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沙坡头:热情沙漠 塞上江南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从空中看,黄河飞流在这里绕了一个弯,依偎着腾格里的沙丘,拐出了一个大大的“几”字。黄河两岸,一边是欲断云天的中国第四大沙漠,另一边却是拥有绿洲田园的“塞上江南”。60多年前,这片天沙尽头还是一片寂寥。固沙、治沙,“方格模式”卓有成效;保护、开发,而今,这里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热闹非凡。“国内首批5A级景区”“全球环保500佳”……沙坡头,俨然成为宁夏旅游的亮丽名片。

  黄河区

  在沙坡头,奔腾东进的黄河已经变得温柔起来,给了游客近距离体验古老黄河文化与自然魅力的良机。

  穿上救生衣,扣好系带,便可登上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随波逐流。筏子约两平方米,没有帆,也没有舷墙。五人一筏、五筏一组,顺流而下,跌宕起伏。黑山峡中浪大时,焦糖似的黄河水与筏子碰撞,溅起的浪花不时打在筏上。虽然紧张,却大气不敢乱出。哗哗的水声,伴随筏工“老把式”的讲述,合着远处传来的《花儿与少年》的民谣,道出羊皮筏子这一黄河特色交通工具的前世今生。

  “不用轻帆与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唐代以前,人们缝革为囊充入空气用于泅渡,称为革船;宋代以后,皮囊由动物掏空内脏后完整剥落,故名“浑脱”。民谚:“杀它一只羊,剥它一张皮,吹它一口气,晒它一个月,抹它一身油”,麻绳封口,即制成一个浑脱。14个浑脱分3排绑在木架上即为羊皮筏子。

  “老把式”说,羊皮筏子载重1吨,浮力极好,每隔数日只需往浑脱内吹气几口,便能保持浮力。由于筏子只能顺流而下,很难逆流而行,故筏子到下游后需人力背回上游再用。14个浑脱的设计既能保证筏子的浮力和安全,又可避免筏子太沉,影响陆上运输。

  千年的筏子百年的桥。羊皮筏子漂流终点的下游,即是一座新近改装的玻璃栈桥。原来的悬索桥上的木板已全部由钢化玻璃代替,在桥上可以更直观地将黄河的急湍猛浪尽收眼底。

  离玻璃栈桥不远的黄河飞索则更为刺激。飞索从北到南,又从南回北,因为飞跨黄河,又连接腾格里沙漠,当地人给飞索项目取了个好玩的名字——“飞黄腾达”。

  沙漠区

  沙坡头,沙是不可缺少的主题。

  沙坡头的沙给人以海的感觉。不似戈壁的粗犷,也鲜有海滩的杂秽,这里的沙柔软而细腻。沙上行走,如海边踏浪,不知下一脚踩在何处;坡面滑沙,似海中逐浪,握紧滑板,感受速度激情。沙坡头更有百米高的沙丘,可以体验沙漠版的“云霄飞车”。

  行走沙区,如果细心,便能发现这里的与众不同:沙坡上那些精心编制的麦草方格。

  原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贯通西北和华北,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然而,这条铁路在中卫需要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长度达44公里,尤其沙坡头地段属流动性大沙丘区,风吹沙移,严重威胁行车安全。当时外国专家断言,这条沙漠铁路不到30年就会被黄沙覆盖而无法使用。

  为了攻克固沙难题,在科研人员、林场工人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草方格沙障成为铁路通车初期的主要固沙方式。

  197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在内罗毕召开。作为中国治沙经验的沙坡头麦草方格,获得国外专家一致认可,并成为最早向世界输出的中国治沙方案。

  以麦草方格为基础的治沙模式,在守护包兰铁路畅通的同时,也阻挡了风沙向城市侵袭,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近年来,通过扎设麦草方格等防风治沙措施,中卫已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扎设草方格15.5万亩,营造灌木林14.5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在北部沙漠边缘建起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袭。

  夜幕下,运用9D技术讲述沙坡头古老传说“桂王城与沙陀国”的《沙坡头盛典》正在上演。作为国内首台大型沉浸式魔幻情景体验剧,观众边走边看,在与演员的咫尺互动中,继续感受中卫人用生命守护家园、用智慧改变环境的伟大情怀。

  而今,驱车行进在中卫杨柳依依的道路上,很难想象这是一座诞生在沙漠边缘的城市。2012年,中卫推出“以克论净”的城市卫生环保标准,即道路浮尘每平方米不超过5克,地面垃圾停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数年间,干净美丽已然成为中卫的“城市名片”。

  临别时,导游素素为我们唱起了当地民谣,一句“mià气得很!”(意味非常舒服安逸)唱出了中卫人喜迎八方宾客的热忱,也唱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上一篇:中国游客避雷后,那些“不欢迎中国游客”的地方,如今还好吗?
下一篇:“五一”,手把手教你玩转太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