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绿道如何规划,一起了解下上海大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小编:在上海大都市圈构建开放协调空间格局的背景下,区域绿道作为上海大都市圈共享的生态产品,在规划理念、目标定位、建设标准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以下研究旨在构建整体统一、互联共享的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网络体系,在现状特征分析评价和发展趋势研究的基础上,以“打通、互联、提升、拓展”为主要思路,通过强化生态本底、链接核心资源,提出区域绿道建设目标愿景和规划布局思路,以及相应的体系完善、功能融合、标准协同等策略行动。
区域绿道是实现上海大都市圈生态共保共治的发展理念的重要支撑,也是上海大都市圈市民共享生态空间的重要载体。本研究结合各城市特点提出具有生态化、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绿道网络布局方案,冀望能给区域绿道规划研究和上海大都市圈生态协同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的内涵与特征
(一)区域绿道的定义
绿道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提出的“公园道”。从21世纪初浙江和珠三角地区最先开展绿道实践,到近年来全国广泛开展绿道建设,对绿道概念的理解不断加深。根据2016年出台的《全国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绿道是指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本研究的对象为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主要由区域内的高等级绿道构成,依托区域生态廊道,连接各城市间重要的自然、人文和休闲资源,对区域层面的生态资源保育和历史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区域风景旅游网络具有重要影响。
(二)区域绿道的发展基础
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的规划和建设尚在起步阶段。虽然未形成系统性和连通性,但部分地区已开启省市级绿道的建设。例如,上海市“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和外环绿道的贯通均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部分路段成为网红打卡圣地;浙江省级绿道建设已具雏形,宁波滨海绿道、舟山滨海绿道均已成为地方特色旅游IP;江苏省依托京杭运河、太湖建设省级风景道,建设了溧阳1号公路绿道等,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整体来看,高等级绿道在各省市已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为其在区域层面的整体贯通、网络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区域绿道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区域绿道的规划和建设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也是笔者研究的重点和集中破题的几个方面。
第一,对区域绿道的认知尚不统一,规划进展情况不同。本研究对上海大都市圈相关的各层面生态、绿道、风景道等相关规划情况进行了搜集分析,发现各省市的绿道规划基础有较大差异。上海市于2015年启动市级绿道专项规划,随后各区相继开展区级绿道专项规划,目前已形成稳定成果并逐年推进实施。浙江省于2013年完成省级绿道网络布局规划,各城市相继完成市级绿道网络规划,规划基础较好。江苏省尚未开展省级绿道规划,且市域层面的绿道规划资料相对较少。
第二,既有绿道在城际界面上尚未进行良好衔接。从部分已建绿道情况来看,在城市之间的交界面普遍缺乏衔接,突出表现为交界处绿道的环境景观、断面处理、标识系统等存在较多冲突或不协调之处,区域协同的规划、建设前期的协调较少。
第三,各地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建设标准尚难统一。现行绿道建设标准主要有住建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以及《上海市绿道建设技术标准》《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等,各标准结合地方差异对绿道设计要求不同,在区域绿道建设标准统一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第四,建设形式单一,地方特色不足。现场调研中发现,一条高等级绿道,往往单纯地进行标准化、模块化实施,却鲜有特色化设计,实现与地方自然景观、文化地标的结合,展现其特色风貌。
二、协同视角下区域绿道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导向
(一)发展要求及规划导向
1、促进区域协同下的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区域绿道及其所依托的生态廊道可发挥增加区域森林碳汇、引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等生态功能,为长三角区域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区域绿道的构建需以大型生态廊道为主要依托,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在上海大都市圈9个城市范围内率先跨省市共建区域绿道网络,共同保护治理区域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格局。需加强跨行政区绿道的共同治理,并通过区域绿道的建设确立共同的生态行动计划与保护机制。
2、强化系统治理下的生态要素互联互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和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区域绿道网络的构建打通并串联了各类生态资源,包括滨海岸线、太湖流域、环杭州湾、江南水乡、山区景区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应通过区域绿道的建设使各生态要素有机互联,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
3、搭建人民城市中的生态产品共享空间
党的十九大吹响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提出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指引下,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的休憩空间,区域绿道提供了绿色、优美、便捷的游憩环境,能提供足够的游览长度和丰富的景观节点,是人民群众共享上海大都市圈生态资源的重要空间载体。
4、构建要素融合下的绿色经济创新共融
新发展理念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一方面,从经济创新角度来看,在当今的城市经济竞合关系和发展趋势下,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区域绿道网络的建设能够有效串联公共空间和生活、生产服务设施,优化地区生活和工作环境,创建,“始终有温度”的环境,以此聚集人气和活力,支撑周边商业、旅游业、创意创新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和产城融合,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设计创新角度来看,不断创新绿道设计理念、建造形式,以智慧化手段建设绿道基础设施、平台及应用,以人的感知为核心,实现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体验、智慧运营为主导,体现“人与自然、智慧、景观融合”的设计理念。
(二)区域绿道规划目标愿景
在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同时,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生活需求,形成区域人民共享品质生活的绿道网络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构建富有长三角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显著增强都市圈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上,面向2050年,建设有国际影响力和示范价值的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生态廊道和区域绿道网络体系,真正体现区域“生态共治、环境共建、绿色共享、经济共融”,彰显长三角一体化的绿色示范与引领作用,努力建设区域绿道城市群的全球样板,实现“跨越山海、梦回水乡,魅力河川、青山百里”的规划愿景。
第一,从保障区域生态格局的角度,建设生态保育之道。以区域绿道建设为载体,外联内通共筑生态屏障,强化省际统筹,推动城市群内外生态建设联动。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维护生物多样性,注重对山体水体的保护,促进绿道景观与周边景色相协调,保持自然和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
第二,从传承江南文化特色的角度,建设文化魅力之道。区域绿道应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促进大都市圈文化建设。按照“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契合“文化筑景”主题,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有效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突出“高起点、高标准、高效应”,抓特色品牌建设,将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元素融入绿道建设,使区域绿道及其周边环境,成为承载人文历史的有效载体,形成“上海大都市圈绿道”名片。
第三,从引领绿色生活方式的角度,建设健康生活之道。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区域绿道的追求所在。绿道体育,先天具有广泛的大众参与基础。应以区域绿道建设,引领市民绿色生活方式,丰富多元自然休闲需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健康生活的风向标。
第四,从提升城乡一体发展的角度,建设城乡融合之道。区域绿道应优化城乡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绿道集合城乡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等功能于一体,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拉动区域绿色新经济发展。需真正发挥城乡融合的区域“绿色动脉”作用,使之成为“治山、治水、治绿、建园”的城乡发展之路。
(三)区域绿道网络构建的总体思路
展望2050年,强化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协同发展,区域绿道网络构建应整体策划、共商共谋,并实现区域共建共享。通过“打通廊道与绿道,互联资源与人文、提升功能与环境,拓展网络与服务”渐进式实现绿道从无到有、从线到面、从封闭到协作、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第一,打通廊道与绿道。通过推动绿道实施实现区域绿道网络的全域覆盖,加强省、市城际交界面绿道的衔接,部分难以通过传统绿道形式建设贯通的地区,应以林地、湿地、生态廊道等为空间载体保障绿道网络的完整性。
第二,互联资源与人文。通过绿道将各类生态要素、功能节点、景观资源有效串联,提供多样化的通达路径,以绿道网络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第三,提升功能与环境。从规划理念、建设标准、区域协作机制等方面全面提升功能与环境。在规划理念方面,应放眼全局,为实现全域生态要素贯通、战略资源互联而谋划布局;在建设标准方面,为保障良好的体验性和高标准的建设质量,统一并优化提升各省、市城际交界面绿道建设标准;在区域协作方面,绿道作为居民绿色出行的首要选择方式,有效拉动各城市旅游经济增长,促进城市交流发展,自下而上地加强城市间协作互动。
第四,拓展网络与服务。在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结合国家重点战略地区、重要生态保护区域、红色旅游节点、乡村振兴地区以及各城市的功能核心,区域绿道不再仅局限于慢行交通、休闲健身等功能,而是具有宏观战略意义的区域核心要素。
图1 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规划目标导向
三、面向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区域绿道规划策略
(一)构建覆盖全域的区域绿道网络
1、优化重要生态廊道,强化生态本底
上海大都市圈河港湖塘纵横,物种丰富多样,城镇群一衣带水。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更需注重锚固生态本底、保障物种迁徙、构筑安全稳定的生态网络,共建上海大都市圈的生命共同体。区域绿道作为高等级的绿色慢行通道,与区域重要生态廊道不可分割,应充分将其与生态核心和山体、湿地、海洋等生态保护区相结合,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生态筑底的基本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一体化发展。
2、加强城际互联互通,链接核心资源
基于各城市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基底梳理,以区域绿道在全域贯通为契机,连通区域重要战略资源和核心景观节点。
在连通区域重要战略资源方面,为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临港新片区等重大战略区域,并进一步加强各城市核心功能区的联动效应,区域绿道应贯通各类区域重要战略资源、核心功能节点,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并以绿道贯通为抓手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互联。
在连通核心景观节点方面,以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契合区域城乡空间布局,有机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发挥长三角特有的水乡、湖荡、山峦自然与文化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低碳节能、互联互通的区域绿道网络系统。一方面,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绿道连通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包含太湖、阳澄湖、天目山、九龙山、普陀山、九龙湖、东滩、龙游湖等;另一方面,根植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绿道将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串联,包含一大会址、淹城遗址、广富林遗址、沙家浜、菰城景区、象山石浦渔港等。通过对核心景观资源的互联互通,最大化发挥资源价值。
3、形成多元复合结构,铺展绿道空间
基于多维度的空间要素,区域绿道的空间结构也应当是复合多元的。首先,围绕太湖生态核心形成区域绿道环线,并依托长江、东海,形成五条滨海滨江绿道带。其次,沿京杭大运河文脉走廊形成运河绿道,沿龙池山天目山、四明山等山麓形成山体景观绿道。再次,通过若干条绿道连通区域重要功能和生态核心,包括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黄浦江、临港新片区、苏州金鸡湖、无锡鼋头渚、常州老城厢、嘉兴南湖、湖州天目山、南通狼山、海门滨江、龙游湖景区、宁波四明山、宁波普陀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吴淞江、黄浦江、太浦河、望虞河、西苕溪、余姚江、甬江、奉化江等骨干河湖和清水绿廊。在此基础上,依托上海大都市圈生态廊道,结合区域核心资源,在区域绿道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覆盖全域的6000千米左右区域绿道网络。
图2 上海大都市圈主要资源分布
图3 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空间结构规划
(二)建立更系统融合的区域绿道体系
针对区域绿道的整体定位和功能导向,建立“两级四类”的绿道管控体系,并针对各跨界地区的城际交界面形成建设指引。
1、建立分类分级体系
按照区域绿道在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将区域绿道分为一级区域绿道和二级区域绿道等两个层级。两级绿道与城市级绿道充分衔接,形成完整统一的骨干绿道网络。结合绿道一般分类,根据区域绿道所处区域特征、周边环境景观风貌及其在上海大都市圈承担的作用,将区域绿道分为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山地型绿道、保育型绿道四类,为下层次的规划选线及沿线环境一体化设计提供指引。
图4 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规划布局
图5 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分类分级体系示意
2、形成跨界建设指引
对区域绿道跨行政区形成的衔接面梳理表明,上海大都市圈区域绿道在9个城市之间的城际交界面共47处。需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城市绿道的走向和建设标准,将绿道通过公路、山区游径、河道、桥梁、轮渡等接驳方式有机贯通起来,确保绿道跨界贯通的可实施性,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绿道网络体系。
(三)创造更活力特色的区域绿道功能
1、打造精品特色的主题地标游径
通过打造精品游线,最大限度挖掘各地生态特色,发挥景观资源价值。围绕太湖,打造以“名湖名景”为主题的绝美风景游览线;围绕京杭大运河,打造以“文脉运河”为主题的人文生态探索线;围绕黄浦江,打造以“魅力都市”为主题的浦江休闲观光线;围绕江南水乡古镇群,打造以“水乡古韵”为主题的江南水网休闲线;围绕杭州湾南岸和宁波滨海,打造以“山海风情”为主题的海陆风景体验线;围绕长江北岸和南通滨海,打造以“江海览胜”为主题的滨江沿海观光线;围绕天目山,打造以“山谷幽明”为主题的山地徒步健身线。
2、引领运动健康的国际生活风尚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被人民群众所重视。譬如风靡大众的各类跑团,近年来跑友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日常体育活动。区域绿道所提供的跑步、健走、自行车等体育功能,与人民群众的运动偏好和运动习惯极为契合。区域绿道承载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更为国际赛事提供自然与文化承载地,引领越来越多依托绿道举行的体育赛事,不仅助推上海大都市圈成为国际体育赛事集聚地,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也让市民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能够享受“山地、森林、湖泊、河流、湿地、绿地、田园、绿道”多景融合的绿色福利。
区域绿道作为上海大都市圈“最大的露天运动场”,除了满足市民们日常的生活锻炼需求之外,还能解锁更多的“IP赛事”,通过策划与绿道相关的主题活动、大型高端赛事,吸引公众对绿道的保护、利用与热爱。这些赛事包括森林赛事、海洋赛事、湖荡赛事等。利用森林、山区、湖水等自然资源开展汽车拉力赛、越野跑、山地自行车、慢骑自行车等赛事;依托沿海环岛等海岛优势,引导海钓、游艇、帆船、帆板、滑翔、环岛自行车和沙滩运动等高端和大众运动休闲业;依托太湖、淀山湖江南水乡的有利生态条件,重点围绕健身养生、极限运动、休闲娱乐,鼓励兴办攀岩、皮划艇等健身运动。
(四)完善更协同一体的区域绿道标准
1、协调区域绿道配套设施标准
各城市区域绿道存在多重建设标准,后期的维护管理也因地方政策存在差异。应在区域层面协调建设标准,在确保可实施性的前提下保持地方特色,推动各城市协同推进绿道的建设与管理。在区域绿道建设标准执行中,未建的绿道应参照统一的建设标准,已建成绿道可适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优化;城际交界面处绿道衔接由城市间商定,原则上采用高标准一方,并应逐渐过渡至本市绿道断面。
一是协调绿廊建设标准。绿廊是绿道系统的生态基底,包括绿带林带、街旁绿地、行道树、水体景观等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生态区域,是绿道绿色开放空间的主要构成和支撑。城镇型绿道的绿廊总宽度不宜小于5米,对于绿化设施欠缺的地段可酌情降低标准,但不应小于2米;郊野型绿道的绿廊总宽度不宜小于8米。保育型绿道的绿廊宽度应能够满足生物迁徙和保护功能的基本宽度,不宜小于60米。山地型绿道的绿廊宽度因地制宜,不作特殊要求。
二是协同游径建设标准。区域绿道游径以兼具步行和骑行功能的综合道为主,不同类型绿道游径宽度应根据绿道使用频率,因地制宜、灵活控制。绿道游径宽度可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控制。城镇型和郊野型绿道建议设置为步行骑行综合道,游径宽度建议为2-6米;山地型绿道建议设置为步行道,以2米为宜,因地形受限可降低标准。
2、加强区域绿道与公共交通衔接
区域绿道作为高等级绿道,其可达性是决定绿道使用效率的关键因素,规划应从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区域绿道与公交站、铁路站应紧密结合,绿道选线尽量经过人流量较大的交通站点,方便人群的到达与疏散。除此之外,还应与高速公路的出入口进行紧密衔接,提高区域绿道的可达性与共享性。
3、提升舒适美观的绿道环境设计
通过区域绿道的特色化、精细化设计,可有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可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提升绿道环境适宜性。通过增加绿道两侧行道树、小型灌木等绿色植物,丰富花箱、文化墙等景观装饰,完善路灯、标识系统、宣传牌等配套设施,以精致的环境、温暖的细节,提升感受度。
二是优化绿道旁休憩设施,丰富配套服务内容。一方面,可增加休憩设施功能,如设置自行车租赁点、餐饮点、公厕、垃圾箱等设施。另一方面,进一步美化休憩设施,如通过增加绿植,提升可观赏性。
三是建设尺度适宜的慢行道。参照人性化尺度进行建设,具备骑行功能的慢行道尽量避开如电线杆等路面障碍物,以保障骑行安全。
四是营造丰富多彩的绿廊植被景观。倡导利用当地本土植物,体现地域植被特色,使用生态自然的植被景观,丰富植物种类,综合考虑绿廊植物的季节性、色彩性、主题性,营造丰富多彩的绿廊植物景观,打造色彩、层次、空间丰富的景观效果,同时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四、结语
在生态文明思想总体指引下,结合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策略。区域绿道网络构建及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大都市圈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和生态要素互联互通的有效途径,也是区域重要生态空间的“缝合剂”。以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契合区域城乡空间布局,有机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发挥上海大都市圈特有的水乡、湖荡、山峦自然与文化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低碳节能、互联互通的区域绿道网络系统,将成为上海大都市圈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绿洲的重要支撑。
▌本文作者:刘博、周翔 、王彬 、张逸
▌本文来自:上海大都市圈规划
▌注:本文为国匠城编辑、排版,转载请在明显位置标明来源
更多内容,欢迎加入国匠城
规划师成长学社——关注规划师成长的知识星球
上一篇:小到中雪!山东迎新一轮大风降温,气温断崖式下降,济南或迎初雪
下一篇:恒大酒店集团喜提一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场券”
最近更新旅游资讯
- 北京IN10018片II期临床试验-IN10018 或安慰剂联合PLD 治疗铂耐
- 重庆西南医院体检中心
-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
- 内娱出现第一个“侠女颜”!刚出道4天,小白花们慌了…
- 狗的射速又快又烫
- 震惊!原来我们那些年追过的电视剧三观如此畸形……
- 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笛安的“北京爱情故事”,满满的欲望和贪婪
- 读《金瓶梅》第13章:李瓶儿为何能看上西门庆?
- 十六岁高二学生没事时看看什么书好?
- 父母中毒而亡,警方问13岁女儿看到凶手没,女孩笑了:我就是凶手
- 别黑陈凯歌了,他有一部神作还不够吗?
- 高三沉沦观后感话题作文800字范文
- 思辨的张力
- 狐文化特辑【十三】狐妖余论:混迹红尘的修仙之狐——「仙狐」
- 喜欢K歌,看电影吗?这些英文一定要掌握!
- 21世纪最佳20部日本动画
- 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 马鞍山人民医院医院历史
- 如何以「我穿越成了一个小妾(或通房丫头)」为题写一篇小说?
- 青海诗选刊 2017年第24期(总第36期)
- 吴军民
- 实用 | 教你如何做好校园景观!
- 无忧传媒三 片
- 《西游记》新解(十套珍稀古画插图)56: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遇强盗,唐僧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