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一些伦理知识·读《伦理型教师》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读坎普贝尔《伦理型教师》一书有感

  要多一些伦理知识·读《伦理型教师》

   

      在引进教师或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关心较多的是该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教学流程的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的取舍等问题,较少关注教师的伦理知识。其实伦理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伊丽莎白·凯普贝尔所著的《伦理型教师》一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向我们阐释了伦理知识的内容,分析了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的伦理困境,探索了教师伦理知识的养成路径和方式,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是一种道德努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处充满着伦理的色彩。只不过有的时候教师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有的时候意识不到而已。

  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这一学习活动,就涉及到不少伦理问题。有的老师总是喜欢点靠近自己的学生发言,导致远离自己的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有的教师喜欢找配合自己的学生发言,那些有不同观点的、喜欢质疑的学生常常得不到机会;有的教师喜欢让举手的学生发言,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常常被教师遗忘……如果教师注意到要确保学生公平参与,通过和学生一起制定发言的规则,既保护那些需要温和和友好鼓励的很少发言的学生,也能保护那些因为过度发言而逐渐被其他学生视为憎恨目标的学生,那他就是一个善于从伦理的角度思考教学的教师,是坎普贝尔所说的“伦理型教师”。

  伦理型教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正直,有原则,具有同情心,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撒谎和欺骗别人,或者冷酷对待别人的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教师,为了能够让自己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比别人高一点,不惜在考前复习中拐弯抹角地向学生透漏试题,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比这学生每天要背诵和记忆大量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必然是负面的。教学活动本身充满着道德意义,教师个人的品质、态度和操守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具备良好美德的人。

  教师的品质,包括容忍、坚韧和公平、合理的行为方式以及对事物加以阐释的意愿,对于稍大一点的学生而言,还包括尊重而不带有偏见,温柔和彬彬有礼,以及对于学生需要的敏感和及时反应。我们常说,以爱育爱,以良好的品德培育良好的品德,“个体美德是通过与具有美德的人交往而习得的”,这也提醒我们,教师不仅仅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要成为道德实践者,教师的个人品质是教师道德实践的核心,当仁不让地成为美德行为和态度的示范和榜样。

  教学情境是复杂多变的。这其中,“教师建构课堂所做的课程选择,采取的教学决定,与学生非正式的社会交往,对于学科教学和课堂管理的形式化策略,他们的评价方式,以及很多教师在工作中根据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都在以道德和伦理的方式影响着他人。”比如说确定一篇文章作为教学的阅读材料,教师就需要在考虑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的同时,思考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困扰。如果班级里有不少学生是单亲家庭,涉及这一话题的文章就需要非常慎重。比如在安排小组活动时,小组成员的合理配置,小组活动的内容安排相互之间的评价等,都充满着道德色彩,需要教师不仅仅关注学业,还要从道德层面做出更多的思考。

  二、实践之中的伦理困境

  如前所述,教学情境的复杂多变,给教师的道德实践带来很多挑战。一名教师即使有着强烈的道德信念,也很难避免在具体的教学行动中产生伦理上的问题,而且有很多问题本身就是两难的。比如说分层递进教学,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他们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给予个别学生特别的教学指导。这看上去是因材施教,尊重了差异,但同时又会带来公平的问题,你在这个学生身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在其他学生身上的时间必然就少了,这是否是公平的做法呢?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管理者、行政命令、教育政策也常常使教师陷入伦理困境之中。比如说绩效工资的政策,原本是希望通过政策的调整,理顺工资关系,激励教师更好地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演变成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和钱挂钩,没有钱的事情如果做了,说不定会遭到其他老师的白眼甚至闲言碎语的侵扰。比如说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明知道这样做没有多大的效果,但学校有要求,其他学校也在这样做,自己也只能顺从。教师经常会处于良心与学校要求之间拉扯的伦理紧张关系中,并在这种大环境下“放弃他们的道德敏感力”,伴随着的是那种撕裂感、道德焦虑感的倍增。

  同伴互助,是当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较多的要素之一。那些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教师之间涉及伦理的一些行为,也常常给同伴带来压力。比如说一个教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劈头盖脸地把他骂了一顿,其间多有侮辱学生的词汇。其他教师坐在办公室里,心里并不赞同该教师的做法,但大家都会选择默不出声,没有人会去制止该教师的不良行为。在一些学校,教师之间恶意而非正式的流言蜚语,对同事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性格特征的抨击,以及公开批评和贬低某些学生和他们的家庭的现象相当猖獗,很多教师虽然感到很不舒服,但不会有反对的行为。在出现伦理问题的麻烦情境中,很多教师的强烈愿望是在成员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在很多时候,维护同事之间的团结保持团队的和谐似乎比指出他们的不恰当之处更加重要,甚至不惜以降低专业尊严为代价。

  家校互动,也常常给教师带来道德上的挑战。按理说,家长和教师形成合力,一起来培育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多赢的事情,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并不那么简单。孩子出了一件事情,到老师这里寻求帮助,并希望老师不要告诉家长,作为教师你该如何去做?如果告诉家长,孩子回到家里会受到惩罚,并且今后再也不会把自己的事情和教师沟通了;如果不告诉家长,不让监护人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又面临着不能诚实地对待家长的伦理压力。如果教师和家长在教学方法、理念和目标等方面出现矛盾和冲突时,教师要做到既维护自己的专业权威,又照顾家长的感受,就更加困难了。

  三、教师要多些伦理知识

  所谓伦理知识,就是个体处理伦理问题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具备伦理知识的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伦理的眼光来审视日常的教学活动,发现其中蕴含的伦理问题,并用自己所掌握的伦理知识去解决它;具备伦理知识的教师,能够将核心的道德原则与复杂的教学情境“对接”起来,同时激发教师的道德勇气,解决伦理难题。当教师能够强烈地意识到他们作为道德主体,并能够意识到这些道德是如何影响他们的专业实践时,这些教师就拥有了伦理知识。

  一旦缺少伦理知识,教师就会丧失辨认道德情境的能力,较多关注课程和教法,或从个人,或从集体角度决定教学中道德宽容的限度,这非常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要让教师意识到伦理知识是教师知识的基础,教师的专业性首先就建立在伦理规范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明白,教学既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行为,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活动,教学的这两部分内容是绝对不能分开的。

  我们常说实践出智慧,伦理知识的习得也是如此,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提升。在我们国家,对教师伦理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但始终沿着“师德―师道―现代专业伦理规范”的路径演进,无法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就与不重视具体的教学情境有关。如前所述,教学情境是复杂多变的,要引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相互之间道德实践能力上的细微差异,教学动态中的各个细节的道德意义,学着有意识地将伦理知识应用到正式和非正式教学实践常规元素之中。

  在学校层面营造伦理型文化,让“伦理知识弥散在环境之中”,在学校塑造一个“道德社群”,不仅可以保障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够得到学校文化的支撑,对培养教师的伦理知识也非常重要。伦理知识的培养不是仅仅通过形式化的规范和标准,而是通过一种集体的使命,在这种使命中教师能够完全意识到他们的道德实践,也能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和信念是如何在学生身上产生一种深刻的伦理影响的。

  教师培训课程中,也要将伦理知识内容融入其中,通过一些典型的实践案例,让教师直面伦理困境,找寻专业发展之路。坎普贝尔说,“真正改变的能力掌握在教师手中”,只要教师意识到了伦理知识的价值,变化就会发生!

   

      《伦理型教师》 [加]伊丽莎白·坎普贝尔/著  王凯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

   

上一篇:一种光敏材料和制备方法及其在肿瘤光热联合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与流程
下一篇:有什么偏执病娇系男主的小说推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