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N赋能《三明市“十四五”数字三明建设专项规划》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2022年7月25日,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了《三明市“十四五”数字三明专项规划》,《规划》中指出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区块链创新发展,探索区块链技术创新。推动区块链企业落地和技术在各领域应用,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开展区块链城市节点建设并加入区块链服务网络(BSN)主干节点。开展区块链服务(BaaS)平台研究,加快与省区块链底层对接及政务应用上链。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三明市“十四五”数字三明建设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25日

  三明市“十四五”数字三明建设专项规划

  (2021—2025年)

  二〇二二年八月

  前 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发展。“十四五”时期将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编制实施《三明市“十四五”数字三明专项规划》对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数字社会及拓展数据资源分析应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有力助推三明市步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本规划以《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三明市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为依据,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根据三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数字三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以期引导数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推动实现全市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规划的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由市发改委(大数据管理局)牵头组织编制。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第二节 发展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实践 12

  第一节 升级政府数字基础设施 12

  第二节 推进政府数字平台建设 13

  第三节 优化政府数字服务体系 14

  第四章 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16

  第一节 创新农业数字化管理

  第二节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 18

  第三节 引导服务业转型升级

  第四节 推进5G技术协同创新

  第五节 布局通导遥卫星产业链 23

  第六节 促进区块链创新发展 24

  第七节 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建设

  第五章 构建数字社会整体智治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第三节 提高数字治理水平 32

  第四节 强化数字服务能力

  第五节 完善应急服务体系 36

  第六章 拓展数据资源汇聚应用 38

  第一节 加强数据资源汇聚管理 38

  第二节 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应用

  第三节 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开发 40

  第七章 强化网络安全能力保障 41

  第一节 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41

  第二节 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42

  第三节 提升网络安全服务水平 43

  第八章 保障措施 43

  第一节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44

  第二节 强化财政与金融支持 45

  第三节 推进政策与标准规范建设 45

  第四节 构建数字经济创新生态体系 46

  第五节 壮大信息科技人才队伍 46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明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自身优势和结构转型特点,积极探索可行可靠的数字三明建设方案。从突破核心技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建成引领示范高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着手推进,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培育数字三明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模式。当前,数字三明建设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实施了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依托,致力于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一批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推进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5G、千兆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5G产业应用发展,旨在构建5G通信网络环境,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数字三明建设与发展赋能,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在5G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化规划引导,完成全市所有县(市、区)的5G专项规划编制,截至2022年6月已建设5G基站3737个,10G-PON端口1.5万个,实现乡镇以上区域及重要工业园区5G信号及千兆光网络全覆盖。在5G产业应用方面,大力开展“5G+”工业应用,致力打造一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支持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APP典型应用,满足产业信息化需求。

  ——完善了基础信息平台。推动建设市级大数据中心,统筹协调和服务三明市的信息化工作,在三明市市级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资源(政务云计算平台)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政务数据汇聚平台”“e三明公共服务平台”“信用三明网络平台”等多个应用系统,打破了各单位政务系统之间的空间、物理层面的隔离,为政务数据的跨部门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

  ——汇聚了政务大数据资源。政务云计算平台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整合相关政务数据,将分散在各个业务单位的“小数据”汇聚起来,形成“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并对平台内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和调度使用,从而优化了部门间业务流程。自建设开展以来,对接市县70个单位,接入信息系统97个,汇聚涵盖公安、人社、医保、住建、卫健、自然资源、民政、市场监管等重要数据,已编制数据目录829个,汇聚数据总量超20亿条。

  ——增强了产业升级动力。全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逐渐流向数字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智改数转,有效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开发了一批高端新产品、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促进了产业链延伸拓展。初步形成了机械总院海西分院、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六大创新平台,产业信息化的升级转型过渡顺利,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资本、技术、人才和机遇。

  第二节发展形势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不断突破发展,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前进,对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加大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是世界各国谋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明确提出“数字中国”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并作出了系统部署。

  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福建省率先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2021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福建省“十四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提出了到2025年基本实现数字政府智治化、数字经济高端化、数字社会智慧化、数据要素价值化的目标,使新时代“数字福建”建设成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强大引擎,成为“数字中国”建设样板区,也为全省各市的数字化进一步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在数字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市城市光网、无线城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感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得以持续完善,并在资源集约共享化、政府治理高效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民生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高端化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的不断发展,数字三明建设在数字政府建设实践、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数字社会整体智治、数据资源汇聚应用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落实执行福建省数字经济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合新发展格局,紧跟“数字中国”“数字福建”发展潮流,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创新应用。以提升政府信息化水平为引领,以发展壮大数字产业和产业数字化为途径,以提升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为根本,全面推进“数字三明”建设,为三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数字三明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正确处理“数字三明”整体发展与局部建设、当前任务与远期目标、专项业务与整体布局、统一发展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尽量少走弯路,避免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注重“数字三明”基础环境、大数据和应用系统的资源整合,强化业务协同、互联互通,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体实效,避免自成体系、各自为战。

  ——政府引领,共建共享。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数字三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有效提升社会产业和民生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积极健康、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统一行业、企业的数字化业务标准,打破壁垒限制,建立开放机制,实现地域之间、部门之间、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化共建与共享。

  ——发挥实效,提升服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进发展,具体分析“数字三明”应用行业领域的业务流程和实际需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将有限的资源切实使用在关键环节和核心领域。在确保涉密数据信息、工作秘密信息安全,保证资源采集单位、技术创新单位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通过“数字三明”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社会生产效率。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新时代“数字三明”建设基本实现“数字政府现代化、数字经济创新化、数字社会智慧化、数据应用高效化”,成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强大引擎。

  全面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实践,建成高效现代化的数字政府示范。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支撑数字政府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数据汇聚平台高度开放,政务数据可靠共享,政务服务高效有保障。

  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形成高质量融合的数字经济生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高质量融合,传统工业、制造业和优势农业、旅游业的数字化水平全面提高,新兴现代服务业、5G应用产业、卫星遥感和区块链产业实现突破发展,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园区升级成效显著。

  初步构建数字社会整体智治体系,促成和谐美好的文明三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与服务各领域的优势得以充分挖掘和体现,公共安全、医疗、教育、养老、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深入基层,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安全体系基本完善。

  拓展数据资源汇聚应用,构成高效共享的优质资源框架。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千兆光网和5G网络全面覆盖乡镇级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数据汇聚与共享机制基本形成,存量和增量数据资源得到有序管理,大数据挖掘能力不断提升,大数据应用和价值转化逐步涌现。

  第三章 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实践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挥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的高水平数字政府,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第一节 升级政府数字基础设施

  整合优化政务网络和增强政务服务能力。将现政务信息网、政务外网整合成政务外网一张网(承载非密业务);实现政务内网纵向主干带宽扩容,扩大内网覆盖范围,深化内网业务应用(承载涉密业务)。根据福建省部署要求,实现统一运维管理。

  加快政务应用系统迁移。引导市县两级政务部门及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所有非密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市级统一支撑的政务云平台。引导市直部门开展非密应用系统迁移对接工作,完善云平台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制定安全迁移实施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安全迁移、可靠运行。

  专栏1 政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大数据中心:整合现有政务云资源,按照B级机房标准建设,以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原则,分类别、分阶段推进,持续完善政务数据中心建设,确保不影响部门应用。建设内容包括地面楼板安全加固工程、机房装修工程、机房电气系统、精密空调及通风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设施。完善政务云、产业云软硬件设备建设,满足政务部门业务上云和应用系统承载需求。

  第二节 推进政府数字平台建设

  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重点推进数据汇聚与平台建设,通过汇聚、处理、分析、共享和应用各类数据资源,推动信息化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据流通共享,打通地区之间业务链条和数据共享堵点,实现“高频刚需”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发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的能力,加速流程再造、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培育信息化互联网产业新生态。

  推进政务汇聚平台建设。推动大数据中心建设,持续拓展汇聚平台功能,围绕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应用、开放开发、数据安全等工作,提升市政务数据汇聚平台支撑能力。提升平台大数据分析支撑能力,提供数据建模、分析、挖掘等基础服务和应用环境支撑。

  专栏2 数字平台建设工程

  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任意时间、地点、终端的跨部门政务办事服务、便民应用服务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不断满足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建设用户信息库,形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推进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

  e三明平台:顺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趋势,梳理集成各部门(行业)行政权力、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构建“全方位、全天候、全参与”的网上公共服务e三明平台,加快实现手机端全流程网办,推动行政审批向手机端转移,实现“一端全办”。

  第三节 优化政府数字服务体系

  优化利企便民数字化服务。推动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家政、文化、体育、食品药品安全、社区等社会服务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发展,完善现有网上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利于民生的智慧建设项目。推行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打造掌上办事服务新模式,提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智慧服务能力。

  推动政务云、信创云建设。落实“三同步一评估”密码应用要求,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做好政务数据和公用企业数据汇聚。推进市县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与市级政务数据汇聚平台的对接,实现公共数据汇聚,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审批、执法等应用提供数据共享和支撑服务。

  加快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全面推进政府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政府履职效能。建设贯穿省、市、县、乡、村五级互联互通、同步联动的政府统一平台,打破“业务孤岛”,推动政府内部运行和管理数字化、移动化、整体化。

  助力疫情常态化防控。完善“三公(工)一大”融合协同机制,强化疫情信息发布、流调溯源排查、人员核查管控等技术支撑;常态化推动“福建码”赋码转码处置专班工作,推动疫情防控数据共享。

  专栏3 优化数字服务体系行动

  完善“一人一档、一企一档”:依托省上“一人一档、一企一档”接口,结合三明市汇聚共享平台数据,进一步收集部门自然人和法人数据,扩展“一人一档、一企一档”的维度信息和字段,通过e三明向“实名+实人”认证的自然人和法人开放自有数据,推动问题数据纠错治理,不断提高对象档案库的数据质量。

  推进“五朵云”建设。建设统一的市级政务数据中心,完善横向扩展、纵向联通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打造跨领域协同创新网络,提升云平台的泛在通用性、智能协同性和开放共享性,重点推进政务云、产业云、信创云、医疗云、国资云“五朵云”建设。

  建设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按照《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推动一体化协同办公”和省政府绩效考核要求,加快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内部办公、机关事务管理等方面共性办公应用水平,推动机关内部服务事项线上集成化办理,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公,不断提高机关运行效能。

  第四章 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落实执行福建省数字经济工作部署,着力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水平,全面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逐步提高数字经济规模和数字治理效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第一节 创新农业数字化管理

  发展现代智能化农业。采用现代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数据全贯通,实现科学精准种植、供需有效对接、数字化全程管理,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发展地方性特色数字农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促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融合发展,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升级,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普及农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运营模式,依托互联网促进三明市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

  建设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围绕食用菌、茶叶、蔬果、畜禽等特色产业,遴选产业规模大、经营理念先进、信息化应用基础好、现代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开展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

  加强数字林业改革。依托省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全力建好市、县林长制调度指挥中心,加强部门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快“空天地”一体的森林火灾预防体系构建,提升林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设立三明林业产权交易平台,开发林权、大宗林产品等线上交易系统,拓展林产品展示、交易网络渠道。

  专栏4 数字农业探索工程

  建设强化现代农业智慧园:继续支持福建托斯卡纳庄园有限公司、福建大田大方广茶业有限公司等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提升改造。力争每年新建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5个以上市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提升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等环节信息化水平。

  创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做好推荐承担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等工作。推进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项目,实现园区可视化管理、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农业信息公共服务、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等六个方面全覆盖。

  第二节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平台层面,依托机械科学总院海西分院、三明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三明市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三明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评测、诊断、辅导与咨询服务工作机制;行业层面,支持钢铁、装备制造、石墨和石墨烯、氟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5G新基建、高端纺织、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三明工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刚性制造向柔性制造转变,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企业层面,支持三钢集团、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机科院海西(福建)分院、永安轴承、顺源纺织、奔鹿纺织等龙头标杆企业,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形成“装备智能、技术先进、生产集约、管理高效、信息通畅、保障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构建三明市新型工业体系。

  发展智能制造工程。依托天华智能、海西汽车、机科院海西分院、厦工三重、永安轴承、瑞奥麦特、智能家电等骨干企业龙头,推广嵌入式软件、物联网、3D打印、可编程控制器(PLC)、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程(CAD/CAM/CAE)、制造执行系统(MES)和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制造过程的实时跟踪、自动检测、精准管理、智能控制。推动装备产业向“绿色、高端、智能”发展,构建“产品设计—零部件制造/采购—整车(机)—销售和服务”产业链,打造海西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重要制造产业基地。通过工业互联网垂直行业领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支持壮大电子制造和软件业。围绕数字产业化配套要求,积极填补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条。围绕柔性屏、宏基站、储能电池配套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电子制造产业发展新路径,面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芯片、存储芯片、新型传感器等,加快发展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生物特征识别、人机交互等产品和服务,加快专业工业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工业安全软件、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制造执行系统等应用发展,梳理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电子制造和软件业项目,推动电子制造细分领域优势发展。

  专栏5 制造业创新发展工程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研究分院,围绕装备制造、高端纺织、新型建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开展智慧工业园区示范建设,建立平台统一联动、数据流动互通、业务多端协同的格局。

  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深化以下一代信息网络产品、电子核心产品、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实施工业互联网5G新基建:依托将乐金瑞高科、瑞奥麦特、半固态研究所、翔丰华、福建康碳等龙头企业,运用“技术+应用”的5G生产模式,开发生产5G通讯基站散热壳体、通讯基站滤波器组件等小型化、轻量化5G应用产品,提升压铸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

  第三节 引导服务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快金融、物流、零售、旅游等生产、生活领域服务业数字化进程。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动信息、通信和技术全产业链发展,推动通信、交通、商业、教育、文化、医疗等行业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变革。

  扶持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积极推进“互联网+外贸”战略发展,推动出口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技术、服务、品牌等核心竞争优势转化,引导我市传统出口优势行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促进传统外贸转型升级,吸引跨境电商上下游关联产业投资发展,做大做强跨境电商产业链。深化农村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创建工作,推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电商、农产品集配、商贸仓储、快递物流等项目建设。

  培育电商新业态。规划建设农产品展区、培训孵化区、公共服务区、企业孵化区、仓储物流区为一体的电商产业基地(园区)、电商主题楼宇。畅通物流双向渠道,布局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和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快递物流站点,将快递物流有效延伸至农村末梢。鼓励“县长直播”等助农新模式,培育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加强对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合作社社员的实操技能培训,把电子商务培训、创业、孵化等工作下沉到田间地头。

  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各区县基层文化传播设施的建设,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与红色基因的传承,提供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服务,满足民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实施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提高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水平与保护能力。鼓励红色文化产品创作,以视频等多媒体作为三明红色故事的载体,提高红色文化数字化水平,大力弘扬红色精神。

  专栏6 服务业数字化工程

  沙县小吃产业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业务服务系统、综合软件平台,对小吃门店进行数字化改造,建设沙县小吃数字中心。拓展线上线下一体化(O2O)商城和外卖服务平台,建设大数据中台及中央数据机房、大数据展示中心等配套设施。

  电商提升活动:依托我市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打造直播电商产业示范基地。开展“全闽乐购”、线上直播新业态系列活动,推动全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抓好“培才育智”重点工程,助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引导各县培育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和懂电商、开网店、能盈利的电商新军。

  文化数字化消费新场景工程:贯彻《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文件精神,推动“互联网”向传统消费领域渗透,以苏区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专题、重点文化旅游景区、主要文化场馆为重点,集成运用新型数字科技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场景。

  第四节 推进5G技术协同创新

  加强5G规划衔接。优化5G基站空间布局,将5G基站规划有关内容纳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相关详细规划。新建基站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或采用配建方式建设,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征迁补偿,并指导新站选址和建设。

  加速5G产业链布局。结合5G技术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的特点,加强补链、强链工作,认真谋划三明市工业产业支撑5G产业发展的目标,力争形成新的产业集群,积极拓展市场,与国内5G通信龙头企业沟通对接,争取合作。

  加快5G应用创新。着眼于“5G+工业”体系的建设,储备支持一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场景应用、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等重点项目,支持基础电信企业、数字经济企业、传统企业等开展5G协同创新,形成一批面向行业的系统化、商业化运营解决方案。

  第五节 布局通导遥卫星产业链

  建设遥感时空大数据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海丝卫星”发射契机,瞄准海洋科学研究与遥感应用的产学研多种需求,积极探索商业航天合作新模式,积极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与遥感应用研究,探索建设三明市遥感时空信息云平台,发展面向产业应用的遥感时空大数据服务体系。

  支持“通导遥”北斗卫星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北斗系统的应用开发,打造由基础产品、应用终端、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构成的产业链,持续加强北斗产业保障,推进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改善产业环境,扩大应用规模,实现融合发展,提升卫星遥感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专栏7 通导遥卫星应用产业建设

  建设遥感时空信息云平台:以“海丝卫星”为切入点,建设遥感时空大数据服务体系,创建基于微小遥感卫星的卫星时空信息产业发展和服务新模式,通过构建多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和多光谱水色小卫星组成的海丝星座,积极开展遥感应用研究。

  建立海丝遥感卫星数据中心:积极拓展卫星数据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务、自然资源、城市管理、防灾救灾、森林监测、气象服务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形成标准规范完备的空天地海一体卫星数据服务能力。

  培育卫星数据应用服务产业:依托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高校和专家团队,组建碳监测评估中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建设低碳、零碳产业园区,为碳排放、碳存储、碳交易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第六节 促进区块链创新发展

  探索区块链技术创新。推动区块链企业落地和技术在各领域应用,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开展区块链城市节点建设并加入区块链服务网络(BSN)主干节点。开展区块链服务(BaaS)平台研究,加快与省区块链底层对接及政务应用上链。

  打造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围绕三明市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业升级平台和“种业一张图”,形成农产品产业数字生态。围绕工业互联网及标识解析领域,布局“区块链+”纺织互联网、生物医药区块链平台等应用建设落地。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红色旅游、金融监管领域的应用,建设三明人力资本产业服务链,提升三明人才竞争力。

  专栏8 区块链应用工程

  “双碳+”区块链平台:建设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协同搭建碳排放数据存证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碳排放数据资产包。建设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林业碳汇系统,实现碳存储综合管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高分数据和政务、企业和行业等大数据分析、核算,对碳排放与碳存储、碳汇及双碳时间、路径等进行碳评估监测、探索建立碳评估核算体系,为减碳降碳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打造城市双碳综合存证监管平台。

  三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区块链溯源平台:围绕三明国家地标产品(沙县小吃、建莲、永安莴苣、尤溪金柑、茶油等),基于国密算法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底层,搭建统一标准和安全体系的溯源系统。以微服务架构搭建业务中台、产业供销B2B平台,低成本定制多元化业务场景需求。基于产业区块链数据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从生产后端、业务中台、销售前端、产业金融为一体的数字农业经营生态系统。

  三明种业监管服务区块链平台:充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三明种业服务平台、种业信息档案业务系统、区块链底层监管系统和区块链浏览器、平台预留数据分享接入数据接口,全面提升监管部门治理水平,服务区域种业建设,促进种业监管数据的共建和管理,创新治理模式和监管体系,优化三明种业市场监管环境。

  稻种育繁推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集育种、种子生产、加工、销售、推广于一体的区块链平台,加快推进企业种子从制种、育种、扩繁、流通、交易、售后等环节信息上链,实现种子“育繁推”全过程数据信息完整、公开、真实、可追溯。优化企业种子的自主创新和流通效率,从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保障供应和质量,保证种子品质安全和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和种子市场竞争力。

  第七节 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建设

  加快特色支柱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让数字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围绕“433”产业体系,鼓励传统产业应用前沿信息科技,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发挥中关村品牌优势,自主研发或引进新一代数字技术,带动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形成“头部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支持引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

  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革命老区县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环境卫生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城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服务农业农村能力。

  专栏9 产业园区升级与建设工程

  产业集聚区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三明经济开发区、金沙园、尼葛园等产业集聚区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5G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开展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建设,推进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等特色产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引导全市企业主动注册使用。

  推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建设:依托中关村全国多个合作城市和地区,链接全国创新网络及国际创新枢纽资源,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等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创新孵化、软件设计等产业,构建具有中关村特色的生态系统。

  第五章 构建数字社会整体智治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以利民、便民、惠民为原则,拓展服务层次与范围,推动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切实保障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满意度。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促进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发展模式。优先面向智慧工厂、智能电网、车联网等领域探索5G虚拟专网建设。深入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积极推进5G接入网共建共享和异网漫游,逐步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偏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在城市及重点乡镇进行10G-PON及以上端口的规模部署,持续扩大千兆光纤覆盖范围。加强网络各环节协同建设,提升端到端业务体验,积极引导宽带用户向千兆速率宽带升级。

  推进IPv6规模化改造部署。稳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软硬件基础设施支持IPv6协议升级改造步伐。运维保障、网络安全工作与IPv6同步规划、建设、运行,确保网络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加强交通运行数据的积累和挖掘,积极探索智慧交通等新技术应用,用新技术为传统交通运输赋能,推进科技治超系统建设,完善治超工作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强化科技治超手段。

  专栏10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双千兆”网络部署工程: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优先实现城市人口密集区、生产聚集区、交通枢纽、大型体育场馆、学校、医院、热点景区等应用场景的5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推动5G向有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延伸覆盖;围绕工业、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垂直行业的应用需求,推动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落地;加快千兆光纤网络部署,推进10G-PON端口规模部署,并逐步向50G-PON及更高速接入技术演进;积极丰富千兆光纤应用场景,聚焦智慧家庭、工业(产业)园区、学校、医院等场景加强千兆应用创新,促进千兆用户家庭普及率提升。

  智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三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为核心,搭建城市公交全面信息化平台,加快实现营运管理可控化、人车调度科学化、生产过程精细化。实现公交车辆实时监控、智能化调度和安全监控指挥,保证车辆的安全、快捷、准点运行,促进更多出行者采用公交出行方式,实现“绿色交通、低碳公交”。

  智慧停车基础设施建设:自主研发集管理、分析、指挥为一体的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平台,搭建三维空间地图作为平台底图,将泊位资源以及周边生活服务信息精准传达用户。采用“高位视频监控+低位智能视频采集器”相结合的全方位电子化管理方案,建设可视化指挥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实现与城管、交警指挥系统的信息互联和共享,为停车数据提供安全的存储环境。

  第二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完善城市感知基础设施。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完善城市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市政、智能安防小区、智慧水利各类智慧城市项目实施,构建城市感知基础网络,实时采集城市各类数据,监控城市状态,提升智慧城市感知能力,为智慧城市的运行提供基本支撑。

  创新智慧城市管理应用。综合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导航和室内高精度定位等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支持运用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加强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信息化平台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研发应用。

  打造“数字城市大脑”。集成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汇聚自然资源、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城市管理和基础建设六大类专题数据资源,打造大数据、强算力、优算法、高智能的“城市数字中枢系统”,为市政府部门的行业应用、城市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智慧城市“一网统管”。深化城市管理尺度,系统建设城市网络节点。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网格,加强市政、城管、环保、绿化、交通、应急等领域各类城市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联勤联动,构建城市管理一体化结构,推动城市治理从“碎片化”向“一体化”的转变,实现“一网统管”。

  专栏11 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动态数据融合系统,实现对物联网设备、应用系统、互联网等来源数据的统一接入和融合处理。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构建融合时间、空间、人口等数据的时空大数据中心,打造唯一可数、社会要素全的虚拟现实地理空间底座,同时利用数字建模技术构建各行业知识图谱,解决时空数据关联融合、深度应用的问题,为行业应用、城市管理、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业务指导、指挥协调、行业应用、公众服务、运行监测、综合评价、决策建议、数据交换、数据汇聚和应用维护等系统。一方面纵向对接省级平台和国家平台,联通县(县级市、区)平台,横向整合或共享市级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实现三级联网互通;另一方面汇聚全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据资源,对全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综合评价。

  打通平台壁垒:依托时空大数据、政务数据汇聚、城市综合管理等基础平台,结合信息化建设单位需求与建设规划,设计横向扩展或纵向链接通道,连通全市政务、执法、城市管理、生态、水务、林业等领域智慧平台,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

  第三节 提高数字治理水平

  推进数字治理领域协调发展。发挥数据生产要素创新引擎作用,推进三明市数字政府治理、数字社会治理、数字经济治理、数字文化治理与舆情治理等领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三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力争建立“专特新”数字治理三明模式。

  打造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全面整合各类政务服务资源,坚持“一网通办、一端全办”理念,以“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为目标,实现一站式业务受理、全流程网上办事。打造线上线下同步发现、协同解决的治理新模式,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集成指挥和全流程事件处置的综合监督,推进各类部门单位与社会治理相关的工作平台和资源力量成建制入驻、集成化服务。

  推动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争取政策先行先试,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深化数据资源和技术支撑融合,探索本地国有企业合作、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据资产管理运营、数字贸易、数字技术创新等管理制度、模式创新,构建完善的治理服务产业化运营生态。

  加快推进数字生态建设。构建现代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创新,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服务再提升。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武装生态环境监测,助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

  差异化发展网络和信息安全产业。坚持“事业+产业”“产业链+”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在各个社会事业领域的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水平,以数字技术助推政府监管、平台自治、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构建,通过数字化治理激发“数字三明”发展活力,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哺社会治理。积极参与年度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加强培养网络信息安全人才,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专栏12 数字治理应用

  政法系统跨部门执法办案管理平台:对接省上应用服务支持平台、司法认知能力支撑平台、联盟链互认互信平台、跨部门涉案财物平台、刑事案件智能协同中心平台、讯(询)问笔录系统、会议系统等,完善政法系统智慧业务体系。

  网络生态治理中心:通过为社会、企业、法人提供安全监测、金融风险防控、市场监管、社会信用评估等服务,实现打击涉网犯罪、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地区发展、增加财税收入目标。

  网络和信息安全中心:依托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建设网络和信息安全中心,将大安全能力融入三明数字经济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安网络生态治理、门户网站安全、数据安全等重点领域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孵化。

  第四节 强化数字服务能力

  推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瞄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优质社会服务资源下沉,扩大辐射覆盖范围,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在公共服务领域提供一批优质服务、打造一批行业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形成一批典型示范、推广一批创新成果,提升三明市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有效保障民生。

  推进“互联网+教育”。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加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平台,进一步为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提供丰富的在线教育学习资源。

  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项目融智赋能,促进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规范互联网医院有序发展,以县域集成平台系统为抓手,提升系统互联互通水平,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成熟度评级作为中长期目标,稳步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智慧医院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智慧健康养老、数字化健康管理、智能中医等新业态,加速形成健康医疗数据要素市场,使数字健康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推进“互联网+养老”。完善统一的养老公共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引导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智能养老设备等,开发多种“互联网+”应用,打造多层次智慧化、数字化养老服务体系,创造养老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整合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信息平台、公共服务等资源,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开放共享养老服务领域公共数据,汇聚线上线下资源,链接众多异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

  推进“互联网+文化旅游”。打造智慧文旅平台,统筹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智慧型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应急广播体系等惠民工程,发展互联网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文化传播等互联网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一机在手、畅游三明”。

  专栏13 数字服务应用

  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综合平台:在教育、科研、医疗、就业、社保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取得突破,建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业细分领域智能化综合平台。

  三明采购联盟运营项目:扩容扩围、做实做强三明采购联盟,建设三明采购联盟智慧化医药交易平台,常态化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实现联盟成员药品耗材联采、交易、结算、支付和监管的线上全流程闭环管理,推进与国家和其他省际平台之间的信息联通共享,促进药品耗材降价惠民。

  智慧文旅平台:依托三明市旅游基础,全面整合各县(市、区)景区、酒店、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利用VR、AI技术打造线上文旅博览会,开发全方位、全角色、全产业参与的智慧游三明平台和手机APP,提供全过程、一站式、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第五节 完善应急服务体系

  构建应急感知网络与通信体系。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通过物联感知、卫星遥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感知途径,依托应急通信网络、公共通信网络和低功耗广域网,构建全市全域覆盖的应急感知网络。整合全市通信网络资源,构建高效应急通信体系,实现“全面融合、全程贯通、随遇接入、按需服务”,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

  建设市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遵循“平台化、组件化、标准化”的业务应用原则,分析应急管理业务领域,整合分散、独立的应急管理业务系统,建设市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各类应急管理数据资源自动汇聚、关联、融合,通过服务总线与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系统对接,实现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服务共享和业务协同,为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打好基础。

  专栏14 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卫生健康信息化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有医保结算的药店,推动跨系统、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建立全市公共卫生大数据监测预警体系。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推进“福建健康码”与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电子社会保障卡等的多码协同,推动实现全市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行”。

  城市安全管控报警系统平台:系统平台独立建设专线网络,与市公安局110接处警平台对接。在金融网点、学校、加油站、医院、火车站、汽车、涉爆等重点单位安装传感器,实现警情位置、警情类型、视频等信息的实时传输,报警数据可分类别推送给公安、消防、应急、城管、质监等部门,由市公安局统一调度。

  第六章 拓展数据资源汇聚应用

  完善数据资源汇聚平台,建立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提升数据共享统筹协调能力,提高数据应用和流通效率,建成“统一汇聚、按需共享”的一体化政务数据汇聚共享服务体系,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联动。

  第一节 加强数据资源汇聚管理

  持续提升政务汇聚平台建设。围绕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应用、开放开发、数据安全等工作,提升市政务数据汇聚平台大数据分析支撑能力,为数据建模、分析挖掘等基础服务和应用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开展公共企事业单位数据汇聚。依托市汇聚共享平台,按照“需求导向、急用先行、分类推动、成熟一批、归集一批”的实施路径,开展行业部门内的社会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医院、学校、供水、供电、公共交通、邮政等公共企事业单位数据汇聚工作。

  加快政务数据中心整合。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原则,分类别、分阶段推进政务数据中心整合。引导市县两级政务部门及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所有非密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市级统一支撑的云平台。完善云平台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制定安全迁移实施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安全迁移、可靠运行。

  专栏15 数据资源汇聚工程

  推进数据资源目录编制:摸清全市现有自建信息系统和各类数据的家底,优化完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编制公共企事业单位数据资源目录,确定各类数据的共享属性和开放属性,形成适应三明市特色的数据管理规范,建立数据更新的完善机制。

  建立数据汇聚重点难点任务清单:对影响面大、涉及重要民生的部门数据,或其他难汇聚、难协调的部门,重点跟进督促,对不配合、难协调的部门,实行数据汇聚定期通报制度,确保数据汇聚任务完成。

  持续完善基础数据库:根据已汇聚的部门数据,持续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形成准确、可靠,可以服务部门实际场景的基础库。

  第二节 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应用

  开展数据关联建模研究。持续推进大数据算法和关联模型研究,依托时空大数据平台、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多规合一、一网统管城市综合管理等基础平台和数据,完成数据关联建模研究,为政务数据纠错和数据鲜活度提供支撑。

  持续提升数据质量。加强对部门汇聚数据的清洗比对,建立以应用为驱动的数据纠错体系,完善问题数据从发现、 提交到纠治、反馈确认的全流程网上处理纠错流程机制。

  专栏16 数据资源共享应用工程

  电子证照应用及管理: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的意见》文件精神,建立长期有效的电子证照管理机制,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和互通互认。完善调整事项办理过程中的材料受理方式,对能够通过证照平台获取的材料,不要求提交纸质证照。将电子证照生成作为业务流程必要环节,确保在事项办理过程中,电子证照随办结同步生成、随变更同步更新或废止,在应用过程中发现电子证照有误或缺失,由证照颁发单位及时纠正、补充、更新。

  第三节 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开发

  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开发规范。分析各行业各领域数据资源属性特点,在汇聚共享数据资源的同时,完善相关规范与章程,开辟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化途径,确保数据开放开发有法可依,保证数据资源应用的高效性。

  构建多源数据应用体系。以多源数据功能作用为导向,构建数据融合的应用体系。以数据资源为纽带,连通多部门数据通道,加强部门间合作,挖掘多源数据潜在价值。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应用,推动社会利用政府开放数据向纵深发展,积极拓展开放数据在政务数据应用方面的示范项目。

  专栏17 数据资源开放开发工程

  建设市级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平台:参照省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平台标准和规范,依托市汇聚共享平台,建设市级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平台,逐步推动数据面向社会的公共开发利用。

  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应用:征集遴选公共数据资源利用示范项目,新增10个以上具有三明高质量发展特色的数据开放应用示范案例,引领带动开放数据应用向企业、惠民、社会等方向推广。

  开展公安数据和政务数据融合治理:构建政务数据公安网侧数据备份中心,改造完善公安网和政务网安全边界,以公安人口“母”数据为基础,在公安网侧开展应用场景开发,重点围绕矛盾纠纷化解、疫情防控等应用场景提供结果赋能。同时,在政务网搭建前置应用资源区(计算、存储资源等)及可视化建模中台,为市直各部门结果数据汇聚提供统一展示,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

  第七章 强化网络安全能力保障

  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推进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为数字三明发展筑牢网络安全基石。

  第一节 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兼顾促进发展与风险防范,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与数字三明发展良性互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执行等级保护、安全测评、密码应用、电子认证、应急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规定,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的保护,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网络安全技术应用。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硬件设施安全级别,从基础设施层面建立信息安全保护屏障。建设新融合基础设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融入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加强平台和数据的保护,提高网络抗风险能力,全方位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第二节 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加强数字安全规范建设。健全完善网络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明确信息查询使用权限和程序,建立完善信息查询使用登记和审查制度,防止信息泄露,严格落实安全保障责任制,建立完善的日常运维管理机制。

  建立数据共享安全工作机制。按照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福建省政务数据管理办法”等规定,统筹协调数据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工作,同市政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安全工作机制,共同开展网络数据安全监管。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数据共享安全风险信息的获取、分析、研判、预警工作。

  完善数字资源安全保障。制定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加强数据资源安全监测,规范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推进数据跨平台流通安全评估,分类分级保障数据安全。建设城市安全底座,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增强运行监测和分析预警能力。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健全不良信息发现机制,加大治理力度。

  第三节 提升网络安全服务水平

  加强网络安全工作。推进一体化网络安全应急指挥,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将网络安全责任、监督、激励等工作融入数字政府业务体系,建立常态化更新机制。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统筹部署,强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配合各级网信、网安部门做好网络安全工作。

  完善网络安全监管体系。提升网络安全监管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分析、态势预测和常态化治理。加强网络安全主体信息的监测管理,强化一体化网络安全支撑体系。提升网络安全支撑能力,加强应用和移动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安全监管联动机制,提高网络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

  第八章 保障措施

  “十四五”期间,三明市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将朝着集约化、共享化的方向前进,强化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为了保持三明市数字经济发展激励政策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顺利完成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第一节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成立数字三明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市范围内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及重大项目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确保合理布局和互联互通。合理配置各地大数据部门编制和人员,整合市级信息化队伍力量。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全市一盘棋思想,严格按照工作计划提出的要求和任务目标,共享资源,协同发展。

  理顺平台管理事权关系、辅助优化相关管理部门行政结构、提高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强化三明市大数据局的引导作用和三明市信息产业公司的带动作用,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数字经济稳步发展的合力。

  完善信息化项目的考核机制,提高信息化运行机制效能。将数字经济建设工作纳入市对县(市、区)和部门绩效的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和“五比五晒”考核体系,重点依据省对市绩效考核方案、数字经济重大项目进展等内容进行考核。

  第二节 强化财政与金融支持

  在共建共享共用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为企事业单位的政府信息化提供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引领企业与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和两化融合等领域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及国有企业资本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撬动更多资本参与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节推进政策与标准规范建设

  完善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标准化、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鼓励创新型应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完善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和奖励政策,加强核心技术领域方面的经费保障,督促各项配套资金的落实,提高数字经济发展财政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各部门数据汇聚共享的力度,完善服务体系与监督机制,拓展社会化应用。

  推进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监督机制等标准的规范和引导。加强政府引导,依托数字化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加快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数字化项目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促进网络互联互通、系统互为操作和信息共享,形成一批具有三明特色的地方标准。通过提升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水平,增强标准化创新能力。

  第四节构建数字经济创新生态体系

  结合三明市城市发展规划,统筹布局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人才、平台等科技创新要素,精准布局“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进行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创新,为“新基建”提供信息化、精准化、专业化、系统化、生态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保障。

  营造宽松、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和社会环境。通过奖励、补助和政策扶持,吸引新型投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优势集群。引导有研发优势和行业地位的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产品研发,提高自主创新研发水平。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支持高水平研发机构与企业联合创新,通过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带动各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第五节壮大信息科技人才队伍

  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积极推进与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及华为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人才培育合作。以合作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互为补充,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核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政策,制定人才培训计划,重点提升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引进、使用和推广等方面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先引进国内外掌握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的前瞻性高端人才。在我市开设的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材料化学、电子商务等专业基础上,提升三明市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后备与补给能力,培养满足区域发展战略和三明市信息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文章来源:三明市人民政府

  文章原标题:《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市“十四五”数字三明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上一篇:去苗寨旅游时,为什么不要拿姑娘给你的“手帕”?导游道出了实情
下一篇:去了7次清远,踩的坑都在里面了,去旅游的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