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马鞍山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第一章  “十三五”成就和“十四五”发展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社会经济的综合贡献度持续上升。

  文艺创作成果丰硕。舞剧《李白》、现代黄梅戏《燕子归时》、儿童剧《少年行》等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牛背上的歌》《千羽锦》《诗的城》《江流北去》《民警周克武》《燕子归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10部剧作入选省级孵化项目,4个省级文化拔尖人才、青年英才项目顺利结题。长篇小说《揉蓝秘境》成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中国首部诗歌剧《脚丫上的月光》、黄梅戏《太白醉》《萤萤我心》、儿童剧《小江豚归来》、歌曲《一诺千年》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原创文艺作品陆续走向全国。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马鞍山市入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成为全国6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之一,有关标准和经验做法全国推广。市文化馆被评估定级为一级馆,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文化馆年会,市图书馆获得“全国先进社科组织”称号并被授予“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全市5个市县(区)图书馆、6个文化馆评为国家一级馆。“数字文化名城”建设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建成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数字文化体验馆。与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制定《数字文化馆建设与服务规范》,为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提供参考。“文旅马鞍山”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进入“云时代”。全方位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文艺下基层”、“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 、“江南之花”、周末大舞台、读书节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基层文化服务活力不断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工作常态化开展,基层乡镇(街道)文化专管员实现全覆盖,专管员、协管员培训力度不断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增强。制定出台地方性文化法规《马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调查、保存、认定、保护、传承和利用等各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1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市非遗传承人33人。不可移动文物506处,洞阳东吴墓新晋国保单位,国保单位增加至6处;拥有各类博物馆11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0家、非国有博物馆1家。当涂县洞阳东吴墓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终评。凌家滩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出土的双连玉璧被用于冬奥会奖牌图案中。凌家滩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并开工建设。含山县运漕镇鲍义兴、洪仪泰、启云堂成功创建“安徽省老字号”。马鞍山市博物馆和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末,全市共有文化企业3148家,其中规上文化企业115家。2019年文化产业占全市GDP比重已达3.96%,跻身全省前6名。累计12家企业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创建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7家4A级旅游景区,A级景区总数达到32家。文旅项目建设成绩显著,新建续建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196个,完成总投资388.68亿元。2020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591.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5.39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8.7%和50.7%。旅游强市“五个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有效推进,建成了一批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新兴业态、特色商品和领军企业,乡村旅游、研学旅行、夜间旅游、文旅消费等领域新业态不断涌现,融合发展效应显现。濮塘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凌家滩研学旅行基地、霸王祠景区、“课本上的马鞍山”等成功创建为省级研学旅行基地。成功创建2家五星级饭店,6家四星级饭店,旅行社达到70家。“课本上的马鞍山”研学旅游线路深受周边城市中小学欢迎,马鞍山诗歌之旅、长江文化之旅入选合肥都市圈10条精品线路。桃花村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4个乡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市12个乡镇入选省级优秀旅游乡镇,18个乡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家乡村旅游点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6家民宿入选全省百家精品民宿。

  文化和旅游影响力显著增强。围绕“诗意之城”主题,在央视黄金时段开展形象宣传;实现马鞍山、南京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建立“莫愁旅游”、“马鞍山文旅”一体化营销平台。精心策划中国李白诗歌节、户外旅游节、乡村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承办了2017中国文化馆年会、2020安徽省自驾游大会、2020安徽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品牌活动。围绕长三角产品互联、市场互动,开展了长三角地区专题推介会,打造了“课本上的马鞍山研学游”、“七彩乡云诗意行”、“跟着李白游马鞍山”等研学、乡村、自驾游精品线路,“诗意之城”马鞍山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智慧旅游体系逐渐完备。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推进精细化管理。全市9家4A级以上景区视频监控接入省和国家旅游产业监测中心,实现WIFI覆盖。建成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文旅马鞍山等数字平台。发行旅游一卡通,实现“一卡在手,玩转马鞍山”,累计销售近10万张。建设旅游信息网、旅游体验网、旅游质检网等网站。开通马鞍山智慧文旅、今日诗城、文旅执法微信号。

  第二节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发展环境与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于文化和旅游产业来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一)面临形势

  国家战略彰显文旅责任使命。文化强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文化和旅游在战略中承担责任和使命。文化强国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如何发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方面中的作用,如何将优秀文化成为一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传承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文化和旅游产业都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在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和旅游业有着天然的优势。

  宏观形势要求文旅深度融合。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内和全球的产业发展都面临着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的现实。为此,党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在国家“内循环”与“双循环”良性健康发展格局中,文化和旅游产业是重要的支撑与发展路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与市场转型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内循环背景下,国际出境业务暂时性萎缩并回流汇交成国内市场潜力,共同促进国内市场巨大的增长空间。面对经济格局转换和文旅消费升级的宏观趋势,马鞍山市需深入推进文旅多元融合发展,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与手段,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应质量和产品质量,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的消费潜力,把文化和旅游培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全域旅游推进文旅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将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在“旅游+”和“互联网+”的发展形势下,未来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驱动供给侧结构调整。全域旅游能够有效带动全产业创新,既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领域。

  (二)发展机遇

  独特性机遇。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鞍山,为马鞍山未来发展作出了新定位,指明了新方向。2021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转发《中共马鞍山市委、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努力对标对表打造长三角“白菜心”的意见》,从更高层面加快把马鞍山打造成长三角“白菜心”。为此,要全面、深入研究马鞍山文化,大力发掘马鞍山文化时代价值,运用文化元素驱动发展,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期间,马鞍山必须交上一份合格的文化答卷。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1月,安徽省出台《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2020年4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指导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将开启马鞍山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征程。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长江马鞍山段文化资源丰富,有西楚霸王祠为代表的楚汉文化,有小黄洲、滨江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有采石矶、天门山为代表的李白文化、诗歌文化,有西梁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有虞允文大战采石的战争文化,众多文化的汇聚形成了马鞍山独有的横江文化。长江中下游的含山凌家滩遗址,将中华文明史提前到5300年前。和县猿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了解长江下游远古历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为马鞍山打造长江文化旅游重点目的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面临挑战

  新冠疫情防控不确定性的风险与挑战。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已经有效控制疫情发展态势,国内疫情防控已经转向以防输入为主,社会经济全面恢复,文化和旅游产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疫情期间的国家援助提升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但是国际疫情的防控形势,势必影响文化和旅游的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对马鞍山市传统的国际入境市场以及人们生活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动机、出行方式,进而改变传统的市场结构与发展出境市场。疫情过程与发展态势、国内防疫格局,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要求。

  发展格局与要素转换带来的挑战与竞争。从发展环境看,“十四五”时期,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影响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发生剧烈变化,集聚与虹吸效应改变区域发展格局与态势。从市场需求看,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特征,文化市场需求与旅游消费行为及偏好特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产品与服务提出新要求。从区域竞争来看,快速交通网带来的区域市场半径增长的同时,也带来更大尺度上的空间竞争。

  (四)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我市文化和旅游各项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公共文化体系服务效能不高;文艺创作品牌和团队需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有待提高,传承利用手段不够丰富;文化和旅游融合比较薄弱,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程度低;文旅形象宣传仍需提质增效,品牌影响力还需增强;旅游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转型;文化旅游业态需要协同创新;旅游空间结构有待继续优化;文旅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全域旅游功能需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和旅游面临重大的发展形势和机遇,需要我们准确辨识、科学应变,在机遇中抓先机,在危机中谋机会,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业的品质化、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加快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市,为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提供精神动力与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坚持改革创新

    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发挥改革整体效应。

  (四)坚持品质引领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主体,加快由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省、市、县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体系,强化标准引领,丰富产品内涵,提升市场治理能力,促进文化旅游品质提升与高质量发展。

  (五)坚持融合发展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锚定把马鞍山打造成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新定位,把握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名城、数字文化名城和全民阅读名城三大名城建设,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打造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为目标,以开展示范创建和生态保护修复为契机,以推动诗歌之城向诗意之城转变为抓手,加快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建设。以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5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整合薛家洼、陈家圩、江心洲、天门山和霸王祠等景区资源,建设长江大保护绿色发展旅游示范区和富有长江文化特色的知名旅游度假区,进而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生态客厅,推进康养旅居地建设,将马鞍山打造长江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1.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将文化和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25年,基本形成文化与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全市游客接待人次突破72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2亿元,两者均保持年均15%的增长率。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2.十四五期间,市级博物馆达到一级馆评估标准,县级博物馆、图书馆均达到二级馆评估标准;文化馆均为一级馆,建成50个以上城市阅读书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协管员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3.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全市新创舞台艺术作品30部(个)以上,每年孵化3-5个优秀小戏作品,创作生产1部能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力争1-2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4.增加1项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加2位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争取凌家滩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建成1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1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增加1处以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全面升级1个5A级金牌景区,培育2个5A级潜力景区,创建4-6个4A级景区,建成和培育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培育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3-4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1个省级文化旅游名县,10个以上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0个以上省级特色旅游名村,打造特色田园精品村20个以上(3A级以上景区),40个以上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评选、宣传100个市级文化旅游名村。

  6.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1个工业遗址遗迹旅游园区。争创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2个省级红色旅游景区,建成1个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成2个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申请1个马鞍山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打造1条国内知名的研学旅行线路。创建1处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第三章  繁荣文化艺术 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艺术精品创作行动计划,健全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演播,宣传推广的激励措施和评价体系。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统筹规划创作推出一批讴歌新时代、反映新成就,展现马鞍山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 

  第一节  加大培育文艺精品力作 

  建立文艺创作扶持奖励机制。激发文艺创作生产动力,逐步增加对创作生产的投入,把艺术创作纳入马鞍山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加强对剧本、编导、编曲等原创向基础环节的资助,激发艺术创作工作者创作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戏曲振兴计划,加强对马鞍山市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加大扶持力度,组织创作精品剧目和复排传统精品剧目,实施全市戏剧孵化计划项目,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加大对精品创作扶持,加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和实施,提高立项率,促进我市更多原创艺术精品产出。对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全国性重大奖项的优秀作品和主创人员给予配套补贴奖励。

  推进文艺创作,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打造一批优秀舞台剧目,推动音乐、舞蹈、戏曲等各艺术门类的精品创作。每年孵化3-5个优秀小戏作品,创作生产1部能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力争1-2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专栏1:文艺精品力作

  打造一批精品剧目:挖掘马鞍山特色资源,打造精品剧目。以长江大保护为背景,打造儿童剧《小江豚归来》;以“中国好人”、“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叶连平为原型,打造大型黄梅戏《萤萤我心》;以建国初期老牌钢铁厂—马钢为背景,打造大型话剧《特种钢》;以研学游为背景,聚焦马鞍山旅游景点、诗歌文化、长江文化打造音乐儿童剧《五彩石》;以西梁山为背景,打造革命题材儿童剧《渡江少年团》;组织编排六朝时期大型非遗舞蹈《白纻歌舞》。助力文旅发展,重点打造1-2台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演出。结合采石矶5A景区和围绕李白诗歌节,打造大型实景演出《诗仙》。

  第二节  扶持文艺院团发展壮大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我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制定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进一步活化院团机制。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以服务基层为主要任务,更多承担政策宣传、公共服务、惠民演出、艺术普及等工作。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剧目生产表演的长效机制。制定文艺人才培养五年规划,重点培养一批戏曲、舞蹈等专业人才队伍,采取定向委培、合作共建等模式,确保马鞍山市文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为马鞍山市文化精神的塑造提供人才支撑。

  推进民营院团繁荣发展。加强对民营文艺院团的扶持和引导,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积极引导我市民营文艺院团强化精品意识,推出新创剧目,精心打造传统精品剧目,每年组织优秀剧目展演,搭建交流互鉴平台。加大我市民营艺术院团创作和表演人员的培养政策倾斜力度,重点对黄梅戏、庐剧、含弓戏的创作和演出人才加强培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鼓励民营文艺院团积极参与“送戏进万村”“百场文艺下基层”“戏曲进校园”以及重大节庆活动等演出,积极开拓、培育演出市场。

  第三节  推动优秀作品展演展示 

  营造良好展演展示环境。营造良好的文艺作品展演展示环境,加大艺术作品展示传播力度,支持优秀作品多演出,特别是服务基层公益性演出,推动线上演播和线下演出融合发展,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持续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开展优秀戏曲剧目展演展示活动,实施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项目。创新搭建惠民演出平台,推进文艺院团与剧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公益性小剧场,提供艺术阵地支撑,打造我市戏曲剧场、周末精品剧场等品牌项目。推动艺术作品在各类文旅空间展示展演,打造一批“观演赏景”的精品路线,让演艺文化点亮城市旅游夜经济。

  开展系列展演展示活动。积极推介舞台精品剧目赴长三角、南京都市圈演出,助推我市文艺事业积极融入长三角。继续办好马鞍山市小戏小品大赛,挖掘优秀新创剧目。继续开展百场文艺下基层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把创作生产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往基层,为广大基层百姓提供更加优秀的经典剧(节)目。推动我市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活动展演展示,如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儿童戏剧节等重大赛事活动,提升我市文艺作品的影响力。

     

  第四章  完善保护体系 做实文化遗产传承创意

  第一节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利用高层次

  全面推进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推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考古研学基地、遗址博物馆等建设。综合整治凌家滩遗址北侧长岗集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文旅融合,打造凌家滩大港河、山翟区域休闲度假区和凌家滩神农研学综合体。积极推进凌家滩考古研学特色小镇建设,努力将凌家滩遗址公园创建成为省级、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国家级4A级景区。

  注重强化文保项目管理水平。对因存在重大险情、重大自然灾害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重点开展和县万寿塔纠偏工程,消除险情,改善保护现状。完成朱然墓水害治理工程,消除朱然墓渗水和墓顶开裂隐患。指导各县(区)开展国保、省保单位保护规划编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文保专项经费,增加项目储备。继续开展文物领域“三项治理(行动)”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监管力度,严格把关方案编制、资金使用、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流程。

  逐步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报请市政府公布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积极酝酿第九批省保、国保推荐、申报工作。着力提升完善当涂黄山塔、含山大城墩遗址、采石宋山墓保护措施,做好规划,做实项目,积极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评估,严格筛选,推举以西梁山纪念地为代表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省保。整合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利用国家、省级网络平台实现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建立规范的文物信息数据库。配合经信部门推动工业遗产保护,配合住建部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及保护工作。深化和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控制性规划,促进文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努力巩固文物立法成果。在市人大的组织领导下,做好《马鞍山市文物保护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工作。强化文物部门在实施保障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积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切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注重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工作,不断增强各有关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做好《和县猿人遗址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充分论证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推动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高水准 

  协同做好考古发掘。配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加大凌家滩红烧土遗迹区、遗址博物馆项目地块北侧和墓葬祭祀区西侧考古工作力度,分步实施外环壕区域、老虎头遗迹和养鸡台遗迹的考古发掘工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有关批复要求,启动和县猿人遗址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创造保护与利用工作理论基础。配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申东遗址、甘东山遗址、大神墩遗址、小神墩遗址等文物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探寻我市历史文化渊源。

  有效实施考古前置。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立档案、勘界立标,明确管理责任单位或人员。完善城市基建中的文物前置审批制度,指导各县(区)文物部门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矢量数据测绘工作,配合城乡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与管控,将文物保护管理刚性要求落实落地。完善“标准地改革”中文物区域评估工作的配套政策,配合各县(区)、开发园区做好土地出让前的文物评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铁路、铁路、公路、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规范行政审批流程。

  深化文物研究宣传。配合考古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开展和县猿人遗址、凌家滩遗址、洞阳东吴墓等国家重大考古发现的研究,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课题为抓手,深挖历史文化价值。加强与长三角等地区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主动开展或参与交流活动,深化课题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推动凌家滩研讨活动常态化,定期(两年)召开文化研究论坛,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解读文化内涵,组织媒体进行报道和宣传,扩大舆论影响。配合省考古研究所对我市境内发掘的古遗址、古墓葬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推进考古成果刊发、出版。

   

   加强博物馆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博物馆、纪念馆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建设,逐步建立全市馆藏文物数据库,打造智慧博物馆系统。紧扣时代主旋律,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展理念,加强馆际和区域文化交流,策划和引进高水平展览。面向社会征集文物,注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文物以及反映我市城市发展变迁佐证材料的征集,丰富馆藏资源。依托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目标,立足于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文化传播,分步提升基本陈列,积极为观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展览内容,打造原创性精品展览。鼓励企业或个人申办非国有博物馆,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中,统筹协调、认真谋划、突出重点,为非国有博物馆有序发展创造条件。

  优化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准。整体提升博物馆系统运行管理能力、社会服务质量、学术研究水平。以展览和活动为依托,拓展社会教育和文化宣传功能,打造社教服务、研学项目品牌。加大馆藏文物及相关研究,形成学术氛围,提升学术水平,为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宣传、文化旅游项目的编制提供素材和资源。对博物馆馆藏珍贵濒危文物、脆弱性文物有计划地申请保护修复。积极为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在办馆条件、展陈改造、公园提升及工程建造等方面争取政策或资金上的支持,增强办馆活力。实施朱然墓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对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行规范》相关要求,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调控和珍贵文物恒温恒湿储藏柜等保存设施的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库房和展厅藏品保存环境的达标。完成朱然文化公园陈列的汉画像石保护方案编制和馆藏纸质文物修复方案编制。加强文博场馆讲解员的培训,广招社会志愿者参与到讲解活动,定期组织人员参加省内外比赛,讲好文物背后的马鞍山故事。

  做活博物馆馆藏文物创意产品。加强地域文化和馆藏文物资源的挖掘、开放和共享,到2025年逐步形成以“印象李白”、“六朝风雅”、“城市映像”、“凌家滩意象”等为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完善现有文创产品研发模式,与合作方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机制,在研发以地域文化特色和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元素文创产品的基础上,结合临时展览、社教活动等,打造热销的短线文化创意产品。面对大中小学生,开展“把文物带回家”“让文物活起来”等文化创意活动。

   

  专栏3:博物馆建设重点工程

  1.博物馆建设工程:推动市博物馆、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加快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及朱然文化园创建4A景区步伐,打造为研究“三国文化”乃至“江南文化”的代表性场所。支持含山县建设凌家滩博物馆,支持鼓励含山县、当涂县博物馆创建三级博物馆。

  2.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准提升工程:加大馆藏文物及相关研究,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展理念,策划和引进高水平展览,为我市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提供文化支撑形成学术氛围。实施博物馆馆藏珍贵濒危文物、脆弱性文物保护修复计划,提升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软硬件服务水平,增强办馆活力。每年引进高水准、高品质的文物展和艺术展3个以上,以馆藏文物为基础,每年推出4个以上专题特色展览。

  3、馆藏文物创意产品开发工程:大力开发“印象李白”、“六朝风雅”、“城市映像”、“凌家滩意象”等为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结合考古百年重大课题,利用凌家滩出土文物形象,做活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推出数个热销文创形象。

   

  第四节  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高起点

  深入组织文物普查。指导各县(区)、开发园区文物部门对文物现状全面评估,深入基层调查走访,摸清摸准资源底数和保存现状,建好革命文物大数据库。加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认定、建档和预防性保护,以及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征集、定级和修复工作,提升我市革命文物质量和数量。

  全面筑牢保护基础。加大革命文物保护技术和经费投入力度,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排查文物安全隐患,精心制定保护修缮方案,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加强多部门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根据我市革命文物的特点,划定重点保护片区,围绕西梁山纪念地、濮塘革命烈士陵园、横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赓续传承红色血脉。支持我市革命纪念场馆提升基本陈列,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讲解人员,策划一批主题鲜明的革命文物展览精品,打造一批特色显著的红色旅游示范项目。通过入团入党仪式、重温入党誓词、共唱国歌等形式,不断增强教育活动仪式感、参与感,强化红色记忆。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的活动,利用新兴媒体优势,宣传推介革命历史故事,发挥革命文物红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 

  第五节  文物安全监督管理高要求

  逐级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定期对文物巡查员和文化协管员进行培训,严格巡查内容,普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增强基层文物保护实力。文物安全责任书签订常态化,完善安全责任公告公示制度,健全县(区)、开发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安全网格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文物安全监管平台使用效率,增加可监控文保单位数量。

  日渐夯实文物安全防线。明确文物管理和执法职责分工,加强岗位培训,规范执法程序。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主动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开展文物认定和定级工作,健全完善协同作战能力,遏制文物犯罪苗头。科学规划国保单位朱然家族墓地、洞阳东吴墓和省保单位袁氏宗祠的安防、消防项目申报、实施等工作,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建立文博重点单位风险目录,严格贯彻执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联合消防部门实地排查督查安全隐患,狠抓重要节假日用火用电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强化日常操练演练,提高文物消防自救应变和处理能力。

   

  第五章  推进提质升级,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文化旅游名城、数字文化名城和全民阅读名城三大名城建设为抓手,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全市的文化发展继续走在安徽省前列。

  以进一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建设为统领,坚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着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方式智能化、服务水平专业化,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长效机制建设。以需求为导向,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有利于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制度安排,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加强多层次公共文化供给。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各类文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设施运营、公共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公共文化机构制约监督。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管理运行、活动策划组织、从业人员资质、群众团队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县(区)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当涂县文化馆新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确保和县图书馆新馆、博望区文化馆、图书馆建成对外开放。推进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确保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协管员基本实现全覆盖。

  第二节  加强公共服务数字化 

  建设马鞍山文化云平台,构建全方位、一站式的公共文化资讯中心、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打造多渠道“互联网+文化服务”模式,拓展“指尖上的文化微服务”。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发挥好“文旅马鞍山”“文旅天下”等平台作用。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设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互联互通网络服务平台。用好应急广播系统。

  第三节  引导公共服务社会化 

  在全社会树立大文化理念,推动科技馆、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场所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参与文化共建共享。推进各项重大文化节庆举办公益文化活动,经营性文化设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合理利用闲置厂房等兴办公共文化项目。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不同部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和服务共建共享。

  提升文化场馆个性化服务水平。鼓励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围绕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特性,有针对性设计服务内容和方式,探索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精准化服务需求。提升城市悦书房服务功能、文化驿站实效运营、城市阅读空间提档升级。

  推动民营文化场馆建设。制定《马鞍山市非国有类文化场馆扶持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免费开放的非国有类文化场馆在馆舍建设、馆舍使用、陈列展览、开放运行等方面进行补助或奖励,推动民营文化场馆更多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发挥文化场馆社教作用。与大中小学校、城乡社区、工矿企业、军警营合作,设计符合不同受众群体需求的展览、讲座等,场馆“志愿者服务队”举办“送展进基层”“讲座进基层”等“行走的博物馆”活动。发挥市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创新社教活动形式,丰富社教活动内容。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博物馆“研学之旅”,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游学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拓展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内容和方式。

  进一步规范传统节日文旅活动。制定《马鞍山市公共文化场馆和旅游场所重大文化节日文化活动管理办法》,加强公共文化场馆和旅游场所重大节假日期间文化活动管理,保障重大节假日文化活动常态化,切实防范意识形态和安全风险,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以标准化为引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全国品牌。围绕“全省领先、中部示范、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名城总目标,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一体化、精准化、社会化、融合化、志愿化发展,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模式,打造公共文化领域的长三角“白菜心”。

   

  第六章  完善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文旅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丰富文化场馆旅游体验活动,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延伸非遗产业链,开发出风景道、夜游、演艺、民宿、研学等创意旅游产品类型,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供给体系。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进一步推进城市旅游、城郊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购物旅游等旅游形式的提档升级,提升旅游核心吸引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既要抓大投资、大项目,又要重视“小而美”“美而精”的小项目,以丰富旅游供给,用多元化的项目建设,引领旅游高质量发展。在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争取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上取得新的突破。继续抓好全域旅游“四级联建”工作,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名县(区)、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四级联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水平,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第一节  合理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按照一体化的要求统筹布局全市范围内的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区域,实现与周边地区的联动整合,形成大型旅游集聚区。根据市域旅游资源的特征,确定板块整合和轴线整合两种形态。

  (一)板块整合

  即板块状一体化整合,以“一带五片区”为旅游空间结构总框架,突出重点,分区发展,合理优化旅游空间结构。高水准建设“一带”,即长江(横江)文化旅游风光带;着力构建“五片区”,即大青山文化旅游示范区、凌家滩研学旅游区、含山和县北部温泉度假旅游区、濮塘—向山运动健康旅游区、横山—石臼湖休闲度假旅游区等5大旅游片区,将马鞍山打造长江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二)轴线整合

  重点建设马鞍山风景廊道,形成贯通景点的大动脉。串联城市主要景点,与马鞍山长江东岸环境整治、滨江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同步进行,完善整个环线交通设施,发展自驾游、骑行游等业态,配套驿站、换乘交通等公共服务,发展马鞍山文旅廊道经济。与城市外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地铁相联结,形成外部“快旅”、内部“慢游”的品质旅游。

  马鞍山风景廊道总体布局为“一带三环”(图1)。“一带”为马鞍山长江(横江)文化旅游风光带,三环包括江东环线、和县环线和含山环线。通过马鞍山长江大桥和未来修建的过江通道,串联长江两岸。

  1.马鞍山长江(横江)文化旅游风光带(皖江黄金水道文化旅游廊道)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旅游通道作用,以“欢乐皖江”、“最美横江”等品牌为引领,实现江河联动、水路联动、跨市联动和景区景点联动,努力把横江文化旅游风光带打造成长江经济带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将马鞍山打造成为长江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2.江东环线

  以雨山滨江田园综合体、龙山大道、丹马路、凤凰湖大道、349省道构成大环线。环线内部,以九华大道、江东大道、涂山大道构成“一纵两横”的内循环。

  3.和县环线

  以褒禅山—香泉旅游度假区百里最美廊道为基础,以绰善路(善厚-石杨公路),石乌路(石杨-乌江公路)、S105(乌江-历阳)、X031、X036(历阳-白桥)、S206、白桥-功桥公路、X023(功桥-南义)、X035(南义-西埠)、S105-x032(鸡笼山-善厚),形成大环线。

  4.含山环线

  延伸S213(途经仙踪镇、昭关镇、陶厂镇、铜闸镇、运漕镇),北接褒禅山—香泉旅游度假百里最美廊道,南至运漕镇,经芜湖沈巷镇、和县白桥镇与和县大环线相连接。

   

  图1 马鞍山市风景廊道

   

  1.png

   

  第二节  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建成要素齐全、功能基本完善、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基于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围绕“长江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的文旅主题形象定位,建立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旅游交通服务。推进马鞍山长江段和江心洲旅游码头建设,科学布局城乡旅游公共交通,打造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滨江观光带的自行车系统和徒步系统;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标识标牌体系。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加强马鞍山市乡村旅游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和旅游风景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中心,增强中心内部的咨询导览、形象宣传、便民利民等旅游服务功能,提供贴心的旅游服务。建设智慧旅游信息平台,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马鞍山市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节  围绕重大战略发展文旅产业

  (一)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要借力发展,主动融入更大尺度的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一方面是对接旅游发展相关平台,包括长三角地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皖江黄金旅游带等。另一方面是对接核心客源市场,包括南京都市圈市场、合肥都市圈市场、皖江城市带市场以及中部地区城市群市场等。

  打造一体化的产品体系。依托江河联运、高铁快速交通网,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一程多站”游轮、房车、自驾、夜游等区域主题精品线路;推进跨界开发、跨界融合、跨界整合,谋划大项目,对接长三角资本市场;联合开展旅游主题推广活动,推出宁马研学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

  致力市场一体化开拓。成立政府、企业、行业多元参与的营销联盟,设立营销产业基金,建立市场开拓导引机制,定期组织文化和旅游联合营销活动,推进区内文化和旅游市场互通与融合,打造对外宣传阵地和平台。继续发挥“宁镇扬马”联合促销体的作用,打造区域营销品牌。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市场主体经营一体化。布局一体化产业运营网络,制定一体化产业政策,吸引长三角优势企业集团来马鞍山投资经营,鼓励马鞍山本地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在长三角布点,实现产业一体化与空间布局的网络化,打造长三角产业联盟,通过企业一体化网络的建立,促进市场主体经营一体化。

  建立一体化营商环境。借鉴江浙沪相关产业政策与制度,破除市场与政策障碍与壁垒,不断优化产业经营环境、旅游投资环境和旅游消费环境,实现政策共建、规则共推、创新模式共享、市场监管共治、流通设施互联、市场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联展交流、传承创新发展与文艺创作交流机制,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共享,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加强重点文物、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联合开展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智能化、便捷化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探索共推“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旅游护照”等便民举措,大力提升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便利化。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提前谋划5G先试先用,对接长三角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在建设区域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与便捷交通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通景公路、交通廊道、旅游廊道、旅游风景道等不同功能的旅游交通体系及其沿线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区域环线,畅通微循环,形成快游慢旅、慢游慢旅的区域交通格局。

  建设一体化合作示范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合作紧密的地区,重点推进和县—浦口、江宁—博望等区域深度跨界合作。以品牌共创为发力点,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主题产业集聚区和文旅一体化合作示范区。

  (二)文化和旅游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坚持绿色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围绕“诗意之城马鞍山”的文旅主题形象定位,深刻领会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在善待和保护自然中实现绿色发展,在顺应和尊重自然中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擦亮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 智造名城”的城市形象。加强长江岸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湿地公园建设,显山露水,彰显特色。按照工业遗址遗迹旅游园区的发展方向,整治向山矿区,将其打造成工业遗存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  

  第四节  紧抓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作,深入摸排重点旅游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对续建项目做好跟进并及时更新项目库。

  进一步推进景区升级类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继续实施采石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褒禅山5A级景区创建等项目的建设工作。

  进一步推进度假休闲类项目。包括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项目、昭关温泉度假康养项目、香泉国际健康度假小镇项目、横山里·桃源归宗文化旅游度假综合体项目等的建设工作。

  进一步推进旅游小镇建设。包括千字文小镇、乌江古镇项目、香泉国际健康度假小镇项目、濮塘特色健康小镇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

  进一步推进旅游文化创意类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围绕含山县运漕艺术创意小镇项目、创客+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提高文化创意创新水平。

  进一步推进旅游配套设施类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做好宁马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濮塘片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褒禅山景区精品民宿及商业配套等项目建设。

   

  专栏4: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

  1.龙头项目:长江(横江)文化旅游风光带、凌家滩国家级研学旅游基地、昭关温泉度假康养项目、和县浦和文旅伙伴园区、和县温泉度假区项目、大青山文化旅游示范区、当涂县太白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岛综合保护开发、濮塘—向山运动健康旅游区、雨山滨江田园综合体项目、横山—石臼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

  2.景区提升创建项目:采石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褒禅山5A级景区创建、褒禅山景区精品民宿及商业配套项目、马钢工业旅游区4A级景区创建、和县台创园农业嘉年华4A级景区创建、朱然文化园4A级景区创建、横山4A级景区创建、西梁山4A级景区创建、太湖山景区提升改造、鸡笼山-半月湖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濮塘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太白镇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项目、大青山李白文化精品民宿项目、濮塘桃李春风项目、宁马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濮塘片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横山景区配套工程提升、福山田园综合体、和县祥云涧度假区项目、和县憨山生态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博望国际养生村、慈湖高新区两山生态观光旅游项目。

  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项目(培育储备类):褒禅山香泉旅游度假区。

  4.旅游休闲街区创建项目(培育储备类):采石古镇文化旅游街区、太平府衙文旅项目、林散之文化艺术广场项目、和县古城篾匠街改造项目、创客+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5.文旅特色小镇储备项目: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千字文小镇、乌江古镇文旅综合开发项目、和县•香泉康养旅居小镇、香泉国际健康度假小镇项目、香泉“春夏秋冬”温泉康养科技金融小镇项目、白果山庄特色健康小镇、诗歌小镇建设项目、运漕艺术创意特色小镇项目、当涂县影视动漫科技小镇、濮塘体育小镇项目、互联网小镇建设项目。

  6.工业旅游项目:宝武马钢工业旅游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研学旅行基地、太白镇白象山矿区工业生态旅游项目、马鞍山市向山地区生态环境价值转换工程项目。

  7.体育旅游项目:和县石山田园运动康养项目、大青山滑翔运动基地项目。

    第五节 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发展

  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包括业态提升和文化传承,业态提升注重经营管理,文化传承注重内涵美誉。

  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化发展。“十四五”期间,树立创新理念,以“乡村旅游3.0”模式为突破点,重点建设含山褒禅山片区、太湖山—凌家滩片区、和县鸡笼山片区、当涂大青山片区、江心洲(花岛)片区、花山濮塘片区、雨山滨江片区、博望横山-石臼湖片区等8个示范片区,将示范片区打造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精品片区。到2025年,实现全市旅游民宿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提升,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民宿点,打造一批特色民宿群和乡村民宿村,大幅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全市范围内共改造和新建民宿800栋,民宿床位达到5000张。

  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每年在片区内遴选生态禀赋优越、自然景观优美、特色产业鲜明、人文内涵厚重、区位条件便利、人口规模适中的特色村庄,按照3A以上景区标准,开展农文旅融合型的特色田园精品村建设。至2025年,打造特色田园精品村20个以上,形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整体提升,推动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20亿元,成为长三角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卡地。同时,开展特色高效农业、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第六节  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内容服务新业态,引导数字出版、数字影视、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新媒体艺术创新发展,加强数字创意产业政策扶持。

  产业规模加速扩大。高水平建设马鞍山地理信息产业园基地,加强头部企业培育,充分发挥头部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高水平的数字创意企业加快向中心城市集聚,扶持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十四五期间,数字创意产业规上企业数量年度增长率不低于15%,产值达到100亿元,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构建一基地(地理信息产业园)三方向(数字消费设备制造、工业设计、动漫游戏和广告会展)的产业布局。地理信息产业园引进各类地理空间信息企业30家以上,发展龙头企业3到5家,发展建设10个重大项目,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年利税3000万元,从业人员达1000人。构建完整地理信息产业链,推进通讯、遥测遥感、移动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成为全国一流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区。

  服务内容创新发展。引导一批数字出版、数字影视、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新媒体艺术等企业创新发展,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超高清等数字技术设备制造业发展,推动数字创意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会展、生活健康等领域融合渗透。

  产业要素快速集聚。形成一批数字创意产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数字创意产业人才,引入一定规模的数字创意产业投资资金,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不断聚集,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第七节  注重发展体育旅游

  在消费升级、体验经济发展背景中,依托丰富的山水自然和文化历史资源,大力发展户外体育运动项目,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和健身休闲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要素作用。

  突出重点形成合理布局。围绕长江两岸和县—含山、城区—当涂两条核心轴,建设高品质有内容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开发有特色受欢迎的健身休闲产品、打造有主题有情怀的运动休闲精品线路,构建“双轴、五核、四极”的体育旅游和运动休闲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含山、和县、濮塘、当博四大健身休闲产业增长极,高标准建设濮塘、大青山、横山、鸡笼山-香泉、褒禅山等高水准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形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结构合理的健身休闲产业空间格局。

  强化特色打造重点项目。依托马鞍山市丰富的山水自然和文化历史旅游资源,精准定位消费市场和人群,积极引入开发并持续建设山地、水上、冰雪、航空和汽摩等运动形态的户外运动项目,满足本地及周边地区多样化体育需求。积极服务采石、大青山、鸡笼山、香泉、褒禅山、太湖山等风景旅游区发展户外运动休闲项目经营,推动体育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市奥体中心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支持郑浦港启迪乔波滑雪场扩大经营。

  强化融合促进开放发展。围绕地方特色谋划,以“体育+”和“+体育”方法,促进体育运动休闲与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互联网经济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挥体育赛事活动“吸睛”与“引流”作用,利用赛事吸引人流、积极做强体育旅游、开发产品形成消费、优化服务稳定客流。持续打造1-2项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国家级以上重大品牌赛事,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区域性品牌赛事活动。

  第八节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认识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强化领导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统筹机制,放活景区经营,健全行业组织,完善政策法规等方面入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合力。

  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市文旅集团和县区文旅投资公司的作用,在重大项目建设、新业态引领、智慧旅游推广、文旅品牌营销、融入南京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等方面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努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

  形成区域和行业旅游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区域和行业旅游企业集团(公司),形成合理的全市旅游业水平和垂直分工体系。推动组建和形成弥补旅游产业链短板的旅游企业集团,包括汽车租赁公司、自驾车旅游服务公司、公共自行车经营公司、智慧旅游企业等,组建新型的旅游企业联盟,推动旅游业集聚化、集团化发展。

  充分发挥其他涉旅企业集团的作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发挥包括房地产企业、文化企业、工业企业等涉旅企业集团的资源整合、投融资能力,形成巨大的投资和发展能力,带动全市范围内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

  支持和鼓励本土民营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积极采取扶持措施,鼓励全市旅游民营企业在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小众市场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全市旅游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山西热门旅游景点 北岳恒山旅游攻略 低音号语音导游
下一篇:广西桂林市区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