面的东西,是需要压制的。他无法放松下来去享受它。这意味着,他确实战胜了性瘾,却没有超越性欲。

  然后,他遇到了一个美好的女人(小辣椒扮演者),自然,双方在性的问题上有分歧。女方热爱运动、素食,并且喜欢享受性爱。男方视性爱为洪水猛兽,担心自己的戒断成就付之东流。女方也对成瘾患者有忧虑。感情不顺利,男主感到深切的沮丧,终于在出差的途中,看到了一本杂志上的性感女郎,然后性欲决堤,他无法自制,破戒了:自慰、招妓,约性伙伴回家。也就是说,他开始向性瘾投降了。

  影片暗示我们,男主他的心理问题是焦虑。

  当焦虑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做一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起来。比如吃高热量的食物,或者是酗酒,或者是刷微博,或者是做爱。一旦形成惯性,就是上瘾。

  瘾这个东西,就是一种带强迫性的行为模式,它产生于我们,又凌驾于我们,好像具有生命力——不严格地说,像一个鬼魂附体,接手控制权,开始驾驶我们的身体和生活。

  这会造成什么呢?生活混乱,或者说,失去秩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封闭系统下一切都会更混乱。但是生物学说,大自然的有机生命系统,是可以实现从混乱到有序的。人作为自然之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能创造和维持秩序。这就是“掌握命运”的含义。

  我们讨厌上瘾,归根到底,是因为瘾头会控制我们,让我们失去控制。

  失控带来失序,失序导致混乱。一个混乱的人,他的人生能走到哪里去?——可以想见,会是这样一条曲线:过程是起伏的,方向是坠落的。

  这就好像片中的胖子,从小立志做一个救死扶伤的个医生,学习用功,前途光明,但是性骚扰自己的女上司,这把他的梦想毁了。

  这个电影的核心就是关于戒断瘾头。那么,真正对瘾头具有戒断能力的,是什么?

  是互助会吗?够呛。男主的经历表明,即便是长达5年的自身会员,也会破戒。

  导师的遭遇也是一个例证,他的生活分成2面。一方面,在互助会,他几乎是扮演了灵魂导师的角色。给其他人提供关怀、照顾。另一方面,他内心始终不愿意面对自己曾经卑劣的过去(喝醉了,半夜把儿子从床上拖起来打)。

  他对儿子抱着敌对的态度,指责他酗酒、吸毒,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这一切的推手,始终不愿意给儿子一个正式道歉。即便儿子改过自新,凭借意志力戒毒,并主动表示想和他修好,他仍持有保留态度。所以,他身边的一切安稳,都是小心维持的假象,哪怕已经维持了15年,依然是假象。

  一瓶小小的药品,就足以打破这一切——妻子的止痛片丢了,他立刻怀疑是儿子盗窃了,于是一家人情绪崩溃,大打出手。他的家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谐。

  当然,最终,影片给了我们一个好的结局。每个人都经历了考验,并通过了考验。人们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进而与内心深处的“脏东西”达到了和解,这就是超越。

  所以,我的看法是,就如佛陀所说,戒定慧,是不可或缺的。

  所谓的互助会,只能起到戒的作用。

  在日常中的戒断行为,包括男主所做的:杜绝一切杂质、电视、广告等诱惑信息,让自己保持不进入受诱惑的境地,是一种靠着意志力勉强维持的定。

  这种定是很弱的。需要很多的助缘才能实现:不看电视,不搭乘地铁,不看时尚杂志,不与异性交往。谁能把生活控制的那么精致呢,只要一个小小疏漏,就会决堤。

  而影片最后,每个人通过经历所得到的心灵和解,才是智慧。

  影片暗示,片中的三个男主人公,开始了新的轮回。男二(导师)的家庭更加幸福和谐了。男三号(胖子)得到了第一个30天禁欲成功勋章,而男一号,从24小时禁欲重新开始。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男一来说,这个24小时,与他最初参加互助会时,所获得的24小时禁欲成功勋章,有截然不同的风味。

  这是因为,此时的戒,带有了慧的加持。

  然后,让我们探讨焦虑。

  焦虑,就好像其他所有的负面情绪一样。在快节奏的高压社会,越来越普遍了。

  负面,这是一个定义,让我们对它有否定,甚至对抗的意向。

  其实,万物存在即合理,焦虑是一种信号提醒机制,告诉我们该做点什么。大自然进化出了这种东西,自然是有用、有必要的,就好像红绿灯。

  我们应该参考信号,只要不要过度就好,不要如惊弓之鸟。

  这就好比感冒发烧之后,问题的关键是身体有炎症,要做好消炎。反复地测量体温,为每一丝一毫的温度计波动而惊扰,是毫无意义的。

  焦虑会因为焦虑本身而得到正反馈。即,我焦虑了,我想要停止焦虑,我做了一些事情,但我依然焦虑,这让我更焦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解决的办法是,单纯地处理事情,而默认焦虑的存在。就好比打扫家庭卫生的同时,孩子在家里打闹。必须默认,我们允许孩子们的存在,以他们的存在为前提,继续打扫卫生。

  或许,在这种情况下,房子永远实现不了绝对意义上的干净整洁。但是,起码能把混乱程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我们真的需要对自己宽容一点,温柔一点。把自己当个人吧!人是不可能完美的!

  比如说,某些情境下,我性格变得暴躁,会发怒。我认为这是不好的,很缺乏教养。

  所以,当我生气的时候,我会发怒,然后,我会因为自己发怒了,而对自己感到愤怒。

  这是双重愤怒。

  然后,我想停止愤怒,做一个理想中的好人。但是并不能做到,这让我体会到无能。

  无能感,带来第三重愤怒。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演绎的过程,问题,以及迫切解决问题的冲动,导致了更大的问题。

  其实,如果只的单纯的静一会儿,肾上腺素融化了以后,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

  最后,说说我对性欲的看法。

  我想,老夫子说的对,食色性也。食欲、性欲,对应的是生物的存在和延续本能。

  只有先搞定存在,才能延续,只有延续,才能持续存在。

  我们不能违逆大自然的基础设定,为什么要跟自然对抗呢?

  每个男人都或多或少对美色有不可抑制的沉迷,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修行,让沉迷减轻一点。就我个人经验,最重要的转折点是从深切地认识到:性欲本身真的不是问题。问题出在人们对生活失控了,性瘾只是人们转嫁对生活失控的焦虑时,所选择的方式之一。

  我这人有一点好处,就是嗜好很少,不抽烟,不酗酒——2瓶啤酒,半斤低度白酒能保持清醒,而且平时不饮酒,只有和朋友、亲戚聚会的时候才喝一点。我也不玩网络游戏,不打牌。

  正因为自己没有这些瘾头,所以,看到烟鬼、酒鬼、赌鬼,就有点厌烦,甚至不理解。我尝试学习抽烟,发现很难受,口中苦涩,甚至发臭。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呢?高度白酒喝下去肠胃发烫,到底美在哪里呢?

  烟鬼、酒鬼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的说法里,烟酒带给他们幸福感 ,他们放纵地享受幸福,乃至于过量了,才能被迫停下来。他们相信,烟酒能带来解脱,即一种愉悦的轻松感受。我认为,这不是客观事实,而只是主观的“相信”。是自欺欺人。

  也就是说,正因为自己相信烟酒能带来幸福感,所以,抽烟喝酒的行动,才会被大脑解读成幸福。而作为没有烟瘾、酒瘾的人,因为不相信这套说辞,所以,他们能摆脱先入为主的设定,切身得到真实的体验,自然,就不会上瘾。

  同理,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性爱能够让自己感觉好一点。那么就会去寻找性欲的刺激。而对于不相信这一点的人来说,找刺激的行为难以理喻,觉得性瘾患者伤风败俗,像动物,可笑。

  如何治疗呢?佛陀的教法是可以作为药方的。那就是:内观。内观的对象可以是呼吸,也可以是走路,自然,也可以是性爱。先要学习一些内观的技巧,慢慢掌握了以后,就可以用于实践,尝试着在性欲被唤起的时候,保持对内在情绪、思维、体验的觉知,同时,保持对周围环境尽量敞开的觉知,而不是把意识凝固在一个吸引点上——性欲对象。

  这就好比,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不要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到大屏幕去。尽可能同时看到屏幕的边框,看到前排的观影者。如此,就不会完全被影片吸引,不会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

  我们同时感受到了影片、屏幕边框、观众、影院里的气味、温度、爆米花、坐姿。得到什么效果呢?——影片没那么吸引人了。他变成了众多感知对象中的一个,而不是唯一一个。他对我们的抓取力,减弱了。

  性爱也是如此。如果在看到美女晃动的臀部同时,看到她的腿,腿上的毛、灰尘,或者血管,那么臀部的引力就会减弱,它不再是荷尔蒙炸弹,而是一个平常的器物。

  如果在自慰或者做爱的同时,保持对性器官的细致体验,就好像进食的时候,用细嚼慢咽的态度去做。那么,性冲动就被会祛魅——我们太多人慌不择食了。吃东西就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前一秒是不可抑制的进食冲动,后一秒是喉咙里有个爪子直接把食物拽到肚子里去,中间的品尝过程,几乎是缺乏的。所以,我们不是用嘴和舌头在吃,而是用脑子在吃。为什么会出现暴食症呢,其实肚子不饿,是大脑的饥饿感在逼迫进食。

  如果我们做爱的时候能够分心——对,从浑然忘我地活塞运动中抽离出来,同时体会到周边的一切,哪怕只是几秒钟,看看床铺,看看灯光,看看对方的头发,看看地上的拖鞋,甚至体会到整个房间里本来就存有的宁静。这时会发生一件奇妙的事情,那就是,性行为本身,变得不那么滚烫炽热了,也不那么急迫了。

  我们真的细致地体验过性爱本身吗?未必。往往是欲望来了,呼哧呼哧,不做不行,呼哧呼哧,不想射但是又不想停,在矛盾的体验中肿胀逼近了临界点,然后就完蛋了。如果以内观的方式做爱,甚至会带来更持久的性能力,因为刺激减轻了,不,确切地说,刺激本身没变,但是我们对它的感受度降低了,反过来,性高潮的阈值就提高了。

  那么这会带来喜悦吗?我想说,够呛。因为性爱会变成一种没滋没味的东西。此时,人就会生起厌离之心。我们会觉得,如果身为一个自主的人,被这点玩意儿牵着鼻子走,真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当这种体会出现了,性欲对我们的钳制,就松开了。

  久而久之,我们就可以从中超越。

  如果一个人不可抑制地吃东西,不管饿不饿,焦虑了就吃,那是暴食症。

  如果一个人坚决不吃东西,哪怕饿了也不吃,那是厌食症。

  这就是男主戒断之前和之后的状态。

  他是在跟食物战斗,而不能和谐相处。

  所谓超越,就是,想吃的时候就吃,不想吃的时候,就可以不吃。进而,有选择地,在该吃的时候吃,不该吃的时候就不吃。这个该与不该,就体现了自身对生活的充分控制。而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的——重新夺回自己的生命,真正地活着。

  据说佛陀是倡导出家的,以乞食过活而远离世间。那么僧人在经济方面处在社会最底层,又因要遵守种种戒律,僧人实际处在社会边缘。 比如僧人不得谈论时政,以及其它的畜生邪明,就是为了防止僧人获得权力而离开社会边缘。

  戒律让他们处在吃不饱(日中一食),睡不好(不得睡柔软大床)的状态,这远离了性欲升起的生理基础(温饱思淫欲)。同时戒律让他们远离异性(离异性,不得观看跳舞歌唱)的状态,这远离了性欲升起的心理基础。

  当然这不是究竟,更重要的是戒律让僧人长期处在社会边缘,而能以边缘视角看待社会,就好比旁观者。旁观者清,这种清让人趣向解脱。

  五盖者:贪爱、嗔怒、昏沉睡眠、掉举追悔、疑法。贪爱如债务,嗔怒如病痛,昏沉如牢笼,掉举如奴隶,疑法如险地。

  旁观之清,可以抑制贪爱、嗔怒。加之僧人要修习安那般那念,可以抑制昏沉睡眠、掉举追悔。外增戒行,内修心静,两者相合,消除疑法。

  远离五盖,会有债务清偿,病痛痊愈,逃出牢笼,翻身做主,脱离险地的种种喜悦。当这些喜悦升起的时候,会彻底压制性欲。

上一篇:文化建设方案
下一篇:老嘎讲成语 :人尽可夫,女人们的伦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