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艰苦创业求跨越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九华山-艰苦创业求跨越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著名的地藏菩萨道场,佛教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产业基础和优势得天独厚。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74平方公里,实辖面积6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寺庙99座,其中国家级重点寺庙9座,省级重点寺庙30座,僧众近千人。

  “十一五”以来,九华山党工委、管委会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世界一流旅游胜地和国际著名佛教圣地的奋斗目标,坚持创新为上、保护为先、发展为要、民生为重,硬软兼治、建管并重,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景乡统筹、农旅一体,旅游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景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综合实力大提升。“十一五”期间,景区游客量年均增长31%以上。旅游收入年均增长56%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3%以上。招商引资年均增长3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7%以上。 “十二五”以来,旅游发展形势喜人,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183.62万人次,增长16.81%;旅游收入19.38亿元,增长22.54%;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23.1%;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增长18.15%。今年春节黄金周接待游客29.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8亿元,再度刷新历史记录,接待指标稳趋全省首位。

  ——品牌建设大成果。2006年,景区首批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被批准为“数字景区”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入选国家地质公园名录。2007年以来,景区先后被世界休闲等组织评为“中国十大佛教文化旅游胜地”、“2008中国四大休闲名山”、“2009中国十大特色休闲胜地”、“2010中国网民最关注的十大旅游景区”、“2012年度全省十佳旅游景区”。与此同时,景区管委会先后获得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资源保护大成效。规划管理得到加强。修编了景区总体规划和九华街区整治规划,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为景区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护林防火成绩突出,连续27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覆盖率达76.3%,林木绿化率达76.8%。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成功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新建2座污水处理厂,在全省率先组建村级环卫队伍,农村环境整治“451”工程纵深推进,生态文明逐渐形成。文物保护取得突破,现有省级文保单位8处,国保单位4处,九华山庙会、九华山佛教音乐已分别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面貌大变化。累计投入60余亿元,实行山上整治、山下开发,全面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九华街区先后拆除沿街商铺、临时摊棚等各类建筑物20余万平方米,建成3个游客服务中心和一批休闲广场和生态停车场,累计新增绿地8万余平方米,恢复水面(系)5000余平方米,成功实现管理机构和部分驻山单位下迁,较好地恢复了“莲花佛国”的清净氛围。九华街区环境整治工程于2007年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九华新区按照“山上游、山下住”的思路,全力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道路、管网、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本健全,先后引进江苏雨润集团、香港远航集团等投资兴业,现有5座高星级酒店落户,部分已对外营业。以学校、医院、敬老院、居民点、廉租房等为主要内容的河西居民商住区也初步成型,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旅游产品大升级。以99米地藏菩萨露天铜像为中心的地藏王圣像景区建成开放。该景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邀请国内顶尖专家参与设计制作,运用国内乃至国际顶级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通过大气雄浑的文化主题创新,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地藏文化展示中心,同时积极开发夜游项目,弥补了同类景区旅游项目的空白。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第一季《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中,该景区被评为5大新锐景区之一。与此同时,对花台景区进行深度开发,建成了花台索道,拓展了旅游空间。对全长5.5公里的九华河进行综合开发,沿河旅游观光带即将形成,“山强水弱”、“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局面得到了较大改变。

  ——客原市场大拓展。从2005年起,连续9年投巨资在央视发布形象广告。推进旅游与体育合作,先后冠名举办“九华杯?全国摩托艇锦标赛”、“九华杯?国际女子手球精英赛”,先后承办木球、围棋、象棋、登高等中国池州绿运会比赛项目。先后组织两次“百家媒体看九华”活动,先后累计组团参加近百场旅游交易会。与黄山联手打造“无障碍旅游区”,与其他佛教名山共同打造“四大佛山朝圣之旅”,在客源地设立旅游专卖店、办事处,开通旅游直通车,建立了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际,市场区域化、客源多元化较为明显的市场格局。2011年境外游客达到15万人次。

  ——旅游管理大优化。先后大规模开展交通市场、导游市场、香烛市场整治。组建了景区行政执法专门队伍。对千余名接客大军进行培训、压缩和规范,组建导游服务中心,实现了统一管理,有序经营。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佛事香烛省级标准,香烛市场秩序得到规范。扎实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索道、缆车等单位纷纷达到省级质量管理最高标准。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共有2家宾馆荣膺省级5A优秀诚信旅游饭店,10家旅行社成为省级四星优秀诚信旅行社。加快建设数字景区,完成办公自动化系统、九华山旅游网升级改版、LED信息联播安装传输和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安全监管系统建设, 建成统一的景区指挥调度中心,景区保护与管理进入信息化、科学化轨道。

  ——社会建设大进步。每年投入千万元资金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实施内容、保障标准、覆盖范围等逐年拓展,一批民生工程走在全市甚至全省前列。新建了新学校、新医院、廉租房、敬老院,全面实施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大病救助、孤儿救助、重残救助、就学救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451”工程,九华乡代村村村庄整治荣获“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已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深入开展“平安九华山”创建活动,扎实抓好游客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成为全省首届10个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之一。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顺利完成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换届,广大佛教界人士在文明创建、招商引资、对外宣传以及赈灾救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安老慰孤、资病助残等活动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展现出了“人间佛教”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以来的一段时期,是九华山风景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效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通过“十一五”以来发展,景区基本形成山上山下功能分明、核心周边联动发展、硬件软件完善配套的发展格局。“十二五”是九华山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结构优化、景区功能提升的一个关键时期。总体思路是: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大主线,实施五大战略,建设六大名山。一个目标即建设世界一流旅游胜地和国际著名佛教道场目标。两大主线即以文化创新为主线,推动跨越式发展;以文明创建为主线,推动包容式发展。五大战略即景区扩容、空间引领,结构优化、素质引领,文化整合、项目引领,联动发展、区域引领,以人为本、人才引领战略,六大名山即大愿九华山、人文九华山、山水九华山、养生九华山、智能九华山、和谐九华山。到“十二五”末,争取接待境内外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其中境外游客超过35万人次;财政收入1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接近15000元。

  当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九华山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未来一个时期,九华山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抢抓历史性发展机遇,全力推进景区建设向管理、农村向景区转变、农民向居民等“三个转变”,全力加快旅游国际化、景区智能化、农旅一体化等“三化进程”,全力实施投资带动、消费拉动、营销驱动等“三动战略”,全力强化资源支撑、主体支撑、人才支撑等“三大支撑”,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的全市先行区、全省核心区、全国样板区,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争取早日实现世界一流旅游胜地和国际著名佛教道场的奋斗目标。

  (编辑 马文英)

   

上一篇:幸亏听了陌生老头的一句话,不然在这次旅行中就九死一生了
下一篇:文旅融合非遗“活”起来 河南18条非遗主题游线路等你来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