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绝密城市,从地图上彻底被抹去,14亿国人都应该铭记的小城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4
手机版

  这是位于新疆中部的一座小县城,曾经它被中央亲手从地图上抹去。直到1964年的某一天,平静的小镇爆发出一声惊天巨响。这个神秘的沙漠小城,才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这里是哪里呢?位于新疆中部,自然就属于我国领土,那中央为何要下令将它抹去呢?1964年在这里发生的惊天巨响又是什么?为何有人会说,这个沙漠小城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

  历史的新起点

  美国在广岛、长崎丢下的两枚原子弹,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核武器的威力。这样巨大的杀伤力,让美国对上任何国家都是碾压式的。因为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建国以来就与苏联亲近。

  

  图一 马兰

  美国对苏联针锋相对,自然也就看中国不顺眼。在整个50年代,中国就曾三次面临美国的核威胁。就美国现已解密的几份档案中显示,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海危机中,美国曾经多次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这也是美国外交和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面对美国无休止的核武器威胁,中国政府认为绝对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自己研发出核武器,才能逃出美国核恐吓的阴云。1955年的1月15日,在北京中南海的丰泽园里,毛主席召开了一场关于专门研究发展我国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题会议。

  在这场会议中有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有能力出众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毛主席温和地对各位学者说道:“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的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

  

  图二 李四光

  这是不平凡的一天,是我国开启核武器大国征程的历史起点。

  代号404

  我国对于核武器的研究是一片空白,很多时候需要求助已经有制造原子弹经验的苏联专家。经过勘察青海、内蒙古、新疆的多个地区后,苏联专家建议把核试验场设在敦煌的西北地区。

  就在1958年的初秋,敦煌的戈壁上突然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不去热闹的城区,反而在人烟稀少的谷阳关外扎起了帐篷,这群人陆陆续续勘测了几个月,终于确定了核试验基地各个场地的位置。

  

  图三

  正要动工之时,张蕴钰将军却提出了反对意见。经过这些天的勘测,张蕴钰将军认为敦煌并不适合作为原子靶场。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有不少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无论是基地建设还是原子弹测试,必定会给这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这实在是负担不起的大罪过。

  其次就是这里的土质太松散,核爆炸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烟尘。这些烟尘经过风吹散,造成的核污染区域会更广。最后是因为这里的面积只能实验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而我们的核武器事业发展绝对不止于此。

  张蕴钰将军的意见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在和苏联专家深度探讨之后,中央决定将选址改到了罗布泊地区。就在罗布泊西侧的10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划分为我国唯一的原子靶场。

  

  图四

  这也刚来的时候,是毫无人烟的荒凉之地。因为远离城镇和人群,核试验也不会对普通百姓造成什么影响。科研人员和驻守部队,将基地的生活区选在一片盐碱湖旁边。

  这里生长了许多茂盛的马兰草。基地建设时,也是马兰花开得正旺时,张蕴钰将军提议,不如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马兰村”,基地也叫“马兰基地”吧。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可惜“马兰基地”只有“马兰人”自己知道,为了原子弹的顺利研发,整个核试验计划都是保密的。与核试验基地相关的科研人员和驻守官兵,在匆匆与家人告别后,便隐姓埋名,了无音讯。中央也特地交代,将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基地和小村庄在地图上抹去。

  

  图五

  除了“马兰人”以外,没有人知道“马兰基地”的存在。在中央秘密文件上,这个基地也只是被代称“404基地”。

  马兰这个地方

  马兰基地刚刚开始建设那几年,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第一批到这里的工程兵们,挖了地窖作为临时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基地位于西北戈壁上,本就气候恶劣,再加上那几年正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基地每人每天的的口粮只有0.5公斤的粗粮。

  灌溉水源稀缺,基地自己种植的蔬菜难以存活,几乎全部靠去附近的城镇采买。基地远离人烟,车辆也不够,张蕴钰常常带着手下的兵往返20多公里运粮运菜。因为长期缺少维生素,这里许多人都得了夜盲症。

  张蕴钰曾经看着房梁上一窝刚出生的燕子感叹道:“大漠上这些小生命,都不易啊!”

  

  图六

  基地的困境狠狠牵动着中央的心,正在住院的聂荣臻元帅听到消息后更是焦急万分。他委托身边的人,以他个人的名义,向北京、广州、济南等军区领导呼吁,调拨一批食品和生活用品给基地,一定要务必送到基地每个人的手里。

  陈毅元帅正好此时去医院看望聂元帅,当即就表示:“这些人是我们的宝贝!我这个外交部长腰杆硬也得靠这些人。我们不吃,也要保证他们起码的生活。向军区募捐这件事也要加上我陈毅的名字。”

  不久之后,中央给马兰基地调运了一批土豆、白糖,还有羊肉。这批物资的分配方案是聂荣臻元帅亲自布置的,落实情况也是他严格检查的。聂荣臻对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说:“连你在内,一两也不能动!”

  

  图七

  同时基地缺少车辆的事也传到了中央,邓小平和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商量后,决定将北京市刚刚领到的400多辆“解放牌”汽车全部调给马兰基地,以缓解基地的燃眉之急。

  因为中央的帮助和“马兰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的第一个核试验基地的建设终于走上了正规。研究环境的困难解决了,接下来面临的就是研究技术上的难题。

  马兰这里的人

  此时,我们与苏联的关系不复从前。苏联撤走相关专家后,我们对于核武器的开发真正做到了“独立自主”。我国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不止一次向中央表示:核武器的开发,需要很强的技术力量,需要一个懂核技术的专业团队。

  

  图八

  钱三强反复推荐的一个名字叫做程开甲。

  1948年,已经是博士学位的程开甲在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院担任研究员。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程开甲立即购买了研究所需要的书籍,整理好行装,回到国内。

  其实程开甲一开始并不是专门研究核物理的。在1958年,他才参与了相关的研究。1962年的10月,程开甲被钱三强推荐,作为核试验靶场技术工作的领头人。对于突如其来的任命,程开甲并没有犹豫。相反,他很高兴能够为祖国出一份力。

  但是同时,他身上的压力也巨大。核试验是大规模、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实验,所设计的范围非常广。当时我国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几乎都是空白。并且因为苏联的技术封锁,当时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苏联专家撤出前的只言片语。

  

  图九

  也正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努力中,程开甲带领着无数科研人员一次次摸索、一次次试错,终于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为了这项工作,许多人离开父母妻儿,甚至几年都不见得能联系上一次。

  在马兰有一副很出名的对联,上联是:“”举杯邀月,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下联是:”献身国防,为祖国尽心尽力尽忠。”横批则是:“忠孝难两全。”

  有一天,马兰一个叫涂庆荣的某工程团军士收到了一封加急电报。原来是自己的父亲肝癌晚期,家人要他赶紧回来。涂庆容连忙请假返回家中,看到父亲在医院治疗,母亲因肺气肿在家中休养。

  

  图十

  两个妹妹,一个刚刚生完孩子,一个正怀着身孕。妻子一个人边上班,边看护两位老人,忙得整个人都憔悴了。可涂庆容刚刚回家没几天,团里又发来电报,基地急需要人。

  一边是家庭,一边是祖国,涂庆容夜里辗转难眠。突然之间,他想到了那副对联。第二天,天蒙蒙亮。涂庆容将对联写好,含泪贴在门上。一个人悄悄离开,向火车站走去。之后的几十年里,每逢涂庆容回家探亲,就要把那副对联写一遍,摆在父亲的灵位两侧,然后久久跪在地上......

  马兰的一声巨响

  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时间,几乎是最后一刻才决定的。根据基地天气预报,认为1964年10月的15、16日两天,非常适合进行实验。后来又经过了几次严密的分析,大家觉得16日天气会更好一点。

  

  图十一

  10月15日的12点30分,周总理发来批示,同意了核试验的时间定在16日的15时。很多人回忆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当地很多人才明白,戈壁滩那边的人在做什么。

  不仅他们明白了,世界也明白了。中国已经不是那个在帝国主义铁蹄下“偷生”的弱国,它已经有了新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去捍卫自己。当马兰发出巨响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站得更加有底气。

  正如周总理在核爆成功第二天的报告中所写的:“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现在是应该扫除一切自卑感的时候了。”

  

  图十二 蘑菇云

  沙漠中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小城中默默无闻的人们,随着一声巨响,以耀眼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但这一声巨响,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他们在这个罗布泊荒原继续奋斗的崭新开端。

  结语

  随着世界无核化的趋势,如今的马兰基地已经停止了核试验。原本在马兰基地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陆陆续续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每当他们谈起马兰,语气中总带有深深的眷恋。

  

  图十三

  马兰基地生活区原址附近建起了一座陵园,埋葬着在马兰核试验基地牺牲的人们。也有一些是曾经因为实验停止而离开,死后又托人将自己的骨灰带回来埋葬的“马兰人”。

  如今的马兰已经不是曾经荒芜的样子,这里被人种上了树木,摆上了鲜花,建立了城市,成了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马兰再也不会被人从地图中抹去,正如那些曾经在马兰为祖国国防为之奋斗的英雄们,也不会被我们从历史的记忆中抹去一样。

  

上一篇:【2019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交响丝路·问道崆峒”之“写崆峒”作品展播《在崆峒
下一篇:旅游四川海螺沟,这里四季风景美如画,让人心旷神怡