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乾清宫详细介绍以及那些精妙绝伦的石雕艺术,旅游必备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3
手机版

  乾清宫是内廷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之一。明代始建时与坤宁宫合称为乾坤两宫,后来两宫之间增建了交泰殿,统称后三宫。乾清宫在明代一直是皇帝居住的寝宫,宫中许多重大活动也多在此举行。清入关后,顺治、康熙皇帝亦曾以此为寝宫,至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后,这里就成为清帝召见廷臣、批阅奏报、处理日常政务和举行宴筵的场所,也曾是大行皇帝梓宫停灵的地方。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顺治十年(1653年)再次重修;康熙八年(1669年)、十九年(1680年)亦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毁于火,三年(1798年)重建;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加修整,至今保存完好。

  后三宫占地约2.5万平方米,平面为矩形,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15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南北依次排列在工字形的台基之上,四周有廊庑围绕,构成了后三宫相对独立的院落和封闭的空间。

  乾清宫面阔九间约45.5米,进深五间约20.5米,为九五之尊的大殿,是后三宫中建筑等级最高的建筑。乾清宫重檐庑殿顶,自台面至正脊通高24米。下层檐斗栱为单翘单昂五踩,上层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檐角饰脊兽九个,梁枋施以金龙和玺彩画。殿的前后檐明间、东西次间均为门,三交六碗棂花隔扇,每间四扇,后檐门常扃不开;明、次间三间通连,减去前檐金柱,扩大了室内空间。后檐在明间金柱位置设屏,屏前设皇帝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装有皇帝确定继承人的密诏匣子即放在匾后。三间迤东迤西的次、梢间称东、西暖阁,明代这里是皇帝的寝宫,清代自雍正以后作为存贮清实录、圣训的地方。暖阁的前檐为槛窗,三交六碗棂花隔扇窗,每间四扇,后檐设仙楼,仙楼之上和暖阁东西墙均安设书架,现仍保持原状。乾清宫的东西两尽间是可以南北通行的穿堂,前后檐均设有三交六碗棂花隔扇门,穿门北行即可至交泰殿、坤宁宫。

  乾清宫前有宽敞的月台,台上左右设有铜鹤、铜龟各一件,前有镏金香炉四座,月台下两侧还设有社稷江山金殿各一座,这些精美华贵的陈设是皇帝尊严与权力的象征。月台前正中出丹陛,接高1.5米、宽10米的御路甬道,直通乾清门。月台两侧和前丹陛两侧台阶供上下,丹陛下辟有一条石垒砌的拱形通洞,即史料中所称的“老虎洞”,洞的两侧设门,安装板门,是为东西两院保卫人员穿行方便所设的。

  老虎洞乾清宫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小殿,东曰昭仁殿,西曰弘德殿。古代有“无东西厢有室曰寝”的记载。“室”在这里即指正殿(正房)两边的夹室。乾清宫前东西两侧只有廊庑而无两厢,其左右又有两朵殿(夹室),说明乾清宫院落建筑的布局附会了古制“寝”的含义,体现了乾清宫作为皇帝寝宫的功能。昭仁殿和弘德殿前后均筑有围墙,与乾清宫和东西两庑相连。乾清宫前左右有一坡道,明代随坡道建有斜廊,与东西廊庑相接,清代拆去,改为围墙,但仍保留着坡道。东西两庑左右对称,隔成若干间,供宫中内廷办事机构用,自昭仁、弘德两殿外侧的龙光门、凤彩门往南延伸,向内转角接乾清门东西两山。东西两庑自明初建成后屡遭焚毁,后在庑中砌筑防火墙两道。防火墙外观与庑房毫无两样,其梁枋、斗拱、飞椽、望板均为石料雕刻而成,上绘彩画,与庑房连为一体,无丝毫破绽,真可谓独具匠心。

  乾清宫的正门是乾清门,也是内廷的大门,门前东西横向广场即为内廷与外朝的分界线。乾清门为殿宇式大门,坐落在白石须弥座的台基之上,单檐歇山式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檐下单昂三踩斗栱饰以金龙和玺彩画,中开三间,门扉设于后檐金柱位置,前面空出敞亮的门厅。清代这里是御门听政的地方,皇帝的宝座即放置在明间门扉前,斋戒、请宝、接宝等礼仪也都在此举行。

  乾清宫一组建筑依等级高低,坐落的台基也不尽相同,乾清宫是内廷主体建筑,乾清门是内廷的大门,其台基都为汉白玉石须弥座,门与殿之间1.5米的御路甬道也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周以石雕栏杆,形成一体。东西庑基座则为砖石砌筑,高仅1.1米,且无栏杆。乾清宫后的交泰殿和坤宁宫的基础为青砖砌筑,周围护以黄绿相间的琉璃灯笼砖矮墙,体现了前殿后寝在等级、装饰、色彩上的不同。

  乾清宫大量艺术为木质作品,但是台基,栏杆,御道,屋檐的梁枋、斗拱、飞椽、望板等位置为石料雕刻,至今依然保持原貌,旅游时可以认真品味一番。

  举报/反馈

上一篇:广西又要多1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你去过几个?
下一篇:新年成都首场文旅投促活动“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