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毕节旅游的魅力!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分明的气候,多样的地质地貌,融合出一张“洞天福地·花海毕节”的旅游名片,走出国门,带富乡亲。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5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25.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以上。累计接待入境游客达40余万人次,其中休闲度假游客比重占接待游客人数的30%以上,文化旅游商品占旅游综合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累计就业人数达31万人次,惠及群众人数达102.16万人。

  织金洞

  揭面:景区建设日新月异

  莽莽乌蒙山,处处皆美景,遍地是风光。

  然而,峰峦叠嶂的巍峨高山,封锁了这里与外界的联系,关山万千重,使得美景一度藏“深闺”。

  如何把自然资源变成发展红利?成了摆在毕节市旅游部门面前最直接的问题。

  百里杜鹃 燕春/摄

  “十三五”期间,毕节市编制完成了《毕节市旅游产业创新提升规划》等132项旅游规划,确立了“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旅游形象定位和将毕节打造成“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康养样板区、旅游脱贫示范区、全域旅游试验区”的目标;各重点旅游景区《总规》和《修建性详规》已基本完善,全市旅游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同时,紧紧围绕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不断推进全市旅游景区提质升级,2019年实施旅游“1+5个100工程”项目109个,完成投资48.52亿元,完成投资计划115.47%,旅游服务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2019年国庆期间,位于大方、纳雍两县交界六冲河流域的九洞天景区在经过2年的“闭关”修整后,重新对外开放。

  九洞天景区 袁德志/摄

  这一次,走出“深闺”的九洞天新建了龙井游客服务接待点、小石林游客服务接待点,并对洞内观光步道、声光电等进行提质改造升级,景点品质、接待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九洞天的改变,只是毕节对旅游景区服务提质升级的一个缩影。

  2016年以来,全市旅游景区不断提质升级,百里杜鹃、织金洞、慕俄格古城、韭菜坪、油杉河等老景区不断提质升级,建成了市级文化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百里杜鹃、织金洞、阿西里西大草原、油杉河等一大批游客服务中心,初步构建和丰富了全域旅游的格局,实现了毕节旅游从季节性观光型产品向全季性度假型产品转变。

  付出终有回报。2020年,百里杜鹃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完成文化和旅游部专家组实地验收检查,全市新增纳雍总溪河、金海湖旅游区、九洞天、大方油杉河、百里杜鹃跳花坡共5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今年省内创建4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市州。

  提质:旅游品牌走出国门

  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从来都是自然景观与文化活动的相辅相成。

  2019年7月16日,受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邀请,毕节大型民族音乐舞蹈诗《夜郎》在广州友谊剧院上演。剧目以“重现神秘夜郎·再展古彝雄风”为主题,分为《古道夜郎》《神奇夜郎》《盛世夜郎》三个章节,通过情景表演和歌舞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毕节当地的艺术特色。

  毕节大型民族音乐舞蹈诗《夜郎》在广州上演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巡视员朱红兵说:“扶贫工作,文化先行。希望今后能够继续邀请毕节手工艺者、非遗传承人到广州展示,以促进两地文化交流。”

  2019年7月21日晚上8点,毕节大剧院内座无虚席,一曲高昂的《沧海一声笑》迅速将观众带入到武侠世界中。由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赢得现场观众不绝于耳的叫好声和掌声。

  大型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剧照

  “第一次看这样的演出,不仅将杂技、舞蹈、剧情融于一体,舞美效果也很不错,希望以后在毕节能看到更多这样新奇、有文化内涵的演出。”观众刘文韬说。

  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载体,穗毕两地推进对口帮扶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展现两地独特的民族文化,进一步促进两地文化交流。

  “十三五”期间,随着毕节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许多优秀剧目不仅走出了贵州,还走出了国门。

  2017年,毕节乌蒙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排演的彝族古剧《撮泰吉》在法国尼斯狂欢节中,被法国尼斯市政府授予“最佳表演团队”奖项,总导演黄湘被授予“最佳导演”奖。

  这是《撮泰吉》首次登上世界舞台进行展示。

  “整个团队第一次走出国门,此次活动展示了毕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大家很兴奋,都狠下苦功夫排练。”乌蒙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熊正江介绍,“我们带去了具有毕节特色和彝族风格的大方漆器作为纪念品,并制作了具有彝族民族风格的绶带,绶带上印有毕节城市宣传语——‘洞天福地·花海毕节’。”熊正江说,推介活动让国外观众了解到毕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撮泰吉》剧照 张卫东/摄

  《撮泰吉》的成功亮相,是毕节民族文化产业厚积薄发的成果。“十三五”期间,毕节连续举办四届乌蒙文化艺术节,创排235个节目,推出作品1093件。大型彝族古剧《撮泰吉》、民族歌舞剧《夜郎》、舞剧《林青的远方》《坪上花开》等一批优秀节目脱颖而出;创作编排《我和我的祖国》《扶贫政策是个宝》等20余个小品、歌舞、快板节目。

  同时,毕节用足用好乌蒙文化节·文化艺术系列大赛成果,组织大赛优秀节目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走进乡村,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邀请,组织乌蒙演艺集团排演《彝族铃铛舞》节目参加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的展演录制,并在音乐频道播出。

  兴盛:文旅扶贫效果彰显

  “老板,你家还有床铺吗?我想提前预订一间。”

  每到夏天,越来越多的重庆、宜宾等外地游客选择到大方县核桃乡马白寨避暑。

  “乡村旅游”慢慢成了马白寨“热词”之一。

  2017年以来,马白寨共接待省内外游客5万多人次,创收2000多万元,开办农家乐20余家,户均每年创收4万元以上,乡村旅游服务业、配套餐饮业解决就业100余人,旅游业增收创收在村民收入构成中从无到有,稳步增长。

  马白寨之“热”,是毕节开展文旅扶贫众多案例的一个生动镜头。

  大方县核桃乡马白寨一角 王宇/摄

  “十三五”期间,毕节围绕“促文旅农商融合·走旅游扶贫新路”主题,成功承办第十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创新推出文旅农商产品展销会、旅游产业推介对接会、东西部扶贫协作文旅工作座谈会等活动,成功推出织金古城(平远古镇)、九洞天等景区以及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至下红岩码头“水上黄金旅游新线路”,打造了百里杜鹃彝山花谷、黔西中果河、赫章九股水温泉等旅游新景区新景点,全面提质织金县溶谷苗寨、黔西县化屋等景区景点和一批乡村旅游点,打造了织金洞、九洞天等洞穴旅游“代表作”。

  2016年以来,持续举办了5届百里杜鹃国际杜鹃花节(季)、3届市级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出了一大批新景区景点,初步搭建了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节会平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生态+旅游+精准脱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乌江源百里画廊 魏运生/摄

  目前,全市有休闲农业园区20余个,乡村旅游经营户近1.2万户,农家乐(餐馆)近5000家,乡村旅舍(农家旅馆)近1300余个,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150家。直接从事乡村旅游人数达1.62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超过5.8万人,带动就业人数达30余万人。

  旅游产业红火的背后,是交通路网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强力支撑。

  2019年12月16日,成贵高铁“和谐号”动车组载着远道而来的客人驶入毕节境内。

  高铁带来旅游交通格局的深刻变化,打开了“快旅慢游”新天地,让“小时游”“周末游”“区域游”等高品质旅游成为现实,“一小时旅游圈”“异地同城旅游”等新模式已然揭幕。

  枪杆岩自然风光 张晓勇/摄

  在“高铁游”方兴未艾之时,在赤水河串联下,一衣带水的威信、镇雄与毕节七星关、金沙等地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不断推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加深。毕节旅游有了新的着力点,脱贫攻坚有了新的动力源。

  目前,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和红二、六军团长征路线入选“全省红色旅游10条精品线路”;大关红军抢占鸭池河天险步道和红九军团梯子岩战斗遗址入选“全省10条最美红军线路”;纳雍县枪杆岩村、黔西县丘林村入选“全省首批10个最美红军村落”。鸡鸣三省景区、大关盐号景区、枪杆岩景区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毕节段亮丽名片。

  2018年6月,鸡鸣三省旅游景区试运营。至今,共接待游客约50万余人次。

  在鸡鸣三省旅游景区带动下,七星关区林口镇通过旅游项目拉动,旅游服务延伸,立足“景区+农户”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以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形式增加收入。

  同时,鸡鸣三省旅游景区授权坪坝村合作社,全力为坪坝村宣传坪坝村本地面条,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在鸡鸣三省旅游景区带动下,村集体经济日益增长,带动全村农户务工,留住了外出务工劳动力,也留住了村发展希望。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发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成效初显。全市正谋划43个项目纳入长征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规划,按照‘点——园——带’逐步推进建设,让红色旅游资源成为助力毕节发展的新动力。”

  阅读推荐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作者:高大涛

  原标题:《揭开毕节旅游的魅力!》

  阅读原文

上一篇:“点燃”暑期!福建推出5条滨海旅游精品线路
下一篇:怕去韩国旅游开不了口?教你轻松实用日常韩语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