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四川日报》特刊用5个连版报道雅安!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今天

  《四川日报》推出“兴川答卷”珍藏特刊

  其中

  用5个连版推出雅安篇

  ——《五年砥砺奋进 雅安谱写发展新篇章》

  为雅安点赞

  

  五年砥砺奋进 雅安谱写发展新篇章

  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

  五载春华秋实,雅安走过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五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奋力实现了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目标、“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四个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顺利开局,雅安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立市之本,森林覆盖率持续位居全省第一,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创十年来最好水平,成功创建大熊猫国家公园园地共建先行区。创新出台《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3部全省首部相关领域地方性法规,河(湖)管理保护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近两年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考核分别排全省第一、第二,良好生态成为雅安最亮丽的名片。

  经济质效明显提升。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五年累计增长49.65%,被评为全国财政管理先进市、全省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先进市。大数据产业园规模体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数字经济突破300亿元;雅安经开区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碧峰峡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蒙顶山茶”“汉源花椒”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为雅安经济量级跨越、能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总体安排,投入近4万名精锐力量、整合119.5亿元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提前两年完成9.4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户人均纯收入翻了近两番,实现从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先后3次获评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等次,在脱贫攻坚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千年雄关“金鸡关”变坦途,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三区”一体全面加速,城市空间格局加速由“三山夹一城”到“一芯连三区”转变;雅州新区建设快速起步,中心城区和县城建成区面积分别增长23%、34%,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建成3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辐射带动90%以上农户增收致富。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开工建设,成雅铁路、雅康高速建成运行,对外四向通道、市域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有力夯实了雅安发展的硬支撑。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率先落地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政策,“社银合作”模式等7项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开放合作深入推进,积极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都、重庆落地合作项目147个,与西藏拉萨、重庆江津、广西贺州等缔结友好城市,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60个、到位市外资金超2270亿元,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社会民生保障有力。坚持每年谋划实施一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川西教育中心、川西医养中心建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良好教育和医疗资源。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连续两年全省第一,连续五年获评全省维护社会稳定优秀市;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扎实抓好防汛减灾、森林防灭火、安全生产等工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高标准建设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高质量承办党史学习教育省级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暨省级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东方白”“红军红”惊艳亮相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持续转作风树新风,近两年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分别排全省第一、第二。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着力构建“党委领导、分工负责、分线作战、点长落实”的工作格局,广泛凝聚起推动雅安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奋进新征程,接续再出发。我们将锚定“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体发展定位,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高地、全省西向拓展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高地“三个高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门户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四大经济”,力争明年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台阶,为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积极贡献雅安力量。

  我们的5年

  从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施工开始,我参与了产业园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见证了雅安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到快速起步,再到跑在前列的过程。过去几年,领军企业闻风而至,重大项目不断落地,园区集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等一批行业领头企业入驻,累计引进大数据及关联产业项目169个。2021年,大数据产业带动雅安市数字经济及相关产业规模达309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居全省第一。未来,我将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在雅安数字经济发展大潮中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雅安经济开发区市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涛

  过去到甘孜州出差,得从国道318线翻过二郎山,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从雅安到康定需要4个小时,对于晕车的我来说尤其煎熬。

  2018年底,雅康高速建成通车,1个多小时就能从雅安到康定,两地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实现了四川高速公路从平原向高原的跨越。过去几年,雅安初步构建起综合交通体系的“四梁八柱”,对外四向通道、市域1小时交通圈和主城区15分钟快速交通圈基本形成,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622公里。接下来,围绕全面建成全省西向综合交通枢纽目标,我将继续为雅安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努力奋斗。

  雅安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科副科长 于文福

  作为一名管护员,我每天都会上山巡查,除了反偷盗猎、护林防火等日常工作,还要寻找区域内动物粪便,调查野生动物活动轨迹。我的爷爷和父亲都生于长于这片大山,他们从最初的“伐木人”转变为后来的“栽树人”;11年前,我接过父辈的责任,开启“护林员”生涯。我们祖孙三代工作职责的转变,见证了这里自然环境的改善。过去几年,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宝兴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如今全县共有181只野生大熊猫。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将继续巡山护林,为大熊猫守好这片绿水青山。

  四川省夹金山林业局蚂蝗沟工程区新寨子管护站管护员 苟显熙

  数说5年

  2017年

  地区生产总值:608.54亿元

  第一产业:101.67亿元

  第二产业:206.46亿元

  第三产业:300.41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32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45元

  2018年

  地区生产总值:653.34亿元

  第一产业:113.84亿元

  第二产业:207.77亿元

  第三产业:331.74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98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2元

  2019年

  地区生产总值:723.04亿元

  第一产业:128.05亿元

  第二产业:227.07亿元

  第三产业:367.91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43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6元

  2020年

  地区生产总值:754.59亿元

  第一产业:151.78亿元

  第二产业:225.88亿元

  第三产业:376.9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91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90元

  2021年

  地区生产总值:840.56亿元

  第一产业:157.90亿元

  第二产业:259.50亿元

  第三产业:423.16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22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0元

  数据来源:雅安市统计局

  

  雅安:

  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

  

  雅州新区。

  

  雅西高速拖乌山段。

  

  雅安名山茶园。

  初夏,青衣江波光粼粼,两岸绿意连绵。在雅安市区滨江文化绿廊长达7公里的绿道上,一些市民穿着运动装晨跑,呼吸着早晨的清新空气。

  2021年,雅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3,在全省15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吸氧”,是雅安吸引外地游客的“法宝”,更是雅安本地人的日常。

  近年来,围绕省委“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的要求,雅安始终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基础设施明显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雅安将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和谋划“市之大事”有机结合,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在融入国省战略中奋力实现新的更大作为。

  □韦睿/文 黄刚/图

  生态立市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位居前列

  “请妥善处理废弃物,不带入火种勿吸烟。”“请保持自然环境原有风貌,爱护野生动植物,尊重当地民风民俗”……近日,游客们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邓池沟片区,大熊猫国际溯源营地的工作人员向游客们详细讲解“访客环保安全守则”,并填写访客登记表。

  该营地负责人表示,此次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试行生态体验访客登记制,既是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优质的环境与服务,也是为了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

  这是雅安在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创新举措。雅安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命名地和模式标本产地,也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三省12个市(州)中,雅安是试点面积最大、县份最多、占比最高的市(州)。

  近年来,雅安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作为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以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连通性保护为核心,栖息地恢复和生态廊道建设、野化放归基地建设和种群复壮、珍稀动植物保护、入口社区建设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5月,名山区百丈镇解放村绿意盎然,月亮湖水波荡漾,湖岸繁花似锦,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在河湖广场,解放村党委书记彭启华指着干净清澈的水面说:“现在的湖水和我小时候一样透亮。”

  过去,由于河湖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垃圾污染水质,湖水浑浊发臭。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后,解放村河湖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月亮湖是雅安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的缩影。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雅安境内青衣江、大渡河支流纵横。近年来,雅安创新出台《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284条河流、41座水库、42处渠道纳入河(湖)长制实施范围,实现各类水域河(湖)长无缝衔接、网格化管理,河(湖)管理保护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过去几年,雅安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立市之本,深入实施绿美雅安“七大行动”,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森林覆盖率持续位居全省第一,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创十年来最好水平,成功创建大熊猫国家公园园地共建先行区。

  未来,雅安将持续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发力,长江上游生态高地加快建设,形成市域大美公园形态,擦亮“天府之肺、熊猫故乡”名片。大熊猫国家公园先行区示范地加快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打造出色出彩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第一市。

  文旅兴市 文旅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小朋友特别喜欢这里,景区里有大熊猫,路上也有各种萌萌的大熊猫造型。”5月3日下午,来自重庆的李茂雨一家在碧峰峡景区游玩,带孩子看了一场熊猫啃竹子的“吃播”,参加了特色“科普小课堂”。

  今年“五一”假期,碧峰峡、蒙顶山景区依旧是热门的“网红景点”;喇叭河景区全面预约开园,成为节日期间全省热门十大景区之一;牛背山景区时隔6年迎来预约试开园,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打卡”。“五一”假期,雅安全市38家A级旅游景区恢复开放37家,纳入统计系统的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83.95万人次,同比增长32.06%,实现门票收入711.38万元。

  作为国宝大熊猫的故乡,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雅安熊猫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传承千年、汉代文化博大精深、红军文化光耀千古、民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三雅”文化独特浪漫。

  坐拥雄厚的文旅“家底”,近年来,雅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抓项目促投资,加强文旅融合,创建特色品牌,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艺术基金等的创建和申报方面实现“零”的突破,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红色文化品牌更响更亮。以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为契机,成功举办全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红色旅游年启动仪式。宝兴县夹金山红军纪念碑等3个点位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5条、红色研学线路4条,夹金山、安顺场红色主题培训火爆全年。

  融合创新发展再上台阶。打造大型精品民族舞剧《茶马古道》,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非遗项目旅游商品化取得新进展,雅安茶厂获评四川省首批非遗传承保护基地。骑遍四川·2021年“环茶马古道”雅安公路自行车赛被评为川渝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全省首个省级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文教新城运行良好。

  品牌创建取得重大突破。荥经县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雨城区、名山区、宝兴县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全县二郎山旅游度假区被授予省级旅游度假区。新增中国花椒博览园、红军村2个3A级景区,王岗坪景区已开展创4A级景区省检,截至目前,全市A级景区38家,4A级以上景区22家,位居全省前列。

  未来,雅安文旅发展目标清晰——文化旅游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5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旅游产业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2家,加快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建成一批高星级标准旅游饭店、精品旅游民宿,打造一批文旅特色消费场景,引燃文旅经济“新爆点”。

  交通强市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形

  5月13日,雨名快速通道(名山区段)建设现场,工人们有序分布在各个作业面。正在加速施工的跨线桥下,成雅高速公路川流不息。

  “施工难度最大的跨线桥已经完成约90%,按目前进度,预计8月底完成左幅桥梁合龙。”项目建设单位副总经理张曦介绍,预计今年内,雨名快速通道(名山区段)将建成通车。届时,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15分钟快速交通圈将形成。

  当前,围绕构建“一核一环一芯”发展新格局,雅安以主城区为“一核”、以绕光华山环线为“一环”、以光华山为城市绿芯,全面提速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三区”同城一体化发展。雨名快速通道、成雅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连线成网,正勾勒出同城化一体化的“空间发展轴”。

  此外,雅安加快南北两翼国省干道提升改造,荥经至天全快速通道、省道308线荥经至雨城段等项目加快实施,国道351线、108线、318线间的互联互通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县域内农村公路网也越织越密。

  “原来进村的是一条泥巴路,一下雨全是泥,出行不方便,更别说卖茶叶了。”荥经县宝峰彝族乡莲池村村民罗钊平正在自家茶园忙活,山坡上连片的茶树郁郁葱葱,“现在好了,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泥路,运输成本低了,茶叶也能卖出去了。”

  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雅安新改建农村公路2016公里,新增13个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

  镜头转向成雅高速公路,金鸡关互通车来车往。这个矗立在名山和雅安之间的西蜀边关,过去被人们称为“威震西南第一关”。去年初,开挖土石近400万立方米,一条平坦而宽阔的大道,取代了过去阻挡眼前的大山。

  如今,雅安至成都、西昌方向互通无阻。“昔日雄关”变成“今日坦途”,金鸡关互通也成为雅安构建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的标志之一。

  过去几年,雅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成雅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雅安市中心城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雅康高速建成运行,形成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峨汉高速、泸石高速、成雅快速通道(雅安段)等项目加快建设;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开工建设。雅安主城区15分钟、市域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十四五”期间,雅安围绕建设“全省西向综合交通枢纽”总体目标,规划项目投资近3000亿元,实施交通三年攻坚大会战,构建公、铁、空、水四位一体综合立体交通,打通东、西、南、北“四向通道”。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省西向综合交通枢纽和生态交通样板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大幅提高,“三区”交通同城化发展取得实效。

  新区活市 产城融合空间全新架构

  二季度,雅安进入“项目集中攻坚季”,雅州新区各个施工场地热火朝天。在雨城区草坝镇青衣江畔,形似帆船造型的产学研基地已具雏形。

  “目前,专家大楼20楼层底板浇筑已完成,正在进行顶板钢筋绑扎和支模架搭设。”5月12日,指着左侧主楼,产学研基地项目主管李雨舟算着工期,今年8月要完成封顶,计划明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届时这里兼具产学研发、政务服务、商务会务、酒店休闲等功能,以体育、教育、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活力新城为建设目标。

  今年是雅州新区由起步进入全面建设的关键之年。对标雅安“三年跨千亿、五年上台阶”目标任务,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产城融合等方面,雅州新区目前已初步包装储备重点项目260个,计划总投资2612亿元。

  过去几年,雅安城市扩容提质,三区一体全面加速,雅州新区建设快速起步。“高水平建设雅州新区”,作为重大战略部署被首次提出,对于雅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有着重要意义。

  按照组团式发展模式,立足自然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和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产城融合发展,将发展范围划分为经开区、文教新城、成雅新城和融合发展区四大区域。

  俯瞰位于雅安经开区的雅州新区人才公寓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200多名工人在作业面上交叉施工。

  “目前,土石方、支护、桩基等工程均已完成,预计2023年达到竣工验收条件。”中核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卫华介绍,该项目包含14栋住宅及3栋配套商业用房,建成后将对雅州新区人才安置提供服务。

  当前,雅州新区正加快构建产城融合总体空间格局,以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为核心,配套建设数博菁雅汇、数字文化公园、便民服务中心、高端人才公寓等项目,加速构建功能互补融合、生产要素汇聚、支撑带动力强劲的“中央活力区”,推进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迈进,促进城市发展与人口集聚、功能完善相结合。

  按照“一年起步、三年成势、五年基本成型”总体目标,加快将雅州新区建设成雅安的“产业之翼、未来新城”,促进雅州新区这一“关键变量”成为雅安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到2026年,雅州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功能逐步健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基本具备承载城市核心功能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能力,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力争建成省级新区。

  

  雨城:

  彰显主干担当

  奋力推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俯瞰雨城区。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

  5月10日,被誉为“西蜀第一汤”的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温泉公园,挖掘机、运载车穿梭其间,一口新的地热矿泉井正在开发,项目建成后,将为雨城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总投资30亿元的十里芳菲·温泉康养谷项目在温泉公园加紧建设,该项目包括示范区、核心区两个区域,集精品民宿、温泉酒店、温泉林舍、农业景观等业态于一体。

  项目建设有“力量”、民生实事有“温度”、文旅康养有“方向”,雨城区不断激励和引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担大任”、站位全局“观大势”、倾注全力“创大业”、团结一心“赢大考”,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主干担当,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章晁 文/图

  立足资源 文旅产业特色彰显

  古戏台川剧表演、老街汉风巡游、非遗文创产品展销、汉风民俗表演……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第一天,雨城区上里古镇热闹非凡,2022年雅安市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暨雅安市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系列活动发布仪式在这里举行,不少本土网络达人汇聚上里古镇,推介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美食美景,带给了游人们不一样的体验。

  近年来,雨城区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展现出“经济更优、人气更旺、业态更兴”的新面貌。领略大熊猫和野生动物的萌趣、在海子山和望鱼古镇听雨观雾……雨城区在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之后,不断做实、叫响、擦亮这一金字招牌,先后创建国家级、省级品牌7个,实施“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并策划组织实施了“金牛慧消费”行动、“雨城美”新年音乐会、高雅艺术进社区等活动,成功举办茶马古道雅安公路自行车赛、国青男篮挑战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

  雨城区正不断让本地人“走出来”,周边人“聚过来”,旅游人“留下来”,主城区“亮起来”,夜经济“活起来”。

  5月11日,雨城区多营镇五营村半山腰花舞田园样板区建设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一天一个样,都开始封顶了。”五营村党总支书记李春强表示,文旅项目的实施,将会给从前以传统农耕为主的五营村带来明显的变化。

  立足大熊猫、茶马古道两大世界级IP,雨城区加快文旅项目实施。目前,十里芳菲·温泉康养谷、海子山等项目快速推进;上里、周公山、多营3个文旅康养产业强镇继续升级;结合乡村振兴布局,正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鼓励发展乡村美宿、田园综合体等旅游新业态;同时开展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累计接待游客471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16.61亿元。”这正是过去5年雨城旅游交出的答卷。

  聚焦关切 民生实事快速落地

  “以前蚊子多,院子里杂草丛生,杂物乱堆乱放,去年年底改造完成后,小区看起来安逸多了,我们住户都很满意。”在雨城区上坝路207号院居住了40多年的杨家祥看着改善后的家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管网升级、路面平整、垃圾分类、绿化完善……在雨城区,越来越多的老旧大院面貌焕然一新。今年,雨城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被确定为2022年雨城民生实事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8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93个,户数7502户,建筑面积58.99万平方米,涉及改造路面,维护排水排污管道,通信、电力线路改造,供水改造,安装监控设施,维修消防设施,绿化小区,建设停车位,配套养老设施、物业设施、智慧小区管理系统,化粪池疏浚,充电桩安装等。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立项、初步设计和清单编制等工作。

  不久前,雨城区举行助力雅州新区2022年春风行动大型网络直播招聘会,推出“屏对屏”的“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求职者通过直播视频,更直观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企业文化,满足不同劳动者需求。在近3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3万余人次在线观看,近千个岗位也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过去几年,雨城区从群众的“关键小事”着手,把每件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累计投入民生资金56.57亿元,组建3个教育集团,成实外、师大启夏幼儿园落地雨城,新(改、扩)建学校14所,新增学位11890个,体育特色教育、普职融通持续发力。川西医养中心(东区)建成投用,雨城区人民医院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和雨城区人民医院设施配套建设等重大民生项目即将竣工投用,脱贫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就业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主办了2019年中国户外徒步城市积分排名赛(雅安雨城站)等大型体育活动赛事,以及“年猪节”“端午龙舟赛”等文艺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多向发力 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5月6日,雨城区开展全区2022年第一次重点项目现场拉练活动暨重点项目调度会。一天时间内,参会代表走访了全区5个重点项目,召开工作会议研判形势,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雨城区通过文教新城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将加快推进雅州新区文教新城‘高品质宜居新城’建设;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城市更新发展;通过周公山温泉开发打造等项目的实施,将构建‘温泉+’业态,进一步拓展文旅产业链。”雨城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雨城区坚持以“项目为王”抓落实,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确保实现年度目标任务。

  一季度,雨城区重点项目投资累计完成15.09亿元,同比增长34%,超额完成计划任务,1—3月新开工22个重点项目,省重点及列入全市标志性、引领性的5个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站在新起点,迈步新征程,雨城区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锚定“三城三示范”宏伟目标,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深入推进雅州新区文教新城建设,融入“三区”同城化发展,逐步构建“一核一环一芯”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五宜”雨城区的幸福美好。继续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材料、机械制造,大力实施“工业补短板”行动。喊响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业态拓展,为雅安申办全省旅发大会夯实基础,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雨城建设的新篇章。

  芦山:

  践行重建新路

  旅游赋能县域经济发展

  

  芦山县根雕文化产业园。

  

  在芦山县射箭坪观赏围塔漏斗。

  5月,雅安市芦山县禾茂田园农旅融合示范点步道旁的鲜花开得正艳,田野中的农房涂上了各种彩绘图案,农民在田间忙碌耕耘,田园小火车载着孩童,欢声笑语不断。

  过去9年,芦山县积极践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实现从恢复重建到发展振兴的大跨越。如今,芦山又描绘了“继续发力、更好发展,实施追赶跨越绿色崛起发展新战略,书写‘传奇古姜城·魅力新芦山’时代新篇章”的发展蓝图。

  同时,芦山全力做好“文旅兴县”大文章,紧紧抓住雅安“重塑文旅形象、重振文旅雄风”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芦山的气候、生态、自然资源等优势,坚持以汉姜文化为魂、绿色生态为本、清凉康养为支撑,推动形成“全域有景点、四季有看点、时时有热点、处处有亮点”的旅游新格局,围绕“一关一山一洞一斗一河”世界级自然奇观,打造好成渝地区休闲度假康养清凉目的地。

  □ 章晁 文/图

  “农业+旅游”:小田园也有大风光

  国道351线改扩建完工,让禾茂这个曾经闭塞的村落变得四通八达——距芦山县城车程10分钟,至雅安市区30分钟,距雅康高速仅5分钟车程。

  “禾茂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2019年返乡创业的宋志文从小就熟悉各类中药材,他认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有适宜中药材生长的自然优势。

  “依托资源禀赋,我们要走好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宋志文介绍,禾茂田园建设了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600亩、葡萄采摘园30亩。此外,还建有中药材科普基地,在这里游客可以动手体验药材加工制作,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药果蔬采摘基地,游客还能前往田间地头采摘纯天然的果蔬。

  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禾苗田园新建、改造民宿8栋,新增中餐馆、火锅店,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同时,开发百草园、三味书屋、竹林咖啡馆、中医养生馆、中药展示体验馆、国标游泳馆、珍稀蝴蝶馆,以及田园小火车、魔幻密室、红色登山步游道等休闲游乐项目,建立起以中药材种植为中心、农旅融合发展的全链条康养旅游产业。

  亭台湖景交相辉映、幢幢新居点缀其中……在龙门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田园美景如诗如画。春末夏初的午后,各种野花争相斗艳,孩子们在旅游廊道嬉戏玩耍,大人们则在亭中闲谈,一阵风吹过,时间仿佛静止下来了,让人们尽情享受这春光。

  龙门溶洞、青龙峡谷、青龙场新村……如今的龙门镇,已建成集乡村旅游休闲、生态避暑度假、地质科普观光、户外运动探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旅游。

  芦山以生态旅游环线为带动,加快推进禾茂田园、锦绣田园、秀美渔村等农旅融合示范点建设,推出了一批亲子体验、农耕体验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推动实现“灾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果园”,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形态,着力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

  “文化+旅游”: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4月19日,芦山县大自然根艺厂生产车间弥漫着楠木的清香,习艺钻研近13年后,杨鹏已经能够独立完成难度较大和质量较高的作品,“除了传统中大型家具,现在一些小型艺术品,例如大熊猫雕塑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芦山被誉为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乌木雕刻工艺源远流长,芦山将传统的汉文化雕刻技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传承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走进芦山县根雕文化产业园区,200多家根雕企业分布其中,各式各样的作品琳琅满目,作品以被誉为“国木”的金丝楠木雕为主,具有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目前,芦山县的香楠、水楠、金丝楠等名贵乌木储量位居全国前列,乌木根雕产品在全国市场具有影响力。

  在芦山汉姜古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姜城故里、姜城月夜、姜城往事、姜城水岸等风景融汇其中,东汉石刻、明代城墙、清代牌坊等古迹仿佛诉说着芦山悠久的历史。芦山拥有2300余年的建县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丰富,古羌文化、蜀汉三国文化、乌木根雕文化等众多文化相互交融。

  芦山将“根雕”与“汉代文化”深度结合,给人以别具一格的旅游体验。行走在根雕一条街上,以仿汉代建筑为主的房屋映入眼帘,独具特色的根雕技艺,演绎和丰富了充满汉风神韵的雕刻文化。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由根雕制作而成的旅游产品十分丰富,产品远销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

  接下来,芦山将把根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集内容展示、教育研究、文创开发、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根雕艺术产业集聚平台和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中心,不断推动以根雕文化、汉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生态+旅游”:近距离欣赏好风景

  日出、星辰、雪山、云海……近期,一组由芦山本地摄影爱好者拍摄的芦山射箭坪风光照在当地人的朋友圈“刷屏”。射箭坪位于芦山县龙门镇、太平镇、宝盛乡三镇交界处,是由三条山脊交汇形成的一处天然观景平台,其所处山脊高度为1500—1700米,是赏景的好去处,也是芦山众多自然美景的典型代表。

  芦山是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奇观富集地,森林覆盖率超过78%,有“一关一山一洞一斗一河”(飞仙关、灵鹫山、龙门溶洞、围塔漏斗、大川河)自然景观,境内分布有大熊猫、珙桐等40余种珍稀动植物,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四川生态气候康养县等称号。

  近日,随着气温不断升高,芦山县大川镇多家农家乐老板日渐忙碌起来。“清凉避暑地,七彩大川河”。大川是距成都较近的原始森林地和避暑度假地,每年夏季吸引不少来自成都、重庆等地的游客前来避暑纳凉。在大川镇举行的大川T3河道越野赛,已经成为在全川乃至全国颇具特色的汽车越野比赛,有效提升了大川河景区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芦山县形成了“文旅+、农旅+、体旅+、林旅+”旅游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资源转型升级、打造新品牌、培育新业态、塑造新经济,不断赋能县域经济发展。

  未来,芦山县将以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引领,推动形成“全域有景点、四季有看点、时时有热点、处处有亮点”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五大自然景观品牌、四大文化艺术品牌,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文旅+”“农旅+”“清凉+”新业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汉文化、民俗文化、根雕文化,着力讲好芦山“红色故事”“汉魂故事”“三国故事”“民俗故事”“蜀根故事”。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和清凉康养新业态,全力塑造“网红”经济、会节经济、培训经济、夜间经济、研学经济,推动文旅兴县,加快建设人文厚重、靓丽多彩新芦山。

  

  天全:

  资源变资产

  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片区。

  

  天全县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

  一只野生大熊猫迈着悠闲的步伐,缓缓穿过林区公路,消失在一片箭竹林中……不久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管护总站的工作人员在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开展工作时,用手机拍下了这个珍贵的画面。

  除了野生大熊猫,在天全喇叭河、白沙河、三湾河区域,水鹿、四川羚牛、小熊猫、藏酋猴等野生动物和各种珍稀鸟类、蝶类数量众多,也常被“偶遇”的工作人员用相机记录下来。

  雅安市天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74.15%,素有“川西走廊上的生态家园”“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近年来,天全确立“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方向,持续推进生态资源转化,生态环境持续提升,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的路子。

  □韦睿 文/图

  生态体验标杆样板区加快建设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天全县有15.45万公顷的面积被纳入建设范围,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4.7%。

  “天全片区是大熊猫栖息地邛崃山系与大相岭山系的核心走廊带。”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管护总站负责人、天全县林业局局长李正钋介绍,根据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全县大熊猫数量从27只、52只提升到78只,种群数量为全省第五,增加量为全省第三,栖息地面积为全省第四。

  自然景观丰富、动植物多样,生态体验资源立体而充分。作为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之一,生态体验成为天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词。

  水鹿舔硝、群猴嬉戏、雉鸟飞舞……走进二郎山喇叭河旅游景区,游客们在漫山翠色之中,呼吸着满满的新鲜空气,感受着野趣盎然的生态景观。

  “该景区是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片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李正钋介绍,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天全以喇叭河旅游景区为重点,开发了万里云海、万丈金山、万山红叶、万亩杜鹃、万千生灵的“五万”生态观赏景点,开辟观鸟、观兽、观花生态体验线路,开设森林学堂、熊猫课程等。

  当前,喇叭河旅游景区每年访客达到25万人次,实现从单纯的观光游向生态体验、自然科普、研学教育等深度化、参与化、互动化模式转变。

  接下来,以生态科普、越野徒步和野生动植物观赏为特色,天全正进一步规划打造白沙河、二郎山、三湾河生态野趣探秘点。

  “在生态体验先行试验区的规划中,将延续生态地形的自然肌理,塑造效法自然的大地景观,形成立体的生态体验空间,构建‘山、林、溪、地’4条立体生态体验线路。”李正钋说,通过科研保护、体验课堂、生态生活、人文艺术四个方面,游客可以在这里开展水鹿科学探秘、观察鸟类生态、体验各式景观节点,拓展生态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全方位地认知自然、感知生态。

  以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保持动植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为核心目标,天全片区规划目标明确——以生态体验为重点,通过5年建设,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立体生态体验区发展模式,构建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将这里建成世界一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体验标杆样板区。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逐步形成

  喇叭河镇紫石关村距离喇叭河旅游景区约40公里,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外围发展的核心区域。

  走在石头铺成的环村休闲道上,两旁是以茶马古驿为主题的农家乐,仿古城门前,横贯全村的国道318线车水马龙。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作为公园入口社区重点打造区域,紫石关村以熊猫主题文化为特色,培育主题民宿,建设森林康养人家,打造紫石关茶马古驿,带动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多元化发展。

  “这里夏季凉爽,平均气温20多度,各家民宿每到夏天供不应求。”最早一批发展民宿的村民韩煜强,已经将自家的“韩家院子”两度扩建,房间从4间发展到16间,7、8月旺季收入达8万元。

  靠山临水的生态环境、历史遗迹保存完好、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诸多优势吸引了各地游客来此度假。全村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00万元。

  近年来,以喇叭河镇、思经镇为重点,天全探索“园内体验、园外康养”模式,打造紫石关茶马古驿、思经竹海渔乡等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创成国家4A级、3A级景区各2个,培育省级森林康养人家7家,主题民宿42家。

  在仁义镇红军村,“红绿融合”的发展路径,让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依托红军村红色文化资源与特色田园风光,红军村修建五星栈道、游览步道、党员培训学校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产村一体、生态宜居、文化厚重的红色教育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

  当前,天全按照“农村景观化、产业融合化、全域景区化”理念,推动红色记忆、竹海渔乡、茶山果廊3条农旅融合环线提档升级,“荷田+”“稻田+”等一批节点打造完成,“一业一景”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逐步形成。

  特色生态产业蓬勃兴起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在大力推进生态旅游的同时,天全特色生态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在天全始阳农产品加工园区,江西中竹生物基新材料项目已经完成厂房建设,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展览馆布展等工作,预计今年9月正式投产。

  “项目采用超声波生物质绿色分离技术,分三期建设年产60万吨生物基新材料生产线。”项目负责人介绍,其中,一期将建成10万吨产能,按1吨成品消耗3吨竹子计算,全年可消耗原竹30万吨左右。建成后,可以解决天全及雅安其他竹产区林竹资源就地转化利用的难题。

  天全竹资源丰富。全县共有竹资源面积50万亩,包括楠竹、慈竹、白夹竹、方竹(笋用竹)等,在全省“一群两区三带”竹林风景线建设中,位于大熊猫栖息地竹旅游区和青衣江竹产业带,是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地区。

  依托竹资源优势,天全加快培育竹笋加工企业,“天全竹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开发清水笋、盐渍笋、即食笋等20余个系列产品。鼓励县内小微企业、原料粗加工个体户进行竹材加工,推进就地加工转化,现有竹片加工厂、合作社12家,带动竹农销售原竹资源15万吨。

  当前,紧扣“主攻二产、提质一产、融合三产”发展思路,天全推动竹资源大县向竹资源强县跨越,已建成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1个,2021年竹产业产值8.9亿元。

  丰富的竹资源带动竹产业发展,富足的水资源则让这里成为发展冷水鱼产业的理想之地。

  在天全县冷水鱼现代农业园,200余个直径约20米的圆形养殖池逐一排开,鲟鱼畅游池中,不时泛起水花。“天全河流众多,贯穿全境的思经河,有多股山泉汇集,水温和含氧量适宜,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与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合作,这里生产的鱼子酱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好山好水养好鱼”。当前,天全大力发展鲟鱼、虹鳟鱼、大鲵、雅鱼等高端优质冷水鱼养殖,辐射带动全县冷水鱼养殖水面达3600亩,2021年鱼子酱产量达40吨,市场份额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全县1600余户关联农户通过股金、薪金、租金实现增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万元。

  以冷水鱼、竹产业两个省级现代园区为驱动,天全形成“一条大鱼一头猪”“一根竹笋一棕菌”“一片苕药一山茶”的“六个一”特色生态产业布局,全力加速“好山好水”资源转化。

  宝兴:

  大熊猫+长征文化

  打造双“国字号”公园门户

  

  邓池沟熊猫新村。

  

  夹金山。

  近日,雅安市宝兴县召开文化旅游发展工作推进会,提出要抢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打响“天府三九大、熊猫源宝兴”文旅品牌,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县。

  宝兴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宝兴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子,人与熊猫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已成为现实。

  目前,宝兴县立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优势,依托长征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红色遗产和革命遗址留存丰富等特色,统筹全县红色资源,正在创新探索一条“旅游+教育”的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作为双国家公园交叠建设区域,宝兴县如何打响“大熊猫国家公园熊猫老家门户”“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雪山草地门户”两张新名片?

  □江莉 文/图

  熊猫老家门户:绿色生态优先 转型融合发展

  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县管护总站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资料时,发现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片区蚂蟥沟区域拍摄到大熊猫母子进入树穴休息的珍贵画面。画面中,大熊猫幼崽紧跟母亲身后,体型饱满圆润,步态轻盈悠闲,十分健康可爱。自2021年10月以来,宝兴片区已拍摄到大熊猫母子画面5次,大熊猫其他画面80余次。

  宝兴县现有野生大熊猫181只,被称为“熊猫老家”。近年来,宝兴县加强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修复项目,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4.1万亩。完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机制,积极推动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种群恢复,实现绿尾虹雉人工繁育,宝兴县被评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宝兴县积极探索用“双碳”目标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宝兴县与北京仟亿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宝兴县碳资产项目开发合同》《宝兴县节能减排项目开发框架协议》,并同步制定印发《宝兴县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工作方案》,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造林碳汇开发交易试点县。

  “以固碳、降碳、减碳等行动为载体,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全方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宝兴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宝兴已完成人工造林5.01万亩、封山育林12.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39%,转型力度可谓“空前”。

  一系列的“动作”,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探索形成“宝兴样板”提供了有效支撑。

  形象打造方面,按照统一风貌、统一标志、统一着装的要求,对全县3个基层中心站点和37个基层站点统一建设打造。对管护站点办公室、值班室、会议室、职工休息区、应急物资仓库“3室1区1库”办公标志和站点标牌、熊猫logo、公示栏等进行统一规范;对管护人员着装进行统一配备,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智慧管护方面,宝兴创新建立“管护总站—中心管护站—基层管护站(点)”三级管理体系,打造“天空地人一体化”智能监测指挥平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监控实现全时段、秒到达、可视听。

  法治保障方面,宝兴在全国率先设立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保障中心、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法治服务中心,建成“一站式”集成式法务区。成立森林警察大队、熊猫义警等专业和社会化队伍,创新实行“林长制+园长制+警长制”公园监管模式。

  产业转型方面,宝兴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生态种养业、道地中药材种植等。着力推进汉白玉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倡导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生态资源转化型、资源环境友好型绿色工业。

  此外,宝兴县还积极创新探索出了原住居民治山理水、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4月19日清晨,护林员苟显熙匆匆吃过早饭,像往常一样快速整理好装备,向山中走去。这天,除了日常巡山外,他还将测量区域内的动物粪便,调查野生动物活动轨迹。

  苟显熙的祖父和父亲都生长于这片大山,从最初的“砍树人”到之后的“栽树人”,再到如今的“护林员”,工作身份的转变,正是宝兴治山理水的一个缩影。

  4月18日傍晚,宝兴县蜂桶寨乡邓池沟熊猫新村里升起了袅袅炊烟,三五游客散步其间,在夕阳映衬下,统一风貌的村居民宿、规划整齐的庭院绿化、精致美观的亭台水榭,形成一幅宁静美好的新村画卷。

  “客人下午去山上的大熊猫起源馆参观,回来正好可以吃我们的宝兴腊肉。”圆满食舍民宿业主侯欢正忙着为客人准备晚餐。

  依托大熊猫文化宣传教育中心,邓池沟村积极挖掘熊猫文化、乡土文化,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邓池沟景区成功创建为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和国家4A级景区。

  近年来,宝兴县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努力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转型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出色出彩大熊猫国家公园第一县,稳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矿企业、水电站有序退出。依托生态资源等优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熊猫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体验等旅游产品。目前,宝兴已成功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被评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雪山草地门户:以红色文化串联“旅游+教育”

  宝兴县境内的夹金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红色旅游线路“雪山草地”的起点。

  4月18日,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宝兴端)工程现场,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

  “项目建成后,通行时间可由1小时缩短至10分钟。”据宝兴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项目起于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止于小金县达维镇,建成后,国道351线夹金山段每年近4个月的冬管期将取消,由达瓦更扎、神木垒、夹金山、九寨沟、四姑娘山等景区构成的旅游环线,将畅通无阻。

  “目前,夹金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正在规划、设计阶段。”据宝兴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将突出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特色,着力完善景区景点各项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景区质量水平。

  4月18日,在位于宝兴县城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前,30余名小学生胸前佩戴红领巾,在主题雕塑前列队,聆听红军长征的事迹,缅怀革命先烈。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由红军广场、主题雕塑、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连环画护栏以及室内展厅组成,记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百折不挠的奋斗历史。

  近年来,宝兴县统筹全县红色资源,创新推进红色教育,开展以学习和体验长征精神为主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2018年3月,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宝兴校区落地宝兴县穆坪镇。

  “分院开设的爬雪山、过小道,瞻仰红色遗迹等现场体验教学课程受到了学员们的好评。”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副院长勒伟介绍道,该院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访谈教学、音像教学等教学形式,让学员们在培训过程中举红军旗、走红军路、忆红军苦,充分感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今年,该院将加快推进精品教学线路改造提升,打造川藏铁路沿线红色教育联盟,推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目前,宝兴县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串联起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红军栈道、红军烈士陵园、中央红军长征硗碛居住地旧址、红军井、誓师坪、红军小道、夹金山垭口等资源,打造出了多条备受欢迎的红色文化旅游、教育线路。接下来,宝兴县将继续分级分类建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建设虚拟和实景相结合的“翻越夹金山”体验项目。加强与成渝地区及阿坝州、甘孜州有关院校互动交流,联动打造精品教学线路。

  未来,宝兴县在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的同时,将抢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夹金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深挖大熊猫、夹金山等文旅资源,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品牌创建、宣传营销、精品线路、文旅商品、服务质量”六大提升行动,助推宝兴文旅发展再上新台阶。

  

  荥经:

  三年奋力建成“中国黑砂城”、“两山”示范区

  

  荥经砂器出窑场景。

  

  荥经县川西新型建材产业园。

  荥经地处四川盆地西缘、雅安市中部,因黑砂、牛背山、龙苍沟而闻名于世。荥经不仅打造文旅名片,经济发展也如火如荼……

  5月11日,在荥经县砂器一条街上,车来车往,交通顺畅。新建成的一条长1267米、路基宽14米的道路,将国道108线(绕城)和康宁路连接起来。既分流了原国道108线的车辆交通,也为进出县城车辆及前往砂器一条街的旅客提供了方便安全的快速通道。

  5月12日,机械轰鸣,20多名工人头戴安全帽,忙碌在云峰·桢里一期项目施工现场。该项目是云峰山景区内以康养休闲和山水树影为设计元素的高端休闲度假酒店,也是2022年雅安市十大重点文旅项目、荥经县重点文旅产业项目——云峰栖谷的重要子项目。

  □江莉 文/图

  打造“中国黑砂城” 充满魅力实力活力

  荥经砂器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采用当地独有的优质黏土,沿袭春秋时期的工艺,经古法烧制,赢得“东有宜兴紫砂,西有荥经黑砂”的美誉。黑砂不仅是一种器物,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专属于荥经的一张特别名片。

  2008年,荥经黑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华砂器之乡”等荣誉。

  5月12日清晨,在荥经县城的砂器一条街上,一家家砂器店大门陆续打开,店里的工作人员将一件件精美的砂器搬到店铺前,砂锅、砂罐、黑砂茶具等,一层层垒在一起。放眼望去,整齐壮观,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

  不少游客到荥经,总要起个大早,到砂器作坊内看砂器出窑的场景。在作坊内,砂器在1200摄氏度左右的馒头窑里被烧得通红,约一小时后,一窑砂器便烧制好了。一直以来,当地砂器匠人都采用古老的人工烧窑方式,烧制出一件件精美而又不雷同的荥经砂器。

  “严格的工艺是荥经黑砂质量的保障,也为荥经黑砂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据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代表性传承人曾庆红介绍,荥经黑砂以当地黏性极强的高岭土与炭渣为原料,需经过采料、粉碎、搅拌、制坯、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工序,其工艺要求环环紧扣,一丝不苟。

  把非遗资源运用好,把地域品牌发展好,围绕“荥经黑砂”,荥经县进行了大手笔的布局规划。曾庆红的砂器厂所在的108黑砂艺术村,就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

  据荥经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08黑砂艺术村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黑砂博物馆、砂器一条街、非遗传承人及大师工作室等区域,是集非遗文化保护、展示、体验为一体的黑砂非遗文化中心。

  其中,艺术村以黑砂文化街为核心,以艺术创作、大师精品、非遗传承、黑砂体验为核心产品,聚集了黑砂工艺品旗舰店、黑砂文化精品酒店、青年创作艺术工坊、黑砂会展中心、世界陶艺博物馆等文旅融合产业。

  此外,在荥经县黑砂博物馆内,围绕荥经黑砂的历史起源、发展流变、烧制技艺、传承创新、系列产品等内容,该馆以大量的文献资料、情景再现、实物展陈等形式布展,将荥经黑砂发展过程中的起承转合进行了详细梳理,促进了荥经黑砂文化的传播。

  5月12日,位于荥经县严道街道太平村的荥经黑砂产业园区一期项目正在打围施工。

  “现在已完成一期项目工程量70%,预计9月底前完成建设。”据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黑砂文化产业园重点项目之一,目前,该项目一期1#楼(自动生产区)完成封顶作业,进入混凝土养护期;2#楼大师工坊、陶艺工坊主体完成封顶混凝土浇筑作业,正加紧准备材料开始装修作业。

  荥经现在明确将黑砂作为一个IP来打造,规划三年建成“中国黑砂城”,布局项目20余个,力争到2025年全县黑砂从业人员达到10000人、规上企业达到10户、产值达到20亿元。

  荥经县委坚持在区域协同大局中审视荥经城市定位和发展,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三大任务,提出以打好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环境治理“三大会战”为抓手,加快建设古色古香的魅力之都、精致现代的实力之都、四通八达的活力之都,打响“千年严道·清雅荥经”城市名片,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黑砂城”。

  打造“两山”示范区 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

  荥经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世界最大的30万亩野生珙桐林群落,全国最美古桢楠林,亚洲最美360度观景平台牛背山以及全国最大的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野生大熊猫28只。

  近年来,荥经县将“两山”理论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纲,一手抓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把荒山变成青山;一手抓转型发展,主导产业培育潜力巨大,把青山变成金山,找到并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的路径。去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荥经县名列其中。

  5月11日,初夏时节,阳光明媚,掩映在群山苍翠之中的龙苍沟镇发展村已经迎来了一大拨纳凉的游客。这里背靠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青山绿水、风光宜人。

  历史上,曾经红火一时的伐木、开矿、建水电站,也曾让部分村民的腰包鼓起一时,生态环境却遭受巨大破坏,村民的生活环境受到极大影响。意识到如此“靠山吃山”不可取后,当地陆续关闭煤矿,植树造林,成立护林队,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并大力发展民宿产业。

  如今的发展村,熊猫元素随处可见,这是当地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后,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打造的“民宿村”。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和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落户于此,发展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坐落在山坳间的“元素客栈”小楼外墙上,熊猫彩绘十分惹人怜爱。“夏季来了,未来几个月都是我们民宿的旺季,过来耍要提前预约哦。”走进该民宿,老板高奎正在接打电话,忙得不亦乐乎。“以前靠砍树、挖煤过生活,自从村上打造‘熊猫民宿村’后,我家的民宿生意也越来越好了。”高奎说,2019年民宿开张以来,已经尝到“熊猫IP”带来的甜头,依托“熊猫民宿村”品牌,当地政府对全村农家乐进行统一升级打造,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与此同时,为了丰富文旅项目,荥经县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境内的发展村打造了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自然教育、户外课堂、自然研学等,为城市里的孩子提供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随着研学旅行的热度逐年攀升,作为四川特色的自然教育研学基地,荥经开展自然教育和研学活动吸引的游客日益增多,以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为主的自然教育品牌也越擦越“亮”。

  5月12日,在荥经县川西新型建材产业园内,成都天投新型建材产业项目的生产线上,尾矿砂等生产废弃料经过磨浆、搅拌、浸养、蒸养、切割,被制作成一块块节能环保的绿色新型建材。

  “项目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以花岗石尾矿为生产预制构件的重要原料,实现了从“传统石材”到“新型建材”的绿色发展之路。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打造集研发、设计、施工、维护于一体的专业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企业。

  荥经县川西新型建材产业园规划面积4335亩,以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2019年以来,通过引进工业地产、以商招商、积极承接成都产业转移等方式,成功落地华西绿舍新型建材、开全新型建材、爱普玄武岩纤维等项目,着力构建从骨料到建筑构件、装配式建筑和新型绿色材料等完整的产业链,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进的新路子,推动荥经从粗放型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型、环保型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入驻企业26家,实现总产值4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一”期间,荥经县内的云峰山景区开放游览,牛背山景区时隔6年崭新归来,龙苍沟叠翠溪、严道古城等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5天时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3.34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56万元。

  未来,荥经县高质量发展将不断探索践行“两山”理论的新点子、新模式、新机制,创新以整体县域经济为单元的“两山”转化为实践,加快建设“‘两山’示范区”。

  汉源:

  项目作支撑 高质量建设“阳光康养城、宜居新汉源”

  

  汉源县城。

  

  汉源花椒万亩示范基地。

  4月28日,位于雅安市汉源万里工业园区的四环锌锗生产车间机械轰鸣。今年,该企业增加投资2000万元,对一分厂的沸腾炉、余热锅炉、烟气净化系统等进行改造升级。“技改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增产。”四环锌锗一分厂厂长韩军介绍,升级后企业将开足马力生产,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25亿元。

  施工现场繁忙有序、生产车间争分夺秒,强化重大项目支撑作用、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为汉源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过去5年,在省委、省政府,雅安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汉源实现了“由变到好、由好到美”的历史转变,承上启下推动“由美到富、由富到强”的坚实跨越;成功应对考验、经受挑战,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姿态,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转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崭新步伐。

  □章晁 文/图

  园区加码:农业产业有特色

  汉源县九襄镇堰沟村,在东大堰与通乡公路旁的层层梯田上,50余名工人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预计今年5月完成建设。”施工现场负责人说,通过高标准农田与农事体验中心、观景步道等配套建设,这里将打造出“田成型、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的农旅融合景观。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稻+蒜)现代农业园区2022年的重点项目。当前,汉源县立足水稻—大蒜水旱轮作、粮果间作的产业基础,正在此规划建设全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近年来,汉源积极探索“稻+蒜+果”粮经复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重点发展“水稻+大蒜+伏季水果”的主导产业,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发展小型化农机与智慧农业,走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10余公里外的清溪镇,万亩花椒迎风生长。近年来,汉源高标准推进花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并以此带动甜樱桃、高山蔬菜种养循环等七大农业园区建设。目前,汉源县花椒种植面积已突破20万亩,并与省内外19个花椒主产县(市)共建良种推广基地,扎实推进基地建设标准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农业管理数字化、产品品牌国际化,奋力争创省级五星级园区。

  汉源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坚持提档升级、延链补链、数字驱动、品牌引领、完善机制,建设“绿色园区”“高效园区”“智慧园区”“开放园区”“活力园区”;依托79.3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分级分类推进“7+4”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特色产业更新换代,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质效。

  今年一季度,汉源实施高标准农田、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项目27个,年度计划投资10亿元,已完成投资3.6亿元。

  品质提升:城市建设有力度

  4月29日,站在汉源县城第二通道改造工程项目已建好的景观台上,抬眼望去,汉源湖美景尽收眼底。左边,已拓宽的绿道让道路更显宽敞、大气,绿化景观工程完成后,这里将成为环湖休闲的新地点。

  “该项目计划于今年6月完成主体结构,目前已完成总进度的75%。”现场负责人刘涛介绍,改造工程起点位于已建环湖路II段k4+420处,终点位于青富大桥桥头接国道108线处,改造道路全长5.92公里,工程主要包含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桥梁、隧道维修改造、景观绿化工程等,沿线共11个景观节点,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

  围绕汉源湖这一自然资源,汉源县规划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建设。县城第二通道改造工程的实施,正是通过完善该处的交通条件,使县城环湖路整段畅通,配套市政管网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高峡出平湖、碧水映黎州,花果香四季、处处忆乡愁”。过去几年,随着产业布局日益清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汉源城乡面貌出现可喜变化。

  目前,汉源提升城市品质、精心扮靓城乡形象,推进县城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城区既有小区增设电梯、县城主次干道通油路等工程,大力实施环湖景观大道、滨湖绿道、流沙河生态修复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九襄镇以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为重点,高品质建设九襄城市综合体、滨湖夜间经济带、南山府黄牛肉餐饮区、花海果乡农旅休闲区等城市商圈,建成县域副中心和现代化小城市。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及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联网运用。全域实施城乡综合治理“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提升”攻坚行动,让“扫干净、摆整齐、有归栏、成习惯”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美丽汉源·宜居乡村”的鲜明特质。

  今年,汉源全年将实施九安公路、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项目43个,年度计划投资31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1亿元。

  因地制宜:康养旅游有热度

  5月6日,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民宿经营者曹勇正在清洗住宿用品。自3月开始,九襄镇的梨花、李花、杏花等逐渐绽放,曹勇便通过微信朋友圈开始“晒花”。“很多老顾客看到朋友圈后,主动找我订房。”曹勇说,近几年,当地将民宿营销的主阵地搬到了线上,微信、旅游类APP等都是主要的订房渠道,今年还新开辟了与旅行社的合作业务,房间的预订率大大提高。

  2019年,当地18家民宿集群合力,探索出民宿联盟新模式,三强村民宿经营从个体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让九襄镇民宿产业日益规范并初具规模。自运行以来,民宿联盟累计接待游客12.26万人次,带动群众就业500多人次。

  民宿产业的蒸蒸日上,正是汉源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高质量建设“阳光康养城、宜居新汉源”的一个缩影。

  围绕84平方公里的汉源湖,汉源打造提升“城在绿中、绿在城中,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等独特景观系统,规划投资160亿元,打造3个阳光康养度假区、2个渔文化休闲区、3个运动板块和1个康养医养中心,力争把汉源湖打造成川西阳光康养旅游的一大目的地。同时,打造九襄花海果乡百亿康养产业带,加快九襄镇田园景观系统升级,规划投资130亿元,打造“3231”产业集群(3个省级强镇、2个医养中心、3个康养功能区、1个“3+N”精品民宿联盟),推动三强民宿文化村、帐篷酒店、梨乡山居等特色民宿酒店连片、联盟发展,打造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旅游的样板、特色民宿产业的样板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样板。

  农业产业亮点纷呈、工业产业支撑有力、服务业欣欣向荣,一个个摸得着的变化、一个个看得见的成果,让当地群众能够同步发展脉搏、共享发展成果。未来5年,汉源将抢抓战略机遇,突出比较优势,紧扣雅安市委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体发展定位,按照“阳光康养城、宜居新汉源”总体定位、“1575”发展思路、“三区两地”路径支撑、“四大行动”具体抓手、“三县两城”主要任务、“三个典范”目标等既定部署,建设更具实力的工业强县、更有特色的农业富县、更富活力的文旅名县、更显魅力的康养新城、更有温度的幸福优城,推动汉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汉源建设成为全市均衡发展的典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上一篇:广东刀文化游,看中国最大的菜刀,历史实物见证阳江刀的历史
下一篇:张家界旅游 提供无进店 购物,无任何强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