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等你来“打卡”!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献礼建党百年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让红色旅游火起来

  宜春推出“红色旅游学党史”系列精品线路

  欢迎大家走进宜春

  赴一场红色之旅,追忆峥嵘岁月

  感受发展新活力、新气象

  铜鼓秋收起义红色之旅

  万载湘鄂赣红色之旅

  袁州水江红色之旅

  3条精品红色之旅路线

  跟随小布一起慢慢游览吧!

  铜鼓秋收起义红色之旅

  红色旅游学党史-铜鼓

  第1站 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1.上党课《铜鼓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的历史地位》

  2.重温入党誓词

  3.诵读毛泽东第一首军事题材诗词《西江月·秋收暴动》

  4.参观纪念馆

  第2站 湘鄂赣革命烈士陵园

  1.参观烈士馆,聆听革命烈士故事

  2.午餐,品秋收宴

  第3站 红十六军驻军旧址——罗湾老屋

  1.参观红军标语

  2.现场教学《三代传承,守护心中那片红》

  第4站 秋收起义纪念地——毛泽东化险地

  1.举行敬献花篮仪式

  2.参观毛泽东化险地、毛泽东旧居

  1

  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中共湖南省委会议的决定和安源军事会议的部署,以中央特派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亲临铜鼓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

  湘鄂赣革命烈士陵园

  为纪念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浴血奋战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铜鼓人民于1956年5月在铜鼓大桥北端建成革命烈士纪念塔。1996年4月,经江西省民政厅批准,革命烈士纪念塔迁至城南中路,改建成铜鼓县湘鄂赣革命烈士陵园。2012年,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红十六军驻军旧址——罗湾老屋

  1932年6月,红十六军奉命进驻铜鼓,与铜鼓地方游击武装一起击退敌人,彻底摧毁了敌人对湘鄂赣苏区的封锁,进一步巩固了苏区的红色政权。

  红十六军七师一团驻扎在罗湾老屋期间,大力宣传革命纲领,鼓励工农加入红军,在罗湾老屋留下了大量红色标语。“我们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我们要谋解放,只有加入共产党……”罗湾老屋父子两人用生命守护红色标语至今。

  

  

  4

  秋收起义纪念地——毛泽东化险地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从安源奔赴铜鼓指挥秋收起义途中遇团防队员扣留。押解途中,毛泽东急中生智,从口袋里抓出四块银圆往地上一甩,借敌人拥抢银圆之机朝对面山上跑去,利用一个拐弯处跳进路边的水沟里,凭借周边的茅草和灌木作掩护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并在当地农民协会会员陈九兴的帮助下,当晚住在吴家祠,留下了“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的传奇故事。

  

  

  

  

  万载湘鄂赣红色之旅

  红色旅游学党史-万载

  第1站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

  1.参观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了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战斗历程

  第2站 万载古城红色文化展示馆

  1.参观万载古城红色文化展示馆,了解万载革命史

  2.午餐,品万载祠堂宴

  第3站 仙源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

  参观仙源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塔。

  1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是一家宣传展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与发展历史的专题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国家三级博物馆。馆舍面积近2000平方米,陈列厅建筑为仿古四合院式,常设的“湘鄂赣革命斗争史陈列”通过运用情景再现、雕塑、声光电等现代陈展形式,生动展现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发展的斗争历程。馆内还设有“万载籍老红军将士革命业绩陈列”,集中展示了杜平、王宗槐等18位万载籍老红军的戎马生涯和革命业绩,馆内收藏革命文物1000多件,其中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印章、《工农兵》报(第一期)等珍贵文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印章

  2

  万载红色文化展示馆

  万载红色文化展示馆,坐落于万载古城梨花春巷,利用“民国四区公所”旧址改设。场馆为江南合院式天井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展线长约100米。《红色万载》以土地革命时期万载红色历史为主线,反映大革命以来万载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以及在党的领导下,万载人民为创建和保卫湘鄂赣苏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

  

  

  3

  仙源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

  仙源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江西省万载县仙源乡(旧称小源),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史迹。1932年4月,为贯彻中央“加紧巩固修(水)铜(鼓)万(载)根据地,积极向东南袁水和樟树发展,与湘赣苏区打成一片,和中央苏区取得密切联系”的指示,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等省级机关数十个单位从修水上杉迁至万载小源。

  湘鄂赣省级机关驻扎小源近两年,小源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称。时至今日,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仍保留有丰富的湘鄂赣时期的革命旧址、旧居、战场遗址等。2006年5月,仙源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源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

  

  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

  该旧址为清末民居,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建筑面积748平方米。内设省委办公厅、省委书记办公室兼卧室、宣传部、组织部、妇女部和少共省委办公室、技术科办公室、列宁室、接待室。旧址中厅墙壁上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办公厅”3个黑色繁体美术字。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该旧址为清末民居,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由南北两幢建筑并列组成,建筑面积1023平方米。内设省苏执委及国民经济、土地、劳动、文化、卫生、内务、工农检察七部机关。

  

  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

  该旧址坐落于仙源乡街道中段。清同治年间所建,原为王家祠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有三进,总面积734平方米。

  1932年4月初,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为便于指导各地党的工作,成立了以临时省委书记林瑞笙任总编辑的新的临时省委党报委员会。1932年4月15日在小源王家祠堂创刊省委机关报——《红旗》。《红旗》报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政治方针和各项具体政策,指导各地党的工作,揭露国民党的造谣与欺骗,动员全省苏区人民参军参战。

  

  革命烈士纪念塔

  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壮烈牺牲的工农红军,1975年10月,万载县革委会在小源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面上的浮雕画面是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八团战旗的红军及紧跟其后的男女赤卫队冲锋陷阵的场面。塔身的四周均有碑文,正面为“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背面为“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左右分别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袁州水江红色之旅

  红色旅游学党史-袁州区

  第1站 天台江东宜五区苏维埃旧址

  1.参观天台江东宜五区苏维埃旧址

  第2站 水江镇

  1.参观水江革命烈士陵园、水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2.水江镇人民政府食堂用午餐

  3.参观高枧大捷作战指挥部、上洞列宁小学

  1

  天台江东宜五区苏维埃旧址

  1929年4月12日,原宜春县划归湘鄂赣边境特委领导,并成立了中共宜春县临时委员会。根据中共宜春县委的决定,1929年12月,在天台江东李氏宗祠内,成立中共宜五区委员会。1930年3月,宜春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筹备处设在天台江东李家祠堂,8月,区苏维埃政府在天台江东村旁边的璜源(现为袁州区飞剑潭乡管辖)正式成立 ,并在江东设立18个大小机关,苏区干部在宜春西北区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达三年之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地下革命斗争。

  

  2

  水江镇

  水江是一块红色的沃土,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毛泽东、彭德怀、省苏维埃邓洪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水江留下了光辉足迹。

  

  水江革命烈士陵园

  水江革命烈士陵园建于2014年,于2015年初完工。总投资达96万元,总占地面积2426平方米,园内设有烈士墓碑80个,加上2019年4月在四川凉山牺牲的救火英雄周鹏就是81个。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水江苏区人民为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先后有10000余人参加革命,有3000余人牺牲。据《江西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水江有在册烈士432名,如飞夺泸定桥勇士刘梓华、特等烈士黄开泰等。

  

  水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下,水江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充分发挥水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专门制定了《水江镇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工程实施方案》,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整合开发境内资源,大力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业。利用两年左右时间打造一座红色教育基地,并围绕“创建红色生态文明小镇”发展定位,倾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传统教育基地”“中小学优秀思政研学实践基地”三个基地,不断丰富内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高枧大捷作战指挥部

  高枧大捷作战指挥部位于水江镇上洞村清塘组,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间(1815),共32间房间,占地面积1384平方米。正屋两栋一井,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门厅抬梁式,其中部设有一八角藻井,造型优美,柱子均为木柱,石制柱础,形状有方形、鼓形,室内地面青砖铺设。天井为条石铺设,木质花窗,整栋旧址装饰较为讲究,有多处精美砖雕、对联和彩绘,至今保存完好。高枧大捷遗址位于鸡笼山(西角上)一劣加窝(新屋下),占地20000平方米。

  

  上洞列宁小学

  1931年10月间,萍七区根据上级指示,在较偏僻的杨岐山上洞村创办“培源”学校,又称列宁小学。该校创办之初,由14乡苏维埃负责人刘枚文负责筹备工作。通过组织介绍,从湖南请来一名叫文竹青的教员(地下党员)来“培源”学校指导,他负责讲革命理论、时事和政治课,后来在本地请了2名有文化的村民刘昌沛、黄文尧上国文和算术课,同时还有体育课和音乐课,教唱革命歌曲。在红色小学里,教唱了20多首红色歌曲。学文化、唱革命歌,对扩大革命队伍,动员人们参加赤卫队和宣传苏区政策,瓦解白军,打击敌人的气焰,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来源:宜春文旅)

  (编辑:夏侯婷;编审:谢芳芳;监制:彭晓英 杨娟)

上一篇: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展“5·19中国旅游日”沧州
下一篇:休闲度假又添好去处!湖北省新增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