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散文大家代表作为何都是墓志铭?品读归有光含情带泪的人生与文章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不经历彻骨的悲伤,就难有深情的文字,这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谓一条伤感的定律。蔡文姬《悲愤诗》、《胡笳十八拍》自是血泪文字;南唐后主李煜的“一场春水向东流”,更是泪水倾入;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因为曹氏家族从江宁织造曹寅开始,一路衰败,最后只剩下红楼一梦。虽然如此,但是如果把最绝妙的文字都归结为泪水,其实并不妥当。因为除了悲伤,彷徨、失落,幸福、甜蜜,种种生命情感,只要足够深刻,都一定能够唤醒优美的文学与文字。而之所以世人都以为彻骨的悲伤更容易催生最深情、绝妙的好文章,好诗词,那是因为悲的蕴含和张力,其他的情感体验难以达到。

  因为真正的悲,一定是由繁华、幸福的陡转而来。换言之,一个没有真正爱过,幸福、快乐过的人,他体验的悲,就不够真。悲的极致,乃是张力到极致,陡转到极致的由盛而衰,由顺而逆,由喜而悲。这样的悲,其实已经涵盖了人生的一切情感和生命体验。无怪乎西方文学史的源头,古希腊戏剧特别推崇悲剧。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一再强调悲剧性审美体验对人的心灵的涤荡。悲意味着爱,意味着崇高和圣洁。如果这种悲在人心深处,那一定就意味着伤悲者,曾经爱的深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把这种源自心底深爱之悲,描写地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他就是明代散文第一大家归有光。归有光的文章,常常一读就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而让后人略感疑惑的是,归的文章中最动人的篇什,他一生的代表作,几乎都是墓志铭。而即便不是墓志,也是类似题材的追怀悼亡之作。比如那一篇入选课本的《项脊轩志》,就不免令人有太多的感怀,尤其是对于结发夫妻的深情,便有了深刻的体悟。

  品读归有光,就不得不走进他那含情带泪的人生,进入他撰写的墓志铭和追怀悼亡之作,进入这些世间最深情文字背后,那些可亲、可敬、可爱的人。这些人,曾经是归有光生命情感的全部,也是一个伟大的散文家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因为他深爱着她们,她们也深爱着归有光。

  一、《项脊轩志》与归有光的人生线索

  归有光的一生,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含情带泪。他的文章,也源于含情带泪这四字。归有光一生,娶妻三次(不包括寒花),分别是魏氏、王氏、费氏。费氏是归有光最后一任妻子,迎娶的时候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归有光这一年47岁。归有光对这个老伴,几乎没有留有文字纪念。事实上,在归有光生命中,最难忘的是魏氏和王氏。然而魏氏嘉靖十二年去世(1533年),当年25岁;王氏去世的时候34岁。人间至痛之一,便是中年丧偶,然而归有光是两度丧偶,何其痛哉。归有光的一生,似乎都在不断面临亲人的离去。归有光最亲近的人,去世的时候都还很年轻。归的母亲,去世的时候26岁,长子去世时16岁,一双女儿去世的时候都不满2岁。在归有光23岁到46岁这短短二十余年中,他一共有七位亲人去世。

  有了这一层身世的认识,再去品读《项脊轩志》,就能清晰洞察归有光含情带泪的人生轨迹和至情至性的文章与文字。《项脊轩志》是为怀念发妻魏氏而作,其实又并不全然如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归有光对自己的前半生的总结和深刻感悟。

  项脊轩,其实就是归家家族的缩影。这个家族祖上都是读书人,而且出了不少大官。但是后来逐渐衰败,到归有光的祖父以后,基本就已经没有任何功名与官职。不仅如此,“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院子,却渐渐分崩离析。“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寥寥数语,写尽一个家族衰败过程中的悲凉与无奈。不过归有光从小就显现出了读书的天赋。这让他的祖母十分欣慰,一天祖母自言自语道: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这是归有光一生执着于科考和仕途的终极原因。祖母拿着象牙笏,郑重告诉归有光:“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有光的一生,都在为重振家族的声名,而努力。然而他乡试五次,终于得了应天乡试第二;但考进士却考了九次,直到六十岁才中了一个三甲进士。

  虽然人生带泪,但归有光却永远饱含深情。对妻子,他的情感高度浓缩在这么一段文字中: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对于发妻魏氏,归有光的评价是几近完美:“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知夫人之能教也。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之所以对发妻魏氏如此深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源于归有光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因为魏氏正是母亲生前为他所选。魏氏陪伴归有光仅仅四年多,生一儿一女,魏氏去世时女儿才几个月大,当年归有光二十七岁。在怀念妻子的同时,归有光不可避免地要想到自己的母亲。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7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多都可能模糊了,一经老仆人叙述,便泣不成声,真让人唏嘘。归有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都在相似的年纪,离他而去。魏氏走时25岁,母亲亡故时,26岁。

  二、永不可忘怀的慈母之恩——《先妣事略》

  在归有光对慈母的记忆中,有几个细节,颇为令人动容。首先就是母亲在生育方面所受的苦楚。从16岁嫁到归家,生儿育女,却多有夭亡。而最终成人的,大姊淑静,儿有光、有尚、有功。归有光和大姊关系最好,或许长姐如母,就是如此。

  生下有功之后,母亲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然而在听信了偏方后,居然喑不能言。归有光7岁时,母亲去世。对于母亲的离世,归有光的记述催人泪下: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母亲去世了,年幼的孩子却只认为是睡着了,何其伤悲。而真正让人动容的细节是画工给母亲画遗像。因为古代没有照相技术,于是只能由画工发挥。画工找来归有光和大姊淑静,鼻子以上按照有光来画,鼻子以下按照大姐的样子来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妈妈。唉,每读到此,真情不能已。与其说是因为长得像妈妈,不如说是妈妈最疼爱、最放心不下这两个孩子。

  母亲辛劳,“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母亲仁厚宽容,待人和善、亲切,以至于“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母亲对归有光要求严格,“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母亲去世之前,为自己的大女儿和大儿子,即淑静和有光,安排好了婚事。“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归有光因为思念母亲,“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最后发出了“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天下难道有没有妈妈的人吗?有了妈妈,却那么早就收回去,老天,你这不是让人痛煞吗!

  三、最可怜爱的人——《寒花葬志》

  归有光有一篇文章,备受推崇,还入选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成为大学生必读的文字。这篇文章就是《寒花葬志》。然而,事实上,大家平常见到的《寒花葬志》刻意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并在文字上做了重大删减。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选自《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文集》

  一般理解,认为这篇文章,写的是小寒花的天真、可爱。通过对寒花的刻画,进一步反应归有光对妻子魏氏的怀念,让后世见到归家的和谐天伦之乐。这样的解读在高中时代几乎成为公论,以至于大家甚至忘记了这篇文章本来的意义。所谓葬志,就是墓志,主人公既是寒花,那么文章就必然围绕寒花。所谓死者为大,归有光断然不可能通过一篇墓志去秀夫妻恩爱和天伦之乐。后世的误解,乃是因为归有光的传神之笔太过动人,以至于让我们只看到了寒花的可爱与烂漫,却并未见到那背后的人生辛酸和悲凉。毕竟,寒花去世的时候,不过19岁。而真正让后世产生误读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寒花葬志》其实被刻意删改了。上海图书馆馆藏《归震川先生未刻稿》中收录的《寒花葬志》,在“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后面,多出了这么一段文字:

  生女如兰,如兰死,又生一女,亦死。予尝寓京师,作《如兰母》诗。

  原来如此!归有光之所以如此深情地撰写《寒花葬志》,并不是仅仅因为这个丫头是发妻的陪嫁姑娘,而是因为,她还是自己两个女儿的母亲。明白这一点之后,再品读《寒花葬志》,或许就不仅是会心一笑,而是在笑过之后,一定会含着淡淡泪光。

  嘉靖十三年(1534),如兰出生。然而如兰周岁之后,也就是出生第二年的中秋左右,便夭亡了。寒花生的第二个女儿,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只能被叫做“二二”,也夭折了。寒花也就成为归有光一生,最可怜爱的薄命之人。

  最后的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谁删改了《寒花葬志》。可以肯定的是,归有光的文章在明代流传过程中,可能就已经产生了不少变异和讹误。后来钱谦益和归庄在编《震川先生集》的时候,应该又作了改动。不过改动《寒花葬志》的人,应该不是钱谦益,而是归庄。因为归庄是归有光的后代,这一点十分重要。作为后代的归庄,似乎在刻意为自己的祖上归有光粉饰或掩盖什么。又或许说,归庄在刻意为归家维护着什么?其实一言以蔽之,归庄想要维护的,就是一种正统的家族伦理观念。

  因为寒花地位卑微,虽然生了两个女儿,但是并不能算作妻子,甚至连妾都不是。归有光在《请敕命事略》中明明白白写道,自己的妻子只有三个,就是魏氏,王氏和费氏,寒花并不在其列。寒花与归有光的结合,一方面是魏氏的安排,另一方面是归有光对寒花的怜爱。然而,在明代的家族伦理道德之下,归有光终于不可能将寒花立为妻子。更何况,寒花去世太早,即便归有光有心,也无奈这朵寒花过早就凋零了。作为后代的归庄,似乎并不愿让世人看到归有光与寒花的夫妻之实,因而刻意略去寒花为归家生育二女的事实。这对于寒花而言,是多么的不公平。

  唯一值得欣慰的,或许便是归有光自己并没有忘记寒花,也没有忘记他的一双女儿。这份纪念,透过归有光的《寒花葬志》,让人不觉潸然泪下。

  四、一个父亲为女儿写下的墓志铭

  父亲与女儿,尤其是尚年幼的女儿感情能有多深?透过古代文学这面镜子,或许便可窥见一二。左思曾作《娇女诗》,开篇“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何其得意而幸福。然而并不是所有父亲都如此幸运,比如王安石。王安石女儿早亡,自己又要远走他乡,他写下“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都说“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可是归有光两个女儿去世的时候,都不满两岁。

  女如兰圹志

  须浦先生之北,累累者,故诸殇冢也。坎方封有新土者,吾女如兰也。死而埋之者,嘉靖乙未中秋日也。女生踰周,能呼予矣。呜呼,母微,而生之又艰。予以其有母也,弗甚加抚,临死,乃一抱焉。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

  如兰“死而埋之”是嘉靖十四年(1535)的中秋,她已经满了一周岁。她的降生大约是嘉靖十三年(1534)农历八月初,而这时候恰是归有光魏氏开始患病期间。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这不得不说,归有光一生,遇到的全都是好女人。其中祖母、母亲自不必说,他的第一任妻子魏氏,便是温良恭俭让,美丽、聪慧、娴淑的好妻子。在她病后,她大约也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久持。事实也确实如此,她发病是在八月左右,死亡是大概十月,中间仅仅两个月世间,可见是急症,甚至是暴病,病逝凶险。在她处于如此凶险的病症折磨之下的时候,她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丈夫,孩子,还有那个从娘家带来,情同姐妹的寒花。那么如何让这些自己的亲人有一个好的安排呢?这个问题其实不用多想,那就是将寒花和归有光凑成一对。这样,这个家,就还是完整的,一双儿女也有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人来抚养、照顾。然而,又是多么深厚的爱,才能让一个女人放手,让自己的丈夫与另一个女人在一起?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或许已然无从领会了。

  然而,魏氏的一片苦心,终于因为寒花的薄命,而转为更大的悲凉。根据《寒花葬志》记载,寒花19岁便去世了。而在《女如兰圹志》中,寒花得到的,仅“母微”二字。

  母亲叫寒花,女儿叫如兰,都以花为名字。“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见《孔子家语·在厄》)。兰花素有“幽兰”之称,“幽”之如兰,与“寒”之寒花,母女早亡,怎不让归有光痛彻心扉。我们不妨设想,当年十岁来到归家的寒花,也许还没有大名。她的富有诗意的名字寒花,很可能就是归有光给她取的。后来这个姑娘渐渐长大,终于在魏氏弥留之际,被夫人嘱托照顾归有光,实际就是成为归有光的通房伺女。这也反映出魏氏的一片苦心,既为丈夫寻找一个良伴,又为自己的一双儿女找到一个值得托付的母亲,同时也给了自己娘家带来的丫头寒花,一条出路。虽然只是通房伺女,但归有光一定也十分珍视和疼爱寒花。这一点,在《寒花葬志》中已经表露无遗。而当寒花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女儿,归有光一定喜不自胜,于是颇费功夫给女儿取名如兰。如兰、寒花,相映成趣,表现了作为文人的归有光将亲情天伦赋予文字诗意的高雅情趣。这一点,也是归有光散文创作的源动力和不竭的灵感出处。

  “临死,乃一抱焉。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临终前抱着如兰,归有光一定泪眼婆娑,他甚至再一次埋怨上天,早知道这个女儿会这样,当初为什么非要让她降临人间?

  寒花的第二个女儿,也是夭折,活了大概300天。归有光作《女二二圹志》,其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一日,予自山中还,见长女能抱其妹,心甚喜。及予出门,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谁能想到,这一双女儿,会早早都夭亡呢?

  五、从项脊轩到世美堂——《世美堂后记》

  如果说,项脊轩是归有光的精神家园,是人生的源动力,但必须指出,他并不能活在精神世界,更不能活在过去。因为,生活还要继续。那个真正支撑他一路走下去的人,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王氏。王氏死于嘉靖三十年(1551)五月二十九日,与归有光同甘共苦十六年。归有光对王氏感情深厚,曾经写了《王氏画赞并序》一文,缅怀他的这位亡妻。而真正让我们认识这位王氏的,是归有光的《世美堂后记》。

  世美堂,“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这里是归有光中年聊以自遣、读书的圣地。然而世美堂毕竟是王氏娘家的庭院,“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鬻于人。”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可见王氏对归有光的支持,是可以超越家族亲情,甚至可以公然对抗娘家亲人的。这一点,不说超过发妻魏氏,至少其贤惠、深情,可以与魏氏并论。王氏为了让丈夫安心读书,督促僮仆开荒种地,对于家庭经济,却从来不提。因为王氏的苦心经营,即使是大旱之年,也能有收成。王氏孝顺,每季稻子成熟,酿成甜酒,总是让公婆先享用。祭祀、款待宾客、亲属婚丧嫁娶、馈赠亲友礼物,都事必躬亲,能够处理妥当。后来,归有光的亲戚姊妹都来投靠,王氏也都一一安排,从无怨言。这位大家闺秀,为了归有光,始终毫无半句牢骚。

  不仅如此,王氏还默默支持归有光读书、藏书。几年之间,她收购的各种图书多达好几千卷。最动人的一幕,是归有光45岁落第回家之后,芍药花盛开,却令人无限感伤。妻子王氏早已准备了丰盛的酒菜,为丈夫接风洗尘。丈夫却问妻子 “难道不感到遗憾吗?”王氏答道:“这下子,我们就能效仿汉人庞公夫妻,隐居乡间了,有什么遗憾的呢?”

  如此大气贤惠,实在不在魏氏之下,又比魏氏更显成熟坚强。令人无限遗憾的是,王氏因劳累过度,34岁就去世了。

  含情带泪,一声长叹!

上一篇:出轨一屋子小鲜肉,“欲望”之于“爱”的冲突——《212号房间》
下一篇:要想变成奥特曼你少不了它们,快看看你喜欢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