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察十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道德观察篇1

  道德与观察

  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现代化时代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有些人利用高科技来制造一些假货买入市场,这些人虽然得到了利益,但是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力。

  在一幅《农药》的漫画中就揭示了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图上的老农往田里打农药尽然是假药,不仅没有杀死害虫,反而让虫子更强壮了。

  现在的社会最缺少的就是“道德”,为此胡锦涛主席还倡导了《八荣八耻》,提倡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侵犯消费者的权利就是见利忘义,以维护消费者权力就是诚实守信。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诚信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社会主义荣耻发扬光大,使《八荣八耻》永远扎根在人们心中。

  道德观察篇2

  人口只有8200万,国土面积不到内蒙古三分之一,建国只有145年的德国,诞生了2300多个世界名牌,德国工匠精神起了决定性作用。我国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德国制造业的品牌之道值得借鉴。

  一、迅速崛起的德国制造业品牌

  (一)靠山寨起家的德国制造业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独领,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德国更为落后。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宰相俾斯麦的帮助下,击败法国,于1871年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初期,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英国相比,生产的是粗制滥造的低端产品。用质次价低的产品假冒名牌商标占领英国市场,丑闻一经曝光,德国制造业立即臭飘万里。然而,奋起直追的德国人很快就让世人刮目相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德国和美国同时开始的,1834年,德国人雅可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部发电机;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把英国远远甩在了后面,很快就进入了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第一阵营。

  (二)名副其实的品牌大国

  从德国统一到现在只有145年的历史,却创造了2300多个世界级品牌,可以说德国的历史就是童话般创造世界品牌的历史,如今的德国制造成了高品质的代名词。

  2015年10月6日,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公布了2015年的“全球最佳品牌榜”百强名单,苹果、谷歌和可口可乐等52家美国公司榜上有名;宝马、奔驰和萨普等10家德国企业榜上有名;丰田、本田和佳能等6家日本公司榜上有名;我国只有华为、联想两家制造业公司上榜。

  在全球最佳品牌榜100强中,美国公司实力超群,世界各国难以望其项背。但在中小企业的品牌世界中,德国企业独领。在全世界3500个中小型隐形冠军中,德国拥有1400多个,集中在医疗激光技术、环境治理、铣齿和磨齿机床、居家日常小商品、户外家具、化工等领域。

  (三)制造业成就了“德国的欧洲”

  10多年前,当美英等国忙于发展各类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在全球资本市场攻城掠地之时,德国人却在车间里敲敲打打,经济增长低迷,一度被称为“欧洲病人”。但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持续金融危机之下德国经济的表现很快改变了人们的看法。2010年和2011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4893.0亿欧元和5297.9亿欧元,占德国GDP的比重分别为19.6%和20.3%。制造业成为“德国战车”率先驶出金融危机泥潭的关键动力。

  源自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重创欧盟诸国,希腊首当其冲。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明确约定,成员国预算赤字不得高于GDP的3%,负债率不得高于GDP的60%。2009年,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3%和113%。为了帮助欧盟国家走出危机,德国仅对希腊一个国家就拿出900亿欧元给予援助,成为真正为欧洲输血的“心脏”。伴随着德国经济势能的日益强大,“德国的欧洲”正在加速形成。

  二、工匠精神支撑德国制造业品牌

  (一)深入骨髓的德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工匠精神已经深入德国人的骨髓,“标准主义、完美主义、专注主义和信用主义”是德国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德国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工作态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已经内化为德国人的生命。在德国乘坐公交车,不用担心耽误了时间,公交站站牌上每个班次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德国的街头智能垃圾桶顶部安装了太阳能;德国地铁里没有防止乘客逃票的闸口,德国人考试几乎不会作弊。

  (二)标准主义

  德国早在1917年就成立了德国标准化学会,距今已经有99年的历史。德国标准化协会下设77个标准委员会,3400个工业委员会,分别为各行各业制定标准,标准几乎涉及机械制造、电气工程、环境保护、建筑和民用工程、服务和管理等制造业各个领域,确保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地位。德国工业协会是欧洲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他们开发的标准,90%以国际通用为目的,绝大部分“德国标准”被世界各国所引用,为德国带来了滚滚财源,每年创造收益超过180亿欧元。

  (三)完美主义

  德国制造业以追求完美称雄世界,奔驰是其典范之一,如下事实证明了奔驰在安全方面是如何追求完美的。从1978年开始,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在世界上率先装配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创新技术――ABS(防抱死制动系统);1996年起,将首创的BAS(制动辅助系统)技术开始投入应用;同年,开始应用ESP(电子稳定系统),综合了ABS(防抱死制动系统)、BAS(制动辅助系统)和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统)三个系统。为了保证汽车发生意外撞击时乘车人员的安全,奔驰公司每年都进行真车撞击实验和模拟撞击。2016年2月,奔驰公司正式迈巴赫S600 Guard防弹车VR10认证,是保护级别达到B6/B7的最高安全防弹车款,车身使用装甲级别的特殊钢材打造。除了各种防弹功能外,还配备了防恐警报系统、紧急空气系统、防爆轮胎、自动修复式油箱和内置火灾扑灭系统等安全设施,深受王室贵族、商业大亨和各国政要喜爱。

  (四)专注主义

  德国著名管理学家、“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经过长期研究之后认为,联邦德国的经济总量不过美国的四分之一,出口额之所以雄踞世界前列的原因,不是西门子、戴姆勒-奔驰、宝马这类工业巨头,因为它们和国际级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德国经济的根基是在各自行业成为翘楚的中小企业,有的甚至占据了全球95%的市场份额。

  德国小企业家常常把自己看成是老练的工匠,一生执着于一门手艺,通常选择一些不起眼、质量要求高、需求很稳定的产品,诸如软木塞、手术台支架、抽屉底部轨道导向件等等,技术水平遥遥领先于同行。由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比较生僻,绝大多数企业淡出大众的视野之外,被称为“散落在德国各地的珍珠”。

  (五)信用主义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本名著。《道德情操论》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市场经济的《论语》。而《国富论》进行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没有一个不是挖空心思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西门子总裁冯?西门子:“德国人口仅有8000万,却创造了2300多个世界级名牌,原因何在?”西门子答道:“恪守企业伦理、追求完美,是我们的天职。”记者又问:“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管它什么企业道德呢?”西门子回答,“我们的理解不同,德国人认为企业追求利润应该建立在客户满意的基础上,我们把信用当作企业的生命线。”看来,绝大多数德国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时,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并重的,持久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关注客户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把诚信放在首位。

  三、我国制造业落实工匠精神的系统思考

  (一)落实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山大学EMBA教授曾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2009年底,黄老板引入了“精益生产”模式。第一周,他欣喜若狂,因为产量和效率明显提升。第三周,已提升了30%。然而好景不长,到第四周,出现了员工纷纷辞工的现象,员工流失了40%,偌大的车间空空荡荡。员工们忍受不了这种“把人当机器”的管理模式一走了之。黄老板权衡再三,不得不叫停刚见起色的新模式。“‘工匠精神’,其实大家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中国品牌战略学会会长、首席专家杨清山说。

  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都制订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各种岗位操作标准可谓一应俱全,但却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各种规范“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就是落实不到实际行动上。”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就产品制造而言,它牵扯到员工的敬业精神、生产标准的制定程序、绩效考核办法、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老板的管理理念这五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

  (二)缔造立体化的工匠精神培训体系

  德国工匠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追求完美和信用第一的精神基础是上帝之道,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早有精辟论述。十六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时,把拉丁文 Vocatio(圣召)译为 Beruf(天职),“天职”的基本含义是:尽心尽力完成世俗工作,是侍奉上帝的最佳表现形式。马克斯?韦伯认为,另一位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对资本主义职业观念的形成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尔文认为,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圣徒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全心全意完成本职工作便可增加上帝的荣耀。德国是属于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中国制造业该怎么办?

  中国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工匠文化,并汲取世界一切工匠精神的有益成分,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四级工匠精神体系。一是《庄子》适合中国制造业中追求“道”的工匠。《庄子》中的众多工匠人物,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道”。《庄子?知北游》:“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在国防部兵工厂,有位八十老翁,制作军用腰带带钩,技术出神入化。国防部长对他十分敬重,称其为“子”:“先生您的技术太精妙了吧!有什么秘诀可以教导我吗?”他谦虚地答道:“我只是持之以恒而已。二十岁那年起,捶打带钩便是我的唯一爱好。除了带钩,任何东西我都视而不见。与带钩无关的东西,决不研究。”二是佛家适合崇信佛法的制造业居士工匠。佛法智慧超绝,其庞大的理论体系与修正体系,社会精英可通过自我修证,体会“四禅八定”之无边佛法;芸芸众生在顶礼膜拜中得到心灵慰藉。只需进行创造性转化,便可将无边佛法转化为无边工匠精神。三是儒学适合信奉唯物主义的大众工匠。作为原始儒学的《论语》属于入世之学,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的典故比比皆是。比如“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一个职业人,首先考虑的是把工作做到极致,然后才考虑公司的待遇是否合理。《论语》适合教育一般工匠;《大学》、《孟子》与《中庸》适合培育高级工匠精神。四是借力宗教力量。基督教徒、穆斯林占有一定比例的制造业,宜比照《敬业――美国员工职业精神培训手册》的经验,关照我国制造业员工现实,从《圣经》、《古兰经》中开出工匠精神,其作用必然立竿见影。

  (三)创设民主化的自主创新模式

  2014年,国资委在《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建立央企品牌的指导思想是“以自主创新为内核,以高品质为基石,以精致管理为保障,以诚信为命脉。”我国制造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德国式创新值得借鉴。

  德国人普遍认为,权力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等级是为了工作顺利进行才设立的,等级的差异应减少到最低限度。在企业内部,上司与下属的定位是相互服务的关系,上下级之间有充分的对工作的讨论空间。民主式管理营造了十分宽松的管理和创新氛围。在推进精益管理中,并非自上而下硬性推动,而是自下而上进行,班组级、部门级的KPI指标全部由班组和部门员工共同讨论决定;员工认为“有话要说”,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来,直接主管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答复;员工的建议如果被采纳,便会给予奖励,如果获得专利,还享有一定比例的专利所带来的利润收益。这种宽松的民主式管理,对于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创新的中小企业进行创新意义重大。奥利弗?索姆编著的《没有研发的创新: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企业的多样化创新模式》,通过大量案例系统分析了德国那些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是如何通过多种多样的非研发创新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的。

  从表面上看,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我国的等级观念十分深厚,企业中的长官意识比较明显,这对于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是极为不利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只要运用得当,便可以化弊端为优势。一是只要领导倡导创新,率先垂范,便可“一呼百诺做雷鸣”,迅速形成创新的态势和氛围;二是在制定标准、考核办法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各级管理层出台规章制度、操作规范之后,要交给执行者讨论,由基层提出书面意见。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领导”必须俯下身子聆听基层声音,汲取合理的部分,认为不合理的条款,要列明理由,再交给执行者讨论。这个过程要反复进行,直至达成一致意见,方可正式下达文件。这种办法看似效率低,执行起来必然顺利。三是在使用“头脑风暴法”这一有效的创新工具时,每一个参与讨论的人在进入会议室之前,都要丢掉自己的“乌纱帽”,作为平等一员参加会议,并安排专门人员扮演“魔鬼角色”,即将达成一致意见时,专门挑刺儿,以免“老大”一言九鼎,以便员工畅所欲言,以便华为集团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的决策理念在本企业开花结果。

  (四)构建多层次的工匠关爱机制

  2015年,江南工业集团公司选拔18名来自基层科研、生产一线的大学生班组长赴德参加为期14天的学习参观,理论教育部分聘请了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师授课。在培训和参观过程中,他们看到,德国企业非常人性化,方方面面为员工切身利益考虑。教授在培训过程中一直向他们强调企业与员工关系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应充分为员工考虑,与员工建立起一种纽带关系。

  毋庸讳言,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的管理模式还处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把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当做管理工匠的灵丹妙药,把工匠当做经济动物,把物质刺激当做调动工匠积极性的唯一途径。为了全面落实工匠精神,应该借鉴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管理理念,针对工匠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超我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员工关爱机制。一是对于基层工匠,以物质刺激为主,情感关爱为辅;对于中高层工匠,要着重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是对于顶级工匠,应该借鉴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进行愿景管理。

  《孙子兵法》有言:“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无论使用何种办法管理工匠,必须出自真诚,如果“视卒如土芥”,工匠精神便“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果能“视卒如爱子”,“三年得二句,一吟双泪流”的中国式工匠精神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青木,李珍,丁雨晴,屠丽美.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坚持“慢工细活”不浮躁[N].环球时报,2016-06-10.

  [2]何召展.对标德国企业,打造百年品牌――2015年赴德国培训心得[J].中国民.2016(1).

  [3]王竞楠.德国标准化与德国崛起[D].山东大学,2013.

  道德观察篇3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佐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入选26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匹多莫德佐治组)14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120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133/1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94/1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匹多莫德 儿童 反复呼吸道感染

  Therapeutic Effect of Pidotimod on 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Children

  PENG Cuiying,HE Zhoukang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Hunan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idotimod in treating 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 (RRI) of children.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sixty children who suffered from 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pidotimod group, n=140) and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n=120). The clinical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nl group were 95.0% (133/140) and 78.3% (94/120)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Pidotimod; Children; 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一种综合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以反复发作为特点。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易出现反复感染,如治疗不及时、不合理,可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RRI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与患儿免疫功能不成熟或免疫缺陷有关[1,2]。我院自2005年6月~2007年3月应用匹多莫德颗粒治疗儿童RRI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3月~2007年3月本院呼吸免疫专科门诊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2]的患儿260例,男144例,女116例,年龄8个月~12岁。近期未接受过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疫调节剂治疗,未发现其它重要器官病变。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40例和对照组1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扁桃体肿大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方法

  对照组不使用任何免疫调节剂按常规治疗,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基础,根据血象加用抗生素,依据病情轻重和年龄采用输注和(或)口服给药。治疗组加用匹多莫德颗粒(谱乐益,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4 g/次,2次/d,连服2周后改为0.4 g/次,1次/d,维持4周,随访观察12个月。观察患儿从开始用药4周后直至停药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病情、病程及治疗情况。

  1.3 疗效评定[3]

  治愈:1年以内呼吸道感染未再复发或偶有上呼吸道感染感但不治而愈。显效:发病次数明显减少,一年少于3次,病情明显减轻,如治疗原来需要输液,现仅用口服药即可。有效:发病次数较前减少,一年少于5次,症状减轻。无效:服药后与以前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10.70,P

  表2 两组疗效比较(略)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治疗后退热、咳嗽缓解、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扁桃体肿大消退(患儿由原来的Ⅲ度或Ⅱ度肿大变为Ⅰ度或无肿大视为扁桃体肿大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比较(略)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儿依从性100%。

  3 讨论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复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小儿机体免疫功能发育未完善及免疫功能异常(特别是低下)与之关系密切,尤其是婴幼儿肺泡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量少,且功能差,杀菌与吞噬能力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溶菌酶、乳铁蛋白、补体、干扰素等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物质含量低,故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

  匹多莫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纯度二肽,化学名3L焦谷氨酰基L4噻唑烷酸,是目前全球惟一口服给药后能确知其生物利用度的免疫调节剂,该药本身不具有抗菌活性,但与抗生素治疗相结合,可有效改善感染的症状和体征,缩短住院日。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均表明,匹多莫德尽管无直接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但通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促进可发挥显著的治疗细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匹多莫德可促进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趋化作用和杀伤作用;可促进IL2和γ干扰素的产生,诱导T淋巴细胞母细胞化,调节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比例;使血清中IgA、CD4+有不同程度升高,且调节CD4+/CD8+比值,说明匹多莫德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功能[4]。

  本组资料显示,儿童RRI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由78.3%提高到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匹多莫德作为多相广谱免疫促进剂,可有效地多环节增强免疫水平低下患儿机体抗感染免疫力[2],不仅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也可用于治疗病毒感染,不仅可用于预防感染,也可用于急性感染发作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治疗难治性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呼吸道感染复发率降低对儿童患者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减少患儿反复或长时间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产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反复感染对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损伤,阻断恶性循环。总之匹多莫德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急性期治疗、缓解期预防均有明显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5],为口服剂型,使用方便,依从性好,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一种有良好前景的免疫调节促进剂,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各专业及专题学术交流概述[J]. 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1): 40.

  [2] 卢 競.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医刊, 2007, 42(10): 79.

  [3] 章建富, 竺胜伟. 匹多莫德辅治学龄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 安徽医药, 2007, 11(11): 987.

  [4] 杨明生, 闰 瑜. 匹多莫德(谱乐益)辅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附50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 10(2): 71.

  道德观察篇4

  关键词: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

  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检察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在我国, 检察职业道德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法律、人际、社会关系,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检察人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一、当前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检察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从目前基层检察人员情况看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大部分干警有着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以民为本的职业道德良知,有着良好的法治意识与对公平公正的执着追求。这部分检察人员能够自觉维护检察人员和检察院的良好形象。有部分检察人员只是把从事检察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一个途径。在利益与人情的驱使下,往往容易左右摇摆,意志不坚,难免损害检察人员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还有极少数检察人员缺乏责任心与良知,以自我为中心,违法违纪,枉法办案,追求利益最大化,严重破坏检察机关形象。

  (二)检察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任务落实难

  近年来,绝大多数基础检察机关政工部门配合上级院和地方党委中心工作,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主题教育活动,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教育的组织非常困难,有些时候虽然层层部署,但在贯彻执行中往往大大折扣。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硬性要求多,联系实际少,实际实施不好操作。上级每年布置的政治任务太多,而基层检察院落实任务的措施与手段有限。造成一些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只能应付了事。有些部门埋头于业务工作,忽视职业道德建设,主观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把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看作是“软任务”,因而满足于走过场。

  (三)检察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监督与考核不完善

  监督缺乏手段、考核缺乏硬度,无形中降低了职业道德建设的权威性与影响力,给各项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增加了难度。一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中,常常陷入一个怪圈: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部门,由于没有及时妥善地解决实际问题,导致某些思想问题的产生与延续;而政工部门做思想工作,又往往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与途径,最终使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缺乏约束力。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各部门都应切实负起责来,但操作上往往又把职业道德教育仅仅看成是政工部门的事情。由于政工部门没有管人、管物、管财的绝对权力,导致方方面面的约束力都不够,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难以落实,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缺乏专门的有效的外部监督组织和手段

  虽然在外部检察院要同时受到上级院、地方党委和人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制约,但其监督往往限于听汇报、年终考核,对于日常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其效果和作用有限。而且这些组织不是专门的职业道德监督组织,既缺乏专业人员也没有一套完善规范监督考核法规。在缺乏有效的专门的外部职业道德监督考核组织和手段情况下,仅仅靠内部的监督是不能真正完全落实《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也不能取得长期的有效的进步和发展。

  二、坚持与时俱进, 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稳步推进检察职业道德建设

  2011年底,中央政法委经过探索实践,提出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这八个字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要求,更是广大政法干警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精神之魂、职业之基,是各级政法机关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法治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有什么样的价值坐标,就会有什么样的立场和行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内容在忠诚、公正、廉洁是重合的,而文明是检察官职业道德中对检察官的特殊要求。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包含检察职业道德。一方面,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起着引领的作用,是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范畴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法制的灵魂,是指导广大的政法干警基本思想与行动规范。另一方面,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是实践政法干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要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争当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它们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而和道德相背离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社会所谴责和限制。人民检察院应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建设,确保公平正义、清正廉明、忠于法律、刚正不阿、忠于事实的品格,内化成检察官的信念与整个队伍的自律精神。应直面当前的存在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指导广大检察人员深刻领会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且做到坚定信念、凝聚精神、指导工作。最终,使检察干警的价值观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逐步达到一致,使检察干警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

  三、注重统筹兼顾, 努力使业务工作与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协调发展

  道德观察篇5

  一、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二、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三、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道德观察篇6

  公安队伍专业化进程的推进,对警察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公安院校作为预备警察培养基地,在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必须以思政课为主导,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同时把加强警务化管理与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搭建高效的网络学习平台,最终在警务实践中不断强化警察职业道德。

  关键词:

  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完善,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更加凸显和复杂。在此新形势下,公安机关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正常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公安队伍建设,特别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预备警察的公安院校,能否培养出政治上坚定可靠、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公安预备队伍,直接关系到今后公安队伍职业道德素质及公安工作的成效,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此可见,公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警察在公安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以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调整警察各类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警察自身在公安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状况。[1]公安工作中权力腐败、暴力执法、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的存在,说明了部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缺失。在此,公安院校应全面发现并深刻分析在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学效果欠佳

  首先,公安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课程设置上来讲,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在公安院校没有专门的课程,一般都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学时较少,且缺乏警察职业道德实践训练课程。短时的课堂讲授不足以让学生内化于心,更谈不上外化于行。其次,一些公安院校在警察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仅仅是对内容进行讲授和灌输,教学内容也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没有与伦理学、哲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相结合,没有把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导致课堂空洞乏味,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一些公安院校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过分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致使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过于生硬,缺乏感性的引导。再次,公安院校承担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缺乏实际的公安工作经验,对公安业务内容、公安实际工作情况不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未来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市场经济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经济实现迅速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蔓延,同时也滋生了权力腐败等社会问题。受到这些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况下,难免会受到社会不正之风的腐蚀。因此,一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认为德育教育不符合社会现实,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不认同,甚至反感。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涌入中国,形成了多元的意识形态。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尚未树立坚定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奢靡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其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部分大学生选择公安院校的动机就是为了享受警察职业带来的特殊权力,或者认为警察作为国家公务员是一个收入稳定的职业,而不是出于对人民警察这一神圣职业的职业认同。这种功利性价值取向必然使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事倍功半。

  (三)网络信息大传播的负面冲击

  网络信息大传播是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文化信息。网络没有边界,全世界不同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在这里大聚集、大碰撞。公安院校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其辨别能力弱、缺乏抵御力,必然受到大量负面网络文化信息的极大冲击。网络中充斥的色情、暴力、犯罪、体育竞技、奢靡生活等不健康信息,大学生极易在网络文化中迷失自己,并逐步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反动势力利用互联网大肆恶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诽谤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进行反动宣传和思想文化渗透,误导缺乏信息研判能力的大学生,减弱了大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从而严重影响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导向,使大学生对警察职业产生怀疑和动摇,导致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四)警察就业体制的严峻挑战

  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推进的关键时期,为了选拔优秀的公安新生力量,人民警察选拔录用体制也进行了改革,由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大学生双向选择体制代替了原先单向分配的就业体制。公安院校大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才能正式进入公安队伍。这就导致其中有一部分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无法直接进入公安机关工作,就业的不稳定导致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因此有部分大学生对未来就业产生了消极态度,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弱化了自身与警察职业和职业道德要求的联系。公安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包括公安基础知识、法律基本知识以及警务技能等理论知识的考察和体能测试,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等内涵素质却无法准确考察。这就使得大学生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和体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自身的政治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由于公安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竞争激烈,滋生了就业过程中送礼、托关系等不正之风,对公安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公安院校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策略

  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培养的预备警察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重要使命。在新形势下,要以国家主席和公安部部长郭声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针对当前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提出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策略。

  (一)以思政课为主导,贯穿各学科全过程

  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公安院校要十分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的素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品德修养、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一支意志坚定、专业扎实、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同时要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和公安机关一线业务骨干的双向学习交流机制,引进公安工作中的优秀人才。其次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思政课警察职业道德教学中,除了警察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教师可将公安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案例中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会自然而然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警察职业道德的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知识的灌输,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如组织讨论法,教师可以就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也可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对公安工作、社会实际生活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调查,并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展开有效研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也能更好地联系学生未来工作实际,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思政课教学,在学生的所有课程教学全过程中都应贯彻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二)加强警务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公安院校是培养预备警察的基地,要严格依据《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以“从严治警,从严治校”为方针制定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条例,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纪律作风和道德品质。加强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在需要。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制度中,对内务、仪表仪容、队列训练、请销假制度等进行严格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同时,要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校园、教室、食堂、学生宿舍,通过横幅、广播、板报、电子屏等形式宣传国家相关理论政策、警察职业道德知识、先进人物事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基本的警察职业道德。警务化管理对学生而言是强制性的纪律规定,要想让学生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主动、积极地接受并内化于心,必须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要始终以人为出发点。[2]公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时,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情感的需要。在学生遇到心理或情感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灵抚慰,为其分析并解除困惑。在学生违反警务化管理规定时,不能单一地采取惩罚措施,要将情感教育、说服教育与惩罚教育有机结合,使其从思想深处真正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从而进行调整。

  (三)营造校园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要以“忠、真、智、勇”为核心精神,培养学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信仰、“唯真、认真、求真、鉴真”的价值观念、“理智、明智、机智、睿智”的工作原则、“勇于奉献、勇于牺牲、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英雄情怀。[3]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公安院校要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来营造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公安院校要建设校史纪念馆、榜样人物雕塑、大型事件纪念碑等基础设施,把前辈的先进事迹作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楷模。同时,公安院校要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生的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警民共建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先进人物事迹宣传活动等,让学生深切地参与和体会警察职业的崇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

  (四)搭建网络平台,拓展教育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公安院校要搭建专门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将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在网络平台中要设置专门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板块,结合当前国家的政策精神、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推送有针对性、理论性、时效性、趣味性的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未来警察职业在国家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性质和功能,了解警察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从而逐渐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将警察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山西警察学院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三晋警源”和“山西警院思政部”,通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增加学生对警察职业的热爱和荣誉感,从而使大学生养成基本的警察职业道德,并能够在未来工作中积极主动履行警察职业道德的要求,成为一名严格执法、道德高尚的人民警察。

  (五)加强警务实践,磨练道德意志

  随着公安队伍专业化、执法规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警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警察预备力量,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公安院校大学生虽然有系统的课程学习、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但由于其生活阅历浅,缺少警察职业的实践过程,对警察职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可以说是在纸上谈兵。因此,要想真正使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必须加强警务实践,践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特别是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实践中强化警察职业道德素质,磨练警察职业道德意志。公安院校要加强与公安各实战部门的交流与学习,建设校外实习训练基地,让大学生在具体岗位实践工作中对警察职业道德进行直接而深刻地感知和强化。比如,侦察专业的学生在公安机关担任实习侦查员,参与案件侦查,协助民警进行现场勘查、技术分析和案件研判,在实践中更加热爱公安工作,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作者:白月娇 单位:山西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杜晋丰.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17.

  道德观察篇7

  寓言是这样的,一个池塘边生活着一只青蛙和一只蝎子。有一天,蝎子想过池塘,但它不会游泳。于是,蝎子央求青蛙将它背过池塘。青蛙回绝道:“我才不那么傻呢,我背你过池塘,你肯定会蜇我的。”蝎子反驳道:“我为什么要蜇你呢?我将你蜇死了,我不一样要沉到水里淹死吗?我肯定不会那样做的。咱俩都做了这么长时间的邻居了,应该相互帮助才对。这次你帮了我,下次你有什么需要,我一定尽我所能。”

  青蛙虽然知道蝎子平时德行歹毒,但觉得蝎子说得也有道理,犹豫再三还是同意帮忙。于是青蛙背起蝎子游进了池塘。当游到池塘中央时,蝎子突然弯起尾巴蜇了青蛙一下。中了毒的青蛙大喊道:“你为什么蜇我呀?我死了你不一样得淹死吗?”蝎子一面下沉一面说:“没办法呀,我控制不了我自己,蜇人是我的天性啊!”

  这个管理寓言告诉我们,反映内在价值观的德行不容忽视,领导者也没有必要冒这种风险。但是,对德行进行考察又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德行是一种质的衡量,它无法量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进行比较;其次,德行的好坏是一种主观判断,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同的标准。比如一个人的受贿行为,在清廉的领导者心目中是一种恶的德行,而在同样有受贿行为的领导者心目中就是一种自然合理的德行;再者,德行差的人会本能地或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行为,将自己伪装成德行高尚的人。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套现成的工具来有效地评价一个人的德行。多角度、多侧面、间接性的考察方法就成了德行考察的必然选择。

  口碑是一个人在群众心目中整体形象的反映。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人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掩盖,很难做到除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知晓。所以,从群众那里可以获取考察者所不了解的德行真相。我国领导干部考察中的民主测评,虽然不能测评出一个人的能力,但却有助于德行的考察。

  道德观察篇8

  为切实贯彻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要求,该县县委组织部根据中央组织部发出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党员干部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情况考察细则》,坚持从三方面下功夫,深入考察党员干部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情况,督促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一是从学习领会“八荣八耻”荣辱观着手,进一步明确“考察人”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明确组织部全体干部等“干部考察人”要通过开展集中学习、交流研讨、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深入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并坚持以“八荣八耻”作为加强自身修养、强化党性锻炼的重要标准和追求目标,把学习“八荣八耻”与加强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做到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做一名合格的考察主体。二是从优化党员干部考察标准着手,细化“考德”标准,把党员干部“考德”摆上突出位置。在考察工作中,坚持把“考德”摆上重要位置,既注重考察党员干部工作实绩,也注重考察党员干部思想品德、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细化“考德”标准,把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科学素养、实干精神、团结协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吃苦耐劳情况作为“必考内容”。如将思想品德的表现细化为要求大局观念强、党员意识强、帮带致富好、热心公益事业、见义勇为、主持公道、遵纪守法;将家庭美德细化为要求孝敬老人、夫妻恩爱、教育子女、邻里和睦;对职业道德的考察,则根据党员干部在同一职业工作或在艰苦环境中工作,全县分一、二、三类乡镇,好乡镇、中等乡镇、艰苦乡镇工作得不同分,同时组织其分管工作口子的干部对其职业道德表现进行测评,按优秀率评分。三是从改进党员干部考察方法着手,准确掌握党员干部践行“八荣八耻”情况。采取民意调查的办法,通过向基层群众、下属单位、邻里亲戚发放“征求意见表”,收集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情况;坚持“延伸考察”、“回溯考察”,到考察对象近两年工作过的地方和单位了解情况、倾听民意;推行“干部考察信息员”制度,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个体私营大户等群体中聘请19名“干部考察信息员”,定期与他们进行联系,了解干部的社会反映和群众口碑情况;实行联系通报制度,加强与纪委、公检法、计生、、审计等部门的联系,掌握干部遵章守纪、勤政廉政、执行制度等方面情况。通过采取以上办法,全面了解、准确掌握党员干部践行“八荣八耻”情况,为选人用人提供可靠依据。

  道德观察篇9

  【关键词】德育;班级管理;班级

  德育观察日记德育观察日记是人文思想、精神文明的聚合,旨在强调和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日记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触摸学生的思想动态,基于此适当点拨,有助于激励学生纠正并抵制日记中所针砭的不良倾向和个人恶习,增强自制力。同时,坚持德育观察日记记录以及合理使用,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引导班级内部正确舆论,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一、德育观察日记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端正班级良好风气。班级是一种类社会化的机构,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通过他人的评价和自己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比照,学会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从而全面了解“做人之道”。所以说,每日坚持记录班级德育观察日记,能够端正班级内部的舆论指导作用,指引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优良个性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班内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二)能够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教育教学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应重视素质、品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细致记录着学生日常学习和行为品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不足与进步;同时,德育观察日记还能督促班级管理民主化发展,形成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干部、学生之间的多渠道管理、互相监督的班级管理机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积极性,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于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

  二、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的记录方式

  (一)要注意对细节的观察,发掘问题的内在成因。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环境都不同,因而学生与学生间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由此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德育氛围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记录德育观察日记的时间,不应仅限于在课堂上,而要覆盖学生每天的课余生活与学习,要注意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之间的关联度。其次,注意不仅要观察学生细节行为,还要分析诱发这些行为出现的原因,并详细记录,形成观察链条。通过这样不断地、细致地记录,有益于发现隐藏在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潜在问题,从而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实施纠正措施。比如,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笔者发现班上后排某男生长期不遵守课堂纪律,随意散漫,不仅上课时常走神,还经常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对此,笔者在对该学生进行整体了解和行为预判后,得知因该男生从小父母离异,由奶奶带大,长期在母爱父爱缺失的环境下长大,所以总爱在课堂上闹出一点动静来吸引别人注意。因此将其安排在了前排座位,并安排其担任小组长职务,此后该生课堂纪律和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改善。可见,通过德育观察日记的细节记录,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全面的分析与比较,从而预先推知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的发展轨迹,进而加以重点观察,准确解决。相较于其他德育方式,对端正学生思想认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更直接的作用。(二)要运用德育观察日记的结论,使之有效指导实践。班级德育观察日记并非仅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还包括通过不断观察、记录,形成完整的结论,以此指导班级管理工作,并从中发现班级管理和学生日常行为的德育因素,以此形成“德育引导———班级管理———德育引导”的良性循环,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因此,在前述观察与记录之后,教师要将自己的德育管理思路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例如,笔者管理的班级近期转来一名外校的问题学生,自其进入班级的第一天,笔者就有留意他的行为点滴,并将一一记录在班级德育观察日记中。经过一段时期连续观察,发现这名转校生身上存在这些问题:说话粗鲁,举止不文明,不尊重老师,对同学也十分冷漠,还有着抽烟的坏习惯,因此在观察日记上将其划入重点观察对象。但并非就此作罢,而是在此基础上,将该生身上的问题逐条展开,深层分析。笔者利用周末时间前往该生家中走访,得知该生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由父亲带大,经常跟随父亲去室,久而久之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在了解背景后,笔者为其度身定制了一套德育实施方案:从家长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在学习生活中鼓励他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并安排他担任班中活动委员,鼓励其组织同学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充实内心。慢慢地,在良好的德育氛围和文明礼让的班级风气影响下,该生逐渐改正了不良行为,并慢慢融入了班级生活,为人变得谦和有礼,还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三)要坚持长期记录,及时做好整理与教学反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但在实践中,德育观察日记的效果如何,不仅需要经历上述记录、实施等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坚持反思,及时改正。具体地说,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段时期后,总结归纳日记载录的班级、学生问题和实际引导情况,并从中总结本段时间内的德育成效及不足之处,从中反省、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作出改正。例如,翻查上学期的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德育表现都有记录在案,包括“德困生”的具体转变过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引导和纠正,很多学生有了明显进步。但经过翻查,笔者发现上学期忽略了对部分表现一直较优秀的学生的关注,使得这部分学生的优秀表现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许,也没能及时发现他们因年龄变化而出现的细微改变。为此,在总结与反思德育观察日记后,笔者加强了对这部分学生的观察,并及时给予了他们引导和鼓励,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较之以往有了更大进步,甚至成为班级、年级表率。可见,整理与反思德育观察日记也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环节,对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亦是裨益良多。

  三、总结与反思

  德育观察日记是学生成长的忠实记录,也是学生道德长跑的里程碑,可使学生知悉自己的进步与失误,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平凡甚至十分繁琐的工作,但正是在这平凡和繁琐之下,却蕴含着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正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德育工作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打持久战,通过班级日记使班级管理从制度化转向情感化,使班级组织人性化,根据每天的观察与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斧正问题。希望本文对于“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的论述能为诸位同仁提供良好的德育思路,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为学生营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的氛围。

  作者:何瑩亮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德贤小学

  参考文献:

  道德观察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51-01

  一、教材的巧妙应用

  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 “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 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二、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上一篇:移植肝源的伦理困境
下一篇:观孔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